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绍兴民风民俗的作文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收藏

关于绍兴民风民俗的作文,第1张

绍兴民风习俗

祭田和祭祀

封建的土地制度,地主出租土地,每年坐收地租,佃农种地主的田,每年要向地主交租(主要是粮食)。此外还有学田、祭田。观聚堂台门的主人是乾隆时期的中等官吏,不仅造了这台门,还买了一百多亩土地,一半做学田,一半做祭田。就是说将学田收得的租谷办小学,供子孙免费入学,将祭田收得的租谷作祭祀之用。学田由学校主持者管理;祭田由大房二房三房逐年轮流收租,也轮流祭祀。

前五代的祖先,是何大名,家谱中有记载,作为后代子孙谁也不去查考,只知他老人家埋葬在陶家埭这地方,人称“陶家埭老太爷”。据说他老人家纵观历史,曾经显赫一时的人家,过几代几乎都先后败落,乏人祭祖了,所以他留下六十亩土地做祭田,不愁后代子孙不争着祭祖。

一年中主要有两次祭祖活动。一是清明节,主祭人家雇大船将族中男子(包括学童)送到坟上,由族长主祭,宣读祭文,庄重肃穆。祭文有固定格式,开头为“维岁次……”结尾“伏维尚向”,约一百多宇的祭文皆用古文,称颂祖先积德,表达子孙敬仰之意,若子孙有大富大贵者,在祭文中则必有所提及,当时“万家墨面”,祭文中有关子孙近况却乏善可陈。据长者说,将来抗日战争胜利,祭文中就要正儿八经地写上、朗读,为让祖宗地下有知,闻知欣喜。我长大成人后想起,陆游《示儿》的诗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之句,大概就是昔日祭文中固有的套路。祭文总体上墨守成法,倘若国家及家属中有重大事件则要充实于祭文之中,向先祖禀报,这大概就是不变中之变。祭毕,参与祭祀的全船老小回到祠堂吃“上坟酒”(依然只有男子可享用,女子不入席,重男轻女一至于此)。按历来成规,“十碗头”,即十大碗莱肴,如扣肉、扣鸡、清蒸鱼、红烧鱼、肉圆、鱼圆,有糖醋芋艿羹、荠菜豆腐汤、炒小虾等。米饭吃饱,每人有艾饺两只,椒盐饼四只,一般都悄悄地带回家中给母亲及姊妹们分享。正常年景,谁家当年是否丰盛,皆有口头评议。如口碑不佳,群起而攻之,就没有颜面见族人,故办祭祀一般不亏待。轮到祭祀(当地称“当年”)是一大收益,六十亩祭田约可收十七八石大米,办上坟酒及香烛船钱用去三石米左右,可净赚十四五石大米,故对这等美差都争着办,今年二房的某家,明年三房的某人都早早排定。战乱时期,当年的那家向族中打招呼:这年头情况特殊,菜肴差一点了,待太平时期再予补上。人们也就予以谅解,便称:“晓得咯,有数哉。”

再一次祭祖是在正月里,从年二十三送灶神爷至新年元宵节期间,台门里挂出祖宗遗像,点上香烛。祖宗遗像几乎都是官袍官服,难道个个做官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为了美化先祖而已,约定俗成,不算悖礼。先祖的相貌是否酷如其人老人们说:“像咯,像咯。”有一天,我见到一位画师正在为一位族中老人画寿像,聚精会神地描摹,笔法细腻,细细端详,形象逼真,周围老老少少眉飞色舞,都说:“像透像透。”

不要以为乡镇无人才,自有专业精进的人士散布于各处,据闻这位画师,自幼善画人物,笔下画像,不乏神形兼备的佳作,后来就专门以画老人寿像为业。我想,千百年前,那时没有照相术,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名士的形象,大概都靠代代画师传承下来。

在祭祀活动中,还很讲究家族中的辈分,按辈分大小排列前后。有一次有位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大人,称我为“叔叔”,将我引领至前排,与白发苍苍的族长仅相差几步之遥的位置。我当时尚是童稚,而我父亲外出谋事,故我全然不知族中规矩,诚惶诚恐地按别人的指点行礼如仪。事后族中有人告诉我:“你人虽小,但辈分大,族中有人年龄大,但辈分小,他见你还得叫你公公哩!”我们这一带,倪姓约有上百家,辈分是祖宗传下来的,用诗句做不同辈分名字里的嵌字:亦始昭文治,诚正谋家秀。在这之前或以后有什么辈则不得而知,我被告知属“治”字辈,低

于“文”宇辈,高于“诚”字辈。先前,我本以为这十个宇的辈分大概只有我们绍兴马山这上百人家的倪氏家族采用,局限于一隅,谁知若干年中在报刊上发现,署名倪文某、倪治某、倪诚某、倪正某的不乏其人,遍及若干外省,甚至有港、台人,可见分布甚广。或许是同一家族,子孙繁衍,分支众多了。时易势变,现在除家里长幼有序外,与同族人相遇已很少讲辈分了。

读书郎——小官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社会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绍兴因读书而做官的人,历史上不胜枚举。对书香门第的男孩子,人称“小官人”,即未来的“官人”。“小官人”既是尊称,也是爱称。

绍兴这地方,读书的风气很盛,天蒙蒙亮,河边,树下,学龄儿童捧着书本在默读、朗诵,除了规定的课本外,还有不少课外读物,如唐诗、宋词、《幼学琼林》、《三宇经》、《古文观止》、《秋水轩尺牍》等等,对唐诗背诵如流,似懂非懂,朦朦胧胧,俗语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许多人事后体味,幼年读的书,常能长期留于脑海,犹如电脑的存贮。“读书百遍,其理自见”。幼时不知其深切伪涵义,长大成人,历经沧桑,坎坷曲折,渐渐领悟书中的意境,“史接千载,视通万里”,蓦然沉思,豁然开朗。书从来不会白读的,有播种,才有收获。

绍兴人的读书与习字练书法融为一体。五六岁的小孩开始认方块宇,随即习字,从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开始,继则抄“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宇越写越好,启蒙读物也就深印脑海。练字的同时,心也就静下来了,书也更读得进了,相辅相成。在乡间读书人家,随便找几个人来,几乎都能写得一手好字,颜、柳、米、王各体都有,真可谓野有遗才。

