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家谱(三堂)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7收藏

刘氏家谱(三堂),第1张

刘氏家谱:

12766江苏武进国营刘氏宗谱十卷 (清)刘宏概 刘景舆等增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767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十卷 (清)刘突等修 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 十二册 美国 12768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十二卷 (清)刘堃 刘炳照等重修 清光绪二年(1875)木活字木 科图 吉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 1-4、8-12)四川图 日本 美国 12769江苏武进西严刘氏宗谱八卷 (清)刘正松主修 清光绪二年(1876)五忠堂刻本 八册 美国 12770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大分老七房支谱二卷 (民国)刘如辉 刘租浚等纂修 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北图 江苏常州市图 美国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刘汉卿。 12771江苏武进西营刘氏二分支谱二卷 (民国)刘煊 刘尚德编纂 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中央民院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刘汉卿。 12772江苏武进西营刘氏五福会支谱不分卷 (民国)刘氏五福会修 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12773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八卷 (民国)刘琛 刘善强等修 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十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苏州大学 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刘汉卿始修, 此为七修。 12774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十四卷 (清)刘佑南等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五忠堂刻本 十二册 美国 12775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十六卷 (清)刘叙正 刘正协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注:此为八修本。 12776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清)刘叙正 刘维晋等九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五忠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注:此为九修。 12777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刘金宝等修 民国四年(1915)五忠堂刻本 二十册 江苏档(存卷21) 美国 12778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二十卷 (清)刘越甫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武进刘氏守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6) 12779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姚安纂修 刘荫福主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注:清雍正十年始修。 12780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三十六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4)守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5-8、11-14、24 -27、30、33-36) 12781江苏武进毗陵新安刘氏宗谱二十卷 (清)刘善亨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佩三堂刻本 二十六册 人民大学 美国 12782江苏武进毗陵刘氏宗谱十二卷 (清)吴治允修 清光绪二年(1876)五忠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12783江苏武进毗陵戚墅堰刘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刘宸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贻远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784江苏武进毗陵刘氏宗谱十六卷 (清)刘树屏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忠堂活字本 十六册 美国 注:此为七修。 12785江苏武进晋陵闸头刘氏宗谱八卷 (清)刘开林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序九如堂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12786江苏武进青山里刘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刘兆桐续修 民国八年(1919)静思堂木活字本 十册 南闭大学 注:始修於清康熙九年。 12787江苏武进刘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刘尔福等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五忠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宋靖康元年始修。 12788江苏金坛刘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三卷末一卷 (民国)刘封扬等修 民国五年(1916)忠孝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人民大学 12789江苏无锡五牧刘氏重修宗谱二十卷 (清)刘文寿等重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12790江苏无锡刘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刘锦球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享睦堂活字本 二十七册 历史所 注:宋靖康元年(1126)始修。 12791江苏无锡锡山刘氏宗谱十六卷 (清)刘宏福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12792江苏无锡柳荡刘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刘荫福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木活字本 二十 八册。 日本 美国(缺卷19) 12793江苏无锡邹祁刘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刘裕成主修 民国十年(1921)享睦堂木活字本 三十册 美国 12794江苏江阴江城花塘合修宗谱四卷 (清)刘锦超等编 清嘉庆十三年(1808)序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2795江苏江阴刘氏宗谱二十卷首末各一卷 (清)陈宣铎纂修 刘敦安主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树德堂活字本 二十 二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刘道祥始修。 12796江苏江阴花塘刘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刘源汝主修 民国十四年(1925)德润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12797江苏吴县刘氏世谱四卷首末各一卷 (清)刘世祺纂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六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此为始修谱。 12798江苏刘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刘楚宝 刘玉珂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忠堂活字本 二十 八册 人民大学 12799浙江萧山刘氏宗谱不分卷 (清)刘云彪 刘凤丹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序木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2800浙江萧山崇化刘氏宗谱八卷 (民国)刘端高 刘邦铨等重修 民国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2801浙江馀姚开原刘氏宗谱五篇十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刘敝廷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铅印本 十四册 历史所 12802浙江鄞县悬慈刘氏宗谱七卷 (民国)刘祁尹 刘人琮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仁本堂木活字本期 二册 天一阁 12803浙江奉儿北山刘氏宗谱十五卷 (清)戴兆楠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於宋代刘仁忠。 12804浙江奉化重修文昌刘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刘声扬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活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首、卷10-15) 12805浙江象山茅洋刘氏柴溪房谱一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重修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12806浙江永嘉刘氏宗谱四卷 (清)刘登庸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裕溪村 12807浙江永嘉刘氏宗谱 民国二十九年(1940)增修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裕溪村 12808浙江泰顺刘氏族谱 清光绪四年重修抄本 二册 浙江泰顺县文博 12809浙江嘉兴南浔刘氏支谱六卷 (民国)刘锦藻编纂 刘承干补录 民国南浔刘氏刻蓝印样本配钞本 复旦大学(存卷1-3、5、6) 12810浙江嘉兴南浔刘氏支谱不分卷附祠祭题名 册不分卷 (民国)刘锦藻编纂 刘承干补录 稿本 复旦大学(残存世谱、家传、寿序、祠规、祝 文、祖墓图记、义庄记、祠墓对联祭器用具 书录、义庄议案、祠祭题名册) 12811浙江蝈兴山阴鲫氐宗缯不分卷 明正德刻本 北图 12812浙江绍兴山阴石城里刘氏宗谱八卷 (清)刘文章等辑 清咸丰七年(1857)敬爱堂刻本 八册 文学所 12813浙江绍兴水澄刘氏宗谱一卷 (明)刘宗周纂修 明崇祯八年(1635) 北图 浙江图 天一阁 12814浙江绍兴水澄刘氏家谱不分卷 (清)刘大申等再续 清乾隆忠乐堂刻本 十三册 中央民院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12815浙江绍兴水澄刘氏支谱不分卷 (清)刘瀚重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序刻本 中央民院 辽宁图 美国 12816浙江绍兴木澄刘氏家谱十卷 (明)刘宗周原编 (清)刘大观等续 清末抄本 七册 北图 12817浙江绍兴水澄刘氏家谱十二帙 (民国)刘应桂 刘锟鼐编辑(五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绍兴广文印书馆铅印本 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杭州大学 12818浙江诸暨暨阳西安白浦刘金氏宗谱八卷 (清)刘春标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忠孝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z819浙江诸暨暨阳安俗刘氏宗谱十卷 (清)刘珏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敬爱堂刻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康熙甲子,此为七修。 12820浙江诸暨暨阳安俗刘氏宗谱十卷 (民国)张希孟撰 民国五年(1916)敬爱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注:书签题《研塘金氏宗谱》。 12821浙江诸暨暨阳岩螺山刘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刘茂华等续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绳武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注:续同治壬申谱。 12822浙江诸暨紫岩螺山刘氏家乘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刘吉成总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绳武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12823浙江诸暨暨阳浮邱刘氏重修宗谱二十卷 (民国)刘少祀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永言堂活字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2824浙江诸暨暨阳刘氏宗谱 (民国)刘氏公修 民国木活字排印本 二十册 杭州大学 12825浙江新昌刘氏宗谱四卷 清咸丰五年(1855)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注:初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2826浙江新昌天宝刘氏元公支兰玉集六卷 (清)刘氏族人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活字本 三册 北图 注:卷六有毛笔增补,记事至民国三十年。 12827浙江新昌刘氏宗谱四卷 (清)刘廷松纂 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活字木 浙江新昌县文管 12828浙江新昌刘氏宗谱四卷 (民国)刘林全等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 12829浙江上虞古虞刘陈世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陈蕙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旌义堂刻本 四册 美国 12830浙江上虞古虞刘氏宗谱十四卷首末各一卷 (民国)刘守铭纂修 民国九年(1920)怀贤堂活字本 十三册 历史所 浙江图 注:宋嘉定五年(1212)刘昌宗始修,此为十修。 12831浙江上虞古虞义门刘陈世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谢馨吾纂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旌义堂铅印本 四册 历史所 注:宋嘉定十五年(1222)刘良知始修,此为七修。 12832浙江兰溪椒石刘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刘润钊纂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2833浙江兰溪桃源刘氏宗谱八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 12834浙江兰溪刘氏宗谱六卷 民国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刘家 12835浙江兰溪刘氏宗谱十五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后同沈花里 12836浙江永康永祥刘氏宗谱二卷 清嘉庆三年(1798)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注:刘元祥、刘恩林等首纂於康熙间。 12837浙江东阳刘金氏合谱□□卷 (清)卢炳彪纂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续修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巍屏乡新屋(存七册) 注:谱始修於宋太平兴国二年。 12838浙江衢州刘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刘启义修 民国二十年(1931)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衢州市文管 注:首修於清雍正八年。 12839浙江常山浙常刘氏宗谱不分卷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桥坑村庙后 注:始修於宋庆元四年胡宪,此为五修。 12840浙江常山昔山刘氏智房谱三卷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芳村镇岭后田村 12841浙江常山桂阳刘氏宗谱□□卷 清光绪二年(187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东鲁乡西张村(存卷2) 12842浙江常山刘氏宗谱□□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球川镇杨家村上窑村(存卷2-5) 12843浙江常山遂安刘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徐大炳续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东案乡摒坞大岭背 注:清康熙七年始修。

