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身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为何名气却那么低呢?
唐朝出现过四位贤明的宰相,大多数人都了解“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而另外两个人好多人但不掌握。其实除了房杜二人外,被称作“救时宰相”的姚崇也算有名气,为他文景之治的诞生作出了许多奉献。但是可以跟这三位相提并论的宋璟却鲜有人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宋璟小小年纪便中了举人,此后进到官运,这时正好是唐高宗李治中后期,这时的武则天早已颇具势力了。而宋璟不但有能力、又当官,不上二十年先从一个小官升到五品上以上官员。之后武则天上台后,宋璟也是数次直谏,武则天尽管残酷清晰异已,但只要不是针对自己地位的人,像这样的直谏的贤臣,武则天或是非常欣赏的。
这时宋璟官职御史中丞,承担监督曹娥,之后有些人揭发张易之造反,宋璟奏章要严肃查处本案。张易之十分得宠,武则天为了保住张易之,便说张易之早已向自己表述这事了,无需论罪,要想让宋璟舍弃。但是宋璟却这样说张易之涉及到造反,坚持严肃查处,这件事情让武则天甚为不爽,但是,宋璟这一举动按律例做事,武则天其实也不太好多讲,只能允许。之后武则天也是赦免了张易之,见这般宋璟也只好放了他。以后,武则天更是让张易之拜访一下宋璟,期待缓解一下的关系,但是被宋璟拒绝了,因而张易之弟兄尽管权倾朝野,却也对宋璟又恨但怕。
武则天还算是明君,因而武则天阶段宋璟真的是安然度过,但是却在后来的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阶段2次被排挤出长安,在外漂泊了多年,一直到唐玄宗开元前期回长安。飘泊期内,宋璟在很多地方都任过职,并且每到一地,只因为自身体恤百姓,而备受称赞,还得到了“有脚阳春”的别号。唐玄宗李隆基对宋璟还是挺器重的,而宋璟或是直谏颇多,这在初期还能够,到了后期李隆基也开始安图享受,当然对宋璟越来越抵触。之后出现了安禄山之乱,而李隆基对宋璟的评价是“彼卖直以取名字耳”,觉得宋璟办事能力比不上姚崇,就是为了背后知名度而欺世盗名。但是大唐盛世或是宋璟的非常大的功劳,能位居四大名相可以说是当之无愧了。
1、杜如晦: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唐朝初年名相。杜如晦早年曾在隋朝任滏阳尉。隋朝末年,成为秦王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李世民建立文学馆时,用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为十八学士之首。玄武门之变时,杜如晦与房玄龄参与策划,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即位后,杜如晦获封蔡国公,累迁尚书仆射,与房玄龄同心辅政,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二人因此被称为“房谋杜断”。后世将杜如晦与房玄龄作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逝,年四十六。
2、房玄龄: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房玄龄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后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等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负责综理朝政。历任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封梁国公。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
3、姚崇:姚崇(651年-721年9月28日),本名元崇,字元之。武则天因突厥叱利元崇叛逆,忌惮有大臣与之名,故命以字行。后又避唐玄宗开元年号,遂改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大举侵扰河北一带,连续攻陷了数州。当时军务繁多,各州司檄书雪片般飞来,而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武则天十分赏识他的军事才干,因由郎中擢为夏官侍郎。不久,又擢为凤阁鸾台平章事。姚崇文武双全,历仕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神龙元年(705年)他参与神龙政变,张柬之等成功地杀死了张易之及其党羽,迫使武则天退位。姚崇因功被封为梁县侯,实封二百户。因同情武则天当日即出为亳州刺史,后又历任宋州、常州、越州、许州刺史。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与宋璟一起被贬,任申州刺史。
