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百家姓第几位
(Xún,Huá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纂》载,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葡封于郇(今山西省临城)为伯爵,史称郇伯、郇侯,建立郇 (Xún 音旬)。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裔遂以国名郇为姓,称为郇氏。
得姓始祖:郇侯。西周初期,周文王将自己的十七子姬葡分封于古郇国,称为郇侯,古郇国定都于新绛西。山西省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东,原来属于古郇国的疆土。历史上的古郇国最终被晋武公所灭。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的国都在安邑,后迁徙大梁(今河南省洛阳),韩国的都城原来在曲沃,后来也曾定都襄垣(今长治市),而赵国的国都在邯郸。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七个儿子郇侯的后代,子孙以国为氏,后来有的去掉邑旁加草为荀姓。因此,郇、荀两姓同源。晋国有荀林之生儿子庚,裔孙叫况,后代又分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故郇、荀氏后人尊郇侯为荀姓的得姓始祖。
郇两个读音,一个是xún,另一个huán。
资料扩展:
郇,中国汉字,多音。是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自此郇氏起。青州郇氏不是明朝初年洪武移民而来,是因战争由河北而来,
家谱之《郇氏追远谱》考据清楚,青州郇氏乃名门望族,进士10余人,省级以上官员多人,因而散居多方(余略)。郇姓望族居于平阳郡(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
临猗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西南部,运城盆地北沿,东南与运城市接壤,西南与永济市毗邻,西濒黄河与陕西省合阳县相望,北面孤峰拱秀与万荣县相连,总面积133932平方千米。
临猗古称郇阳,尧舜时为甸服之地,夏代在此建有猗国。春秋时期大商人猗顿在这里畜牧牛羊,经营珠宝,成为商业鼻祖。历史上曾出宰相6人,当代名人有抗日名将傅作义,前国务院副总理姬鹏飞等党和国家***。
2019年,临猗县下辖9个镇、5个乡。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398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39428亿元,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2314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71406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06:225:469,全县人均GDP24109元。
姓氏源流
智(zhì)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东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逝敖,以采邑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为“荀”。传说黄帝有二十五子,有姓名者十四个人,得姓十二个,荀姓是其中之一,发源于古代河内,后来又分为荀氏、中行氏和智氏三支。《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逝敖生庄子首”。在晋景公时期,晋国大将荀首(逝敖三子),因功被分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北部、临猗县南部、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一带),他以封邑“智”为氏。
源流二
出自西域姓氏,见于先秦古籍《穆天子传》。二.历史兴衰智氏世为晋大夫。由于智伯(荀首五世孙智伯,名瑶,又称智囊子,晋国四卿之一。)“怕贪而愎”的性格缺陷,在公元前 453年断送了智氏的基业,给智姓带来灭族之灾。历史上有汉代智嗣、宋代智诚、元代智受益等。
“智”,古文写作“知”。故智姓出自荀姓,荀首即知首(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78年),为智姓始祖,卒谥庄,史称智庄子,从此薪火承传,世代繁衍。
