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其中据说只有魏家才是真正具有晋家血统的家族,请问是不是真的这样?
三家分晋,赵氏为赢姓,与周穆王封其祖造父于赵城,其后以城为氏,为赵氏;魏氏为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姬姓,其后裔入晋为卿,食邑为魏,后以魏为氏;韩氏为姬姓,其祖为晋武公旳叔父,被封至韩地,以韩为氏;所以。严格来说,韩氏才是晋家血统,魏氏的血统是在有晋之前为一家;至于姓氏变化,是和长子世袭制有关,周代只有周王及各诸侯可称姓,其余都以氏族自称,周王之子除太子外,被称为王子某,王子某的儿子,可称为王孙某,王孙某之子就破门出户,不可再称姓,要自己分出氏族,或以其父其祖名字中的一个字,或以封地名称建氏族,诸侯族也一样,诸侯王侯的非世子儿子为公子某,公子某之子为公孙某,公孙某之子分门,出氏,氏族名称来源同上,到了秦之后,姓氏的区别就不那么要紧了,所以大家就以氏为姓了,以魏国为例,其实正确的叫法因该是姬姓魏氏。
还有一个中行氏
中行氏,东周时期晋国六卿家之一,前632年成立,前490年败亡。
中行氏的直系先祖是中行桓子,中行桓子,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中行氏出于荀氏,故多称荀林父(生卒年不详),谥号曰桓,史称中行桓子。荀林父为纯臣荀息长孙,大夫逝敖之长子。
中行氏的成立
晋文公城濮之战,荀林父为晋文公御,一年后,文公作三行以备胡,以荀林父为中行将。几经升迁,至前622年,佐下军,始入六正。后赵盾独擅晋政,权势熏天之时,荀林父凭借着自己独当一面的杰出才干,为赵盾所倚重;同时,荀林父有为人正直,忠直厚道,对赵盾并非一味逢迎,而且对赵盾的专权又略有不满。前601年,赵盾逝世,破格提拔为人处事圆滑却不失原则的上军将郤缺为正卿,荀林父佐之。至前597年郤缺逝世,楚庄王趁晋国权利交接之机,率师北伐,荀林父临危受命,仓促重组三军即南下与楚庄王争霸。在邲之战中,由于荀林父刚刚接收执政,晋军中并无绝对的权威,加之荀林父其忠厚木讷的本性,中军佐先毂与荀林父军前意见不一,于邲之战中惨败于楚庄王。晋师归国,荀林父并未降罪,官居原职。其后几年,兢兢业业为晋国的复兴而奋斗。荀林父执政的几年是晋国几十年来最严峻的时刻,但他没有丧失斗志,在这样的艰难中顽强不屈,晋国也渐渐恢复了些许元气和自信。前593年,荀林父自觉部分弥补了邲之战的过失,宣布告老,士会执政,荀林父之子荀庚代父入六卿。
中行宣子荀庚(?—前576年),荀林父之子,前593年继承父亲的爵位为晋国六卿之一,前576年卒。其子荀偃即位。
中行献子(?—前554年):姬姓,中行氏,名偃,字伯游,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偃。晋国卿大夫,荀庚之子。荀庚死后任上军佐,参加鄢陵之战等战役。时晋厉公骄奢,多用亲信,诛杀不当。公元前574年,栾书鼓动中行偃乘厉公游于匠丽氏而执之。次年,与栾书弑厉公,拥立悼公。前572年,他与韩厥率诸侯之师伐郑,破郑外城,败郑步兵于洧水。因弑君之事为悼公压制,职位先后被韩厥、荀罃、士匄超越,荀罃死后方升任执政。前560年,晋国中军帅荀罃卒,中行偃继为中军帅,得以执政。次年,他率晋军会诸侯师伐秦,因下军帅栾黡抗命,此役无功而返,晋人谓之“迁延之役”。前555年,晋平公会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之君伐齐。此役中行偃率军取齐之险隘京兹(今山东平阴东南),进而与众军围临淄,焚西郭、南郭、东郭、北郭,攻扬门(西北门)、东闾(东门),齐师不敢出。次年,班师时梦见厉公索命,头生恶疮而死。死不瞑目,栾盈等起誓将伐齐之事进行到底,荀偃才闭眼。其子荀吴继位。
中行穆子荀吴,荀偃之子。前554年荀偃病危,临终指定荀吴为家族继承人。荀吴进入晋国六正行列,为上军佐。赵武执政,荀吴升任上军将。荀吴威武彪悍,在位时多次打败了群狄部族的侵犯。他死后他的儿子荀寅继位。
中行氏的灭亡
中行文子荀寅,荀吴之子。晋定公时,蔡昭侯因被楚国欺负,以子为质,请求晋国伐楚,已经纠合了17国的军队。但在晋国执政的中行寅和范鞅都是贪赂之徒,向蔡昭侯索贿,蔡昭侯据理力争没有答应,最终导致17国伐楚流产,最后蔡昭侯转央吴王阖闾,才重创了楚国。
后来,晋国卿族内部争斗加剧。中行氏和范氏相睦,结为姻亲。公元前497年,因为在对卫国进贡的500户平民的安置问题上有分歧,赵简子杀了自己的族子邯郸大夫赵午,而赵午是中行寅的外甥。于是中行氏、范氏和邯郸赵氏一同攻打赵氏于晋阳。但智氏想让自己的爱臣梁婴父为卿取代中行寅,魏氏、韩氏也和中行氏和范氏不和,于是这三家取得晋定公的命令,率兵帮赵氏解了围。中行氏和范氏战败,占据朝歌,得到包括周天子在内的晋国敌对势力的支持,直到8年后,中行氏和范氏逃到到齐国。中行氏的统治灭亡。
中行氏世系
中行桓子(荀林父) 前632年—前593年
中行宣子(荀庚) 前592年—前576年
中行献子(荀偃) 前575年—前554年
中行穆子(荀吴) 前553年—年
中行文子(荀寅) 年—前490年
1、赵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
他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赵盾登上晋国国卿执政的上卿之位后,历襄、灵、成三朝达二十余年,政绩卓著,战功显赫,亲督晋师与秦战于令狐,取秦少梁。
