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姓 纳氏家谱 纳姓起源 纳姓名人 纳姓的来源 纳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收藏

纳姓 纳氏家谱 纳姓起源 纳姓名人 纳姓的来源 纳姓简介,第1张

纳姓

纳[纳,读音作nà(ㄋㄚ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大蒙古汗国大臣哈散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将领哈散纳,怯烈亦氏。

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期,怯烈亦·哈散纳从征王罕有功,成吉思汗大喜,命与同饮班朱尼河之水,且曰:“与我共饮此水者,世为我用!”

其后,怯烈亦·哈散纳管领阿儿浑军,跟从成吉思汗征西域,下薛迷则干、不花剌等城。至元太宗孛儿只斤·贵由时期,仍命其领阿儿浑军,并征集 工匠三千户驻于荨麻林(今河北张家口)。后授予平阳、太原两路达鲁花赤,兼管诸色人匠,后病逝。其后代中有以祖上名字的汉字谐音为姓氏者,单字汉姓为纳氏,亦有为那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 ,出自元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纳氏,源于古 族,如今为“ 十三姓”之一,也是 中的大姓。

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这五个子嗣的后裔分衍有赛氏、纳氏、哈氏、速氏、忽氏、马氏、撒氏、沙氏、丁氏、闪氏、穆氏、杨氏、郝氏,即所谓 “十三姓”。 中的其它姓氏,有许多都是从这十三姓中再分衍出来的。

纳氏,主要出自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长子纳速拉丁,其后裔子孙中有取其名字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纳氏,现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二历史名人:

纳·斯钦巴图:(公元1930~今),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195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任职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蒙古族中学,是中国蒙古语文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蒙古文学研究学会会员。

从事民族教育工作四十余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辛勤耕耘,桃李满园。

在教学工作中,潜心钻研开拓进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积累经验,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取得累累硕果。

1984年撰写的《我爱草原——那里有我的母亲》,获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文学二等奖。1984年散文《乌拉特草原赞》获内蒙古日报社三等奖。

主要著述有《蒙古语文正字法新说》等,中篇小说集《野人》等。

纳·赛西雅拉图:(公元1933~今),蒙古族,原名丹毕宁布;内蒙古巴林右旗人。著名驾御家、诗人。

1948年入内蒙古自治学院学习。195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同年加入中国 。

1955~1957年在内蒙古师范学院蒙古语言文学业余研究班学习深造。先后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任教,1987年晋升为教授,曾任系主任等职。1994年被评为享受 津贴专家。

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1984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国际蒙古学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出版了《珍贵的礼物》、《第一个早晨》、《纳·赛西雅拉图诗选》、《儿童文学作品选》(四人集)四部诗集。

此外,还发表了一百五十余篇长短诗作和三十余篇散文作品。出版了学术专著《蒙语诗的节奏研究》,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

主编出版了全国蒙文高校统编教材《蒙古文学史》(古近代部分)。主编出版了论文集《蒙古民俗研究》等。先后四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和最高奖—“索龙嘎”奖。

纳赛登:(公元1935~今),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著名宗教工作者。

呼和浩特市郊区攸攸板乡西马素回村西乌素图召管理组副组长,呼和浩特市郊区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1944~1951年在长寿寺当喇嘛,学习经文,参加各项宗教活动,1980~198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了党的各项宗教政策,从事管理专院和保护文物古迹工作。

五十年来,他既是农民,又是佛教信徒,多数的时间从事佛寺活动,为了兴旺发达佛教事业,保护蒙古族珍贵文化遗产,在工作上兢兢业业,遵照国务院《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按照党的宗教政策。本着承认历史,尊重现实的精神,努力为宗教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纳忠伦:(公元1942~今), ;云南个旧人。著名民族工作者。

196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哲学专业,即被分至 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工作。

三十余年来,除当过六年中学教师外,从民族工作队队员做起,较长时期从事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现任云南省人民 宗教事务局局长、第八届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宗教学会副会长。

撰有《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的异同》、《云南 教》、《坚持实事求是做好宗教工作》等文。

纳音太:(公元1947~今),蒙古族;内蒙古上默特左旗人。著名先进工作者。

内蒙古土左旗水泥厂水泥车间工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1976~1998年在土左旗水泥厂工作。他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能够充分发挥 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次被评为优秀 员和先进工作者。

