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洪姓家谱
[洪氏来历] 《元和姓纂》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洪氏。”《通志·氏族略》也记载:“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也就是说,洪氏是源自共氏的,而共氏是由上古时的共工氏省略而来。共工,传说是上古时期伏羲之后,是尧的臣子,因荒*怠事,被舜流放于幽州,失去官位,其子孙乃开始以共为姓。此后又因避仇而在原姓“共”字左边加上了三点水,成了今日之“洪”,称为洪氏。《通志·氏族略》中还记载:“豫章有弘氏,因避唐明皇讳改为洪。”《元和姓纂》亦记载:“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氏,避孝敬讳,改称洪氏。生子舆,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可见,洪氏除了源自共工氏一支外,还有源自于唐明皇时江西南昌的弘氏和唐德宗时江苏武进的弘氏。这三支洪氏共同组成了今日之洪姓大家族。 [洪氏名望] 历史上的洪姓名人有很多,但最为著名的恐怕要数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了。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广东花县人,他于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行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称天王,建都南京,与清政府抗衡了十四年之久。 除了洪秀全之外,唐代侍御史洪子舆,宋代文学家洪皓、洪迈、吏部尚书洪拟、钱币学家洪遵,明代诗画家洪孝先,清代将领洪承畴、戏曲家洪升、学者洪亮吉、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之一洪仁玕等也是洪姓家族中的佼佼人才。
洪秀全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但他的祖籍是哪里的呢?一般资料都是语焉不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太平天国史料大量发现,其中就有洪氏族谱《万派朝宗》,让洪秀全的祖籍露出端倪,原来是江苏邳州。
洪氏族谱《万派朝宗》的发现很传奇。
“九一八”事变前夕,有一个日本人名叫矢野兴的,以驻粤日领事署随员的身份,来到洪秀全家乡官禄土布村,探访洪姓宗族中的长老,诡称“寻根”。他编造说,自己是天王洪秀全外逃日本的裔孙,旅日后改姓矢野。洪氏族中长老起初不敢相认,矢野早有准备,款款而谈,描述天王在乡间的活动和天京突围的故事为证,并说据父辈告知,天王在乡教书之书馆前埋有两只石狮。依言挖掘,果见石狮一对。族中长老信以为真,遂出示《万派朝宗》,认他为族人。“九一八”事变后,矢野兴返回日本。抗日战争时期,矢野兴再次在广东出现,此时他已是日本“皇军”,遂以“南方军司令部”名义,到官禄土布村强行夺走《万派朝宗》和洪氏祖先画像等一大批文物运回国内。
新中国诞生后,我国 重视太平天国有关史料,征集过洪氏家谱族谱。当听说日本有一部完整的《万派朝宗》时,国家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会认识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晋治,托他寻找归还我国。后来,小岛晋治带来了一部《万派朝宗》的复制品。虽未能见到原件,但据此可以整理研究加以出版,公之于世,
只是这部《万派朝宗》原件至今尚未归还!
