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后代么?
孟子世家大宗世系:自孟子始,至第一任宗圣奉祀官孟庆棠,孟子世家大宗系历73代。孟子先祖由不窋起至孟捷,皆取于正史。孟墓至孟激一段,则取自《孟子与孟氏家族》一书。然而孟子以后,45代孟宁以前相承之世系,有多处与正史不符,并不足信,只作参考。
世系第2代 孟仲子,宋政和三年(1113年)追封新泰伯。第3代 孟睾第4代 孟寓第5代 孟舒,汉时初事赵王张敖,后为云中太守。第6代 孟之后第7代 孟昭,博览经史,该贯古今,汉为博士。第8代 孟但,善易道,汉武帝时为太子门大夫。第9代 孟卿,事淮阳太守瑕丘萧奋,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第10代 孟喜,字长卿,从田王孙受《易》,举孝廉为郎,曲台署长,病免,为丞相椽。第11代 孟镃第12代 孟兴,仕汉为尚书。第13代 孟尝,字伯周,初为会稽郡户曹史。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后迁合浦太守。第14代 孟展,字君诚。第15代 孟戫,汉桓帝时为济阴太守,灵帝中进太常。熹平6年,任太尉。汉光和1年,罢。第16代 孟敏,字叔达。第17代 孟光,字孝裕,汉灵帝末为讲部吏,汉昭烈帝时为议郎,后主践祚,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后坐事免。第18代 孟康,字公休,魏黄初中,以于郭后有外属,并受九亲赐拜,遂转为散骑侍郎。是时,散骑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而康独缘妃嫱杂在其间,故于时皆共轻之,号为“阿九”。正始中,为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嘉平末,徙渤海太守,征入为给事中散骑常侍,迁中书令,后转为监,封广陵亭侯。第19代 孟宗字恭武,以吴主孙皓字符宗,因易名仁。初为骠骑将军朱据军吏,后补为监池司马,迁吴令。历豫章太守,迁光禄勋、御史大夫。宝鼎3年,为司空。为24孝之一,即“哭竹生笋”事。第20代 孟楫,晋惠帝时为庐陵太守。第21代 孟观,字叔时。晋惠帝即位,稍迁殿中中郎,后以为黄门侍郎。再迁积弩将军,封上谷郡公。司马伦篡位,署为安南将军、监河北诸军事,后司马伦被推翻,斩首于洛阳,被夷三族。第22代 孟嘉,字万年,初辟郡庐陵从事,尝为谢永别驾。后举秀才,又为庾翼府功曹,再为桓温参军。转从事中郎,迁长史。第23代 孟怀玉,晋末为建武司马,后封鄱阳县侯,又为镇军参军、下邳太守。宋义熙3年,出为宁朔将军、西阳太守、新蔡内史,除中书侍郎、转辅国将军、领丹阳府兵、戍石头。后为中军咨议参军,又封阳封县男。后复为太尉咨议参军,征虏将军。8年,迁江州刺史,寻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汝南、颍川司州之松滋六郡诸军事、南中郎将。11年,加持节。终追赠平南将军。第24代 孟表,字武达,初仕南齐为马头太守,魏太和18年据郡降魏,除辅国将军、南兖州刺史、领马头太守,赐谯县侯。后因功封汶阳县开国伯,迁征虏将军、济州刺史,为散骑常侍、光禄大夫,进号平西将军。世宗末,隆平东将军齐州刺史。延昌四年卒,赠安东将军、兖州刺史,谥曰恭。第25代 孟斌,事魏孝文帝为右丞。第26代 孟威,字能重,历东宫齐帅、羽林监。魏永平中,自镇远将军、前军将军、右右直长,加龙骧将军,出使高车。还,迁城门校尉、直阁将军、沃野镇将。正光初,以兼散骑常侍为副使,从陆希道使迎蠕蠕主还国。复,以兼平北将军、光禄大夫、假员外常侍为使,护送之。前后频使远蕃,复加抚军将军。普泰中,除大渐胪,寻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天平3年卒,赠使持节、侍中、本将军、都督冀瀛沧三州诸军事、司空公、冀州刺史。第27代 孟恂第28代 孟儒第29代 孟景,仕隋炀帝为鹰扬郎将,宇文化及之变后,为窦建德所戮。第30代 孟善谊,仕隋为河内通守。第31代 孟诜,唐高宗时擢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后出为台州司马,频迁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第32代 孟大融第33代 孟浩然第34代 孟云卿,唐肃宗朝为校书郎。第35代 孟华,初仕李宝臣为府官属,唐德宗时擢检校兵部郎中兼侍御史,无后,以堂侄常谦为嗣。第36代 孟常谦,浩然次子庭玢之孙、孟郊之子,终官至柳州司马。第37代 孟遵庆第38代 孟琯第39代 孟方立,始为泽州天井戍将,稍迁游奕使。第40代 孟承诲,仕后晋为太府卿,天福8年尝使契丹。第41代 孟汉卿,一作汉琼,仕后周,官至羽林大将军。第42代 孟贯第43代 孟昶第44代 孟公齐第45代 孟宁,宋景祐4年,以孔道辅荐,特授邹县主簿,奉祀孟子,是为孟氏中兴祖。第46代 孟坚,特授徐州知州。第47代 孟宽第48代 孟钦第49代 孟津第50代 孟德义,登进士第,授鱼台县尹,辞不受。第51代 孟允祖第52代 孟惟恭,字彦通。第53代 孟之训,字曾甫,元至正间仕为单父儒学教谕,秩满升莒州儒学。第54代 孟思谅,字友道,明洪武1年,诏受邹县主簿。第55代 孟克仁,字信夫,以子希文授翰林院五经博士,明天顺3年12月29日,赠如其官。[编辑]翰林院五经博士第56代 孟希文,字士焕。明景泰3年,钦授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第57代 孟元,字长伯,明弘治2年袭。第58代 孟公肇,希文次子享之子,字先文,明嘉靖2年,因元早逝而公綮年幼代袭。孟公綮,字槖文,明嘉靖12年袭。第59代 孟彦璞,字朝玺,明隆庆1年袭。第60代 孟承光,字永观,明万历29年3月初1日袭。明天启2年,值白莲教之乱,不屈而死,诏赠太仆寺少卿。第61代 孟弘略,承光长子,明天启二年,同父死节,诏赠光禄寺寺丞。孟弘誉,承光次子,字振扬,天启3年代袭。第62代 孟闻玉,字龙甫,明崇祯2年袭,无嗣,由堂弟闻玺袭。孟闻玺,弘誉子,字龙华,清鼎定之初袭,未几卒。第63代 孟贞仁,字静若,清顺治1年袭。顺治3年,改授内翰林国史院世袭五经博士。第64代 孟尚桂,字播馨,清康熙55年袭。第65代 孟衍泰,字懋东,清康熙59年袭。第66代 孟兴铣,字起辉,未袭早卒。第67代 孟毓瀚,字钟北,清乾隆16年袭,无嗣,由堂侄传裢袭。第68代 孟传裢,字国模,兴铣次弟兴錞之孙、毓累之子,清乾隆45年承祧大宗,袭。第69代 孟继烺,字体耀,清嘉庆20年袭。第70代 孟广均,字京华,乙西科拔贡,戊子科举人,清道光12年袭。第71代 孟昭铨,字伯衡,四氏学廪生,清同治13年袭。第72代 孟宪泗,字法鲁,清光绪年间袭。第73代 孟庆恒,字颂武,早卒未袭,无嗣,次弟庆榕亦无嗣,故由三弟庆棠袭。