他在职工和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公私分明,敢为人先,勇挑重担。

纳承宗:(公元1952~今), ,笔名晨钟;云南昆明人。著名书法家。现在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从事图书管理工作。

受其父影响,自幼学习书画。曾临习过石鼓文、张迁碑、九成宫等历代书家名帖。国画专攻花鸟,以《芥子园画谱》为学习范本,小有所成。青年时期,尤精于篆刻。初学宗秦汉,追溯秦汉玺印及封泥瓦甓,临刻秦、汉、明、清各流派印章百余方。吸取古人之精华,治印师古而不泥古。

在创作的作品中,刀法苍劲、古掘,既有书法之韵味,又有金石之气息。章法疏密有秩,雄健奇崛,险而不怪。艺术创作不墨守陈规,敢于创新,经长期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艺术生涯几十年,辛苦耕耘,不追求名利,注意艺术道德。时刻不忘古训“印人应胸有方正,身无媚骨”。

为提高书法艺术理论,1984年参加了上海青年报举办的篆刻函授学校的学习。1985年在长安书法函授学校继续深造。作品曾多次在省、市一级书画展中展出。1985年被昆明市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1994年篆刻作品《天下为公》、《百团大战》获“全国图书馆系统书画摄影展”佳作奖,该作品于同年9月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并于1995年7月在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图书馆系统书画摄影展作品集》一书中发表。

1998年传略和篆刻作品分别在香港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纪美术家传》(华人卷)和《世界美术集》(华人卷)收录。1999年,篆刻作品《定国安邦》、《国泰民安》被编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一书,并获“传世艺术大奖”。

2000年3月,传略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亚洲艺坛名流》一书。2000年6月,篆刻《龙腾盛世》、《千禧吉祥》、《黄河子孙》、《舞剑得神》、《儒雅将军》等作品入选人民画报社、中国文联举办的“首届世纪华人艺术展”。荣获铜奖,被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

纳 森:(公元1961~今),蒙古族;内蒙古察右前旗人。著名 党务工作者。

察右前旗政法委书记,察右前旗第十一届人大代表。1982年8月~1985年12月在察右前旗民中任教;1985年12月~1988年12月在察右前旗民委工作;1988年12月~1990年12月任平地泉乡副书记。

1990年12月~1993年12月任呼和乌素乡乡长;1993年12月~1995年12月任三成局乡乡长;1995年12月~1998年11月任黄家村乡书记;1998年12月至今任察右前旗旗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怎么从指甲“月牙”看健康?

月牙也叫健康圈,规范名为“指甲半月痕”,是阴阳经脉界线,是人体精气的代表,故也称为健康圈。指甲半月痕的发育,要受营养、环境、身体素质的影响,当消化吸收功能欠佳时,半月痕就会模糊、减少,甚至消失。指甲半月痕的状况,显示出人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这些指甲的信息可以反映我们的一些身体状况,所以应该多关注。

通常情况下,维持在8~10个是最理想的状态。人们手指上的月牙,会随着身体疾病的发生而减少或丢失,一旦身体康复,月牙又会慢慢长出来。

月牙并非越大越好,健康人的月牙面积大致是指甲的1/5,如果月牙面积小于指甲1/5,则表示

精力不足、肠胃吸收能力差。

所以现在看看每天都不在意的指甲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的学问,多学习。

满族八旗子弟姓氏改为:佟、关、马、索、赫、富、那、郎等。

(一)、佟姓

1、满族佟仓氏,亦称童仓氏、仝仓氏,源出明朝初期建州女真族首领佟·猛哥帖木儿的次子佟仓(童仓、仝仓)。其后裔子孙后汉化简改为佟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满族佟氏本源。

2、满族佟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源出汉族佟氏,入满洲旗后,在姓氏字后面加上一个“佳”字以区别未入旗之汉姓。佟佳氏本非满族姓氏,原为辽东汉族巨豪,佟佳本为地名,在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

3、满族栋阿氏,亦称东鄂洛氏,满语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佟氏、邓氏。

4、满族赫舍里氏,称赫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氏和金国时期女真旧部纥石烈部,以部为氏,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

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色钦及穆理哈村(今吉林东丰小四平镇一带)、塔散堡(今辽宁锦县塔山)、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相同姓氏者,后多冠汉姓为佟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普氏、桂氏、艾氏等。

