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第1张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扩展资料

饮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茶区分布

1、世界产茶区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2、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山脉高耸,气候多变,适合各种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培育。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文章来自微信号:cha567 。多元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茶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西南茶区,可以考证到中国茶大部分的演化史。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而且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对于茶树的生长得天独厚。华南茶区的品种资源丰富,优良品种极多,茶树以乔木型和小乔木大叶种偏多。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南茶区四季分明,春夏两季多雨,多丘陵地带,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江北茶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漫长,降水量因地区不同各异。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浅 谈 中 国 茶 文 化

林馥茗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系 福州 350002)

摘要 我国是茶树发源地,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茶之久、

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中国茶文化有4000 多年的历史,内容广泛,它

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茶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清茶一杯”、“客

来敬茗”,既有物质上的享受,又“精行俭德”,陶冶情操。代表了高雅朴实的民族风尚。茶文化是华夏优秀

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一个茶字可以写一部文化史,可写一部外交史,又可写一部诗

史,还可写一部禅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

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

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

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茶文化从广议上讲,分为茶的自然

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

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茶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以下就是对其所做的概括介绍。

1 茶文化启蒙的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

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

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

“荼陵”,即湖南的茶陵。三国魏代《广雅》中最早记载了

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

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它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

化。

2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时期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

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

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

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

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

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

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

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

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

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

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

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

初现端倪。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

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

的精神、社会作用。

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时期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

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

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

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

及其在780 年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

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

中,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

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

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

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

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

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

寺院茶礼、文人茶道。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

文化。

4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时期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

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

徒的“千人社”等。其文化较唐朝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

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

茶之风的兴起。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

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

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

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24 19:13 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

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

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

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

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

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

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

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

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

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

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

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

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

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

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

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5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时期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

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

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

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

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

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

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

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这段时期

还出现了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

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24 19:13 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

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

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

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 的年产7500T 发展到

1998 年的92 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

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 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

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 年

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 年“中国茶人联谊

会”在北京成立,1993 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

洲成立,1991 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 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

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九届,

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

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市的岩茶节、云

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

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如今,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

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

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

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

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

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

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

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中国茶文化这颗璀璨明珠将更加绚丽多彩。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24 19:24 参考文献:

[ 1 ] 陆 羽 茶经[M ]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4

[ 2 ] 封 演 封氏闻见记[M ] 赵贞信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58

[ 3 ] 韩 伟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第10卷[M ] 北京:文物出

版社, 1994

品茶是人生一大乐事,说是生活中最高的享受也不为过。品茶不等于喝茶,喝茶只为解渴,而品茶是享受由茶发出的美妙。品茶就是品味茶的“味”,而茶的“味”会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通常我们在茶城品茶,觉得味道极好,买回家来后却不尽人意,完全没有了茶城饮茶的味道,这是由于环境的变化,茶叶中的味道也发生了变化。要想留住茶叶的美味,就要有一个好的环境,这环境就与风水有了直接的关系。茶叶品种甚多,有些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越浓郁,如红茶、普洱等。

如何存放就成了问题,茶城商家存放茶叶也是各行其道。茶的存放对茶的品质影响极大,置放在好的环境中,提升了茶叶的品质;置放在差的环境中,茶的质量也会下降。环境好与差,人们很难弄明白,茶城尚且如此,家中的茶更不知存放在何处为好了,任其自然,好坏由它。一般情况下只记得这几个字,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存放茶叶,这都是从中成药的说明书上抄来的。

茶最易窜味儿,所以要把它存放于一个好的环境中,在楼房居室重要选择有北窗能通风的房间,其西北角是存放茶叶的最佳地点,在西北角置一专门存放茶的柜子。由于有北窗通风,达到净化环境的作用,西北角所聚之气,是经过净化的气。茶叶在西北角,经过高质量气质的薰于无形之中,质量会得以提升。

年长日久,茶时时都在发酵变化,其质量得到升华,品味悄悄变化,这就是养茶。茶叶切忌与电器放在一起,在灯下照射也会影响茶质,还要避免与有污染的物品一同存放。与中药人参、黄芪等补药一起存放都无大碍。茶得金则甜,将其放到锡制容器,对茶的质量提升有利。茶得木则浓,将其放到硬木柜中,沏出的茶汤会更浓。这是养茶者不可不知的。茶在好的环境中得到升华,尤其是红茶最为明显,茶汤入口香甜,汤色晶莹剔透,清者亮丽,浓者如脂。

汤色浓郁给人以视觉的享受,香甜给人以味觉的享受,皆可描述。其入口之柔美的愉悦,却是不可言状的。柔美是一种清静的感受,只可自己体会,这就是养茶的妙处,所谓“茶禅一味”正是指此所达到的境界,只可自知,难以言传。养茶之茶,还有一特别之处,茶越喝越甜,其本味绵长,愈饮愈显。通过养茶,体会茶的本味和佛家的明心见性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使最本质的一面得到显现。

所以说享受人生,就要学会养茶,会养茶才会养生,去体验人生中的愉悦,让人生在养茶品茶中得到升华。茶有阴阳之别:绿茶属阳,有清热的功效,不宜长久饮用;红茶属阴并能养阴,有暖胃健脾养心利湿之功效,一年四季皆可饮用,最适合于年岁大者和女性。红茶普洱买回后,要在家中存放一段时间,这也就是养茶,但一定要选好的环境。

