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孙氏祖先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收藏

山西洪洞孙氏祖先是谁,第1张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大槐树楹联:香挹行襟留快饮;荫清古道倚斜阳。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举传嘉树;荫庇群生。洪武移民传说传说某年山东大水,千里汪洋,唯有一孕尼姑,以瓮作舟,方免为鱼鳖,随波漂零于安徽风阳。后生下一娃,此人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不久,其母死,朱元璋乞讨来山东寻根。呼人拜问,人皆亡之。朱元璋寻觅无缘,屈念归舟。待其鸾旗龙廷,便嫉恨山东夷祖之仇,遂发兵血洗山东。山东人民被屠戮殆尽,所剩者百不之一,以至造成了荒无人烟。这才有了以后的山西洪洞县大迁民。以上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如我县几部姓氏族谱的序文中,居然也煞有介事地相迎合:"朱洪武血洗山东"、"朱洪武洗人烟"等。而徐、鲍两姓族谱,则几乎一字不差地记有下列文字:"自大明洪武即位,常遇春将军率花马军平山东道,平而复起者再三,于是赫然斯怒,所过州县无论盗贼良贱,概行诛戮,虽有存焉,然百不一二,是以地广人稀……。" "朱洪武血洗山东"之说,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山西洪洞迁民到底是怎么回事?据《明史》记载,元末明初"山东、北平数千里沃野之土,自兵燹以来尽化为榛莽之地,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什一"。"死者长已矣",苟活者朝不保夕。此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啼"的凄怆景象,从我县的部分姓氏族谱中,也有一定反映。如《李氏族谱》栽:"当是时,戎马在郊,干戈倥偬,遥遥数百里,敬载木主,尽室以行",百姓"俄而城市,俄而乡曲",漂泊不定,苦无宁居。《王氏族谱》:"兵燹之余,流离失所者指不胜屈。"《徐氏族谱》:"兴废不一,治乱多故,或因兵燹而飘零异域,或因水旱而流离四方,或染疾疫而辗转流徒。"《谭氏族谱》:"逆匪交讧,戕及无辜……安适之日甚少。"《毕氏族谱》:"南匪逆境,烽烟遍地。"《张氏族谱》:"转徙倥偬,苦无宁宇……举目谁亲?"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正史与民间记载互相印证,足以道出了当时山东大地"荒无人烟"的悲惨景象,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然而,造成这种惨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事实证明,造成这种惨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元末至明建文年间的四次兵乱所致。元朝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为制止民族矛盾,分而治之,以达到项固其统治的目的,将各故人民按贵贱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将汉人和南人划为最下等,从政治上,经济上实行残酷的民族歧视和压榨。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起义军四起,群雄割据,战争频繁。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刘福通等各树旗帜,进行反元战争。其中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起义,其势力"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高丽史》)。"从义之民众至十余万人。先后与元军奋战达十三年之久。其中由毛贵率领的起义军自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始,就转战于山东一带。东路北伐军二次经山东一直打到大都附近之通县,后因受挫而又败北山东,这是第一次兵乱。其次,元朝统治者内讧迭起,诸王争城夺地,相互残杀,亦末能使山东人民幸免于战祸之中。可以说,帝位的争夺是一直与元朝相始终的,如仅从1308年到l 333年二十余年时间,就换了八个皇帝。第三,朱元璋削平群雄,乘势而起,在最后推翻元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其进军计划是: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撤其羽翼;扼守潼关守之,使关陇之兵不能出关;然后以兵北上,直捣大都。此次兵乱,山东又首当其冲。 "靖难之变"(见《辞海》"靖难之役"条),使山东又罹第四次兵乱。朱元璋死后,明惠帝(太祖孙)即位,其叔朱棣以靖难(靖,平的意思;难,指皇帝周围有奸臣当道,皇帝有难,以兵平之—)之名,起兵夺取了皇位,内战达四年之久。由于朱棣遭到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兵部尚书铁玄等的抵抗,两方动兵几十万,鏖战于济南、济阳、济宁、兖州、汶上、东平、东阿、临清等地,又使这一地区的人民残遭战争涂炭。据《明史》和我县部分家族谱记载,除上述四次兵乱外,明初,中国沿海地区还时常遭受倭寇袭扰,致使山东沿海居民大量迁入本省内地和迁他省。这也是造成山东人烟稀少的原因之一。如上述,造成山东"荒无人烟"的原因是有载于史的。而所谓'"朱洪武洗山东"的说法,则是没有根据的。史实恰恰相反,朱元璋坐殿南京的第一年就"振恤中原贫民"(见《明史本纪》。下同)。并诏谕大臣们说: "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流离相望,故命将北征,拯民水火。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孙罔恤民隐,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成俾保全。庶几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以副联伐罪安民之意。不恭命者罚无赦。""新克州郡毋妄杀","避乱民复业者,听垦荒地,复三年","鳏寡孤独废疾者,存恤之"。第二年又诏曰;"齐、鲁之民馈粮给军,不惮千里,朕轸厥劳,已免元年田租,遭旱民未苏,其更赐一年。"洪武三年,又"免南畿、河南、山东、北平、浙东、江西广信,饶州今年田租。"洪武四年,"赈山东饥。免被灾郡县田租"等等。朱洪武对山东实行如上优恤政策的同时,当然还有残酷的盘剥与压榨的一面,本文不打算论及。而要着重说的是,作为一代封建君主,朱洪武是很谙于治国之道的。如大明定鼎之初,就对其天下来朝之府州县官说: "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休养安息(《明史本纪》)。"而所采取的安邦定国之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实行了宽、狭乡之间移民的办法,即人口稠密地区迁民于人烟稀少地区。据《续文献通考》记联;"太祖至成祖间,屡徙山西、浙江民于河南、山左(即山东一编者注)。"据《明史》,朱洪武颁诏从山西迁民往山东,始于洪武四年:"徙山后(指山西、河北及内外长城之间地区一编者注)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 需要说明的是,迁民之举并非属朱洪武所首创,如汉高祖刘邦就实行过徙富民实关中的办法,宋太祖也曾"命兵士迁河东民万户于山东"(《宋史本纪》)。但朱洪武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为后来的永乐间大规模迁民,提供了经验。朱棣篡位登基,改元永乐。全国趋于平定后,他励精图治,采取了诸多医治战争创伤,富因强兵的重大措施。其措施之一,就是继承和发扬了父王朱洪武的迁民政策。据《明史》记载,自永乐建元始连续三年,仅从山西大舰模迁民实北京就有达三次,迁山西民往山东者,也曾有过相当的规模:"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泌、汾州,令其丁多田少和无田之家分其丁田,以实河北、山东。" 据记栽,当时的移民机构就设在洪洞县的广济寺内,所有移民,均在此领取护照凭证、川资。不过这些移民并非全都是洪洞县人,而是尤以洪洞及附近地区为居多,亦有集他地民于兹以分而迁之的。因寺有棵大槐树,树上有个喜鹊窝,移民临行前或者在此相互倾诉别恨离情,或者以志不忘本,采集槐种包藏,以供立村时栽种,故山东各具相当量的谱牒碑碣中多有某某始祖自山西安洪洞县"大槐树"、"大槐树底"、"老鹊窝"、"老鸹窝"、"老鸦窝"迁居的记载。这也是"问我始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民谚产生的历史背景。综上所述,元末明初山东各地兵连祸结,饱经战争的蹂躏和摧残,以致形成了地广人稀的格局。而山西作为当时元末名将察罕帖木儿和其子扩廓帖木儿的根据地,四次兵乱均未波及。他们凭借天险屏障,统治严厉,社令秩序相对稳定,生产得以发展,因而生齿日繁,加之难民流入,一时形成了人稠地狭的地区。明太祖与成祖为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恢复中原经济,富国强兵,而采取了移民的措施。这便是山西大迁民的主要原区。因此说:"朱洪武血洗山东"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的。以上简要叙述了山西迁民的主要原因和大体经过。但这并不等于说明初迁至山东之民都是来自山西。从我县地名考证材料看,迁自直隶(今河北)枣强者,虽然不象《蒲氏放谱》听说;"乡中民则迁自枣强蓟者盖十室而八九",但却也占有三分之一以上比例。其次就是迁自河南、四川的,也有迁自江苏、江西、陕西、浙江、云南等地的。其中有一次性迁未的,有几经辗转迁徒逐步而来的,也有迁至一地后,其子孙又分迁所至的。再有,迁民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就我县的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奉记所迁。如上述之山西洪洞迁民。 (二)、为避人祸战乱而迁。如《张氏族谱》: "元白莲教倡乱,避难迁于明洪武三年,入籍临朐。" 《窦氏族谱》:"世居燕山,兄弟三人元末避地青莱间。"《赵氏墓志》:"自洪武间因红巾军之乱,昆仲弟七人迁于山东青州府临朐县。"《刘氏族谱》:"元明之乱来兹临朐。"(三)、因逃丁而徒居。如《李氏族谱》:"元末诏简民丁分遣戊辽,兄弟遂各星散,易名改姓析居他所。"(四)、随军入籍。此类又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军裔于驻地入藉。如《孙氏族谱》:"明太祖出世",其祖"往南投于麾下,至洪武二年命子中祖随驾军给户,由任临朐县礼让乡德化坊军藉"。《刘氏祖塋》:"营于临朐县东南之佛山,敕赠武节将军,此吾刘氏所自出也。"另一种是弃甲复归原籍。如《张氏族谱》:"原籍山西平阳府大梅坡村","南宋避金之乱始迁临朐","大元至正时,辽东变,奉命守辽东,统兵亿万与常遇春战,兵败回居"。《冯氏族谱》:"洪武初年诏简山东民各三户徒一人戍辽东",其祖"踊跃而往,遂家于广宁",后"复籍于临朐"。另—种是随着改朝换代,旧朝军队就地隐藏姓埋名,入籍随俗。如《张氏族谱》:"始祖母遗像者,乃戎装乘马,貂皮暖额","来时胡服戌装,盖叔侄辈数人居然蒙古之俗也。"据辛寨镇谢家营村地名考证资料记载:元末,元朝大将"率残部落荒于此,卸甲为农,因村近半冢,遂名半中营,里人则格称卸甲营。后因不雅,遂取其谐音改为谢家营,并改姓为谢"。有碑文为证:"临朐县半中营帖木儿不花立石 兀难镇抚 云父母之墓 母大伦 哈刺伦 孝子 此木儿不花拜 至正六年四月"。(五)、因官封异地而入籍。如《山东扈氏家乘》:"世居祥符","诚汴京望族","宦临淄",其后裔"徙居临朐"。《郭氏族谱》:其始祖原籍"嵩山为齐氏,后迁淮安","仕山西平阳府知府,晋升山东布政司左参议诰援中宪大夫",其子"为礼部儒官,卜居淮邑","后迁于临朐"。《安氏先塋》:"先世为中州旧族","宫济南督经历,因来朐卜居。" (六)、因逃虫、水、旱疾等天灾迁居而来。此不繁举。总之,本文从"朱洪武血洗山东"的民间传说谈起,对明初山西迁民的情况和迁民的原因、历史背景、规模以及迁民的方式,作了初步探讨。但由于资料和水平所限,错误乏处在所难免,敬请知者不吝赐教。

