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广东会有“文颜武赖”之说,赖氏家族三代五将分别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清朝广东会有“文颜武赖”之说,赖氏家族三代五将分别是谁,第1张

赖氏家族三代五将分别是:赖世超;赖英扬;赖恩爵;赖恩爵;赖恩锡。

赖世超(1750—1832),深圳大鹏人,三代五将之一。少年家境贫寒,十五岁随民间艺人习武,十六岁在县衙当差。后来转鹏城衙署当文职。二十五岁结婚,婚后弃文从武,并顺利考取武举,第三年又考上千总。由于武功精励且多立战功,道光五年(1825年)任闽粤两省武举考官。封武功将军,正二品。卒于道光十二年农历三月,享年八十二岁。

赖英扬(1778-1840)字虎臣,出生于新安县大鹏城。其父赖世超官至广东琼州镇镇台。赖英扬少年就投笔从戎,历经大鹏营外委、升补把总。在跟随水师提督的舟师围剿海盗于儋州新英外洋时,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先后擒获盗船十八艘及邬石二筹洋盗三百八十名。

当时两广总督百龄奏请圣上,赏给赖英扬“头等出力”银牌一枚,并升授水师提标中营千总,署理广海寨守备;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任虎门水师提标右营中军守备。筹划防夷设施,督造珠江口要塞的镇远和大虎炮台。不久出任阳江镇右营守备。

赖信扬:赖信扬(1783—?),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深圳大鹏人,三代五将之一。信扬少年时由父亲赖世超指导练习武功。二十多岁时在大鹏营入伍,后升把总,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香山协左营千总,1846年升任澄海营守备,后任都习、参将、副将等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晋封福建厦门水师提督授安鹭将军,赏红顶花翎,一品官衔。

赖恩爵(1795-1848),字简廷,新安县大鹏城(即现在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人,清嘉庆年间出生于鹏城一个行伍世家,是赖氏“三代五将”之一。

赖恩锡,深圳大鹏人,生于1824年,三代五将之一,赖世超孙,赖信扬将军第六位儿子。恩锡青年时入伍,他天资聪慧,勤习武功,入伍后不久升任把总,而后有升千总,一年多以后提升为水师候补游击,屡战屡功,曾多次受奖。之后又调任海防要地担任长官,清同治年间晋升为福建晋江镇台,赏锡蓝顶花翎,正二品官衔。

扩展资料:

赖姓简介宗族特征:

赖姓出自姜姓。赖姓是一个中文姓氏,在《百家姓》排名第98位,约占全国总人口0.18%,约250万人。 

历史上赖姓重要人物有:西汉交趾太守赖先,唐朝光禄卿赖文雅、宋朝地理学家赖文俊,元代文学家赖良,清朝书画家赖珍、赖镜,太平天国赖汉英、赖文光,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赖传珠。

宗族特征赖姓是一个发源于北方,而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以广东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赖姓人才辈出,尤以宋明两代江西万安为盛,故有:“一县两代人才多,江西万安赖氏兴”的佳话流传于世。赖姓字行严谨,寓意深远。如民国时抄本《赖氏家谱》中有福建赖姓一支字行为:“寿福承祖泽,光宗寄昆贤。”

参考资料:

—赖氏

(宁都赖氏) 序

郑赤琰

江西宁都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县份,始建于三国嘉禾五年。现有450多个姓氏,据谱牒记载,其中有130多个客家姓,客家先民迁入的年代最早为西晋初,大部分在唐宋时期。这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中,绝无仅有的知名纯客县。该县有一批功底扎实、辛勤耕耘的客家研究专家学者,近几年出版了《早期客家摇篮——宁都》、《孙中山客家始祖在宁都》、《宁都客家姓氏综观》、《赣闽粤台丘氏溯源》、《易堂九子年谱》、《宁都方言志略》、《宁都史话》、《易堂正气录》等有关客家著作。现在又将《早期南迁汉民·客家第一姓——宁都赖氏》一书付梓印刷。这些著作是客家研究的喜人成果。劳格文博士多次到宁都考察,并仔细阅读和研究了这些成果,十分欣赏,认为宁都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确立了在客家发展史中的显著地位,对客家民系的成长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劳格文遂写下:“宁都早期客家摇篮名不虚传”的题词。