根据资料记载,洛阳常代村刘氏家谱辈分可分为十三世,分别是:刘秉忠、刘永忠、刘宏忠、刘瑞忠、刘珩忠、刘旭忠、刘昂忠、刘泰忠、刘炳忠、刘光忠、刘富忠、刘文忠、刘建忠。

这个答案的来源是洛阳常代村刘氏家谱,家谱一般是记录家族世系的重要资料,对于寻根问祖、了解家族历史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这个家谱中,记载了洛阳常代村刘氏家族的十三世辈分,包括了每一世的先祖姓名。

如果您是刘氏家族的后代,可以通过查阅家谱来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世系,对于了解自己的身份、传承家族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您对洛阳常代村、刘氏家族、家谱研究等方面感兴趣,也可以通过查阅家谱来了解相关资料和历史文化。

在查阅家谱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家谱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些家谱可能存在错误或者虚假的内容,需要进行核实和比较。此外,还需要注意保护好家谱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家谱遗失或者被损坏。

总之,洛阳常代村刘氏家谱为了解家族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如果您对此感兴趣,可以通过查阅家谱来了解相关信息。

刘姓字辈排行:

仅以山东为例

山东曹县刘氏字辈:“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

山东刘墉后裔字辈:“英九廷文国德世宗永长春瑞祥云照成志玉保恩”。

山东禹城伦镇齐与华店范庄刘氏字辈:“鸿吉泉守安祥培凯青龙门”。

山东清河刘氏字辈:“土火金水木克嘉承恩广”。

山东刘邦二哥刘仲后裔字辈:“世金体学广”。

山东密县刘家庄刘氏字辈:“同德文自尚孚庭世丙东益善丛仁政存中治国荣广有祥源照长功志庆成品方禄振胜义种福荫龙”。

山东日照东关刘氏字辈:“允世惟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

山东日照南湖花峡峪、涛酪刘家湾、秦楼刘东楼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日照高兴镇刘家尧王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长清小刘庄刘氏字辈:“安生书业广传家心田良润玉得乃达名远义路长”。

山东东阿刘氏字辈:“道昌恒光利吉业”。

山东东营垦利刘氏字辈:“文延永荣……”

