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28式太极拳筒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新编28式太极拳筒介?,第1张

  新编28式太极拳是在继承与发展传统太极拳特点的同时,本着提高与普及的理念,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继承吸收陈式、吴式、孙式太极拳中有代表性,难度适中的动作,取其精华,更加体现了动作柔和,圆活饱满,刚柔相济的特点,在拳路风格和内容编排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更加全面地锻炼身体,是一种老少咸宜的养生保健运动。

  第一段

  1起势(吴式)

  2左右平挤(杨式)(孙式跟步)

  3单鞭(杨式)

  4白鹤亮翅(杨式)

  5左右搂膝拗步(杨式)

  6十字拍脚(孙式)

  7进步打锤(孙式)

  第二段

  8倒卷肱(杨式)

  9左右野马分鬃(吴式)

  10左右穿梭(吴式)

  11进步搬拦捶(杨式)

  12左蹬脚(杨式)

  13转身右分脚(杨式)

  第三段

  14双峰贯耳(杨式)

  15斜飞式(吴式)

  16左仆步下式(杨式)

  17左金鸡独立(武式)

  18右仆步下式(武式)

  19右金鸡独立(武式)

  20践步指裆锤(武式)

  第四段

  21翻身拍脚(陈式)

  22退步双震脚(陈式)

  23玉女穿梭(陈式)

  24云手(陈式)

  25掩手肱捶(陈式)

  26揽雀尾(杨式)

  27十字手(杨式)

  28收势(杨式)

  太极拳的形象是积极健康的 ,它那如行云流水、柔和缓慢、开合有序、虚实分明、刚柔并济的优美展现,动人心魄。我喜欢打太极拳,沉浸在这一项爱好里,自在穿林走叶,笑看起伏盈亏,健康无忧!

十二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以意念引导动作,符合人体的生理保健要求,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能对人的心情进行调节。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十二式太极拳分解教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起势

 1并脚站立:身体保持自然直立,两脚并拢;两手轻贴大腿侧,头颈端正,胸腹舒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眼视前方

 2左脚开立:左脚向左轻轻开步,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手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3屈膝按掌:上体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下按,落于腹前,掌膝相对(图7-3-3)。

 学练要点:重心放在两腿之间。两臂下按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屈膝要松腰、松跨,臀部不可凸出,两臂要沉肩垂肘,手指自然微屈。

  二、右揽雀尾

 1丁步抱球:重心左移,身体右转,右脚外撇;右臂屈抬,手心向下,左手翻转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向上,两手相对如抱球状;重心右移,左脚收回右脚内侧;眼视右手

 2弓步棚臂:上体左转,左脚上步,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手前棚,与肩同高,手心向内,右手下按,落于胯旁,手心向下,两臂微屈;眼视左臂。

 3丁步抱球:上体微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左手翻下右手翻上,两手成抱球;眼视左掌。

 4弓步搠臂:上体右转,右脚向右迈出一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右臂前搠与肩同高,左臂下按,落于左胯旁;眼视右臂。

 5两掌前伸:右掌前伸,掌心向下,左掌同时翻转前送。

 6后坐下捋:重心后移;两掌向下后捋至腹前

 7转体搭手:右臂屈肘横于胸前,掌心向内,左臂搭于右腕内侧,掌心向外

 8弓步前挤: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手同时向前挤出,两臂撑圆;眼视前方。

 9扣脚旋掌:重心左移,上体右转,右脚上翘;右臂屈肘平划弧至右肩前,左手随右腕划弧。

 10丁步按掌:右脚内扣落地,上体微右转,重心右移,左脚收回,脚尖着地成丁步;右掌向右立掌按出,掌心向外,左掌附于右腕内侧;眼视右掌

 学练要点:棚、捋、挤式要做出杨式的特点,舒展大方;云手要做出吴式的特点,圆活细腻;下按中的跟步要表现出孙式的轻灵。棚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搠出、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脚掌着地。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弓腿相一致。