承刘劲峰先生辱请,再经邱常松先生每隔三几天便来长途电话催促,委我写序,经不起他们的热诚感动,只好硬著头皮写下此序。

我的最大踌躇是因为我对赖氏始源的研究是门外汉,不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可是这十多年来推动客家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我确切了解,在劳格文博士深入田园调查的研究工作下,他的确建立起一支能做事、又认真、更硬颈的研究团队,他们遍及粤东、闽西与赣南。在赣南的研究人员便是刘劲峰、罗勇、邱常松等。其中一个田园调查重点便是宁都。而宁都的最大的收获便是谱牒的发掘。据劳格文博士告知,现在在赣南宁都等县发现的谱牒非常可观,而且历史久远,都是原始性的文件,是有好几千件个案。统计数字之多,学术价值之大,不仅破了中国历史,同时也是世界同类研究所未见,其中工作做得最具体、深入、完整的要推宁都。记得我在2001年10月岭南大学族群与华人经济研究部为“宁都谱牒展"在香港展出开幕仪式上指出:三十年代罗香林教授写了一部很.有价值的客家五次大迁移的著作,首次很有系统而又客观地勾划出客家先民由中原南迁后历经将近七百年,定居在闽粤赣三角山区后,仍就不断远播遍及整个中国西南各省和海外。这个历史事实的考证完全得力于劳格文率领其工作团队所收获的巨大数量。若将这些收获加以更深入而全面去考察,学术上的收获当更加以倍数计。

姓氏在全球族群都有类似中国的做法,主要功能是家族联络的标志,但能够像中国人那种持之有恒的却少之又少。而在中国众多民系中,时至今天以方言群来分类,却要推客家民系最能坚持延续他们的谱牒工作,这个事实可以从劳格文博士的工作收获得到证明。

在达尔文及其它人类学家的巨大科学发现中,证明到越是高级的动物,便越能规避血缘近亲交配,人类更是如此。但在人类聚族而居的久远历史发展中,要实实在在做到不近亲结婚,却难之又难。可是在国际客家学会筹组的数次研讨会中,曾有学者将一个客家姓氏经历超过l 50年

的婚姻加以分析,发觉同姓联姻的没发生过。甚至与另一姓通婚的也不曾超过三个个案。由此可见,客家族群对于规避同姓联姻是多么坚持。这既是他们的文化,也是他们对遗传学的科学认识。他们深知近亲联姻会导致人的素质的低降。由此可见对于姓氏的研究,不但有文化的价值,同时也有科学的价值。近代科学家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其它灵长类的结亲状况,希望从中了解他们的进化历史,但对于人的同样研究却乏善可陈,我想若果我们的客家研究能针对姓氏既作为客家发展源流历史的进程来探究,又当作人类结亲的建制来研究,从中去窥探一个族群的进化素质,从而把客家学提升到世界人类科学研究的水平,这将是颇具学术价值的一个瑰宝,愿我客家学研究的同仁共勉之,是以为序。

(写于香港新界加州花园)

※郑赤琰:国际客家学会会长,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秘书长,澳门客家崇正总会常务副会长;历任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教授及“族群与海外华人经济研究部”主任,1975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郑博士是国际著名政论家和客家研究学者,出版发表过大量颇有影响的著作论文。