山东乐陵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岔村刘氏字辈:“裕登敦尚崇隆”。

山东滕州刘氏字辈:“茂朝开学新”。

山东巨野刘海村刘氏字辈:“思孔文世宗家元方朝德继子照宪祥庆繁毓美惠教学同衍善光明熙来瑞乃法传永昌景其登高贵”。

山东平阴刘氏字辈:“家声传纪广”。

山东平邑刘氏字辈:“世国民成士泽”。

山东平度张舍镇刘氏字辈:“兆文永甲辉鸿田景元多”。

山东牟平刘氏字辈:“清家继传德合教永远明一朝来复本”。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世福金兆保守存”。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景广金明玉晓东昭峻翔谱科咏洪治登高朝秋罡荣纪书盛礼魁阁居青长”。

山东阳谷刘华育村刘氏字辈:“玉明金广景文”。

山东即墨刘室刘氏字辈:“人思敦本一志同方”。

山东即墨店集刘家河北刘氏字辈:“文章可殿元德乃泽成宗”。

山东吴定府海丰杨家桥刘家庄刘氏字辈:“凤文显树玉”。

山东汶上刘氏字辈:“天则(子)万年青仁义礼智信君德宽永刚”。

山东沂水刘氏字辈:“德建方树基诚存斯延龄若克传宗志丕振乃家声”。

山东沂源刘氏字辈:“宗月厚乃长元本京(敬)慕九”。

山东苍山下村乡埠阳村刘氏字辈:“思宗厚(后)瑞贵永春”。

山东乳山下刘家村东门里刘氏字辈:“一文梁珍芝春同富贵昌”。

山东乳山下刘家村西门里刘氏字辈:“一文梁思庆庭新东方高卫宾”。

山东兖州刘氏字辈:“茂开庆……”

山东曹县刘寨刘氏字辈:“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传俭义”。

山东招远大秦家镇黑顶于家村刘氏字辈:“范万训宗丰”。

山东昌乐红河镇黑峪子村刘氏字辈:“泮峰枚廷德春晓增光振”。

山东昌邑刘氏字辈:“起瑞大卓可升永先世德克”。

山东枣庄山亭区驳山头村刘氏字辈:“培振宜德兴忠厚传家远”。

山东枣庄峄城区底阁镇侯庄村刘氏字辈:“乐开邦世向冠成举名德”。

山东郓城刘氏字辈:“章学海(或清)兴丙性康崇仁师泰昌”。

山东青州谭坊镇刘君台村刘氏字辈:“来万成子玉(善)祥(广)永(守)君(洪)”。

山东青州刘家庄刘氏字辈:“古永宗□延兴天庆长存恩惠继世克昌文明维国德义春芳”。

山东青岛刘氏一支字辈:“金运永耀堂”。

山东青岛刘氏一支字辈:“基洪方尚在”。

山东青岛刘氏一支字辈:“清明世界德法尧舜”。

山东青岛崂山北宅凉泉村刘氏字辈:“中得承延。

山东青岛胶南王戈庄刘氏字辈:“锡洪桂春(焕)文”。

山东青岛胶南刘氏字辈:“绪玉瑞(德)金(墨)润荣”。

山东鱼台蒲鞭堂(蒲编堂)刘氏字辈:“士金体学广德茂照九荣庆范传先志瑞钰柯玲珑”。

山东临沂临沭白旄刘氏字辈:“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敦本务实衍启聿望持全清伦德培允章立纲保乾万年恒昌”。

山东临沂刘氏一支字辈:“学士修得益”。

山东临沂刘氏一支字辈:“宝鼎先云同克瑞文振纪庆曜红松林政治家生永传经事业长”。

山东临沂郯城刘氏字辈:“开新超洪……”

山东临朐刘氏字辈:“邦春成连天忠孝世学先”。

山东威海崮山镇岭西村刘氏字辈:“秉守维忠孝仁贤善继先安居存俭让立业本恭谦育子勤为贵兴家德做田兆基培永远福寿克常连”。

山东威海刘氏一支字辈:“充德玉昌新增”。

山东威海刘氏一支字辈:“成孟其桂兰发胜”。

山东济宁刘氏一支字辈:“兆木洪德培玉传明”。

山东济宁刘氏一支字辈:“树文井现照玉传”。

山东济阳刘氏字辈:“殿化善锡佩承庆纪传兴”。

山东济阳曲堤刘氏字辈:“□□□九世□天惟秉智大□淑殿化善锡佩承庆纪传兴振献永法祥”。

山东济南济阳刘氏字辈:“十玉太吉祥俊德克宽亮”。

山东济南平阴刘氏字辈:“耕重继业兴玉振家邦”。

山东济南刘家庄刘氏字辈:“茂成延(岩)建”。

山东济南平银桥头大队刘氏字辈:“殿凤继成佩”。

山东济南禹城后大刘村刘氏字辈:“忠祥少永……”