4、宋璟:宋璟(663年—737年),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 。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七世孙。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历任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开元十七年(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公。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宋璟在洛阳去世,年七十五。追赠太尉,谥号“文贞”。宋璟历仕武后、唐中宗、唐睿宗、殇帝、唐玄宗五朝,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宋璟同姚崇一样,是唐代历史上著名政治重臣。
唐朝可以说是历史上最鼎盛的朝代之一,不仅文化繁荣,涌现出了不少大家诗人,同时也开创了不少盛世景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少不了唐朝名将重臣的参与,特别是掌握强大权力的宰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朝最著名的十大宰相有哪些吧
唐朝最著名的十大宰相
1 房玄龄
2 杜如晦
3 长孙无忌
4 狄仁杰
5 魏征
6 姚崇
7 宋璟
8 张柬之
9 张九龄
10 张说
1 房玄龄
去世时间:贞观22年
称号:梁国公
主要成就:凌烟阁24功臣之一
房玄龄,山东临淄人,最初在晋阳独自起义后,开始投靠和辅佐李世民,成为了其非常器重的谋士之一。在玄武门事变中,和杜如晦等五人,为秦王李世民立下大功,后助唐太宗创出贞观之治,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2 杜如晦
去世时间:贞观四年
称号:莱国公
主要成就:策划玄武门事变
杜如晦,出生于陕西西安,也是协助李世民的一员开国功臣,在晋阳起义时期,陆续平定了窦建德等人的重大叛乱,还参与策划了玄武门事变,因其果敢的性格,和房玄龄一起被称为“房谋杜断”,是李世名的左膀右臂,后被封为莱国公。
3 长孙无忌
去世时间:上元元年
称号:齐国公
主要成就:凌烟阁24功臣首位、开国元老
长孙无忌,河南洛阳人,也是唐代的开国名相,多年来随着李世明征战沙场,在凌烟阁中属于首位功臣,后还协助唐高宗继位,经历了三代更迭,30年的宰相生涯,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唐朝最著名的十大宰相之一。
4 狄仁杰
去世时间:九视元年
称号:梁国公
主要成就:劝立李氏,延续大唐
狄仁杰,生于山西太原,是武则天时期著名的宰相,相信和前三位宰相一样,在银屏上不少见到他们的身影,英勇探案、嫉恶如仇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他敢于直言进谏,数次被人谋害,因此也是做了两次宰相,大起大落。之后还劝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才恢复了大唐势力。
5 魏征
去世时间:贞观十七年
称号:郑国公
主要成就:凌烟阁24功臣之一,知名谏臣
魏征,河北巨鹿人,最初本是李世民兄弟的谋士,后在玄武门事变后,被其收为己用,魏征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直言谏臣,丝毫不畏皇帝的威严,性格果断直接,凡是对国家不利的,他都不会退让,在贞观年间曾上奏200多条谏言,对于贞观之治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
6 姚崇
去世时间:开元九年
称号:梁县侯
主要成就:提出神龙政变,辅佐玄宗开创盛世
姚崇,出生于河南陕县,从武则天时代开始,陆续担任了三朝的宰相和尚书职位,不管是在清除叛党,还是推行新政上,都少不了他的一份力,才有了后来的开元盛世,因此他和房玄龄等人被称为“唐朝四大贤相”。
7 宋璟
去世时间:开元九年
称号:梁县侯
主要成就:辅佐五代唐氏开创盛世
宋璟,生于河北,历经了五代更迭,陆续辅佐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等人,一生都在为大唐耗尽心血,也是“唐朝四大贤相”之一。
8 张柬之
去世时间:神龙元年
称号:汉阳王
主要成就:复兴李唐,发动神龙政变
张柬之,襄阳人,最初是由狄仁杰举荐,后受到姚崇推荐,一步一步成为了宰相,他帮助唐中宗李显恢复皇位,李唐朝代才被保住。并且死后更是享受唐朝皇氏的庙庭。
9 张九龄
去世时间:开元二十八年
称号:中书令
主要成就:开元盛世最后一个名相
张九龄,曲江人,是开元年间的最后一代名相,最初是受到张说的提拔,之后成为宰相,辅助于唐玄宗,诗歌才能非常的出名,甚至连王维、杜甫都称赞过他的文章。
10 张说
去世时间:开元十八年
称号:燕国公
主要成就:三拜宰相,统领文坛
