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家将与西夏同出党项族,为何成了北宋边境的忠诚守夜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折家将与西夏同出党项族,为何成了北宋边境的忠诚守夜人?,第1张

北宋立国后,以“重文轻武”为国策,将中晚唐以来跋扈的武将权力逐渐收归中央。但北宋并没有完全罢黜所有的武将,依然有一批武将家族活跃于世,这些家族被称作“将家”,比如大家熟知的“杨家将”,其实在宋代比“杨家将”影响更大的是“折家将”。折家,世居府州城,在北宋抗击辽国和西夏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间戏剧小说中的“佘太君”,其实就来自府州折家。“佘太君”为什么会是“折家”人呢?这个“佘”与“折”有什么关系呢?在《通志·姓氏略》中说“折,常列翻”,“折”字的读音和“蛇”或“佘”相同,都读作“she”,由于“折”作为姓氏特别少见,因此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折太君”就变成了“佘太君”。

影视剧中的佘太君

一、党项内迁与府州折家

折家并非传统的汉族大家,他们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的鲜卑人,后来与党项族融合,成为党项部落的一支。折家与建立西夏的李氏同出一族,但却与李氏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在隋唐时期,党项人最初依附于西北的吐谷浑,经常与吐谷浑一起扰乱唐朝的边境地区,贞观九年(636年),唐朝击败吐谷浑后,党项人因此失去了可以联合抗衡唐朝的盟友,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代替吐谷浑成为唐朝最大的对手,党项从此处在唐朝和吐蕃的夹缝之间。

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在形塑西北地区政局的同时,也造成了西北地区民族的大迁徙,党项族徘徊于唐朝和吐蕃之间,一部分党项人坚持留在故地,最终被同化成吐蕃人,另一部分党项人东迁到陇右,内附唐朝。

安史之乱后,内附的党项人成为唐朝的祸患,唐朝继续组织这部分党项人东迁。这部分东迁的党项人分为两支,以拓跋氏(李氏)为主的党项人迁居到了夏州地区,以折氏为主的党项人迁居到了陕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地,这块区域沿着黄河形成五座军镇,被称为“缘河五镇”,晋王李克用将“缘河五镇”改为“府谷镇”,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则将府谷镇升为府州。折家一直生活在这里,他们以府州为中心经营着自己家族的事业,因此被称为“府州折家”。

府州古城

在唐末的乱世中,府州折家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区域势力,当时折家的首领折宗本被任命为振武军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虽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但此时的折家并没有强大到可以与李克用、朱温等势力去逐鹿天下,他们就近依附于晋王李克用,折家的任务是防御北方的契丹人,在与契丹人的战争中逐渐和契丹结了仇。

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进一步激化了折家对契丹的仇恨。按照当时的协议,府州也在割让之列,契丹为了完全掌控府州,计划将折家强行迁移至辽东地区,当时折家的领袖是折从阮,他坚决拒绝契丹人的要求,这时候恰好赶上晋出帝石重贵和契丹交恶,折从阮奉命攻击契丹,并且一度还占领了胜州,这标志着折家和契丹从此完全进入了敌对状态,再也不可能有回旋余地了,甚至改变了折家过去徘徊在周围强大势力之间以求自保的策略。

二、折家与中原政权的交往

郭威建立后周后,刘崇在太原建立了北汉政权,为了与后周相抗衡,北汉投靠了契丹。在这种局势下,折家不得不做出选择,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折家夹在契丹和北汉之间,与北周相隔很远,投靠北汉是最安全的选择,但出于对契丹的仇恨,折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归附北周,这种选择将自身放在了非常凶险的境地,往后余生,它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实力生存,在长时间的战斗中,折家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将领,并且成功地保住了自己家族的根据地。

显德元年(954年),契丹和北汉趁着周世宗柴荣刚继位,联合发兵进攻北周的潞州,周世宗亲自带兵反攻,在高平重创北汉军队,北周军队趁势对太原展开了进攻,府州折家在折德扆[yǐ]的带领下配合北周军队的攻势,攻占了河市镇,并且在太原城外见到了周世宗,世宗深感府州位置的重要,决定重新设置永安军,以折德扆为节度使。