山东荣成刘氏字辈:“崇德玉昌新增”。

山东莒南刘氏字辈:“贵学西德洪茂”。

山东莒南刘氏字辈:“尊汝家矩悦侯乃常敦本务实…立纲保乾万年恒昌”。

山东夏津新圣店镇徐庄村刘氏字辈:“义承先泽自今维新书庭有训家世长春”。

山东青岛城阳刘氏字辈:“起瑞大卓可升永先世德克仁”。

山东泰安夏张镇杨家坡村刘氏字辈:“京太文庆台”。

山东泰安地区新泰市西张庄回龙村刘氏字辈:“连继昌文志元明道”。

山东泰安刘氏一支字辈:“忠继英佰梅成传宝”。

山东泰州刘氏一支字辈:“严新寿百庆”。

山东烟台福山区楮佳疃村刘氏字辈:“志忠占玉世上文福廷明云积学富国永兴大基业”。

山东烟台栖霞庙后乡前罗坡刘氏字辈:“明万年福禄”。

山东荷泽成武孙寺刘庄刘氏字辈:“士绪荣光敦伦池刚”。

山东莱阳刘氏一支字辈:“德玉宪章华国忠厚传家”。

山东莱阳高格庄镇东高村刘氏字辈:“愈芳永汉经仁宗淑钟堂桂炳艺”。

山东诸城石河头刘氏字辈:“保山吉水共悠悠雷石燕巢几度秋云岭风生知虎啸迥门雨落有龙游插旗地接登云路晒甲山连望海楼欲问太平名胜迹天台环向总为刘”。

山东诸城刘氏字辈:“世守孔养士洪天国建登广自长富怀德景明”。

山东郯城重坊镇刘马北村刘氏字辈:“同宗维义方保善锡伯祥令明昭文宪永世振中邦”。

山东陵县刘氏字辈:“风安兴更世继纯良才”。

山东高密李家营镇高家庄村刘氏字辈:“公鸿福继世”。

山东掖县刘氏字辈:“宴家和(子)启耀福金(永)”。

山东曹县刘氏字辈:“论汉家(加)邦存凤贵何(和)朝兴”。

山东淄博刘氏字辈:“存兴克传长钰积善庆祥”。

山东淄博高青刘氏字辈:“云元希延俊”。

山东淄博淄川区双沟镇牟村刘氏字辈:“清书长玉……”

山东淄博南侯刘氏字辈:“宗道永龙绵延繁梓”。

山东淄博淄川刘氏字辈:“文章守宗业忠厚传家远”。

山东淄博博山刘氏字辈:“凤盛元喜培”。

山东章丘刘氏字辈:“沛振甲丰兆恩德会永远”。

山东聊城阳谷刘氏字辈:“士振清敬德傅统”。

山东聊城茌平韩屯乡刘氏字辈:“万庆昌光子延常”。

山东黄县刘氏字辈:“鸿兆文学……”

山东海阳刘家庄刘氏字辈:“文万玉洪福志德永庆长”。

山东新泰刘氏字辈:“洪懋灿奎键法新炳载铭治本焕基钦泽树熙均钟”。

山东蒙阴垛庄镇北仙桥村(沂水八楼)刘氏字辈:“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源本敬慕启绪衍祥庭重礼法训式义方尚守诚笃用锡善良”。

山东蓬莱登州刘氏字辈:“长振祥庆九首鸿吉”。

山东褚城刘氏字辈:“天宝定太守志友培安平”。

山东滕州古膝刘氏字辈:“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山东滕县刘氏一支字辈:“守德广传家志真”。

山东滕县刘氏一支字辈:“庆占学宝兴”。

山东藤县刘氏一支字辈:“远忠(中)思延庆长(常)”。

山东日照七里村刘氏字辈:“太一兆立加运祥次要传永增(瑞)”。

山东日照两城刘氏字辈:“宴家和(子)启耀福金(永)”。

山东日照草涧刘氏字辈:“玉铭汉相为在钦源树烈基振清荣焕报金法植勋樨”。

山东日照海曲石臼刘氏字辈:“立士克曾书谱昭穆统铭”。

山东日照海曲岚山刘氏字辈:“思重远(振)克昌从谱肇和宗铭”。

山东日照海曲杨家庄刘氏字辈:“克敦庆谱诏序馨铭”。

山东即墨刘氏字辈:“文正可殿元德泽乃承宗振纯天赐兆福寿世永昌”。

山东寿光朱城刘氏字辈:“文景冠仲恩华晓宗永”。

山东汶上苑庄刘氏字辈:“世步咸利太传道晋祥和”。

山东沂水关顶刘氏字辈:“成勤延金文”。

山东沂水刘氏字辈:“嘉宗硕俊廷振世兆庆恩延熙”。

山东苍山兰陵镇刘氏字辈:“乐开邦仕向冠承举明德”。

山东茌平刘氏字辈:“文景(语诏)承嘉光可国源凤秉增锡汝本耀培镇鸿懋”。

山东青岛即墨刘氏字辈:“一统清明云安居福寿康恩从开化始文毓吉天祥”。

山东鱼台老砦乡(巨野县独山乡邢海村迁入)刘氏字辈:“凤子(自)传昌世(士)存伊宪”。

山东临沂刘氏字辈:“金玉炳培树新元”。

山东临沂朱里刘氏字辈:“恒(洪)烈殿稀庆宗连福恩广家传仁义道永远得世长”。

山东济南长清刘氏字辈:“高端绪其成延”。

山东禹城刘氏字辈:“化凤长玉清培”。

山东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字辈:“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

山东淄博刘氏字辈:“允德四圣继绪元成永茂恒昌延瑞致祥鸿学义方福兴庆长先正秉秀秦泽善广”。

山东文登刘氏字辈:“书香继世长”。

山东淄博刘氏字辈:“方维以公正允善可传克绍祖德万世繁衍”。

山东盖平刘氏字辈:“太永志殿长正运维天喜”。

山东聊城莘县南部刘氏字辈:“清存心保志安”。

山东省青岛即墨店集刘氏字辈:“文章(正)可殿(典或立)元德泽乃承宗振纯天赐兆福寿世永昌”。

山东淄博高青、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唐坊乡南刘村刘氏字辈:“青贤振文光玉”。

山东济宁金乡、 山东济宁金乡县刘庄刘氏字辈:“印嗣传延广云仍继续长一时怀燕翼千载荷龙光”。

山东泰安宁阳围子里村刘氏字辈:“义训本先勤凯强竣发超晨辉斌范旺荣登珍寅高宽顺典善举伟栋道坤耀平泰仰升乾鹏腾喜利涛敦刚安前锦慧磊务聪教胜杰权智廉冠峰亮春晓贤贵灿万礼海清增盈宝”。