  三、左单鞭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迈一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掌变勾,左掌经面前翻转向前推出,掌心向前;眼视左掌

 学练要点: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上下肢动作要协调一致。单鞭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两肩下沉,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

  四、提手

 1扣脚摆掌:重心右移,上体右转,左脚内扣;左掌向右平摆划弧(图7-3-15)。

 2虚步合提:重心左移;右勾变掌,两手微提,上体右转,右脚提转,脚跟着地,脚尖上翘,成右虚步;两手相合,左掌合于右肘内侧;眼视右掌

 学练要点:收右脚与上肢合抱要协调一致。虚步时,右脚跟着地,两臂微屈,沉肩垂肘,身体保持正直,要缩胯收臀,用腰带动来回摆掌。

  五、白鹤亮翅

 1转身抱球:上体左转,右脚稍后撤,脚尖内扣;两手向左下方划弧,同时插抱,左上右下

 2转腰带掌:重心后移,上体右转;两手合转

 3虚步分掌:上体左转,左脚稍内收,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右掌上提,左掌下按,两臂成弧形;眼视前方

 学练要点:虚步时,上体保持正直,缩胯收臀。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右手至于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掌按于左胯旁,掌心向下。

  六、搂膝拗步

 1转体划弧:上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向下划弧至头前下落。

 2收脚托掌:上体右转,右手向后划弧至右前方,左手向右划弧至右肋旁;左脚收回。

 3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上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手搂膝,右手推出;眼视右掌

 4撇脚转体:重心右移,左脚外撇,上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划弧,摆至左肋旁,左手向左上划弧,举至左前方

 5收脚托掌:同前收脚托掌,惟左右相反

 6弓步搂推:同前弓步搂推,惟左右相反

 学练要点:搂膝、推手与左腿上步屈膝弓步要协调一致。弓步时,两脚横间距离约30厘米。推掌时,须沉肩垂肘、坐腕舒掌,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以腰带动两臂运转。

  七、撇身捶

 1转身分掌:重心后移,右脚外撇,上体右转;左手前伸,右手向后

 2收脚挂拳:左脚收回;左手握拳,落于腹前,右手向前划弧,附于左臂内侧

 3弓步撇拳:上体微左转,左脚上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拳经面前撇打,拳心斜向上,右手附于左臂内侧;眼视左拳

 学练要点:收脚与上肢划弧要协调配合,弓腿撇拳要随腰转动,上下一致。

  八、捋挤势

 1扣脚变掌:重心稍后移,左脚尖内扣,上体右转;左拳变掌,右掌向右划一平弧,收于左臂内侧

 2转体抹掌: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掌平抹划弧穿出,掌心向下,左掌落于右肘内下,掌心向上

 3收脚捋掌:两掌后捋,右掌至腹前,左掌至胯旁,右脚收回

 4上步搭手:右脚向右前方上步,脚跟着地;同时两臂交叉,收于胸前,掌心相对

 5弓步前挤: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臂挤出,右掌心向内,左掌贴于右腕内侧,掌心向外;眼视右掌

 6扣脚开掌:重心后移,右脚尖内扣,上体左转;右掌翻转向上,左掌划一小弧从右前臂上穿出

 7转体抹掌:同前转体抹掌,惟左右相反

 8收脚捋掌:同前收脚捋掌,惟左右相反

 9上步搭手:同前上步搭手,惟左右相反

 10弓步前挤:同前弓步前挤,惟左右相反

 学练要点:两掌划弧要随腰转动。两臂后捋要走弧形。弓步和前挤要协调一致,两臂撑圆。弓步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收臀。