得姓始祖
智首。史书称荀首(知首),知庄子,生知罃。
二世祖 智罃(嵤)
史书称荀罃(知罃)、知武子,生知朔。
三世祖 智朔
史书称荀朔(知朔),生知盈。
四世祖 智盈
史书称荀盈(知盈)、知悼子,生知栎。
五世祖 智跞(跞)
史书称荀跞(知跞)、知文子,生知申、知徐吾。
六世祖 智申(甲、中)
史书称荀申(知申)、知宣子,生知宵、知瑶。
六世祖 智徐吾
史书称知徐吾,改为“涂”氏。
六世祖 智果
史书称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七世祖 智宵
史书称知宵,知申长子,生知国。
七世祖 智瑶
史书称荀瑶(知瑶)、知襄子,生知开。
八世祖 智国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智时,为保护智瑶而亡。
八世祖 智开
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郇字在字典中有两个读音:一个是xún,另一个huán,这两种读音都可以作为姓氏。读音为xún的姓氏比较多,而郇球的姓氏读音却是罕见的huán。
郇字作为有两个不同读音的两个姓氏,其实拥有同样的起源。据《姓纂》载,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葡封于郇(今山西省临城)为爵,史称郇伯、郇侯,建立郇(xún)国。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裔遂以国名郇为姓,称为郇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郇侯的后代当中除了以国为姓之外,后来有的人将“郇”字去掉偏旁加草为“荀”姓。因此,郇、荀两姓同源,郇、荀氏后人尊郇侯为得姓始祖。
扩展资料:
郇(Xún,Huá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姬葡之后,后人以国名为氏。据载,周文王第十七子姬葡受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境内)为伯爵,史称郇侯、郇伯,建立郇国(Xún 音)。春秋初年(公元前677年)被晋国晋武公所灭,其后裔遂以国名郇为姓,称为郇氏。
历史名人:
郇 越(Xún 音旬):西汉太原人,字臣仲,与族弟郇相一起举州郡的孝廉、茂才,生活在西汉末至王莽新政时期(公元前32~公元24年)。曾散发先人遗留下的资财千余万给九族,人们都赞扬他的高风亮节。
郇 谟(Huán 音环):唐代晋州人。唐大历年间,宰相元载专权,贿赂公行,荒*奢侈,曾规定论事须逐级上报宰相后,才能上奏皇帝。郇谟用麻束发,手持竹笥(Sì 音四,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苇席,在长安大街上边行边哭。有人问他,他说:“我有三十个字,要献给皇上,如果不能用,便用这竹笥盛我的尸体,用苇席裹着扔掉。”代宗听说后,召见了他,并赐给他衣服,让他住在内客省。他献上那三十个字,每字论一件事,多是元载的罪状。后来,元载果然因权势太盛,犯罪被杀。
郇 旃(zhān音沾):明初沭阳人。明洪武三十三年或建文二年(1400)考中进士,洪武三十五年或建文四年(1402)、永乐元年(1403)由进士先后授右、都给事中(分别为从七品和正七品)。郇旃为明开国以来沭阳首名进士,全县官民无不振奋,儒林为之倾倒。郇旃为官清廉,敢于匡正弊端,见识高人一等,每有奏请,明成祖无一不听,宠遇冠于一时,后升任鸿胪寺少卿(从五品),卒于永乐六年(1408)六月二十三日,《明太祖实录》卷八十有“小传”。
参考资料:
郇的拼音是xún,是一个姓氏。在中国,姓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代表着家族和传承的价值观。郇姓在中国历史上已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南、湖北等省份。下面是一些关于郇姓的信息。据传,郇姓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夏朝,是夏禹的后代所改姓。在春秋战国时期,郇氏被列为诸侯国,其中有三个郇国,分别是隐郇、梁郇和郇阳。据《左传》记载,郇国是当时的一个强国,其国君也是一位有德行的君主。