山东莱芜刘氏字辈:“万学金文太继”。

山东临沂兰山区、刘氏字辈:“元常敬光照永盛传世远尊孺忠孝全福禄恩德宽寿鹤松延年”。

山东临沂郯城刘氏字辈:“廷大义忠(应)振志天(广)金”。

山东菏泽单县刘氏字辈:“景德传文世”。

山东菏泽单县黄岗镇刘氏字辈:“金世敦长继国”。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洪开振广奉继书国”。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士元宝(保)常(长)富贵”。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永吉桂兰发升玉石长荣”。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玉洪永长延”。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纪成先仲业”。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佩振嘉生继业长洪”。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宗青关文修德泺单堂”。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明汉相为执钦坤淑礼纪”。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炳乙言田恩心真传世忠”。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崇殿可文……”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渊源庆延长”。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隆道永荣面研子”。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隆文新树德泽”。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尊汝家矩曰厚乃长元本敬慕启绪衍详”。

山东刘氏一支字辈:“耀作声德茂学”。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 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13、广陵郡;14、临淮郡;15、琅邪郡;16、兰陵郡;17、东海郡;18、丹阳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阳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长沙郡;26、河南郡;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名人精粹 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参考资料:

http://wwwcnbjxcom/Baijia_showaspid=108

位于在历城区政府驻地洪家楼以南25公里。面积25601平方公里。31959户,1055万人。,辖129个行政村,159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仲宫。

  金置中宫镇。明崇祯十三年(1640)属锦云川路,为中宫镇。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属正南乡。民国十三年(1924)属终宫乡。1950年为第九区。1955年改称仲宫区。1959年成立仲宫公社。1961年为仲宫区所辖仲宫公社,1968年撤区并社为仲宫公社。1985年实行政社分开撤区并乡设立仲宫镇至今。2005年12月高而乡、锦绣川乡撤乡设立办事处并入仲宫镇。

  仲宫 位于卧虎山水库以北,西邻西沟崖,东为西郭而庄,锦绣川北岸,103公路以东。1408户,4366人。设仲宫南、仲宫北村民委员会。家历一、六,三、八日逢集。1948年9月,历城县委在此召开庆祝济南解放大会。同年10月,历城县委、县政府从仲宫迁至东郊杨家屯。

  约在西汉时期,名为终翁聚。亦名终军村。以终军故里而得名。曾名中公集、中宫、终宫。史志记载:《金史》“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镇六……中宫”,《山东通志》“终军村,古名终翁聚即终军故里”,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中宫镇,古镇”,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中宫庄(金史六镇之一。旧名中宫镇。一、六,三、八日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终宫镇(一、六,三、八日集)”。后沿称仲宫。

  上店子 位于仲宫以北3.5公里,东北候家庄,南邻下店子.165户,647人.设店子村民委员会。1946年8月28日,历城县独立营,在店子岭伏击战中,痛击日伪军140多人。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四门塔召开祝捷大会。

  清顺治年间(1644-1661),称花椒店。亦名店子庄。林、王二氏早居于此。因地处古驿道,林家开设一店铺,且山坡多植花椒树,遂建村而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店子”,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店子”。后分为两个村,此处沿称上店子。

  下店子 位于仲宫以北3公里,东依关山,南为二仙,北邻上店子。56户,176人。属店子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上店子同。此处沿称下店子。

  二仙 位于仲宫以北2.5公里,南为南庄,北邻下店子,济新公路(103国道)西侧。871户,3154人。设二仙村民秉员会。农民委员会。农历五、十日逢集。

  约在元代,曾名两仙沟。相传,以两个小孩成仙的故事而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两仙沟”,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两仙沟”,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两仙沟”。建国后沿称二仙。

  南庄 位于仲宫以北1.75公里济新公路西侧,西南为土屋,北邻二仙。180户,617人。设南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曾名两仙南庄。孟氏由村西南土屋迁此定居。因建村于两仙沟南侧而得名,沿称南庄。

  土屋 位于仲宫西北2.5公里,西南为左而庄,东北邻南庄。220户,819人。设土屋村民委员会。 

  明代中期,曾名陈家土屋。陈氏由柳埠槲疃迁此定居。因多用土坯建屋而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陈家土屋”,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陈家土屋”。建国后沿称土屋。

  西董家庄 位于仲宫以西5.5公里,东邻朱家庄,南为杨而庄。217户,793人。设西董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曾名董家庄。因董氏早居建村,以姓氏而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董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董家庄”。后来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西董家庄。

  朱家庄 位于仲宫以西5公里,南为崔家庄,西邻西董家庄。624户,2164人。设朱家庄村民委员会。家历二、七日逢集。

  明代,因朱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朱家庄。村南黄花山洞前,弘治年间碑文中就有朱家庄之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朱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朱家庄(二、七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朱家庄(二、七日集)。”

  左而庄 位于仲宫以西3.25公里,南对卧虎山,西邻朱家庄,北为土屋.616户,2128人.设左而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中期,曾名左家庄.亦称左二庄.因左氏早居建村,以姓氏而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左儿庄”,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左二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左二庄”。建国后沿称左而庄。

  黄路钱 位于仲宫以北7公里,东依九女山和北井,南邻傅家庄。396户,1501人。设黄路线村民委员会。

  据《刘氏家谱》记载,明朝中期,刘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此处有一道南北自然形成的黄土层呈线状,故沿称黄路线。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黄路线”,清康熙《历城县志》“函山路:黄路线”,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黄路线”。

  傅家庄 位于仲宫以北6公里,东邻上坡,南为支家岭,北邻黄路线。346户,1220人。设傅家庄上、傅家庄下村民委员会。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因傅氏早居建村,以姓氏而得名傅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傅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傅家庄”。

  上坡 位于仲宫以北6.5公里,东为河圈,东南邻西泉泸,西为傅家庄。305户,1057人。设上坡村民委员会。

  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1368-1398),杨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杨家庄。为区分同名村,曾改称上坡杨家庄。后来沿称上坡。

