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怎么形成的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4收藏

地球人怎么形成的啊?,第1张

地球的人类是进化而来的。

按照科学理论来看,大约在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带来了地球上的一次生物大灭绝过,并且导致地球上三分之二的物种消亡,包括恐龙在内的巨型生物,而过后,原始的哺乳动物在经过漫长的岁月活了下来,之后开始进化。而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变得尤为突出,人类也是从这个时段出现的。

人类进化起源于森林古猿,然后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四个进化阶段。而我们现今就是处于第四个阶段。所以,从根本上的理论来讲,人类其实就是猿类。

地球是人类的发源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行星。诗人们常常亲切地把大地比作自己的母亲。的确,地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太密切了。地球不仅以它那无尽的宝藏养育着我们,为我们提供生殖繁衍的环境,而且可以说连人类本身也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辛勤探索着地球的奥秘。

地球史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重复的,有着自己的演化史,正像世间一切事物一样,地球也有自己的孕育时期、童年时期、现阶段的青壮年时期,未来的地球也必将走向其衰老和死亡。

地球总的历史已有46亿年,但人类产生才300万年左右,人类文明史却只有6000年左右,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人类对漫长早期史的了解是不能直接观测到的,但是,地球史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周期系统,因而地球史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各种类型的岩石、化石、岩层变形的迹象、岩层或岩体之间关系等地质纪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测定法、氨基酸消旋测定法、古地磁法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探测研究,可把地球演变发展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地球的诞生和它的童年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它跟太阳系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这样,要认识地球形成和早期的演变历史,当然离不开探索整个太阳系的起源,而太阳系是众多恒星中的一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恒星演变的一般规律推测太阳系以至地球的起源了。

一颗恒星的演化可以大体上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力收缩阶段,即弥漫星云间的相互引力而集中成一团团星云;第二阶段为核反应阶段,原始星云间相互碰撞发热,内部进行剧烈核反应;第三阶段是衰老阶段,即作为核聚变燃料氢和氮等逐步耗尽。

根据恒星演化一般规律,可推测大约在距今50~60亿年以前,一团星云开始集中,在引力收缩的过程中,这团星云的大部分物质进入中心,形成原始太阳,开始有了形体,并开始发光。之后,由内部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它每时每刻都在放射光和热。

地球最早可能是由大大小小的星云团集聚而成的,一般认为在距今47亿年前它已经增长到现代地球质量相近了。这时候的地球还只是许多微星的集合体,叫原地球,原地球在引力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的作用下,不断受热,当原地球内部温度达到足以使铁、镍等元素熔融时,铁、镍等元素迅速向地心集中,在46亿年前左右形成地核和地幔,地壳初步分异作用。原始地壳比较薄弱,而地球内部温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频繁活动,从火山喷出的许多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如CH4、NH3、H2、H2O(水蒸气)、H2S、HCH等,但无游离的氧(现在大气中的氧是光合生物蓝藻和绿色植物出现后长期积累起来的)。这种还原性大气在闪电、紫外线、冲击波、射线等能源下,形成一系列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有氨基酸、核苷酸等(这已被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的模拟雷鸣闪电的火花放电装置使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个实验得到证实)。这些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或直接落入原始海洋,或经由湖泊、河流汇集到原始海洋,在海洋中层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进一步缩合成结构原始、功能不专一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积累,浓度不断增加,凝聚成小滴状,形成多分子体系。在一定的进化概率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再经过长期不断进化,大约在35亿年前终于形成了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能力的原始生命体。此为生命演化的第一阶段,即非细胞生命阶段,实现了从非生命到生命转变的过程。

地球的童年,从距今46亿年形成时期起,大约延续到距今30亿年左右,一共1516亿年。当然,对于地球的童年,现在知道的还不多,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二、地球的少年时期

从距今30亿年左右到57亿年这段时间,地球进入了少年时期,也就是前古生代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延续时间十分漫长,大气、水、生物圈也都有很大发展,可是生物界的进化却很缓慢,直到前古生代末期,地球上也还只是有菌类、藻类和一些低等原生动物、腕足类动物等。这跟寒武纪以后生物界突飞猛进的发展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地球进入少年时期是以最早出现小块陆核作为标志的,后来大陆就是由陆核逐渐扩大而形成的,地球上发现的有确凿证据的小块稳定陆核形成于距今28亿年前,地点在非洲南部。直到25亿年前,各大陆内相继形成若干个小块稳定陆地。后来在距今17亿年左右,地球经历了一次最有意义的稳定大陆形成事件,稳定大陆的面积在相对比较短的历史阶段里大大增加,大陆差不多接近了它现在的规模。但形成的大陆岩石圈(也称原地台)还比较薄弱,保留有相当的活动性,没有达到真正的稳定。

从原地台到地台的转变时期是从距今17亿年到距今14亿年左右,根据科学家对资料的研究分析来看,原地台曾多次被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所打碎,又不断被下面涌上来的岩浆物质所胶结,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稳定,因此,距今14亿年左右是稳定大陆最终形成时期,地球岩石圈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时期,生物界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即原核细胞阶段,这一阶段生命已经有了细胞形态,有真正的细胞膜,但是还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分不出真正的核膜和核仁。主要以在28~20亿年前最为盛行的蓝藻为代表,它能进行真正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早期地球的还原性大气逐步被氧化型大气所替代,其后接着进入到第三阶段的进化,出现了真核细胞,从原核细胞发展到真核细胞是生物界完成的最重要的一次进化。