战河曲搜黄父,平定周乱,匡立周王以及扶灵公、立成公的历史功绩,维持了晋国的继霸事业,维护了文、襄以后的晋国盟主地位。作为一个国卿来说,其对晋国的建树勋绩,确是空前的伟业。
前602年,这一年中原发生大面积旱灾。晋楚双方都碍于天时,不便出兵。郑国公子宋提出要与晋国结盟,郑襄公思量再三,同意公子宋的看法。卫国执政孙良夫坚决附晋,来到鲁国,与鲁国结盟,尽量使鲁国的当权派鲁宣公及执政东门襄仲依附晋国。
这一年冬天,赵盾邀请周王朝派人参加会盟。晋成公在赵盾的陪同下,于黑壤与被晋国控制的鲁、宋、卫、郑、曹会盟,就连周定王都派遣特使王叔桓公来为晋成公的会盟诸侯锦上添花。
2、荀跞(前548年-前493年),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政治人物、将军,晋国六卿之一。荀氏、按封地又为智氏,名跞,谥号文。智悼子荀盈(智悼子、智盈)之子。史称称智文子、知文子、智跞、知跞。
公元前533年,荀盈去世,由于其子荀跞年幼,晋平公想废黜智氏的卿位,但被智跞族叔中行吴保全下来,推举未成年的荀跞任下军佐。
公元前519年,中行吴去世,荀跞开始依附国君晋顷公、晋定公。公元前501年,正卿范献子士鞅死后,荀跞成为中军将,继任晋国正卿,但荀跞的声势不如其副手,晋国中军佐赵简子。
公元前516年,赵鞅和荀跞请命于晋顷公,率晋军入周,占领王城,迎周敬王匄入城,平定了持续三年的王子朝之乱。
公元前497年,赵鞅(赵简子)杀死邯郸大夫赵午,赵午之子赵稷据邯郸发动叛乱,得到范氏家主士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中行吴的儿子)的支持。智跞联合魏侈(魏襄子)、韩不信(韩简子)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反击范氏、中行氏。
士吉射与中行寅失败,逃至朝歌。荀跞打算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被赵简子拒绝,赵简子乘机彻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晋国的势力,将晋国本来的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
公元前493年,智跞去世,其子荀申(荀瑶的父亲)继承智氏,赵简子继承正卿。他的谥号为文,史称智文子、知文子。
3、赵简子(?-前476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公元前497年,赵鞅(赵简子)欲将邯郸五百户迁往晋阳,其族弟赵午在进攻齐国后才把五百户人家迁到晋阳,赵鞅于是杀死赵午,赵午之子赵稷据邯郸发动叛乱。范氏家主士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则协助赵稷反抗赵氏。
赵鞅寡不敌众,退守封邑晋阳。后来智跞联合魏侈(魏襄子)、韩不信(韩简子),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反击范氏、中行氏。士吉射与中行寅失败,逃至朝歌。此后,荀跞坐朝,赵鞅出征,随即清剿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
公元前493年,赵鞅领兵战于铁(今河南濮阳),以少胜多,大败范氏及中行氏。不久荀跞去世,赵鞅执政。公元前492年,再次败二卿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彻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晋国的势力。
荀跞想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被赵鞅拒绝。赵鞅乘机将晋国本来的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
公元前476年,赵简子有疾,昏迷了五天,医师替他把过脉。晋定公三十六年(公元前476年)卒。他舍弃嫡长子赵伯鲁而传位才能出众的庶子赵毋恤,临终前告诉赵毋恤,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
4、荀瑶(前506-前453年),即智瑶,因智氏源自荀氏,亦称荀瑶,谥号“襄”,史称智襄子。春秋晋国执政大臣,为了恢复晋国霸业,增强晋国实力,智襄子以身作则向国君献出万户封邑,韩氏、魏氏也随后献出封邑,唯独赵氏不肯献出封邑,智襄子于是率韩、魏两家一起讨伐赵氏。
在即将获胜之际,韩、魏两家突然倒戈,与赵氏联合以水倒灌智氏大营,智襄子兵败被杀。韩、魏、赵三家瓜分智氏封邑,智氏家族两百多人惨遭杀戮。智氏亡而三晋分,三晋分而七国立,中国从此进入战国时代。豫让为给主公智襄子复仇,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
智襄子是继智武子、智文子之后,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共执政二十二年,是晋国有史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执政大臣,智氏由此成为晋国四卿(智、韩、赵、魏)之首,是晋国乃至整个周王朝最具权势的卿大夫家族。