每到一个地方是不一样的

广东:

一个分支字辈:云涌,文冲元洪威尔伯。国家思维积极的影响,:十念易宪容。克修第一产业,甄淑成名,:易烨纪传。 (在上世纪80年代,并再次持续了30个字):忠勤小工,诚实,仁慈的。保持较高的培训,珍惜如果易建联。剧情阴凉处丰隆,檐柱洪丕正。擦鞋安泰,恒逸静修。

广西:

1,太阳广西南宁市邕宁,计划从北宋湖南,江西副使,北宋副参议员的第一,胡炜将军曾祖父勉等待你的村庄部落的顺序:萧祖,吉,吕乐,安 - 兴铭辉悦,市朝积极,毛智,世界,永,克 - 文字,到向,振动,案件 - 基于广泛回家,兴,德国, - 超级学习,博时,线端

福建部分:

1,福建惠安阳光,从氏族的世界19岁以下的目录布局字辈点;郈般觜男永恒明确本诗集李川父母文字莫克里将尊重祖先的武烈郑泰元

2,晋江塔头孙氏自二十世界字辈:残疾人士,克里,肇,林地,钟,英国,育,显示,PI的振荡器(金),温明。

3,南堂太阳报“二十一字辈:平的,明确的,为此,文本,真正的,积极的,希望,和,毛,龙,福,易初,国家,燕,合规,从云,德语,温度,赞美

4,庆阳朝暮:“宣布,长江,造成利润率,南,孟,京,光宝尾,忠诚度,茅,世界,代表,今年很远的地方。“”远“,20 V 70即乐安孙于第二代。新字的行为“振动邦,魏,吴晗,中国,星,耿,维多利亚,新