在明朝时期,郇氏的名人颇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郇荣,他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教育家。郇荣在他的著作中强调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性,被誉为“教育之神”。此外,郇氏还有两位明代科举名列前茅的进士,分别是郇伯温和郇应龙。郇伯温是一位文学和哲学领域的卓越人才,他的著作在当时是非常有影响力的。郇应龙则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天文学和数学理论,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当代,郇姓的人们也有很多成就。比如说,郇德强是著名的**导演,他的作品《亲爱的》获得了多个国际**节的大奖。郇晓峰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研究涉及文化、教育、历史等领域。还有一些其他领域的人才,比如商界、体育界、医学界等等。
总的来说,郇姓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郇姓的人们一直致力于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代表。在未来,我们相信郇姓的人们会继续发扬光大自己的家族传统和价值观,为中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西周建立后,武王姬发为了更好地巩固政权,真正建立起以姬姓为中心的西周王朝,实行分封诸侯制。 将宗室功臣、部族后裔分封各地建立政权,以达到封建亲戚一屏藩周之目的,他把姬姓族人主要分封在泾、渭、洛河谷地带。据有关资料记载:周初分封的七十一国中,除师尚父(姜子牙)为首封,封于营丘,曰齐(今山东临淄)姬姓国就占五十三个,而姬姓国中属文王诸子的就有十六个,笔者对这十六个姓氏的分封地一一作了考查。他们分别是:
管:(叔鲜)分封于管,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见《元和姓纂》)i46毛氏网
鲁:(周公旦)分封于鲁,今山东省曲阜(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i46毛氏网
蔡:(叔度)分封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蔡都镇,(见《史记•管蔡世家》)i46毛氏网
曹:(叔振铎)分封于曹,今山东省菏泽、定陶、曹县一带,(参阅诗•曹风•蜉蝣传)i46毛氏网
郕:(叔武)分封于郕,今山东省汶上过路乡附近。(见《左传》隐公五年)i46毛氏网
霍:(叔处)分封于霍,今山西省霍县西南。(参《嘉庆一统志》)i46毛氏网
康:(叔封)分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西北顺店镇康成村。后改封于卫,今河南省滑县境。(见《史纪》卫康叔世家、《滑县志》)。又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境。(见《左传》)i46毛氏网
邵:(召公奭)分封于卲(同召),今陕西省岐山、凤翔一带。(见《元和姓纂》)i46毛氏网
毛:(叔郑)即伯明分封于毛,今河南省宜阳境。估计在柳泉镇毛沟。(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i46毛氏网
滕:(错叔绣)分封于滕,今山东省滕州。(见《左传》隐公七年)i46毛氏网
雍:(雍伯)分封于雍,今河南省泌阳与博爱交界处。(见汉应劭•风俗通•姓氏上)i46毛氏网
郜:(郜伯)分封于郜,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见《通志•氏族》)i46毛氏网
毕:(毕公高)分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西北北原上。(见《左传》定公四年)i46毛氏网
原:(原件)分封于原,今山西省泌水郑庄镇河头村。(见《泌水县志》)i46毛氏网
鄷:(丰候)分封于鄷,今陕西省户县东。(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i46毛氏网
郇:(郇伯)分封于郇,今山西临临猗县西南,(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属武王之子的有:邗、晋、应、韩。
属周公后裔的有:凡、蒋、邢、茅、胙、祭等。
其中文王子叔郑,虽为武王之异母弟,但却是辅佐武王建立周朝的功臣之一,和武王关系相当密切。据《史记》载:周武王率八百诸侯,攻破商纣王朝的第二天,在商纣王宫内修社大祭。武王率众来到祭坛前,磕拜祭祖,上告天神,庆祝伐纣成功。灭商功臣叔郑奉明水⑴,用作祭祀玄酒,姜子牙牵着祭祀用的牛羊,周公旦手把大钺⑵,毕公高紧握小钺,稳立武王左右。散宜生、太颠等人手持长剑站在其后,卫康叔封铺展草席,召公奭唱着赞礼,由巫师祝祠,祭神拜祖,并宣布周朝的正式成立,乃分封诸侯。i46毛氏网
周文王第九子武王之异母弟叔郑,建国有功,列官爵位伯⑶,故又称伯郑,被分封在毛地(今河南省宜阳境)建立毛国。后官升公爵又叫毛公。依官位享受世袭特权,其后代子孙就以国为姓,即毛姓。这是中国毛姓的主要来源之一。i46毛氏网