  九、进步搬拦捶

 1后坐分掌:重心后移,左脚外撇,上体左转;左掌向下划弧,右掌前伸

 2收脚按掌:重心前移,右脚收回;右手变拳向下划弧收于腹前,拳心向下;左掌划弧收于体前,掌心向下

 3上步搬拳:右脚上步,脚跟着地,脚尖外撇;右拳经左臂内侧翻转搬出,左掌下按右胯旁

 4转身拦掌:重心前移,上体右转;左脚向前上一步,脚跟落地,右拳向右划弧收至腰间,左掌向左向前划弧至体前

 5弓步打捶: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拳打出,左掌收于右臂内侧;眼视右拳

 学练要点:右臂搬拳和左脚上步要协调配合。左臂拦时,上体保持正直。右拳向前打出时,右肩随拳略向前引,沉肩垂肘,右臂微屈。

  十、如封似闭

 1穿手翻掌:左掌从右前臂下穿出,掌心向上,右拳随之变掌,掌心也转向上

 2后坐收掌:上体后坐,重心后移,左脚尖上翘;两臂后引,两掌收至腹前

 3跟步按推:重心前移,右脚上半步成右丁步,脚尖点地,两脚相距约10厘米;两手前按,与肩同宽,掌心向前;眼视两掌

 学练要点:身体后坐时须松腰、松胯,不要后仰凸臀。两臂随身回收时,肩肘略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两手推出和上步要协调一致,上步、跟步要表现孙式的轻灵。

 四十二式太极拳吸收了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动作,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动作外形严格规范,气势舒展大方,劲力刚柔相济,速度匀速有变,形成了综合性的特点。  四十二式太极拳在动

 四十二式太极拳吸收了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动作,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动作外形严格规范,气势舒展大方,劲力刚柔相济,速度匀速有变,形成了综合性的特点。

 四十二式太极拳在动作布局上各式太极拳动作有所穿插,第一段以杨式动作为主,外形舒展大方,柔和缓慢;第二段突出了吴式太极拳的手法、孙式太极拳的步法以及陈式太极拳的发力动作特点;第三段以杨式云手为主,兼有吴式提膝攀收勾脚尖的动作;第四段以四十八式太极拳中的第四段为主体,表现杨式特点。

  十一、云手

 1扣脚摆掌:重心左移,右脚内扣,上体左转;两掌微向左摆。

 2转体翻掌:重心右移,上体右转;右掌翻转向外,左掌向下向右划弧。

 3转体云掌:重心左移,上体左转;左掌经面前划弧云转,右掌经腹前向左划弧云转,掌心向内。

 4收脚翻掌:上体继续左转,右脚收回,两脚平行向前,相距10—20厘米,两掌云至左侧翻转,左掌心向外,右掌云至左肘内侧,掌心向内。

 5转体云掌:重心右移,上体右转;右掌经面前向右划弧云转,左掌经腹前向右划弧云转。

 6开步翻掌:上体继续右转,左脚向左侧开步;两掌云至身体右侧,右掌翻转向外,左掌云至右肘内侧,掌心向内。

 7转体云转:同前转体云转。

 8收脚翻掌:同前收脚翻掌。

 9转体云掌:同前转体云掌。

 10开步翻掌:同前开步翻掌。

 11转体云转:同前转体云转。

 12收脚翻掌:同前收脚翻掌,惟最后收并左脚时,脚尖内扣约45落地。

 学练要点:两臂随腰转动而运转,要自然圆活,速度要缓慢均匀。下肢移动时,身体重心要稳定,不可忽高忽低,要前脚掌着地再整脚落实。眼的视线随左右手转动,云手指尖与肩同高,掌心向内。

  十二、独立打虎

 1撤步穿掌:重心右移,左脚后撤,右腿屈弓;左掌翻上,向下划弧,右掌翻下,从左臂上穿出向前伸探。

 2转体扣脚:重心左移,上体左转,右脚内扣;两掌向左划弧。

 3提膝握拳:两掌握拳,左手经体侧屈臂上举至左额上方,拳心向外,右拳收于左胸前,拳心向内;左腿站稳,右腿提起,脚尖上翘内扣;眼平视前方。

 学练要点:屈膝弓腿与前伸探掌要协调一致,上体保持平稳。两臂划弧要经腹前随腰转动。独立提膝,支撑腿膝微屈,上体保持中正,提膝脚尖上翘内扣,表现出吴式风格。

;

 吴式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太极拳的代表之一,以意运身是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教程中有很多是讲按窍运身的理法,掌握了理论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吴氏太极拳的按窍运身的理论。欢迎阅读!