勾践灭吴后,越国成为中原霸主。为了重振晋国霸业,智襄子主动献出万户封邑来增强晋国国力,韩氏、魏氏也先后献出万户封邑,唯独赵氏不肯献地。
智襄子纠集韩、魏两家一起讨伐赵氏,赵氏退守晋阳,晋哀公四年(前453年)三月丙戌日(二十三日),在晋阳城即将攻克之时,赵氏暗中派人出城说服韩氏、魏氏倒戈,韩魏两家临阵反水,以水倒灌智氏大营,智襄子兵败身亡。接着,韩、赵、魏三家联手攻陷智氏封邑。
5、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创始人。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
赵襄子中的“子”与其父赵简子以及当时其他韩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样,不是名字而是对大夫的敬称。
赵襄子还十分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威。在晋阳被围时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寻找个人的出路,对赵襄子不怎么恭敬,只有高共一个人不敢失礼。胜利以后,赵襄子论功行赏,以高共为首。
其实高共并没有什么功劳,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赵襄子说:“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在他看来,恭谨驯顺的臣子比建功立业的干将更重要,因为后者固然有用,但若没有前者,就无法维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统治。
宗法观念在赵襄子的头上,比同时代的人表现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赵简子的庶子,被立为世子,继承赵简子的爵位,从宗法习惯上来说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与太子伯鲁的被废,属于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与宗法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相悖。
他一直对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设法加以补救。在他即位不久,攻灭了代国,即把太子伯鲁之子封为代成君。后来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把伯鲁之孙立为太子,他死以后,即继承大权,是为赵献侯。
赵襄子尊重宗法传统的行为,固然反映着他思想中的观念信条,而在实际上也能起到维护赵氏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赢得当时人们的敬重。
6、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公元前445年继承晋国魏氏领袖。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重用卫人李悝,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为了平衡粮价,李悝还实行了平籴法。
在丰年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在灾年的时候,政府把国家粮仓储存的粮食以适当的价格卖给市民,使市民不致买不起粮食而流离失所。
这样,魏国很好地平衡了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国家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稳定,国民安居乐业。
李悝著《法经》六篇,来规范魏人的行为。晋国是一个有着法治传统的国家,国民对依法办事都很拥护。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成文法在魏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君、贵族和官员在实行政事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家的法律。
由于魏文侯的带头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实施。这套法律后来也被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所采用,《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的法典,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基础。
——赵盾 (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
——荀跞
——赵鞅
——荀瑶
——赵襄子
——魏文侯
你说的旬是指荀吗?