绍兴人讲究读书要读出乐趣来。一是讲究朗读,不仅读出声调韵味,还读出起承转合、文章气势来。琅琅书声中,犹如吟唱一曲曲令人难忘的和美乐章。当读到《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学童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地浸沉在那文中的意境里。二是讲究对仗,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黄鹂”与“一行白鹭”,“窗含西岭”与“门泊东吴”,“千秋雪”与“万里船”对仗工整,启人师法,这种研读,使人情趣盎然。同时提倡同学间对课,如“小江桥,桥面圆,圆如镜,镜照山会两县。”对日:“大善塔,塔头尖,尖如笔,笔画五湖四海。”“小江桥”与“大善塔”是绍兴县城里的地名和景点。三是前后联相对应,甲同学吟上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乙同学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乙同学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丙同学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接得对的同学受人称赞,他有权利向任何同学提问,包括男女同学可以相互提问,那时封建思想禁锢,男女同学不大相互提问。这种前言接后句的提问,也是一种竞赛,答不出也没关系,别人可以接上去,此起彼伏,欢声四起。激励同学们多看、多读,成为一大乐趣。

学习中老师们还善于用当地历史上名人的故事来激励莘莘学子。老师说:“各位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绍兴什么最出名”一位学生说:“黄酒。”老师含笑说:“算你对,不过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另一位学生说:“绍兴师爷。”老师说:“接近哉,再想想看。清朝灭亡后,师爷没有哉。”

“人才。”老师眉飞色舞:“对哉,对哉。”老师接着发了一段议论:“我们绍兴这地方,自古以来,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鱼米之乡,酿造之都,旅游胜地,禹王陵、兰亭,闻名全国,诗人贺知章、陆游,画家徐渭(文长)、陈老莲都是名士,清朝二百多年中造就大批绍兴师爷,大多是维护封建社会的文人策士。封建社会败落,他们感应最为敏锐,得风气之先。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最早觉醒的是知识分子,他们是绍兴师爷的后代,有智谋有胆识。他们很多留学外国,能跟上世界的潮流。这一时期就涌现出革命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文学家鲁迅,教育家蔡元培,经济学家马寅初……”

学生们一个个神情专注凝神而听。

老师表示抽空细讲他们的故事。

那时学校里的老师半数左右并非专职小学老师,而是在外地工作的很有学问的人才,如钱庄、银行的经理、襄理,工厂的工程师,报馆、出版社的编辑,甚至大学教员,因回乡避难,临时充当家乡小学的老师,阅历不同,视野开阔,讲课生动活泼,内涵丰富。

“你们知道不知道五四运动”“噢,不知道。”老师就讲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五四运动轰轰烈烈,波澜壮阔,主要主张:要民主、要科学,这是救国的良方;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腐败透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北洋军阀混战,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要在巴黎和会上签卖国条约,五四运动一爆发,挫败了屈膝投降活动。外拒强权,内惩国贼,五四是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影响深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就是我们绍兴人。老师说:“蔡元培是教育家,也是学问家。我们要学习蔡元培,像他那样有出息,做爱国爱民的学问家,就要从小立志,好好学习。”

“你们晓得不晓得鲁迅”“晓得咯。”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写小说《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杂文千百篇,约几百万字,文章写得好,对封建思想猛烈抨击,要让思想冲破牢笼。鲁迅也是绍兴人,留学日本,学医的,后来从**里看到日本人杀中国人的头,中国人还围着看热闹,思想麻木到这种地步,鲁迅气极了,决定回国,觉得医治中国人思想上的毛病比医治身体上的毛病还重要,于是写杂文、写小说,唤醒民众。“我们要不要向鲁迅学习”

“要!”学生齐声应着。

鲁迅也是绍兴师爷的后代,但他的思想好,做人要为老百姓谋幸福。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现在各位小朋友,大家都叫你们是“小官人”,大起来(长大成人)无论做不做官,总之要爱国爱民,要做道德高尚,学问精深的人,那才是有出息。老师还兴致勃勃地讲马寅初青年时卖牛去国外学习的故事。在日积月累中,老师们列举了当地名人忧国忧民,勤奋求学的故事,启迪童蒙,在莘莘学子的心田里播下道德学问的种子,这何尝不是影响深远的劝学篇。

绍兴人好读书,读书人多,好学成风。历史上曾经造就了声名远播的“绍兴师爷”人才群。“存在决定意识”,绍兴师爷曾经是封建王朝的智囊,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也感受到封建王朝行将没落的历史趋势,他们的后代子孙或学生,却站在时间的前列,成为新时代启蒙者,新社会的领路人。这批杰出人才中有投身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有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有科学家竺可桢,有经济学家马寅初,有历史学家范文澜,外交家邵力子,出版家胡愈之……在近现代史上,在

约半个世纪左右,绍兴这地方涌现出那么多人才,群星灿烂,说明绍兴人崇尚知识,与时俱进,洞察世界形势,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继承,大力弘扬。

婚丧事宜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男女间的婚姻基本上还是沿袭封建社会的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但也出现了自由婚恋的新风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人年龄在二十左右已谋得一定职业,姑娘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为谈婚论嫁之时,媒人便接踵而至。主要是向女方介绍男方情况,如田有几亩,房有几间,家中父母兄弟姊妹如何,人品如何,但通常不乏溢美之词,什么相貌堂堂,待人和气,忠厚老实,烟酒勿吃,骨牌不识。女方也托人打听,大体尚可,便各自要“生辰八字”然后由瞎子算命,看合不合通常总说“合得拢的”或“大吉大利”。但瞎子算命这一关是很容易做手脚的,如姑娘不愿意这门婚事,便悄悄托人到瞎子那里花点钱疏通,说如有某年某月生的人来算命,问可否结婚,请帮忙阻止。到时遇到有人上门,果然问询该门婚事,瞎子便委婉地说:“啊,相冲相克。”只要说到又冲又克,这家人家便放弃了这门亲事。其所以要“委婉”,是为了不露有人作梗的痕迹。如“生辰八字”经瞎子核准大吉大利,便定下吉日良辰订婚或结婚。此前男方送生辰八字给女方,女方也送生辰八字给男方,日:“交换红绿帖子。”男方向女方送财礼,女方则将这财礼置办嫁妆。女方如系有钱人家,嫁妆办得丰厚,贴钱嫁女。通常人家,财礼款高于嫁妆,留下一定余额,为女方之兄弟将来娶亲时用。