  北井 位于仲宫东北8公里,南邻河圈,西南为上坡,西依九女山和黄路线。259户,871人。设北井村民委员会。

  据村内明代关帝庙碑记载,曾称王府庄。后因此处干旱,村民久盼甘朱,打出一眼井,沿称北井。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台二:北井”,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朱路乡仙台二:北井”。

  河圈 位于仲宫东北7公里,东依丁字寨,南邻东泉泸,北为北井。350户,1165人。设诃圈村民委员会。

  约在明代,曾名河圈庄。因地处一条河道,其三面皆为沟崖头,形似圈状而得名。后沿称河圈。

  候家庄 位于仲宫以北的公里,东为支家岭,西邻上店子。579户,2147人。设侯家庄北,侯家庄南村民委员会。

  明代,因侯氏早居建村,以姓氏昨名侯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侯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三:侯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侯家庄”。 

  支家岭 位于仲宫以北4公里,东依小孤堆,南邻太平庄,西为侯家庄。156户,556人。设支家岭村民委员会。

  清代,支氏由大涧沟迁此定居。因建村于山岭之上,故沿称支家岭。

  凤凰村 位于仲宫东北5.25公里,东依香山寺,南邻凤凰岭,北为西泉泸。150户,490人。设凤凰村村民委员会。

  明代,曾名免石窝。因地处山峪,其石头多呈“兔石窝”,清乾隆《历城县志》“函山路:兔子窝”,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二:兔石窝”,民国时期,村民为图吉祥曾改凤凰窝。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泉路乡仙台二:凤凰窝”的记载。建国后沿称凤凰村。

  西泉泸 位于仲宫以北6.5公里,东邻东泉泸,南为凤凰村,北为上坡。365户,1271人。设西泉泸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曾名高家庄。高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相传,此处原有山泉和一片呈黑色坚硬。当地叫作“泸”的土块,因垆、泸字音相同而沿称泉泸。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西泉泸。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泉泸”,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二:西泉泸”,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泉路乡仙台二:西泉泸”。

  东泉泸 位于仲宫东北6.75公里,西邻西泉泸,北为河圈。839户,2885人。设东泉泸村民委员会。农历二、七日逢集。村东有唐代石刻香山寺遗址。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泉泸同。此处位东,沿称东泉泸。建有波萝峪休闲度假旅游区。

  刘家峪 位于仲宫以北2公里,东邻韩家庄,西为南庄,北依关山。497户,1619人。设刘家峪东、刘家峪南、刘家峪北村民委员会。

  相传在宋代,曾名刘庄。刘氏由济南以西利庄迁此定居,遂之建村而得名。以后,因地处三面环山,建村在山峪内,故沿称刘家峪。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终宫乡仙台五:刘家峪”的记载。

  泉子峪 位于仲宫以北3公里,东为李家庄,南邻韩家庄,北为太平庄。155户,514人。设泉子峪村民委员会。

  据明洪武元年(1368)村中碑文记载,以地处三面环山,村中又有一山泉,故沿称泉子峪。

  太平庄 位于仲宫以北35公里,东邻许家坡,南为泉子峪,北支家峪。23户,66人。设太平庄村民委员会。

  清代,曾称南关蒋。此处原为济南南关一蒋姓官员的别墅,遂建其村而得名。后来,村民以盼望太平之意,改称太平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太平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太平庄”。

  许家坡 位于仲宫以北375公里,东为王家庄,西邻太平庄,北为凤凰村。43户,121人。设许家坡村民委员。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因许氏早居于此,建村在山坡之处,故沿称许家坡。

  李家庄 位于仲宫东北325公里,东邻东董家庄,南为钱家庄,北依大孤堆。114户,401人。设李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刘氏早居于此,名为刘家小庙。清同治年间(1862-11874),李氏又迁入,因李姓住户较多,于民国年间改称李家庄。

  东董家庄 位于仲宫东北35公里,东北邻北杨家庄,西为李家庄。64户,227人。设东董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曾名小时家庄。因时氏早居而得名。俗称董家庄。明末,因村中一董氏居官,改称董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时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二:董家庄”,民国《续修在历城县志》“泉路乡仙台三:董家庄”。后来,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东董家庄。

  凤凰岭 位于仲宫东北5公里,南邻王家庄,北为凤凰村,西依小孤堆。357户,1146人。设凤凰岭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相传,因这里地处山岭,其地势形似一展翅凤凰,首在南,尾朝北,两边崖头如翅,故沿称凤凰岭。

  王家庄 位于仲宫东北45公里,东为双井,南邻北杨家庄。北为凤凰岭。298户,1001人。设王家庄南、王家庄北村民委员会。

  明代,王氏最早在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王家庄。县志记载:清降《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二:王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泉路乡仙台二:王家庄”。

  北杨家庄 位于仲宫东北4公里,江为双井,西南邻东董家运动服,北为王家庄。126户,407人。设北杨家庄村民委员会。

  据村中乡氏墓碑记载,始祖明初迁徙到杨家庄,因杨氏早居建村而得名杨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二:杨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泉路乡仙台二:杨家庄”后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北杨家庄。

  双井 位于仲宫东北6公里,西邻王家庄,东北为天井峪。199户,685人。设双井村民委员会。村处有明纪成王墓。

  明代,原名双井峪。因地处山峪,村有两眼并得名。据村中孙氏墓碑记载:“始祖志孟者,系陈家庄人,前明季年,偶来南乡至双并庄北长峪口外,见其山川秀丽,人情古朴,欣然乐之,遂乔迁而卜往焉”。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双井峪”,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二:双井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泉路乡仙台二:双井庄”。以后沿称双井。