从这部洪氏宗谱复制品考查得知,洪氏于汉魏时世居彭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晋怀帝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全家南迁京口(今镇江),东晋安帝时续迁新安郡遂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此后在各种战乱中,辗转经由江西、福建而入广东。今谱中有洪皓之子洪适、洪迈、洪遵为前谱所写的几篇序,又鉴于洪轩所写的《叙》中所说的情况,洪皓父子应该为洪秀全一族之远祖。洪适的孙子洪璞在南宋绍兴年间为进士,授福建泉州晋江尉,在那里落户。元末社会动荡,唯岭南较安定,洪璞的第十世孙洪贵生从福建迁往潮州府海阳县的布心。所以洪贵生是洪氏迁入广东的始祖。洪秀全便是洪氏迁入广东后的第十六世孙,也即是迁到花县官禄土布后的第六代。洪氏南迁的过程,实是两广几百万“客家人”辗转流徙的一个缩影。他们迁移到荒僻的地区开垦荒地,受尽当地土著豪强的压迫,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社会原因之一,所以太平军领导层中不少的“客家”贫农,大多是由江淮地区辗转流徙去两广的。如今江苏邳州、镇江、盱眙,浙江淳安、建德、临安、余姚、宁海一带,仍多洪姓,追根溯源,多数与广东洪氏同属一本,真所谓一千年前共一家了。 那么邳州的洪氏又从何处来?据《姓氏考略》的考证,是出自东汉光武帝时的洪氏。《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十分详尽:“汉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丘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连葛姓都有源于下邳洪氏,洪葛庐(葛洪远祖)迁去句容,成为葛姓,洪文(洪秀全远祖)留邳任下邳僮县侯,近三百年后洪秀全先祖因中原战乱,可能去追寻本家,也迁去这一带。这样算来,邳州洪氏、广东花都洪氏、镇江葛氏同源于下邳。
洪氏家族是晋永嘉五年离开下邳,至今邳州占城洪党村一带仍有传说,《万派朝宗》影印件归国,更加印证这种说法。洪秀全祖籍应该在这一带。
本文作者:崔学法
洪氏家谱辈分排明细表如下:
1 湖南洪氏字辈:“兴应正光汝承家永先志尚德培基业恢彰定有贤诗书徵锡类孝友克昌传瑞启谋犹远祥钟秀杰绵人文丕振起国器重瑶编允光文运锡汝本业克振家声常思先泽”。
2 湖南娄底洪氏字辈:“福茂记贵传端广洪兴应正光汝承永宗先哲之训明德亲昭穆忠孝启家声祖泽流芳远诗书礼裕英学博振基业经纬辅乾坤贤能展盛世海宇庆升平”。
3 湖南新化县白溪镇岩塘村潘洋村洪氏字辈:“福茂记贵传端广洪兴(惟)应正光汝承永宗先哲之训明德亲昭穆忠孝启家声祖泽馨芳远经书育后英鼎新开泰运钧天禹甸昌繁华多硕果世代乐安康”。
此外,洪氏家谱辈分排还有“文”字辈、“学”字辈等。
其实东北的很多满族人都是明末从辽宁、关内劫掠而来的汉族人。所以当时就有很多满族人是汉姓,最著名的如曹雪琴。
政治合成民族 -- 满族
新中国建立之后, 御用文人学者, 为了学习苏联, 为了政治正确, 确立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 族族伟大光辉, 族族共创灿烂中华 以定下的政治目标后, 翻遍古藉, 把历史进行重新大演译 他们在满清时代的蒙-满-汉三类原始兵团的八旗基础上, 以他们的后人划立组成"满族" 为了为这个政治民族增添光辉, 涂上金粉, 从中国古藉上, 找些在中国古代, 由远古到近古, 凡是在东北出现过的东胡人, 也即是出口转内销的所谓通古斯人, 其中包括肃慎人、挹搂人、勿吉人、女真人 , 渤海国人、金国人, 这全都是政治民族满族的祖先 这个满族可谓"历史悠久", "灿烂光辉", 网上一些认同了"满族", 自号满洲的人, 曾经号称满州历史六千年, 比中华五千年, 还远久一千年, 甚至有海外满独, 更进一步, 号称满州历史八千年 无论是国内满遗隐独, 还是海外明码满独, 他们全都在官方民族史观, 民族政策的演译基础上, 发展他们的"慕容复"事业前奏曲--鼓起民族自豪感, "满族"有伟大光辉民族文化历史, "满族"民族自古独立
对於这个所谓几千年一条龙的满族来说,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肃慎、挹搂、勿吉等远古部落, 因年代太久, 这些人没有自创文字, 进行自我记录, 而只能依靠邻居华夏人代笔, 华夏人见到就记, 看不见就不记, 所以远古不同时代的原始东胡人, 根本没有连贯性可言, 那些猎人, 牧民, 他们搬迁, 游移, 被人教化, 同化, 他们到了那里, 他们是谁, 谁也说不清楚 至于近一些时期的渤海国, 追踪比较容易一些, 但同时来争的人就多了 有朝韩人认为渤海国是他们祖先建立的 在海外论坛有土耳其人认为渤海国是土耳其人的祖先建立的
我认为渤海国是当时当地的土人, 在中原来的华夏人协助下, 共同建立 他们的后代那里去了 答案是消融于中国 金国的情况也一样, 生女真人是黑龙江以北更北, 靠鱼猎为生的原始东胡人 在唐朝没落后, 东北权力真空, 他们占了时机和地利之宜, 女真人南下渡江, 后来在有更高知识的华夏人协助下, 组织复杂的政治架构立金国 后来蒙古人联合南宋灭金国, 一些侥幸没被消灭金国女真人, 成为北方汉人, 也即是说, 少数生还的金国女真人, 消融于中国 在明末东北的后金, 亦是同样情况 奴儿哈赤的生女真一族, 五百年前, 还在黑龙江以北更北的地方鱼猎, 过着住鹿皮帐, 穿鱼皮衣的生活 在明朝时期, 他们接触到西南面的蒙古人, 学蒙古人抄来抄去的蝌蚪字母, 拼写他们的语言 努儿哈赤一族, 根本不认识原本抄袭华夏字, 制造女真文字的金国女真人 因此, 努儿哈赤族, 满州族的先祖,根本接不上和他们自己声称的和金国女真人的承传关系