6,福建安溪太阳:翡翠宫富金榜。君礼品占鳌头。英雄首席百代,我的步骤赢洲。文士正确的延续。积极积滞修德以待时天体的立场。名铍针回家的声音。

7,福建仙游字辈:王明德明成祖吴。 / a>

孙字辈全国各地收集了超过70(更新)

广东的一个分支字辈:云威尔伯庄重文创远红。国家认为积极的影响, “十念易宪容。克修复第一产业,振书成名,易烨姬传(在上世纪80年代,和再持续30字):忠勤小工,诚实的和仁慈的。保持高的训练,珍惜,如果易。剧情阴凉处丰隆,檐柱本杰明红擦鞋安泰,青秀恒逸。

广西:周日广西南宁市永宁村部落调度命令,从北宋湖南,江西副使,胡炜将军北宋副参议员,第一个伟大的祖父勉一字排开:萧祖,祭,吕乐安 - 兴铭辉悦,市朝积极,智,世界,荣克 - 文字,到,朝,振动,案例 - 基于广泛的家,兴,德国,毛 - 只有超,学习,博行结束

福建部分:1,福建省惠安县孙,从氏族19世界目录布局字辈点;郈般谘男永恒明确的书,诗礼传的父母文字MO克里会尊重祖先乌烈郑泰元

2,晋江塔头孙氏自二十世界从字辈:士,嘉里建设,肇,林地,钟,英国,育,显示,PI,振荡器(金),温明。

3,南塘Sun第二十一的的字辈:平,明确,为此,文本,真正的,积极的,希望,和,毛,龙,富,易楚,国家,燕,合规性,从云,德语,温度,赞美

4,庆阳朝暮原著:“宣布,长江,造成利润率,南,孟,京,光宝尾,忠诚度,茅,世界,代表,今年,远的地方。 “,”远东“,20 V,即乐安70日于第二代新词的行为”振动邦,魏,吴晗,中国,星,耿,维多利亚,新

6,福建安溪县孙:的玉宫富金榜。六月礼物占鳌头。英雄首席百代与我一步赢洲。文士正确的延续。积极积滞修德。待时天体的立场。名称铍针回家的声音。

7,福建仙游字辈:王吴明德明成祖。

湖南:

1,湘乡市孙字辈:韩先生吗? #92;过积极的自我婷邵温逛,以大比分结算,稷山多芳,孝顺很长一段时间,诗万吉昌,程启综艺重确定的代际绿色正义和将其命名传万里奇。

邵阳,湖南字辈:斗应重子祝福祈祷文,王天才桥太远,享受世界(张和)忠诚,孝顺先通过杰利润率下跌后,英雄(谐音) />

湖南炎症公房(湖南石脚移动四川的支柱,整理共和国):邦的政治梦想,世界原荣,万祖照亭,继承的继承人光的情况下,常

a>

4,湖南添信的公营房屋(搬迁邵阳,湖南,四川,平山,永川,共和国在完成):国家蒂姆线应荣,智永湾涌伏向婷忌食寻求光显示张

5,湖南省邵阳市孙字辈:国正大光显示,,忠孝通过第一泽。的师叔,俞吼琨发的怀疑继厚。特别是衍庆次轮生教授丁冷记。重根的生活,“联合国宪章”龙仪式。金乾坤熏了一夜。

6,湖南信宇的公有住房(排名共和国在江西,完成后):邦信Shenmeng易,文才前的万兴,案件中也添应保持湖南正大轻的,新的总线(共和国在精加工时),诗歌和文学于吼先的忠孝传球第一泽,家规纵向培训方面远,明德博重新申报。

7,湖南益阳孙氏字辈:原仲昱晶,颜李宋称奇。崇明郭碧文,,吴瑶爆炸翼。

持续发送语言:的孝友通家政,诗歌和文学其君良性的。主要青年每一个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行业震动朝纲

和湖北:

,湖北乐安孙字辈:敦一通家法情况下,学校学习AIA其昌。明亮的故意行创办人尹斯应该是永远长。乐道,固体,首先浙德泽力的的札幌基础的合规推进。人才显着的时候,路德迩树纲常。

2,武汉分公司字辈:万代人的文师华国章开金运(续)

3,湖北江汉平原太阳(MOORE男性后裔)嘉靖字派,如word激进的五行,五行的意义。嘉靖从湖北第九上涨字发送如下:

明元大士RU-SI-世界服务部光祥启田的本国蒋东侧长淇澳颂德金玉声清滢书堂文明邢褶嗯连续的良性显著接收模烈万年杨乏嗯(汶川县韩设定文字发送)

明园大士茹姒氏燕清溪镇光后裔代表的花果闻哳嗯大,声扬,远金隅,河源市卓立中信永中和Duilun常克承的纤指积极济钢(天门等地的字派)

明袁入泗,大士工业司启田清淡素雅天伦儒家画廊简不错,但德国由于邻,苏师叔敦(1942年县新立字派)

4,约在18世纪,在嘉庆23年设置的频谱,这个词代:推动从第一家到中庭杨劭宗明培训鸿儒焕章忠实阎立本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关键环节

和宴坐发祥江西:

我已知的世代数闫春茹迪永承,犹似光太,耶稣基督长龙包含宏的好处张梅,明位固定荣封,我是含有生成,记录我们属于勒安厅的!姜西塘端由于平镇皇朝混乱,然后定居宁都复制,包括福建,广东太阳的子孙孙李是他们的孩子和孙子(江西孙勇)

2,姜夕静安门义孙字辈:必须学会脂肪粒王,启通责任协会前。成功的茂绵世德自长棉。沐高的气体,粉红色的光荣厚贤。克,乔伊天才,孟钵桂兰莲花。

3,江西产地国有资本的石城人 - 朱轰恶的22年前移居到太原,后来被转移到得克萨斯州的卫理公会词谱 - 扩展 - 茹 - 根 - 当然。邵 - 德国 - 宏观 - 传记 - 世界。寿 - 好 - 庆祝 - 路 - 张瑶 - 案例 - 永 - 明确 - 明显。阴 - 智利 - 人 - 古 - 杨]

河南:

1,商丘,河南:孙字辈:易做的很好,淤泥情绪,家族病史,但孔子和孟子的划分。 ----------路冠春季和秋季百世钦,万民间音乐产业,凌艳永清

2,河南邓州刘集人。我们在1936年续行资历碑文记载20代孙姓:“占青嵘耀光兴华赵万邦彦勉张领人保罗·贝弗利。(星期日供稿)

浙江: BR />

1浙江太阳字辈:际升平日,维修线程高级图新分支约翰典型,光启后贤

江苏:

/> 1,淮安政府阜宁县江苏江南字10人,土生土长的乐安堂孙族谱字辈:姚顺怀玉秀寺庙经常九翠人以下步骤德国,永万宝兴万亿美元婷学校

2,江苏省阜宁县羊寨镇响大通口及楚州区苏嘴镇,因为三(启公共孙子)的第四个儿子的后代,因为,代转:我,只是,学生,公众意愿,嘉里建设,今年,智,恒,残疾,生活(福),杨(光)(L),(庆祝),洁(第四子署已传递至十七的RoC)。

>

安徽:1,淮北新家谱(太):光明磊落,保持诚实的心(心脏),(孝道)油义线公路运荣昌,(永)继长寿。也就是说混合不一定是准确的。

2,安徽省巢湖市恩荣教会字辈“生活大爆炸荣,必须善守,世界良性仁德,优雅著名的详细前夕”(homonym待考)

:1,在北京的一个分支:第16代天,MG,富文本,雨,启,边,亭,南,学校,桂,方,核心,芝加哥通过的第16代:裴荣,赵,颜,培,贾超,序列,增加兴红,棉花,孕妇,兴长,16代吉,金器,玉器顺举的事情,明,仁,智,国家,公众,杨川,正确的胜利,王。

河北:1,河北省故城县西里屯孙氏字辈:玉树传递有价值,金池德国世界杯的途径,莆田市通过国家日出。世纪龙宗光A座工业中的儿子姚重大学科振华教会。

河北沧州孙字辈:书明锦,兰毛增信,嘉祥县雍睚呒方世玉俊秀。

3,河北宁晋赵村分公司(明初永乐年间移民从山西太原县榆次县河北):字辈宁津县孙第十九届世界树德家政长期向往世界长。

山东:山东省分行:,焰光应保持各年龄段永昌,郑尧(次),文盛德茂隆

/> 2,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个分支,孙字辈:$衍生产业希望挂

3,山东济宁(教会)字辈孙:----班典闳优萋房子又帅气的健康

4,20个教学班字辈的孙膑51代的另一个序列:祖文梁氟环通过本孝英王冷希哲万鑫天挺粗淤文革后来的续集类代40个字学明伟广的明确的玉栖息地体与心爱的搬迁第一永善自己的庆祝,感受到浓浓的光宗忠孝长成以下,很长一段时间的传家宝雨兴享受守法的研究机构。

5,烟台市,山东太阳:邵清晰重盛记麟秉予,万施拥阊,文胜德懋诚准备的龙培志种植兰花,法院秀流芳忠孝余庆,螺纹宜良

6,山东分公司:光明正大兴隆百世宗通过每个的其他Pizhen父母帮助富国银行凭借和尊重

7,临沂市,山东省费县自30从生活中这样德维纯佑祥(金)运(礼品),千年振荡器(发音)(显著)长(年轻)40寿命:与福临江宣布远素肌长50生活,而河南宽浙江天文台桂陕云屏障。武安孙氏从27-50银行代红(系),和房子,宝远,所以德国,维多利亚,纯净,玛丽,下巴,给显著年轻的概念。福临江宣至今蔌其长宁河南宽浙江台桂陕云受损(星期日卫校)

8,如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以前)孙家谱与四行一代人的字,X除了17冷凝18 19赵20启21丰22,而23。前线一代用字混乱,光谱XI王合规之前,像孙杨行代使用这个词如下:11,12聿13荀吁氨15谭16张24振动25平方米26 27 28螺纹29的扩展30邵31代表32例33人34明35诗36书37典礼38绳之以法39任40德国41张42宏

> BR />贵州:1,贵州省兴义市地区(兴义,兴仁,普安,贞丰,安龙,青龙等)字辈:“周杰伦自应吉祥石杨退休阴麻子洪远绍,姒凄嗯正大发荣光宗邢凯人WAN LAN桂启滕法嗯崇明纯祖武的后翼繁昌“。

2,贵州省铜仁孙子代:正穆军远,可以继承的万石荣祖Chaoting情况下,光的大云,忠孝传先泽,诗歌和文献玉厚坤正确的方法来发扬志有益的路阿嗯的。

3,贵州省遵义县支行:亚明单志荣,国Jungjo明确

以后继续字辈):子守枝邵线程良,德国的入射光一个新的维度,法院法政认为承启(Chaintech),最佳音乐安丰籍差嗯。

4,贵州遵义孙字辈:国金万温峥世界的辉煌。

自我维持,你福寿长,永久曜天地。

5,六盘水市:温榆河红的启发,礼义长丹桂春天的继承人,王孝先,顺明永承方常常会表现出详细的龙有用的华稔的BR />

贵州省水城县,到钱的祖先Sunzheng长戎工哉来,辰溪县,湖南省,贵州省水平远的贵州省织金县,两个儿子,长荣倍,太阳失去了联系,宅基地早期华工盛Shidashikui清代水城县蟠龙乡池,解决现在字辈是:正荣氏贾维学习,,如登山显著。走向厚玉亮,德国应该是长期的。

7,我贵州省大方县,是前:他应该邵草风国家,来自正如文运清远好后,从案件

四川科创显章, :

支撑字辈:家庭正光温榆河四个工业园区唯亭镇显着祖先凭借长万代永绵远。

2,泸州,四川紫代:的各界朋友黑石埃文斯,节姬称哄玉,光明正大的学校,孝顺的含意长,教授戈登的财富,永恒的荣隆昌。

3,,四川涪陵频率(在精加工时):NUS血统文,尚义勇家庭,法院源的重量,王添孝仁,下面所描述的光明德,隋,万代春。

4,四川涪陵频率(续)1996年:试述郑的苏显泽礼启后昆,满屋子是吉祥,宝贵的守易宪容。

5,四川涪陵朝拱人次(中国期间完成):走向世界单人,认为郁宗坊前Tingming的重,孝友亲爱的Tim,,继承光荣德国,退伍军人和Bandai春天。

6,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南充)李杜,吉安市中心区乐安教室县家谱照片字辈:前显著佳正光温榆河诗婷,祖冲之美德万代永绵远

