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后人至今排辈分都不乱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收藏

孔孟后人至今排辈分都不乱吗、、?,第1张

中国人讲究辈分,不论什么姓氏,都有自己的辈分排序。但是,在所有辈分的排序中,以孔孟两家最为独特。一是两家的辈分一样;二是两家的辈分从来不乱,走遍天下都一样,绝对不会发生混乱的情况。不像其他姓氏,有很多分支,而每个分支的辈分都不一样。那么孔孟这样的辈分是怎么定下来,是什么时候定下来的呢?据《清稗类钞》记载,孔子嫡传子孙,不论世居曲阜,还是迁居外地,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这种排行的办法,开始于元仁宗的时候,世袭衍圣公,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孔思晦。他规定:凡是五十四代孙,都以“思”字为派,“思”下面为“克”字,“克”字下面,开始为“稀、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又次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派。依次类推,循环往复。我大概计算了一下,轮回一次,大约需要650年。因为孔子被称为圣人,而孟子被称为亚圣,所以孟家的辈分排列和孔家一样。同样的辈分排列的还有曾、颜两个姓氏,他们主要是因为曾子、颜回。比如,相声演员孟繁贵,就和孔繁森一个辈分,历史上还有一个叫孔祥熙的,比这低一辈。不过,因为孔家是圣人之后,为了表示对孔家的尊敬,一般说来,孟、曾、颜三姓氏要是在平常的交往中,遇到比孔姓高辈分的情况,孔姓要是不主动说高低,其他三家一般不去和他比辈分高。要是比孔家低呢,就可以直接说比孔低了。曾、颜两姓见到孟姓也一样的道理。当然,这只是个礼貌的问题,不是让人一定要这样做的。

他们的祖先都有一定的联系。一提到孔姓,我们一定最先想到的就是孔子。孔、颜、孟、曾这四个大姓都是与圣人有关。这四个姓的祖先分别指孔子,颜子,曾子与孟子,他们都是圣人。其中孔子是首圣。颜子是复圣,曾子是宗圣,孟子是亚圣。这四位圣人之间孔子是颜子和曾子的老师。孟子又是孔子的孙子的学生。我们也常常说,孔颜曾孟是一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出同门他们四大家共用一个通谱,所以他们会出现在一个族谱上面。孔子是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子是百家争鸣时鲁家学派的代表,他的弟子有着上千人其中著名的弟子颜渊就是颜子,曾参就是曾子。

这种不同姓氏的人出现在一个族谱的情况叫做通谱。一般是由皇帝封赐的,在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他给孔家钦定了谱系。其实不只是孟、颜、孟、曾这三个姓,他还与卜、冉、闵这三个姓共用的一个谱系,这是在清朝乾隆时期一位孔家钦定的续谱。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重大且深远的。各代皇帝都十分尊重儒学。据记载,汉代的汉高祖刘邦、唐代的李隆基到宋朝的宋真宗赵恒再到清朝的康熙皇帝都亲自去祭祀过孔子。

孔子是儒学大家十分注重伦理秩序,这又是由皇帝钦定的族谱,孔家也被称为按资论辈最讲究的家族。他们取名字要严格按照你的辈分,且按伦理来说,这四家还不能通婚。因为同姓不通婚,虽然这四家不同姓但通用一个族谱,如果通婚还是有悖于家族伦理的。虽然说这一套在现代可能不太适用 ,但在古代是要严格遵守的,不知道因为这个在古代又拆散了几对好姻缘呢。

老子,孔子,曾子,孟子。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4、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扩展资料

代表思想

1、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该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羲、黄帝、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司马徽、诸葛亮、刘伯温、王通等等。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础,道教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

2、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老子

-孔子

-曾子

-孟子

水煮声律启蒙《第二十五章》

河对海,汉对淮,赤岸对朱崖。鹭飞对鱼跃,宝钿对金钗。鱼圉圉,鸟喈喈,草履对芒鞋。古贤尝笃厚,时辈喜诙谐。孟训文公谈性善,颜师孔子问心斋。缓抚琴弦,像流莺而并语;斜排筝柱。类过雁之相挨。(老规矩,读三遍)

这一章典故不多,惟“孟训文公谈性善,颜师孔子问心斋”一联值得一讲,而且非常难讲。因为它牵涉到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儒。

儒学博大精深又时髦得很,一个短头发的女人把它讲成了心灵鸡汤,一个长头发的男人把它讲成了成功秘笈,一个比一个不靠谱,一个比一个招骂。老高比他俩还浅薄得多,只能做好挨骂的准备。根据《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51年,属鸡。在前一个鸡年,诞生了乔达摩悉达多。不知道?好吧,现在我们称之为释迦牟尼,或者佛祖。

优秀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在孔子的时代更是如此,没有度娘和谷哥,没有免费的图书馆,现在一本小册子那年月都得用车拉。说来感动的是,不管你如何懒惰,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少好学的人。那时候这些人想进步,最好的方法就是拜师。