  天井峪 位于仲宫东北8公里,西南邻双井,西北为东泉泸。87户,217人。设天井峪村民委员会。

  相传在明代,因地处四面环山,村北石崖下又有一天然石井形状,故沿称天井峪。

  韩家庄 位于仲宫以北225公里,东邻钱家庄,北为泉子峪,109户,370人。设韩家庄村民委员会。

  清代中期,曾名韩家石屋。韩氏逃荒至此,因定居于石头屋子而得名。以后遂建村,以姓氏沿称韩家庄。

  钱家庄 位于仲宫东北3公里,南依红头山,西为韩家庆,北邻李家庄。221户,742人。设钱家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在明代,因钱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钱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泉路乡仙台二:钱家庄”的记载。

  崔家庄 位于仲宫以西5公里,东依卧虎山,面为卧虎山水库,西北邻朱家庄。314户,1030人。设崔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因崔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崔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崔家庄

”,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崔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崔家庄”。

  杨而庄 位于仲宫以西575公里,东邻卧虎山水库,西依黄花山,北为朱家庄。251户,825人。设杨而庄村民委员会。村处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代黄花山石窟造像。

  元代,杨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杨家庄。曾名杨二庄。以后沿称杨而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杨儿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张仙台三:杨二庄”。建有白鹤生态度假湾。

  西许庄 位于仲宫以西2公里,东邻东许庄,南邻卧虎山水库,西为崔家庄。229户,800人。设西许庄村民委员会。 

  清顺治年间(1644-1661),称西许家庄。住户由(东)许家庄迁此定居建村而得名。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邵二乡仙台三:西许家庄”的记载。后沿称西许庄。

  东许庄 位于仲宫以西175公里,东为郑家庄,南邻卧虎山水库,西邻西许庄。271户,985人。设东许庄村民委员会。 

  约在宋代,曾名许家庄。亦称北许庄。因许氏早居建村而得名。(清初有住户迁至西许家庄)。县志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许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许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许家庄”。后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东许庄。

  北草沟 位于仲宫西南45公里,东南为先锋店,南邻南草沟,北邻卧虎山水库。116户,407人。设北草沟村民委员会。传说为唐胡国公秦琼故里,而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则有“秦琼,字叔宝……历城县南山终宫人”的记载。1970年秋,出土有春秋鲁伯大父簋等文物。

  唐代,曾名聚仙村。相传,当年秦琼与尉迟恭、程咬金等好友经常在此聚会而得名。亦称草沟村。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草沟”,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北草沟”,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北草沟”。后因村中一条大山峪将其分为两村,加方位沿称北草沟。

  南草沟 位于仲宫西南45公里,北邻北草沟,南为五府庄,北邻北草沟,南为王府庄,北邻卧虎山水务。116户,389人。设南草沟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北草沟同。后加方位沿称南草沟。

  先锋店 位于仲宫西南45公里,东为冯家庄,南邻王府庄,北邻西平坊。308户,977人。设先锋店村民委员会。

  约在西汉时期即有村落,曾名旋风店。传说,张良住张家庄,尹宗住尹家店,二人为至友。张良到韩国做了官,尹宗因生活贫穷前去找他,当走到此地时,忽然刮起了旋风,将尹宗刮到了韩国。等尹宗回来时,路遇一朱氏用筐担着女儿找住处,二在交谈中,尹将刮旋风之事讲给朱听,朱听罢欣然在此定居,得名旋风店。县志记协: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旋风店”,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旋风店。”,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旋风店”建国后沿称先锋店。

  西平坊 位于仲宫西南4公里,东为东平坊,南邻先锋店,北邻卧虎山水库。84户,298人。设东平坊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平坊同。此处位东,沿称东平坊。

  穆家庄 位于仲宫西南375公里,南依穆格寨,西为冯家庄,北邻东平坊。384户,1357人设穆家庄村民委员会。农历四、九日逢集。村处有优质地下矿泉水。

  清代,曾名木家庄。据《郭氏谱碑》记载:清康熙年间为木家庄。以后,因建村于穆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木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穆家庄。”

  冯家庄 位于仲宫西南4公里,东邻穆家庄,南为东老泉,西先锋店。46户,150人。属穆家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在清代,因冯氏在此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冯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冯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冯家庄”。

  得泉沟 位于仲宫西南3公里,南邻穆家庄,西北为东平坊。75户,256人。属穆家庄村民委员会。

  清顺治年间(1644-1661),潘氏由济南以西红庙迁此建村。因村中有一山泉,以喜得泉水之意,故沿称得泉沟。

  王府庄 位于仲宫西南55公里,东邻东老泉,依穆格寨,南为西老泉。115户,385人。设王府庄村民委员长。

  明代中期,原系小白庄一位王氏“探花”的庄园,遂建其村,得名王福庄。后来沿称王府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邵二乡仙台三:王福庄”的记载。

  东老泉 位于仲宫西南55公里,东依穆格寨,西南为西老泉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东老泉同。原名西老仙。沿称西老泉。

  郑家庄 位于仲宫以西1公里,东邻西沟崖,南为卧虎山水库,西为东许庄。183户,654人。设郑家庄村民委员会。1989年,在村南发现元代墓一座。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因郑氏早居建成村,以姓氏得名郑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有“正南乡仙台五:郑家庄”的记载。

  西沟崖 位于仲宫西面,西依娘子山、邻郑家庄。154户,497人。设西沟崖村民委员会。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刘太静在济南为官,曾在此修建别墅。建村后得名刘家庄。因地处仲宫西面,有一条河道相隔,又建村于土崖之上,建国后改称西沟崖。

西郭而庄 位于仲宫以东1公里,锦绣川从村南流过.东邻东郭而庄,南依和尚帽.540户,1808人.设西郭而庄村民委员会.