影视剧中的周世宗

这个任命引起了迁徙到夏州地区的党项人首领李彝兴的不满,李彝兴当时是定难军节度使,他控制着夏州、银州、绥州等地,而北汉的太原隔绝了府州通往中原的交通路线,因此定难军控制的地盘就成为府州前往中原的唯一路线。显德二年(955年)开始,李彝兴禁止府州折家的使者通过这里前往中原。

定难军和永安军之间的矛盾,引起了北周朝廷的争议,一部分朝臣认为,相比于边防重镇夏州而言,府州偏小,应该放弃府州,安抚李彝兴,而周世宗却认为府州折家一贯忠诚,且与北周联合起来可以对北汉形成夹攻之势,因此下诏谴责李彝兴。当时李彝兴羽翼尚未丰满,迫于北周的压力,只好允许府州的使者通过夏州前往中原,但折家与李氏之间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三、宋辽、宋夏战争中的折家

北宋建立后,折家随即归附宋朝,他们积极鼓动赵匡胤攻击北汉,希望早日打通从太原前往中原的道路,等到宋太宗继位后,折家终于等到了机会。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亲征北汉,折御卿率领折家军攻击岚州,配合宋军的攻势,四月十八日,折御卿占领岚州,切断了太原城的交通路线,五月五日,孤立无援的北汉投降北宋。

宋辽战争期间,折家军经常从侧翼出发攻击辽国,为宋军分担压力,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折惟昌从火山军出发攻击辽国的朔州,占领了大狼水寨,切断了围攻苛岚军的辽兵归路,迫使辽兵连夜撤军,当年的十二月,宋辽两国议和罢兵。

折家和夏州李氏的矛盾在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后进入了顶峰,他们积极参加宋军与西夏之间的战争,经常给被围攻的宋军运送补给,并且出动军队偷袭西夏后方牵制夏兵,极大地帮助了宋夏边境线上的宋军。同时,折家还密切监视辽国和西夏的联系,保证河东地区不受到两面围攻的威胁,实在是当时北宋边界上的“守夜人”。

佘太君,名赛花,太君是她的封号,今山西大同人,是宋代名将杨继业的妻子。

佘姓是折姓演化而来的,佘赛花其实应该叫做折赛花。折氏家族原是党项部落,属于古老羌族的一支,汉代之后逐渐内迁。折氏和羌族另一支拓跋氏、即后来的西夏王朝,世代为死敌。

佘赛花的祖上和兄弟及后人都是名将,立功无数。人们熟悉的宋江和方腊起义,就是佘家军镇压下去的。所以佘太君年过百岁还能骁勇善战,和党项族妇女历来强悍英勇不无关系。

佘太君出生在一个爱国名将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父亲和兄弟武功谋略,对军事兵法很是热衷。她年少时便和普通的大家闺秀不同,女工家务一点也不喜欢,整日迷恋研习兵法将略,把抗击外敌、保家卫国当为己任。

青年的佘太君就已经成为一名性格机敏、擅长骑射,文武双全的女将,协助父兄练兵布阵,戍卫边疆。

佘赛花和杨继业是在一次比武相会中彼此倾心的。相传在这次比武中,杨继业用看家本领“回马枪”挑下了佘赛花的战袍,佘赛花不甘示弱,使出绝技“走线铜锤”将杨继业拉下马。二人都折服于对方的气度和武功,便在比武旁边的七星庙内私定终身。

嫁给杨继业后,佘太君随夫君移居太原杨府,后又举家牵至开封府。杨继业在边关打仗,佘太君就在府内组织丫鬟伙计习武。在她的训练下,杨府的仆人的武技和气势个个都不亚于边关的士兵。其中最出名的是烧火丫头杨排风,骁勇善战、力大无比,最后成了杨家军一位猛将。

公元986年,监军王侁违制争功,主将潘美没有尽力阻止这个错误的行动,导致杨继业在与契丹军的交战中孤军奋战,兵败后杨继业被俘虏,绝食殉国。潘美和王侁怕皇帝知道实情后问罪,便想方设法掩盖事实,将兵败归在杨继业身上。

