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建立了,自己大明王朝之后,他最后杀掉的武将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朱元璋在建立了,自己大明王朝之后,他最后杀掉的武将是谁,第1张

提到明朝的时候,相信很多人,第一个进入在眼帘的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在建立了自己的大明朝之后,就开始大量的诛杀这些有功之臣,当然在那样封建的王朝里面,作为下属也只能挨打受死,而且对于这个皇帝来说,身上拥有的军功多,就会引起他的愤怒,曾经有一位高层的领导,也是被朱元璋逼的没有办法,最后是自杀了。当然还有个曾经指挥了,几十万军队的将领,这个时候还活在世界,但是他的出现,引起了朱元璋的恐惧,下决心把这个人杀掉了,这就是大将军冯胜。这位将军,他是定远人,曾经与常玉春,徐达等都是老乡,冯胜来投保朱元璋的时候,他还是凭借着岳父大人的那份家业,在艰苦的创业,但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野心,想要快速的发展。 对于朱元璋这样出身平民的人来说,显然是肚子里面的墨水太少了,正在这个时候,冯胜和自己的兄弟两个人就来投奔,在这政治上他的哥哥似乎更加有眼光,他一来到朱元璋的身边,就给他揭开了谜团,并且让他把金陵这个地方作为根据地,从而来夺得整个中原,当然这个时候冯胜的哥哥,对这位开国皇帝来说也是第一个老师,朱元璋非常的信任他,曾经让他担任自己身边禁军的手里,但是很不幸,这个人寿命很短,几年之后就病死了。大哥死的时候他的儿子年纪很小,所以就让他的弟弟冯胜来继承大哥的职务,虽然这位将军在政治上面,没有他大哥那么出色,但是也是从小喜欢研究书法,当然在这样经常打仗的年代里面,还真是非常管用的。 在以前的时候,冯胜也是跟随着其他的将领,在后面当副手,没想到在这之后也出现了错误,还损失了1000多人的性命,后来朱元璋就把他召回了南京,甚至还动了刑法, 上被打了几大板,最后被发到苏北的地区。那样将领很多的大明王朝,冯胜的这些才能,根本也就上不了什么台面,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做副手也是非常的认真,所以在这之后不断的提升,在这之后他也是被论功行赏分为了宋国公,每个月的工资也是相当的可观,朱元璋对他也是非常的喜欢,虽然功劳不是很突出,但是却让他成为了公爵之一。在这之后他还曾经为朝廷任命为大将军,统帅了大明的军队,不断地向东北的势力攻打,没想到在这个时候,他又犯了次错误,纵容自己的儿子犯下了罪行,之后朱元璋也是把他的将军印收了回来。 在这之后的第二年,冯胜第二次的当统帅,去遥远的云南打仗,这一次完全取得了正常的胜利,在这之后,他也是被加了官职,得到了更多的封赏,在那个时期来说,冯胜可以说的是顺风顺水,日子过的风光。想来他从小也是研读了不小的历史书籍,所以在自己成名之后,便喜欢在家里休养着隐居,他喜欢看历史的故事,就算是明朝刚刚开始的出现的那些什么刺杀行动,这似乎根本没有和他有任何关联。对后世人来说就非常称赞冯胜,说他是通过这种方法,来保全家人的性命,但是后来朱元璋在杀人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理由了,就直接的让身边的人把冯胜给赐死了。 因为根据历史书籍的记载,冯胜在自己晚年的时候,已经对朝堂上的这些事不再过问,只是安静的在家里读书,修养身心,但是几十年打仗惯了,现在突然让他退休在家里面,心里也是觉得不适应,于是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他就买了一块地,在里面堆上了些军用物资,然后自己骑上马,快速的奔跑,就在后面还拖着些打仗用的战车,听到那些声音,好像就是原来战场上的锣鼓声。当然这对现在人来说。也就属于一种游戏的级别。没想到却因为这件事情,他陪上了自己的命,原来是在某个春节他和亲戚,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争吵,没想到这个人也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他居然就像朱元璋告状说,冯胜经常在家里唉声叹气,在外面还私自藏些兵器。 在这之后,朱元璋果然就赐了一杯有毒的美酒给他,回家之后他就死了。这时候建国所封的几个爵位,现在就只剩下另一个信国公了,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对这个人下手,并不是因为他手里没有兵权,而是因为这个人不知道后来为什么,得了一种偏瘫的症状,什么话也不会说,甚至就像个傻子一样的活着。通过这些事就可以看出,这个明朝的开国皇帝,为了自己的家族,能够永远的在这个位置上待下去,已经付出了所有的代价,把那些握有兵权的,他认为有威胁的人物全部给杀死了。难怪后世人在提到朱元璋的时候,也会给出各种不同的评价,他这个人在创业的初期,也算得上个有军事才华的领导,没想到在这之后,却如此对待自己的下属。