另外,少数民族中也有毛姓。如蒙古族鞑靼部落酋长毛里孩。苻健大将毛贵。i46毛氏网
还有属赐姓的。如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正统十年(1445年)以守边疆有功,被赐毛姓(《明史》毛忠传)。毛胜,字用钦,初名福寿,元右丞相伯卜花之孙,属蒙古族。明景泰五年(1454年)因伐湖广、巴蜀等处有功,皇上赐名毛胜等。i46毛氏网
关于毛姓之来源笔者翻阅了大部历史资料,寻访了诸多姓氏研究之名人但说法不一。正如《毛泽东的家世渊源》中说的那样:“《通志•氏族略》、《姓源》、《广韵》等,毛姓确乎始于周王的亲属,不过封于毛国之人略有出入。”大致归纳有下列几种说法:
一曰:毛姓出自西周王族。周朝初年,周武王把胞弟叔郑分封于毛(今陕西岐山一带)建立毛国,为伯爵,史称毛伯郑或毛叔郑,他在周王室曾担任司空⑷一职,因司空是三公⑸之一,故被称为毛公。此为当今毛姓之主体。此外毛姓中还有一些人出自周代某王的一位王子,因他曾被分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后以封地为姓。(《迁民姓氏寻根》)i46毛氏网
二曰: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郑被分封于毛地,以地名为姓。(《万姓统谱》)i46毛氏网
三曰: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两个毛国,都是周文王姬昌之子的封国。受封者之一为姬明,文王第九子为伯爵,故称毛伯明,伯明所建之毛国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北。直到春秋时期,伯明曾在周朝任司空(负责管理土木工程建筑之官),为周成王六卿⑹之一。其子孙世为周卿士,以国为氏,即毛氏。另一受封者叫叔郑,为文王八子,为公爵,故又称毛公,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遗物有毛公鼎⑺。(《百家姓》)i46毛氏网
四曰:毛姓本出自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毛叔郑于西周初期受封于毛国,本居钜鹿(今河北省)。(《广韵》)i46毛氏网
五曰:毛国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后避难于荥阳。(《百家姓书库》)i46毛氏网
六曰:周武王传位于子,即周成王。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即武王弟之一周公旦代理朝政,天下已定,分封天下,文王第八子(一说第十子)武王之七弟叔郑于毛,史称毛伯。毛伯、毛公自然不是一个人,毛公是毛伯的母弟,即舅父(周文王的妻弟)他随外甥一同来到毛国,人们尊其年长,故称毛公。(《毛泽东的家世渊源》)i46毛氏网
七曰:毛姓起源有三:1、以封邑命姓,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伯聃(一作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以封邑取名毛伯聃,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名姓,遂成毛氏。《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2、以封国命姓。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弟弟叔郑于毛(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为公爵位,世称毛公,又称毛叔郑。现代出土的青铜器毛公鼎就是毛国的遗物。毛叔郑的后人以其祖上的封国命姓,形成了毛氏的一支。(见《广韵》)3、历史上氐族酋长的姓氏。(《百家姓探秘》)i46毛氏网
八曰:毛叔郑在今河南原阳的封地毛国。周文王之子毛伯明又称姬明(一说姬聃)其采邑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一说河南宜阳)在周朝任司空。(毛姓《寻根认祖》)i46毛氏网
九曰:毛姓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姬姓。西周时期周武王的弟弟毛叔郑被封到毛国,后代子孙因以毛氏,另外,周文王的儿子毛伯郑被封到毛邑任司空,掌握土木工程建筑之职,世为卿士,后代子孙因以为姓,即毛氏。(《中国教育部关心下一代青少年成长系列丛书》)i46毛氏网
十曰: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或作伯聃)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就是说周文王的第九子毛伯明被分到河南宜阳县东北一带的毛地,周成王时毛伯明为六卿之一,官职任司空。(《通志•氏族略》)i46毛氏网