刘劲峰

很早就听说宁都赖氏是客家族群中最早的姓氏之一。记得许多年以前,余读到著名历史学家、客家学一代宗师罗香林先生所著的《客家研究导论》及客家先贤赖际熙编著的《崇正同人系谱》,里面曾以较多的篇幅谈到客家赖氏的源流,称:赖氏系出春秋时有赖国,其后遂以国为氏……遇子匡显于义熙时,见晋室凌夷,遂告归。其子硕,字仲方,晋末丁世变,避居南康,寻迁揭阳赤竹坪家焉。揭阳后改虔化,今江西宁都也。自仲方传十一世朗之子毙,宋初流寓福建上杭之古田。毙之曾孙朝美举进士,迁永定。朝美之子孙复分居闽粤各州郡(有的后来又分迁到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之后,为从事客家传统社会的专题研究,余曾到过赣南的许多个乡村,并在龙南杨村、石城秋溪、安远圩岗、上犹五指峰等地接触到许多赖姓人,他们也都一个个捧出老家谱,声称他们的祖先来自江西宁都。为什么这么多的客家赖姓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认定他们的祖源在宁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家赖姓的先辈们又如何会从宁都这么个看来并不十分起眼的县份流徙到闽粤各地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吾的心头。如今看了由宁都客家联谊会编著的《早期南迁汉民·客家第一姓——宁都赖氏》,才恍然大悟,原来,宁都正处于地形相对封闭、生产生活资源相对富庶的客家大本营——赣闽粤边的大门口。早在晋代,赖氏的先祖赖忠诚、赖仲方为躲避战乱,便几度率先进入了这块有地可耕的乱世乐土。之后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生殖繁衍,赖姓的人口越增越多。为了开辟新的天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其子孙逐渐告别故土,并播迁到了闽粤及海外各地,这也就并不奇怪了。

其买,仅仅从血统上去追寻世界各地的客家赖姓人是否一定都出自赖忠诚、赖仲方一脉,余以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就象所有的中国人都认定自己是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所有的客家人都认同自己的祖先都来自中原一样。这实际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同,且这种认同是

这位知友,赖姓是一个发源于北方,而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以广东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赖姓人才辈出,尤以宋明两代江西万安为盛,故有:“一县两代人才多,江西万安赖氏兴”的佳话流传于世。你不知道自己的辈分,可以到爷爷原籍续家谱或从爷爷辈分起,自立家谱分支即可!

赖姓堂号,颖川堂"分支 南康堂 河南堂 四川堂 松阳堂 秘书堂 麒麟赖氏:颖川堂叔颖101世孙赖子达从葛竹乡移居开乡创祖---径水乡

姓赖的历史名人有很多,比如:

赖 裴

江西省雩都(今于都县)人,唐乾元年间进士,被任命为崇文馆校书郎,未赴,退居乡里,人称其所居之地为“秘书里”。

赖 镜

城西人,明代画家,诗、书、画俱精,时称“三绝”。

赖禄孙

元朝宁化人(今属浙江省),大孝子。延佑年间赣寇作乱,欲杀其母,禄孙以身蔽母曰:“宁杀我,勿伤我母。”其母病渴乏水,禄孙含唾煦之。

赖世隆

明朝清流人,宣德进士,官编修,曾献策平定邓茂作乱,招集散亡盗贼十余万,功勋卓著。

赖传珠(1910-1965)江西省赣县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赖毅(1903-1989),湖南省平江县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赖达元(1917-——),江西省石城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赖光勋(1914-2003),福建省永定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赖春风(1913-1993),江西省宁冈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赖金彪(1906-1935),广东省大埔县人。闽东工农游击第7支队的创建者,革命烈士。

现代名人

文艺界:赖雅妍,赖琳恩,赖声川,赖亚文,赖水清,赖广昌,赖伟康,赖薇如,赖盈莹,赖伟锋,赖晶熙,赖良淦,赖国术

政治界:赖斌,赖清德,赖英照,赖峰伟,赖幸媛,赖国根,赖联明

文化界:赖晨,赖德全,赖维波,赖庆国,赖建清,赖宗卯,赖俐华,赖有贤,赖杨刚

商业界:赖丹丹,赖振元,赖海建,赖霖枫

科学界:赖世燿

赖姓出自姬姓。为周武王之族人,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记载:周武王有弟叔颖受封于赖国,赖国被楚灵王灭亡后,后人以国名为姓。此一来源被后人称为“赖氏正宗”为出自河南的赖氏。赖姓是一个中文姓氏,在《百家姓》排名第98位,约占全国总人口0.18%,约250万人。