 简述吴氏太极拳的按窍运身的理论

 按窍运身强调的是细腻,细腻在技击上有很大的表现,即技击时劲力隐避,不易被对方擦觉和化解,对方的进击。

 从健身方面方面讲,练拳或推手时,坚持想点位还能起到细腻化瘀、想穴除疾的良好的防病治病的作用。

 吴式太极拳的练与用都强调轻静柔化、紧凑舒伸。按窍(穴位)运身,是实现这一理想境界的桥梁。轻静柔化是要求在体用中,中正安舒,伺机而动。

 不盲目动,也不能妄动,是在内部规律或者外部力的驱使下而动,是在周身所有的关节都放松的前提下,一点点的与对方合力而动,用意念掌控下的穴位去化解去打。

 在对方的力量到达我身上时,让其有两足攀登沙山之感觉,迈不开步,使不上劲;紧凑舒伸像是如水洇沙,节节贯穿,是用整体一致,松沉有序、细致入微的心意运动来和对方的力点交融在一起,从微观上做到顺其序,合其力。

 使对方有脚落玉盘踩珍珠,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之感。推手或技击,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合理、合法。被打之人,虽然倒地,却感到不是对方打的,是自己按上了轴承、踏上了翻版、掉进了漩涡、触到了电门。

 让对手感觉自己像是从空中掉下来一样,人在空中,无力可发,没有着力点,甚至连说话都不可能,一切全在我的掌握之中。这既是吴式太极拳推手的主要特点,同样也是太极武德的体现。按窍运身这种观念和习惯,一旦在体用中成为自然反应,那就全身处处是轴承,处处是陷阱,处处是翻版,处处是漩涡,处处是机关,处处是电门。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理想境界。

 上如行云随风变,下如流水顺势走是吴氏太极拳推手的另一个特点,这点在生活中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如下几点如:

 (一)、上如行云,随风成形,飘杳上浮奇幻多姿,势势可见,处处难摸。

 (二)、下如流水,随境成形,先下后上钻孔攀峰,动静可用,势势难依。

 (三)、虚云实水天地间,烟幻迷离依托难,化打拿发如照镜,神鬼掏心如丧泉。

 吴式太极拳在推手或技击时,要求上如浮云,不接手,搭手即变,或接手只是与其皮毛相接。叫“刺皮不刺骨。”“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五字诀》。”

 行云劲,主要体现在提起精神凝神于皮毛,提高皮肤的灵敏度和局部反射能力,粘得住听得清,像是中医摸脉,指肚轻摸脉门,就知对方有何疾病病。

 练行云劲还要用特殊的方法把自己的手指、手腕、肘、肩、颈椎、胸椎、腰椎、胯、膝、踝、脚趾等各处关节都练得非常松灵自然,遇到任何情况都没有滞点,像车轮一样,对方作用我身上的力有多大。

 我的轮旋转速度就有多快,对方旋倒的速度也就多快。这样才能做到上面如行云一样,随风成形,对方触之即空,没有着力点,找不到依托。发力就会一落千丈,对手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心应手,反而会进退失势。

 流水劲,是用意使自己化身如水,能顺势而变,无孔不入,不顶不抗,亲密融合。对手稍稍进身,我就像水一样,让对手好似全身泡在水中,或漂浮或淹没,对手就会脚下失根,任我摆布。水能利万物,但也能造成灾难。俗话说水火无情。

 练功要心如止水,平平静静,或如潺潺流水,入曲通幽。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自己练拳或与同好推手打轮,都要进入这种意境,常此练习,会有意想不到的极佳的治病健身效果。