战乱年代,喜事简办,至亲好友到场,三五桌而已,据说太平年间婚事办得颇铺张。当年绍兴有些人专门操办喜庆事宜,被称为“惰民”。“惰民”者为堕落之民的简称,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打仗,陈友谅败,士兵投降,朱元璋罚陈友谅子孙及部下的兵卒降为堕民,子孙世世代代做操办婚丧之事,女的则称“老熳”。绍兴多官府人家,老熳们与台门里人家相匹配,她们把为台门里人家服务视为专利,即使台门里人家已衰落,她们还是以“老爷”、“太太”相称。台门里办婚事,老熳们一到,顿时热热闹闹,她们投人所好,净说好话。说福寿双全,说小少爷将来肯定有出息,扶新郎新娘入洞房,说早生贵子,还请族中有福有寿的老人为新婚夫妇祝福,台词由老熳向老人耳语口授,只听得“多福多寿多男子,亦富亦贵亦康宁。”老熳扶老人上楼则说老爷“步步高升”,搀醉酒的人则说“人生难得几回醉,有醉便是福”,总之服侍得举办喜庆人家舒舒服服,开开心心。临走时自然得到相应的赏金,几块银元,甚至一只金戒指,困难时期,有时只给几斗米钱或一段绸料、布料。老熳决不计较给的多少,而是长远着眼。说台门里的人家将来必有生发之日。在落难的时候,听到这种安慰的言词,使人长久的铭记。

办丧事,丧家开出一张单子,常常需要通知周围一二十里的相关亲友,便委托人外出报丧。报丧人手夹一把雨伞,与平常持伞姿态不同,报丧是晦气的事,找到相关人家前,先打听好门牌,不致踏错门槛;跨进丧家的亲戚家,要说某某人“老了”(讳言死字),那家人就摔一碗碟,含有“玉碎”之意,接着便号啕大哭。然后问生病及治疗经过,端出一碗汤水,碗底下有几块钱给报丧人。临别时最忌讳说“再会,再会”,因再会意味着还要再来,而是说“远走,远走”,意思是灾祸离得越远越好。其他丧事,如大殓、头七、断七,与各地无啥差别。

光阴流逝,沧桑巨变。

新年新岁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 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贴春联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接神 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拜年 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娱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开门出行,旧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须从历本寻出喜神所在方向,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本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此俗今废。

数罗汉 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开元寺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确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纪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已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未来。如是长眉罗汉,便为长寿;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健壮。

赶鸡睡 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庆特早,小孩亦因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故晚饭后即提前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沿袭至今。

禁忌 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吉语求乞 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顺流"等方式求乞。"讴顺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

五路日 五路者,五路财神也,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诞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财神之举,祈祷财运亨通,利市百倍,并自此日起开门营业。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财神者。此俗今废。

迎春 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地方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农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备耕生产。

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颂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旺。"

中华民族否极泰来,小康取代了贫困。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人文荟萃之处,也成了旅游胜地。

绍兴历来民风淳朴,同时保留着和夹杂着若干落后的封建习俗。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会有所扬弃。

绍兴府即继汉、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会稽郡,隋唐、五代、北宋的越州之后,从公元1131年至公元1913年今绍兴地区的一个行政单元体系,袭越州、辖一府八县。

    

  

治所山阴、会稽两县。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驻跸越州,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次年改为绍兴元年,升越州为绍兴府。府治所在地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领会稽、山阴、萧山 、诸暨 、余姚 、上虞、 嵊县、新昌八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绍兴路,辖境属县未变。

  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绍兴府,治所不变,领山阴、会稽、上虞、萧山、嵊县、新、诸暨、余姚八县。清继明制,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以原吴越之地设置会稽郡。会稽郡北起今江苏长江南岸,南至今福建北部,辖26个县,其中钱塘江以北(西)13个县,钱塘江以南(东)13个县。这26个县当中有一个大县,就是山阴县。山阴之名,是因其地处会稽山之荫(北)而得之。史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东巡会稽,登天柱峰,东望大海,更名“大越曰山阴”,天柱峰始称秦望山。至东汉中,吴、会分治后,会稽郡辖境缩小,囿于钱塘江以东,以山阴县为郡治。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户口的增加,山阴县在全郡的 地位越来越显要。至南朝齐代,就有人建议将山阴析为两县。公元557-559年(南朝陈代永定年间),原山阴县分设山阴、会稽两县,包括郡城在内,西部为山阴县,东部为会稽县。从此,历史上便有了山阴、会稽两县并设的局面。后一度时分时合,815年即唐宪宗元和十年起始成定制。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会稽郡改置越州。以后,越州又升置绍兴府(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即公元1131年起),行政区划屡有变更,而山阴、会稽两县一直并设,今绍兴城一直是州治、府治的所在地,同时又是山、会两县的县治所在地。这种郡(州、府)县同城而治及两县同城而治的格局,迄于清末,历1300余年不变。

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山阴、会稽两县合并为烧心能够县,隶属绍兴府。笠年,民国成立,废除府制,实行省、县两级制,绍兴县直属浙江省政府。此后又先后隶属会嵇道、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县先后隶属绍兴专区、宁波专区、绍兴地区、绍兴市。1983年,划绍兴县城区和城郊6乡建置越城区。

历史上山阴、会稽两县的分界线是贯穿绍兴府成南北的府河,故又称界河。界河由南而北,自植利门(南门)流入,经鲍家桥、舍子桥、大云桥、清道桥、县西桥、小江桥,折而向东,经香桥又北折,经咸宁桥、安宁桥,出昌安门,注入三江口,中间支流纵横,皆可通舟楫。其上桥梁甚多,皆连接山、会两县,河西(小江桥至香桥段为河北)是山阴县境,河东(小江桥至香桥段为河南)是 会稽县境。故同处一城,世居小江桥北笔飞弄的察元培 自称山阴人,世居都昌坊的 周豫才(鲁迅)自称会稽人。