十一曰:毛叔郑(即毛伯明)西周初人,文王子,武王克殷有功,封于毛国,就以国为氏。(《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i46毛氏网
……i46毛氏网
综上所述:毛氏源于周文王之子,武王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另外出现几个问题,现让我们共同讨论一下:i46毛氏网
第一:叔郑到底是文王第几子的问题。i46毛氏网
第二:毛氏封国是在陕西岐山、扶风一带,还是在河南宜阳或别处的问题。i46毛氏网
第三:所封毛国(或毛地)是一子还是两子的问题。i46毛氏网
第四:姬郑、叔郑、伯郑、伯明、伯聃、毛伯、毛公是何关系的问题。i46毛氏网
第五:叔郑和武王是母弟、同母弟、还是异母弟的问题。i46毛氏网
第六:究竟是谁任司空的问题。
……
这对明确认识自己的祖先,了解中国毛氏来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况在当今社会经济日益昌盛,加之目前寻根认祖热潮的不断升温,作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毛姓后裔,连自己的受姓始祖都不清楚,实为憾事。正如《寻根认祖》中所说:“因为自己的事自己写,相对来说要比自己的事别人写要准确、可信,至少自己的族人认为是真实的”。那么,对于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不能不说是我们应该加以讨论澄清的实质性问题。i46毛氏网
一、据《史记》管蔡世家载:“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i46毛氏网
二、据《氏族大全》毛出自姬姓,自黄帝至后稷详见国史,毛有姓实始郑公。文王第十子,武王之弟也,武王即平殷乱,封建诸侯,郑胙土于毛,故曰毛伯,又曰毛伯郑。据东晋初州陵侯毛宝原序中:“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其父文王,长子伯邑考从父难而卒,乃立武王。武王为天子,封建宗亲,屏藩王室,故封为十六国:曰管、曰蔡、曰鲁、曰卫、曰曹、曰霍、曰郕、曰聃、武王母弟也;曰毛、曰郜、曰雍、曰滕、曰毕、曰原、曰鄷、曰郇、文王庶子也。(《寻根认祖》)i46毛氏网
一、据湖南《锦堂毛氏族谱》始祖毛衷《原序》中有: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载,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国,而子孙因以为氏。”i46毛氏网
二、据北宋治平四年进士毛渐,在元丰六年(1083年)初纂的《清漾毛氏族谱》记载:“吾毛氏出姬姓之后。盖武王有天下,封建宗亲,屏藩王室,文王庶子⑻分土于毛。故《左氏》所载封国者十六: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曹、滕、毕、原、鄷、雍、郇,文之昭也。”i46毛氏网
三、据东晋初州凌侯毛宝原序中:“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其父文王,长子伯邑考从父难而卒,乃立武王。武王为天子,封建宗亲,屏藩王室,故封为十六国,曰管、曰蔡、曰鲁、曰卫、曰曹、曰霍、曰郕、曰聃,武王母弟也;曰毛、曰郜、曰雍、曰滕、曰毕、曰原、曰酆、曰郇,文王庶子也。”(见《寻根认祖》)i46毛氏网
四、据湖南《锦堂毛氏族谱》始祖毛衷《原序》中有:“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在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i46毛氏网
五、据北宋治平四年进士毛渐,在元丰六年(1083年)初纂的《清漾毛氏族谱》记载:“吾毛氏,出姬姓之后。盖武王有天下,封建宗亲、屏藩王室,以文王庶子分土于毛。故《左氏》所载:封国者十六,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曹、滕、毕、原、酆、雍、郇文之昭也。”i46毛氏网
六、据《毛姓史话》毛叔郑之所以叫郑,是在文王时已封为郑地(今陕西华县),周武王灭商之后,才由郑转封于毛,故称。《汉书辞典》第一百二十一页解释毛叔郑亦是称其名郑,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从武王伐纣,克殷后封在毛(今河南宜阳),为毛国姓祖。i46毛氏网
……i46毛氏网
经上引文可知,毛氏之鼻祖——叔郑:i46毛氏网
其一:为西伯侯周文王姬昌之第九子,因姬昌元妃太姒亲生子十人,《史记》说武王封国时叔封、季载年幼未得封,说明叔郑为二人其兄,故第九子也。i46毛氏网