5、满族嘉穆呼氏,以地为姓,满语为Giyamhu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所冠汉姓为佟氏、贾氏。

6、满族李佳氏,亦称李家氏,满语为L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李佳和罗(今辽宁新宾李家河)、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

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铙赛山钦札库穆(今辽宁抚顺东南部)、萨尔湖(今辽宁抚顺萨尔湖)、沈阳(今辽宁沈阳)、长白山区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蒙古族李佳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古族李佳氏多冠汉姓为佟氏、李氏。

7、满族萨克达氏,本巴雅拉氏,后改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族人众多,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

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畔)、黑龙江两岸等地,所冠汉姓多为佟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陀氏、翁氏等。

8、满族唐达氏,满语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今乌苏里江北岸),后多冠汉姓为佟氏、唐氏。

9、满族佟启氏,亦称通吉氏,满语为Tungki Hala,汉义“罗圈腿”,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所冠汉姓即为佟氏。

10、满族佟鄂啰氏,满语为Tongelo Hala,世居扎库塔(今吉林珲春西,扎库塔城在今图们江北岸,海兰江以西),所冠汉姓即为佟氏、罗氏。

11、满族佟赛哷氏,亦称图色勒氏、图色里氏,满语为Tungsaire Hala,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嫩河(今黑龙江省讷河)、尼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沙济(今辽宁新宾西北部)、穆塔喀村(今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等地,所冠汉姓多为佟氏、赛氏。

12、满族图色哩氏,亦称图色勒氏、图克色里氏,满语为Tuseri Hala,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尼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沙济(今辽宁新宾西北部)、

黑龙江穆塔喀村等地。后有锡伯族、蒙古族引为姓氏者,蒙古族图克色里氏后又分衍出图木尔齐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佟氏、图氏、屠氏、多氏、涂氏等。满族本支佟氏皆尊奉佟·猛哥帖木儿、佟仓(童仓、仝仓)为得姓始祖,汉族佟佳氏转满族佟氏皆尊奉佟养性、佟养正为得姓始祖。

(二)、关姓

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赫哲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里(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关氏、华氏、胡氏、扈氏等。该支赫哲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

(三)、马姓

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在中国东北聚集着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在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

满族的马姓跟地名有关,据说在西汉时期,在当今的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四)、索姓

满族索氏是于清代后期而冠用的汉字姓。此前,宗族的满族姓氏为索绰罗氏。

(五)、赫姓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

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六)、富姓

1、满族富察氏,亦称傅察氏、富尔察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蒲察氏,金国时期为女真蒲察部,以部为氏,满语为Fuc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人改汉姓为富氏。

2、满族富义氏,满语为Fugi Hala,世居地待考,多冠汉姓为富氏。

3、满族多锦氏,亦称多金氏,源出唐朝末年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独斤氏,金国时期称独吉氏,以姓为氏,世居黑龙江索多理村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多冠汉姓为富氏。

4、满族富尔库鲁氏,亦称富勒库噜氏,满语为Fulkuru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有人改汉姓为富氏。

5、满族富色哷氏,满语为Fusere Hala,汉义“花椒”,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蒲速烈部,以部为氏,世居屯昂阿,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多冠汉姓为富氏。

6、满族富森氏,亦称敷臣氏,满语为Fuse Hala,汉义“孪生的”,世居开原,多冠汉姓为富氏。

7、满族富苏瑚氏,满语为Fusuhu Hala,世居吉林乌喇,多冠汉姓为富氏。

8、满族富思库氏,满语为Fusuku Hala,汉义“喷壶”,世居墨洛古,后多冠汉姓为富姓、冯姓等。

(七)、那姓

1、满族夸尔达氏,亦称夸尔那氏、夸哈那氏,满语为Kuward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所冠汉姓为那氏、桑氏等。

2、满族那勒加氏,满语为Nalgiya Hala,满族脱谱姓氏,亦称那尔加拉氏,北京市满族有此姓,世居地待考,后多冠汉姓为那氏。

3、满族那木图氏,满语为Namutu Hala,世居诨都和色(今地待考),人口极其稀少,所冠汉姓即为那氏。

4、满族纳塔氏,满语为Nata Hala,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纳坦部,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那氏、白氏、纳氏等。