那么,倘有发生在两县界河上的公案该由谁来处理?于是绍兴民间就有了“山阴不管,会稽不收”这一名谚,也就有了关于明代才子徐文长(徐渭)智赚山会两知县,为民请命的传奇故事。

20世纪70年代,在扩建绍兴城内主干道解放路时,有关部门以拆(房)和填(河)为能事,将府河大江桥至大云桥一段(约占府河全长的三分之二)填平,改为路下涵洞。千百年来贯通绍兴城南北的府河从此不河矣!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绍兴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绍兴优秀作文1

 国庆假期,我们约了五家人去绍兴旅游。

 第一天,我们去游玩了鲁讯故居。你说过百草园、三味书屋吧。百草园是鲁迅家的一个后园,这里是鲁迅儿时的乐园,是他嬉戏玩耍的地方。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矮矮的泥墙,找到了石井栏。三味书屋是鲁迅求学的地方,所谓“三味”,是指“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在书房的东北角,我们找到了鲁迅的座位,他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他用“早”来勉励自己,“时时早,事事早”。游三味书屋使我明白了“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我以后也要用心学习。

 玩了整整一天,我们的肚子早就饿得扁扁的了。于是,爸爸带我们去绍兴最有名的酒店——咸亨酒店吃晚饭。酒店前有一座雕像,是鲁讯笔下的著名人物——孔乙已,他经常来这里喝酒,还欠下了店家一部分酒钱,至今,店里还挂着一份账单呢!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东湖,我告诉你哦,去绍兴不坐乌篷船,等于没去过绍兴。我们坐在乌篷船上,随波荡漾,耳听哗哗的流水声和“嗄吱嘎吱”的划桨声,眼观两岸的山水风光,别有一番情趣。远远望去,湖水清澈见底,波光潋滟,两岸柳絮飞扬,石桥飞架,处处洞桥相映,景色怡人,仿佛进入了仙境,令人感到兴味无穷。

 第三天,是我们玩得最高兴的一天了。我们去了柯岩景区。走到景区中心,一眼望去,就看到了一根直入云天的石柱,上粗下细,我生怕它会拦腰折断。最底下的石头的直径不到一米,顶上的直径有30多米。从不同的角度看,这根石柱会“摆”各种姿势,有时候像大蘑菇,有时候像冰棍,真是千姿百态!接下来,我们去了鲁镇,一踏入鲁镇的大门,每条街上都是古代建筑,许多店主都穿着古代人的服装来招揽生意。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家押宝店,我买了三个铜板来押宝。告诉你一个小秘决,押铜钱要押在别人押得少的地方,这样才能赢。我靠着这个秘决赚了好多铜板,我大方地分给小伙伴们,结果,都被他们输光了。

 在绍兴,我们坐了乌篷船,品尝了回香豆和臭豆腐,游览了名胜古迹……绍兴真好玩呀!

绍兴优秀作文2

 绍兴这座城市在我的印象中是优雅地、美丽的、蕴含着浓浓书香气息的鲁迅故里。然而在我第二次来此,却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绍兴,不了解绍兴的人。

  绍兴的陌生人是值得我们去感谢的,他们是热情的;在我们脱离了家庭的怀抱,远离了家人的保护;独自来到这里生存的时候,给了我们太多的温暖。每当我遇上一个行人,拿着一份巨额报纸走上前询问:“您好,我们是一个一元钱生存挑战,要靠自己的努力赚取中饭的费用;所以您能买一份我们的报纸吗?”这时候,有人十分慷慨,解囊相助;有人半信半疑,讨价还价;但没有一个人是恶言相向,出言不逊的。当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路人,每一个路人都是友善的对待我们。

  冬天是凄凉的,也是别致的。在绍兴,我们也知道目前只能靠自己努力生存下去;在餐馆里,原本在家大吃大喝从不考虑价钱的,选菜时也尽量压低价格;在售卖活动中,原本内向害羞的,变得外向大方;在购物时,原本花钱大手大脚的,变得精打细算……所有人都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去自己赚钱,自力更生;去追求一个崭新的自己。话是如此,可现实是残酷的,在仓桥直街,我们已被一天的行程折腾的筋疲力尽。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还没有赚够晚餐费心中是焦急万分。“现在都快晚上了,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还有很多没有带零钱,我们还是找一家餐馆先吃晚饭吧!”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步入餐馆,先为老板娘打了一剂预防针:“阿姨,我们只有70元钱,够吃晚饭吗?”那位阿姨点点头,在纸上写了什么。当我们安静的坐在凳子上,等待一顿低质量的晚餐时,没想到迎接我们的是一份盛宴!那位阿姨不但为我们打了折,还免费送了我们一道菜。霎时间,一股暖流从我的心底涌出,暖暖的带着些许家的味道。

  在这个寒假,我与几位亲密无间的战友一起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在这个寒假,绍兴这座小城,在我的记忆当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座城市是友善的,是敞开怀抱去迎接每一个人。

绍兴优秀作文3

 10月4日至5日,我们全家人趁着国庆假期来到绍兴旅游。

 第一站是先到绍兴兰亭,那里有著名书法家王曦之写的《兰亭序》、“兰亭”、“鹅池”、“墨池”以及其他书法家写的书法作品。我现在也

 在学习书法,我跟着爸爸妈妈很认真地参观了许多的书法作品。我暗下决心:我要好好练习书法,克服懒惰思想,勤学苦练,使自己将来能写一手好字。

 后来我们参观了鲁迅故居和鲁迅纪念馆。那里有鲁迅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叫“三味书屋”,有鲁迅经常玩的菜园子叫“百草园”,还有鲁迅在自己书桌上刻的“早”字。听爸爸说,鲁迅是我们国家现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写的文章很多,很厉害,很有思想,很多坏人都怕他。在鲁迅纪念馆,有很多照片和文字介绍鲁迅的一生,别人对他的评价有“民族魂”、“民族脊梁”、“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到这里参观的人很多,他们一个个看得都非常认真仔细,虽然现在我对鲁迅还不了解,但我在这里拍了很多照片,长大后我要好好学习他的精神。