 同时还能练出神清气爽、松静自然、轻静柔化、轻灵无滞、上下协调、内外如一的功夫。如遇到对手较技,则内气自然荡漾,“泉清河静”,就会变成“翻江播海”。对手敢于进击,就如同卷入大海,或落入漩涡。

 按窍运身的方法

 一、用意念的特点

 所谓“意”,就是思想,由心发出,“心之官则思”,心就是大脑,它支配行动。前人所谓“全凭心意用功夫”,就是根据太极拳经、拳论和歌诀的要求提出来的,“势势存心揆用意”,“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强调了“意”的重要性。

 正因为太极拳的“形动”——举手投足,肢体的动作及其变化,完全是“先在心,后在身意气君来骨肉臣”。

 二、用意念“火候”问题

 如起势的第三动两腕上掤,和第四动两掌下采,两腕上掤的动作是手指回触手心(即十宣穴回触内劳宫),两腕向上抬起。

 当体重尚未完全转换到左脚时,两腕就向上抬起,这就犯了双重之病。因为“时间”不对,“火候”不够。太极拳是随遇平衡,脚下只能有一个重心点,第二动两脚落平后,只是一个过渡。

 吴式太极拳的练习技法

 五字诀

 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适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暴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适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暴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绩。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街接,所谓“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全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串,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一般来说,一套拳大约应控制在25-;5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切:即是认真的意思。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车,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切的另一个意义是研究,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错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工夫则进步快矣。

 恒:就是“定时”、“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无论是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各人体质和时间,制订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舆运动和量均需逐步加强,才能逐渐提高水平。

 静、轻、慢、切、恒五个方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不能偏废。

 生理要求

 练太极举生理上的要求和和心理上的要求,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心理上的要求属于精神方面:生理上的要求则要落实到身体各部位。

 (一)虚领顶劲,(顶头悬)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练太极拳时要求头部正直,下颌稍向内收,但不能用力收,否则僵硬,颈部要灵活,但不能晃动。这三项要领构成“虚领顶劲”。无论身如何转动,这个姿势不能变动。

 (二)涵胸拔背:涵是向内收敛之意。练习太极拳时尤忌挺胸,挺胸易于导致躯干僵直,影响气的上升,压胸易使闭气,此二者皆不合太极拳的练气方法。涵胸是胸微微沉下,肺则向下开张,肺活量自然加大,气则沉丹田矣。拔即向上提的意思,拔背是用头将背微微提起,有了虚领顶劲,背部自然提起,使脊柱垂直,则中枢神经安定,所以,涵胸与拔背是相连的。作好虚领劲和涵胸拔背。则满身轻利矣。

 (三)沉肩坠肘:沉肩垂肘与涵胸拔背都是互相关联的。肩不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坠肘也是重要的,肘不坠肘则动作迟滞,力不能长,两胁失去保护。

 (四)松腰垂臀:练太极拳腰部是重要的,故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松腰就是要求腰部要轻松,使身体动作运转轻灵。因为太极拳的运动变化皆系于腰。腰松关系着身体的下部着力,不致有头重脚轻之弊。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突臀会造成松腰的障碍。

 (五)裹裆含腚:裹是包起之意,裹裆是大腿肌肉由外面向襄面包裹,臀部不翘,肛门自然向上提,称为含腚。

 (六)尾闾中正:是顶头悬的延续动作,只要顶头悬做好了,脊柱自然会正直。做到了虚领顶劲与尾合中正,就能使全身处一种兴奋状态。

 (七)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就是使横膈膜下沉,成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法能促使呼吸饱满,精神振奋,有利于动作顺遂。