孔子绝对是“中国好老师”一枚,可以说一个孔子就是一所大学。他《诗》《书》《礼》《乐》《易》《春秋》无所不通,自己能编写教材,还懂得“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所以办学伊始,中华大地便流传开这样一句话:私人办学哪家牛,中国山东找孔丘。

孔子的招生工作做得很好,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中最为孔子器重的就是我们在第二章中重点讲过的颜回。颜师孔子问心斋说的就是颜回以孔子为师请教“心斋”。这段对话出自《庄子人间世》。庄子大家都知道,讲起故事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所以这个事儿并不靠谱。但颜回是孔子内定的校长接班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惜,还是出了一个意外,颜回死在了孔子前面。

孔子在颜回死后没有再指定新任校长人选。第十七章中我们曾讲过,有若代理过一段。孟子后来记载:“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有若最终没有转正,原因是曾参不答应。曾参不答应的原因是因为他有更合适的人选,没错,就是他自己。

事实证明,这是对“当仁不让”最好的诠释,曾子作为孔子真正意义上的接班人,将孔子的思想体系发扬光大,在先秦儒家思想传承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在曾子任校长期间,曾培养出一位优秀的毕业生,他就是孔子之孙孔汲。而孔汲的学生则培养出了儒家学派二号人物,亚圣孟子。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前后,比芈月的哥哥楚怀王芈槐小2岁,比芈月的丈夫秦惠文王嬴驷大18岁(看着电视上的方中信和曹征,有没有点错乱的赶脚)。

孟训文公谈性善出自《孟子滕文公》,说的是滕文公做太子时,有一次去楚国途中路过宋国遇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的事儿。关于性善or性恶,老高真心不懂,只知道这次对话大概发生在公元前326年,秦武王嬴荡3岁,秦昭襄王嬴稷会在1年后出生,如果你非要以《芈月传》为参照物的话,那么我告诉你,这次对话发生的时间是第32集。

颜回、曾参、孔汲、孟轲就是孔子地表最仁战队的最终四强,后来成为了孔庙四配。直到今天“孔孟曾颜”四家还用着相同的家谱,也就是所谓的“通天谱”。一共五十个字,现阶段知道“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这二十个字就够用了。

孔庙除了四配,还有十二哲,分别是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和朱熹。除了朱熹以外,都是孔子弟子。

南宋朱熹是儒学集大成者,他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合称为四书,并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元代延佑年间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而其后被长期吐槽的“八股文”,其题目也都出自朱注《四书》。

四书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都是儒家经典,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归为经部。一般而言,“经部”包括十五经,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大学》和《中庸》。

最近几年国学回温,“读经”一词悄然间热了起来。刚写“水煮声律启蒙”不久,就有朋友问我,对王财贵的读经教育怎么看?恕老高浅薄,当时真不知道这个人,乍一听还以为是香秀他爸。后来看了两场王先生的演讲,怎么说呢,对他提倡的“老实读经、大量读经”老高是不反对的。但对实践中大量出现的“辍学读经”,老高举双手双脚不赞成。

对于那些实在跟不上体制内教育的孩子,被迫选择“辍学读经”的,老高不想多说,权当是“死马当做活马医”了。但要现实一点考虑的话,这些孩子没有可以与体制内教育接轨的学历,进不了外企,进不了国企,考不了公务员,就业面非常狭小。对富家子弟而言,似乎不如去国外镀金(事实证明国外镀金也确实是他们的主要选择),而对贫寒子弟而言,有这些年读经的功夫,到北大青鸟学学电脑、去蓝翔学学挖掘机、去新东方学学厨师,他们都可以用电脑控制挖掘机去炒菜了。

对于那些可以跟得上体制内教育的孩子而言,家长的这种选择无异于法西斯。举个例子,老高在前些年读到曹天元的《量子物理史话》,迷得一塌糊涂,不能自拔。现在我还感觉,其中乐趣远远超过国学和法学。如果在高中分文理之前接触到它,我会义无反顾的选择理科。

因此,我一定会让我的女儿接受体制内的全科教育。在高中前,我会把《量子物理史话》连同《果壳中的宇宙》、《夸克与美洲豹》等等的精华一并讲给她听。当然,我也会陪她通读一遍“四书”,再给她读点小晏、读点秦观、读点纳兰,我还会给她讲讲法学、经济学乃至医学的常识。我知道,很多家长都在给孩子报兴趣班,这是一个道理,不在于“学会什么”,而在于让他们慢慢发现自己到底想“学会什么”。