7,乐安堂的川孙氏大竹来源:明洪武年间(1371年),乐安堂孙世公众有统计学意义(太阳湾)填充川(被迫湖北麻城孝感市孙家湾大竹海滩区定居乘法)。今天,代参考:康熙10年(1764年)提出了20代碧钱伯斯拥有国家茹时光朝商德文兴瑞享受持久天长运也必昌。

同治四年(1865年)和建议20代克的房子开贤俊献忠启秀良性大冶城宗泽伦丰兆吉祥 />

8重庆市涪陵孙字发送:政治的梦想石军源,永万租招定的情况下继承嗣可以点亮选举大云(铜仁,秀山字辈大致相同)

/ a>

重庆孙字辈:正茂显着的罗宾逊学校,让世界朱祖超婷,自我可以选出优秀的云计算。

10,重庆孙字辈:NUS下降文尚义勇回家给定的,这个重量法院源添仁,孝亲爱的,下面所描述的光明德,隋,万代春。

11,我铜梁县孙姓(我的祖先移动被称为:从贵州黔西水平湄潭县孙家道口像道光和移动铜梁县盐井堡坎乌鸡)。我字辈:联盟,儒,正,嘉,YA,永林,冯水显着,光辉。

12,四川盐亭太阳的传言称湖北,湖南,四川的工厂,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山转移到太原的情况下,线程张,秀泽教育的良性特定国家安邦长选举中,财富和地位的。

黑龙江:黑龙江省双城市是白旗头屯孙:文字,玉器,恒,明和,呃,龙,兴,荣长香,电源,连接世界,显著,卫生,工业,振动,家庭,张。

2,赤峰孙字辈谱:中国汉族明晓(PO),信Zeyong吉昌,运城远:邵精沛Pengliang。

辽宁1,我是沉阳市,辽宁省,谁知道祖先称为太阳宏盛的家庭树?的祖籍在山东的具体不知道在那里的后裔来到辽宁中几个不太清楚字辈(向飞)。后面几代人确认无误后字辈:万余林乱了我的一代。想知道让我知道。

1,孙字辈的一个分支:志子贵,必须有盈荆朝,伟大的世界是开放的晃,太阳和月亮周围的事物,戚薇发祥远吉尔吉斯斯坦徐安琪培训MILLER镇龙乡Zongkong通过。徐昶,

2,分支部长孙字辈:打开世界,人的编年史蓬勃发展的刘国正将容纳的线程,黄陈元确保相同的。

3,孙字辈:绍施中正,孝顺的儿子凯茵新的一个分支,播出慈德叔,光传输大吉岭室。

4,孙字辈:克衍生物作为一个继承,长期思考EMI承恩,真正的幸福。

5,一个支持孙字辈:宁国府的一个分支,也应该茹排名文才人祖先的意义孝宗,从清朝委,世界显着荣昌,然后天福寿仁兴。

6,_支持孙字辈:大荣的荷马,Yuanhenglizhen,兴隆吉庆招远市真武,连续性,一代又一代谢克昌,奔驰修齐,子嗣长守。

7,世界上邦添线茹王郗中雯庭继大承气,光,显著耀祖方

8,孙字辈的一个分支:Kepei挂起的线程,赵施耐德,查谟列卫新,毛泽东族叔功率恒定。

9,支持Sun的字辈:“长信万金龙,光明磊落德国,和平诚实的心脏

10,一个分支的孙字辈:梁少的脸容,文运全才,戴明嘉祥,启世泽光,大耀线程。承基地,进,保,守时,

茹,螺纹,毛,棉,长)

12代排序:仁,是申请人,整体而言,< /勤奋,节俭,丰富的,昂贵的根

好,行,忠,义,孝

福,禄,万,年,新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扩展资料

孙姓名人

1、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2、孙阳

孙阳是春秋中期伯乐。伯乐,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后来,伯乐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后人就用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来比喻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或集体。

3、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姓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前,孙中山先生的祖籍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那时在东莞孙氏与翠亨孙氏之间,不论是家谱(或族谱)文字记载,还是血缘关系认同,以及家族内部交往,都明确体现着家族源流关系。孙中山先生逝世几年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起初在东莞孙氏内部引起争议,继而在学术界出现分歧。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是在东莞员头山与上沙乡之间展开的,两地孙氏都认为孙中山的先祖是由各自所在乡迁往香山(今中山)的。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活动在当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东莞县政府为澄清事实也奉命参与调查活动,至1933年2月18日,由胡汉民、陈济棠、白崇禧、刘纪文、邹鲁、林翼中等组成的国民党西南委员会执行部作出结论,致函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称“总理始迁祖缔宗公确自东莞县上沙乡迁来中山县翠亨乡,至员头山乡孙姓系由赞礼公分枝,不能认为总理始迁祖”,这一结论与中山县翠亨、左孙氏认同的源自上沙乡的情况是完全吻合的。上述结论得出之后,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稍后,在学术界提出反对意见的是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先生。起初,罗香林先生也接受孙中山祖上来自东莞的说法,但他后来又修正为“孙公上代,原住紫金,后迁东莞”,至1942年罗先生所著《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问世前后,罗先生才完全排斥东莞而推断紫金为孙中山的祖籍。该书由民国社会名流孙科、邹鲁、吴铁城、陈立夫等作序(孙中山侄孙孙满称孙科、吴铁城两序系罗香林本人自拟),又得到蒋介石、于右任、张继等题署,特别是孙科先生接受了罗著观点,因而使罗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紫金说”一提出,当时的国民党党史会成员邓慕韩、钟公任、林一厂及莫纪彭、孙镜、许师慎等就提出反对意见,维护“东莞说”,孙中山的亲属也多数对“紫金说”持否定意见。然而,此时“紫金说”因得到“党国要人”的支持而带上了官方的色彩,因而他们的意见未能引起重视。到了60年代以后,中山大学著名孙中山研究学者谭彼岸、邱捷、林家有教授及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李伯新等同志,从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保存的文物出发,结合其它文献资料,开始全面审视孙中山的祖籍问题,并对翠亨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特别是民俗学调查,调查研究显示:“紫金说”证据不足,牵强附会,不足为信,而“东莞说”不仅符合孙家多数人一直坚持的观点,而且有大量的证据证实。