三、地球的古生代时期

古生代时期的地层可分成早、晚两期,早古生代分为寒武、奥陶、志留三个纪,从距今大约57亿年到4亿年;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石炭、三叠三个纪,距今4亿年到23亿年。这34亿年时间是最古老生命的时代,地球到这个时期已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变。从寒武纪开始,地台经过长期风化、剥蚀、搬运等外力地质作用,地球表面高低差异减少(即平夷作用),低洼区域屡遭海水浸漫,浅海面积不断扩大。此时期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可利用的煤的时期,如我国南方的一种煤—石煤,就是由生活在滨海、浅海的海生植物遗体大量聚集石化而形成的。到了志留纪末期,地台周围和地台之间的地槽区发生了加里东(英国的一个山名)运动的大变动,延续时间为几百万年。原来低平地区重新被抬高,简单地貌复杂起来。经过这场变动之后,有的地方发生了倾斜、褶皱,有的地方发生断裂,大陆总面积扩大。随着平夷作用的又一次进行,地球地势又逐渐趋向平缓,太平洋若干地区重新发生海浸,在石炭纪中期,海浸规模达到最大。从石炭纪晚期开始,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地槽里的沉积岩和火山岩层产生剧烈的褶皱,转化成褶皱山系,构造运动此起彼伏,一直延续到晚古生代末期才完成,这个运动叫华力西(阿尔卑斯山脉中的华力西山)运动。

华力西运动使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槽,东欧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之间的乌拉尔地槽、西伯利亚、中亚、中国地台之间的广大地槽区、北美、东缘的阿巴拉契亚地槽都转化成褶皱山系,海水退出,使欧亚大陆连成一片。全球大陆块达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接近,这就形成了全球统一大陆——潘加亚大陆,大陆总面积已经跟今天地球上的大陆总面积相差无几了。

在前古生代末期,植物和动物已经分化。在植物界中,蓝藻和菌类繁盛;在动物界中,已经出现低等无脊椎动物,进入寒武纪,植物界中的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动物界中,若干门类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突发性开始繁荣。奥陶纪的海洋里,植物界中藻类广泛发育,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头足类居多,在奥陶纪晚期,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没有颌的圆口鱼形脊椎动物——无颌类。真正的鱼类是出现在志留纪晚期。到了泥盆纪时,鱼类已经很繁盛,是当时最高等的动物。其中有一种总鳍鱼,以后发展成为两栖类。

由于加里东运动,使大陆面积扩大,某些海洋消失,环境剧烈变化,使那些适应性强的生物种类生存了下来。在泥盆纪中期,陆生植物得到很大的发展,许多种属已经长成大树,并且出现了昆虫、两栖类。到石炭纪中期,出现了森林,昆虫也进一步向空中发展,同时由两栖类进化而来的爬行类也出现了,后来的华力西运动,使海水退去,大陆面积更加扩大,使生物界向大陆进军的进程又大大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在古生代时期,植物界从低等的水生藻类进化成比较高等的陆生植物,动物界从比较低等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进化到鱼类和陆生爬行类动物,完成了向大陆进军。

四、地球的中生代时期

中生代时期分为三叠、侏罗、白垩三个纪,从距今23亿年起到6700万年前结束,延续时间大约16亿年。

中生代开始以后,地球史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折,潘加亚大陆逐步解体,各个陆块渐渐趋向于漂移到现代所处的位置,岩石圈又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动。中生代开始经二三千万年,到了三叠纪末期,在北美、南美之间和欧亚、非洲之间发生了分裂,在南部的几个陆块之间也发生分裂,开始互相移开;到了侏罗纪晚期,各个陆块进一步分裂,在北美和欧亚大陆之间,南美和非洲之间产生了一条大体上是南北方向的巨大裂隙,陆块向两边移开,海水浸进去,这就是未来的大西洋;又过了七千万年,到了白垩纪晚期,情况又进一步变化,各大陆继续互相移开,最显著的是南美和非洲之间的距离加大,也就是说南大西洋有了明显的扩张。

以上所说的中生代时期大陆分裂的历史根据是什么?分裂原因又是什么?这得从下面的假说说起。

首先是奥地利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ALWegenge,1880~1930)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他认为地球是一个由热变冷的天体,它的表层先冷却,凝结成固体的地壳,地壳的上层是较轻的硅铝层,它的下层是较重的硅镁层,处于熔融状态。如同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大陆也是浮在它的基底——硅镁层之上的。潘加大陆由于地球向东自转和潮汐力的作用,原始大陆缓慢地向西移动,以后出现了裂缝,崩解。他还认为,太平洋是古老的大洋,同原始大陆一起存在,后来因为美洲大陆向西漂移,它的范围逐渐缩小,缩小面积等于大西洋扩大的面积,印度洋是在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分离后才出现的,至于北冰洋,它原来就是太平洋的一部分,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文献资料中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论据:南美洲东岸的西依拉山脉和非洲西岸的开普山脉,不仅地质构造相同,而且它们的矿层成份和年龄都一样;其次是古生物资料,那时代的古生物研究证明,南半球的几个大陆上,石炭纪时期的爬行动物中,有64%的种是共同的,到了三叠纪时,也就是推测南半球的几个大陆已经分裂了一段时间之后,几个大陆爬行动物中共同种已经下降到34%;再次是根据古气候资料,用古气候条件的特殊沉积物,如反映古赤道气候的由热带植物形成的煤层、反映干热气候条件的盐类沉积等进行分析,发现其跑到了今天的高纬度地区,而反映古极区的冰碛却跑到了今天的赤道地区,也称为极移。但是,这个假说在盛行一时之后便遭冷落了。

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古地磁学的兴起,研究证明大陆漂移的轨迹与古地磁学是吻合的。地球磁场分南北两极,亿万年前形成的岩石层中,保留着当时的磁性纪录,利用精密仪器,对岩石剩余磁性的测定,可以知道不同大陆在不同地质时代的地磁北极的位置及其移动,研究表明,各大陆测定地磁北极在相应地质时代移动路线不同,最终都在今天会合于磁北极。

其次是六十年代初,美国学者赫斯(HHHess,1906~)和迪茨(RSDietz,1914~)提出了海底扩张假说,这个假说的基本思想是:热的、具有一定塑性的物质从下面的软流圈里上涌,通过岩石圈里的裂缝,在未来的洋脊轴部侵入,涌出的岩浆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动原始洋底向二侧扩张,大陆随之漂移。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新的洋底不断加宽,已经裂开的大陆壳被带到离大洋裂谷更远的地方。