1、韩国公李善长(1314年-1390年)。

李善长是文臣,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就投到朱元璋麾下,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李善长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功勋卓著。

明朝建立后,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在明朝初年各项礼仪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李善长带领一帮儒生制定了明朝的官制和礼仪,同时监修《元史》,编修《祖训录》、《大明集礼》等,除了军事方面的,其他事无巨细,朱元璋都交由李善长负责,让他与儒臣谋议而行。

2、魏国公徐达(1332年-1385年)。

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至正十三年(1353年)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属于朱元璋。

作为一代名将,徐达一生中几乎百战百胜,只有一场失败,那就是洪武五年(1372年)出征北元,徐达率中路军轻敌冒进,遭到北元军伏击,损失一万余人。

徐达为明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拒张士诚,西灭陈友谅,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直接攻克元大都,将元朝赶回了老家,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

洪武三年,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3、曹国公李文忠(1339年-1384年)。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他的公爵可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

洪武三年,李文忠因功被封为曹国公。

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李文忠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往探视。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其子李景隆嗣曹国公爵位。

4、宋国公冯胜(?-1395年)。

冯胜原名冯国胜,在元末乱世之中跟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救援安丰、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的历次重大战争,洪武初年也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

洪武三年,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次年,冯胜因为被蓝玉案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宋国公爵位被剥夺。

5、卫国公邓愈(1337年-1377年)。

邓愈是明朝开国名将,其主要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邓愈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

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邓愈也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但不是主力。

洪武三年,邓愈又攻克了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

洪武十年(1377年),邓愈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

明朝36功臣是:徐达、常遇春、李善长、李文忠、冯胜、邓愈 、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 、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 、陆聚、薛显和沐英。

明朝国号: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史称明朝、明代,清朝时称之为前明。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各地先后拥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沿用大明的国号,别称南明或后明,奉大明正朔的郑成功和郑经在台湾建立的政权又称为明郑。

以上内容参考-明初功臣表

元末明初,有两个兄弟,在起义浪潮中一起投靠了朱元璋。哥哥是冯国用,弟弟是冯胜。冯国用虽然名声不响,但是能力不俗,颇受朱元璋信任,还掌管着亲兵,属于心腹之一。

他曾建议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南京为根本,谋取天下。可惜,大明没有建立就英年早逝了,不过冯国用在功臣庙位列第八,足以看出其功劳。

弟弟冯胜表现也不错,协助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后因功劳被封为宋国公,成为明朝开国六公之一。要知道当时风光一时的大将傅友德、蓝玉都曾是他的部下,可见冯胜当时的地位也是非常的高。

可就是这样一位虎将,劳苦功高,没有战死沙场,反而被朱元璋所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初冯胜的女儿就嫁给了朱元璋的五子周王朱橚,与朱元璋成为了亲家。在很多人眼里,朱元璋此举也是为了拉拢冯胜,那么既然有这样的关系,按说不应该被朱元璋所杀。

可其实当时与老朱家联姻的能臣武将并不少,这个并不是免死金牌。

洪武二十二年,周王朱橚离开藩地,擅自前往中都凤阳。当时冯胜就刚好被下放在凤阳,要说冯胜为什么会失宠,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主要是当时冯胜领兵出征辽东,并大获全胜,可是有人举报他中饱私囊,甚至还强娶了敌人的女儿。

朱元璋非常气愤,没收了冯胜的大将军印,让他在凤阳悔过,从此以后冯胜也再也没有统帅过大军。

虽然周王去见了冯胜,但是这不见的就是要造反。再说当时的冯胜没有什么权力,见他也不说明什么。冯胜与朱橚是老丈人与女婿的关系。这也是朱元璋同意的,现在人家见面,反倒让朱元璋猜忌。

