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郑氏族谱及郑氏辈序排行表郑
郑姓出自姬姓,发bai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 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百姓通谱可将家谱、族谱搬上互联网,实现家谱、族谱电子化、网络化,解决纸质家谱、族谱零散、难以修改、不易携带和保存的弊端,让修谱、查谱、寻根、交流工作变得更加便捷。
四卷:
谱籍临安
责任者郑敦达主修,郑主旺等编纂
版本1938年起凤堂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书名页题荥阳世家郑氏宗谱
名人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临安市图
详细内容
序号:5597
[临安]唐昌郑氏宗谱:四卷/郑敦达主修,郑主旺等编纂—1938年起凤堂木活字本—4册—书名页题荥阳世家郑氏宗谱—2修本
始迁祖:旻,字贡公,明成化年间(1465~1487)自开化县迁居昌化县(今属临安市)十都祝家川村。本谱始修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世系修录至第十七世,排行字为贤。本支派排行字自九世起:国家有圣主敦本启贤良克继修明志光宗耀祖长。卷一:谱序、祖训、家规、谱说;卷二:勅命、像;卷三:世系;卷四:行略、祖居清丈文劵、人物传。
收藏单位:临安市图
三卷:
谱籍临安
责任者郑斌主修,郑应浩编纂
版本2000年敦叙堂胶印本
其他书名
名人(明)郑德盛;(清)郑体乾。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杭州市图杭州西湖区三墩镇厚诚路30号302室郑昌炽
详细内容
序号:5598
[临安]唐昌郑氏宗谱:三卷/郑斌主修,郑应浩编纂—2000年敦叙堂胶印本—3册—书名据书名页题
始迁祖:添祈,更名芳,号虎山,明洪武四年(1371)自淳安县东衔村迁居昌化县(今属临安县)唐里村(今属昌化镇)。本谱始修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三世,排行字为传。本支派排行字:时下陈常嫩生民秉德良纘承知有道佐启世应昌学圣传诗礼希贤显义方国家隆俊彦多士庆言扬。卷一:谱序、郡望、行状、勅命、诰命、凡例、题名序、仕宦录;卷二:行传;卷三:行传、编後记。本支名人:(明)郑德盛;(清)郑体乾。
收藏单位:杭州市图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厚诚路30号302室郑昌炽 四卷
谱籍淳安
责任者郑炳林主修
版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世德堂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
名人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淳安县梓桐镇郑家村郑树忠
详细内容
序号:5599
[淳安]郑氏宗谱:四卷/郑炳林主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世德堂木活字本—4册—书名据书名页题—4修本
始迁祖:公亮,字希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自安徽歙县邑北丰川村(今属上丰乡)迁居浙江淳安县邑西石峤村(今梓桐镇郑家村)。本谱始修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卷一:谱序、目录、凡例、源流叙;卷二:世系、寿序、行传;卷三:世系图;卷四:墓志、谱跋。
收藏单位:淳安县梓桐镇郑家村郑树忠 十六卷,首一卷
谱籍淳安
责任者
版本1922年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版心题川南郑氏宗谱