张说,出生于河南洛阳,早年参加科举,一举拿下天下第一,和张九龄一样,文学才能非常的出众,引领了唐朝开元时期的文坛,长达30年。
1 杜如晦
杜如晦 (585-630)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父祖世代为官。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初任秦王府兵曹参军、陕州总管府长史,后迁陕东道行台司勋郎中。曾随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并助其取得帝位。是参与谋划的重要人物之一。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封蔡国公(死后徙封莱国公)。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订典章制度,时人号称'房、杜'。
2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 (?-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太宗时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封齐国公,又徙赵国公。贞观十一年(637年)曾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后佐唐高宗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于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三十卷。
3 狄仁杰
狄仁杰 (607-700)唐大臣。官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武则天初年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被酷吏来俊臣诬谋反下狱,旋放出贬为彭泽令。契丹犯河北,转迁为魏州刺史、幽州都督、河北道安抚大使等,筹划防务。后居相位,以敢于诤谏、执法不阿著称,则天呼为'国老'。
4 宋璟
宋璟(663--737)唐大臣。邢州南和(今属河北)人。调露进士。少好学,工文辞。累官御史中丞,为武则天所重。睿宗时为宰相,革除前弊,选拔人才。后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被贬职。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冬,继姚崇居相位。主张宽赋役,省刑罚,禁销恶钱;选择人才,使百官称职。八年,罢相,封广平郡公,世称'宋广平'。有集,今佚。
5 张九龄
张九龄 (678-740)唐朝大臣。文土。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武则天时中进士,后任右拾遗。玄宗时吏部选拔人才,曾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第。积官至岭南道按察使。为张说所重,说死,以秘书少监代领集贤院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为中书令,监修国史。任相期间,有直谏之风。曾建议不循资格用人。复置十道采访使,于河南屯田种稻等。又曾主张治裁安禄山败军之罪,以抑其骄横。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诗文著称于时,有著作《曲江集》。
6 姚崇
姚崇 (650-721)唐大臣。本名元崇,后改元之,因避玄宗开元年号,再改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武则天时策对契丹有方,超拔为夏官侍郎,后为宰相,又参与谋诛张柬之兄弟,因功封梁县候。睿宗时又为相,与宋璟密奏令太平公主迁东都,被贬职。玄宗开元初重为相,封梁国公。明于吏道,敢于进谏,反对滥造佛寺道观,不少僧侣因此还俗,又提倡焚埋法来灭蝗等。后引宋璟自代,史称'姚宋'。
7 魏徵
魏徵 (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初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失败后降 唐。曾为窦建德所获,后复归唐。太宗即位,任谏议大夫。常犯颤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后任侍中,主持编撰梁、陈、齐、周、隋诸史,封郑国公。曾告诫太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并劝其以隋亡为鉴,认真总结历 史教训。认为君与民好比舟与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应'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巩固封建统治。曾主编《群书治要》等书。其言论见《贞观政要》。在法律上,认为:1、法是'国之权衡''时之准绳';治国之本在于广施仁义,提倡德礼,并非严刑峻法;2、法贵宽平,'赏宜从重,罚宜从轻';主张秉公执法,不能因个人好恶喜怒'任心弃法';3、'人有所犯,一一于法',不分亲疏贵贱;4、审案'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严防狱吏离开事实严讯旁求。其法律思想直接影响了唐初的法制建设。
