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屯村位于哪个市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鲍家屯村位于哪个市,第1张

鲍屯村位于安顺城区东面,距城区22公里,全村710户,2396人,村域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瓮城核心保护区262平方公里。

鲍屯村独有的古水利工程,获中国国家灌排排水委员会“水利遗产保护奖”;2010年,鲍屯村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2011年,鲍屯古水利水碾坊被评为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2012年入选世界最佳遗产协会“精英俱乐部”。

安顺市西秀区鲍屯村被称为“袖珍都江堰”的古水利工程已有600多年历史,如今仍然发挥着灌溉功能,滋养着一方百姓,为10个村民组610户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令人称奇。

鲍屯村处于乌江上游支流型江河流域。“水仓”是鲍屯古水利工程的“龙头”,也是最早修建的“拦蓄引水”工程。600多年前,鲍屯先人在这里筑起了一道既能拦水灌溉,又能溢流泄洪的拦河坝,同时采用“鱼嘴分水”的方式,向下游“小坝湾”方向开了一条133公里长的新河,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态势。顺河而下,又修建5座引水坝和5条引水渠,使不同高程的2300亩田地中的大部分都能得到自流灌溉。

近年来,水利专家对鲍屯水利灌溉系统研究后发现,它的原理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似,因此它又被水利专家称为“袖珍都江堰”。

据《鲍氏家谱》记载,鲍福宝是鲍屯的创建者,也是鲍屯水利系统的创建者。据去年年初鲍屯人从“水仓”附近发现的一块“驿马井石碑”上的落款“大明庚午年立”推断,鲍屯水利系统至今已有617年的历史。

鲍家屯村与白泥寨村、背陇村、带子街村、安庄屯村、狗场屯村、河桥村、吉昌村、江常村、九溪村、马场村、三个山村、三铺村、石板房村、王家院村相邻。

2010年7月22日,鲍家屯村入选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17日,鲍家屯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5年2月28日,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鲍家屯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鲍家屯水利工程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俗称“鲍屯”)距安顺市区东22公里,始建于大明洪武二年,被誉为“大明屯堡第一屯”,位于滇黔古道的鲍屯因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四面环山、水源充沛、易于屯田垦荒,从而造

鲍家屯村附近有鲍家屯水利工程、安顺龙宫风景区、云峰八寨屯堡、旧州古镇、安顺兴伟石博园等旅游景点,有安顺山药、旧州山药、黄果树烟、黄果树毛峰、葛花解酒茶等特产。

安顺市宏盛化工有限公司****:公司电话0851-33712013,公司邮箱2409014392@qqcom,该公司在爱企查共有10条****,其中有电话号码4条。

公司介绍:

安顺市宏盛化工有限公司是2004-07-26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成立的责任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

安顺市宏盛化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顺华,注册资本32,000万(元),目前处于开业状态。

通过爱企查查看安顺市宏盛化工有限公司更多经营信息和资讯。

贵州安顺境内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景点,山水之间纵情嬉戏游玩,非常适合夏季炎热的气候前来此处乘凉,开启全新的旅行体验,安顺好玩的地方实在太多,备受游客的青睐。

天龙屯堡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龙屯堡。

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小河湾因文姝河绕村而过,村子三面环水而得名。文姝河在小河湾共有九道弯,如弯月,似清眉,像柳叶,各具特色。

文姝河河水清澈,水草丰茂、鱼虾成群,岸边垂柳依依,翠竹青青,山水相拥,曲径通幽,水光潋滟,集青山、碧水、阳光于一体,随处可见云浮绿水、鱼翔浅底、鸟掠芳洲的人间美景。置身其中,静美如诗,宛若梦里水乡。

浪塘村落坐南朝北,前临邢江河,后枕小尖山。该村依山傍水,坐落于风景优美的邢江河畔,交通便利,田畴平坦,土地肥沃。共177户,村子外围主要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新建的建筑,村落中部主要为原来的老村址,为石木结构的传统民居。

村寨周边均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新建的建筑,寨中为老村落遗址,保存有约40栋石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建筑。村中有街巷近20年,呈网状分布,为村民出入通道。