名人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淳安县汾口镇简门村村委会
详细内容 [淳安]淳安川南郑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1922年木活字本—37册—书名据序跋题—版心题川南郑氏宗谱—7修本
始迁祖:安仁,字弥熟,又字德淋,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自安徽歙县迁居浙江遂安县(今属淳安县)川南郑家白洋坂村(今汾口镇简门村)。本谱始修於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一世,排行字为光。本支派排行字:宙炳聿忠绍当韬该房季奇稚宾并兴众安綝训光必启兆友肇锡衍名家纯德昭和厚贤能毓国华。卷首:谱序、凡例、世系图;卷一~十:世系图;卷十一:家仪、家规;卷十二、十三:传;卷十四:坟图;卷十五:里居图;卷十六:谱跋。
欧阳修像 ◆文 / 徐奔 欧阳修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使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 ”唐宋散文八大家”。 他在政治上也极负盛名,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一生虽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却始终刚劲正直,见义勇为。逝后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庾信《哀江南赋》说:「 ”潘岳之文彩,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欧阳修作为一代立德、立言、立功之大家,其家国相依、勤谨奉公、守廉守贫之「 ”世德”与「 ”家风”实令后人景仰叹服。 一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欧阳观就病死了。父亲生前,一家四口迁移频频,生活清苦。正如母亲郑氏后来对欧阳修所说,「 ”你父亲去世时,上没有留下一片瓦,下没有留下一垄地来维持我们的生计。”郑氏是欧阳观的继室,二十九岁即守寡的她只好拖儿带女投奔在随州任职的小叔子欧阳晔。但是,投奔并非投靠,郑氏带着儿女也不完全依赖别人养活,而是努力自救。「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画荻教子”因此成为千古美谈。郑夫人知书识礼、温厚仁慈,持家勤劳节俭,处穷不忧,处变不惊。《泷冈阡表》记载:「 ”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大意是说在家道中落时,郑夫人以俭持家,后来家境富裕了,也不花费过多,她说:「 ”我的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人,俭约一些,才能度过可能要遭受的患难。”及至欧阳修被贬夷陵,太夫人亦言笑如常,对欧阳修说:「 ”你的家本来就贫贱,我已经习惯这种日子。你能安乐对待,我也能安乐。”后世将欧阳修的母亲尊崇为中国古代「 ”四大贤母”之一。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伟大母亲「 ”以长以教”,欧阳修虽幼年丧父,却在父母的影响下终成巨擘。 「 ”画荻教子” 《宋史》评价欧阳修是将其父欧阳观的为官之道「 ”闻而服之终身”。 欧阳观生前命途多蹇,他的父亲三十八岁辞世,他「 ”少孤力学”,长于文辞,「 ”屡阶魁荐”。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及进士第,授道州(今湖南道县)军事推官。三年任满,以同职调泗州(今安徽泗县至江苏泗洪、盱眙一带)。欧阳观任推官时,适逢淮南转运使前来视察。欧阳观为人刚直,恃才傲物,未及时迎候。州长官设宴款待转运使,召欧阳观赴宴作陪,他拒不出席。转运使恼羞成怒,上书弹劾欧阳观玩忽职守,轻慢上司。于是欧阳观被调到偏远的绵州(今四川绵阳)任军事推官(欧阳修就出生在这里)。 