8 房玄龄
房玄龄 (579-648)唐初大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隋末举进士,任隰 城尉。唐兵入关,归李世民,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后改秦王府记室,以运筹帷握,为李世民网罗人物,策划统一,经营帝位,与长孙无忌等五人叙功评为第一。贞观元年为中书令,后改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长期执政,与杜如晦并称贞观贤相。曾受诏重撰晋书。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死,陪葬昭(唐太宗)陵。
9 裴度
裴度(765-839)唐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宪宗时为相,力主削除藩镇。元和十二年(817年)官淮西宣慰处置使,奏请取消监军宦官,督师平定淮西之乱,威慑藩镇。后因不满宦官专权,辞官闲居洛阳。
唐朝时期的唐玄宗李隆基,他在遇到杨玉环之前绝对是一个明君,而且他有很棒的知人善任的能力,所以在他在位期间,前前后后更换了好多位宰相,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姚崇和宋璟,而唐玄宗李隆基在姚崇的辅佐下,推行了“十要事说”的政策,在宋璟的辅佐下,则是施行了文官谏君的政策。
首先,姚崇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以后的第一位宰相,当时的唐朝经过了多次兵变以后,其实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此时唐玄宗李隆基需要一个有才能的人,帮助他解决唐朝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务必要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这也是唐玄宗李隆基治国的第一步。
而姚崇当了宰相以后,便提出了《十要事说》,其中包含十条重大的政策,分别是整顿吏治、社会改革、科举选拔、平衡权贵、加强生产、优胜劣汰等,在姚崇的《十要事说》的施行下,唐朝的统治迅速回到了正轨,社会和朝廷中的问题锐减,这也为日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其次,宋璟其实在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前,就已经当过了宰相了,但是因为获罪而被贬了,但是姚崇认为宋璟是有能力的,所以在辞官以后主动推举了宋璟。宋璟深知唐朝在姚崇的治理下,已经变得越来越好了,此时最需要提防的就是君主的懈怠,所以宋璟主动提出了,要让大臣们一起会见皇帝,以免皇帝听信小人谗言,或者被有心之人怂恿。
宋璟的这个政策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十分有用,因为这让唐玄宗李隆基政策出错率大大降低了,宋璟辅佐的时期,唐玄宗李隆基的每一条政策基本上都是正确的,而唐朝国力因此更上一层楼。
百家姓氏,各有起源,宋氏起源于河南商丘。西周初年,周封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 ,称宋公,建立宋国,宋人以国为姓,为宋氏之始,传续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微子,名启,先商帝乙长子,纣之庶兄。生于丙辰年正月八日午时,食采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子爵位,故曰微子启。
微子贤明仁德,具有帝王风范,帝乙有将商家王朝传于微子之意,太史不允(因启与衍出生时其母尚未立为正妃,故称启与衍为纣同母庶兄)。太史按当时法律: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帝乙卒,辛立,是为纣王,后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王荒*无道,微子数谏不听,微子忧纣王之将亡,乃问救乱之策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自言其义不可去,微子叹曰:念神气可受他人,主器必归于长,遂持祭器远遁于荒,离纣王而去。箕子不忍离去,佯疯而被囚,比干因直谏而被剖腹挖心。微子、箕子、比干后被誉为“殷之三仁”。