其实这只能说当时的朱元璋疑心病很重,任何一件在别人眼里很正常的事,对于这位皇帝,都会威胁他的皇位,甚至他皇孙的地位。

不过冯胜并没有因此被杀,这之后他出山被派往山西练兵,立卫屯田。

朱标死后,朱允炆成了接班人,冯胜还被任命为太子太师,可以看出老朱对他其实挺信任的。可是风云突变,在蓝玉案发后,形势急转直下。

很多勋贵和将领都被牵连其中,不仅冯胜,就连傅友德也是如此。没有迹象表明这两位与蓝玉案有什么关系,可是冯胜在蓝玉案爆发后迅速被剥夺兵权,然后召回京城闲置。

不过蓝玉之后,朝野上下,冯胜成为了地位最高的勋贵。要知道,冯胜不仅周王这一个女婿,他还有一个女婿是常遇春的长子。可以说冯胜与朝中很多功勋都有关系,这是非常可怕的。

恰在危急关头,有人诬告冯胜有谋反之心。虽然这些但一看,都不足以让冯胜送命,但是结合起来,冯胜已经不能留了。

冯胜得到这么一个结局,还在于朱元璋的猜忌。

俗话说,功高震主,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话一点都不错,如果被主子盯上了,那么找到一两个理由,是轻而易举的。 

别忘了,当时的傅友德是怎么死的。所以说,不管冯胜有没有错,他也是躲不过去的。

因为朱元璋出身淮西,元末农民战争中,朱元璋能够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劲敌,推翻元朝统治,创建明朝,也是利用了淮西集团的力量。

朱元璋出身微寒,自诩为“淮西布衣”,“壕梁之民”。淮西,又名淮右,主要指今天安徽省的江淮地区。淮西功臣集团中的大多数人即来自此地区,所以被称为“淮西集团”。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朱元璋为谋求独立发展,脱离郭子兴红巾军,“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带走了二十四个人,这二十四个人为清一色的淮西人。徐达、汤和为朱元璋淮西乡党,即壕州钟离人;吴良、吴祯兄弟及华云龙为淮西定远人;花云,淮西淮远人;陈德、顾时、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周德兴、谢成、郭英、耿炳文均为壕州人;耿再成为淮西凤阳府五河人。

随后在朱元璋攻占滁阳后,冯国用,冯胜兄弟和李善长先后投奔其摩下。冯国用、冯胜兄弟是定远人,他们“雄勇多智略,俱喜读书,通兵法。”被朱元璋留为亲信,“居幕府”。李善长也是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留掌书记。”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在朱元璋接受龙凤政权授予的左副元帅之职的同时,凤阳怀远人常遇春,淮西虹县人邓愈前来归附。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第三次攻占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此时朱元璋摩下还有盱眙人李文忠,定远人蓝玉、沐英、胡海、胡惟庸等。由此,淮西功臣集团正式形成,在以后消灭群雄,建立明朝,清除蒙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朱元璋打江山中,淮西集团功不可没。淮西集团发挥他们的政治才干,比如李善长、冯国用、冯胜等人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这些人不但为朱元璋献计献策,而且还能够团结、笼络淮西以外各种势力和人才。

淮西集团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以武人为骨干。他们组成的武装集团,在削平群雄的反元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淮西集团的将领们担当着扫平割据势力、剿灭元朝余孽的重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北伐军攻克大都,并改大都为北平府,很快又攻克西部重地太原、西安。洪武三年春正月,徐达又受命为征虏大将军,率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等分兵两路,扫荡元朝残余力量。徐达从潼关向西进军,出西路捣定西,进攻扩廓。李文忠从东道出居庸关,向北经野孤岭、骆驼山进攻平开。此次出征,取得较大胜利,逼使元朝残余势力从应昌、定西一线北撤。这次淮西将领的北伐和西征,巩固了明朝北边的防御,为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立下了盖世之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进宣国公李善长为韩国公,信国公徐达为魏国公,封常遇春子常茂为郑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邓愈为卫国公,冯胜为宋国公,封汤和等28人为侯。当时封公者仅6人,全是淮西人,可见,淮西人在朱元璋的创建帝业中的巨大贡献。淮西集团开国之功最为显赫,所以在明朝建立后,其所受到的待遇也最为荣耀。当时有人写到:“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最近很多人对明朝的开国六王很感兴趣,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明朝的开国六王到底是谁呢?而且这个开国六王之首又是谁呢?话说这六王又是怎么排名的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了,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还有人物简单介绍,期待你的加入哦。

明朝开国六王之首是这个徐达,徐达相对于其他几位而言,各个方面都是更胜一筹的,特别是贡献方面,徐达的军功是大于这个蓝玉的,所以其他人更加没徐达厉害。而且在作为这个大臣方面来说,这个徐达也是优于其他人的,徐达非常的尊重朱元璋的。