中行氏、智氏同出于荀氏,是荀息的后代。
中行氏,始于荀林父,他在晋文公始作三行以备胡时担任中行将,遂以此为氏;
智氏,始于荀首,他是荀林父的弟弟。
为了权势、地盘,父子兄弟相残的多了,何况同宗。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很多都是同宗,还不是互相歼灭。
据伊洛地区程氏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谱》记载,程氏世系从程颐的十三世孙程子中开始,排列了三十二个辈字:
“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倓洛璋铭。毓秀广远,相传大千。源推其业,长流万年。”
以及新续辈字“恪守秉正,修齐治平,道珩仲兴,志笃永恒。”
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订的《四箴堂·太康程氏族谱》中列入辈序二十四字(二十三至四十六世):
建万端士
克文光耀
慎勉惟习
敬守修省
庆逢致泰
树培永锡
公元1986年五次重修谱牒,按照书经中洪范篇章,择八字作命名字式,接上面共三十二字:
本在有钦
心睿恭聪
广东梅州五华、河源程氏从始祖程吹四十三世开始,编定了五言辈字歌:
“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
后来又往下续了二十个辈—字:
“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
湖北仙桃、天门、洪湖一带程氏辈分:
“忠厚传家远,诗书衍庆长。果克从斯语,定贤德荣昌”
为了使族人添丁加口选字取名时,不至于感到以上“正行辈字”不足或有忌讳、拗口等情况,又确定了四十个辈字,称为“副行辈字”,和上面所说的四十个“正行辈字”一一对应,如果正行辈字不合适,可以取“副行辈字”。这四十个副行辈字是:
“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开智明龙启,敬业定飞腾。勤修竞荣秀,常思乃识远。长隆显达贵,千秋怡乐天。”
重庆市万州区程氏字辈排列如下:
正福文运启,世学光家邦,明德少先代,元善广积昌。(共二十字)联系人:程燃:老万县程氏人
四川广安区程氏字辈排列如下:
文武朝天子,世代祝明君;儒学崇兴正,才德有光荣;尚纪先泽远,家国道长清。(共三十字)
河南信阳程氏字辈排列如下:建德修道,敬守先则。薪茹培学,永振家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宗族观念的淡漠,人们为子女取名,大多已不再按辈字规定。因此,从程姓人群的名字中,已难以知道他的辈分。由于古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不同地区、不同宗族的辈字也不统一。
现广东茂名高州顿梭镇程村人口数千、有始祖坟,每年清明均有数百名已定居广西、阳光等地程氏返乡拜祭声势浩大,可见其年代久远。字辈为,其孙子昌、安邦定国、德立朝廷。
安徽无为县昆山乡莲花行政村程院自然村、靠山村等程姓字辈:
龄
贵天庭守
时日士祚
世家忠良
文章华国
礼义经邦
光明灿烈
正大端方
文献公:敕封懮德公,娶余氏。生子二:龄杰、龄智。公原籍徽州歙县千秋乡仙凫里名曰关子。二子乃迁无为州村瑶石焉。
龄杰公 娶环川徐氏生二子:兴、旺。妣卒葬徽州府麻榨巷。继娶周氏周洪公女,生子一:财。公葬眠牛形,妣葬三涧口铁矿山丑未向。
金鸡笼、眠牛坞、大山窊、田饭诸村皆为其后。
龄智公 娶徽州梅结金氏生子三:高、宾、亮。妣卒葬徽州。继娶庐邑王氏生子一:江。妣卒葬狮形。继娶张氏生子二:员、盛。公妣卒葬宅后仙人现掌形未丑向。
靠子山、牛埠、鹤毛河镇皆为其后。
程氏五林分支字辈:
狐偃(子犯、舅犯、咎犯)
我们形容古代均臣之间特别铁的关系,有谋主、腹心、肱股等称呼,更尊重的,例如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亚父、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 狐偃和晋文公的关系似乎用这些词汇形容仍有缺憾,狐偃应该是重耳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创业途中的设计者,迷茫时刻的主心骨,治国理事的总主管,尤其是血缘关 系上的亲舅父,这一点是其他人比不了的。除了军事才能略有欠缺,他度有时候过于强硬之外,作为辅政大臣,他几乎应该得满分。