 行气法

 练太极拳要求练心、练气、练身、三结合。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讲“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里所说的心,不是血肉之心而是指大脑皮层的思维活动,近似于通常讲的“以意领气之意”,但心和意还有区别,拳谚讲的“心动意动”说明心和意之间是主从关系,心为主导,意随心动,致于以心行气的“气”也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有形的呼吸气体,一种是无形的元气。适二种气也有关联,练拳时首先要呼吸平稳。要保持常时呼吸的次数和呼吸的深度,久之自然成为深呼吸,是练太极拳的自然发展,而不是故意造成的。元气是人身的元阳之气,也就是“以心行氧”之气。元气充足。则人的精神饱满,声音洪亮,体格强健,年老不衰;元气消耗过多,则人精神不振,声音喑哑,体格衰弱;元气耗尽,人即危矣。中医所谓调和气血,这个气就指的是元气,元气衰了,用药滋补就难以奏效。太极拳的特点是由动中生静,静中养心,以意行气,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练气的要求,首先是使呼吸平稳,由平稳而达到深呼吸,不可故意改变平稳的呼吸方式,用静、轻、慢、切、恒的方法练习太极拳的功架,久而久之,动作自然配合呼吸。十三势行功心解上讲的“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能呼吸自然能养元气,元气自然沉到丹田,达到增强元气的目的,自然能运到周身,也就是“气遍周身不少滞”的

吴式太极拳经典十六势

2016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吴式太极拳经典十六势》是2016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于子顺,本书以“一动一太极”的阴阳辩证之理为主线,将以前视为非门内弟子不传之秘的功法、功理、推手倾囊相授与读者。

书名

吴式太极拳经典十六势[1]

作者

于子顺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4973550

相关图书

我的订单

 | 

更多图书

吴式太极拳经典十六势

限时满减

¥257来自度小店

去购买

正版吴式太极拳经典十六势 于子顺 9787534973550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28来自京东

去购买

吴式太极拳经典十六式 于子顺著 9787534973550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5来自京东

去购买

内容简介图书目录作者简介TA说

内容简介

《吴式太极拳经典十六势》以“一动一太极”的阴阳辩证之理为主线,将以前视为非门内弟子不传之秘的功法、功理、推手中的“出手如锉、回手如钩”、用意方法、发劲四要、太极拳特点、吴式太极拳的歌诀和自己研究太极拳随笔与感受整理成章,供读者参考。在编写中为了各类人都看得懂,记得住,本书采用了较为通俗的语言。[1]

图书目录

第1章 吴式太极拳经典十六势 21

第一节 吴式太极拳经典十六势名称顺序 22

第二节 吴式太极拳经典十六势动作图解 23

预备势 (热身法) 23

第一势  起势 27

第二势  揽雀尾 30

第三势  搂膝拗步 50

第四势  手挥琵琶 56

第五势  野马分鬃 62

第六势  玉女穿梭 70

第七势  肘底看捶 102

第八势  金鸡独立 108

第九势  倒撵猴 117

第十势  斜飞势 131

第十一势 提手上势 135

第十二势 白鹤亮翅 141

第十三势 海底针 147

第十四势 扇通背 152

第十五势 云手 157

第十六势 单鞭 165

收势 169

第2章 太极拳功法 184

第一节 呼吸八法(吐纳法—内功练习法) 185

第二节 “三丰”功法(六球一柱) 187

第3 章 太极拳推手训练的三个问题   191

第一节 神意运用十法 192

第二节 推手中的发劲四要 194

第三节 出手如锉,回手如钩 195

第4 章 谈太极拳的特点 197

第5 章 吴式太极拳歌诀 201

第6 章 学习研究太极拳随笔 204

第一节 浅谈太极拳《论》《经》文中名句的理解和体会 205

第二节 区分运动中的阴阳 207

第三节 眼神训练的要求 207

第四节 太极拳推手的有关问题 207

第五节 太极拳常识 209

第7 章 修炼太极拳时的几个感受 213

第8 章 神意运用问答52 题 216

作者简介

于子顺,大学毕业,高级政工师,自幼喜爱武术,跟随舅父赵国忠,练习八卦、燕青手和喝太阳功等,参加解放军后练习擒敌拳、匍匐拳,研究擒拿格斗,练习意拳(大成拳)时,得到了意拳大师王玉芳先生的指点。