旧州镇是古“安顺州”治府所在地,地处安顺市西秀区东南部,紧邻平坝县,距省会贵阳80公里、距安顺市区35公里,交通便利,生态良好,是贵安新区非直管区。

是全省唯一同时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绿色低碳小城镇的省级示范小城镇。

旧州以十字街为中心,分东、南、西、北四条街和场坝,场坝以关帝庙至双堡省级公路为交通枢纽,北面有一个占地面积为110亩的农贸市场,在修建中。东、南、西、北街为石板街,

兴伟石博园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档次最高的超大型奇石展示中心。石博园汇集了各地数以万计的奇石精品、古生物化石和矿物晶体,兴伟石博园广纳了大量根雕、木雕精品,绝大部分是红豆杉、海南黄花梨、香樟木、小叶紫檀、沉香木、金丝楠木、楠木等雕刻而成的大型根雕、木雕精品。

5A级景区龙宫以暗河溶洞为主称奇,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等喀斯特景观为一体,由龙潭秘境和通漩田园两大主题片区组成,拥有中国最长最美水溶洞(一、二进龙宫)、中国最大洞中佛堂(观音洞)、中国最大洞中岩溶瀑布(龙门飞瀑)、中国原子能机构测定的世界天然辐射剂量率最低的地方(天池)、世界最大水旱溶洞集群、世界上最大单体汉字“龙”字田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4A级屯堡景区系明代江南征战将士及其家眷随迁安顺屯田驻守的遗址,当地的本寨、云山屯、鲍屯等屯堡村落仍然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老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至今依然穿着凤阳汉装,操着不变的语言,居住石头砌成的古老四合院,沿袭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

其中,云山屯、本寨较完整地保存了典型的屯堡建筑和民风民俗,它是明初征南大军屯住的核心区,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果树大瀑布高778米,宽101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的瀑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观看的瀑布。

5A级黄果树景区,是由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18个大小瀑布所组成的庞大瀑布“家族”,被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最大的瀑布群。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了黄果树后,曾发出“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的感叹。还有美丽的陡坡塘景区、天星桥景区等你来

石头寨景区位于黄果树大瀑布上游6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四周群山挺拔,寨前田连阡陌,寨后绿树成荫,寨边有宽阔的石头河,河水清澈见底,游鱼成群。

竹林、果树相间的岸边石屋村寨,在阳光辉映下,如片片白云,散落在青山绿水间,形成一派独特的山村美景。

寨里居住着勤劳智慧的布依族,特别是他们的石头民居建筑,别具一格,创造出了丰富的石头文化。这里素以“布依蜡染之乡”著称,所制作的布依蜡染清雅脱俗,美观大方,畅销

安顺的夜郎洞因传说夜郎王曾居住于此而得名,景区位于安顺市镇宁县境内,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石头寨景区紧紧相连,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溶洞群景区,也是一个水旱相结合的溶洞。

景区神奇壮观的夜郎洞、石花洞、蜂子岩洞等大大小小溶洞组成的溶洞群以及天坑、燕峰斜崖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共同筑成,总面积为486平方公里。

格凸河4A级格凸河景区是苗族英雄亚鲁王文化的发源地,有神秘的蜘蛛人、悬棺洞葬,有世界最后的穴居部落洞中苗寨,有世界最高古河道遗址穿上洞、盲谷,集岩溶、山、水、洞、石、林组合之精髓,融雄、奇、险、峻、幽、古为一身,是稀世之珍的喀斯特自然公园。随着格凸国际攀岩节等国际赛事的举办,已逐渐成为攀岩、低空跳伞、丛林穿越、露营等户外运动爱好者们的天堂。

人们把安顺一带的屯堡村落,比喻为“绿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岛”。说其“孤”,是指其特殊:极富音律的语言,江南风韵的石头建筑,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活化石”式的民间戏剧,等等。其中,那透现着明代遗风的服饰,给初到安顺的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服饰是一种文化载体。各民族不同的服饰都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情趣、理念追求、文化积淀等。屯堡人的服饰以青、蓝色为主,不能不认为是他们对祖上来自长江一带的眷眷依恋之情的叙说。

屯堡男人的服饰以短对襟和长衫大襟为主。对襟短衣从中系扣,俗称“三个荷包”,因在右上胸前和两个下摆各有一个口袋而得名。对襟短衣一般用青、蓝、白布加工而成,钉5颗或7颗布疙瘩纽扣。穿长衫时,头包青布头帕或毛线头帕,腰系青布腰带。所穿的裤子裤腰和裤脚十分宽大,若把两只裤脚和裤腰扎上,可装百余斤粮食,既凉爽又实用。