第一,流亡时期的狐偃。
《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叔向的话:“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公)。好学而不贰,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为腹心,有魏 犨、贾佗以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弥笃……”这段话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可见重耳年轻时就很了不起, 早早建立了一个班底。至于“有士五人”是哪五个人,《史记》认为是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音“抽”)。 而杜预注则认为就是跟随重耳流亡的五个人,即赵衰、狐偃、颠颉、胥臣、魏犨,不知道有何依据。 按照上面的说法,赵衰和狐偃是重耳的“腹心”,但两个人风格是截然不同的,赵衰表现为谦让含蓄,狐偃则表现为当仁不让。对晋文公,作为舅舅的狐偃不但善于 引导鼓励,勇于出谋划策,还更敢于纠正重耳的失误。因此,在文公从流亡到执政、称霸的27年内,狐偃在重耳集团的地位根本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前656年12月,晋献公与献公与骊姬逼死太子申生,狐突的两个外孙重耳、夷吾逃亡。当时夷吾还抵抗了一下,而重耳则命令不许抵抗,理由是儿子不能违背父 命——其实这不过是审时度势的漂亮话罢了,由此也可见重耳作为政治家的潜质。不过套完时也够狼狈的:晋献公派寺人披(国语作“勃鞮”,史记作“履鞮”)来 要儿子的命,重耳“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翟。”
(1) 在翟
这里是重耳流亡生涯中最漫长的一站,这一住就是十二年。 翟人对重耳一行很不错,他们讨伐啬咎如,俘虏了叔隗、季隗两个女人,还把他们分配给了重耳,重耳娶了季隗,还生下伯儵、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了赵衰, 生下赵盾。流亡是辛苦的,所以其间的安逸和温暖尤其让人怀念,重耳似乎很留恋这里,淡忘了自己原来的雄心了。这时候只有狐偃站出来、也幸亏有狐偃站出来 说:当初我们到这里来,并不是因为到这里很光荣,而是想成就大事啊!这里具有我们东山再起的的很多有利条件,但是我们已经在这儿呆得太久了,住得太久一切 都不免停滞下来,人的苟安怠惰的思想自然容易泛滥,那时候怎么还能建立大业呢?当初我们不到齐国、楚国这些大国去争取更有力的支援,是因为我们经济上很窘 迫,现在我们已经攒了不少钱,可以上路了!现在齐国是霸主,机会很不错,走吧!——这样严厉的督促的确是人生的良药,即使2600年前的有志者,也应该常 常看看、听听这样警策的话。而此后,狐偃还必须不停给外甥服用这剂药。
道理是真道理,还需要听者是真知音,而重耳也正是狐偃所需要的知音。在 公元前644年的某天,在漠漠的草原上,重耳对自己的女人——季隗说:“请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果到时候我还没来接你,就找别人嫁了吧。”女人说:“我今年 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还会有谁要呢?我就等你一辈子吧……”。
这真一是一场赌博式的告别,男人把宝押在事业上,女人则把宝押在男人上。这个赌博虽然显得传统,但如此坚决的赌博,还是那么令人肃然。
(2) 在卫
卫国是他们的驿站,而不是终点。但他们没有能很好地得到打尖的机会,不知道为什么,一向表现不错的卫文公对这个“流亡 ”根本没什么兴趣和友好感情, 于是,盘缠就成了大问题。在五鹿,他们想一个乡下人(野人)乞讨吃的了,但乡下人哪有更多的余粮给剥削者了,这个人给了他们一个土块——很有农夫对“硕鼠 ”的愤恨。“公子怒,欲鞭之”。这时候重耳的愤怒其实不是针对农夫的,实质上它是一种无法再坚持的绝望。这时候,狐偃说话了:这是天要赐给我们土地啊!并 且煞有介事地向农夫磕了个头,接过土块,装在车上走了。——这颇有一点诬术精神控制的味道,不管怎么样糊弄,总算把公子的绝望情绪暂时稍微淡化了些吧?这 时候主宰整个队伍前进的精神领袖绝对不是重耳,而是狐偃了。