既然新的大洋岩石圈不断地从每个大洋里产生,老的大洋岩石圈向外移开,大洋在扩张,长此下去,地球体积不是越来越膨大了吗?直到后来海底扩张假说和大陆漂移假说相互结合后,才说明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不断增生的大洋岩石圈在地球的另外一些地方又重新回到软流圈里去而消亡了,这跟全球性地震活动带的研究密切相关。从而使地球科学中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能从宏观上阐述地球上层发生的各种运动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此学说把地壳分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每板块又分成几个小块。所有的这些板块构成一层岩石圈。各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的活动地带,板块随着洋底扩张而移动。洋脊附近是板块生长带,有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东太平洋隆起这三处。海沟附近是板块消减带,就是太平洋东、西边缘海沟部分。当密度较大的板块向密度较小的板块俯冲时,引起强烈地震和火山作用;仰冲则形成岛屿或高大山系。

中生代的气候条件总的说来是有利于动植物发展的,中生代早期的植物以裸子植物松柏、苏铁、银杏以及某些真蕨为主。到中生代晚期,出现了能够真正开花结果的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门类,它们在传播和繁殖后代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在动物界里,中生代常常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其中以恐龙最为繁盛,到侏罗纪时期成为地球的霸主,但是在白垩纪却突然绝灭了,究其原因,至今还是得不到恰当解释的科学之迷。从爬行动物发展而来的两类更高级脊椎动物——鸟类和哺乳类,也在中生代时出现了。

五、地球的新生代时期

新生代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最新的一个时代,包括现代在内整个新生代大约为6700万年,由第三纪和第四纪组成。

虽然新生代延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就在这个时期,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气候状况,生物界面貌逐渐演变到现代的样子。

新生代时期最突出的事件是非洲跟欧洲的接近和印巴次大陆跟亚洲的相撞,其结果使一部分岩石圈上层物质互相推挤,形成了横亘于南北半球之间,绵延几乎达到地球半周的最雄伟的山系和高原,它西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经南欧的阿尔卑斯山,东延是喀尔巴阡山,接高加索山、土耳其和伊朗的高原和山地、帕米尔高原和山地,向东就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再向东南去,中南半岛和印尼诸岛的山脉也都跟它相连。这就是阿尔卑斯山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产物。

太平洋跟周边大陆的相互挤压作用也使大陆边缘的构造带持续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和岩浆作用,并且伴有强烈的地震活动,这些作用一直到现代还在进行。以及被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运动所形成的断裂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断块,在大陆边缘各种作用和岩石圈物质运动的影响之下,发生了互相推挤,拉开或相对升降,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

新生代早期的动物主要有两大类:古有蹄类和古食肉类,随着它们的进化,到了第三纪中、晚期,古有蹄类先是有奇蹄类,如马、犀等,后有偶蹄类,如羊、牛等;古食肉类也渐渐进化成各种猛兽,如狮、豹、虎等。生物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许多发展阶段,终于在最新地质历史时期产生了生命之花——人类。人类的进化是生物界长期演变的结果。

促成地球演变的因素,总的来说,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就是在地球外部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里的作用力,它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就是风化、剥蚀、沉积等作用。它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能、地球的重力。另外还有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潮力,以及地球时期历史中的陨石冲击作用等。内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一是由重力能转变而来的能。内外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共同决定着地球表层和内部的物质运动。

如果从十九世纪中叶赖尔的名著《地质学原理》出版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经过许多地球科学家的努力,再上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其的促进,地球演变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科学家们在一些涉及地球演淅�返闹卮笪侍馍先匀淮嬖谘现胤制纭

纵观科学地球史这门学科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地球科学家正处在取得认识上新的飞跃的前夕。未来的地球科学家们一定能把科学地球史这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总结:

46亿年前:地球诞生

45亿年前:陪伴地球的月亮出现在天空

内容:

地质学家认为,最开始地球是一个无法居住的星球,因为当时的地球表面是由熔融的岩浆组成的。在地球诞生1亿年后,月亮便出现在我们的天空中。只可惜她只能顾影自怜,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能够欣赏皎洁月光的生物。

40亿年前:地壳形成

内容:

原始地球是均匀的固体,它刚刚从炽热的状态冷却下来。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冷却的地球又面临熔融的时刻。导致地球再次熔融的热量,主要来自天空中落下来的微星体。巨大的行星引力往往很大,吸引在太阳系中游荡的微小星体,上演着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尘埃和碎块受到地球的吸引,撞击到地球的表面,动能转化为热能,使地球的表层温度上升。同时,地球由于整体的收缩,地球内部密度越来越大,压力也增加,导致地球内部温

40亿年—25亿年前:陆地逐渐形成

38—35亿年前:生命之花绽放

内容:

不仅陆地岩石的形成时间有规律,分布也有规律。往往在现代大陆的中心,是25亿年以前的岩石,在它的周围,是一圈17亿年左右的岩石;再向外是一圈10亿年的岩石。这说明大陆的增生的过程,是由于大洋板块在原始大陆的外侧碰撞、褶皱,形成高于海面的新陆地。经过地球历史中的多次造陆运动,到了10亿年时,由于板块的汇聚,大陆与大陆互相靠近,彼此相连,第一次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块超级大陆。在超级大陆的外面,是更为辽阔的超级大洋。

15—6亿年:五颜六色的水生世界

内容:

地球最初的20到30亿年的岁月中,面貌是非常乏味的。寸草不生的陆地,死气沉沉的海洋。只有在海陆相接的海岸地带,点缀着一些蓝藻。随着地球发怒的次数逐渐减少和威力逐渐减弱,气候变得越来越适宜生命繁衍。十几亿年前的大气,已经与地球早期由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所组成的大气完全不同了,氧气逐渐增多,在高空中形成了一层臭氧层,阻挡了来自太阳的无形杀手——紫外线,使地表的生物再也不用委屈地躲在暗处生存,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生长在阳光普照的世界里了。

古老的蓝藻是一种没有细胞核的生物,而15亿到6亿年间的海洋中,出现了大量的其他类型的藻类,它们具有细胞核,其中的一些,比如绿藻等,细胞中还具有色素,适合在浅海的海水顶层和潮涨潮落的滨海地带生活,为生物将来登上陆地做好了准备。这些藻类颜色多样,绿色、褐色、金**、红色将那时的海洋点缀得绚丽多彩。地球变成了一个可爱的池塘。