欧阳修后来曾写道:「 ”修窃自念为人子而不能识其父,幸而得闻吾母之言,其忍废为!乃泣血而记之。”母亲讲述父亲的事迹,突出了「 ”仁”「 ”孝”和「 ”廉”。 关于父亲的「 ”孝”,母亲讲道:「 ”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泣涕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闲居而御酒食盛馔,则又泣涕曰:‘昔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而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于终身未尝不然,此吾知汝父之能养也。” 关于父亲的「 ”仁”,母亲讲道:「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也!’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况世常求其死也。’”讲的是欧阳观心性仁厚,办事谨慎。某天夜晚,他在烛光下处理公务,一再将案卷放下又拿起,唉声叹气,夫人问他为何这样。他说:「 ”这是一个判死刑的案子。我总想替死刑犯找出一条活路,可翻读了几次还未找到。”夫人觉得奇怪:「 ”犯死罪的还可找到活路吗?”「 ”我替他寻求活命的路子而不可得,那么死者和我都将没有遗憾。有时候还真能在死囚案子中找到不该判死刑的人!如果死刑犯有找到活命的可能,却不帮他觅活路,他本人和家属都会怨恨。我常常为死刑犯寻觅活路,还难免错判误杀;何况世上有些人总是昧着良心、千方百计强加罪名,制造冤案置人于死地呢!如此,我怎能昏昧从事?……” 关于父亲的「 ”廉”,母亲说:「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以其俸禄事宾客,常不使有余,曰:‘无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以庇其生……”欧阳观为官清正廉洁,待人豁达大度,乐于扶贫济困,常常不顾家境困难,招待各方宾客。推官的俸禄本来不多,他却不让手头有余钱,常说「 ”不要让钱财成为我的拖累”。以致去世时,上没有留下一片瓦,下没有留下一垄地帮助妻儿维持生计。 欧阳观像 此外,母亲还多次讲过「 ”七贤画”的故事。这个传家宝,是父亲廉洁自律的突出标志。欧阳修在《七贤画序》中专门叙述了此事。大意是说:还在孩童时代,母亲曾对我讲,「 ”我嫁过来时,欧阳家非常穷困,你父亲却极其廉洁。在绵州做推官三年,别人都采购很多四川名产运回老家,你父亲却一样也没买过。他的俸禄在用来接待宾客之后,几乎没有余钱。离开绵州时,只有一匹绢绸,画成六幅《七贤图》。这七位贤人,都是你父亲非常爱重的君子。”父亲死后,每逢年节举行祭祀,母亲都会把《七贤图》挂在墙上,让儿辈瞻仰膜拜。她总是指着画对儿辈说:「 ”这是我们家传的宝物呵!” 母亲认为父亲「 ”其心诚厚于仁”,其言其行「 ”发于其中(衷)”,并激励欧阳修:「 ”此吾知汝父之得有后也,汝其勉之!” 欧阳观五十九岁离世,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崇国公。夫人郑氏,累封魏国大夫人,享年七十二岁。欧阳修父母的「 ”累赠”「 ”追封”「 ”累封”的荣衔,都是因欧阳修后来显贵而荣膺朝廷的封赐。 二 据《欧阳氏谱图序》(石本)记载,欧阳氏是夏禹的后裔,经过夏商周,一代代相传,传到允常,允常的儿子就是越王勾践。勾践传五世到越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无疆的儿子蹄,被楚王封在乌程(今浙江湖州)欧余山之阳,做欧阳亭侯,后世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氏。入汉朝以后,因有人任涿郡太守,子孙便居留北方。后出现不同分支,有的住在青州(今属山东)的千乘,有的住在冀州(今河北)的渤海。千乘的欧阳生,字和伯,是汉朝的经学博士;渤海的欧阳建,字坚石,是西晋名士,两人都是宗族中的佼佼者。欧阳建在赵王司马伦之乱中被杀,其兄之子欧阳质领着族人奔到长沙,因此子孙又返回南方居住。