而后又拜王培生先生为师,入吴式太极门习吴式太极拳,接受王老师指导,聆听王老师的教诲,使得作者对吴式太极拳的“神领、意催、气运身”,阴阳互变的揉化特点和一接点中求,一动一太极,身上无点不弹簧等,深得其奥妙,加上自身勤学苦练,受益匪浅。

吴氏太极拳中,连珠炮动作是非常典型的在发劲和柔缓之间快速的切换。 

吴式太极的特点

⑴重柔善化,以柔克刚。能做到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极柔软而后极坚刚。柔软不是软弱无力,极柔软是高度的不丢不顶,如影随形,触之总觉得空虚无物,摸不到对方的中心,进则落空,退则失势。极坚刚是受者总觉得对方力气大,自己处处不能得机、得势;另一方面,是久练之后,产生一种鼓荡之劲,一种极富弹力的整体劲。

吴式太极拳在推手时,特别强调不顶撞,不把别人当扶手,也不给对方作扶手。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使对方败于不知不觉之中。吴式太极拳平时多主化,而不打,以化为主,即引而不发,使人感到的不是刚力,而是柔劲。

⑵实腿转换,节节贯穿。吴式太极拳在重心转换时,腰部先松,使实腿重心稳定,并在虚腿的胯、膝、踝、足各关节逐节虚松之际,及时进步或退步,以实腿送虚腿,再逐渐由虚变实,不骤然变动或出现身体的上下起伏。

吴式太极拳在转身时要求实腿转动,多以重心腿脚跟为支点转动。旋转时要求以腰带胯,以胯带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足,节节贯穿,不可逾越,在外观上成各肢节逐节变化之势。

⑶架势紧凑,小圈转关。吴式太极拳动作幅度不大,肢体配合严密,追求架势紧凑,看上去轻灵沉稳。动作中重视下肢的拧转、手臂的拧旋、腰身的转动三者协调配合的练习,培养整体的转化力,练出小圈转关的化劲功夫。这种圆转之劲,如跷跷板和车轮滚动,故又称“翻板劲”。

⑷身形沉稳,重视内动。吴式太极拳非常注重意、气的修炼,强调以内动导引外动,表现在外在形式上是身体的松静自然、中正沉稳。

⑸细腻和顺,注重端引。吴式太极拳动作均匀和缓,绵绵不断,轻灵圆活细腻顺畅,力达四肢末梢,即手脚在运动过程中,要由四肢末端牵引而出,形成节节贯通、对拉拔长之力。

⑹斜中寓正,川字步形。吴式太极拳姿势是头前脚后,头顶百会穴,通过裆中的会阴穴至后脚的足跟,三点拉成一条斜向地面的直线,看似偏前,而重心仍稳,头颈正直,尾闾中正,敛臀裹裆。步型特征是两脚掌平行,两脚尖都向前。

一、起源不同

1、吴式太极拳是一种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的流派之一。主要从杨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的。

2、杨氏太极,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

二、拳法不同

1、吴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

2、杨氏太极拳,大架是在提腿架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功力的拳架。步子和动作幅度比提腿架更大一些,故称大架。小架是继以上拳架之后更高层次的拳架。

三、特色不同

1、吴式太极拳,以柔化着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

2、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吴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

中国六大太极拳流派中,

河北邯郸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是在河南焦作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北京吴式太极拳是在杨氏太极拳基础上形成,

河北保定孙氏太极拳源于武氏太极拳。

陈氏-------杨氏-----吴式

陈氏-------武氏-----孙氏

那外还有武当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心意太极掌、 养生太极拳、禅门太极拳“大悲陀罗尼拳”(简称“大悲拳”)。

新编28式太极拳筒介?

  新编28式太极拳是在继承与发展传统太极拳特点的同时,本着提高与普及的理念,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继承吸收陈式、吴式、孙式太极拳中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