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澳门、香港的历史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收藏

关于台湾、澳门、香港的历史资料,第1张

1、台湾

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

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

2、澳门

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她的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因为当时泊口可称为“澳”。澳门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蚝壳内壁光亮如镜,澳门因此被称为蚝镜。

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说:“濠镜之名,着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从这个名称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镜、镜海等一连串澳门的别名。

澳门的名字源于渔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国女神──天后,她又名娘妈。据说,一艘渔船在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航行,突遇狂风雷暴,渔民处于危难。

危急关头,一位少女站了出来,下令风暴停止。风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海镜港。上岸后,少女朝妈阁山走去,忽然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做一缕青烟。后来,人们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位娘妈。

3、香港

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中原指以陕西中部、河南西部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

1982年9月,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扩展资料: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少年时代的郑成功,曾亲眼目睹荷兰侵略者在家乡福建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残害乡亲。他从小就对荷兰侵略者十分憎(zēnɡ)恨。后来,郑成功成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便移师金门、厦门一带,决心进军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

香港回归事迹: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回归祖国,实现了包括广大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百年夙愿,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董建华宣誓就任第一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

1997年9月23日至25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在香港举行。这次年会是香港回归祖国后承办的首个大型国际会议,也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年会。

时任世行行长沃尔芬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高度评价香港年会,对中国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成功承办这次年会以及向与会人士提供的热情款待表示谢意。回归15年里,共有70多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在港举行。

-台湾

-香港

-澳门

有以下几个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

①“台湾”(汉语拼音:Táiwān,注音符号:ㄊㄞˊ ㄨㄢ)一名源于居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右图上方为“台湾”名称的繁体汉字正式书写,在台湾地区官方“国书”、文件和教科书等正式场合中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 秦朝称“瀛州”;   三国时期称“夷洲”;  隋朝至元朝称“流求”。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称为“东番”。 

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而台湾由于物产丰富,又称“宝岛”。 [39]  台湾地区在部分国际场合的代称为“中华台北”。

葡萄牙人称台湾为“福尔摩沙”(Formosa),源于葡萄牙语Ilha Formosa,意为“美丽之岛”,在1950年代前是欧美对台湾的主要称呼。  日本古代曾称台湾为“高砂”、“高砂国”、“高山国”。

②香港历史沿革:

在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境地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先秦时期,岭南(包括香港)为百越之地,《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 。

正史记载中,岭南尽皆“南蛮之地”,至秦军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岭南地区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过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③澳门:

澳门地区的考古发掘,特别是1995年在路环岛黑沙的沙丘中发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经鉴定,证实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贵古文物,与其同时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几年来在距离澳门不远的珠海地区出土的同类文物,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门一带的地区劳动、生息。

澳门、路环、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国大陆的原始居民足迹所到之处。在商周时期,古代居民已在这些地区居住活动,所以,澳门、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簋、罐以及战国时期的陶器等。

④望夫石:

望夫石位於沙田红梅谷,外形恍似妇人背著孩子,矗立在山岗已经有百年之久。岖石形态流露著盼望,加上流传民间的夫妻别离悲惨故事,遂成为了热门的旅游胜地,也是公众晨运的好地方,不少人皆认为攀登望夫山,细听望夫谣,是何等的凄美动人。

相传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妻子产下女婴後,不幸因病逝世,留下女婴,幸得邻舍一妇人亦产下了麟儿,可怜该父女的遭遇,愿意为女婴哺乳。转眼数年过去,两孩已经6、7岁,青梅竹马相处融洽。

不久女童的父亲积劳成疾去世,孤女亦成为童养媳,长大结婚与夫育有一对儿子,一家乐也融融。可惜好景不常,某年天旱,稻谷失收,丈夫为求生计,被迫舍下妻儿与同乡出洋谋生,谁知一去不返,音讯全无。

妻儿生活凄苦,但是仍然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一家团圆,因此妇人每天手抱幼子背著长子,攀登山岗遥望远海,冀盼夫君归来,日日如是,风雨不改。母亲悲哀地说,丈夫何时会回来。有一天,三母子如常登山守望时,突然遇上狂风大雨,雷电交加,三母子突然在天崩地裂中消失於世上,但是他们站立的位置郤出现了一块巨石,形态极似失踪了的三母子。

有传说是其深情感动苍天,故此将他们化成石头永守山岗,而这个哀怨动人传说亦渐渐广泛地流传开去。

⑤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她的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因为当时泊口可称为“澳”。澳门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蚝壳内壁光亮如镜,澳门因此被称为蚝镜。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说:“濠镜之名,著於《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从这个名称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镜、镜海等一连串澳门的别名。 

澳门的名字源於渔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国女神——天后,她又名娘妈。 据说,一艘渔船在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航行,突遇狂风雷暴,渔民处於危难。危急关头,一位少女站了出来,下令风暴停止。风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海镜港。上岸后,少女朝妈阁山走去,忽然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做一缕青烟。后来,人们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位娘妈。 

十六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时,询问居民当地的名称,居民误以为指庙宇,答称“妈阁”。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 

扩展资料

1553年,开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虽然从1557年开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门的居住权,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设有官府,由广东省直接管辖。

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了有效期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至1928年期满失效)后,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门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马士加路也为首任澳门总督。澳门历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驰名于世,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在地区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经济的运转中发挥重大作用。

澳门自被葡萄牙侵占以来,葡萄牙人在澳门一直拥有特权或特殊地位,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满;从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杀总督亚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学校事件而触发的“一二·三”事件,均显示了民间对于葡萄牙人在澳门的特权一直深感不满。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实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认澳门是被葡萄牙非法侵占的,并首次提出把澳门交还中国。由于当时不具备适当的交接条件,时任总理的周恩来提出暂时维持澳门当时的状况。

1984年10月3日,邓小平首次公开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澳门问题。

1986年,中葡两国政府开始为澳门问题展开了四轮谈判。

1987年4月13日,两国总理在北京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联合声明说,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国承诺向澳门实行一国两制,保障澳门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权利。

1993年3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于北京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1999年前葡国管治下的一个中国领土,澳门的主权属于中国。

1999年12月20日零时,在中葡两国元首见证下,第127任澳门总督韦奇立和第1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于澳门新口岸交接仪式会场场内交接澳门政权。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门群众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部队进驻澳门;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015年12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图》,自2015年12月20日起施行。1999年12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区域图》同时废

1、台湾的由来

有人说“台湾”是古代神话传说“岱屿”和“员峤”首字联名“岱员”转变而来的;也有人说“台湾”是因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台风而得名;还有人说“台湾”原作“埋冤”,后因其词不详才改称为“台湾”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其后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篇》)。更多的人则主张“台湾”之名来源于陈第所著《东番记》中的“大员”、周婴《远游篇》中的“台员”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大湾”。“台湾”则由“大员”、“台员”、“大湾”等或因语音相同转译,或以当地部落名称谓转化而来的。

2、香港的由来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 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 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式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说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据说,香姑是一位海盗的妻子,海盗死后,她就占据了这个小岛。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小岛以她的名字为名,称之为“香港”了。

3、澳门的由来

澳门的名字源于渔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国女神:天后,又名娘妈。当葡国人抵澳时,向当地人打听地名,居民以为其问附近供奉娘妈的庙宇,于是回答“妈阁”。广东话“阁”与“交”的发音相似,葡萄牙人就听成“马交”了,以其音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除了澳门的名称外,这块美丽的土地还曾有过濠江、镜海、濠镜澳或香山澳和莲岛之称。

关于台湾、澳门、香港的历史资料

1、台湾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
点击下载
上一篇:边氏家谱下一篇:谁知道朱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