[编辑]亚圣奉祀官第1任 第73代 孟庆棠,字泽南,宪泗三子,清光绪20年代袭五经博士,31年正式承袭。民国3年改为奉祀官,民国24年改称亚圣奉祀官。第2任 第74代 孟繁骥,字雪生,民国28年袭任亚圣奉祀官,民国38年奉令到台湾。第3任 第75代 孟祥协,民国79年袭任亚圣奉祀官。76代 孟令继,代理奉祀官。
家族是一个人们血脉相连的群体,承载着世世代代的记忆和传承。在中国,家族谱系的记载尤为重要,其中孟氏家谱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孟氏家族自古以来就以其卓越的贡献和众多的杰出人才而闻名于世。通过研究孟氏家谱,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个家族的兴衰历史,以及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
第一章:孟氏家族的起源
孟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朝时期。相传商朝末年,孟氏家族的祖先孟子商被封为诸侯,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孟子商非常重视教育,他创立了孟氏学派,并将其家族的智慧传承给后代。孟子商的子孙们在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使得孟氏家族逐渐崭露头角。
孟氏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许多兴衰的循环。从秦汉时期的辉煌到唐宋时期的低谷,再到明清时期的复兴,孟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对家族传统的坚守和传承。在每一个时代,孟氏家族都有杰出的人物涌现,为家族增光添彩。
第二章:孟氏家谱的编纂
孟氏家谱的编纂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首先,需要收集家族成员的姓名、出生日期、婚姻情况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家族成员的口述或者历史文献的记载来获取。其次,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起家族的谱系图。最后,需要将这些信息进行书写和印刷,以便后代家族成员的查阅和传承。
在编纂孟氏家谱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一些原则。首先,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只有真实可靠的信息才能保证家谱的价值和可信度。其次,要注重家族成员的贡献和特点。通过对每个家族成员的事迹和成就进行描述,可以更好地展示家族的荣耀和传统。最后,要注重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孟氏家谱不仅仅是一份家族成员的名录,更是一部家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记录。
第三章:孟氏家族的贡献
孟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贡献。他们在政治、文化、教育和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例如,孟子商创立的孟氏学派对中国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商的后代们也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出色的表现,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孟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也是他们的一大特点。他们注重家族成员的教育和培养,使得家族中涌现出许多才子佳人。这些人才不仅在家族内部有所成就,还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峊主持续修族谱。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如今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木刻活字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六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有: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