"满族"是在50年代的马列政治意识下, 人为地把满清时代奴儿哈赤建州部生女真人, 一些和奴儿哈赤合作蒙古人, 和一些投降奴儿哈赤, 被奴儿哈赤女真人收编的汉人, 及一些奴儿哈赤女真人被抢略成为奴隶的汉人, 等集各族群后裔的政治大合成 真正称得上"满"的, 其实只有奴儿哈赤部族的后人 这个部族五百年前是处于原始部落群居状态, 三百年前处于奴隶社会状态 在明未李自成造反迫死崇正后, 奴儿哈赤部族在历史契机下, 霸占全中国, 并学习和利用华夏文明的政治技术, 加入他们世传的女真原始奴隶社会概念, 并有效地统治中国, 奴役了中国人二百六十七年 在这个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满人, 也是处于半奴隶社会的形态, 而且还拖累了华夏文明大倒退
这才是真正的"满族"历史
关于女真人是不是满族的祖先的论证。
1,无论是肃慎、挹娄、勿吉还是靺鞨都不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而是古代中国人,更确切得说是古代汉族人(包括华夏族先民)对位于今天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域包括今天日本北海道、关东地区的称呼,根本就不是楼主文中千方百计暗示的一个民族名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人对于周边外族并不怎么热心,更不可能会对其究竟是一个民族或一大批民族感兴趣,有的只是一个笼统的地域称呼,比如把草原上所有游牧民族,也不管是这些游牧民族根本就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不是一个人种,统统称之为胡;把欧洲所有国家都称为佛郎机。古籍中所谓的肃慎、挹娄、勿吉还是靺鞨都是这一类的名词,根本就不是什么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举一个,就拿靺鞨来说,所谓的栗末靺鞨是和汉族朝鲜族一样的束发农耕民族,连服装都几乎一模一样,而黑水靺鞨则是一个剃环辫的渔猎民族,其发式服装文字语言和栗末靺鞨有着天壤之别,更别提什么民族认同感了,如何可能是一个民族?至于其他的安车骨、拂捏之流根本就是尚处洞穴时代的原始人,差得更远了,根据民族一词四个共同的概述,这靺鞨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等也一样。
2,关于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的问题。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努尔哈赤一族根本就不是什么女真人,如果有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清楚得发现满人和金女真人无论在服装、发式、文字上根本就扯不上任何关系,也无任何继承性。尤其是文字,任何一个民族对其民族文字的感情是无须多论的,女真文属于象形文字,甚至在明朝还相当流行,明永宁寺碑(设于明奴尔干都司首府特林,位于黑龙江入海口)上就与汉蒙两族文字并列,可见其流行程度,而满文则是回鹘系字母文字,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体系,可见女真和满人从根上就不是什么一族人。而且满人自己也从不认为自己不是女真人,视女真人为劣等民族(当时尚有女真人存在),满人对汉族最忌讳的除了被汉族人称为胡外就是被汉族人将其与女真人混为一谈,纵观满清一朝,女真二字根本不见书册,甚至连《四库全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满清官方编篡的书中都见不到女真二字。清酋皇太极更是公开将女真人称为墨尔根,称自己民族为诸申,最后为此还改族名为满洲。因此楼主硬要把女真人归为满人祖先实在不可思议,要是楼主生在满清的话,凭此一点怕就要被抄家灭门,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谓“明代以来,散居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纷纷南迁,尤其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率领部众离开斡朵伦(今依兰马屯一带),南迁到吉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根本就不合历史事实。根据中国和朝鲜的历史资料如满文老档、明朝官方档案及朝鲜李朝历史记载,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根本就不是什么“离开斡朵伦(今依兰马屯一带),南迁到吉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根据历史文献和专家考证,其原住地在今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东北的会宁、咸兴、镜城等地,猛哥帖木儿其人也不是什么中国人,其人最初是朝鲜李朝册封的万户,后因获罪鲜王李朝而北逃中国奴尔干都司为明朝皇帝所收留,即所谓的明朝增设建州左卫,说穿了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就是一外国政治难民,哪里是什么南迁女真人。依兰马屯只是猛哥帖木儿从朝鲜逃到中国境内后的第一个落脚点,这地不是他满人的而是当时的中国---明朝政府的。