佘太君收到消息后,愤然上书为夫伸冤,将丈夫战死的原因罗列清楚上书给皇帝宋太宗。皇帝看了之后,将潘美官降三级,王侁和刘文裕被削职为民。

佘太君性格坚毅、忠君为国,她内心的坚强连许多号称“顶天立地”的男儿都自叹不如。在丈夫杨继业死后,佘太君独自抚养孩子,掌管杨家军内部事物。

孩子长大后,佘太君又一个个将他们送上战场,为国效命。哪怕是等到一个个孩子变成一座座坟墓,佘太君依旧没有悲痛倒下。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佘太君毅然带着自己的媳妇孙媳妇,十二个寡妇亲自上战场,保家卫国。

宋仁宗年间,西夏大军侵犯边境,杨家最后一名男将杨宗保中箭身亡,杨家众女将悲痛万分,杨家军群龙无首。

国难时刻,百岁高龄的佘太君激励众军士以国仇家恨为重,亲自挂帅,率杨家剩下的十二寡妇出征西夏。杨家十二寡妇各为守城将领,率军坚守边关十二连城。

最终,杨家军在佘太君的带领下,将西夏大军打得落花流水,胜利班师回朝。

后世对佘太君的深明大义、忠心护国、坚忍不拔精神称赞不已。清康基田《晋乘搜略卷二十》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之亲援桴鼓然。”

人们不但把佘太君比作击鼓退金兵的巾帼英雄梁红玉,推崇备至,还编制了许多以佘太君为原型的故事话本、小说、戏剧等。

 “杨家将”是宋元以来在我国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历史传奇故事。老令公杨业、佘太君、七郎八虎(特别是杨六郎杨延昭)、杨宗保、穆桂英、杨文广、八姐、九妹,包括烧火丫头杨排风,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在戏曲舞台上,这传奇的一家人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崇高的英雄气概。“金沙滩”一战,杨氏兄弟死伤殆尽,接着又是令公碰碑、七郎被害,五郎出家,四郎、八郎失踪。仅剩的六郎依然在为国征战。六郎死后,他的子孙——杨宗保和杨文广,仍然是保卫国家的中流砥柱。杨家不仅男性上战场,女性也是不遑多让。穆桂英挂帅,百岁高龄的佘太君挂帅,让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

  然而,从史实角度来看,杨家将的故事只是戏曲小说对杨业血战陈家谷,最后忠勇殉国的悲剧性历史事件的艺术化演绎。历史上真正的杨业死后,只有他的儿子延昭(即六郎)、孙子文广曾是宋朝守边的名将。民间之所以演绎出“杨家将”这一反抗外族侵略的英雄“群像”,源于宋元以来深受外族侵扰的北方人民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纪念和向往。

  民间小说、戏曲与历史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说中的诸多人物和事件是不存在的。根据传说以及演义等的记载,杨家将的谱系是这样的:

  杨门男将:第一代,金刀令公杨继业,继业有八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名叫杨延昭,又名杨六郎,六郎生子名文广,文广之子名宗保,宗保生子名怀玉。

  杨门女将:主要人物有佘太君、王怀女、穆桂英等。

  杨门谱系,特别是杨门女将是从《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及《杨家将》二书而来,由于这些人物艺术形象塑造得好,深为老百姓所喜爱。

  然而,在正史中,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人确实存在,但他们的事迹远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么神奇。而其他人物则难寻踪迹,或者身影模糊。

后霍去病与卫青多次攻击匈奴,击溃单于,驱逐和俘虏匈奴各部,迫其分裂和逃亡,折兰氏后人没有同单于一起西逃中亚,而是辗转逃往没有战乱的东胡区域,融入东胡系的肃慎族,后来肃慎分化出鲜卑部,折兰氏成为鲜卑之折娄氏,南北朝时期改称折氏,完成融合。

折家将与西夏同出党项族,为何成了北宋边境的忠诚守夜人?

北宋立国后,以“重文轻武”为国策,将中晚唐以来跋扈的武将权力逐渐收归中央。但北宋并没有完全罢黜所有的武将,依然有一批武将家族活跃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