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目的土目 - 历史记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收藏

土目的土目 - 历史记载,第1张

为什么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设流之后,直到民国三十八年(公1949年)这222年之间,昭通境内仍有“土目”存在呢?这是昭通历史上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这种特殊社会形态有其历史根源,可以说是改土设流的后遗症。

一、其祖上曾帮助清军立有战功,得以保留原土司职务。如今永善县桧溪阿兴土千户安永长,“康熙三十四年,化谕苗蛮投诚,授土千户,给印信,驻防桧溪。雍正六年,米贴禄氏吞都德昌叛,永长奉檄堵截,擒获德昌等。八年,德昌土舍木谷四哥等从乌蒙叛,挟怨杀永长,其子天柱袭……”。(《新纂云南通志·土司考二·昭通府》)。安永长授阿兴土千户职后,于兴隆场修衙门,辖今团结、桧溪、青胜、细沙等乡。阿兴土千户,原给印信为铁质,乾隆时换为铜质,印面为正方形,印文一边为满文,一边为篆书汉文。原存永善县档案馆,1993年被安氏后裔索走。再为巧家拖车阿朵土千户禄阿茂。光绪末年禄廷英袭职后乏嗣,收养邓姓之女为养女,取名禄勋珍,招赘龙绳曾为婿。1937年禄廷英病故,禄勋霖(龙绳曾)成为阿朵土司遗产的继承人。其领地“东傍牛栏江与鲁甸梭山、昭通炎山相望,西界药山、金沙江与四川省金阳、布拖毗邻。”

二、其祖上应调从征或请愿从征效劳,立有战功之后,鄂尔泰扎授土司职务,赏给“叛产”等物。

雍正五年乌蒙改土设流之后,总兵刘起元驻守乌蒙镇(今昭阳区土城),“贪暴残忍”,欺凌夷目,苛刻勒索夷民,鄂尔泰为之震怒,调动滇、黔、川兵数万余人和今贵州威宁与昭通临近的土目、土酋参与镇压。如家居彝良县龙街乡羊官寨和家居威宁新街乡(旧名大官寨)的安祖宝、安祖吉两家,解放前在彝良县境龙街乡、彝洛镇的土地,就是祖上当年随守备曾长治剿灭法漏(路)之后,哈元生赏给的“叛产”。安祖吉为威宁县八大土目之首,安祖宝为彝良四大土目之一。同时,在今彝良境内随清军镇压夷民的戛虐罗全亿。罗氏所得“叛产”,都是司额、法漏的部分领地,主要在彝良毛坪、龙街、角奎、发达等乡镇境内。

三、原“土司子孙私称为土目”(《黔南志略》语)。这一类土目人家,主要在镇雄、彝良、大关等县境内。这是因为镇雄土知府陇联嵩之次室二禄氏,在雍正五年改土设流和八年乌蒙夷民反抗鄂尔泰的斗争中,二禄氏都说服了镇雄夷民没有起来反抗清军。故保全了镇雄土府陇氏部分后裔及属陇氏抚养的禄万全之子禄荣宗(彝良钟鸣和大关洗马溪禄氏之祖)。

土目之家,演变到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不论是自称为土目,或社会称其为土目,其中的大多数人家,已经不知道祖先的土司职称是什么了,也都“不似土司之必须袭荫印照。但都以土目为自贵。而其中门倒户绝的也不少,那些掩映在荒草断垣之下的废墟遗址,世人仍然称为官寨、称为衙门,有的百年不更其名。如今彝良牛街镇果稠衙门坪(原簸酬长官司遗址)、奎香寸田松林坡(又名松林府)。在昭通市内,几乎各县、区内都能找到这类地名若干处。

怡亲王胤祥至今没有后人了。

第一代:爱新觉罗·弘晓:胤祥第七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卒,谥曰僖。

第二代:爱新觉罗·永杭:弘晓第一子,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卒,无子嗣。

第二代:爱新觉罗·永琅:弘晓第二子,嘉庆四年(1799年)卒,谥曰恭。

第二代:爱新觉罗·永迈:弘晓第八子,嘉庆四年(1799年)卒,无子嗣。

第三代:爱新觉罗·绵标:永琅第二子,嘉庆四年(1799年)卒,嘉庆五年(1800年)追封为怡亲王。

第四代:爱新觉罗·奕勋:绵标第一子,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卒,谥曰恪。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坊:奕勋第一子,嘉庆二十 五年(1820年)卒。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垣:奕勋第二子,咸丰十一年(1861年)因罪革爵,赐死。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坪:奕勋第三子,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卒。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圻:奕勋第四子,同治八年(1869年)卒。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增:奕勋第五子,咸丰九年(1859年)卒。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堃:奕勋第六子,咸丰三年(1853年)卒,无子嗣。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堪:奕勋第七子,咸丰十一年(1861年)卒。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泰:胤祥五世孙奕增子,同治五年(1866年)因事革退。