周武王姬发克商,微子携带祭器到武王营门前,肉袒而缚,求告武王,要求保留商族的香火,武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恢复其爵位。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又命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辅佐武庚监管殷商遗民。
武王卒,子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旦为之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串通武庚起兵反叛。周公旦奉成王之命调动大军,经过三年的战斗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微子没有参加武庚的叛乱,因此成王封微子启于宋(今商丘),建为上公,作宾王家,祀得用天子之乐。成王为微子之命以申之,建都商丘(商丘即阏伯、相土故都也)。让他管理殷商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微子启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以后世代相传,历时761年,传32君,26代至宋王偃,微子是宋国第一代国君,宋氏之始祖。宋王偃四十七年《年表》云:43年(公元前286年),齐泯王任韩泯为相发兵攻宋,王偃奔魏,死于温(今河南温县),国亡。其国土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以国为氏,除留有一少部于商丘继续繁衍生息,其余大部均迁播于祖国各地。
至唐元和年间,林宝撰《元和姓篆》,以广平为天下宋氏郡望之首。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唐玄宗开元年间出了一名杰出的贤相宋璟,关于宋璟的先世,北宋欧阳修撰《唐书》,在《宰相世系表》中列有《宋璟广平宋氏表》。广平宋氏是自西河介休(今属山西)迁徙而来,西河宋氏始祖为宋昌,而远祖则为宋义、宋襄。宋襄、宋义为宋王偃公族之子孙。
公元前328年,宋君偃攻袭其兄剔成,自立为君。自宋君偃元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宋王偃后传几世正史无记载。据《商丘宋氏族谱》载:“宋王偃子名錡,錡子沣、沣子檄、檄子焕、焕子墴、墴子义、义子昌”,(按:误义子应为襄)。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宋亡77年,宋义加入楚起义军,随项梁,为将军。项梁死,楚怀王封为上将军,后被项羽所杀。《史记项羽本纪》载:“宋义为上将军,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至无盐(今山东郓城县东)饮酒高会。……(及项羽杀宋义)使人追宋义,及之齐,杀之。”
按,《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楚有上将军宋义,义生昌,汉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将昌认为宋义之子,误。此表多据唐林宝《姓纂》,而《姓纂》只言:宋义、宋昌。不言昌为义子。唐司马贞为《史记》作《索隐》,引东汉官修的《东观汉纪》中的《宋杨传》云:“宋义后有宋昌。”只言昌为义之后,亦不言为其子。《索隐》又引晋虞预撰的《会稽典录》云:“昌宋义孙也。”可见宋昌应为宋义之孙,宋襄之子。
宋昌居西河介休,下传十世皆无考。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楚有上将军宋义,义生昌,始居西河介休,十二代孙晃,晃三子:恭、畿、洽,徙广平列人。”
《元和姓篆》卷八:“宋氏广平:昌为汉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十二孙晃,生恭,徙广平利人(应为列人)侯,孙药师,生疏,恭弟畿、洽。”
以上两书记载,都说昌十二世孙为晃,恭,畿、洽之父,只是《唐书》“洽”而《姓篆》则名“给”。但考之《魏书》,证之《北史》,恭、畿、洽之父不名晃,而名活,其祖名爽。
《魏书》卷三十三《宋隐传》:“宋隐,字处默西河介休人也。曾祖爽晋昌黎太守,后为慕容廆之长史。祖活,中书监,父恭,尚书,徐州刺史。慕容廆徙邺,恭始家于广平列人焉。”可见恭父名晃误,而名活,祖名爽。
宋恭、宋畿、宋洽兄弟三人,自西河介休迁广平列人,为广平宋氏始祖。宋璟之派出自二门畿。
宋畿,为宋璟之派广平之始祖,《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篆》皆云为“后燕王将军司马”,生荣国。荣国下传十世至宋璟,《宋璟广平宋氏表》记述较详,宋璟先世简洁明了,今汇宋璟先世世系表一览便知。
据《滑豫宋氏族谱》载:“按唐之贤相宋璟文贞公,实系吾滑宋氏之先代也,而有梅花赋在舍历传年久,而公之原籍直隶邢州南和县,按唐监公生于高宗十二年,卒于玄宗二十五年十月,享寿七十有五……”,可知大唐贤相宋璟乃属滑豫宋氏原居河北广平之先代。