欧阳质的七世孙景达,仕于南朝齐。欧阳修列谱图就从景达开始。景达的五世孙欧阳询是隋末唐初的大学者、大书法家,也是欧阳修的二十世祖。询的五世孙欧阳琮,曾任吉州刺史,子孙由此在吉州安家。琮以下七世,谱录亡逸。其八世孙欧阳万,曾任吉州安福县令,子孙后辈散居安福、吉安、吉水等县,此后「 ”世为庐陵(指庐陵郡)大族”。 欧阳询 欧阳修的高祖欧阳托是没有功名官阶的处士,但声誉极佳。乡民争讼,经官府判处的往往反复诉讼,但凡是经欧阳托评判过是非曲直的,便不会留下后遗症,不会再起争端。他道德学问出众,为人处世正直公道,故受到乡里敬仰。 曾祖欧阳郴,曾在南唐任过武昌县令和吉州军事衙推官,官至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声名着于州县,享寿九十有四,死后葬欧桂里(今属吉安县)、横溪保之燕湖。「 ”儒林乡欧桂里”这个地名是因欧阳郴的第三子欧阳仪而得。欧阳仪中进士第时,高堂父母俱无恙,乡里以此为荣,于是把庐陵的文霸乡安德里改为「 ”儒林乡欧桂里”。 欧阳修祖父欧阳偃是欧阳郴的第六子,少时即以文学著称于南唐,却耻于参加进士考试,而向文理院上书,进其所为文十余万言,授南京街院判官,英年早逝。欧阳偃负才狷介,殊非等闲之辈,惜乎只活了三十八岁。 欧阳修还有两位对他影响很大的叔父。 二叔欧阳旦是处士,「 ”隐德不仕,事母(也是早寡)以孝,为乡里所称”。 三叔欧阳晔是除了母亲外,在欧阳修接受教养、长大成才的整个过程中,给予他极大关怀和最深影响的人。欧阳修父亲病故后,郑夫人拖带子女投奔到欧阳晔处。欧阳晔义不容辞代行了家长的职责:「 ”咸平三年进士及第,官至都官员外郎。……所至有能称,尤长于决疑狱。所得俸禄,分养孤遗。其兄之子修,少孤,教之如己子。”欧阳晔的处世为人,给少年欧阳修留下深刻印象。他正直廉洁,处事果敢,有卓越的办事能力。初任随州推官,就顺利地处理了三十六件难办的积压狱案。某年适逢大灾荒,遍地饥馑,而大洪山奇峰寺几百僧人却聚积了大量粮食。京西路转运使怀疑他们囤积居奇,要欧阳晔前去抄没充公。僧人闻讯,惊恐万状,给欧阳晔送来千两白银,请求他手下留情。欧阳晔笑着说:「 ”哪里用得着这样!你们能听从我的劝告吗?只要把你们积聚的六七万石粮食卖给官府,用来赈济灾民,就没有你们的事了。”因为有了这些粮食,饥民们才免于饿殍遍地。在知桂阳(湖南县名)任上,一伙平民百姓为争夺船只,彼此斗殴,在混乱中致死人命。官府拘押大批嫌疑犯,案子经久难断。欧阳晔接手后,详细调查了案情,将全体嫌犯放出牢房,卸除枷锁,让他们在厅堂上吃饭。饭后,一一安抚,让他们返回牢狱,单独留下一人。此人顿时脸色惨白,手脚慌乱。欧阳晔厉声喝道:「 ”你是杀人凶手!”这人还想狡辩,欧阳晔说:「 ”我观察刚才吃饭的人,别人都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胸,伤口形状说明凶手是左力,最大的疑犯就是你。”这个人哑口无言,只得哭泣认罪:「 ”是我杀的。我再也不敢连累别人了!”这个久拖难断的疑狱快速解决,其余受牵连者感激不已。 母亲曾对欧阳修说:「 ”你想了解你父亲吗?看看你三叔就可以了。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活像你的父亲。”在随州的岁月里,欧阳晔分其俸禄,尽力接济远道来依的孀嫂孤儿三人。后来,欧阳晔调到阆州(今四川阆中)任推官,又迁江陵府(今属湖北)掌书记。他的家眷依然留在随州,与欧阳修母子相依为命,以免他们孤苦无告。 后来,欧阳修荣显,朝廷不仅敕封其父母,还追荣其叔父叔母,封赐爵赏,显然和欧阳晔倾力教养欧阳修有关。欧阳修也终身铭感叔父「 ”长养教育之恩”。欧阳晔逝世时,欧阳修因公务缠身,有如「 ”羁绁”,「 ”哭不及丧而葬不临穴”,备感遗憾,恳切表示唯有保持「 ”大节”以报答叔父之恩。 欧阳晔 欧阳载,是欧阳修的堂伯父,也是家族入宋后的第一个进士,「 ”为人方重寡言”,他的德行和思想也对欧阳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次真宗皇帝亲自选择御史,欧阳载以秘书丞被召见。其他 的人都走向前去,自我称扬,唯恐不被任用;唯独欧阳载静立丹墀之下,一句话也不说,偏被选中了。后知泗州,有僧人妖言惑众,诱骗民间男女投淮水死,每年冤枉送命的有上百人。