夏天,穿草鞋或布鞋,着短衣;冬天着长衫,穿布帮皮底钉子鞋。这种长统的钉子鞋形同战靴,俗称“战要鞋”。这种“战要鞋”既有保暖作用又具防滑功能,是冬雨绵绵的贵州山区不可缺少的实用物。穿上这种战靴,屯堡男人显得威武雄壮,精神抖擞。正如一首山歌所唱:“战要皮鞋穿脚上,行走如风稳当当;走南闯北脚有劲,妖魔鬼怪也避让。”

外出赶场经商,屯堡男人总喜欢随身带着用麦草编织的草帽。这种草帽是女人选用白色的麦草,一根一根地衔接起来,编成长辫后再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制而成。精巧的麦草帽是女人心灵手巧的展示,又是深深爱恋的寄托。因此,麦草帽不仅是防雨防晒的用具,更是爱的信物爱的显示。难怪男人们唱山歌时就唱出这样的心声:“身披草帽去赶场,就像喝了蜜蜂糖。”

屯堡老者头戴毡窝帽或包青布头帕,身穿长衫,不系腰带,脚穿布鞋,手提长长的竹子烟杆。有的小肚子上吊着牛皮缝制的“包肚”装钱币。毡窝帽如同江南水乡男人所戴的毡帽,一般用毛线或羊绒制品加工而成。老者们一旦戴上一顶毡窝帽一辈子不会洗一回,而且一年四季都戴在头上,因此,这种毡窝帽始终是油光光的,好像刷了层油漆。

一根精致的烟杆是老者们的宠物。提着长长的烟杆在街上走路是有福气的显示。长约12米的烟杆选用竹节密集的竹子加工而成,以竹节越多越密为最好。用麻线或铜线编成网包裹竹根成为烟斗,用桐油经常涂拭烟杆,使长长的烟杆黑红油亮,刁卜常诱人。烟杆上要吊金属链缀着的古钱币或核桃雕制品等饰物,既有装饰作用也方便把烟杆挂在屋墙上或手提行走。一根好烟杆是一件别致的工艺品。当你目睹屯堡老者口含烟杆流着口水如痴如醉地吸食时的那种神态,聆听着他们在吞云吐雾中讲述其老祖宗“调北征南”的往事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屯堡人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扮上。屯堡妇女始终保持大袖长袍尖头鞋等明代遗风,在众多的史料记载上多作了如实的描述。.

《安顺府志民风》记:“屯军堡子,皆奉洪武调北征南。妇人以银索绾发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装也。”

再看今日屯堡村落中妇女的服饰,尽管年轻姑娘追求时尚打扮已失去往昔屯堡女孩特有的古丰卜风采,但一旦结婚后,周围环境使然,仍恢复传统服装的样式。身着或青色或蓝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绿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长袍,系“丝头腰带”,后吊长长丝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长发挽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上银质和玉石发簪,腕戴银手镯,耳吊银质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额扎白布带‘老年人多为黑色’。如今,在装束上增添了一块方头巾和彩带黑色围腰。

汉民族是一种善于吸收他人长处的民族,随时代的变迁,在汉装唐服的原样上,从“胡服”、“满服”等其他民族的服饰中吸取长处而不断演变。而惟独屯堡妇女却不改祖制,身穿宽袍大袖,在过去的年代,屯堡妇女还显示出一种不落俗套不拘传统的自由。在封建礼教的阴霾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女人以“三寸金莲”为美的畸形追求,“裹小脚”使多少女子饱尝痛苦而流干了眼泪。而屯堡人却大反礼俗,不以脚小三寸为美,任其自然,悠哉乐哉。虽然被认为有悖时尚,被人瞧不起而鄙称为“大脚”,但在那战事不断,男人要出征打仗的特殊背景下,却为她们从事繁珍家务劳动和农田劳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说起“大脚”,在屯堡人中还流传一个有趣的传说。明洪武年间,国事已定,天下太平。在某年的元宵佳节,皇城大放花灯,热闹非凡。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被民间的欢乐气氛所吸引,带着几个宫女、太监悄悄出宫去观赏花灯。一路上灯火辉煌,气象万千,把个皇后娘娘看得心花怒放,不经意间忘乎所以露出一双大脚被人看见,惊呼起来,惹得游人围堵观看。马皇后尴尬之余,扫兴地回到皇宫向朱元璋大发脾气。朱元璋笑而不语,事后叫人做了一双仿“尖尖脚”的粽子样大脚鞋给马皇后。马皇后穿上后,长裙笼住大脚,却露出一双翘翘的尖角。自此,皇后娘娘穿的“尖头绣花鞋”,屯堡人仿效着一代一代延续至今,这个传说虽有一点牵强附会,但联想到屯堡妇女那不忘祖规保留着的服饰头饰,可看到屯堡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是何等深沉。

