历史上的孔融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历史上的孔融,第1张

孔融让梨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则寓言小故事,很早就被编入了小学教材,作为教育孩子学会谦让的典范。《三字经》中都有“融四岁,能让梨”的句子,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然而孔融这个孩子们的榜样,长大以后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呢?

孔融出生于公元153年,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其让梨的故事最早记载于《世说新语笺疏》,后又见于《后汉书·孔融传》。但孔融真正在当时为人所熟知是在其十三岁时,父亲泰山都尉孔宙去世,孔融悲恸不已,甚至痛哭到无法站立,州里百姓因此皆称赞他的孝心。

在孔融十六岁时,兄长孔褒的好友张俭为中常侍侯揽所记恨,张俭被追捕时逃到孔家,正好孔褒不在家,只有孔融接待他。张俭觉得孔融还是个小孩子,就没有告诉孔融自己的处境,孔融却见他形容狼狈,于是做主留下了张俭。后来事情败露,孔家两兄弟都因此入狱,两个人都争着要担下罪责。朝廷最后判定孔褒获罪,孔融便因此事更加闻名。

也许就是因为年少成名,孔融的性格不仅没有像小时候那样一直谦虚沉稳,反而变得偏激自负起来。《御览·秦子》中记载,孔融在北海任相时,见到一个人在路旁的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也不憔悴,孔融认为此人虚伪,于是将其杀掉了。虽然这件事也和孔融让梨一样属于轶事,不能完全确定虚实,但孔融敏感自负的形象由此可见一斑。

公元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在城外兵戎相见时仍然谈笑自若,甚至自顾自地读书。至夜晚整座城都被攻陷,他才逃亡而去,留下了自己的妻儿作为诱饵,后妻子儿女皆为袁谭所掳。虽然孔融自负才学,有平定国家危难之心,但危急时刻真正来临时他却丝毫没有作为,这也是令后世之人有所诟病的地方。

此外,孔融还十分嗜酒。建安十二年时曹操讨伐乌桓,同时上表禁酒,当时战乱频仍,喝酒的确容易误事,按理这是一项合理提议。孔融却多次写信给曹操陈述禁酒无用,言辞之间傲慢无礼,行为上更是出格,经常叫上三五好友喝他个酩酊大醉,丝毫不将曹操放在眼里。后来又变本加厉,时常恃才傲物触犯曹操,最终为其所不容,于公元208年将孔融处死,甚至株连全家,连孔融年幼的儿女也没有放过。

孔融的一生是不羁的,四岁时候的谦让懂事只是一个微小的片段,与他之后迥然不同的人生没有太大的关系。到了晚年时孔融的思想甚至变得更为惊世骇俗,他曾当着众人的面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意思就是父母不值得亲近,孩子只是其情欲的产物,孩子和母亲只是寄存的关系,生出来以后就与母亲脱离了。如此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与他年轻时表现出的孝道完全南辕北辙。

就是因为这样,四岁时那个因聪敏懂事流传千古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了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特别是与传统孝道相悖的这段言论,如果让孩子们知道,孔融让梨的形象一定就此幻灭了,这也就是老师从未告诉我们孔融长大后的故事的原因吧。

大家都知道汉末时的名士、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是孔子的后人,他是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诛杀灭门,但是历史上的孔子后裔不乏其人,于是就有人产生疑问:孔融被灭门了,那么后来的孔子后人是什么情况呢?

孔融画像

孔融并非嫡孙

在《后汉书•孔融传》中,开篇介绍孔融是: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看到了吧?原文并没说他是“二十世嫡孙”,他这种“二十世孙”,当时在鲁国估计还有一大堆。

例如在《孔庙礼器碑》的碑文中,记载了在东汉永寿二年(156年),孔子后人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一起捐钱修缮孔庙的故事。最后按照惯例,把捐钱的人物名字记录在上,其中就有很多孔家后人的姓名。

对了,其中还有孔融的父亲孔宙的大名。

左下角小图有:君讳宙,就是孔融之父

由此可见,在东汉时,孔子的后裔在鲁国有很多人,这些后裔中的嫡系子孙,也就是宗族大支,在两汉时期,都是养尊处优的存在,一直传承到现代。

孔子嫡系子孙的传承

在《后汉书•孔僖传》中,就简单列了一下东汉的传承情况:

王莽时,十五世孙孙均封褒成侯;

光秀帝时(37年),十六世孙孔志继封褒成侯;

和帝时(92年),十七世孙孔损徙封褒亭侯;

十八世孙孔曜;

十九世孙孔完。孔完大约在献帝初(约190年)逝世,大概是因为战乱的缘故,朝廷无法安排侯爵继承事宜,所以侯国处于“国绝”状态。

孔氏家谱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国绝”和“国除”,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国绝:王侯逝世,继承人必须得到朝廷登记认可,并派使者前往封国进行新的封拜仪式,才算完成法理继承。即使有王侯继承人存世,没有完成这个仪式,都不能擅自宣布继位。因此被称为“国绝”。

国除:王侯因获罪被剥夺爵位,或王侯逝世后没有合法的继承人得到朝廷认可,最终朝廷将封国废除,重新划归地方政府管辖,称为“国除”。

唐章怀太子李贤在《孔僖传》做注时补充了从魏晋到唐代的情况:

魏文帝曹丕登基后,封二十一世孙孔羡为崇圣侯;

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后,封二十三世孙孔震为奉圣亭侯;

北魏封二十七世孙孔乘为崇圣大夫;

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孝文帝封二十八世孙孔珍为崇圣侯;

北齐时,封三十一世孙(孔某)为恭圣侯;北周武帝时,改封邹国公;隋炀帝时,改封绍圣侯。

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封孔德伦为褒圣侯。

曲阜孔庙

孔融与孔子嫡系

从史书中统计的孔子后裔情况,可见在东汉末年,孔融在世时,孔子嫡孙是孔完。

孔完是十九世孙,和孔融的父亲孔宙是平辈。

孔完死了,后人孔羡未能及时得到朝廷策封认可,处于国绝状态。

从封侯制度上看,孔羡必须要等到朝廷的继封认可。

从宗法制度上看,孔融并非孔子嫡系,和嫡系孔羡是两家人了。何况两人的血脉远近在史书上也难以考证,倒是后世流传的《孔氏世系》有提供佐证:

红线为孔子嫡系传承脉络,孔融位置在左侧,已经属于旁支了。

孔融之死

孔融是在建安十三年五月(208)被东汉朝廷定罪诛杀的。

祸端是孔融一直与曹操不对付,明面上阻止曹操专权,暗中还取笑曹操,这让有心在冀城独立专权的曹操非常不满。于是曹操安排孔融的仇人郗虑担任御史大夫,指使府中擅长写文章的路粹给孔融罗织罪名,最后把孔融给判了弃市(在市场斩首给百姓观看)。

孔融的妻子和孩子一同被诛杀,他两个孩子还留下了“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典故。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案”只牵连到他的家人,并未影响孔子嫡系子孙,所以二十一世孙孔羡安然无恙;而且,因为两汉时,整个社会尊崇儒家的缘故,孔子嫡系后裔的神圣性在此时已经形成。

何况曹操只是想除掉孔融而已,绝无可能去动孔子嫡孙的。

孔融让梨,成了典故,杨修鸡肋,是个故事。

这二人都是三国时期的文人。孔融文学素养相当高,作为东汉名士,位列“建安七子”之首。虽然作品大多散佚,但是历来文人以及魏帝曹丕的称赞,绝不是空穴来风。而且孔融是孔子嫡传,又是北海太守,麾下有猛将太史慈。

杨修出身也不低,先祖杨震来头很大,其父辈的杨秉,杨赐,杨彪都是当朝要员,他的身世也是汉代一等一的名门贵族。杨修的传记仅列于《后汉书·杨彪传》的附录,可见其本人成就并不彰显,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后世渲染的各种“小聪明”外露的故事。

这两位,是如何连接到一起来,经常有朋友拿出来做比较呢?