5、满族囊佳氏,满语为Nanggiya Hala,源为海西女真的后裔,世居绰尔河流域,所冠汉姓即为那氏。

6、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 Hala,世居黑龙江两岸,所冠汉姓为那氏、春氏、康氏等。

7、满族乌鲁哩氏,亦称吴鲁哩氏,满语为Uluri Hala,汉义“猕猴桃”,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那氏、石氏、赵氏、吴氏等。

8、满族诺拉氏,满语为Nora mongu,是著名的老满洲部族,人数很少,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那氏。

9、满族纳拉氏,亦称那拉氏、纳喇氏,满语为Nara mongu,在文献《辽东纳拉氏谱书》中有记载:海西女真四部辉发部的先世,原系黑龙江东海岸窝集部尼玛察地人,本姓依克得里氏(伊克得里氏,满语为Ikderi Hala),其始祖为昂古理、兴济理二人,

自黑龙江载木植主获利,移迁于察鲁居焉!察鲁地有扈伦国纳拉氏噶扬阿、图莫图二人平素结好深厚,俱由察鲁移居张地,四人聚约修睦,昂古理、兴济理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纳拉氏。清朝中叶以后多称那氏、纳氏、康氏等。

10、满族叶赫氏,满语为Yehe Hala,汉义“盔顶”,本叶赫河之名。叶赫部的先世系蒙古土默特部,始祖兴恳达尔汉,奉明成祖皇帝朱棣之命,率其部民兵等卫守开原界北围场,后兴恳达尔汉灭了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那拉氏(纳喇氏),

迁徙至叶赫河两岸(今吉林叶赫河),改称为叶赫部,以部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因此有族人称叶赫那拉氏(如慈禧太后即其后裔)。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那氏、叶氏、纳氏等。

11、满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章家氏、斋佳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辽宁新宾章京河畔)、长白山俄穆和都鲁(今吉林敦化)、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宜汉阿拉(今辽宁新宾)、

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蒙古族那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所冠汉姓为那氏、张氏、尹氏、章氏、杭氏、车氏、英氏、宁氏、桂氏等。

除了满族诺拉氏、叶赫氏、纳拉氏、章佳氏汉化那氏读音作Nuó以外,其他满族夸尔达氏、那勒加氏、那木图氏、纳塔氏、囊佳氏、讷哷氏、乌鲁哩氏汉化那氏读音皆作Nā。

(八)、郎姓

1、满族纽祜禄氏,亦称钮赫氏,满语为Niohe Hala,其冠用汉姓的最初时间,据其《郎氏族谱》记载为清朝清乾隆年间。郎氏,是由纽祜禄氏满语汉译为“狼”,进而演变为郎氏。这一姓氏是满语的汉译姓氏。

纽祜禄,原系满语地名,因以为氏。氏族居住在长白山、英额等地方。清朝中叶以后,由纽祜禄氏汉译冠姓,汉化为郎氏这一汉姓。

2、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多冠汉姓为郎氏、兰氏等。

3、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郎氏。

4、满族钮赫氏,满语为Niohe Hala,汉义“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姓氏“粘割”,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等。

5、满族钮赫哷氏,满语为Niohere Hala,汉义“狈”,世居沙济(今辽宁新宾)、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英额(今辽宁清原英额门)、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

6、满族钮胡勒氏,满语为Niohule Hala,据史籍记载,源于濊貊族后裔氏,明朝时期称兀良哈氏,世居东海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郎氏。

-满族八大姓

-佟姓

-马姓

-富姓

-郎姓

-那姓

赛金花一生大红大紫过三次:第一次在义和团运动中;第二次是在1931年一二八事件后,举国不抵抗的气氛下,落魄潦倒的她突然被北平小报的记者挖出,如出土文物般赶赴各种宴会充当花瓶兼白头宫女;第三次则是1936年夏衍的话剧《赛金花》公演后。她都没来得及看到这部戏,就于当年的 10月21日死去。

她最为人熟知的事迹其实只有一件,即在庚子年间与八国联军元帅瓦德西的一段关系。几十年屡屡翻炒,也不过是对此的不同阐释。真耶假耶,无人关心。

李师师还是王昭君?