又据《滑豫宋氏族谱》载:“吾宋氏之由来亦已久矣,而汤而宋、经秦、过汉、越晋、迈隋、而唐、至南宋宁宗,滑豫宋氏一世祖宋殷先祖便于广平郡迁入卫之山阳城(今河南焦作)”。
据《卫辉府志》载:“辉县西南六十里有古邓城周围九里四门遗址尚存即山阳县入辉州改县为镇,即今山阳镇”。
据《滑豫宋氏家谱》载:“一世处士公讳殷,字彦实,号东郡,先卫之山阳人,自宋宁宗时徙滑遂家焉。”
由于宋璟身后数载,中原骚于兵革,朱温起首、五胡乱华,共有五十余年,惜其旧谱被焚化为乌有矣!宋璟后世子孙何人于何年自河北广平迁徙于卫之山阳,现已无证可考。据五世祖宋讷于洪武七年(公元1375年)为浙江嵊山宋氏族谱作序之后记中载:文恪公给嵊山宋氏族谱作序之家乘序,当时因吾宋由广平迁卫徙滑传家五世,伤叹前谱已失矣!孝心切矣!而元文学士赵松雪书吾谱之梅花赋,实出于文贞公之后,与嵊山宋氏同本分流。
一世祖宋殷于宋宁宗时,从卫之山阳迁徙于当时的白马县宋胡寨(今延津县马庄乡李村寺),后至四世祖忠肃公崇禄(讷父),因李村寺地基狭隘,昭穆不便遂迁于林子里(滑南宋林),又将先祖德仁、先考瑄起葬于林子里村西新茔,一世祖殷仍葬于李村寺南原茔。
据《滑豫宋氏家谱》载:“我祖旧籍本卫之山阳,自宋宁宗时迁於滑之白马郡永宁乡东林子里,始祖殷、二世祖德仁、三世祖瑄皆隐居不仕,养晦自高,其树德创业之休,不可胜记,顾作善降祥仁者,有后迨至大元四世祖崇禄为行台侍御史、户部尚书,因其贵显追封三代敕修茔域、建祠堂,鸿功骏烈垂诸史册,至五世祖讷以元进士弃官旧里,明兴复蒙征召,起官祭酒定立监规、谟谋制度备载於名臣录,由宋而元而明,其先世或中黄甲、或步青云、或著国学、或游邑庠,累世衣冠之盛不可悉数”。
四世祖崇禄是滑豫宋氏迁播发展史中的功德先祖,他不仅因其官居贤贵而追封先祖三代敕修茔域建立祠堂,使宋氏先祖鸿功骏烈垂诸史册,而且尤为功贵的是结束滑豫宋氏支脉数千年来的迁徙史,定鼎于得天独厚的拥有数千顷肥田沃土的家园——南宋林村,使滑豫宋氏家族从迁徙落难中崛起,及至五世祖文恪公宋讷,承继父志,以其儒士大家,复蒙征召贤士于明宫,执教太学,受明太祖洪武皇封褒嘉,以至为后世子孙赢得皇权族威,至明、至清、至共和,繁衍了近三十余代数万计的子孙,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参阅宋氏家谱名人录) 滑豫宋氏家谱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卷,它真实地记载了滑豫宋氏世系人物的历史轨迹,它翔实记述了宋氏先祖支脉家族成员世系延伸、人物传记、生卒年月,它重笔浓写了宋氏先祖诸历史名人的事迹与功德,滑豫宋氏家谱珍贵的内涵,不仅对研究祖国的历史、名人、文化、书法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促使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滑豫宋氏家谱共十二卷,第一卷作为全卷的核心分为三个部分:
(1)谱序。登载宋氏历次修谱的序言,人物传记、碑文等。
(2)宸章。印证大明洪武帝为文恪公宋讷历次晋升官爵、褒奖功绩的圣旨及御制祭文等。
(3)名人录。记载了自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等一百余位名人。
其他卷以滑豫南宋林为原支脉,涵盖周边延津、封丘、原阳、开封、新乡、汲县、辉县、浚县等分支,续谱时按村所居支脉分卷有序入册。
滑豫宋氏先祖修续家谱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家谱可追溯至唐朝贤相宋璟文贞公先祖居河北广平世系。
按明洪武七年,五世祖宋讷为浙江嵊山(时与嵊山合刊)宋氏族谱作序云:“家之谱牒亦自广平为源,松雪赵公尝序其首而书《梅花赋》于左其,以铁石肝肠望于宋氏子孙者深矣,奈何中原兵革,衣冠离散,化为乌有矣!”宋氏原家谱自文贞公宋璟居广平先祖为源,该谱曾有宋璟所题《梅花赋》,元大学士赵松雪亦曾书写作序,之后不幸遗失于中原战乱之中。
鉴于滑豫宋氏先祖原谱遗失,仅存原谱中《梅花赋》传于后世。至四世祖忠肃公崇禄,五世祖宋讷,父子递朝为官,修家乘推前无着,故以殷公为始祖重新修续了滑豫宋氏家谱。
滑豫宋氏家谱自四世祖崇禄、五世祖文恪公续修以来,距今已七百余年,后世子孙修续家谱记录在册的有六次:第一次为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十世祖天朴公主修并作序;第二次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由十六世祖三杰公主修并作序,三杰公在此次修续中所作序言,除与上次作序时言明前谱遗失、力述先祖功德之外,还添加了所遗失前谱中,宋璟在唐垂拱三年,时年二十五岁所作《梅花赋》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献。第三次修谱是在民国六年,由时任提督总兵、陆军中将,二十一世祖明善公与邑庠生二十一世祖温公主修,此次修谱由于明善公介入而声势浩大、规模空前,以前未提及与商丘合刊,而此次修续把与商丘合刊放在显要位置。商丘知县扈于高亲自作序,余外有商丘宋氏裔孙恪明公作序。