尖头绣花鞋的制作对屯堡女人来说是一件大事。从还是十来岁的姑娘起就要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绣花,绣到出嫁时可绣出数十双鞋花。所用图样多是身边常见的农作物花卉和传统的花样,如荷花、瓜花、牡丹、石榴、红梅、蝴蝶、鱼、喜鹊、凤凰等。图案多为象征吉祥幸福的“双凤争鸣”、“喜鹊登枝”、“双梅吐艳”、“富贵牡丹”等。这些图案,不仅反映了她们的审美情趣,而且传递了她们的理念追求。如:象征“多子”的石榴、蝴蝶、鱼,象征吉祥的喜鹊、凤凰,象征富贵的牡丹等。按照这些图案绣制的鞋花,要用十几种彩色丝线,讲究色彩的搭配、图样的和谐,给人以美感。在农活不太忙的六月,屯堡姑娘们三五成群邀约一起在走马转角楼上“坐六月”绣花。尽管天气炎热,但她们飞针走线寄托了自己美好的心愿,就如山歌所唱:“六月虽是大太阳,绣楼却是好春光。绣个喜鹊飞出去,何时才见我的郎。”

屯堡姑娘不仅绣鞋花,还要绣帽花、枕套花、背扇花等多种衣物图案。这些衣物图案也多为花卉、鱼鸟之类的大自然生灵,她们把这些生灵绣得栩栩如生同时又别具情趣。姑娘们一生绣出百余件花品,到出嫁‘服日子”那天,集中挑到新郎家去在乡亲们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数量多、质量好的绣制品自然会受到众口称赞。那对姑娘们来说是最好的评价。因为这些绣制品倾注着姑娘们的心血,寄托着她们美好的向往。就如她们心灵的歌声:“熬更守夜绣枕头,绣出鸳鸯戏水图。有朝一日同共枕,好比躺在云里头。”

每逢赶场、庙会、走亲会友,屯堡女人就会认真地打扮一番,无数的长袍大袖子衣服和绣花鞋汇聚在一起,可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服装模特儿表演,也是一次无声的针线活的竞赛。那一件件工艺精美、色彩绚丽、生动鲜活的绣制品,让人不能不佩服屯堡妇女的奇巧心智。每到此时,.人们仿佛看到一幅明代民俗风情画在屯堡村寨飘动起来。

年龄较大的屯堡妇女被称作“太婆”,服饰较为朴实,并多以青色为基调。其头饰较为简单,把头发梳在脑后挽成发髻,罩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简单的管簪,并包上一块青纱帕或青布,所穿大袖子长衣服的衣领袖襟绣简单花边,系青布腰带和围腰布,脚穿尖头绣花鞋。冬季,小腿上包裹脚布(绑腿)以御寒。这些太婆们外出赶庙会、走亲戚时,肩上挂着黄布挎包,腰带上插一块折叠成方形的手巾,撑着红色的油纸雨伞,三三两两邀约成行。聚在一起时喜欢念佛或拉家常。她们用低沉的声音唱念佛经,吟出人生的艰辛和感慨:“人生好比山上草,春绿秋黄一世了;挂起露珠如戴玉,一到寒冬不见草。佛也,拿摩摸弥陀!”