赛金花的跌宕人生始于1893年—这一年,她的丈夫,同治七年戊辰科状元、曾任出使俄、德、奥、荷四国钦差大臣的洪钧去世。作为下堂妾,她开始在上海重操旧业,挂牌为妓。

前面一段人生晦暗莫明,人们甚至不知道她究竟生于哪一年,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赛金花下堂时已经不年轻了,然而状元夫人的头衔,去过欧洲的经历,还有传说中能说英法德三语的本事,都给她平添许多魅力。不久后,她又北上天津,来往京津之间,结识了不少北京的豪绅显宦。

在天津为妓时,赛金花这个名字正式出现。

她在北京城是一个时髦人物。上海的过气名妓去北方走穴,本就大受欢迎,何况又是经历如此奇特的神秘佳人呢?她把上海花界的潮流行为带到了保守的北京,常着男装在街上骑马,奇花异服,被人目为妖孽;在北方花界的风气影响下,与客人拜把子,自称赛二爷,举止行动都出位大胆。

1900年前,她就是小报上的常客。上海的小报逐日连载她在北京的活动,无非是与某人相狎或客人为她大打出手之类花边八卦。这一时期小报奇发达,任何时代的人民都需要娱乐, 就是当时的娱乐明星。

庚子之后,赛金花从一个普通的名妓升格为九天护国娘娘,关于她与瓦德西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期关系的记载,见诸大量晚清笔记、小说。厚道者如吴趼人在《赛金花传》中仅仅点到为止:金花以通欧语故,大受欧人宠幸,出入以马,见者称为赛二爷。但更有许多人言之凿凿,称瓦德西不但是她的入幕之宾,而且对她言听计从,赛氏隐为瓦之参谋(柴萼《梵天庐丛谈》),甚至传说正是因为赛金花的进言,才让瓦德西下令不得滥杀北京百姓。所谓彩云一点菩提心,操纵夷獠在纤手(樊樊山《后彩云曲》)。

1905年,以她为主要人物贯串全篇的小说《孽海花》出版,风靡一时,再版不下十五次,行销不下五万部,她的知名度再上层楼。此书前六回原是金松岑所作,保留的引首词中亦涉赛瓦在庚子年间事,云虎神营荒,鸾仪殿辟,输尔外交纤腕,虽然曾朴续成的全书没有来得及写到这一段,但却大肆渲染她在随洪钧出使德国时就已与雄赳赳的日耳曼少年瓦德西私通,成为另一段公案。

这个时期世人目赛金花,仍然跳不脱天生尤物、红颜祸水的观念,如樊樊山的《后彩云曲》,津津乐道她如何 官禁,招摇市m,昼入歌楼,夜侍夷寝,另有更荒*的细节,如仪鸾殿火灾,瓦德西抱她穿窗而出等等,虽然是仅得自传说,然而却显示了中国文人 想像的极致,有吊名女人膀子的 。中国文人历来还有夸大女人作用的习气,譬如安史之乱全是因为杨贵妃,而明清易代则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关系,于是他们将赛金花比作李师师,又比作王昭君,再借她来感叹世代更替,彩云易散琉璃脆(樊樊山《前彩云曲》,赛金花曾用富彩云、傅彩云作艺名),白发摩登何足数(《后彩云曲》)。

自己都说不清的神话

1933年,早就被人遗忘的赛金花又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事起她央人写了一张呈文要求免除房捐八角,被北平《小实报》的记者管翼贤发现,立即前往赛家采访,在报上大加炒作。随后各方名人络绎不绝去看她,犹如欣赏出土的古玩;连在上海的性学博士张竞生都写信与她谈风论月。一时大批赛金花访谈记出炉,大众兴趣所在,仍然是那一段赛瓦情史。

然而随便找几篇访谈一看,便发现有问题。在这件事情上,赛金花本人的叙述颠三倒四,自相矛盾。

例如她对刘半农与商鸿逵自述身世时,完全未提及在欧洲是否与瓦德西相识;而曾繁的《赛金花外传》同样是采访她之后所写,她就明白表示二人是老相识:他和洪先生是常常来往的。故而我们也很熟识。外界传说我在八国联军入京时才认识瓦德西,那是不对的。