第四次修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此次修谱是在民国六年的基础上修续的,仍与商丘合刊,因此规模不亚于上次。于1935年滑县县长谢随安受恩师宋太和之托为修谱早于十余年即操笔作续。修谱由明庆、勤、崤、玉印、学善、学儒诸公主修,由金元、体元公作序。第五次修谱于1980年展开、1982年告竣。有岳、明相、岫 、孝明、孝田、孝民、庆太、自修、崇树、象彬公主修,有岳、孝田公作序,此次修谱是以南宋林为主体修续的。时值改革开放初年,科技欠发达,修续特色与以往并无较大差异。第六次修谱于2008年7月展开,2009年告竣。有总会首崇福,副总会首德印、明相、天太、相贤、相勤主修,有孝勤、崇新、崇彦作序,崇新执笔,有崇树、孝民、德立、天才编纂,会首孝增、孝才、孝章、崇玉、崇杰、崇民、崇雷、崇宽、崇亮、崇温、崇高、德全、德昌、德本、德禄、德信、德甫、德民、德明、德广、德士、天海、相才、天顺、先进、天真、相杰、贤明同力合作。此次修谱较往届有三大亮点:其一、于修谱开展前,邀集迁播周边各县区五十余支宗亲派代表汇集故土宗祠为先祖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以弘扬先祖功德,唤起裔孙承继先祖遗志,崛起宋室,振兴中华。其二、此次修谱顺应社会发展,冲破世俗观念,开宋氏男女同登家乘典册之先河。其三、此次修谱以现代交通、通讯、电脑排版印刷等先进技术取代了历次修谱中以步代车,以手写石印等原始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使此次修谱呈现出便捷、规范、高效、低耗等新时代特色。
滑豫宋氏修谱的历史,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子孙在繁衍,宋氏裔孙随着世系的发展,将会继续大笔书写自己的历史,让世系的辉煌沿着历史的轨迹延伸…… 滑豫宋氏五世先祖宋讷文恪公,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卒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元至正中进士,授盐山令,于洪武十三年(1381年),洪武帝招贤,由四辅官杜敩荐,任国子助教、拜文渊阁大学士、擢升祭酒,著有《纪德录》、《西隐集》,其父崇禄任元宫中奉大夫,山西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户部尚书,祖父瑄赠中奉大夫,河北、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曾祖父德仁赠嘉仪大夫,礼部尚书。
有感宋讷对大明所创业绩辉煌,在其病逝后,明太祖朱元璋甚为悲痛,御制祭文,特派礼部官员高昌安前行代为祭奠,并颁旨为大明开国帝师,建庙崇祠,以期弘扬宋讷之功德,使之名垂后世,递传于子孙。
宋讷祠堂最早兴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建筑布局分为大殿、东西廊房、围墙、山门。山门系传统中式门楼,紫漆大门,上联曰:调和盐梅公卿府,下联配:燮理阴阳宰相家,横批:大明学士。山门内悬挂一御赐金字牌匾,上曰:“开国明师”,后又有滑县县令吕文光于乾隆二十七年增匾置于其上。越过山门,中间是一条直通大殿的甬道,甬道两旁植有古松。左右配东西廊房,皆为宋氏家族逢年过节祭奠先祖会客议事所用。穿过甬道,即来到大殿。大殿系古式厅堂砖木结构,房顶高脊飞檐,走兽飞禽置于其上,栩栩如生,廊檐下红漆明柱,上联曰:龙堤高卧东郡志,下联曰:凤德题兆西隐集。大殿仍为紫漆大门,上联曰:功勋百代垂青史,下联配:俎豆千秋起白云,横批为“血食春秋”。大殿正中设一木质软阁,阁内雕有大殿主人公——宋氏五世先祖文恪公塑像,主人端坐其间,头戴乌纱,二目放光,银髯飘洒,神采奕奕,双手扶膝,气宇轩昂,好一派宰相大家学者风度。塑像两旁各有一童侍立,手端文房四宝,静立侍俸,据说双童即为文恪公弟子燕王、建文帝。
郡望 西河郡: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今浚县、滑县等地);唐朝时期,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
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
河南郡:秦时置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弘农郡:始建于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乐陵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乐陵一带。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行政区。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设京兆尹,下辖十二县。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地区。 堂号 拱微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江夏堂:以望立堂。