3,所谓的明朝的野人女直、建州女直、海西女直的关系:其实三者不是一个民族。海西女直其实是蒙古人,如叶赫部就是蒙古土默特部旁支,哪里是什么满人。野人女直和金女真有直接关系,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服装发式和金女真没多大分别,应当是女真人,但决不是诸申,后来也未融入满族。至于建州女直嘛,正牌的早就没了,正牌的建州女直和明朝皇室有亲戚关系,早就不知道在哪代被国外流窜来的外来户努尔哈赤一族给篡了,至于努尔哈赤一族是哪族哪来的,见上文。
清初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人口总数
顺治五年,八旗满洲有男丁55330人,八旗蒙古28785人,八旗汉军45849人,按照一丁对五口的比例,则八旗满洲共30万人口,八旗蒙古共14万人口,八旗汉军共25万人口另有包衣男丁216967人,共100万包衣人口
康熙六十年八旗编审丁册
满洲十五万四千一百一十七丁,蒙古六万一千五百六十丁,汉军、抚西尼堪、拜唐阿尼堪、台尼堪二十三万九千五百一十丁,包衣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九十四丁,共六十九万六千六百八十一丁
依据一丁对五口的比例,满洲共80万人,八旗蒙古共30万人,八旗汉军120余万人,包衣共120余万人
清皇太极诏曰
《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五、及《满文老挡》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条:“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清初,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和圈地,所有的八固山(八旗)贵族和普通批颊人(披甲人)阶级几乎都拥有了自己的奴隶,他们获得奴隶的途径有四条:
1、通过战争俘获的俘虏。“国初时俘掠辽沈之民,悉为满臣奴仆”;“向来血战所得人口,以供种地牧马诸役”;“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这些大量的无辜各族人民被强制沦为奴隶,再加上大量的所圈土地,使满清治下的中国几乎成为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农庄。
2、买卖人口。入关以前就有人口买卖,入关后,贩买人口为奴仍存在。北京就有“人市”,“顺承门内大街骡马市、牛市、羊市又有人市,旗下妇女欲售者从焉”,在满清治下,汉族人民是可以与各种牲口一起自由买卖的而且买卖人口是清政府法律所许可的,康熙二十二年规定:“旗下官兵,须用奴仆,除直隶各省大小文武官员及驻防将军、副都统,不准买所属之民外,其余仍照旧买人”,所以,文武官员竞相“买良民为奴,甚至多买馈送亲友”。
3、将罪犯及其家属没入为奴。这样的奴隶也占相当数量,凡是犯了重罪的罪犯,往往家产充公,家属发给“批颊人”(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为奴。《满清律》规定:“谋反及大逆”之家属,“男年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所谓为奴,实际上女性被充作军,日夜供批颊人*乐,反复轮(某些人所谓的融合),男人成为苦力,除去必要的生活保障外,一切产出均被无偿地侵占,以供其玩乐
4、投充的奴隶。满清入关后,宣布“贫民无衣无食”者,准“投入满洲家为奴”。实际上,女真依靠权势,强迫大批汉民投充为奴。“距京三百里外,耕种满洲田地之处,庄头及奴仆人等,将各州县庄屯之人,逼勒投充,不愿者即以言语恐吓,威势迫胁。各色工匠,尽行搜索,务令投充”。汉人投充之后,身分降为奴隶,生活处境更为艰难
满清就是这样为了在中国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惜开历史倒车的。这样野蛮黑暗的压迫如何不激起人民的反抗?已经成为满清奴隶的众多汉人不能忍受如此无耻血腥的压迫,自杀逃亡的现象不断发生,康熙,这个阴谋家也不得不自供说:“朕见旗下仆婢,往往轻生,投河自缢,必因家主责治过严,难以度日,情极势迫使然”,“先时,满洲往往轻毙其家人,朕乃立为差等之罚,今此风则少息矣”。奴隶主杀他的奴隶,只要受“差等之罚”就可以了,而所谓的差等之罚,实际上只不过是增加一些赋役罢了,大多也是走走过场,或者由汉人代为埋单,最后还是由汉人来承担他们犯下的罪恶,而即使是这样的惩罚,也不是满酋良心发现,而仅仅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而已。
由于汉族奴隶的大量逃亡,使满清统治者感到危机,认为奴隶逃亡将首先损害批颊人的利益,批颊人又是满清立国和维护罪恶统治的基础,于是制订出极其狡诈阴狠的《逃人法》。其具体内容是:逃人鞭一百,归还本主。隐匿之人正法,家产籍没。邻右九甲长乡的,各鞭一百,流徙边远”。用白话说就是逃跑的奴隶只给予轻量的处罚,而窝藏的人则要毫无回旋的予以抄灭,甚至株连乡邻。以严厉惩罚“窝主”为侧重点的逃人法不惜株连众多,引发公愤,也要保障其八固山统治集团的利益。
你先回老家问问爷爷那一辈同姓同宗的老人,你家究竟是满洲八旗? 还是蒙古八旗? 这个问清楚之后才好帮你详查。
辽宁锦州满族洪姓有的属八旗满洲,有的属八旗蒙古。
八旗满洲的有 陵北东花乡的镶蓝旗洪亦 氏,有义县内务府镶黄旗爱新觉罗 氏。这两个家族都取有洪姓。