其实这中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三国时期最出名的处士——祢衡。

祢衡就是那个脱了衣服击鼓骂曹的名士,因为太过高傲,被曹操发给刘表,又被刘表发给黄祖,最终因言获罪,被黄祖杀害,年仅24岁,到死都没有受官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处士。

曹操使者祢衡,见江夏黄祖,二人共饮,皆醉,黄祖问祢衡:“君在许都有何人物?”衡答:“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除此之外,并无人物。”

就是这段话,从侧面反映了杨修、孔融的关系。曹操的师者祢衡,到了江夏和黄祖共饮(这已经是发配下来了)。两人都喝醉了,黄祖就问祢衡:“小哥(黄祖是个老江湖)在许都都认识哪些大人物啊?”搁在一般人,肯定先称汉帝,再说丞相。祢衡却就着酒意说:“我在许都的朋友啊,只有两个算得上好男儿,一个是孔融,另一个是杨修。其他的,都是庸人。”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不凡,又都是才思敏捷,文采非凡,虽然年龄相差甚远,但并没有成为朋友之间的障碍。正因为性格相似,互相推重,又都恃才放旷,最终三个都因为“名士病”而死于非命,成了无谓的牺牲品。

不说远了,回到题主问题。

很明显文学才华最高的是孔融,但是他本身并不是很看重这一点。以他的名声威望和社会地位,文学才华更类似于末技。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孔子嫡传的身份,也就是儒家正宗传人的身份,所以在汉末这个经学已经没落的时代,天下烽烟四起之时,孔融还执着于恪守儒道,骨子里有着汉室正统的意识形态。

当他应召放弃地方大员身份进入中央之后却发现世道早已经变化,让他对曹操失去好感。所以动不动就要对曹操讽刺几句,最终被曹操抓住机会除掉了。

杨修的故事就人尽皆知了。但是说他的死其实并非因为鸡肋,而是因为曹丕、曹植夺位之争,也不见得。

杨修真正出世已经四十多岁,职位也不算高,仅仅是曹操军中主簿和祭酒。这其实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才能。他在公务文书处理上是把好手,对时政和举措有观察和认识,但是在曹植、曹丕的选择中也看不到什么政治远见。

同时,我们剥除小说戏剧的因素,杨修的死因,实在是泄露军中机密。

虽然很聪明,但是有违职业素养。

所以,实际上杨修就是个政治才能和文学才华都不算突出的人,和孔融相比差了一些,在文学造诣上能和写出《鹦鹉赋》的祢衡相提并论就已是高看。

杀孔融三族并不代表就将孔子的后代杀光了,孔融是孔子的后代,但是却不是唯一,更不是嫡系。所以后世各朝各代还是有“衍圣公”的。

一、“衍圣公”和孔融的关系

“衍圣公”是得以于孔子的荣耀,而并非是孔融的荣耀。“衍圣公”这个封号开始于宋王朝,宋仁宗赏赐孔子后代的封号,一直到了民国才被废止。

试问孔融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人物,他和宋朝才有的“衍圣公”有关系吗?答案是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孔融是孔子的后代没错,但是他并非是唯一的,从孔子开始一直到第7代都是单传,而到了7代之后了孔子的后代开始增多了,但是无论多么多,孔子后代的代表人物永远是嫡长子。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也,到了孔融这一代已经是属于二十世孙。而在汉元帝时期曾经封孔子的后代孔霸为“褒成候”,这个孔霸是孔融的第七世祖,算是孔融的老老老老老老爷爷。

二、曹操杀的是孔融的三族

孔融的爸爸孔宙,官居泰山都尉,孔融的爷爷孔贤,是默默无闻。从孔融的爷爷来看,孔融并非是孔霸的嫡系,如果是孔霸的嫡系的话那么孔贤必定会享受到孔霸侯爵的荣耀,可是却默默无闻了一辈子。这也间接的说明了孔融并非是孔子的嫡系子孙。

曹操杀孔融三族代表着是杀孔融的妻子和孔融的爸爸、孔融的儿子,这三代人。并非是杀将姓孔的男子全部杀光,所以孔子还是有后代的。

到了宋朝是孔子的嫡系子孙被封为“衍圣公”,接着后面的嫡系子子孙孙将“衍圣公”继承下去,是和孔融没有半毛钱关系的。

曹操杀孔融三族,只是杀了孔子后代庶出的旁支,根本没有伤到孔子嫡系子孙。

历史上的孔融

孔融让梨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则寓言小故事,很早就被编入了小学教材,作为教育孩子学会谦让的典范。《三字经》中都有“融四岁,能让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