乐陵堂:以望立堂。
玉德堂:宋朝时候,宋祁及胞弟宋庠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拜见兵部尚书,著有《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其后以“玉德”为堂号。 四言通用联 明廷圭璧;文苑英华。
上联典指唐代尚书右丞相宋景的事典。宋璟,南和人,为唐代贤相,作《梅花赋》。下联典指宋代吏部尚书宋白,大名人,建隆进士。仕终吏部尚书。谥文安。
父子同馆;兄弟联科。
上联典指北宋赵州平棘人宋皋、宋绶父子,曾同直集贤馆。下联典指北宋开封雍丘人宋庠、宋祁兄弟,天圣年间同科中进士,又并有文名,时称“二宋”。
辞工九辩;制列八条。
上联典指战国时楚辞赋家宋玉,曾在楚国顷襄王朝中做官。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宋世良,广平人,官清河太守。
节高拒马;理悟谈鸡。
上联典指晋代学者宋纤,敦煌人。下联典指晋代兖州史宋处宗,沛国人。
广平守法;皇嗣延师。
上联典指唐朝宋璟,封广平郡公,善守法以持正,应变以成务。下联典指明朝宋濂,太祖召为郡学五经师,后授皇太子经。
宋京留守;周室春官。
全联典指微子,商纣王之庶兄,名启。周武王以微子统率殷族,封于宋,为宋国始祖,其子孙以国为氏。
唐廷圭璧;文苑英华。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宋璟,邢州南和人,官御史台中丞,与姚崇同被称为贤相。下联典指北宋代宋白,字太素,建隆年间进士,历官著作佐郎、左拾遗、吏部尚书。 五言通用联 开帘对春树;弹剑拂秋莲。
此联为明代书画家宋钰自题联。宋钰,字比玉,自号荔枝仙,福建莆田人。寓居金陵。善画山水,尤善画松树。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此联为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自题联。宋教仁,字初遯,号渔父,湖南桃源人。 七言及以上通用联 文移北斗成开象;酒递南山作寿怀。
此联为唐代诗人宋之问《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句联。宋之问,字延清,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其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百世敬承槐里谏;知秋藏有锦袍诗。
上联典指商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向帝辛进谏之事。下联典指明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的宋濂。
更新正值青阳候;待和先吟白雪歌。
全联典指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事典。
文苑英华,明廷圭璧;节高拒马,理悟谈鸡。
上联前句典指宋白、后句典指宋璟。下联前句典指宋纤、后句典指宋处宗。
女子明经,天子呼为学士;令君施政,神父见颂黎民。
上联典指唐代女名儒宋廷芬,贝州清阳人,能辞章。下联典指东汉颍州太守宋登的事典。
赋梅花,夺锦袍,诗人韵美;教书生,隔纱幔,才女名香。
上联典指唐代尚书右丞相宋璟的事典。下联典指前秦太常韦逞母宋氏,教逞学成。
武略著从龙,棣萼勋名,万里侯封谁与比;文章堪起凤,梅花格调,一朝相业迥非常。
此联为安徽省无为县蜀山镇宋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明初凤阳定远人宋晟,字景阳,封西宁侯。下联典指唐代大臣宋璟事典。 地域字辈山东枣庄增铭汝树照均鉴承秉光山东鱼台祚述传万士广化文呈凤山东威海祥发同宗协文修继述昌盛咸钦人俊杰荟萃焕云章湖北双元万世忠良义长根路湖北仙桃成景文章可传万世奇瑞辅弼当代杰昆仲同科辉群英满华域博学占鳌魁江苏连云港玉怀德继世忠厚传家远江苏盐城思崇本峻彦载锡熙光照江苏泗阳为耀廷孚凤远玉克之云洲麟书献瑞长发其祥世生象贤以承宗绪振兴伟业怀德永昌江苏徐州文学广以庆德培世永昌安徽定远大开书升长延祖德国兴继清明永立光华安徽庐江世传商代嗣启成周历朝昌茂克光前猷河北邯郸德绍广平梅付加生培湖南湘潭振国佳宾汝荣焕增声扬楚镇贵州仁怀有可长希金子是明国文登朝荣显大永远应红星辽宁东港富贵传国宝文书继世长山西阳泉龙顶玉德和余源思田崇贵天津静海本宏深远大荣华永安良光前裕后久子慈丹桂香纯修正心静好贤忠诚长国泰平年丰宗祖喜继昌甘肃兰州克法宗祖德一举连登科克法宗明子嗣振兴绍业统广培良善始廷敦笃立广西博白怡福明典世家运庆重庆秀山永庭浩万国朝贤学可成先德生福贵读书点翰林资料来源于: (以上,为部分宋姓郡望堂号、家谱文献、字辈排行资料)
宋璟身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为何名气却那么低呢?
本文2023-09-22 04:25: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