 第二天,我们去了柯岩、鉴湖、鲁镇风景区,那里有河流、石拱桥、小船、岩石以及古街道。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浏览了“天下第一石”——一炷烛天,那块石头像个大大的冰激凌,也像一只倒立的鸡腿。在“天下第一石”旁边有个大水池,里面有许多很大很好看的鲤鱼和乌龟,我用鱼食喂它们,很多鲤鱼游过来集中在一起抢鱼食,很好看也很好玩。后来我们乘着只能坐四个人的小船游览鉴湖,他们管他叫“乌逢船”,船小小的,有点害怕,但很安全。在鲁镇,我们还看了“社戏”演出,吃了一种叫“回香豆”的蚕豆,还免费品尝了绍兴老酒,我偷偷地喝了二小怀,还挺好喝的,但脸红红的,被爸爸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通。我们还吃了“臭豆腐”,远远地闻着臭臭的,但吃起来很香,黄黄的,软软的,很好吃,我吃了好几块,吃得津津有味。在鲁镇街道上我们还观看了表演,同时我还买了个玩具留作纪念。下午,我们乘车高高兴兴回家了。

 二天的绍兴之旅很好玩,那里有好看的,也有好吃的,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玩得很开心、很高兴。

绍兴优秀作文4

 绍兴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有着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等美称,是我国历史文化古城之一。绍兴,白玉长堤路,乌蓬小画船;绍兴,镜湖水如月,耶溪花似雪。绍兴好,名人辈出,有卧薪尝胆、复国兴邦的越王勾践,有三过家门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有文坛巨匠鲁迅,有文学泰斗蔡元培等名人,足以让古城绍兴有着文化底蕴。

 百闻不如一见。这不,我趁着今年的寒假来到了古城绍兴。来到绍兴,一踏地,便闻到一股浓浓的书香味,使人感到完全陶醉其间的梦幻般感觉。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起身前往鲁讯的故里。啊!到了!到了!鲁讯的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讯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文学学、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们迎着人流,首先步入了鲁讯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与河水纵横交错,内外空间互相渗透,是一座古朴而神圣、充满灵气又独具绍兴水乡风情的现代展馆。而馆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尊大型青铜坐像。坐在花丛中的鲁讯表情自然,仪态端庄,严肃又不缺乏亲切,眉毛之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展馆的陈列厅内诉说了鲁讯这一生坎坷而艰难的人生看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卷起一阵阵波浪,为鲁讯的一生感慨。走出纪念馆,不觉已是冷飕飕,刮起了风。卖臭豆腐了!各路游人禁不住驻足停留,也来了几盒。我又打开了思路:鲁讯当年会不会也吃这臭中有香的臭豆腐?

 接着,我们来到了鲁讯故居。跨进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走进去,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到了鲁讯的主房、厨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到一个个地方,都到离这儿的宗师近了一步简单单的木桌椅,这可是闻名已久的鲁讯先生幼时读的私塾。正中央是老先生坐的桌椅,四周临窗是为学童而设的,左边最里面靠墙拉着红线的,是鲁讯先生读书时坐的。我仿佛看到了幼时的鲁讯先生在如饥似渴地读书,做到了心到、眼到、口到、在班里念书名列前茅,所以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

 游鲁讯故居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绍兴优秀作文5

 去年暑假,我和钱报的4位小记者一起参加了少儿出版社组织的游学绍兴活动。这次游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参观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并在古老的私塾里穿上鲁迅时代的服装,体验一回私塾生活。

 一踏进鲁迅故居,我轻叹了一声:这房子可真大呀!不是么,这里有数不清的房间:主人的卧室、书房、儿童房、厨房……连绣花都有专门的房间呢!真是多的数都数不过来了,要不是导游带着我们一路参观解说,我想我大概会在这里走的迷路了呢!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屋外的天井。天井里种着一棵桂花树,树下有一组铜像。导游说那是和蔼的祖母正摇着扇子给小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的故事呢。瞧,小鲁迅双手托着下巴,歪着小脑袋,嘴上挂着调皮的笑容,正津津有味地听着。我看见边上有张空着的小凳子,也学着小鲁迅的样子托着下巴静静地听着。“嘿,原来猫真的是老虎的师傅呀!”我眯着眼睛对身边的小记者朋友说道。看我陶醉的样子,大家也都跃跃欲试,想听听老祖母讲的故事了。而我呢,我的`心已经飞到了百草园那儿。我想那个曾经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过无数欢乐的地方一定很好玩吧?我是不是也能像鲁迅小时候一样在矮墙根边听油蛉低唱,看蟋蟀们弹琴,摘覆盆子,挖何首乌呢?

 当我们来到百草园时,我惊呆了:原以为百草园里会是鲜花满地,芳香浓郁的美好景象,谁知道这里却只有空地一片,地上零零落落地种着几行玉米。玉米地的边上竖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百草园”几个大字。我不禁纳闷:那些曾经给鲁迅带来过无数童年乐趣的油蛉、蟋蟀、覆盆子、何首乌,还有那轻捷的叫天子都去了哪里呢?

 就在我觉得很失望的时候,忽然,有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叫着从天空中飞了下来。它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这座大院子里经常会有客人前来参观,一点也不害怕,直接降落到地面上来找东西吃。

 读《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时候,我对百草园充满好奇和向往。可当我来到了这里,却多了几分失望。如果可以,我真希望能坐着时光机回到鲁迅小时候,到那个充满趣味的百草园里快乐地玩上几天呀!