如果是八旗蒙古,有北镇 正白旗洪吉拉 氏。
你家究竟属于哪一家族,由于你没有提供更多线索,目前不能准确帮你判断。
洪姓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尚书》等记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因避仇改洪氏。
传说共工在失败后,一怒之下一头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因此在自己名字“共”的旁边加上三点水,留给后世子孙为氏,因此其后裔称洪氏。
2、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共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时期有一个共国(今河南辉县),子孙以国名为氏,后加“水“字偏旁成洪。
3、源于姬姓,出自轩辕氏黄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氏。
4、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洪洞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
上古周朝时期有一个扬侯国,因其建都于洪洞,后又称为洪洞国(今山西洪洞),子孙以国名第一个字为氏。
5、源于改姓,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讳改为谐音汉字“洪”氏。
据史籍《百家姓考略》记载,豫章(今江西南昌)宏姓、常州(今江苏常州)弘姓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名李弘之讳而改谐音字“洪”氏。
据史籍《姓源韵谱》记载,五代时期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名讳而改谐音字“洪”氏。
6、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时期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等,后代全部或部分改汉字单姓“洪”。
裕固族克孜勒氏,改汉字单姓“洪”。
清朝时期高丽人有洪姓,凡四派,出南大门、得州、易州、开城府等地。
今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得姓始祖:共工。
上古炎帝的后裔,黄帝时任水官。史书云:“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描绘。其活动中心应在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据古史记载,他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断,地的四角也裂开,所有这些神话般的描绘都是在说明炎黄两系争权斗争的激烈。为了怀念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氏,尊共工为洪氏的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上古时期的共工,于四千二百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氏形成后,直至汉朝,主要是在其发祥地今河北、河南、辽宁一带发展繁衍。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三国东吴庐江(今安徽庐州)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朝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状称矩后……”由此可见,三国时期洪氏已有徙居安徽者。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随从陈氏父子戍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约七千余人、六十四姓,其中有洪氏落籍福建,这当是洪氏最早入闽者。唐玄宗时,豫章宏姓为避讳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安徽婺源)黄荆墩的洪氏为避战乱行徙于饶州乐平(今江西饶州)之东,凡七百余家,世代读书耕桑,逐渐昌盛为洪氏豫章郡望。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说洪氏“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这说明唐朝及其以前,洪氏不仅称盛于安徽、江西,而且甘肃还有一支比较兴旺。常州洪氏由洪察而改,其子洪子舆、孙洪经纶皆显贵于当朝,并沿袭洪氏未改。
隋唐以后,洪氏称盛于皖、赣一带。
北宋初期,江西乐平的一支洪氏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广东海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一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奉洪贵生为开派祖)。