我们需要在孩子长大之前,给他们保留住更多的选项,然后尽力给他们解释清楚每一个选项真正的意义,等他们长大后,让他们自己来选。

孔姓字辈: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五十五代字辈为“克”,第四十六~八十五代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明洪武年间定十字(第五十六~六十五代)字辈:“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定十字(第六十六~七十五代)字辈:“兴(起)毓(钟)传(振)继(体)广(京)昭(显)宪(法)庆(泽)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第七十六~八十五代)字辈:“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孟姓字辈:《通天家谱》、《孟子世家谱》都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

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皆为小宗。

扩展资料

孟姓迁徙:明朝时期,孟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长为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孟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孟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河北,这三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587%。其次分布于浙江、陕西二省。以前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32%。宋元明600余年,孟姓主要向江南、东部、西部迁移,鲁、冀、晋为孟姓聚集区。

-孟姓

-孔姓

孔子的老师苌弘

苌弘,字叔(约公元前575-492年),周敬王大臣刘文公属下大夫。在晋国的“六卿之乱”中,因帮助范氏和中行氏,赵简子派晋大夫叔向对周王施以反间计而被杀害。据《庄子外物篇》记载:苌弘是蜀人,他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而血化为碧。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来。另据《图经》记载:“苌弘,资中人,有寺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青泥坊在资中发轮镇,镇边龙水桥有一天然石洞,古称苌弘洞,是苌弘早年夜观天象、昼习韶乐之所。另一处苌弘遗迹在资中城西甘露镇龙洞河,是苌弘的养晦之处,明代道教宗师张三丰在这里镌刻着一首六言诗:“无价明珠一颗,光吞法界尘沙。圣凡人物天地,流通点滴何差。”再次印证了苌弘确系资中人氏。资中人为了缅怀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早在明代成化年间就在东门正东街为他建了座乡贤庙,又在北门外建了座“苌弘故里”的石牌坊,褒扬忠烈。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识气象、精音律、通历法,常与周景王应对星象吉凶征兆。孔子久仰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专门造访苌弘,对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而虚心求教。

孔子说:“武之备,戒之久矣。此是何意?”

苌弘道:“此武王伐纣,虑日久难以服众,作武乐以警士民。”

孔子又问:“何谓‘发蹈厉之已蚤?’”(蚤通早)

苌弘道:“凡事无须先,无须后,适时可矣。”

孔子再问:“‘身*于商’何意?”苌弘道:“此非武音。”

孔子又提出:“‘迟矣而又,久立于缀’,实难解也。”

苌弘道:“所谓‘武乐’,实彰周伐殷之功也。武乐计有六成:初成出兵伐纣,再成灭商,三成开国,四成南国诸侯归顺,五成分封而治,六成颂赞天子圣德。此武乐之大成,故曰‘迟矣而又,久立于缀’。”

孔子最后问道:“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

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对于苌弘之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德演奏,乐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得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的“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孔子和苌弘同是我国古代之文化伟人,其“敏而好学”、“乐而施教”之师生情谊,既是学林佳话,又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

众所周知,科举时代全国各地都有文庙,文庙内的孔子塑像都是端然高坐,但唯独资中却是塑的一尊站像,是何缘故?缘于苌弘乃孔子之师,孔子毕生提倡尊师重道,在老师的家乡这一特殊环境里,自然要身体力行,站而不坐。这就是久负盛名的“资中孔子站像”之谜。

孟子的老师并不出名,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所以后人称之为“思孟学派”。孟子虽然没有提起过他老师的姓名,但我们还得感谢他培养了孟子。当然更应感谢孟母。如果没有“孟母三过”、“断机教子”,我们还会有孟子吗?一个无名的老师,一个在织布机上日夜劳作的母亲,为孟子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平民背景。有人对此不满足,查了孟子的家谱,居然查到了鲁桓公的身上,于是乎孟子的血管里流淌的还是贵族的血。这套查祖宗十八代的把戏,实在令人讨厌。为什么平民阶层就不能出个大思想家呢?远离了贵族的孟子,方是一个可爱、可亲、可敬、可尊的孟子。如果要了解孟子的内心世界,这一平民背景便是安放其心灵的不可或缺的场景。孟子深切体验着平民生活的艰难,他的言语由此而发。否则,他不会高呼“制民恒产”、“民贵君轻”、“与民同乐”。性善论,是他对平民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人心叵测,似乎在贵族大人们之间是家常便饭。所以,他敢平视一切王公贵族,如君主有大过,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臣民可以起来诛灭暴君。民心的力量,只有出身于平民的孟子才能感知其排山倒海般的伟力。“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是孟子的平民文化

从封神演义中看,老子的师傅是鸿钧道人,他的原身是混沌(就是盘古开天前世界的状态),鸿钧有三个徒弟,大师兄是老子,二师兄是元始天尊,小师弟是通天教主,这就是封神演义中的说法。

孔孟后人至今排辈分都不乱吗、、?

中国人讲究辈分,不论什么姓氏,都有自己的辈分排序。但是,在所有辈分的排序中,以孔孟两家最为独特。一是两家的辈分一样;二是两家的辈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