绍兴优秀作文6

 这个五一假期,我们一家来到了美丽的绍兴游玩。我们一下,便赶紧前往第一个景点——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有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和鲁迅博物馆组成。我们首先去鲁迅故居参观,一进大堂就看到鲁迅家的家谱和他的身世。大堂在里面呢,就是鲁迅和他的家人的卧室,卧室里挂着鲁迅一家的合照。再往前去一点儿,就到了一个花园,里面长满了各种植物,有桑树、油菜、南瓜等等等。咦,这是哪儿呢?哦,这就是鲁迅在书中写到的百草园!一出百草园,有一座建筑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走进去一看,发现这就是绍兴当时有名的私塾——三味书屋。一进门又是一个大堂,大堂的墙上挂着一幅孔子的画像,前面的桌子摆着贡品。爸爸对我是,以前私塾收学生时,都让新生给孔子、老师磕头才会收下他。过了大堂,就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地方。突然,我看到里面有张桌子上盖着玻璃,仔细一看,才看到这张桌子上刻着“早”,这张肯定就是鲁迅的桌子。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后院里,里面有很多花和才。鲁迅小时候在哪儿的痕迹竟被保留了下来。接着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一进去就有一面墙对着我们,上面用刚劲有力的字写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接着馆内用文字、和他的作品来讲述这位民族英雄的一生。

 参观完了鲁迅故居,我们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美丽的塔山。塔山,塔山,顾名思义就是有塔的山。山不高,但长满了参天大树,使人以为很高。到了塔顶,我们见到绍兴重点保护文物——应天塔。塔不高,可爬到塔顶,整个绍兴城都尽收眼底。转眼,大半天就已经过去了,我们的“餐铃”都响了。于是,我们一家子来到有几十年历史的仓桥直街吃,桔红糕、茴香豆、梅干菜扣肉,我们吃的不亦乐乎。

 一下子,到了坐火车回去的时候了,我心里想着:再见了,绍兴。

绍兴优秀作文7

 在国庆假期中,我和好友晓禾、爸爸妈妈一起去绍兴游玩。

 一路上,汽车载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向绍兴前进啦!在我眼中,绍兴不仅仅是鲁迅的故乡,它还是个美丽的水乡,到处充满了江南韵味。一进绍兴,就能闻到金桂姑娘的香水味,那么得沁人心脾。而古运河、乌篷船、会稽山体现出了绍兴的风情万种;茴香豆、臭豆腐、乌干菜更是绍兴的标志。正因为有了这些特色,绍兴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无限神往。

 我们排队领好了票,依次去了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寿家老台门——鲁迅新居、百草园、鲁迅纪念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属“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了。三味书屋其实是鲁迅老师寿镜吾家里的一部分,寿镜吾把它用来作私塾,故称“三味书屋”。里面的五张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中间最大的一张桌子应该是寿镜吾先生的办公桌。而东北角的那张桌子就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书桌,我还看见了桌上鲁迅先生刻的“早”字。小时候,鲁迅家因父亲不会经营,又长期患病,逐渐破落下来,鲁迅就经常去变卖家产,再去给父亲买药。有一次,他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鲁迅迟到了,很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下次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没作辩解,点点头,在桌上刻个“早”字来鞭策自己。看着这个“早”字,我提醒自己也要好好学习,做个珍惜时间的人。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的乐园,在鲁迅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一文中就详细介绍了它。进入园中,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了“百草园”三个大字,我还与它留了影。百草园中的百年老树、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令人赞叹,宛如人间仙境。

 下午,我们又去了东湖。东湖是人们开采矿石时人工开发出来的一个湖。东湖的湖水清绿,像一块无暇的翡翠,能清晰地看见小鱼儿在水里快活地游动。东湖旁边的山石十分陡峭,但是很光滑平整,一大片一大片的巨石高高地耸立,犹如一道道天然的屏风。整个东湖就像一个巨大的山水盆景。我们乘着乌篷船,听着悠扬婉转的越剧,穿过因洞门如仙桃而得名的仙桃洞,最后依依不舍地上了岸。虽然绍兴一日游结束了,但我会永远记住“三味书屋”、“百草园”和坐乌篷船的惬意时光,那将是我人生中的一个美好记忆!

绍兴优秀作文8

 清晨,伴随着蒙蒙细雨带来的凉爽。同学们陆陆续续的上了大巴,前往到文化天堂——绍兴,准备来一次“文化之旅”

 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便来到了绍兴,刚一下便是绍兴柯岩风景区,一走下大巴,一股“文化”的气息,迎面扑来,让我们感觉到一种风尘仆仆的感觉,真不愧是文化的故乡啊!我们整齐的排着队伍,一个个步入柯岩风景区,没走几步便看见了四个醒目的大红字“柯岩绝胜”。看着这几个字,同学们个个都赞不绝口,因为这几个字既有一股神秘感,又流露出一丝文化气息,增加我们对柯岩的憧憬感。在这块石碑旁的那一条小道上,是于别的小道大同小异。可是,走进仔细地看一眼,你会发现地上每走三步便会踩到一朵“莲花”,当走完第九朵“莲花时”,居然出现了一朵更大的“莲花”。同学们脸上都开始诧异起来:这“莲花”干嘛用的啊?这“莲花”代表着什么意思啊?

 看着我们的脸上的诧异感,导游便开始给我们讲解:“同学们,这”莲花“的原本用处是用来在佛教当做”级“,来用的,在佛教中一共有九级,所以也就有了九朵”莲花“,可是最后那朵大莲花呢,就是”一“了。俗话说,九九归一,也就是从中得出来的了。刚刚你们走过的莲花的含义就是:脚踩莲花,步步高升的意思了。”沿着小道,一路往上走,突然,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石佛。这尊石佛手左手微下垂,右手放在胸前,脸上带着一丝微笑,仿佛给人带来一股和蔼亲切的感觉。而在石佛的旁边,有一块天下第一石——云骨。看着这块上宽下窄的石头,仿佛就是一把“锤子”。告别了这把“大锤子”,我们便坐上船来到了鉴湖。

 刚一下船,便闻到一股清新的空气,鉴湖的水真绿啊!仿佛一块碧玉静置在那里,一动不动。鉴湖的水真绿啊!仿佛一边辽阔无边的草原。鉴湖的水真绿啊!放佛用涂料上色过似的。远远的,便看见一座桥梁,那应该就是古纤道了吧,走上古纤道,望着这个鉴湖,闻着清新的空气,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