在《国语》里面,狐偃是说了很多话,来证明农夫的土块是迹象之兆,还预言“我们12年之后必将得到这一片土地” ,来鼓励重耳和其他人——这个巫婆神汉的味道就更浓厚了,不过显然是后来瞎编的——12年也太准了,那时候搞历史的都是事后诸葛。
(3) 在齐
在齐国,重耳享受了比在翟更优越的待遇,霸主齐桓公不但给了重耳马二十乘(相当于现在一个奔驰车队吧),而且把貌美娴熟的宗族女儿齐姜给了他。但并没有 象狐偃当时预见的,支持他回去夺权,而是把他们养起来了。其原因,第一种可能是齐桓公晚年怠惰而骄满,大概不屑于管这些“小事”了;第二中可能是英雄识英 雄,也许小白一下就看出重耳是了不起的人物,自己老了,自己的后代怕斗不过这个主,所以用最厉害的困龙锁——香车美女来消磨另外一个英雄。
这 次因为在卫国差点吃土的惨痛回忆,重耳真的不想再走了,心想就这么到老死也很好——他真这么想的。但是不久(前643年),齐桓公死,齐国陷入内乱,依靠 齐国的打算这一回不管舅舅怎么劝,即使说出了“怀与安,实败名(眷恋与安逸必将败坏大业)”的名言,外甥也是无动于衷了,他坚决认为:人活着不就图个安乐 嘛,想那么多干吗?——这的确是重耳事业上最大的一次危机。还好他有狐偃,更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深明大义,并且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女人——齐姜。
齐姜在劝重耳振作失败后,和狐偃等人设计,把他灌罪,偷偷拉出城去,等到他醒过来,已经是覆水难收了。重耳气得操过魏犨的戈就要和舅舅拼命,说:这次走 如果不成大事,我吃你的肉!狐偃则边跑边对付:如果失败了,我就死无葬身之地,我的肉是野狼的;如果成功了,你可以享受整个晋国的“嘉柔”(柔脆鲜美的食 物),我的肉腥臊难吃,量你也咽不下!
——闹剧收场了,于是大家又坚强的上路。
狐偃的忠诚固然难能,但是事业两个字还是足以解释的;而齐姜牺牲自己的选择却是男人们的所谓“功业”难以解释的。成功男人后面往往都有这种女人——这是修来的。
(4) 在曹
路过。重耳不仅没什么好心情,还遇到了遭受曹共公偷看自己洗澡的恶心事,真是吃苍蝇。
(5) 在宋
宋襄公正努力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所以在对重耳的待遇上也与齐桓公持平(呵呵),不过他忙着和楚国争霸,没有心思也没有力量管重耳的事。
宋国的大司马公孙固对狐偃的评价是:惠以有谋——仁惠而有谋略。
(6) 在郑
郑文功不听叔詹谏的劝说,也看不起咱。
(7) 在楚
齐桓公死后,楚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那时候他们的势力居然达到黄河以北的卫和曹。面对将来的潜在敌人,楚国令尹子玉竭力主张杀掉重耳,但奇怪的是,楚 成王不但没有采纳,还说了重耳得天命的一些怪话。我相信这其中别有原因,而楚成王的话是《左传》作者附会的——但这不属于本章的讨论范围了。
(8) 在秦
秦国当时是晋国的邻居和亲戚,秦穆公就是重耳的大舅子(或小舅子)。重耳的弟弟夷吾就是得到秦国支持支持才做了13年的国君的。但是前638年9月,夷 吾身体不好,他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圉事先逃跑回国准备即位,把穆公嫁给自己的女儿(怀嬴)也丢下了。前637年,晋惠公死,太子圉即位,就是晋怀公。这下 穆公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于是联系流亡的重耳,准备对付晋怀公,重耳的机会来了。
但是任何帮助似乎都有对价的,秦穆公为了表示友好,嫁给重 耳五个姑娘,其中就有被晋怀公抛弃的怀嬴——秦穆公是自己的小舅子,现在又做自己的老丈人了;这还不算,怀嬴还是自己的前侄媳妇呢——重耳觉得实在难看, 于是对怀嬴表示出轻蔑;不料怀嬴是秦穆公最宠爱的公主,大怒,吓得重耳除去衣冠把自己囚禁起来,向新“老丈人”请罪。穆公试探重耳:这是我最喜欢的女儿 了,虽然被太子圉抛弃了,还是希望能跟随你,你不喜欢我决不勉强,呵呵。
重耳还是转不过弯来,好在胥臣和狐偃引经据典,苦口婆心,这门婚事才算定下来了,于是才有了秦国人的援助。
(9) 在河
前636年春天,在秦国人的护送下,重耳即将度过黄河,踏上阔别19年的晋国土地,千辛万苦终于熬出来了,曙光就在前头!