10—51亿年:超级大陆一分为四

543亿年:隐生宙结束,显生宙开始

内容:

这是一个地球上众多生物应该铭记的时刻,543亿年被认为是古生代开始的时候,也是寒武纪开始的年代。在此之前,生物界中的物种类型单调,而且多是一些软躯体动物,几乎没有带骨骼和甲壳的生物,因此在地层中发现化石的机会凤毛麟角。寒武纪一开始,生物突然之间繁盛了起来,出现了各种门类的物种,当今世界生物的各大门类,都可以在寒武纪开始的时刻找到先祖。所以,地质学家将寒武纪之前的岁月称为隐生宙,生物好像躲藏起来似的,在岩石中找不到。其实是由于当时生物稀少,死后难以保存的缘故;寒武纪开始一直到现在,称为显生宙,生物繁盛,在地层中频频“抛头露面”。由于有了诸多化石的帮助,地质学家对显生宙要比对隐生宙更加了解。

51—248亿年:大陆分久又合

4亿年前:生物挺进陆地深处

内容:

在古生代刚开始时,生命活动的范围还只局限在近海地带。随后,三叶虫、珊瑚、海绵等动物相继出现,最早的鱼类也开始在海洋中游弋。在距今4亿年左右,一些藻类逐渐适应了陆地环境,它们首先占据了距海岸线不远的沼泽和滩涂地带,这里的环境介于海陆之间,是“登陆先遣队”的理想训练营。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植物终于可以脱离水生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仅仅依靠天上的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植物仍然活得有滋有味。

248亿年:大陆再度开始分裂

中生代(248—065亿年):恐龙横空出世,并盛极而衰

005亿年前:人类出现

http://wwwscitomcomcn/museums/geology/history/

http://wwwfbooknet/book/15647/tx108002htm

问:依照圣经,人类存在的时间约在8000年前左右。有那么多的考古发现(实体证据)支持人类已经存在了至少数万年。你怎么解释?

答: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更多的是证明圣经记载的历史。其它的考古推测出来的年代是估算出来的。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发掘出来的实物,推测出来的年代不一样。另外,美国近代有个火山的产物,如果用同样手段去测,也可以测出数万年来。考古并不准,只是猜测。圣经书写的历史已经4-5千年。但邪灵希望人远离这些道理。

科研成果天天在变。几十年前的理论,几十年后就被推翻。在科学届,说上帝的圣经是准确的话,会被同行排斥。很可笑。就像黑人小孩排斥成绩好的黑人小孩一样。我的解释不是我的看法。是根据圣经的所谓的"智慧创造论"(明明是上帝说的,人还是要变成人自己的理论,要不其他人把那当作上帝的话而拒绝听)

就算全中国13亿人都被骗了一辈子,全球还有几十亿基督徒,相信圣经的人还是比全中国的人多。

圣经不会为相不相信人类只存在了8000年的人而改写的。如果有基督徒不信或不了解,他们应该更仔细地查看圣经。

第 7 章碳 -14 测年法证明圣经是错误的吗?

by  Mike  Riddleon July 7, 2008

科学家使用称为 放射测年法的技术估算岩石﹑化石和地球的年代。许多人被引导相信,放射性测年法已经证明地球有几十亿年之久。这引起许多基督徒重新评估圣经的创造记录,特别是创世记第一章中 “日”一词的意义。当我们特别集中注意这种特别形式的放射性测年法(碳测年法)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碳测年法强有力地支持年轻的地球。

基础

在我们详细探讨如何使用放射测年法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些来自化学的初步概念。想想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模块。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它们称为质子﹑中子和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的中心(核子),电子形成核子周围的外壳。

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决定了元素类型。例如,所有的碳原子都有6个质子,所有的氮原子都有7个质子,所有的氧原子都有8个质子。原子的类型不同,核子里中子的数目因特定的原子类型而变化。那么,一个碳原子可能有6个中子,或7个中子,可能或8个中子—但它总是有6个质子。 “同位素”是一种元素几个不同形式中的任一个,每个形式有不同的中子数。

某些元素中有些同位素是不稳定的。它们在称为 “放射性衰变”的过程中会自然改变成另一种原子。既然这一过程是以已知的速率发生的,那么科学家试图用它像 “钟”一样了解岩石或化石是在多长以前形成的。放射测年法有两种主要的应用。一种是使用碳 -14测定化石(曾经存活的生物)的年代,另一种是用来测定岩石的年代和地球的年龄。

碳 -14 测年法

碳-14(14C)也被称为放射性碳。有人声称它是可靠测年法, 它确定化石年代达到5万至6万年之间。如果这种说法是真实的,那么年轻地球(大约6千年)的圣经记录是有疑问的。因为几万年的14C年代是普遍的。

当科学家对数据的解释与经文清楚的意思不一致的时候,我们绝不应该重新解释圣经。神明白自己要表达什么,而且他对科学的理解是无误的,而我们的理解是有误的。那么我们绝不应该认为更改他的话语是有必要的。创世记第一章定义创造的日是按照字面解释的日( “日”一词与数目一起在旧约中总是意指正常的日, “有早晨,有晚上”进一步定义日为按照字面解释的日)。既然圣经是神默示的话语,那么我们应该问以下几个问题来检查14C测年法标准解释的有效性:

[if !supportLists]1     [endif]对数据的解释是来自经验性的观测科学,还是对过去事件的解释(历史科学)?

[if !supportLists]2     [endif]在测年法中含有任何假设吗?

[if !supportLists]3     [endif]14C测年法所提供的年代与我们所观察到的一致吗?

[if !supportLists]4     [endif]所有科学都接受14C测年法是可靠和准确的吗?

所有的放射性测年法都使用现在的科学程序解释过去所发生的事件。这里所用的程序不是没有疑问。世俗的(进化论的) 世界观解释宇宙和世界有数十亿之久。圣经教导年轻的宇宙和地球。科学支持哪一种世界观?难道碳-14能解决哪一种世界观更准确吗?