帽子是儿童的主要标志。男孩从出生到青年,要戴小花帽、大风帽、缎子帽等多种帽子。用布缝制的花帽和风帽为虎头型,戴上它显得“虎虎有生气”,帽上绣着梅花、桃花或鱼鸟图案。风帽的帽后有一块长长的防风布用于冬天防御风寒。花帽和风帽的帽上上缀着玉石或银制的雕刻品,中间为观音菩萨,两边或是小菩萨或是刻有“长命富贵”、“福禄寿喜”等字样的饰品。头摇动时,闪射出若明若暗的亮点,仿佛是幼小生命在跳动。这些神灵吉祥饰品寄托着母亲对孩子的殷切期待,祈求菩萨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和将来有禄有喜。小姑娘则戴个无顶的花帽。帽沿绣着各种吉花瑞草,一根小辫从帽沿下垂于身后,显得活泼生动。

儿童的颈上戴铜或银的项链并吊长命锁或玉佩之类坠物,锁上或玉佩上均刻有简单图案和“长命富贵”之类字样。手上戴银或合金制成的手链,手链上吊着几个铃挡,当手摇动时响铃就会发出阵阵响声。这种幼小生命的跳动响声,是会令家人欣喜万分的。幼童的胸前要戴一个类似围腰的“白水兜”,中间缝着一个荷包,它既有吸收幼童流口水的作用保持衣服清洁,也能装些简单食品供孩子随时食用。“口水兜”用双层或多层布缝制而成,并绣出白果花、荷花等图形。

幼童胸前还会吊着木刻的鱼形玩具或如搭面棍一样的“磨牙棒”。幼童口衔木鱼或“磨牙棒”则有助于牙齿的生长。

儿童穿的衣裤较为简单,而鞋子十分讲究。这些小花鞋是母亲在姑娘时期就精心绣制的,寄托着将来为人之母的无限情思,饱含着对爱情和生命的挚爱。小花鞋上绣着鱼、鸟、龙之类生灵的图形,身为姑娘而绣制小花鞋,这是一件既喜在心又羞于脸的事情。一首山歌就唱出她们复杂的心情:“绣只喜鹊绣枝梅,再绣鲤鱼跳龙门;将来穿在儿脚上,我儿要做人上人。”

屯堡服饰是屯堡风情中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妇女的大袖长袍尖头鞋和别具一格的“凤阳头”,与南京博物馆所藏明代服饰与发式相似,它述说着屯堡人祖先挥戈南征的古老故事。从那一件件绣品,我们看到了江南刺绣细腻、舒展、流畅的风格和线条跳跃、构图紧凑的艺术个性,流淌着江南的余韵和飘逸着明代的遗风(注:随着时间的发展该镇衣服等一些方面可能有些变化,但是并不是全部) 大西桥镇鲍家拳是鲍家屯村民世代相传著名拳术,它主生于唐朝以前,其历史比著名的“少林拳”还要悠久。据《安徽徽州府志》记载,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护车尉鲍伸隶,镇守长安,将鲍家拳由北方带到安徽歙县。洪武二年(1369年)鲍家屯鲍姓始祖鲍福宝奉朱元璋“调北征南”之命,远征贵州,又将鲍家拳由安徽徽州府歙县带到贵州安顺。如今鲍家拳108套徒手、棍、单刀、双刀、枪等已经在鲍屯村传了22代23代人,在明清两朝,方圆几十里的屯堡村寨,武功数鲍家屯的最强。故有“吃酒吃肉九溪坝(九溪村)拳打脚踢鲍家屯”之说。

以棍术为例,它以劈、扫、戳、挑、拔等棍法为主,并配合步型、步法、身法构成套路,练棍要求,手臂圆熟,体现出勇猛、快速有力、棍打一大片的特点。习武,必须用心去学,拳棍每一套都要反复练,要舍得花时间,才能学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武术的学艺与练功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常年不懈,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会的。在学艺练功的教学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三多”:一是动作数量多,不同的拳、棍、刀、枪等,每一套都有十多个动作;二是方向路线变化多,往返,左旋右转,路线复杂;三是每一个动作所含的因素多。外有手、眼、身、步的规格,内有精神的配合,这些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师傅注重直观形象的演示,以领做为主。徒弟弄清动作来往路线后,师傅要求动作做到准确,符合规格,以此同时,师傅结合武术的攻、守动作进行讲解示范。

鲍家拳每一代都有几个武功高强的人,这些武功高强的人按祖训要求,对青少年学武术的人有一个要求,要性格好、脾气好、不惹过祸的人学。第二学武术的第一节课,师傅要说:“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鲍家拳历来重礼义,讲道德,学会以后,不准凌弱逞强,不准霸道、枉道,只能见义勇为,只能讲礼讲信,如果不听教导,我等知道,家法严惩,同时造成的后果自负。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石印出版的《鲍氏家谱》记载,鲍家拳拳师鲍尊三传,鲍氏十五世祖鲍原达,字尊三,生于清朝道光年间,道德人也,慈惠于人也,适咸丰、同治之乱,贵州贼匪出来蹂躏社会,鲍尊三以鲍家拳保护了平坝县大小阳关屯人民的生命财产,深受人民爱戴,阳关屯人民送了他一块匾,上书“齿德并尊”四个大字。

