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请问完整的家谱族谱包含哪些体例要素?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各位,请问完整的家谱族谱包含哪些体例要素?,第1张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

  (4)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

  (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7)族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8)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9)世系、世传: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10)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11)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12)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13)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14)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15)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16)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一二部存放祠堂。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从上述内容看出,家谱具有以下特点:记载范围的宗族性,系本族人的事迹,本族人撰写;记载内容的广泛性,实是本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体例的多样性,史、图、表、志、传,兼容并蓄。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本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赞、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

  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九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赞、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关于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据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体。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1包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瑚图氏、伊尔根觉罗氏、萨克达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尔吉锦氏(蒙古族)、博罗特氏(蒙古姓)、克罗特氏(蒙古族)、包多机根(蒙古族)、巴岳特氏(蒙古族)等。该姓知名人物有:

包翠艳(1952- )女,辽宁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历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团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所长助理等职务。

包天仁(1953- )吉林通化人。教授,通化师范学院院长,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中国分会(IATEFL CHINA)会长,通化市政协副主席。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全国高等院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组长。

2瓜尔佳

拼音---Guaerjia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 瓜尔佳鳌拜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石、(包)鲍、汪等

也就是说也可能是瓜尔佳演化来的。

历史上的包拯有几个儿子 包拯的儿子介绍

 包公家事上的错误,就更是随处可见了:几乎所有可见到的包氏家谱上,包拯之妻均写作“李氏”。岂不说这个“李氏”毫无来由,“李氏”的生卒年月,就更是一笔糊涂账。谱上说:“李氏生于兴国壬辰年,卒于咸平庚申年”。奇怪的是,“兴国”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一个年号,前后只使用了九年,即从公元九七六年到九八四年,其中并无“壬辰年”。“壬辰”乃是他的第四个年号,始于淳化三年,即公元九九二年。而“咸平”又是宋真宗赵恒的第一个年号,只用过六年,即从公元九九八年到一○○三年,其中也并没有

 “庚申”年。“庚申”乃是他的第四个年号,始于天禧四年,即一○○二年。按照谱上写出的这些年号,我们将无法确定李氏的具体年岁。但若以甲子纪年计算,这位李氏去世时就只有二十八岁。而李氏过世后,谱上再没有别的记载了,这就是说,当时只有三十岁的包公,便鳏居了几十年,实在荒唐得很!

 若非董氏墓志的出土,若非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清理了包公和董氏合葬墓,曾一辈子与包公朝夕相处,且同舟共济、恩爱有加并给过包公最大帮助的贤内助——董氏,将沉冤九泉,无人知道。无论是史书还是家乘,对董氏都太欠公道;特别是包氏家谱,这样对待董氏非但大不敬,也似乎有点儿太残忍。

 董氏和包公的两合墓志同时出土,透露出了一个《宋史》绝对没有、包氏家谱也不可能会有的非常重要的事实,这就是,包公有过三个女人:既有原配夫人“张氏”,续妻“董氏”,还有“媵孙氏”!

 “媵”,可以理解为“陪送出嫁之人”,也可以解释为“身边的佣人”。墓志上刻得明明白白,包家的“香火”借以延续的“独根独苗”包綖,正是包公与这位“陪送出嫁之人”或压根就是“身边的佣人”生下的孩子!

 “媵孙氏”在包家侍奉包公多年,因为怀上了包公的孩子,囿于她的这种身份,被包公遣回了娘家。这时包公已是五十九岁,先前由董氏生养的儿子包繶,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和名门之后崔氏结成夫妻,想不到婚后两年便染病身亡。包公六十大寿时,百官前来祝贺,宋仁宗也派人送来了礼物,但年届花甲的包公,膝下无子,难免有孤独之感,又怎么乐得起来呢?谁知就在这时,他的大媳妇崔氏抱出了一个活蹦乱跳、牙牙学语的孩子,告诉他:“这就是您的儿子啊!”包公不免惊诧,待问清情况,才知“媵孙氏”将孩子生了下来,还是个男孩。从不开笑脸的包公,不禁笑容满面,一旁的董氏也喜形于色。包公当即认下了孩子,还将孩儿取名为包綖。

 墓志就此写得十分清楚,包公一生有过四个孩子:长子“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过早地夭折了;两个女儿,一个远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个许配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包氏家族繁衍至今靠的全是包公的这个次子包綖!