其二:毛氏的起初封地(国)位置,应是今河南宜阳境。另在《辞源》毛字条下有:周诸侯国名。姬姓,文王子封此。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地在今河南宜阳。《路史》国名纪戊:毛,伯爵,河南籍水毛泉。顾栋高《大事表•五》毛国的封地位置在今河南宜阳县境。至于部分资料说毛氏封国在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以清道光末年(1850年)在该地出土的西周晚期之青铜器毛公鼎为依据,那是不确切的。因为笔者曾对岐山、扶风二地亲自作了考查,据岐山县地方志李主任和扶风县地方志段主任介绍,在他们那里均找不到任何记载。再说岐山、扶风本来就是周人的发祥之地(周原)。《辞源》说:周地的原野在岐山南。史记•周本纪“止于岐下”集鲜引徐广:“山在扶风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地在今陕西凤翔县境,旧属岐山县。这说明就在西周国都镐京脚下。而毛国首领叔郑是周文王的后代,不管他封地在什么位置,他还在西周王室担任着重职,当时周人将毛公鼎此类有纪念意义的珍宝埋藏在国都附近,是很正常的事。故不能仅以此推断毛国的始封位置。i46毛氏网
再说毛公鼎,就其本身的说法也有较玄乎之处。(当然这不是否认毛公鼎)《荥阳毛氏宗谱》摘:“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时(828-728BC)的一件重器,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毛公鼎鼎内铭文,全文首先追述周代国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实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同名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百家姓书库》摘:毛公鼎记述了周宣王对毛公的告诫,首先追述了周文王、武王在开国之初励精图治、礼贤下士、广求人才、君臣相得。宣王还给与毛公宣示王命的专权,毛公为了表示他对宣王的谢意,铸此鼎以示纪念。《百家姓》说:受封者之一姬明,文王第九子为伯爵,故称毛伯明。直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476年),伯明曾在周朝任司空。从中不难看出,毛公鼎铭文中记述的毛公就是官为公爵的毛叔郑,众所周知,叔郑是文王子、武王弟即公元前(1027-1127年)西周初人,而毛公鼎则是西周晚期(公元前827年)时的宝物,如果周宣王能命毛叔郑以宣示王命的专权,那么,毛叔郑将要能活二百岁左右才能完成此重任,我们应该为我们有一个超大龄的老祖宗感到自豪。退一步,如果说铭文中所述毛公时毛公毛叔郑第几代传人之毛公,到目前还未曾发现哪一个资料有此属之说。只是在《毛姓史话》中有“因是周宣王的父辈,故铭文中称为父�,”一句。想来就这也应该有两种可能:一、还是指毛叔郑之父辈,二、是指毛叔郑第几代孙之前的某一辈人。但不论怎样说,这一条的史料记载容易使人模糊。另外,根据没有文字根据的根据,在考查中发现:经河南省宜阳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几位同志(程、赵、许)介绍,在宜阳没有听说籍水毛泉(因地名变迁也可能是一时没有查到),但离城十公里处,有一个柳泉镇毛沟村(不知该村是否旧时的毛泉有待考证)。村头有两个非常大的毛氏老坟,代代相传,是谁家的祖坟已失传。究竟这两个古老倬大⑼的毛氏老坟,何起何为,是否跟毛国封地之始祖的冢堆有关,目前还是一个谜,如能进一步探测,或许能找到一点线索。i46毛氏网
其三:毛氏初封国应是文王之子叔郑,独一无二。据大部史料记载:周武王克商而得天下,将众兄弟及建国功臣分封四方,主要是为统治于民,巩固自己的政权,保卫周王室持久存在,这是一个完整的领导机构。那么就管理的角度而言,就不可能在自己的辖区内同时设两个毛国。另外,说有两个毛国者,一为叔郑,一为伯聃。前面说过:“叔郑者,伯明也”、“伯明者,伯聃也”。要按数字方程式推理:那么伯聃也就成了叔郑。进一步说,毛叔郑大名鼎鼎,众所知晓,有史记载。可伯聃从何而来?不妨现在再让我们作一分析: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中有一个叫冉的人,冉在同母弟中最少。想来也正是这个冉字的出现,才引出了我们的分析,引出了一系列即复杂又简单的问题。据《史记》载:周文王嫡子⑽中最少的为冉,即“ran”也,叫季载又可作财�,而“�”并不为“ran”,而为“na”,然�字偏偏与冉字象形,又和聃(dan)字宜混读。在毛宝《原序》中,岂不就直接把文王子最少的一个儿子冉,写成了聃字吗?又在《清漾毛氏族谱》中,毛氏之来源提到封国十六,其中有成即郕国,冉即聃国,这就说明古时已经冉、聃不分,而这聃是为伯聃,却又封在了毛国。