二 、“紫金说”的依据。

紫金说”的第一个依据是:孙中山祖祠在“公馆背。“公馆背”是罗香林先生根据1925年出版的美国人林百克所著英文版《孙逸仙传记》中关于孙中山祖祠所在地的地名“Kung Kun ”推断出的中文译名,而紫金中坝孙屋排村的《孙氏族谱》提及一处祖坟的所在地土名为“公馆背”,因此“公馆背”成为罗香林先生认定紫金孙氏与翠亨孙氏拥有源流关系的第一个依据。“紫金说”的第二个依据是:紫金孙琏昌与香山孙连昌是同一个人。紫金孙屋排村《孙氏族谱》中有谱名孙琏昌者,系十二世,而孙中山的直系先祖孙连昌,在翠亨《孙氏家谱》中也是十二世,罗香林因此把二人视为同一人。“紫金说”的第三个证据是:紫金《孙氏族谱》记载的“琏昌公,移居增城,于后未知。”而香山有个名字相近、世系相同的孙连昌,因此二人应是同一人。基于以上三个依据,罗香林便把孙琏昌视为紫金孙氏迁入香山的始祖,他解释琏昌的迁徙过程是:“惟连昌(指琏昌)公在增城,似居殖未久,即碾转迁居中山县涌口门村”,他确定孙中山祖先的迁徙路线是……江西宁都福建长汀广东紫金忠坝增城中山县(香山县)涌口门村翠亨村。鉴于紫金孙氏是客家人,翠亨孙氏是广府人,民系归属不同,罗先生便在没有可靠根据的情况下推断:“孙中山,实客家人与广府本地系之混血种,所居翠亨,原名菜坑,盖客家移民,初以种菜为生,故以菜坑名村也。”

三、“东莞说”的论据。

“东莞说”运用大量的口碑、文字、文物与调查资料来证明孙中山的祖籍是东莞,而不是紫金。“东莞说”的证据如下:

(一)文字资料:1、原由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保存的翠亨《孙氏家谱》记载:“始祖、二世、三世、四世祖俱在东莞县长沙乡(即上沙乡)居住。五世祖礼赞公在东莞县迁居来涌口村居住。”2、清朝档案称孙中山是左头人。“孙文,原字帝像,别号逸仙,改字载之,香山县蔡坑村人,现改称早埔头(即左头)人,”左头村(又称左村,距翠亨村约8公里)是翠亨《孙氏家谱》所载孙中山的六世先伯祖乐千公的分居地,乐千与乐南是礼赞的长、次子,乐千的后代一直以左头为主要居住地,而乐南的后代后来相继由涌口迁居迳仔、翠亨村,因此,翠亨孙氏与左孙氏是同源族亲的关系。3、左《孙氏族谱》有源于东莞的确切记载。4、翠亨孙氏十二世祖孙连富(孙连昌之二兄)的后人孙华祥(现居檀香山)保存的族谱与翠亨《孙氏家谱》完全吻合。5、由孙中山的胞兄孙眉遗下、孙眉的长孙孙满保存的翠亨孙氏《家谱略记》简述翠亨孙氏直系先祖十至十七世考妣的生卒情况,明确表明了孙瑞英与孙连昌的传代关系。

(二)口碑资料:1、191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与来自东莞上沙的孙姓族人同开恳亲大会,当时的主持人孙龙光在演说中称孙氏“自南雄珠玑巷迁来广东后,散居各处。”孙龙光的演说称孙氏由南雄迁入广东,而不是由福建迁入。当时的报纸曾对此作过报道。2、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在1931年4月26日就国民党党史会钟公任到访时说:“孙氏始祖在东莞县。至五世始迁中山县。其后于此县中曾迁徙过一二处。至十四世始住翠亨村。”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的叙述与翠亨《孙氏家谱》的记载是吻合的。3、孙妙茜的孙子杨连逢证实孙妙茜只承认东莞为祖籍,从未讲过紫金方面的事情。4、孙中山的胞兄孙眉的后人孙满、孙乾等人则一直坚持祖籍为东莞而拒绝承认紫金,他们的态度非常明确。5、东莞孙氏一直承认与左、翠亨孙氏为源流关系,而左、翠亨孙氏多数人不仅一直互相承认为同源族亲,而且共同承认源于东莞。

(三)实物资料:1、在翠亨附近的谭家山孙家坟场,葬有39穴坟墓,其墓碑所刻墓主名讳与《孙氏家谱》、《孙梅景等人卖田契》、《乐安堂仕合号账册》、《孙达成兄弟批耕山荒合约》所记载的孙家人名名号相吻合。而这些文物、史料证明孙中山的先祖早在明朝成化年间就已自东莞迁至香山,同时也证实了左孙氏与翠亨孙氏是同源族亲。2、191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与来自东莞上沙的孙姓族人开恳亲大会时留下了合影一张,上沙乡孙衍佳尚保存有其父孙同发留下的开会的传单与合照;孙中山于同月月底回翠亨后又与妻子卢慕贞、大哥孙眉、大嫂谭氏、女儿孙、孙婉到左与孙族叔伯在左孙氏宗祠合影三张,这些照片是孙中山与左和东莞上沙孙氏有宗亲关系的重要证明资料。而参加合影的左孙氏的后代不仅知道照片中很多人的名字及相互关系,而且知道很多有关孙中山及翠亨孙氏的事情。3、清光绪年间为祝贺东莞上沙大宗祠重修,左孙氏十八传孙俊邦、孙俊棠撰写对联制成木质堂对,悬挂于上沙宗祠大堂之内,其内容是“萃子姓于家乡木有本水有源五世箕裘开莞岭,安先灵于寝庙功念宗德念祖三房俎豆贡香山。”这表明了东莞上沙孙氏与香山左孙氏之源流关系。4、孙科于1947年为东莞上沙车站茶亭题写“国父先代故乡”,并留有照片为证。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蒍氏。名敖,字叔孙,一字艾猎。辅佐楚庄王称霸,功绩显著。主持修建中国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对当时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相当作用。

立于公元 16年的孙叔敖碑,记述了孙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孙氏族众的发展繁衍情况,共涉及孙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孙叔敖碑也可称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谱。这部石刻家谱反映了孙氏发展的一个断面,可以确认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孙氏家谱。据《三国会要·职官》载,孙吴政权设立过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谱——《玉谍》。遗憾的是这部《玉谍》未能留存于今,仅能从当时的史书上见其名而已。

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国人。籍贯、字号均不详。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他主张改革以图强,认为当时晋国六卿所进行土地制度之改革,其中亩大而税轻者可以成功(此见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孙子兵法吴问》)。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指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由此可知,他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形势,如: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之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形势之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固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强调战略战术上之“奇正相生”和“机动灵活”之运用。他这一思想有丰富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法的因素。著有《孙子兵法》,是为中国历史最早而又最杰出之兵法。