  唐代,曾名郭而庄。因郭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郭儿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葛儿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郭而庄”。后以村中锦绣川为界,分为西、东两个村,其村位西,故沿称西郭而庄。

  东郭而庄 位于仲宫以东175公里,东为于家洼,西邻西郭而庄。455户,1594人。设东郭而庄村民委员会。村南山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唐太甲山石刻造像和南泉寺遗址。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郭而庄同,后沿称东郭而庄。

  于家洼 位于仲宫以东25公里,锦绣川南岸,东邻南杨家庄,西为东郭而庄。238户,880人。设于家洼村民委员会。

  元至正年间(1341-1368),曾名于家凹。因于氏早居于此,建村山峪低凹处而得名。后沿称于家洼。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于家凹”,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于家洼”。

  南杨家庄 位于仲宫以东325公里,锦绣川南岸,东邻邱家庄,西为于家洼。152户,561人。设南杨家庄村民委员会。

  约在明末清初。曾名杨家庄。叶氏早居建村。因此处多植杨树而得名。后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南杨家庄。

  邱家庄 位于仲宫以东35公里,锦绣川南岸,东邻西路家庄,西为南杨家庄。236户,857人。设邱家庄村民委员会。村东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古建筑三官宙。

  明代,曾名楼子庄,以村东有座石楼子而得名。曾名青名青龙庄,因村依青龙而建,故名。后因邱姓住户增多,以姓氏沿称邱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绣川路:邱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花骨朵南乡仙台五:邱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邱家庄”。

  西路家庄 位于仲宫以东45公里,锦绣川北岸,东邻东路家庄,南依透明山,西为邱家庄。164户,632人。设西路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曾称北寨子。因村靠近火龙寨而得名。亦名路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绣川路:路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路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路家庄”。后以村之间一条路为界分为两个村,其村位西,故沿称西路家庄。

  东路家庄 位于仲宫以东5公里,锦绣川北岸,东为刘家庄,南稻池,西邻西路家庄。209户,740人。设东路家庄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路家庄同。后沿称东路家庄。

  稻池 位于仲宫以东525公里,东为刘家庄,南依露水岭,北邻东路家庄。300户,1056人。设稻池村民委员会。1939年1月16日(古历1938年11月26日),日本侵略烟制造了稻池惨案。1975年10月出土有春秋刀币。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南寨子村,因靠近寨子山建村而得名。传说,因村里经常闹火灾,村中又有一水池子,以灭火之意,故沿称稻池。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绣川路:稻池”,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稻池庄”,民国《续修历城志》“终宫乡仙台五:稻池庄”。

  刘家庄 位于仲宫以东65公里,锦绣川南岸,南依丁字寨,西邻稻池。592户,2162人。设刘家庄村民委员会。农历二、七日逢集。村有明代重修古建筑三官居庙。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刘家寨。因刘氏早居于此,依丁字寨建村而得名。后以姓氏沿称刘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刘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刘家庄”。

  营而庄 位于仲宫以南25公里,锦阳川西岸,东为大并渡口,南为北道沟,西北邻卧虎山水库。425户,1465人。设营而庄村民委员会。

  明万历年间(1573-1620),相传,因有位武将官率大军在此安营扎寨建营盘,屯兵打仗。沿称营而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营儿”,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营儿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营儿庄”。  

  小并渡口 位于仲宫以南175公进在,锦阳川北岸,东依康王顶,东南邻大并渡口,西为营而庄。161户,519人。设小并渡口村民委员会。

  清顺治年间(1644-1661),住户由大并渡口迁此建村。曾名小埠渡口。后沿称小并渡口。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终宫乡仙台七:小埠渡口”的记载。

  大并渡口 位于仲宫以南275公风景点,锦阳川东岸,北依康王顶,南邻西罗园,西北为小并渡口。348户,1230人。设并渡口西,并渡口东村民委员会。村东北康王顶山脚下有元代重修醴泉寺遗址。

据传该支刘氏是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河南省延津县王楼镇小城村,后开枝散叶,迁至胙城乡第五幢村、司寨乡,位邱乡等延津周边,远至开封境内。本支刘氏家谱保存相对完整,现知袁世凯洪宪元年续过一次家谱,八几年和二零年后有续过两次,我家先保存有完整一套家谱。其辈分为:若欲承先志,咸言善可师。教从修道立,性以尽心知。



10图

刘氏家谱

祁姓,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帝尧初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故又称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尧陶衰后有刘累,刘累过后有杜伯,杜伯之后有士会。

根据新华网介绍,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达92人。可以说,从西汉开国到现在2000多年,前半段时间里,刘姓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当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专业户”。[1]

姬姓,为周太王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东周时重封王室成员刘康公为刘国国君。此为姬姓刘氏。周朝灭亡后,姬姓刘氏退出历史舞台。[2]

中文名

刘氏家谱

外文名

Liu's family tree

主要来源

1来自祁姓2 来自姬姓3 来自他姓

起源

 听语音

刘姓,有三个主要来源:

1 来自祁姓。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为帝喾次子帝尧伊祁氏(陶唐氏)的后裔,帝尧初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故又称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

2 来自姬姓。为周太王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东周时重封王室成员刘康公为刘国国君。此为姬姓刘氏。

3 来自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项伯助刘季灭楚有功,故赐姓刘。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2]

人口

 听语音

最新统计表明,刘姓总人口排全国第四位,祁姓(刘姓)人口在中国北方的北京市排在第4位,在辽宁、陕西二省也均排在第4位;而在华东的上海则排在第6位,在广东省排在8位,在福建省排在第9位,在台湾省排在第9位;在四川省排在第4位。如果从人丁繁衍、人口数量来说,现代刘姓是北方强于南方的话,那么从宗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显赫来说,则明显地是南方祁姓……

(网文)

刘氏家谱(三堂)

刘氏家谱: 12766江苏武进国营刘氏宗谱十卷 (清)刘宏概 刘景舆等增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767江苏武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