使用碳-14测年法常常受人误解。 碳-14主要用来测定曾经存活的生物(有机体)。它无法被用来直接测定岩石的年代。可是,它可以被用来对某些有机体, 如钻石(钻石包含碳-14)的时间。因为碳-14的衰变率很快,它只能测定几千年范围的年代,而不是几百万年。

碳会自然产生三种不同的类别(同位素): 12C﹑13C和14C。

碳-14被用来测年的原因是它很不稳定(放射性),而12C和13C是稳定的。放射性的意思是碳-14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衰变(放射出射线),于是变成不同的元素。在此过程期间(称为 “β衰变”),碳-14原子中的中子会转变成质子。因着失去一个中子和得到一个质子,碳-14被变成氮-14(14N = 7个质子和7个中子)。

如果碳-14不断地衰变,地球最终会消耗所有的碳-14吗?答案是否定的。碳-14不断被增加到大气层中。从外太空来的宇宙射线(包括高水平的能量) 撞击地球上空的大气层。这些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中的原子发生碰撞,使它们产生分裂。来自这些碎片原子的中子与氮-14原子(大气层主要是由氮和氧组成的)发生碰撞,把它们转变成碳-14。

一旦碳-14产生,它就会与大气层中的氧结合(12C表现像14C。一样,也会与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碳(CO2)。因为CO2会与植物混合(意思是我们吃的食物包含12C和14C),所以12C和14C在所有的活生物中应该有同样的比率,正如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一样)。

碳 -14 测年过程是怎么工作的?

一旦活生物死亡,测年过程就会开始。只要有机体仍然活着,它就会继续吸引14C;可是,当它死亡的时候,它就会停止。既然14C是放射性的(衰变为氮-14),死亡有机体中14C的数目会随着时间的过去变得越来越少。因此,测年的过程包含测定14C数目(衰变后仍然存在的部分)。科学家现在使用一种称为 “加速器质量光谱仪”(AMS)的装置来确定14C到12C的数目,这增加假定的准确率到8000年左右。为了实际地对年代作出测量,我们也需要了解其它的事情,其中两件事情包括以下的问题:

[if !supportLists]1     [endif]14C衰变有多快?

[if !supportLists]2     [endif]当生物死亡时它里面14C数目是多少?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率可以根据半衰期来描述。原子的半衰期是指样本中半个原子衰变所用去的时间。 14C的衰变期是5730年。例如, 开始(在时间 “零”时)装满14C原子的罐子在5730年结束时(一个半衰期)会有一半的14C原子和一半的14N原子。在11460年结束时(二个半衰期), 罐里会有1/4的14C原子和3/4的14N原子。

既然14C的半衰期是已知的(它衰变的速率),那么惟一留待确定的部分是化石中14C开始的数目。如果科学家知道生物死时其中本来所含的14C数目,他们就可以测定现在的数目,然后计算多少个半衰期已经过去。

既然没有人测定过生物死时14C的数目,科学家就需要找到一种确定多少14C已发生衰变的方法。要做到这一步,科学家使用了碳的主要同位素—称为碳-12(12C)。因为12C是稳定的碳同位素,所以它会仍然恒定不变;然而,生物死后其中所含的14C数目会减少。所有的活生物 都是从食物和呼吸中得到碳 (14C和12C)。因此,活生物中 14C和12C的比率与大气层中一样的。这个比率会使每30亿个碳-12原子产生一个14C原子。科学可以使用这一比率确定14C开始的数目。

当有机体死亡的时候,这一比率(1比1012)会开始改变。 12C的数目会仍然不变,但是14C的数目会变得越来越少。比率越小,有机体死亡的时间越长。以下的图表显示了使用这一比率所估测的年代。

14C残余的 12C残余的 死亡的年数

百分比 百分比 比率 半衰期的数目 化石的年代

1001001比101200

501001比2×101215730

251001比4×1012211460

1251001比8×1012317190

6251001比16×1012422920

31251001比32×1012528650

最重要的假设

碳-14测年法使用的最重要假设是与这一比率有关的。有人认为, 14C和12C之间的比率一直以来都是同样的(1比1012)。如果这一假设是真实的,那么AMS(加速器质量光谱仪)测年法的有效性将会达到80万年。除了这个数字以外,科学家所用的工具不能查明足够的残余14C(在年代估算上是有用的)。这是测年过程中最重要的假设。如果这个假设是错误的,那么这种碳-14测年法将会给出不正确的年代。什么会引起这一比率的改变?如果大气层中14C的生产率不等于损失率(主要是通过衰变),这一比率就会改变。换句话说,大气层中产生的 14C数目必须等于稳定状态(也称为 “均衡”)的数目。如果这不是真实的, 14C和12C之间的比率就不是恒定的,这会使标本中14C开始的数目难以或不可能准确地加以确定。

利比博士(Dr。Willard Libby)是碳-14测年法的创始人。他假定这一比率是恒定不变的。他的推论是基于进化论的信仰。这一信仰假设地球一定有几十亿年之久。科学界33的假设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开始的假设是错误的,所有基于这一假设上的估算可能是正确的,但仍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利比博士最初的著作中,他注意到,大气层似乎并不是均衡的。这对利比博士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概念,因为他认为地球有几十亿年之久,而且达到平衡需要的足够时间已经过去。 利比博士的估算显示,如果地球开始时在大气层中没有14C,建立稳定的状态(均衡)就要达到3万年。如果宇宙射线(在目前强度下) 有2万或3万年,而且如果宇宙中所储藏的碳这里没有发生一点改变,那么在生命圈中, 目前的所有物质的放射性碳原子的分解率和新放射性碳原子的吸引率之间, 一定存在完全的平衡。

利比博士选择忽视这种矛盾之处(非均衡状态),并把此归因于实验错误。然而这一矛盾已经变成非常真实的。 14C和12C之间的比率不是恒定的。14C的单位生产率(SPR) 是每克碳每分钟会产生188个原子。单位衰变率(SDR)是每克碳每分钟只会分解161个原子。