鲍尊三身为团练团首,对于四境乡里之人,办公务秉公证、和平宽裕、浑朴纯良,或远或近,莫不称颂他竟无偏袒之私,终为国务之长者,为盛德达之达人,岂非道德之纯一者乎,迨今人往风微,犹得溯祖追宗之下,特记之,以作纪念云。

武术作为防身自卫、健身增强体质的运动,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人类造福。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继承,是鲍屯村人的心愿。

解放后,会打鲍家拳的有:鲍志华、鲍云峰、鲍奎武、鲍正安、鲍芳、鲍英伦、鲍奇伍、鲍少安等,其中,七位老人都健康活至七、八十风才逝世,现在还健康的鲍云武已是82岁高龄,还能演示鲍家拳与跳地戏。鲍灵佑,现年60岁,他收徒传艺的人较多,如:鲍安洪、鲍灵彬、鲍吉永。2005年12月鲍屯村8位年青妇女加入学习鲍家拳的队伍,这支初学的屯堡妇女武术队2006年2月13日登台亮相,表演给建设站、水利部等专家观看。尽管不熟练,但还是有飒爽英姿的风采。少年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也高,他们利用寒、暑假学习武术。

历史积淀下来的浓厚军事色彩,让鲍屯还留有祖上传下来的武功,也是安顺市所有屯堡村寨保留下来的唯一拳种。

鲍屯:穿越时空600年

水利:鲍屯的生存命脉  

踏进鲍屯,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时值夏末秋初,鲍屯村前的上千亩农田稻花刚谢,沉甸甸的谷穗正在青翠的稻叶里迎风嬉戏,而渠旁坝边的河水里,鹅鸭家禽不时引颈高歌,最让人心动的,则是河岸柳丛里不时传来一两声小儿欢快的欢呼——那是他们在传递垂钓后有所收获的喜悦信号。  

“今年又是大丰收”,谈话间,陪同采访的村委委员陈植林告诉记者,数百年来,无论外界气候怎样变化,但鲍屯“春夏一片葱绿,秋来十里稻香”的景象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是屯里的古水利工程成就了这里的富足与安康”。陈植林说,村里的河渠上有十道栏水坝,它们都是鲍氏祖先鲍福宝在明朝洪武年间率族人所造。由于鲍福宝是从皖南棠樾屯军至贵州安顺,那里的“水口园林”式居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他对新家园的建构理念。因此,今天看来,鲍屯的灌溉系统也就是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园林”在黔中的移植和仿造。  

“一坝一沟一片田”,这是鲍屯古水利的形象描述。据专家介绍,鲍屯的灌溉系统由天然河流、岩溶泉水、渠坝建筑三大要素交织而成,它们集灌溉、防洪和饮水三大功能于一身。  

在鲍屯村西口,村里人带记者实地瞻仰了古水利的龙头——“水仓大坝”。但见一道“L”型水坝横亘河中,在经过坝体用“鱼嘴分水”的方式分流后,河水又在新的交汇处被另一河坝拦截阻流,并由此形成了“两河绕田坝”的连续态势。这样一来,在经过鲍屯的河流上,不同的拦水坝和引水渠使不同高程的2500多亩田地都能得到充分的自流灌溉;而且,河水暴涨时,这些坝渠又自主地泄洪排涝,进而为鲍屯的四季丰饶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鲍屯古水利的奇妙之处就在于那些渠坝能按照村居的需要来引导水流”,中国水利历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冯广志(原水利部农田水利司司长)曾感叹这是古老的水利文明之光,说此处工程系统虽没有四川都江堰的技术风格,但构思精巧,布局合理,是600年来一直维系鲍屯人生产生活的生命线。  

就在专家的赞誉里,记者在村前大坝河的坝渠处就见识了这一古老水利工程的奇妙:村人放下不同的拦水闸,河水便按不同的需要分别向东向西两个方向流动,于是,在稻穗起伏的农田里,一会儿从东边传来了流水的响动,一会儿又从西边送出了河水的声音。  