欧阳载听闻此事后,尽捕作恶僧人,诛其罪孽重大者数十人,遣散乡里还俗者数百人,震动很大。他任御史时,正直无私,皇帝要封赏他,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敬谢不敏,不愿再继续任职。他的无私无欲,受到士林敬服。欧阳修叙写这位堂伯父:「 ”为政清廉简静,所至官舍,不窥园圃,至果烂堕地,家人无敢拾者。”在欧阳修为政清廉刚直、抨击昏官不留情面的做派上,都可看到欧阳载的影子。 三 《欧阳氏谱图》中,在欧阳观名下注有「 ”生二子”,名「 ”昞、修。”昞是欧阳修同父异母的长兄,欧阳修本人的著作一再道及。 欧阳昞长期在荆州(今属湖北)担任地位卑下的小官,没有机会施展才能。他居住在江陵的长江岸边,却舍弃大江汪洋浩瀚的壮丽景观,而在宅旁方圆不过数丈的池塘边建起了一个「 ”游鯈亭”,每日在亭中观赏池里游鱼,自得其乐。欧阳修由夷陵赴干德,途经江陵,去看望兄长,受命写了《游鯈亭记》,记中介绍了乃兄的性格与豁达胸襟:「 ”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然其心中亦已壮矣!” 曾祖的孝德,祖父的文采,父亲、叔父和堂伯父的清廉官风,都令欧阳修受教终身。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在诗书与美德「 ”传家”「 ”继世”的进程中,欧阳修不仅是承前启后的桥梁,而且是光前裕后的灯塔。曾祖考妣、祖父母、父母、叔婶,都因为他而荣膺爵禄封赏。子侄中有因他而恩荫得官的,也履受其教,承传优良家风,为官守廉守贫,报效国家。 皇佑四年(1052)夏,处于广西与越南交界处的蛮酋侬智高发动叛乱,攻陷邕州(今广西南宁),建立大南国。接着领兵沿邕江东下,进逼广州。贵州(今广西贵县)知州李琚等望风而逃,广南东西两路震恐。这时,因恩荫得官的欧阳修侄儿欧阳通理(昞之子)正在广西象州担任司理。兵乱期间,欧阳修固然担忧侄儿的人身安全,更怕他临难退缩或失节。欧阳修写信谆谆告诫侄儿:「 ”自南方多事以来,日夕忧汝。……欧阳氏自江南归朝,累世蒙朝廷官禄。吾今又被荣显,致汝等并列官裳,当思报效。偶此多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阙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观此为戒也。”深挚的家国情怀溢于言表,告诫子侄既官禄在身,必须勤谨奉公,守廉守贫;祸患临头,敢于横身当事,以死节为荣。 另有一封家书《与十三侄奉职》,写得更亲切平实、情见乎辞,足以窥见欧阳修守廉守贫、律己律人的高风亮节:「 ”汝孤寒,曾受辛苦,知道官职难得,每事当思爱惜。守廉守贫,慎行刑,保此寸禄而已。……汝只亲兄弟两人,今食禄,庶事宜均给……无事,令学书,识取些字……。”后来苏轼谈及这些家信时说,一个人与外人打交道,难免将真面目包裹起来,虚与委蛇,冠冕堂皇。而欧阳修告诫侄辈的私信,尽是由衷之言,没有任何虚矫伪饰,从中可看到欧阳公心地光明,质量高尚。 纵观欧阳修家世,会得到这样的印象:欧阳修出身于一个源远流长的名门望族,成长于一个重视读经讲史的书香门第。一代代进德修业,人才辈出。其取科名、入仕途者,为官临民则清廉公正,为人处世则刚直温厚。其平居不仕者,或文章著述辉耀儒林,或善于排难解纷,威惠着于人心,德孝闻于乡里。祖考们的嘉德懿行,见于史册、载于家谱者屡见不鲜,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宝贵精神遗产。欧阳修在《欧阳氏谱图序》中有记:「 ”传于其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吾先君诸父(伯叔)所以行于其躬、教于其子弟者获承其一二矣。” (作者系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求郑氏族谱及郑氏辈序排行表郑
本文2023-10-16 18:43: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8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