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姓的来源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文姓的来源是什么?,第1张

文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文姓就已出现。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55位。在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下文氏后人不断繁衍迁徙。在当代文氏人口已达17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7%,2007年在全国姓氏中人口排在第100位。文姓是发源于北方的姓氏,后来兴盛于南方。今日文氏族人以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和四川为多,另湖北、山西、山东、河南、吉林、香港等地也有文氏后人分布。国外文氏以韩国为最多,其余华人较多的地方一般也有文姓侨胞。

文,w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

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序》[1] 

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古今通论》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英语念为:text、article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这是文的演变

还有文的各式字体

哪里的文家??

醴南芷泉文氏五修族谱: 二卷:[湖南醴陵] 

著者:文昭徉主编 

居第:湖南,醴陵 

祖先:始迁祖:[元]文美济 

版本:2002年, 电脑排印本

湘潭鹿岭文氏六修族谱: 二十二卷:[湖南湘潭] 

著者:文傅干总纂 

居第:湖南,湘潭 

祖先:始祖:[后唐]文时; 始祖:文郁商; 始迁祖:[明 

版本:民国15年(1926), 木活字本

寨裹文氏七修族谱: 五卷,首一卷:[湖南攸县] 

著者:文惠元纂修 

居第:湖南,攸县 

祖先:先祖:[西汉]文翁; 先祖:[后唐]文时; 始迁祖 

版本:民国三十二年(1943), 木活字本

萍乡湘东县城文氏四修族谱: 六卷 

著者:文星海续修 

居第:江西,萍乡 

祖先:始迁祖:[明]文必达; 分支祖:文应魁; 分支祖: 

版本:民国11年(1922), 木活字本

萍乡湘东县城文氏三修族谱: 四卷 

著者:(清)文尧臣修辑 

居第:江西,萍乡 

祖先:始迁祖:[明]文必达; 分支祖:文应魁; 分支祖: 

版本:清光绪10年(1884), 木活字本

文氏族谱: 不分卷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 

祖先:文渐文茂文鸾 

版本:民国, 木活字本

醴东东堡文氏族谱: 三卷,首一卷:[醴陵] 

著者:(清)文景韩纂修 

居第:湖南,醴陵 

祖先:始迁祖:[元]文贤 

版本:清咸丰8年(1858), 木活字本

醴陵东堡文氏族谱: 六卷 

著者:[作者不详] 

居第:湖南,醴陵 

祖先:始迁祖:[元]文贤叟; 名人:[宋]文天祥 

版本:清道光23年(1843), 木活字本

文氏族谱远不止数十种,而字辈也不会重复使用。

一,文氏起源:

1,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

2,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

3,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部分后人。

4,出自姓妫姓。为妫满之裔孙。

5,改姓或小数民族文姓。① 满族喜塔喇氏、文扎氏,蒙古族鄂依罗特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改姓文。

② 土家、黎、壮、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文姓。

6,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范燮,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士会)之子,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称其为“范文子”,简称“文子”、“范叔”,是晋国范氏家族首领的继承人。

7,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威王田因齐之孙田文,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8,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厉公妫佗之后裔,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齐9,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文学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文学掾,亦称文学史,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一种官位。

二,变化

由于分家、迁徙、战争等多种原因,文氏后代也有分立门户的,这样情况就更复杂了。文氏的支族很多,家谱不下数十种。

三,关于字辈

各族的字辈先由始祖定立十几数十个字,将用完时后代再续十几数十个字,如此继续,字辈不会使用相同的字,更不会重复使用。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置,后魏郡治迁今山西省代县县城,金时废;大营,明万历二十九(1601)年时属四川布政司遵义军民府遵义县北乡永安里九甲,清雍正六(1728)年改隶贵州省。大营文氏,起源雁门郡,先祖文应斗,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卢陵县,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徙居四川布政司遵义军民府遵义县北乡永安里第九甲杨寨窝 (今汇川区高坪镇金塘村)领照为业,以农为主,建业兴家。文应斗第三代“大”字辈枝繁叶茂,下衍文应斗四代孙弟兄18人。迄今,大营文氏繁衍已达第十五世,第三世文大亨徙迁黄平、干子坝;第五世文光宗,中武举,为守垦祖业迁居永安里 甲(今汇川区板桥镇);第六世文肇周举家徙云南。开阳、贵阳也有大营文氏分支。

大营文氏世系字辈:“天、星、常、应、单名、大,龙、光、肇、单名、国、昌,宗、德、荣、远,祖、泽、绵、长,圣、朝、学、彦,永、振、贤、良,承、先、启、后,家、道、蔚、祥。”