 这次“文化之旅”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的珍贵,对于我们来说收货非常的丰盛。

绍兴优秀作文9

 我们一家要旅游过年。除夕,随着一路奔波,我们一家来到了宁波。

 新年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天一阁。天一阁是个藏书阁,贬官隐居的范钦老宅修缮而成。里面有图书馆、戏台、书法家们临摹的书法作品……

 他们的家规很严格,并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矩。因而藏书近达7万多册。但是,在一次的失窃和熊熊大火中只剩下了1万多本,后来,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至今藏有30多万本书了。

 我们还去了宁波的美术馆,里面有油画、水粉画、国画、玻璃画、素描、临摹、抽象画……

 第二天,一路北上,开了2个多小时,我们到了桐乡乌镇。来到乌镇的大街上,挨街的房子都是古色古香,褪了色的木墙,栏格状的窗户,青石条的台阶……在夜景的灯光中格外迷人。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一座石拱桥上,小河上荡着小木船。每条巷子都挤满了游人。

 我们坐着小船回去,河水倒映着灯光,真美!小船慢慢驶过,河里的水荡起波纹。我们一路欣赏着河岸上的灯展,有喜羊羊的、有孙悟空的、还有孔雀……这灯光让我感到一丝的温暖。

 趁着大好天气,我们在回程的路上经过绍兴,顺便去参观鲁迅的故居。到了鲁迅的故居,我才知道这里是鲁迅小时候住过的地方,我参观了一间又一间的房间,厨房、睡房、佛堂……让我最感兴趣地是客厅,里面有各种我没见过的农具,有稻米的臼,有扇秕谷的风车……妈妈顺便上网查了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大概写的就是这里的故事吧!

 离鲁迅故居不到200米就是沈园,据说,这里是陆游和唐婉深爱之地。墙上还写着一首《钗头凤》。沈园还有个剧院,我们在观看了他们感人的爱情故事的表演。回家的路上,我还兴致勃勃地背着《钗头凤》呢!

 这次春节旅游不但给我增加了见识,还让我学会很多文学知识。

“大如德锦”应该不是一支家谱的字辈~~~~一般这4个字都是两两出现的 你去这找找吧

http://wwwcnwunet/zp/Indexshtml

至于来历百度一下都有 很全的~~我这发不下

姓氏简介之吴姓由来: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氏后裔。

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我国乐曲的发明者。

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吴权属于远古的吴氏族,《路史》已说得明确,其实,吴权不但是人名,它还极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为这样,有的书又说吴权是颛顼时的人,传说各异,无须深究。陈明远《中国姓氏人全》说:吴权的后裔以吴为氏,成为吴姓的一支。

中华民族以黄帝作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国名纪》的记载: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

到颛顼帝时,又有个叫吴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担任火官——祝融。吴回是远古吴人中又一个杰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到高辛氏 (帝喾)时代,吴因迁居吴人之地而称吴回。吴回之兄重黎担任了高辛氏的火官,叫做祝融,后因办事不力被高辛氏帝喾消灭。这样,吴回接替重黎担任帝喾高辛氏的管火之官,任祝融。祝融之官的职责,一是观测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的大火,这是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一件极神圣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吴回担任祝融后,声威远振,死后被尊为祝融神,典籍把他列为中国远古的三皇之一。祝融与火打交道,死后成为火神,也叫“朱天菩萨”,乡间民俗,一遇火灾,则口中大呼“朱天菩萨保佑平安”,双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中,火与南方相配,于是火神祝融又成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

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分离成八个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吴回生陆终,陆终娶西南鬼方氏妹一个名叫女媸的为妻,剖腹生产,一胎生出六个儿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这六个儿子,又各成为一个氏族的首领,拥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氏是陆终的长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离出去后,居住在昆吾,大约在今山西安邑一带,氏族被赐姓为“己”,以地名氏,叫“昆吾氏”。后来昆吾氏东迁至河南许昌一带。传说昆吾氏是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说文解字》:“昆吾,圜器也,”昆吾本身就是壶的别称。昆吾氏的后裔繁衍发达,产生出昆吾、樊、昆、吾等姓氏。“吾”字古音与“吴”通,所以,又有一部分吾氏改用“吴”而成为后世吴氏的一支。《路史·后纪》:“昆吾”下注:“氏书又有吴氏”。如果说吴回从吴氏族同化于重黎祝融氏并分化为祝融八姓是古代吴人的一次离异的话,那么昆吾氏之后一支改从吴氏就是吴族的一次小小的回归。但这是《路史》的说法,至今尚未见到有吴姓自称为昆吾之后者。

帝喾时,犬戎部落有一个英勇善战的首领吴将军。吴人在高辛氏时,有一支加入西方犬戎部落,以狗为图腾。吴族中的一位杰出者,以英勇善战成为犬戎部落的首领,史称为“吴将军”。吴将军能征善战,与中原高辛氏领导的华夏部落集团为敌。帝喾高辛氏克敌无方,只好以重赏求才:谁能砍下吴将军的人头来见,就许诺将自己两位美丽倾城的公主嫁他为妻。诏令下达后,无人应征,后来高辛氏身边养的一条狗杀死了吴将军,娶了公主。

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帝王世系》载有其事。《中国姓氏大全》说:“传说中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吴贺见于《帝王世纪》,他曾与羿比射。其实,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即吴,它在夏商时代一直存在。《路史·国名纪》就说:“(商)纣时亦有吴伯。”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后分14支部族。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从玄嚣这一支传递下来的。玄嚣的第四代孙高辛氏帝喾做了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娶有邰氏之女姜螈为正妻,姜螈是周族的母系祖先。古《诗经》记述了关于姜螈生周族首领弃时的传说。相传姜螈一天出去游玩,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出于好奇,用脚踩了一下,回家后竟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一个男孩,姜螈对此又惊又怕,把这孩子视为怪物丢到荒郊野外。然而更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先后有牛羊来喂养他,樵夫来解救他,大鸟用翅膀温暖他,致使这孩子三弃而不死。姜(女原)认为一定有神灵保佑他,于是就决定抱回去抚养他,并因此为之取名弃。弃小时非常聪明,喜欢模仿大人的样子种植麻、豆之类的庄稼,成年后非常善于农耕之事,他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一块地适合种什么庄稼,因此,附近的老百姓纷纷效仿他,尊他为农师。