到了黄河边,狐偃的思想却有了变化,他把保管的玉璧还给外甥,诚恳的说:我在您鞍前马后巡于天下,错误很多,这个我自己都有感觉,何况是国君您呢?就让我从此离开您吧。
重耳是什么人,马上表态:如果今后我有和舅舅不一心,“有如白水”——有河神作证。随即把玉璧投进河里。于是,一起出发!
——狐偃到底是真心话,还是逼重耳当中表态呢?
——重耳到底是真心话,还是政治家的权谋呢
难讲,不过有两点是肯定的:
第一, 如果重耳这时候放走狐偃,霸业只能是空想而已;
第二, 既然重耳这时候挽留狐偃,那么狐偃必然以原有的风格和态度辅佐他。
著名的比如谢氏家族,谢灵运就是其中一员文学世家:建安文学,曹氏父子独领风骚刘孝绰兄弟子侄属文者达70人之多,均是家学所传陈郡谢氏一族,谢弘微、谢混、谢灵运、谢瞻、谢庄、谢览等文学大家屡出,当与其家学中的文学教育有关,书法艺术是家庭教育的另一支奇葩著名的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卫瓘、卫恒父子、北朝清河崔氏、范阳卢氏也极重书法《魏书·崔玄伯传》中记载崔玄伯“尤善草隶行押之书,为世摹楷,玄伯祖悦与范阳卢湛,并以博艺著名,湛法钟繇,悦传子潜,潜传玄伯世不替业,故魏初重崔卢之书”
绘画世家比较著名的有陆探微、毛惠远、刘琪、张僧繇等陆探微善工画,其子陆绥享誉画坛,绥之弟弘肃受父兄熏陶,犹有名家之法毛惠远善画马,并为当世第一,其子稜“善于布置,略不烦草”,其弟秀则善画佛像人物张僧繇以佛道画著称,如《维摩诘像》,其子善果,儒童皆以善画知名科技、医学也是世代家传的技能南朝著名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取得瞩目的成就,这与他的家学教育密不可分祖冲之的祖父是刘宋时作大匠卿,长于计算祖冲之深受影响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少传家业,究极精微,亦有巧思”19暅之子皓,也“少传家业,善算历”20中国医学讲究世代相传北朝名医除之才得父真传其先祖徐熙从一道士手中得到《扁鹊镜经》一卷,倾心研究,终于深通医术,以后历代相传,咸为百年医学世家魏晋南北朝谱学发达,它是家世的记录,也是家庭教育的教材作为高门,不可不谙谱学
嬴姓赵氏的赵国是嬴姓的嫡传主宗(季胜系),其得氏始祖是造父(季胜重孙),于周穆王时期因战功受封于赵城(当时属周)从而以赵为氏。造父及其子孙都是周天子的大臣而不是诸侯。赵家到叔带时期才改投晋国,成为晋国的公卿,并在晋国世代相传,最终参与三分晋国而成为诸侯。而嬴姓赵氏的一个旁支(恶来系)则由于偶然因素受封成为附庸,并在东周初年发展成为诸侯秦国。
魏国虽然是姬姓,但并不是晋国宗室,而是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原来有自己的国家即毕国,西周末年被狄人所灭,公室沦为平民。至毕万时投奔晋国,受晋献公之命灭魏并受封于此成为姬姓魏氏。毕万后裔成为晋六卿之一,最终与赵、韩一起分晋成为诸侯。
与魏国一样,韩国虽然是姬姓,但同样不是晋国的宗室,而是周武王的一支后裔,迁入晋国后被封于韩原而成为姬姓韩氏。韩氏在晋国的发展不如赵魏两氏,其先韩厥因赵氏举荐而成为晋国公卿,后又助赵氏复兴,与赵结为同盟。最终参与三分晋而成为诸侯。
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其中据说只有魏家才是真正具有晋家血统的家族,请问是不是真的这样?
本文2023-10-16 18:44: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8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