 这么说,包公不仅有妻有媵,惟一之子,还是包公临近花甲之年与媵所生。

 

 这事,发生在铁面无私“自是阎罗气象”的包公身上,会有损“凛凛然如不可夺之节”的清官直臣包公的形象吗?会导致包氏后裔对自身血统产生怀疑,甚而认为大逆不道,有辱门风吗?其实,在那个年代,将陪嫁人纳为妾室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

包 氏

姓氏起源

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出自申姓,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楚国君蚡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

 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安徽包公后裔有万人

67岁的包遵亮是包公第34代孙,生于包公桑梓地——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尽管辈分不算当今最高,包遵亮在包公后裔中德高望重。作为合肥包公后裔联谊会会长,包遵亮对包公后裔的状况了解最多,退休后经常被全国各地邀请参加一些关于包公的研究等活动。

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首届包公文化节将举办仿古祭祀大典活动,组委会已经向包遵亮发出邀请,希望由他来担任主祭官。

据包遵亮介绍,全国各地包公后裔总人数没有确切的统计,估计约有10万人,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云南、贵州、江苏、四川、福建等省。其中,安徽省内除合肥以外,庐江、舒城、桐城等地也有包公后裔聚居地,累计约有1万人。

和其他包公后裔一样,包遵亮一生谨遵祖训。广东肇庆(古端州)是包公的成名地,当地一直流传有包公“不持一砚归”的故事。2002年,包遵亮应邀前往肇庆参加新包公祠落成典礼,被安排与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共同剪彩。回合肥时,肇庆市文化局的一位同志塞过来500元“路费”,包遵亮断然回绝。

古老的小包村传说多

小包村现住有200多包姓村民,包公第33代孙包义中就是一位。见记者到来,老实巴交的包义中停止收拾院里的花生,因嫌自己双手布满灰尘,伸手要握手又缩了回去。尽管已年过花甲,包义中仍常年坚持在田间劳作,辛苦一年收入不过三四千元。

小包村西有一面水塘,塘边矗立一座衣胞庙,传说为包公出生时衣胞所埋地。庙前水边拴着一头水牛,十来只白鹭飞来飞去。包义中指着塘北一片低洼的稻田说,衣胞庙原在那里,文革时被毁,现在的衣胞庙是后来迁上来重建的。

村东有一块荷花塘,郁郁葱葱。传说包拯出生时,包母因嫌其花脸疑为怪胎,把他遗弃于荷花塘,却浮在水面上一夜而得救。包义中说,荷花塘里的藕并非无丝,但与一般的藕比起来,丝确实少得多。

荷花塘北侧有一口石井,名叫包公井。井沿系一块厚石板掏空制成,离水面约有六七米。中午时分,村民郑帮德前来打水,说他一家人包括90岁的母亲包礼英都喝此井水长大,数次经历大旱却未见井水干涸,且井水甘冽。因位于包宅后花园,包公井也叫花园井。

包义中育有一儿一女,其中儿子已在合肥立业。但是,包义中并没有到儿子家享受城市生活的打算。他说,村里“义”字辈的包公后裔还有十多人,大家都不愿意离开这片生育过包公养育了包公后代的土地。

大包村人日子过得火

大包村距离小包村25公里,因为更加靠近312国道及其辅道,比小包村要富裕一些。包公第33代孙包义抗是从小包村迁过来的,如今住在一栋宽敞的楼房里。包义抗曾做过小商品生意,后来又改为以种地为生,日子过得还算红火。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间隙,71岁的包义抗从家里找出一张塑封完好的包公画像,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许久不肯放下。包义抗说,包公画像的真本在文革时被人付之一炬,而这张画像是1999年大祭包公时才得到的,所以十分珍爱。

1994年,菲律宾一位名叫庄垂郎的老先生因仰慕包公高风亮节,曾经为当时532户包氏后裔每家捐款300元。但是,当时的包家后人都没有把钱拿回家,全部用作修缮村里的包氏宗祠。包氏宗祠是肥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312国道北侧,据说为宋代末年所建。每逢春节、清明,包公后裔都会来此祭奠。

奇怪的是,包氏宗祠并非坐北朝南,而是大门面向东北,传说正朝着当时宋代皇宫大门。祠堂北面现有一片水塘,东面一块稻田原来也是水塘,传说两个塘仅一埂之隔,但一清一浊,寓意包公爱憎分明,明辨是非,断案如神。关于包氏宗祠传说很多,但有一点却是真的,村人从没有在祠堂内的椽瓦上看到一屡吊灰。