头头儿。张之路创作了《非法智慧》,并以绝对高票获得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同时又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又被改编为电视剧。在该小说中桑薇和同学们被初二学生邀请参加“欢迎会”,这帮初二学生的头头儿竟是帮助过桑薇的陆羽。

当然是他在茶学或茶业方面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这一点,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也一直是后人对陆羽研究、介绍的主要方面。由于大家对陆羽这些方面的贡献并不陌生,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讲他茶学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学术成就。

陆羽之被尊为“茶圣”或茶叶专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后的事情。在他生前,他虽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经》一书就名播社会或已有“茶仙”的戏称,但在时人中,他还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现和受到推崇的。这是因为其时茶叶虽在《茶经》问世以后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但时属初创,其影响和地位,无法和古老的文学相比。其次,《茶经》一书,是撰于陆羽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之后,即陆羽在茶学上的造诣,是在他成为著名的文人达士以后才显露出来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茶经》的成书年代,坊间说法很多,笔者是从万国鼎撰于公元“758年左右”①说。天宝五年李齐物贬官竟陵时,陆羽还身在伶界,被李齐物发现后,才弃伶到“火门山邹夫子墅”读书。但至十一年崔国辅谪任竟陵司马时,陆羽便学成名遂,文冠一邑了。据记载,崔国辅到竟陵以后,与陆羽“游处凡三年”,“谑谈永日”,并把他们唱和的诗还汇刊成集。崔国辅其人据载,在贬竟陵前一年,杜甫献《三大礼赋》,唐玄宗奇其才,诏试文章,命崔国辅、于休烈为试文之官。崔国辅以诗词尤其是以古诗见长。《河岳英灵集》载:崔国辅的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不及也。”①陆羽与崔国辅游处三年,不但名声由崔而更加显要,同时也从崔国辅身上,显然进一步学到了不少学问。陆羽不但在撰写《茶经》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至在陆羽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文人称著于世。如权德舆所记,他从信州(今江西上饶)移居洪州(今南昌)时,“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辣”;后来由南昌赴湖南时,“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②。所到一处,每离一地,都得到群众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会上所以对陆羽有这样礼遇,如权德舆所说,不是因为他茶学上的贡献,而是他“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③,在文学上的地位使然。所以,从上面的种种情况来看,陆羽在生前和死后,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说他死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茶经》所掩”,成为茶业的一个偶像的话,那么,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学方面的成就,是为文学所掩,他是以“词艺卓异”闻人的。

陆羽生前和高僧名士为友,在文坛上是活跃和有地位的。但可能他受当时社会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滞一方”的思想影响,他对文学和对茶叶的态度也一样,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学问上,他不囿于一业,而是涉猎很广,博学多能。

过去笔者根据陆羽一生的活动和著述,曾提出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音韵和小学专家、书法家、演员、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旅游和地理学家。

如果我们笼统称陆羽是一位历史学家,除去他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一些史学著作外,他还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鉴赏家。据皎然在《兰亭石桥柱赞》的序文中称,大历八年(773)春天,卢幼平奉诏祭会稽山,邀陆羽等同往山阴(今浙江绍兴),发现古卧石一块,经陆羽鉴定,系“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为什么请陆羽鉴定,陆羽为什么有这么多知识?皎然说得很清楚:“生(陆羽)好古者,与吾同志。”再如我们称陆羽是一位地理学家,细分,他还可以说是一位研究山水和编写地方志专家。如独孤及刺常州时,无锡县令为整修惠山名胜,“有客竟陵羽,多识名山大川”,还特意请了陆羽当“顾问”。说明陆羽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对地理尤其是对山水是有研究的。陆羽在流寓浙西期间,为湖州、无锡、苏州和杭州,曾编写了《吴兴记》、《吴兴图经》、《慧山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多种地志和山志,说明他对方志的学问也是很感兴趣和极有研究的。 陆羽以《易》自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意为鸿雁飞于天上,四方皆是通途,两羽翩翩而动,动作整齐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按此卦义,当时还没有姓名的陆羽自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这仿佛谕示着:本为凡贱,实为天骄;来自父母,竟如天降。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

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九岁时,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住持闻言,颇为恼怒,就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回头。陆羽被派去“扫寺地,结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积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

眨眼三年,陆羽12岁,觉得寺中日月难度。趁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陆羽亦不例外。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堼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茗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

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被遗弃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后被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竟陵(湖北天门县)西门外西湖之滨拾得,并收养。

《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二十九岁时为自己写的小传,可信度较高。他在自传中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又《新唐书·陆羽传》载,他稍大一些,“以《易》自筮”,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由智积禅师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职。

陆羽外出从事研究茶叶的时间很多,遍游了江苏苏州、无锡、南京、丹阳、宜兴和浙江的长兴、杭州和绍兴嵊县等地,以后又到江西上饶。对茶叶采制、饮用和茶事深入研究和实践,因而积累了丰富的茶事知识。更重要是在湖州时,得到颜真卿的支持,皎然的帮助,才有大量的文献可以参考,《茶经》才能写成。16年的游历,无数的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与人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麻烦,还有十年的著书的枯燥与艰辛。

体会: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向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永不退缩。在学习中,我们要坚持把每一课学好,坚持克服每一个困难,坚定地朝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相信总有把铁杵磨成针的那一天。匡衡凿壁、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坚持勤学苦读,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学习贵在坚持,只有坚持,才能开启成功的大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用今天的刻苦,铸就明日的辉煌!

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