至于1900年的一段韵事,在有些访谈中,赛金花本人全盘否认:我同瓦的交情固然很好,但彼此间的关系,确实清清白白;就是平时在一起谈话,也非常地守规矩,从无一语涉及过邪*。她强调的是她的侠义行径:八国联军在北京城中肆意杀人,她便向瓦德西进言,称义和团早就逃走,剩下的都是良民,实在太冤枉。瓦德西听后下令不准滥杀无辜,因此保全了许多北京百姓。当然,还有一些她自认为骄傲,后人看着却难评说的行为:例如她自称为联军办粮草,以个人名义担保,打消了一些商人心中的疑虑,也让他们狠狠宰了外国人一刀;又为了阻止联军到处抢花姑娘,她主动介绍 给他们,每次收费一百块,又狠狠宰了他们。

总之,在这些赛金花的自述中,她与瓦德西是纯洁的朋友关系,因为撇得太清,倒叫人不大相信。故而孙次舟讽刺道:固不论赛金花正做着 生意,就是她被瓦德西那么信任,如果没有床笫之私,也未免太辜负人家的好意了吧!

奇怪的是,有的时候她又会夸耀瓦德西乃是裙下之臣。如《罗宾汉》杂志的记者逊之采访她时,她便说:时瓦德西知余下堂,向余表示爱情,余爱其人英勇,遂与同居三四月之久。

对她的这番说法,有的人半信半疑,有的则是全盘否定,认为她根本不可能和瓦德西相识。后者中最典型的就是丁士源和齐如山。要命的是,他们两人的说法看起来十分可靠。

丁士源曾是赛金花的恩客。据他在《梅楞章京笔记》中所述,其时赛金花有个客人是为德军做翻译的葛麟德,因此她所住胡同邻居有什么事,往往请她求葛帮忙。她曾易装为男子,想和丁士源混入中南海开开眼界,孰料未能进去。回来后丁士源将此事告诉了同住的钟广生和沈荩,二人添油加醋写了假新闻说她如何被瓦德西看上,投到上海的《游戏报》和《新闻报》,造了一个天大的谣。

而齐如山自述在庚子辛丑一年间,我和赛金花虽然不能说天天见面,但一个星期之中,至少也要碰到一两次,所以我跟她很熟。在他的回忆中,赛金花不过是一个和德军中下级军官鬼混的 ,拉拉皮条,借八国联军之势,到处敲诈恐吓一番,再趁机做点小生意,卖点东西给外国人。他认为赛金花绝对不可能认识瓦德西:第一,她只能说两句日常的德国话,根本不够谈国事;第二,有两次他见到赛金花时,她都与下层军官在一起,听到瓦德西要走过来了,大家都露出仓惶的神色,不希望让主帅看到和中国 在一起,由此证明二人绝不相识。

齐如山回忆中的赛金花,与她自述或文人笔下的侠妓大不相同,感觉却较近于实际情形。她只是一个脑子灵活、有点手腕却不脱庸俗风尘气的 ,军队初入城时,或者需要一些像她这样本地还比较吃得开的人物(因此她自述曾为军队找供应商也不是不可能,但不太可能是瓦德西交待她做的),然而终究他们所想的不过是混水摸鱼捞一票。如卜正民在《合作》这本书中所写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关系:他们主动顺应形势,相互适应,相互妥协,讨价还价,最后串通起来。他们必须这么做,因为已走投无路了。

然而这一种比较平实的形象,是大众甚至赛金花本人都不愿接受的。老派人用她来感叹世风日下、士大夫阶层集体堕落,灵飞(按:赛金花后嫁魏斯炅,改名魏赵灵飞)凭夷酋势,不作威福德,使其不为女子而为丈夫身,我知其爱国爱民,而为好官吏必矣。(杨云史《灵飞墓诗碣》)这一种借爱国女性来讽刺卖国官吏的思路一直延续到夏衍的《赛金花》一剧。而赛金花本人凭借不断讲述自己的传奇经历,亦在困苦的晚年获得了关注—不但是公众的兴趣,还有实质的物质帮助,甚至得以常常出席各种宴会,一如现今PARTY上的各类贵族后裔、世家公子之类花瓶角色。

当讲述经历成为谋生手段,真实与否就不再重要,因为无人会追究神话是不是真的,各人都从神话中获得自己想要的。

纳姓 纳氏家谱 纳姓起源 纳姓名人 纳姓的来源 纳姓简介

纳姓 纳[纳,读音作nà(ㄋㄚ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大蒙古汗国大臣哈散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