《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
《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明顺二年(公元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
《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建道敦 安定懋修肇彝常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五十一代:允祖。
五十二代:惟恭,字彦通,笃厚明敏,不求宦达。对庙、庑、墓建树良多,刻《孟氏宗支图》碑。
五十三代:之训,字曾甫,氏至莒州学正。
五十四代:思谅,字友道。明洪武元年(1368年)诏授邹县主簿。
五十五代:克仁,字信夫,赠授翰林院五经博士。
五十六代:希文,字士焕,明景泰二年(1451年)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自此始。
五十七代:言元,字长伯,名弘治三年(1489年)承袭世职。
五十八代:公肇,字先文。是元之弟之子。世职本应有元之子公綮承袭,因年幼,由公肇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代袭。十年后,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公肇遂让职公綮承袭。
五十九代:彦璞,字朝玺,名隆庆元年(1567年)承袭世职。
六十代:承光,字永观。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承袭世职。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军攻陷邹县城,孟府破坏惨重。承光与母孔氏,长子宏略、家人席天寿均死于战乱。战后朝廷赠太仆寺少卿。
六十一代:宏益,字振扬。按照家规本应是其长兄宏略承袭。因遭战乱死,略子闻玉尚年幼,于明天启年(1623年)由宏益代袭、闻玉长成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六十二代:闻玉,字尤甫,崇祯二年(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三代:贞仁,字静若,清顺治元年(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四代:尚桂,字播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曾鉴定《三迁志》。
六十五代:衍泰,字懋(mao)东,于乾隆七年(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重修《孟子世家谱》,重校《三迁志》。
六十六代:兴铣,字起辉,于乾隆七年早卒,年二十五岁,未承袭世职。
六十七代;毓瀚,字钟北。乾隆十六年(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八代:传连,字国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九代:继烺(lang),字体耀。嘉庆二十年,(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于道光四年(1824年)主修《孟子世家谱》。
七十代: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七十一代:昭铨,字伯衡。四氏学廪生。同治十三年(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七十二代: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七十三代:庆恒,字颂武,应承袭世职,因早卒,年仅二十一岁,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二十年代袭世职。至光绪三十一(1894年)年正式承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七十四代:繁骥,字雪生。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七十五代: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1、孟氏家谱孟家后代的排行家谱,采用清朝皇帝御赐的辈分的排行,具体如下: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2、从五十五代到一百零五代:德、祖、惟、之、思、克、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
3、孟氏家谱的起源:
(1)中国的孟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2)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孟氏族人十分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的关系。
(3)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是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人开始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孟子有后代么?
本文2023-10-16 12:11: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