包家村最近“炸了锅”

千百年来,包公后裔一直平静地生活在大包村和小包村里。不过最近一段日子,包家村里突然热闹了起来。他们了解到,肥东县在最新一次区划调整中,计划把解集乡和高亮乡合并成包公镇。对此,包公后裔们无不欢呼雀跃,还有包公后裔行动起来,争取把镇址设在大包村所在的文集村。

包公第34代孙、文集村支部书记包遵志说,他们为拥有一个像包公这样的先祖而骄傲,包氏后裔人人都谨遵包公遗训,因为包公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如今,包公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一大品牌,他们虽然没有资金来开发这一资源,但会自觉传承和保护好包公文化。

之所以建议把包公镇址选在文集,因为文集恰好处于解集和高亮的正中间,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文集又是当地历代商品集散地,辐射全椒、巢湖、肥东三县,现有水泥大街800米,商业门面130间,农贸市场摊位130多个,各类交易场所齐全。最为重要的是,文集可以更方便地把大包村和小包村联系起来,选择文集作为镇址,包公镇才更加名副其实。

合肥闹市有幢“包家楼”

在位于合肥闹市区的宁国新村,略显破旧的25#楼可能鲜为人知,因为内部住有约20户包公后裔被称为“包家楼”。“包家楼”里住的都是包氏长房长孙,是以包河为生、为包公守祠护墓的嫡系后裔。

包公第35代孙包先学,是“包家楼”的常住居民。包先学告诉记者,1955年被包河征用,他们家也就从包公祠整体搬迁到宁国新村。包先学说,“包家楼”的包公后裔很少有人经商,也鲜有人在政府机关上班。如今,包先学的家已成为接待省内外包氏后裔交流和修谱的聚集地之一,几乎每年都有包公后裔来访。因为早在1999年包公大祭前,包先学与包遵章、包训芝等5人已组织包公后裔完成对包公家谱的阶段性修缮。

始祖是历史名人,是牵强附会还是文化回归

在“家谱热”的同时,也有人提出质疑,花费数百万,甚至千万修家谱是否真的有意义。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几乎所有的修家谱的宗族,他们的老祖宗都是名人。如秦氏的家谱始祖就是秦少游,包氏家谱的始祖就是包拯,孔氏家谱祖先自然是孔子,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家谱热”背后牵强附会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市区某中学任教的孙老师认为,现在全国各地都出现“家谱热”,他感到不理解,“现在社会变迁迅猛,今年你生活在上海,明年可能就搬到北京,人口流动过大,而且如果追根溯源,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何必以姓氏分得那么清,而且我个人认为漫漫历史,怎么可能分得清?”

清史研究学者李云认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实际是由正史、地方志和家谱三个部分组成的。家谱是对正史和地方志的补充,能体现家族的繁衍、迁徙过程,其史学价值非常重要。“中国历史上修家谱一直是一项文化传统,但是由于历史动荡等原因,家谱曾经出现过五次严重中断时期,分别是魏晋晚期、五代十国、元朝、清朝以及文革时期,家谱曾一度被中断、损毁,出现了文化断层。现代人修谱来弥补断层的行为,值得肯定。修家谱其实是对家族、家庭的一种文化回归,是对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

包姓起源,名人及家谱发布时间: 2008-07-17 18:46:52 来源: 商都网文化频道 我来说两句 浏览评论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包氏属地]

丹阳郡,今安徽宣城。《百家姓》注居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县。

  [包氏来历]

《通志·氏族略》记载,包氏源出于芈姓,是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据《元和姓纂》一书的考证,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后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义,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当年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秦国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还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楚复国后,要重奖申包胥,但他却拒不受赏,躲到山里隐居起来了。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包”为姓,称为包氏。

  [包氏名望]

包氏名人中,最值得称颂的当首推宋代名臣“包青天”包拯。包拯,字希仁,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堂堂正正,大公无私,以廉洁清正著称于世,是官吏的典范。除了包拯之外,历史上的包姓名人还有东汉大鸿胪包咸,唐代诗人包融、包何、包佶,宋人理学家包恢,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等。

各位,请问完整的家谱族谱包含哪些体例要素?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