这是什么意思?如果要用大约3万年才能达到平衡,而且14C仍是不平衡的,那么或许地球不是很老的。

地球的磁场

其它因素会影响大气层中14C的生产率。地球周围有一个会保护我们免受外太空射线伤害的磁场。这一磁场正在衰变中(变得越来越弱)。地球周围的磁场越强,能够达到大气层宇宙射线的数目越少。这会使得地球过去的大气层中产生较少的14C。碳-14水平长期变化的原因无人知晓。变化肯定由于放射性碳宇宙射线生产率发生改变。宇宙射线流量和碳-14生产率不仅是太阳活动的功能,而且也是地球磁场偶极子力矩的功能。尽管地球磁场的力矩很复杂,但它是与巴恩斯(Barnes)基本的假设是一致的。他的假设如下:地球磁场总是自由衰变的……不管磁场有什么变化,它总是在不断失去能量,所以它不可能超过1万年。有科学家说,地球磁场是在不断衰弱之中。今日它比德国数学家高斯(Karl Friedrich Gauss)在1845年开始观察到的弱10%左右。

创世记大洪水

创世记在碳的数目产生过程中可能起的作用是什么呢?洪水会埋藏活的有机体(植物和动物)而来的大量碳,从而形成今日的化石燃料(煤和油等)。化石燃料的数量显示,洪水之前的植物一定比今日植物的数目多得多。这意味着,在洪水之前有机体中的碳可能比今日要多500倍。这会进一步冲淡碳-14的数目,并引起14C和12C之间的比率比今日更小。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这种碳-14就会均衡地分布在生物圈范围之内。例如,生物圈中碳的总数是今日世界的500倍,结果使碳-14与碳-12之间的比率是今日世界的1/500……

当洪水和磁场衰变站在同一考虑之列的时候,相信均衡假设是不合理的。

由于这种错误使用洪水前14C进行的测年估算的假设会得到比真实年龄要老得多的年龄,我们测出洪水前物质的年龄可能是真实的年龄10倍。

RATE 团体的发现

1997年,一个8年的科研项目开始调查测定地球的年龄。这群人被称为RATE团体(同位素和地球年龄)。这群科学家包括:

大气科学博士Larry Vardiman

物理学博士Russell Humphreys

物理学博士Eugene Chaffin

地球物理学博士John Baumgardner

物理学博士Donald DeYoung

地质学博士奥斯丁(Steven

Austin)

地质学博士Andrew Snelling

希伯来语和同源词研究博士StevenBoye

该项目的目标是收集进化论所忽视或删去的资料。科学家对那些用于估测岩石和化石之假设和程序进行重新评估。碳-14测年法的结果显示,漫长的地质时代的看法存在严重的问题。根据进化论者所说的,从10个不同的煤层中所得到的样品代表了地质柱上10个不同的时期(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 RATE团体从美国能量煤样品库部(USDepartment of Energy Coal Sample

Bank)获得了10种以上煤样品。这些煤样品是从美国主要的煤田收集得到的。这些煤样品基于标准的进化论时间估算有几百万到几亿的年龄。它们都包括大量的14C。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因为14C的半衰期相当短(5730年),所以10万年后不应该留下可检测的14C。以上三个时期而来的所有煤层中14C的平均估测年龄大约是5万年。不过,使用更现实的洪水前14C/12C比率将会减少那个年龄到5000年。

这些结果显示,整个地质年代小于10万年—可能更年轻。这不仅证实了圣经的可靠性,而且也挑战了漫长地质年代的进化论观念。因为碳-14的寿命如此之短,所以这些AMS[加速器质量光谱仪]测量对标准的地质时间表提出了挑战。这个时间表标明这部分岩层的年龄处于几百万到几亿年之间。

RATE团队另一个引人注意的观察是从钻石中所发现的碳-14数目。世俗的科学家用其它的放射性测年法,测定钻石的年龄是几百万到几亿年之间。这些方法也以那些可疑的假设为基础的(我们会在第9章探讨这一主题)。因为钻石的硬度很大(已知最硬的物质),所以它对化学交换造成的污染有极强的抵抗力。既然进化论标准认为钻石如此古老,那么发现它们其中含有碳-14应该是较近的创造。

RATE团队分析了十二种钻石样品,以便得到可能的碳-14内容。与煤的结果相似,所有十二个钻石样品都包含可检测的碳-14,但它们的水平很高。这些发现有力地证明:煤和化石不可能有几百万到几亿年的年龄。我们在地质时代的所有化石层(在煤和钻石上)都发现了碳-14。这个证据印证了地球合乎圣经的时间表是几千年,而不是几十亿年。因为碳-14的半衰期很短,这一发现证明,碳的起源和地球也许整个地球的起源不是很久远的。

结论

所有的放射测年法都是基于对过去发生事件的假设。如果这些假设被接受为真实的(一般是在进化论的测年过程中),那么结果对理想的年代会产生偏差。在教科书和其它刊物所记述的年代中,这些进化论的假设是有疑问的,虽然那些与很长年代不符的结果已被删去。当这些假设在评估下显示有误的时候,那么结果会支持全球性洪水和年轻地球的圣经记录。基督徒应该不要害怕放射性测年法。碳-14测年法实际上是基督徒的朋友;它支持年轻的地球。

“现在是过去之钥”被认为是地质学家莱尔(Charles Lyell)在近两个世纪之前所提出的概念。RATE科学家相信,这一概念对几百万年或几亿年的地球历史是没有根据的。对碳-14数据可供选择的解释是:地球经历了全球性洪水大灾难,从而留下了岩层和化石…… 无论碳-14的来源是什么,它在全球的几乎每个测试中都对地球古老说是一个强有力挑战。碳-14数据现在强有力地支持年轻地球的历史观。

他认为,进化论不仅误导了整个生物学,而且误导了心理学、伦理学和哲学等许多领域,误导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进化论鼓吹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法则,教唆人类不择手段赚取财富,让人相信人是动物的后裔,从而衍生出“狼图腾”等非人性文化。

事实上,进化论的诞生,也让西方心理学在生理上找到了“人性本恶”依据:人的欲望是最本质的本性,是自然进化必然结果。

进化论虽然推翻了“神创论”,但却从科学观点变成了新的宗教信仰,其忠实信徒拒绝接受“进化论”以外的任何发现。这也导致了“进化论”日益被人诟病。

早在20世纪早期,英国科学家就在英格兰红峭壁地带,发现了原始人造石器。

根据推算,这些工具已有200万年-250万年的历史了。也就说早在我们已知的“山顶洞人”之前,人类已经存在于地球,并且进入了石器时代,产生了文明的雏形。

无独有偶,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在南加利福尼亚发现了20万年前的石器,虽然比之前晚了200万年,但这种说法还是违背了主流科学界的认知。

根据标准的教科书,人类在约12万年前才进驻到北美洲,怎么可能在几十万年前就存在人造石器呢?