明万历二十五(1597)年三月《文氏族谱•序》(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萧岳峰撰)载:“余按文氏谱系,宗元之始,出自雁门郡。一郎至五世炳然,居成都。”《大营文氏族谱》,由大营第十一世孙文德令依据文氏九世孙龙川文天祥在南宋咸淳元(1265)年十月作《叙》的《文氏族谱》,尊文应斗为由江西吉安卢陵徙迁四川遵义县北乡永安里九甲杨寨窝定居落业始祖。

1963年,文德令依据旧谱,请其父回忆,亲自查考文氏祖墓碑记,撰成《雁门郡正气堂大营文氏族谱》初稿交付族中传审补正,在传审中谱稿不知去向。1984年至1988年,时任《遵义县志》总编文德政陪同从台湾返遵义探亲的文德魁前往文德令家中,细读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道光《文氏族谱》(残缺不全);1989年春,文德魁将残谱带回台湾细读后撰《文氏族谱浅析》寄返文德令,再次激起文德令续修《大营文氏族谱》理念。

江津道光《文氏族谱》成书时,距文天祥作《序》的《文氏族谱》成书已571年,自文天祥代起至文应斗徙迁四川布政司遵义军民府遵义县北乡永安里第九甲杨寨窝落业止,有近20世世系传承记述中断。大营文氏第十世孙文宗发在1990年春节过后,遍访大营文氏宗支族内,终觅回文德令1963年撰成的《大营文氏族谱》初稿。文德令偕文德长“不畏雨雪风寒,遍走郑家林、杨家寨、米田水、四面坡、黄坪等地,考查祖墓碑记,访父老,查验‘经单簿’”,历三个月谱成。

《大营文氏族谱》,收录明万历二十五(1597)年刑部尚书萧岳峰、清乾隆三十(1765)年九江府德安县知县文钟、清嘉庆二十三(1818)年文远德为《雁门郡文氏族谱》作的《序》;南宗咸淳元年文天祥为《文氏族谱》作的《序》言简意赅:“凤冈,文氏宗派也。以一家亲一族,则一家亲;以一族亲四海,则一族亲。溥而亲四海皆同胞之亲也。龙川有文氏久矣,长者传诵,以为派凤冈。今览此图,信无二本。愿至一家之亲以亲一族之亲,以亲四海之亲,邦乡其相与勉之。”

文德令撰《大营文氏源流及发展概述》,详尽记载文应斗后裔传衍分布。《谱》置《典绩记实》,收录《文天祥史略》、《文天祥史略》、《文天祥诗文》;置《诗文碑刻》,收录《祀源引言(原名《文氏清明会小引》)》、《文氏清明会序》、《文氏清明扫墓祭文》、《毕七祭母文》、《文肇典生平》,《钊国公墓志铭》、清光绪兵部侍郎兵临贵州巡抚部院曾黎为光绪一(1875)年恩科举人文芝立的《文魁》匾、清待赠征仕郎(清代文官,征仕郎为正七品)文光堂墓碑正面碑文和文光堂夫人刘儒人墓碑正面刻文,《文氏佳城》碑文;置《宗支百世》,收录雁门郡正气堂文氏世系:文——郎——文炳燃——文正中——文利民——文安世——文仪——文天祥——文韶七——文论二——文启能——文旺才——文德高——文志广——文景贤——文昊——文元——文穆——文守志——文可万——文孔慈——文宗桑——文泽炳——文悠洪——文远胥——文万琅;自二十六世起没有记载。

明崇祯年间,文应斗携家从四川遵义军民府真安州思宁里大麦溪(今正安县)徙迁遵义县北乡永安里第九甲杨寨窝,为大营文氏第一世。自文应斗始,以字派为序:文应斗——文源——文大亨——文龙灿——文光祖——文肇邦——文斌——文新国——文富昌——文宗伦——文德学——文荣国——文远波……

大营文氏第七世文芝,清同治九(1870)年乡进士,光绪——(1875)年中举人(谱原文如此);第十一世文德政官至遵义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受聘编纂《遵义县志》,出任《遵义县志》总编;2005年,受县人民政府聘担任《遵义县志(1978~2007年)》顾问。

自魁达始至运、昌、在、广、大、名、德、教、良、才、志、上等13代。文氏奉文天祥为先祖,其后是理融公。

应忠公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迁四川潼川府安岳县同化乡大石桥,越至五十二年癸巳再迁永康乡楼包厅。

 永茂公又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徒陕西兴安府紫阳县沔浴河,居以屡迁而家声克振,族虽偏历而世泽犹新。 

当永茂公之初至紫了本忠厚以垂世业基裘远贻呼,孙谋惟孝友以裕后,昆云仍上亟呼祖武。

当今文氏近200万人,分布中华大地及海外诸地,或以宗族而群居,或三两零星。又因过去天灾、战事、创业、官宦等原因而迁徙,部分文氏家谱遗毁,故无法得知自己的源流世系等。