客家人对家谱视为“传家之宝”。宁都最早修谱始于唐武则天时代(整姓谱),宋代已有许多客家姓氏开始修谱,至明清两代,修谱之风甚盛,尤其是清代修谱达到顶峰,至今逾万人的20多个姓氏基本上都在宋代有了家谱。县内各氏族平均50多年为一届修谱期。宁都130多个客家姓过去姓姓有谱。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原因,尤以文化大革命的动难,收缴、焚毁了许多家谱。但在八十年代地名普查中,县地名办想方设法查到保存于民间的宗谱、通谱、族谱、房谱、祭谱等计有1053部,其数量之多在全赣南地区乃至全省也属首位。这是宁都颇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一提的是,《桴源赖氏初修族谱》是宁都最早的家谱,为唐长安二年(702年)所修。墓碑和族谱均记载其始祖赖忠诚是迄今有文字依据迁入宁都的最早汉人,西晋永嘉年间,自颍川徙居桴源(今肖田乡美佳山村委会桴源村)。裔孙赖靖,号雪溪,十二岁能文,习业五经,注重教育,唐嗣圣间,守令荐于朝,雪溪固辞不就,潜心编纂宗谱,成为宁都客家修谱的首创者。

清代初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以广东嘉应州,福建汀州府为中心策源地的闽粤客家大迁徙。其中,不少人迁至赣南。特别是在清廷平定了三藩之变及客家人的反清战争之后,赣南人丁稀少,田地荒芜。为开垦荒地,增加田赋,清廷颁发了募垦令。于是,大批闽粤客家人在原先就已在赣南屯垦的“新民”的招引下,纷纷迁到赣南来。于是,一时间“赣水东西之客家,十九皆闽粤之人”。《南康县志》载:“雍正九年,东粤新民五十一户入籍南康”,“自雍正九年新民立籍,招来垦辟,至今(指乾隆时)土著之民渐居其少,外来之民日居其多。”《瑞金县志》:“瑞邑山陬僻壤,界连闽粤,土著十之二三,流寓十之六七。”连紧邻广东的定南县也因“广东异籍贫民来此垦种,异籍环处,日渐繁剧”。

罗勇教授在《略论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一文中提到:

明末清初,江西特别是赣南由于受清兵铁蹄的蹂躏,经过几十年的战乱,人口锐减,田地荒芜。而此时,闽西粤东经朱明一代的繁衍生息,人口膨胀,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据地方史料文献记载和研究者实地考察证明,赣州境内的客家人,30%是“老客”,70%是从闽粤等地回流的“新客”,这些闽粤客民后裔倒迁入赣州又以明清时期为多。  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另一方面,明末清初,大批的闽粤客家人返迁江西特别是赣南,这一事实表明赣南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中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这一点,赣南师范学院罗勇教授在他的论文《略论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中有这样的论述:“现今赣南各县闽粤返迁客民后裔所占的人口比例大体是:寻乌、安远、全南、定南、龙南、信丰、南康、大余、上犹、崇义等县约占70—90%;赣县、兴国、于都、会昌、瑞金等县约占50—70%;宁都、石城较少,约占20—30%”。“目前赣南居民的格局是在明末清初闽粤客家大批倒迁入赣之后形成的。”而且闽粤客家大批倒迁入赣后,又不仅仅局限于赣南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赣南后又继续北上,到达赣中、赣西北、赣东北甚至再转徙湖南、四川等地,使客家民系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赣南既孕育了客家又发展壮大了客家民系。赣南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这些倒迁客中,既有“闽粤流民作乱犯境”,被官兵“讨平”就地安抚垦荒的,如《上犹县志》载:“寇乃就抚,遂遗憾上犹垦荒。”也有因生活所迫应招回赣州做佃客的,如《宁都直隶州志》云:宁都“家给人足”,“城中世业悉属下乡,招闽广流寓赁耕”,“以耕一主之田至子孙十余世”。也有招垦而来的闽广佃客,如《于都县志》称:“于本山县,田多荆榛。初,居民甚稀,常招闽广来耕,其党日多。”还有清初招安闽海投诚的郑氏旧部,被派至兴国、赣县屯田。但倒迁赣州最主要的客流,当数政府招募返赣垦荒者居多。因战乱,赣州各地旧荒未垦,新荒又起的情况随处可见,清初战事渐息,为恢复经济、休养生息,官府多次颂募垦令,清前期有大批闽粤客户涌入赣州。无论何时,赣州都以其博大的胸怀、丰沛的乳汁、慈善的面容笑迎无数南来北往的人,她不仅养育了最早入境的客家先民,也抚慰、呵护着这些回流倒迁的“新客”。因此,赣州不仅是客家人的发祥地,也是他们依赖依靠的大后方。 由于时代久远,赣南“老客”的成分相当复杂。