“鲍屯古水利至今还能发挥作用,除了高超的设计理念外,还与历代鲍屯人的不断维修与呵护紧密相连”。村支书鲍灵平告诉记者,鲍屯人世世代代依靠农业生存和发展,因此深知水利是农耕经济的命脉,所以制定出了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水利岁修和保护制度,在这一古老的村规民约引领下,鲍屯人世代都有着极高的珍识和保护水利的前瞻意识。谈及此,鲍灵平感慨地说,六百多年,村里从未遭受过旱涝灾害,先前曾传说是祖先们的神灵在庇佑,今天看来,是因为这里的水利设施和大自然已经完全协调,进而才促成了鲍屯的年年丰收。军屯:古村的建筑内涵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前来古村考察的国防大学鲍中行教授,他告诉记者,对鲍屯的着迷,缘于这一古村落独特的军屯建筑风格。  

“这是典型的屯军驻堡式建筑”。鲍中行说,鲍屯的村落原型是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而建造的,因此,全村的整体布局、大街小巷、以及独房院落的设计与修建,都充分考虑到军事战争的实际需要。  

“从表面看,鲍屯480余户人家与其他屯堡村寨别无多大差异,也是石墙石房石街道,但它的玄机在于全村的建筑布局为古代的一种攻战阵法——‘八卦阵’。”鲍中行说,这一独特布局,全国已是十分罕见。  

原来,从鲍屯南面的大门进村,就可以依次看到汪公殿、大佛殿、关圣殿、练武场、鲍氏祠堂等,它们成“一”字型排列组成中轴线,左右两边则对称修建了白虎阵、青龙陈、火牛陈和长蛇陈,加上左右各有4条弯弯曲曲的街巷,整个布局便严然一个巨大的“八卦图”。在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之后,中国城市规划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鲍世行说,这样的格局,为明代建筑的显著特征,是仿照北京故宫的模式修建而成的。  

“每一道阵地都有防卫措施,每一座房屋都 是一个坚固的战斗堡垒”。国防大学教授鲍中行介绍说,村子的四周先前还筑有一道椭圆形的围墙,目前尚存数段,长近百米。鲍教授告诉记者,最能体现军事内涵的,是村中耸立的那座石头碉堡,它高约30米,为村内的制高点,在其间可以用火力控制全村,碰上战争时,此堡既可以作为村民们的避难所,又可以作为全村作战的指挥部。  

记者前去观瞻时,鲍屯的刀光剑影早已沉入了历史长河的奔流中,但那石碉依在,内城的两尊铜炮也还在城门威然而卧,穿行于那些阵局中的弯弯石巷,的确倍感玄机重重。

“有内防就必有外防”,在第一次考察了鲍屯的村寨布防后,鲍中行以其军事专家的知识水准提出:鲍屯的村外也应该有对应的布防建构。随后,在他的深入考察下,鲍中行又在受敌威胁最大的西北、正南、东南三个方向找到个带子街、小果园和蚱塘河三处前哨阵地,并在村的南面发现了几处依托天然溶洞和悬崖绝壁构筑的坚固城堡。至此,“军屯”的全貌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2007年8月20日,《鲍屯瓮城学术会议》在鲍屯召开。据了解,瓮城也叫月城,是在城门内外增修的小城,为我国古代城市防卫作战中的一种重要军事设施。而就是这样的军事设施,却在鲍屯古村落里的建构出现,这不仅在建筑史留下了一个神秘符号,也在军事历史上绘下了诸多奇彩。  

据专家考证,鲍屯村的瓮城是模仿明代南京聚宝门瓮城而建。整个瓮城体系由一个长方形的大瓮城和两个小瓮城组成“品”字形,且它们之间互相依托,形成犄角之势,威力不可小睃。  

鲍屯经受了多少战争的洗礼和考验,今天已无从考证,但由于防御工事完善坚固,所以得以安然至今。据《鲍氏家乘》记载,唯一的重创,则来看自于清太平军来攻打安顺旧州的一次侵犯,由于久攻不下,最后太平军放火烧寨边上的3户人家。

鲍家屯村位于哪个市

鲍屯村位于安顺城区东面,距城区22公里,全村710户,2396人,村域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瓮城核心保护区262平方公里。鲍屯村独有的古水利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