切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然,则人之有祖也。亦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根,固未有根不深者,其枝自茂,抑未有源之远者,其流不长,虽其后振振衍庆于螽斯,绵绵继美于瓜瓞而溯其所自生,

反其所自始,未常不同乎一本。故敬宗收族,报本追远其文详于典册,其义炳若日星,总无非使天下之人,亲亲以敦伦,敦伦以尊祖。

光绪三年春,余思余辈有耕无读,惟余力微无志,于蒲月突见礼公有序,避嘱子孙修谱一事,为我氏之要件也,时因天旱数月不雨,人心悚惶难免我族丁口不散四方,兹购板镌不及,迅行沐手敬书,汇总为文氏支谱。

由来: 文姓最早形成在西周,周文王的支庶子孙中,用他的谥号为姓氏的,称为文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有文姓族人播迁到江淮一带。春秋末年,楚国郢(现在的湖北江陵西北)人文种,在越国任大夫, 同范蠡越王勾践,曾献计到吴行贿,得免亡国,后被授以国政,群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唐代 以后,文姓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并称盛于山西和江南。文姓最著名人物是文天祥,文天祥号文山。 吉州庐陵(现在的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文学家,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保卫南 宋都城临安(现在的浙江杭州),第二年任右丞相。临安失守后,他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 抗元,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迭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大义凛然,在大都狱中所写《正气 歌》,表现了宁死不降的气志,为世人所传诵。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文姓在中国最 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居于第 100位。

本文引用:http://wwwhometexnetcom/Person/ArticleaspxThisID=122&ClassID=3690

辽宁省凤城市凤凰山文姓唐,满洲正红旗为佛,塔,他拉姆斯菲尔德。家族祖传长白山三道沟为建州女真遗民,努尔哈赤起兵在随后的南北争夺战的开始,是清代八旗金牌家族。清崇德年间,一个家庭的分离奉命留奉天新的城堡,随着龙成总部设在北京海关缉私分局的其余部分。到了乾隆年间,六始祖“孤拔达”奉命从沉阳迁至凤城。后晋升很多倒闭,成为当地的贵族凤城,但共和国后逐渐下降。

今天凤城塔他拉姆斯菲尔德,散落在凤凰山,白草河,岫岩岭沟,吉林姓唐满族后裔。

文姓来源有两支。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起周朝后。追谥他的父亲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有庶子以文王的谥号为姓氏,称为文氏;另外,战国时齐国有个孟尝君,是齐威王的孙子,他门下有食客三千,势力很大。孟尝君名叫田文,他的子孙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称为文氏。文天祥,南宋大臣。杭元名将,文学家,吉州庐陵人。元军南下时,他以右丞相的身份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来在镇江脱险。流亡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收复了多处失地,不久被元军所俘,不屈而死。他在被俘后所作的《过零丁洋》诗及《正气歌》.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世所传诵。文徵明,明朝书 画家“长洲人,擅画山水、花卉、兰竹及人物,多描绘江南湖山庭园和文人悠闲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书法上工于草书,精于小楷,也能隶书。当时跟从他学书画的人很多,形成“吴门派”;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儿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都是有名的书画家。

文姓发源于陕西、河南、山西省境,其中陕西(周文王一支)文姓为发展主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文姓族人播迁于江淮一带。如辅佐勾践成就大业的越国大夫文种,即是今湖北江陵一带人。西汉时,有安徽文姓迁入四川。《齐东野语》载有:“蜀中多文姓,为茂族,汉文翁之后。”文翁即汉景帝时蜀郡守,原为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汉至三国时期,河南、山东、山西为文姓繁衍望地,山西文姓以“雁门”为其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连年战乱,文姓也加入到中原士族南迁队伍之中,这次南迁奠定了后来南方文姓旺于北方文姓的基础。唐宋时期,史料记载文姓活动地点主要在山西、河南、四川、江西、江苏等地,尤以江西、四川发展最旺,同时,这两地后来成为南方文姓的繁衍中心。明朝时,山西文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周边各省及安徽等地。抗元英雄文天祥(南宋江西人)后人在河南、四川一带繁衍旺盛,北宋画家文同之后人在四川境内亦呈兴旺发展之势。此期,见诸史册之文姓名人辈出,堪称为文姓发展史上之最。清代以后,文姓更是广播于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今日文姓以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和四川多此姓,以上五省文姓约占全国汉族文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其中广东一省约占全国汉族文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文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文姓的来源是什么?

文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文姓就已出现。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55位。在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下文氏后人不断繁衍迁徙。在当代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