和大多数人以为的不一样,1859年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从未真正解释人类的起源,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提出了大胆猜测:“将来会搞清人类起源的历程。”

可见达尔文还是比较谨慎的,他没有把人类作为物种进化的例证。

而在1871年,达尔文才在《人类家谱》正式表述了人类进化的观点。“多年来我一直在收集人类起源和亲缘的证据,不是不想发表见解,而是一种偏见让我很矛盾,所以沉默至今。”

在《人类家谱》一书中,达尔文明确否定了人类这个物种的特殊地位,认为“人可能是从古代一种披毛长尾巴的四足树栖动物进化来的。”然后把证明四足动物的存在的重任留给了后人。

在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从南猿开始的早期进化都是旧大陆的事,人类进入新大陆,始于12万年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25万年。

但真正诡异的是,进化论无法解释中新世的森林古猿和上新世的南猿之间,有400~800万年的大断面,至今没有发现任何过渡化石。

几百万年的历史完全处于真空,难道人类是凭空出现的吗?显然这违背了常识。

为此,无数考古学家努力发掘,寻找背后的真相。然而即便发现了100万年前的新人遗迹,也是在森林古猿绝迹400万年以后。如此巨大的鸿沟,足以让人怀疑“进化论”的真实性。

实际上令人遗憾的是,处于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很多不为进化论接受的事实都被掩盖。

虽然我们至今无法知晓人类的真正起源,是神创的结果、还是地外生命干涉的结果、还是由最简单的形态一步步自然进化而来的结果。

这些如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于过去缺乏信仰,对未来又缺乏信心,对于我们所认定的“真理”缺乏质疑求解的探索精神。

人类真的如“进化论”所说,是从猿类生物自然进化而来的吗?或者我们所认为的“真相”真的就是真相吗?

七大洲、五大洋:

一、七大洲:亚洲(全称亚细亚洲Asia)、欧洲(全称欧罗巴洲Europe)、北美洲(全称北亚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南美洲(全称南亚美利加洲South America)、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Africa)、大洋洲(Oceania)与南极洲(Antarctica)。

1、亚洲(字源古希腊语:Ασία;拉丁语:Asia),曾译作“亚细亚洲”和“亚西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其覆盖地球总面积的87%(或占总陆地面积的294%)。

2、欧洲,全称“欧罗巴洲”(Europe),名字源于希腊神话的人物“欧罗巴”(希腊语:Ευρώπης),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滨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陆东至极地乌拉尔山脉(66°10′E,67°46′N),南至马罗基角(西经5度36分,北纬36度),西至罗卡角(9°31′W,38°47′N),北至诺尔辰角(27°42′E,71°08′N)。

3、北美洲(英语:North America),全称为北亚美利加洲,位于西半球北部。是世界经济第二发达的大洲,其中美国经济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上有重要影响力。北美洲大部分面积属于发达国家,有着极高的人类发展指数和经济发展水平。通用英语,其次是西班牙语、法语、荷兰语、印第安语等。

4、南美洲(South America)是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南半球。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北部和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南部和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

5、非洲(拉丁文:Africa),全称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西部,欧洲以南,亚洲之西,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纵跨赤道南北,面积大约为302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204%,是世界第二大洲,同时也是人口第二大洲(约12亿)。

6、大洋洲(Oceania),陆地总面积约89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大洲。除南极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个大洲,位于太平洋中部和中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在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邻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

7、南极洲,围绕南极的大陆。位于地球南端,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围,边缘有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等。南极洲由大陆、陆缘冰、岛屿组成,总面积14245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面积12393万平方公里,陆缘冰面积1582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76万平方公里。全境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二、五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南冰洋。

1、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它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南北最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宽约19000千米,总面积为181344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

2、大西洋(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占地球表面积的近20%,原面积91655万平方千米,在南冰洋成立后,面积调整为76762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9219米。

3、印度洋(英语:Indian Ocean),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根据NOAA数据,印度洋的面积为7056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95%。

4、北冰洋(Arctic Ocean)又称北极海,是世界最小最浅又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最北端,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

5、南冰洋也叫南大洋或南极海,是世界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环绕地球却未被大陆分割的大洋。南冰洋是围绕南极洲的海洋,是南纬50°以南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纬55°-62°间的太平洋的海域。

-五大洋

-七大洲

人类基因就是做好的证据,人体内有8%的基因来自于逆转录病毒,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整合在自己基因中的,使人类可以抵抗某些病毒,而这个过程必然是十分漫长的。

微观物质构成的相似性

人体虽然构造复杂,但是确实由各种原子构成的,从人体的主要成分上看,和地球其他生物没有多大区别,都是由碳氢氧氮磷铁钠钾等构成的,更高一点层面上,地球生物都是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核算有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类,共8种碱基,蛋白质的构成物质都是20种L型氨基酸;蛋白质的构造方式一致,只不过不同的基因翻译而来的蛋白不同罢了,蛋白发生作用的方式也一致,都需要在生物体内进行甲基化等修饰,需要靠结合金属离子改变空间构象以发挥生理学作用。

核酸的相似性

人类和很多物种的基因都有相似性,文首所说的8%的基因来自于逆转录病毒,是因为逆转录病毒的作用方式需要核算进入人类的细胞核,因此部分人偶然得以将这些基因整合在自己的基因中,体内产生特殊的蛋白固定这些核算,使它们无法产生作用,但是可以向后代遗传。

而哺乳动物的基因都有很高的相似,人类体内的基因在动物体内也可以找到,只不过由于分化的历史比较久远,一些基因因为突变,使得极少几个点位和人类基因不同,由此导致了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构造的不同,但是生理作用的发挥方式是一致的,都是在神经或者体液调节下进行的,这也导致人类和某些动物存在相似的行为。