这大概都是冉、聃、�即象形、又宜混读、混写之缘故吧。在《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冉季载又叫财�,封冉说是在今湖北荆门。为了进一步落实这个问题,笔者又曾与湖北荆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系,经杨主任介绍,当时冉所封冉国就在他们湖北荆门东南,这满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冉季载就封于冉国,而有人说冉封在了�国,如果伯聃不是由“冉”或 “�”演变过来的话,如果说文王真有一个叫聃的儿子的话,那聃就应该封在聃国,怎么就将聃封在了毛国呢?这可能是聃国在中国大地上难以找到它的位置,也可能毛氏封国由初始到变迁多处给人造成的错觉。但不管怎样,经过论证:一个比较明显的结论将真相大白,周文王之子、武王弟叔郑被封于毛地,建立毛国。为毛氏之初封国,独一无二。i46毛氏网
其四、姬郑、叔郑、伯郑、伯明、毛伯、毛公实属一人,即毛姓之受姓者。经上述分析,源于西周王室的建国功臣毛叔郑已是建立其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说毛叔郑即伯明。《百家姓书库》说:毛伯明即伯聃。忆之,如果说伯聃是冉或�演变字的话,那么伯聃即不存在,可以说伯明即为伯郑,伯郑就是叔郑。《风俗通义•姓氏篇》说:周文王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从国为氏。《百家姓探秘》说:武王封弟弟与毛,建立毛国,为公爵位,世称毛公,又称毛叔郑。《百家姓》说:姬叔郑为文王第八子,为公爵,故又称毛公,等等。由此说来,不管叔郑爵位为伯,称毛伯;爵位为公,称毛公;还是先为伯爵后升职为公爵,则都是一人。即毛氏之鼻祖也。i46毛氏网
其五、周文王庶子叔郑,武王姬发异母弟也。诸多的历史资料中,关于叔郑有说和武王是同母弟的,也有说是异母弟的,还有说是母弟的(即舅父),究竟怎样还是让历史说话。《史记》管蔡世家载:文王元妃太姒,生武王兄弟十人,即:伯邑考、发、叔鲜、旦、叔度、叔振铎、叔武、叔处、叔封、季载。很显然不是同母弟,而为异母弟。至于有说是母弟的,则成为另外一个观点的新说法。因为母弟者,舅父也。《毛泽东的家世渊源》说:“武王之七弟郑封于毛,史称毛伯。毛伯、毛公自然不是一个人。原来毛公是毛伯的舅父(即周文王的妻弟),他随外甥一同来到毛国,人们尊其年长,故称毛公。”观其云尔,可以说称叔郑毛伯还是毛公都无则不可,要说是母弟实为不妥。i46毛氏网
其六、职任司空的人,一不是文王九子叔郑,又不是所谓的文王子伯聃,而是文王嫡子最小者冉季载。据《史记》管蔡世家载:武王即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而分殷余民为二,其一,封微子臣于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武王时曾封康叔为康,即河南省禹县西北的康成村)是为卫康叔。封季载于冉,冉季、康叔皆有训行,于是周公举康叔为周司寇⑾、冉季为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于天下。这就是说在西周初期,任司空职位的是冉季(由他专管西周的土木工程建筑事务)并非他人。据此如果伯聃的聃字是由冉或�脱胎而来,那说伯聃任司空也是顺理成章的。再者,即是文王子,至于伯聃、伯郑是谁任的司空也可能出现职位位移,也可能是一个误中误。
对以上简析,只能作提出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毛氏来源之真实性而拙笔。因为在诸多的历史资料中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是错综倒置的,诚心盼望诸位老师批纠指点,以谨表谢。i46毛氏网
另外,关于毛氏发源地、望族、西河的关系。在诸多的毛氏家谱中,都标有西河堂字样。最初宋代编写的《百家姓》及郡望中,毛氏就有西河郡,韶山毛氏族谱中,每页中缝下端都标有“西河堂”三个字。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自己和时人都称之为“西河先生”。是以其西河郡望相称。滑县太和毛氏家谱鼻祖文以“西河望族,祖宗毛叔郑”开篇,等等。那么究竟西河位置何在,予以何为,现让我们作一探讨。i46毛氏网
