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混血家庭的千古明君:李世民简介
来自混血家庭的千古明君李世民简介:看过李世民简介之后您会对这个千古明君又不一样的看法,那么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李世民简介之童年。
同人们普遍的印象相反,李世民并非汉族。他也不是纯粹的少数民族。他出自一个汉族和少数民族混血之家。但是,在这个家庭中,少数民族血缘居于主导地位。
李世民少好弓矢,不能循常度,他的突出的尚武精神和坚强的斗争意志,以及他的英武善战,也必须从他的少数民族血统来进行解释,才能充分理解。后人写李世民,往往颇具帝王的威严,却忽视其少数民族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绘画、文学、影视作品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
正因为李氏家族有这样的血缘背景,所以,他们当政后,能够突破单一汉族的保守思想和狭隘眼界,在内推行民族平等、团结、和睦政策,对外采取开放姿态,在隋朝已有的基础上,把一个经历长期战乱的亚洲大国,搞得生气勃勃。
具有这样的混合血统,当然不可能歧视、排斥汉族所谓的异族。作为混血儿的李世民,多次说过: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雄心壮志是:齐一华、戎,使境上无虞,各安其业,使万里之外,不有半烽;百郡之中,犹无一戍,永绝镇防之役。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来自于一个混血家庭,真是罕见啊,李世民简介的内容到这里。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
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
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相关介绍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1、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是政治家、战略家、也是军事家和诗人。
2、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3、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4、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5、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之长子,唐太宗皇子中最为彪悍聪颖者,是唐太宗极为宠爱和最为器重的儿子。却因嫉妒同母弟李泰受宠而怀疑唐太宗改立,于贞观十七年谋反被废。按律谋反是死罪,可是唐太宗却舍不得赐死,最后按通事舍人来济的处理方法,使李承乾活了下来。
6、楚王李宽:后宫宫女生。李宽,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二子,过继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逝。贞观初追封,无后,国除。
7、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三子。
8、濮王李泰:母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之第四子,皇子中最为博学者,最受宠爱者,受宠事件不胜枚举,也因此而萌生野心,争夺皇位被贬后,唐太宗依然非常思念他。高宗年间备受尊崇,永徽三年死于郧乡县,时年33岁。
9、齐王李佑:母阴妃,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五子,后废为庶人。
10、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唐太宗李世民之第六子,李恪同母弟,唐太宗骂其不如禽兽,李恪被害,徙居巴州。
11、蒋王李恽:母王氏,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七子,自杀。
12、越王李贞:母燕妃,唐太宗李世民之第八子,流放岭南。
13、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九子,和两位同母哥哥一样受尽唐太宗宠爱,长孙皇后去世后,被唐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长大。
14、纪王李慎:母韦妃,唐太宗李世民之第十子。
15、江殇王李嚣:母燕妃,唐太宗李世民之第十一子,早薨。
16、代王李简:母后宫,唐太宗李世民之第十二子,早薨。
17、赵王李福:母杨妃,唐太宗李世民之第十三子。
18、曹王李明:母巢王妃,唐太宗李世民之第十四子。
李世民有鲜卑血统,但他是汉族人。另,长孙皇后是鲜卑贵族。
依二十四史中记载,李世民的父系是汉民族,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直系后裔,他的曾祖李虎是西魏北周开国功臣,李虎的儿子李昺被封唐国公娶了鲜卑人独孤信的女儿(就是李世民的奶奶),李昺的儿子就是李渊了,娶的老婆(李世民的妈)是鲜卑贵族窦氏,窦氏生了李世民。
所以若单说父系李世民是汉民族,若以遗传学比例上来说,他的鲜卑比例更大(奶奶,妈妈都是鲜卑人,故李世民3/4是鲜卑血统,1/4是汉血统)。
据民族史学家王桐龄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考证,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主要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
如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出自拓跋鲜卑的独孤氏(唐太宗的母亲是汉族) 唐太宗长孙皇后是胡汉混血,有一半汉族血统和一半鲜卑血统,唐高宗李治身上拥有四分之一的鲜卑血统,四分之三是汉族血统,唐高宗身上流的大部分都是汉族血脉。
: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参考资料: 李世民 鲜卑族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扩展资料:
李世民在位的政治举措:
1、任用人才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2、完善制度
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
3、从谏如流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
4、河清海晏
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贞观七年)633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
5、经济
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李世民
夫大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者,时人皆谓之曰:胡种。然我辈观之,此说缪之大也。