弃被后世周部落奉为先祖,世称之为转周弃。周弃大约生活在舜、禹时期,他曾协《助大禹治水,为大禹的农官,故世称后稷。周弃死后,被后世奉为农神后稷。终夏之世周弃子孙世为夏代农官。传至不窋(ku)之时,正值夏代末年,《史记·周本纪》记述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夏代末年政局混乱,周族首领不宙不再做夏农官,他率部族迁徙到了戎、狄等少数民族居住的西北地区。周族生活在戎、狄之间,经常受其骚扰,从不窋到古公(颤-页)父十余代,周部落一直在不断地奔窜、迁徙之中,但他们仍能父子相承,世系保持不乱。公刘时期,周部落为躲避戎、狄的侵扰,又举族迁居到豳地(今陕西彬县一带)。豳地土地肥沃,周人在这里恢复了祖先的农耕传统,农业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周族在首领公刘领导下开始了复兴,《史记·周本纪》描绘了当时周人富足的社会情景:“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归焉。”因公刘在周族发展史上贡献很大,周人作诗《公刘》来歌颂他、纪念他。

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室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在吴姓的一些家谱中,尊古公室父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相传太任生昌时曾出现吉祥的征兆,昌自小天资过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会传统,古公宣父去世后,应有长子太伯继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应是仲雍,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机会继承王位,昌作为季历之子更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和仲雍借口外出为父亲采药,离开了周原。史书记述,兄弟俩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来到荆蛮吴越地区(今天的江浙一带),吴越地区居住着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他们和中原风俗迥异。兄弟俩入乡随俗,纹身断发,在周人看来这哥俩已成为蛮人、残人,再无资格继承王位。

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一带。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书记载的痰阳诸姬 (古代居住在汉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们与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糠帝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楚人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东迁到江苏吴地,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武王克商后,分封太伯、仲雍后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迁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于当时尚未开发的东南之地吴。不管后世对其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后到达了江苏古吴地是没有争议的。

太伯建吴

太伯、仲雍到达江苏吴地后,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当地土著吴人的普遍欢迎,他们纷纷前去投奔。太伯、仲雍兄弟周围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吴地百姓。他们被太伯、仲雍兄弟的高风亮节、仁义之德所感化,自愿拥立太伯为君长,因太伯所居处属吴地,故太伯在这里建立的姬姓国家称“句吴”(句为发声词头,无实际意义),简称吴。

太伯建吴之时,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诸侯混战不已。太伯恐怕战乱涉及吴地,影响吴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营造了一座城市,相传此城的内城周长三百步,外城周长达三百余里,人们在里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样,耕作种庄稼,自给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扰。太伯无子,他去世后,仲雍继立为吴君,他把哥哥太伯葬在无锡梅里,后人在其坟墓附近修建至德庙来纪念这位让贤的吴姓先人。

江苏省苏州、无锡一带有关太伯遗迹很多,至今无锡市东的鸿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围常年绿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太伯入葬那一天,吴人纷纷前去送行,因太伯生前喜欢种麻,人们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间,以表达对太伯的怀念和哀悼之情。此后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一直到今天,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仍为中华民族某些地区的丧葬礼俗。

太伯没有子孙,后世吴姓人称其为开氏始祖,称其弟仲雍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仲雍接任吴国国君后,继续开拓哥哥所奠定的基业,在吴姓发展史上,仲雍其地位仅次于太伯,可谓至德第二人。也就是说上古时就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仲雍去世后,吴人把其葬在吴国虞山。仲雍墓在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间, 仲雍墓门在山麓下,面临北门大街,门前牌坊是清乾隆年间所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进墓门,沿山坡往上先走数十步,可见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有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写的“南国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一时逊国难为第,千载名山还属虞。”墓上立有四块墓碑,正中一块为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的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仲雍至今仍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仲雍葬地虞山已成为海内外吴姓子孙寻根问祖之地。

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做吴君时,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周王朝寻找太伯、仲雍后裔封诸侯,因周章已做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仲因此称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号。

吴、虞兄弟之国,历经整个西周,传国十余代,一直到东周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变革,周天子丧失了号令天下诸侯的权威,人们不再遵从传统礼法,各诸侯为扩张自己的地盘掀起了兼并战争,可谓礼崩乐败,天下大乱。虞国当时是一个小国,版图面积不过今天的山西平陆一县,它北邻强大的晋国。晋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地,它和吴、虞、虢同属姬姓封国,起初不过是方圆百里的小国,但经过晋国君主数代经营,版图日益扩大,到春秋初期已成为诸侯强国。春秋时期的晋 国国君晋献公是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他一心想扩大晋国国土,称霸诸侯。

虞国和虢国 (在今河南省陕县)位于晋国南方,控制着晋国南下中原称霸的通道,因此成为晋国首先兼并的对象。虢国和晋国之间隔着虞国,为避免虞、虢两国联合抗晋,晋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先灭虢然后再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晋国大臣荀息和晋献公密谋,设计了一个“假虞伐虢”的阴谋。晋臣荀息出使虞国,以晋国出产的名马、垂棘出产的玉璧向虞公行贿,请求虞国借道给晋讨伐虢国,虞公果然上当,不仅答应借道给晋国,而且还答应出兵助晋攻虢。宫之奇是虞国著名的贤臣,深为晋国所忌讳,史书记载:“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他听说此事后,急忙面见虞公,力陈借道于晋讨伐虢国对虞国的种种不利后果,但是虞公听不进去。此前,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在虞公看来,这次晋国讨伐虢国,虞国理应助晋伐虢。晋臣荀息终于说服了虞公,晋虞联军进攻虢国,虽未灭虢,但极大削弱了虢国的力量。三年后,晋国看到灭掉虞、虢两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

关于绍兴民风民俗的作文

绍兴民风习俗 祭田和祭祀 封建的土地制度,地主出租土地,每年坐收地租,佃农种地主的田,每年要向地主交租(主要是粮食)。此外还有学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