孙膑,战国时兵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仕魏,仕魏惠王将,忌其才能,将他骗至魏国,处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齐国使者至魏,他阴见齐使,由齐使秘密载回齐,经田忌推荐,齐威王任为军师。先后两次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终使庞涓兵败自杀。著有《孙膑兵法》。

孙炎,三国魏经学家、训诂学家。字叔然,乐安(今山东博兴)人,郑玄弟子,当时称为“东州大儒”。撰《周易春秋例》,并为《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等书作注。著有《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反切从此盛行。

孙坚(155-191),东汉将领。三国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字文台。少为郡县吏,中平元年从朱儁镇压黄巾起义军。四年任长沙太守。初平二年率军击刘表,为表将黄祖射死。次子孙权称帝,追尊为武烈皇帝。

孙策(175-200),三国割据者。吴郡富春人。字伯符,孙坚子。兴平二年率军渡江,削平当地割据势力,在江东建立孙氏政权。曹操任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五年遇刺死。弟孙权称帝,追尊为长沙桓王。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吴国建立者,公元229-252年在位。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继其兄孙策拥有江东六郡。曾与刘备联合,大败曹军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国号吴。

孙楚(约218-295),西晋文学家。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北)人。字子荆。官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能诗赋,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孙冯翊集》。

孙盛(约306-378),东晋无神论者、史学家。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北)人。始任佐著作郎,出补浏阳令。陶侃、庚亮、桓温镇荆州时,皆用为参军。后累迁至秘书监,加给事中,年七十二卒。博学能为文章,善言名理,与殷浩齐名。曾以“形既粉散,知亦如之”命题,驳斥佛教“神不灭”思想(见《广弘明集·与罗君章书》)。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世称良史。又撰诗、赋、论、难等数十篇,有集十卷,今多亡佚。《全晋文》辑其文两卷。

孙绰(314-371),东晋文学家。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家于会稽,官至廷尉卿,领著作。为玄言诗代表作家。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孙安祖(-611),隋末山东农民起义领袖。清河漳南(今山东夏津北)人,与窦建德同举义旗,聚众入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是高鸡泊起义军的首创者。

孙思邈(581-682),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隋文帝时授国子博士,不拜。太宗初至京师,虽老而视听犹聪,授谏议大夫,固辞,终不仕。通百家说,善言老庄。精于阴阳,推广医药之学,相传卒年百余岁。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福录论》、《摄生真箓》、《枕中素书》、《银海精微》等。后人尊为药王。

孙过庭,唐书法家。陈留(今属河南)人,自署为吴郡,或作富阳人。字虔(一作名虔礼,字过庭)。高宗时官率府录事参军。工正、行、草,尤以草书擅名。宋米芾以为“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今存其垂拱三年(687)撰成的《书谱·卷上》,阐述正草二体书法,见解精辟,是一部书文并茂的书法理论著作。

孙愐,唐代音韵学家。玄宗(李隆基)天宝时为陈州(今河南淮阳)司马。精音韵之学。尝刊正隋陆法言之《切韵》,并增字加注,于天宝十年(751)编成《唐韵》五卷,已佚。现《唐韵》卷首有孙愐《唐韵·序》。

孙樵,唐散文家。关东人,字可之(一作隐之)。大中进士,授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军入长安,随僖宗奔岐陇,迁职方郎中。长于古文,所作对当时统治集团的昏愦无能,颇多讽刺。有《孙可之集》。

孙位,唐末画家。一名遇,又号会稽山人。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随唐僖宗自长安入蜀,居成都,任“文成殿下道院将军”。擅画人物、佛像、山水、松竹等,尤善画龙水。在应天、昭觉、福海等处作画甚多。作品有《高逸图》、《四皓围棋图》、《番部博易图》、《草堂图》、《王波利图》、《高士图》、《三教图》等。

孙儒(-892),唐末将领。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从秦宗权为都将。不久杀宗权弟宗衡,并其众,破扬州,自署淮南节度使。继而与杨行密等多次交战,时有胜负。景福二年,陵阳大战,会大疫,败,为行密部将田頵所执,旋被斩首。

孙方谏(893-954),五代时将领。本名方简。莫州清苑(河北保定)人。初为定州狼山堡主。后晋出帝时,义武军节度使恐其为边患,表为游奕使。有所求,不得,北通契丹。契丹灭后晋,使为义武军节度使。命徙云中,不受,率徒复入狼山。后汉高祖起兵,他入据定州以归,仍为义武军节度使。后周时徙镇国。

孙光宪(约895-968),五代宋初文学家。字孟文,自号葆光子,宋代陵川贵平(今属山西省)人,藏书家。后唐时,为陵川判官,天成(926-968)初,梁震荐为书记。归宋后,累官检校秘书监。嗜藏书,常手自抄学校雠,老而不废,收藏数千卷。著有《北梦锁言》、《荆台》、《笔佣》、《橘斋》等书。

孙奭(962-1033),北宋经学家。字宗古,博州博平(山东茌平)人。端拱九经及第。历国子监直讲、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以太子少傅致仕。《宋史》称其“守道自处”,“未尝阿附取悦”。真宗迎天书,祀汾阴,皆直言谏阻。仁宗时,讲论前代乱君亡国,反复规讽。著有《经典微言》、《孟子音义》等。

孙复(992-1057),北宋学者。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字明复。举进士不第,隐居泰山,世称泰山先生。后为范仲淹等推重,除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迁殿中丞。研治《春秋》,著《春秋尊王发微》。其学上祖陆淳,下开胡安国。和胡瑗、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还著有《孙明复小集》。

孙洙(1032-1080),北宋文学家。字巨源,扬州广陵(江苏扬州)人。举进士。迁知太常礼院。治平中上疏言时弊要务十七事,多被采纳。迁同知谏院。王安石变法时自请出知海州。元丰间官至翰林学士。博闻强记,诰熟典故。善诗文,能词,有名于时。

孙威(1183-1240),元初铠甲制造家。浑源(属山西)人。金贞祐时从军,在云中(山西北部)投降蒙古汗国,任千户。他所制铠甲称“蹄筋翎根铠”,经成吉思汗亲自试射,箭不能透。后任顺天路工匠都总管。子孙珙继其职,又造叠盾。