根据《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可知,西周建立后,八百多年的西汉初设西河郡,位于今内蒙古南部的准格尔旗一带。过了二百三十多年,到了东汉和三国时期,西河郡位于今山西省的离石县一带。又过了二百九十多年,到东晋,西河郡则位于今云南大理、云龙一带。再过二百一十多年南北朝的东魏,西河郡设在今山西汾西县一带。《中国历史疆域古今对照表》标明,在魏国领土内有“西河郡”地名。《东周战国疆域图》中也明确标有“西河”的位置,就在郑(今西华县)西北部的黄河两岸。(见《毛姓史话》)书禹贡“黑水西和惟雍州”。(古时雍州指陕西西南、青海东南、甘肃南部的额济纳之地)。《辞源》说:“西河指黄河上游南北走向的一段。它又是古地区名,春秋卫地,今河南浚县、滑县一带”。《百家姓》说:“毛氏的郡望即始居地在西河”。《毛泽东的家世渊源》说:“毛姓自己也确是以西河为始居地的”。等等。这说明由于世代的变迁西和的位置也在随之移动。仅以西和的位置而定望族区及毛氏之初封国,或以望族的居地来寻找西河的位置及毛氏之发源地,皆属片面。因它们不是一个统一体。也就是说:不管毛氏鼻祖叔郑的初封地在哪里,如果他又搬迁异地,其望族也有可能远远超过其发源地。只不过毛氏的望族段很可能是在当时的西河处,由此引发,毛氏后人也就以西河为自己的“堂号”罢了。i46毛氏网
西周自武王立,下传十一代王,延三百五十二载,至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周幽王在位。因他嬖爱褒姒,为逗其欢心能有一笑,大出赏格:“谁能叫娘娘一笑,赏金千两。”部下有一个叫虢石父的人,最好溜须拍马,立即想出了一个燃烽火於骊山的“好法子”。是以军令当儿戏,留下了“千金一笑”的故事传说。又因他重用佞臣,以虢石父为卿,废申后及太子宜臼,激起国人甚怒。申侯曾与西夷犬戎攻打幽王,幽王和虢石父赶紧叫把“急战令”烽火点起来。结果各诸侯又当为迎娘娘欢心,全都不理。《史记》说: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逐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即此,三百多年⑿的西周王朝溃散,已废太子宜臼(周平王)即位。为避犬戎之险,促伯东迁雒邑,建立了东周。当时毛叔郑所在的毛国也随西周的灭亡而消失,其毛氏后裔为避战乱远离故土,被迫东迁,逃至河南荥阳隐居,这就是历史上毛氏第一次大徙迁。但这个皇帝的第十九代孙毛叔郑始终被后人尊其为毛氏之鼻祖。
注释:⑴、月夜时用青铜镜所取之露水。i46毛氏网
⑵、钺(yue),古代用铁或青铜器制成的兵器,形状像板斧而较大。i46毛氏网
⑶、西周分封制为:王、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i46毛氏网
⑷、西周主管建筑工程、制 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之官。i46毛氏网
⑸、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i46毛氏网
⑹、天子有六军,六军的主将称六卿。i46毛氏网
⑺、西周宣王时的青铜器。i46毛氏网
⑻、妾所生之子。i46毛氏网
⑼、高大、显著。i46毛氏网
⑽、正妻所生的儿子。i46毛氏网
⑾、西周主管刑狱,为六卿之一。i46毛氏网
⑿、记年有出入,武王灭商又说是在公元前1027年。
“郇”做姓时有两个发音:[ huán ] [ xún ]
郇字作为有两个不同读音的两个姓氏,其实拥有同样的起源。据《姓纂》载,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葡封于郇(今山西省临城)为爵,史称郇伯、郇侯,建立郇(xún)国。
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裔遂以国名郇为姓,称为郇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郇侯的后代当中除了以国为姓之外,后来有的人将“郇”字去掉偏旁加草为“荀”姓。因此,郇、荀两姓同源,郇、荀氏后人尊郇侯为得姓始祖。
扩展资料:
一、迁徙分布
郇氏是当世稀姓,人口数量较少。一般来说,自春秋时代直到唐宋时期,绝大部分郇姓先祖都生活在今山西、陕西一带,尤其是山西省的中南部,即古代的绛州或晋阳府。元明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明初的数次大移民,郇姓先祖大规模外迁至河南东北部、江苏中北部、山东中西部、陕西与甘肃等地区,形成了目前的几个较大群落。
据青州《郇氏祖谱》记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钢、铃、镇、铎弟兄四人因战争(明英宗土木堡之战)自北直隶省枣强县举家南迁于山东省青州府,唯铎公一人留居,其他三人不知所往,生2子,子生8子,8子再生24子,是为24枝。除青州本地外,黄县、沂水、淄博以及潍坊各县市也有分布,人丁旺盛。
二、历史名人
郇 越(Xún 音旬):西汉太原人,字臣仲,与族弟郇相一起举州郡的孝廉、茂才,生活在西汉末至王莽新政时期(公元前32~公元24年)。曾散发先人遗留下的资财千余万给九族,人们都赞扬他的高风亮节。
参考资料:
郇百家姓第几位
本文2023-09-21 22:07: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