第五代:爱新觉罗·载帛:胤祥五世孙奕协子,同治五年(1866年)袭载泰所遗之辅国公,后事不详。

第六代:爱新觉罗·溥纶:载圻第二子,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

第六代:爱新觉罗·溥瑛:载增第一子,光绪十七年(1891年)卒。

第六代:爱新觉罗·溥仪(非宣统帝):载堪第一子,光绪九年(1883年)卒。

第七代:爱新觉罗·毓寯:溥瑛第二子,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卒,无子嗣。

第七代:爱新觉罗·毓秀:溥仪第一子,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无子嗣。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户部。

自此即全力辅佐胤禛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4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

—爱新觉罗·胤祥

郎姓,中国姓氏之一。来源有三:出自姬姓,出自南匈奴,出自钮祜禄氏,出自满族。郎姓名人有郎朗、郎咸平、郎昆、郎永淳、郎平、郎约翰等。

中文名郎姓

姓氏来源出自姬姓,南匈奴,钮祜禄氏

郎姓名人郎朗、郎咸平、郎昆、郎永淳等

目录

1基本介绍

2姓氏源流

▪ 源流一

▪ 源流二

▪ 源流三

▪ 源流四

▪ 源流五

▪ 源流六

3得姓始祖

4迁徙分布

5历史名人

▪ 郎约翰(宗教神职位人员)

▪ 郎朗

▪ 郎平

▪ 郎咸平

▪ 郎昆

▪ 郎祖筠

▪ 郎永淳

▪ 郎宝信

▪ 郎宇

▪ 郎益华

▪ 郎静

▪ 郎绍君

▪ 郎宗权

▪ 郎友良

▪ 郎太岩

▪ 郎士元

▪ 郎氏

▪ 郎坦

6郡望堂号

▪ 郡望

▪ 堂号

7通用联

▪ 四言通用联

▪ 五言通用联

▪ 六言通用联

▪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8家谱文献

9字辈排行

1基本介绍

编辑

郎[郎,读音作láng(ㄌㄤˊ)]

2姓氏源流

编辑

郎(Lá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大夫、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之后,以地为氏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上记载,春秋初年,鲁懿公姬戏有个孙子叫费伯,为鲁国上大夫,他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九年(鲁隐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农历4月私自占据了郎城(今山东鱼台县),以其为自己家族的食邑,这在史书《春秋》中有记载:“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当时,鲁隐公也莫可奈何,默认了这个事实。在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所据邑名为姓氏者,称郎氏;也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费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从这段史籍记载中,人们可以看出“费、郎一家”的历史渊源,该支郎、费二氏同宗同源,因此有“郎费不婚”之说。

源流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郎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郎氏的一支,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的郎氏部落。汉元帝刘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民族内部因权利之争而发生大规模的分裂,分成北、南两支匈奴部族,其中的南匈奴部随其可汗呼韩邪单于(稽候珊)归附于西汉王朝。

其后,南匈奴被汉王朝分化,郎氏部落内迁中原,逐渐汉化,族人中有以原部落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郎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郎中,亦称廊中、郎官,是皇宫中负责守卫宫殿左右廊庑而命名,最早始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沿置,最高军政长官为郎中令,西汉时期为九卿之一,也是天子近侍之一。在秦、汉时期,官秩达两千石以上者方可任“郎”。郎中还负责掌管车骑、门户,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在最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各类的长官称“郎中将”,其后各类逐渐泯同,最后改为光禄勋。东汉时期,郎中由具有孝廉才智者入尚书中台,在皇帝左右协助处理政务,职满一年称“尚书郎”,满三年以上者称“侍郎”。到了晋朝至南北朝时期,郎中为尚书曹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到唐朝以后,郎中之职逐渐由尚书分曹理事,分为六部,各部均设“侍郎”之职,为各部尚书的辅佐之官,就是各司、局的长官,一直沿用至民国初期,如同今日各部中各司局长。

在郎中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郎中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纽祜禄氏(女奚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吉林通志》记载:

1满族纽祜禄氏,亦称钮赫氏,满语为Niohe Hala,其冠用汉姓的最初时间,据其《郎氏族谱》记载为清朝清乾隆年间。郎氏,是由纽祜禄氏满语汉译为“狼”,进而演变为郎氏。这一姓氏是满语的汉译姓氏。纽祜禄,原系满语地名,因以为氏。氏族居住在长白山、英额等地方。在清朝时期,纽祜禄氏部落的氏族成员“仕官难以枚举”,清王朝开国元勋额亦都,即是纽祜禄氏的氏族成员。纽祜禄氏宗族,是先期进入苏子河、浑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由原始居住地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历经三次大规模的迁徙而来到佛阿拉地区(今辽宁新宾)。其中,史料记载中的长白山地区仅是他们氏族在南迁中的一处中间居住地。在金国时期,纽祜禄氏的姓氏被史书记载为女奚烈氏,据史籍《金史》记载:“女奚烈曰郎”,即女真语汉译为郎氏。在清朝官修史料《满洲源流考》中记有:“纽祜禄氏旧作女奚烈氏。”今日满族郎氏的姓氏,在历史上并没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样发生过诸多的变化,而是自金国时期起即汉译为郎氏。远在金国时期,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记载,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于金胜堡”。另外,“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门,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由于女奚烈宗族庞大,金国朝廷对女奚烈宗族组建的弟子军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辽东满族郎氏,由金、元至今,只有女奚烈氏在明朝初期即演变为纽祜禄氏,清朝中叶以后,由纽祜禄氏汉译冠姓,汉化为郎氏这一汉姓。

2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多冠汉姓为郎氏、兰氏等。

3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郎氏。

4满族钮赫氏,满语为Niohe Hala,汉义“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姓氏“粘割”,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等。

5满族钮赫哷氏,满语为Niohere Hala,汉义“狈”,世居沙济(今辽宁新宾)、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英额(今辽宁清原英额门)、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

6满族钮胡勒氏,满语为Niohule Hala,据史籍记载,源于濊貊族后裔氏,明朝时期称兀良哈氏,世居东海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郎氏。

7满族钮呼特氏,满语为Niohut Hala,源于濊貊族后裔,明朝时期称兀良哈氏,世居浑春库雅拉(今以图们江为中心的日本海沿海北至绥分河,南至朝鲜咸镜道镜城地区)、汪钦(今吉林汪清)、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郎氏、钮氏等。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侗族、佤族、裕固族、拉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郎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1]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以后西藏地区官吏郎仔辖,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郎仔辖,是唐朝以后西藏地区藏族官员的称谓,在藏语中,“郎仔”就是道路,郎仔辖就是负责管理道路的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地方交通管理局局长,此官职称谓一直沿用至民国后期。

在郎仔辖的后裔子孙中,多世代沿袭其官职称谓,并以之为姓氏,后汉化省文简改为单姓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3得姓始祖

编辑

费伯。关于郎姓的姓源,据《姓纂》上面记载:“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第一个以郎为姓的人,是大约3000年以前的鲁懿公的孙子费伯,他原来姓费,迁到郎城(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居住之后,子孙才以邑为氏,纷纷改姓了郎。从这段记载,更可以看出“费、郎一家”的一段渊源,因为,郎姓的始祖是费伯,后来他的子孙有的以郎为氏,有的却仍然沿用原来的费姓,3000年前他们本是一家人。故郎氏后人奉费伯为郎姓的得姓始祖。

4迁徙分布

编辑

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33位。郎是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郎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郎不但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中国姓氏,而且其始祖是出自具有光辉历史的春秋鲁国,是曾经“制礼作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贡献的周公后裔,当然,更毫无疑问是组成中华民族的黄帝子孙之一。关于郎姓的姓源,据《姓纂》上面记载:“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郎姓起源于姬姓。周朝时,鲁国国君鲁懿公的孙子费伯,曾率部驻扎在郎(今山东省鱼台东北),后来驻扎时间久了,费伯的族人就有许多留在了郎地,并且以“郎”为姓。因此郎姓是鲁国国君的后裔。由于鲁国国君是周朝王室后裔,因此,郎姓起源于姬姓。历史上少数民族南匈奴也有人改姓为“郎”。这一个传自3000年前周公旦的姓氏,跟其他姬姓后裔比较起来,后来繁衍不算很广,所以历来的郎姓人士也并不十分多见。我国江西的磁器,为古今中外所闻名,其中以康熙年间的郎窑,最为珍贵。而郎窑是由当时的江西巡抚郎廷佐所造。郎姓望出中山郡(汉高祖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魏郡(汉高祖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土目的土目 - 历史记载

为什么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设流之后,直到民国三十八年(公1949年)这222年之间,昭通境内仍有“土目”存在呢?这是昭通历史上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