孙隆,生卒年不详。明画家。又名孙笼,一作龙,字廷振,号都痴、都痴道人,毗陵(今江苏省常州)人。宣德中曾为翰林待诏。擅画翎毛、虫草,不作墨线,纯以色彩点染而成,谓之“没骨“,别具一格。亦善山水。画翎毛草虫,全以彩色渲染,生动鲜活,饶有机趣,自成一家,对后代影响很大。

孙克弘(1533-1611),明画家。华亭(今上海松江华亭镇)人。字允执,号雪居。师法沈周、陆治。笔墨简练,颇有生趣。兼工兰竹、山水,亦作佛道像。且能诗,并善书。书学宋克。

孙承宗(1564-1638),明将领。字稚绳。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万历进士。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任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在关四年,练兵屯田,修城堡数十,敌不敢犯。后为魏忠贤党排挤去职。崇祯二年(1629),后金(清)兵入大安口,明廷用他守通州,后移镇山海关,收复永平、迁安、栾州、遵化等地。四年,罢职归里。十一年,清兵绕道入长城,攻高阳,他率家人拒战,城破自杀。著有《高阳集》。

孙慎行(1564-1635),明臣。字闻斯,号淇澳,江苏武进人。授编修。累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天启初召擢礼部尚书。首疏究论三案,因与廷臣意见不合托病归。《明史》言其慎行“操行峻洁,为一时搢绅冠”。廷祯八年(1635)被廷臣推为阁臣,入京即病死。有《玄晏斋集》。

孙奇逢(1584-1675),明清之际学者。字启泰,一字钟元,世称夏峰先生。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与李颙、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孙传庭(1593-1643),明末将领。字伯雅,字白谷,代州振武卫(山西代县)人。《明史》载其“仪表颀硕,沉毅多筹略”。万历进士。崇祯九年(1636)由顺天府丞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俘杀农民军领袖高迎祥,打败李自成。入卫京师,被扬嗣昌诬陷坐狱三年。十五年起兵部左侍郎,总督陕西。次年进尚书,总督晋陕川等军务,督师镇压李自成军,屡败,战死。有《白谷集》、《鉴劳录》等。

孙可望(-1660),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陕西米脂人。张献忠义子。英勇善战,称骁将,号军中“一堵墙”,封平东将军。献忠战死,他与诸将挥师云贵,被推为首领。旋为国主,年号兴朝。联南明抗清。后因妒恨李定国,于长沙降清,尽献云贵军情,且引兵攻杀。清封义王。后狩猎时为清兵射杀。

孙云球,明末清初光学仪器家。字文玉、泗滨,江苏吴江人。中国民间最早独立发明望远镜和首创眼镜者。还利用凹透镜、凸透镜和反射镜制造出察微镜、放光镜、夜明镜等七十余种光学仪器。并总结实践经验,著成《镜史》。还研制计时准确的自然晷。

孙延龄(1647-1677),清将领。汉军正红旗人。孔有德婿。康熙初,任广西将军,镇桂林、统孔有德旧部。康熙十三年(1674)举兵响应吴三桂叛乱,自称安远大将军,占据广西。旋称安远王。后降清,被吴三桂从孙世琮执杀。

孙嘉淦(1683-1753),清臣。字锡公,号懿斋,太原府兴县人。康熙进士,授检讨。世宗即位,应陈对三事: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帝谓之翰林狂士。高宗即位,屡陈大政被纳。官刑部尚书,屡雪冤狱,劾论贪劣,抑豪抚民。兴水利课农桑。政绩卓著,官至工、刑二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谥文定。

孙星衍(1753-1818),清经学家。字渊如,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官山东督粮道。所学较广,对经史、文字、音韵、诸子百家、金石碑版等都曾涉及。工篆隶,精校勘,擅诗文。撰有《尚书今古文注疏》、《周易集解》、《寰宇访碑录》等。刻有《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等。

孙原湘(1760-1829),清诗人。昭文(今江苏常熟)人,字子潇,号心青。嘉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官。乞假归未仕。工骈散文,兼善书画。与王昙、舒位齐名。著有《天真阁集》。

孙家鼐(1827-1909),清臣。字燮臣,号蛰生、澹静老人,安徽寿州(寿县)人。咸丰状元。曾任工部、礼部、吏部尚书、光绪帝师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管理京师大学堂。后拜体仁阁、东阁、文渊阁大学士,晋武英殿大学士。充学务大臣、政务大臣、资政院总裁等职。《清史稿》称其“儒厚廉谨,常以资望领新政,每参大计,独持正不阿”。

孙毓汶(-1899),清臣。字来衫、莱山,山东济宁人。咸丰进士,授编修。以输饷有功渐迁福建学政、内阁学士、工部左侍郎、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权奇饶智略”(《清史稿》)。甲午战争时,力主议和,遭朝臣反对,称病告休。

孙诒让(1848-1908),清经学家。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同治举人。1886年曾任刑部主事,后去职专心研究学术。1901年撰写《变法平议》,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毕生致力于经学、文字、甲骨、金石、文献、目录、校勘学的研究,《契文举例》是其考释甲骨文的最早著作。另著有《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古籀拾遗》、《名原》、《札迻》、《温州经籍志》、《籀庼述林》等。

孙中山 (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1]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其他孙姓名人有春秋善相马者孙阳;三国时吴皇帝孙亮、孙休、孙皓,将领孙辅、孙贲、孙翊、孙静;晋文学家孙琼,诗人孙拯;南朝齐文人孙诜;唐文学家孙郃;北宋学者孙锡;金道姑孙不二;明藏书家孙藩,戏曲作家孙钟龄;清文学家孙洙,诗人孙云鹤、孙云鸿,篆刻家孙治清,金石书画鉴藏家孙承泽等。近当代孙姓名人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民主革命者孙武,红军将领孙德清,政治活动家孙起孟,政治家孙志远,国民党官员孙科、孙运璿,国民党将领孙立人、孙楚、孙殿英、孙蔚如,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地质学家孙云铸、孙建初,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资源采矿专家孙越崎,冶金专家孙德和,电子技术专家孙俊人,计算机专家孙仲秀,土木工程专家孙钧,家蚕育种家孙本忠,经济学家孙冶方、孙尚清,社会学家孙本文,哲学家孙叔平,心理学家孙国华,历史学家孙毓棠,作家孙犁,**剧作家孙师毅、孙瑜,戏剧导演孙维世,**演员孙道临,京剧演

山西洪洞孙氏祖先是谁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