结构的相似性

人类和很多动物一样,都是一个鼻子一张嘴,两只眼睛两条腿,是由于陆地脊椎生物有共同的进化始祖,一些肉鳍类的动物爬到陆地上进化为现代的陆地脊椎生物,除了这些外部特征的相似,骨骼尤其是手、下颌等构造都十分的相似。

结构的相似性是生物趋同进化的表现,是指生物的进化史中经历过大体相同的环境。并且地球生物的骨骼、肌肉、神经、血管构造的特征相同,那就是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有大量的实例可以证明,食肉动物的小肠发达大肠较短,是由于肉类的消化主要在小肠,人类杂食,小肠和大肠的长度居中,草食动物的大肠则相当长,靠肠内丰富的细菌可以消化一些植物粗纤维中的营养物质。

生殖和胚胎发育规律的相似性

人类是两性繁殖的生物,从细胞层面来看,就是染色体向生殖细胞中的平均分类和新的双倍体染色体组形成的过程,凡是两性繁殖的生物都是这样的特点,而两性繁殖的生殖方式的历史相当久远,大概几亿年前就出现了。尽管陆地脊椎生物的发育时间不大相同,但是在发育初期,人类胚胎的发育模式和大量动物都非常相似,没有专业知识的人都没办法分辨,胚胎的发育规律是由于基因的作用,也再次说明基因对生物的影响。

综上,人类和其它地球生物有内在和外在,行为和构造上的大量相似,除了人类自地球进化而来再无其它合理的解释,并且现代科学对人类进化史的研究已经相当清晰了,人类就是在地球进化出来的,是历史上某种灵长类动物无数进化可能中的其中之一,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决定了生物进化的随机性,智慧的产生是偶然的,所以我们也看到了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存优势,有些动物古有毒,有些动物飞得高,有些动物能潜到水底很深的地方。

我们从哪里来?

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

你知道你100年前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吗?

你知道你1万年前的祖先来自于哪里吗?

你知道人类究竟从哪一刻开始形成?世界上第一对男女是从哪里来的吗?

对于前几个问题,可能我们翻遍家谱,或者翻翻史书能够找到记录,但对于第一对男女,以及第一个人类从哪一刻开始形成,可能很少有人知道。

关于第一个人在什么时候出现,我们要先定义一下“人”的概念,古人类学家将脑容量超过750毫升的灵长类称之为“人”,反之则称为“猿”。然而我们知道,生物在进化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缓慢地改变自己的基因,虽然我们把脑容量超过750毫升的灵长类称之为“人”,但当时这些“人”依旧能够和脑容量只有749毫升的“猿”交配,没有生殖隔离,这意味着在当时它们还是同一个物种,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能够进行基因交流。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人为地为人类划定了一条分界线,但其实在演化时,猿和人并没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而这也意味着,我们根本不知道第一个人究竟是哪个个体。但古人类学家研究的从来都不是个体,而是群体的演化。通过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推断出第一批人类诞生的时间,以及在什么地方出现。

人类的诞生

人类的诞生,是伴随着一场大毁灭开始的。早在1亿年前,哺乳动物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只是当时恐龙统治着地球,所以哺乳动物的体型都非常小。

在恐龙灭绝之后,地球上空出了大量生态位,而这些生态位迅速被幸存的生物所占领,人类的远古祖先则占据了树栖生态位,在森林里快乐地荡来荡去。

然而好景不长,地球上的板块一直在不停的运动,导致地球板块分分合合。在大约1000万年前,非洲大地上形成了一条超级长的大裂谷,大裂谷将非洲一分为二,而人类的远古祖先则生活在非洲东部地区,猿类则生活在非洲西部地区。

之所以会如此,很可能是非洲大裂谷形成之后,生活在东西两侧的灵长类动物无法继续进行基因交流。再加上非洲东部地区气候不再适宜森林生长,使得生活在树上的人类祖先不得不下地生存。而生活在非洲西部地区的猿类,则可以迁徙到森林之中,继续适应树栖环境。

另外我们要说的是,长时间持续直立行走是人类的标志之一,但研究发现,人类远古祖先早在树上时就能够直立行走,只是还不如现如今那么顺畅。

人类下地行走之后,遇到的困难远比树上更多。首先是天敌的压力, 由于许多猛兽都无法爬树,即使会爬树也不如灵长类灵敏,所以灵长类在树上时天敌非常少。但下地行走之后,人类奔跑速度并不快,又没有防御性武器,所以当时的它们经常被恐猫捕食。

但是下地行走的好处是可以让它们接触到蛋白质食物,比如:腐肉。研究发现,下地行走之后的人类不仅仅会食用植物,还会捡拾动物腐烂的遗骸为食,这一点从我们的胃酸中可以看出,我们体内的胃酸浓度和食腐动物相差无几。

肉类食物所蕴含的能量远远高于植物,开始吃肉的人类能够获得的能量变多了,使得人类有多余的能量能够用来发展自身的其他器官,大脑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膨大了起来,其中脑容量超过750毫升的灵长类则被如今的我们称之为“人”。

人属家族的第一个成员是能人,在能人之前的灵长类动物则都是猿,比如:地猿,南方古猿,森林古猿等。

能人出现在距今200万~175万年的南非以及东非地区,这也是第一批人出现的时间。在能人之后,人属家族中又出现了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种,比如:直立人种,尼安德特人中,只不过它们都因为各种原因灭绝了。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晚期智人,世界上最早的晚期智人出现在距今10万年前,也是生活在非洲地区。只不过随着人口的增多,晚期智人在大约65万年前开始走出非洲,到达世界各地,并且与当时世界各地的人种发生基因交流,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经过不断地自然选择与淘汰,最终形成了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现代人。

  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人类诞生于80000年前。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到543Ma。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理论上将人类起源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古猿阶段;亦人亦猿阶段;能制造工具的人的阶段。后阶段包括猿人和智人两大时期;它们又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是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是地月系统。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

地球人怎么形成的啊?

地球的人类是进化而来的。按照科学理论来看,大约在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带来了地球上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