为人处事方面徐达也是优于其他人的,徐达沉默寡言、治军也非常严谨、为人低调、也不居功自傲,相对于其他人好很多。在口碑方面也是不错的,文物双全来赞美这个徐达也点毛病也没有哦。所以徐达算是明朝开国六王之首了。

1、魏国公-徐达

徐达是郭子兴的部下,后来来到了朱元璋的部下,徐达非常的厉害,徐达转战南北,打爆元人、力克张士诚、打败陈友谅,主要还是徐达这个人非常的厉害,用兵非常的严谨,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攻高也不骄傲,朱元璋说他是万里长城。病死,但是有人说被朱元璋害死。

2、郑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

常茂是继承了他父亲常遇春的衣钵,为了就是报答常遇春给大明做的贡献,但是常茂的贡献就远远不如他父亲了。

3、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也是一位这个非常厉害的人,喜爱读书,作战也非常的骁勇,治军也非常的严明,长江两岸都有他的身影。战功显赫,两次北伐,追杀元朝后裔,斩获多多。最后病死。

4、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年纪轻轻就非常的足智多谋,在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他的观点都能被采纳,把朱元璋的后勤工作都做得好好的,定官制、礼仪等等,还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等,大小事李善长都有做。朱元璋也对他十分信任,最后因为胡惟庸案件,李善长全家被处死。

5、卫国公-邓愈

邓愈这个人也是年幼就聪明好学,少年的时候就有平定天下的大志向。跟谁朱元璋也是做了很多很多贡献,打元军、平陈友谅张士诚、江淮地区的平定,还有西征吐蕃,明朝的疆土扩展几千里都有他的功劳。但是41岁英年早逝。

6、宋国公-冯胜

冯胜也非常的喜欢读书,也通晓兵法,跟随朱元璋后,北征漠北七战七捷,俘获张士诚,率领大军出塞扩张,辽东也是他打下的。但是最后因为蓝玉案件被朱元璋处死,家人也受到牵连。

元1368年1月4日,当朱元璋健步迈向南京南郊的祭台,穿上皇帝的新装,宣布改国号为明的时候,在他脚下山呼万岁的王公大臣们万万也不会想到,在不久的将来某一天,自己及自己的亲戚、朋友,会莫名其妙地被抓起来,然后血溅家门,突然从人间消失。

历史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早在汉朝就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和活生生的先例。然而明朝的功臣们或许会认为,朱元璋乃和尚及叫化子出身,和尚者,慈悲为怀也;叫化子者,社会之底层也!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去想过这条古训,只知道自己“当年万里觅封侯”,而今功成名就,只想安度晚年,享受江山,荫庇子孙罢了。然而不管忠臣也好,逆臣也好,马屁臣也好,只要他们中不是在开国之前战死或病死,或者是在朱元璋还未开杀戒之前病死,几乎无一漏网地得到被宰杀的命运和结局。

先说首任宰相李善长,他是朱元璋最早认识的得力谋臣,人说他是汉之萧何。想当初朱元璋在二十六岁时,不过是农民起义军郭子兴手下一名“镇抚”,虽然朱是郭的养女婿,然在军中并无名势,也未想过自己要干一番大事。后来,朱元璋“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见《明史·本纪第一》)。从此李便成为朱的首辅谋臣,主持粮饷,协调人事,功勋赫赫。朱也就是在此之后才渐渐做大,成为称霸一方的起义军领袖。是他,这位比朱元璋大十四岁的李善长,在朱想称王而又假惺惺不称王时,“率群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吴王位。”

又是他,在朱元璋想当皇帝而又不敢提时,“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可以这样说,没有李善长,便没有朱氏王朝,说他是汉之萧何,决不为过。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功臣,朱元璋是如何善待的呢?

1391年,朱元璋已称帝23年了,李善长也七十七岁了,本来十年前他已经“离休”在家,只因相位一职空缺,他被重新起用,且他的儿子还娶了临安公主,与朱元璋是亲家了。倒霉的是:“时帝大杀京民之怨言者,李善长请免其亲戚数人,上大怒,遂赐死(据清人吕安世《二十四史演义》)。”一个简单的借口,朱元璋就可以把李善长连同他的妻女弟侄一大家共七十余口,除附马一家外,一个不留地通杀。可怜这位皇亲国戚、有丹书铁券可免二死的老功臣,终究不得好死,真是天大的冤枉啊!

朱元璋在建立了,自己大明王朝之后,他最后杀掉的武将是谁

提到明朝的时候,相信很多人,第一个进入在眼帘的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在建立了自己的大明朝之后,就开始大量的诛杀这些有功之臣,当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