春秋以前,至迟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五岭之戍以后,赣南就迁入了大量的中原汉人。汉时,为了征服东越与南越,朝廷曾多次派兵驻屯,梅岭、大庾因守将梅绢、庾将军而得名。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为了加强对赣南的管理,在秦代只有南野一县的基础上,在赣南增设了于都县和赣县,可见当时的人口一定不少。东汉时,豫章郡的人口由全国第53位(公元2年)跃居前4位(公元201年),净增人口居全国第2位。赣南在当时虽然不是豫章郡中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但我们也可以逆料其繁盛。

尚有谱谍资料可查的赣南老客,大都是南北朝以后迁入的。如宁都县城梅江镇赖氏在南朝元嘉年间由浙江松阳迁来,南康县蓉江镇岭背奚氏、东门村千秋坪袁氏在隋代从河南开封迁来。唐宋时期迁入的更多。如石城县今存44姓,宁都还有46姓。明代初年,赣南人口流失严重,田地荒芜,而赣中一带人口密度大至“肩摩袂接”,于是朱元璋下令奖垦,南昌、吉安等府大批人口迁到赣南。 在赣南,由于居民迁入的时间和来源的不同,所以,到处可以看到同姓不同宗的现象。例如:

上犹县城五福堂李氏始祖李钦来自新喻泉圹,是唐西平王李晟第七子李宪的后裔。李宪也是来江西的李氏始祖。而同县的其他李氏则是明清之交从广东、福建迁来的,是福建上杭李火德的后裔。前者为本地李氏,后者为客家李氏。

上犹县刘氏也有两支。《刘氏家谱》云:“始祖来自黄沙鸭子湖,从吉州卢陵墓迁来。”是为老客刘氏。另一支则是清康熙、乾隆年间从广东兴宁迁来的。是为客家刘氏。

上犹县《朱氏族谱》载:朱氏七十二世朱仕开,居吉安府;……至八十六世朱朝炳 、朱朝焕兄弟又迁至江西龙泉(遂川)。大约在宋末元初,有一支朱姓迁来上犹石溪洞定居,与本地李姓来犹始祖同时。今县城水南朱姓就是从石溪洞搬来的,是为本地朱氏。而营前大潭塅的客家朱氏则是清康熙年间从广东迁来的。

由同姓不同宗的现象可以看出,不同口音的赣南客家语相互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口音的交汇处最为明显。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现代赣南客家语的面貌。

1、赖姓是一个发源于北方,而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以广东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

2、赖姓人才辈出,尤以宋明两代江西万安为盛,故有:“一县两代人才多,江西万安赖氏兴”的佳话流传于世。

3、赖姓字行严谨,寓意深远。如民国时抄本《赖氏家谱》中有福建赖姓一支字行为:“寿福承祖泽,光宗寄昆贤。”

清朝广东会有“文颜武赖”之说,赖氏家族三代五将分别是谁

赖氏家族三代五将分别是:赖世超;赖英扬;赖恩爵;赖恩爵;赖恩锡。赖世超(1750—1832),深圳大鹏人,三代五将之一。少年家境贫寒,十五岁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