夫太宗者,实为纯种之汉人也。
欲知详情如何,且听慢慢道来。
先太宗皇帝之父系血统,前人有《李唐血统流源考》一文已做详细解答,在此就不赘述。翻遍《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皆曰李渊乃凉武昭王七世孙,家谱世代明晰,为正宗汉族,此说当为信史。至于肖小之辈,妄自揣度,混淆视听,其心可诛,不提也罢。
太宗之父系为汉人,确然无疑。
今日小可欲论者,乃太宗为纯种汉人。惟其母系亦为汉人也。
夫太宗母者,窦氏。窦氏实亦为汉人。
(咳咳,古文没学好,写不下去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妈姓窦,李渊登基以后追封为皇后,在李世民来说就是先窦太后了。
李世民老妈这个窦姓来自纥豆陵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因此很多人就不去追究纥豆陵为什么姓窦,而梦呓般地以意*的方式想当然地说李世民老妈祖先姓纥豆陵,所以是匈奴,所以李世民是胡人。这种猪一样的逻辑实在让人看了哭笑不得。
我们姑且不论父系社会以父系血统为确定民族属性的基本条件这一传统。(要不如此,福临就是蒙古人,玄烨可就成了汉人)
单就窦姓而言,说窦氏是胡种的人显然可谓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或者根本就是存心捣蛋。不错,窦姓以前确实是姓过纥豆陵。这就是他们自以为抓住的可以利用的小辫子。可是,纥豆陵的来源他们却是不知道,或者,就算知道了也要装做不知道,对于纥豆陵,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将其描黑,描画成匈奴胡种。
关于纥豆陵的来历,窦毅及其子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祖上是汉朝窦氏,东汉末期,因为窦武之祸,窦氏满门惨遭迫害,窦章部分子孙亡入匈奴,为部落大人,改姓纥豆陵氏。
追本溯源,纥豆陵氏祖上根本就是东汉窦氏外戚的一个分支。纥豆陵氏改姓窦姓,实为恢复祖宗姓氏,正本清源而已。
亡于关外近四百年而气节不改,不忘祖宗,这才是真正的汉人本色。要说正宗,窦氏一族至少比那些连自己祖宗都不认却去捧异族臭脚丫子的狗男女要正宗上百倍。
至于牵强说窦毅匈奴人的问题,查无实据。用几个叫兽的臆测来否定铁一般的血亲关系显然是不负责任的。窦毅从小生长在匈奴人的环境中,在生活习惯方面适应了匈奴游牧文化,并不能因此就说窦毅是匈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人拥有双重姓氏,是很普遍的事情,胡人可以用汉姓,汉人也可以取个胡姓,为了方便使用而已。仅凭窦毅姓过纥豆陵就因此认定窦毅是匈奴,和那些因为隋文帝姓过普六茹而称杨坚是异族的汉族虚无主义者又有什么不同?
关于窦姓是汉人的问题就谈到这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关于李世民的奶奶和老婆的问题。
李世民的奶奶姓独孤,是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这个人,据说号称南北朝五大帅哥之一,而且据说还是能坐第一把交椅的。不过独孤信最出名倒不是这个,而是他的不倒翁绝技,而是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做了北周,隋,唐的三朝皇后(不过唐的皇后是后来追封的,就是李渊的老妈)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件。所以不管哪一方得势,他独孤家都是稳若泰山。(话是这么说的,不过独孤信还是被毒死了)
独孤氏祖上有鲜卑血统。
李世民的老婆姓长孙,是隋朝大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祖上也有鲜卑血统。
于是很多人就以此攻(言干)李唐,骂李唐是胡种。
然而此说亦是大缪。
鲜卑,后汉时代兴起于北方大漠,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建立过上十个地方性政权。
然而随着杨隋代周,天下一统,正式意义上的鲜卑民族的历史已经终结。
隋唐之后,世间已无鲜卑族——这倒不是说鲜卑人死光了,而是鲜卑人已经整体分部分融入了其他民族。(鲜卑的兴起,本身就是靠融合匈奴来完成的,其最终也全部融入于其他民族之中)鲜卑人入突厥者为突厥,入汉者为汉人,入吐谷浑者为吐谷浑,入铁勒者为铁勒。隋唐之后,作为民族主体的鲜卑已不存在。无论汉人,突厥,吐谷浑抑或是铁勒都有来自鲜卑的血统,然则汉人是为汉人,突厥是为突厥,吐谷浑是为吐谷浑,铁勒是为铁勒,汉人不是鲜卑,突厥不是鲜卑,吐谷浑不是鲜卑,铁勒也不是鲜卑。
至隋唐之世,鲜卑是一个已经死掉了的民族,鲜卑民族的历史早已经终结。拿一个已经不存在的民族来说事,是一件可笑的事情。提出这种说法的人,和那些因为日耳曼族有来自亚利安的血统而将日耳曼民族等同于亚利安,进而否定日耳曼民族的存在人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
说李唐因为有鲜卑血统而不是汉人,就如同刘汉因为祖先有来自东夷、西戎、华夏各族的血统而说刘汉不是汉人是一样可笑的事情。
想说李唐不是汉人的人,恐怕得先证明“汉人”不是“汉人”——当然,这对于那些汉族虚无主义者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因为在他们早就发明了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汉族的口号。
因此,我们侯氏三兄弟(侯景,侯景X,侯景改)认为,李世民就是纯种汉人。李世民祖宗之所有鲜卑血统并不防碍李世民为纯种之汉人。
曾经的鲜卑,也是隋唐以后汉族的一部分。鲜卑之与汉族,和东夷西戎华夏之于汉族,其意义是一样的。
因此,李唐就是纯种汉族。 希望对你有帮助
1、唐太宗李世民(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2、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3、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他门客的建议下,先发制人,于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发动政变,兄弟喋血,一举消灭了建成、元吉的势力,成为王朝的唯一继承人。
4、是年八月初九,他强迫他父亲李渊让位,自己即位为帝,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自此开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统治。
5、李世民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外开疆拓土,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
6、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患得了痢疾,医治无效,于次年五月病死于终南山别墅“含风殿”。他死后被葬在今天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是为“昭陵”。他的谥号为“文皇帝”。
来自混血家庭的千古明君:李世民简介
本文2023-10-16 12:33: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6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