明朝初期,山西洪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
清朝时期,南方各省、台湾省、北方各省含甘肃、新疆等地皆有洪氏人居住。
如今,洪氏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洪氏约占全国汉族洪氏人口的26%。
洪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七位的姓氏,人口约二百五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6%。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敦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晋时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定城)。
豫章郡:汉朝将秦朝的九江郡改为豫章郡。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带。
2堂号:
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双忠堂:源自宋朝洪皓,他是鄱阳人(今江西乐平)。著名宋朝大臣、词人。宋政和年间进士。他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 ),他坚决拒绝,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们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
义居堂:资料有待补充。
招隐堂:资料有待补充。
积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听彝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本立堂:资料有待补充。
楚宝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锡堂:资料有待补充。
和顺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爱堂:资料有待补充。
洪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著存堂:资料有待补充。
五、历史名人
洪子舆:(生卒年待考),江苏常州人。著名唐朝大臣。
唐睿宗执政时期官至侍御史。
洪觉范:(生卒年待考),新昌人。著名宋朝文士。
以其书而出奇,同县人邹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渊材以其音乐而出奇,人称新昌三奇。
洪兴祖:(公元1090~1155),字庆善;丹阳人。著名宋朝学者。
与孔端明、张炳、周林同时被召赴翰林院考试,名列第一,官秘书省正字。
洪 皓:(生卒年待考),字光弼;鄱阳人(今江西乐平)。著名宋朝大臣、词人。
宋政和年间进士。曾以礼部尚书之职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苏武之美誉。
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但一生仕途坎坷。他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羁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龙江),艰苦备尝,威武不屈,最后遇赦归宋。宋高宗赵构称赞他:“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
后与秦桧不和,被放于英山、袁州,最后在南雄州(今海南海口)病逝,终年六十八岁,谥号“忠宣”。
他学识渊博,工诗词,著有《帝王通要》、《鄱阳集》、《鄱阳词》;另著有《松漠纪闻》,是贬居时追忆在金的见闻而成的书。
洪 适:(生卒年待考),字景伯,晚年自称盘洲老人;鄱阳人。著名南宋学者、金石学家。
工文词,与两个弟弟洪遵、洪迈先后考中词科,并称“三洪”。
历官通判、知州、户部郎中,宋孝宗时升司农少卿、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此为根据订正史传的讹误。考核较精,著有《隶释》、《隶续》及《盘洲集》。
洪 迈:(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宋大臣、史学家。
洪适三弟。亦举博学鸿词科,累迁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有《野处类藁》、《容斋随笔》、《夷坚志》等。二哥洪遵乃钱币学家,著有《泉志》。
洪 炎:(生卒年待考),黄庭坚外甥;江西南昌人。著名南宋诗人。
进士出身,累官至秘书少监。诗属江西派,有《西渡集》。
洪 茂:(公元1171~1227年),字季松,号青田;原江西省饶州(今江西上饶)鄱阳籍。著名宋朝官吏,福建洪氏始祖。
登宋嘉太辛西秋(公元1201年)乡榜第三名,授福建南剑少府转沙县尉,逝世于官任上。
洪茂逝世后第三年,其子洪原携家眷从沙县城关迁来夏茂水南开基,后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其后裔分迁四川江油县、福州洪山桥、沙县南坑仔(今福建三明沙县南霞乡)松树坑、夏茂洪厝窠自然村(建国后移居松林村岭尾自然村)。夏茂洪氏至今传历三十五代。
洪咨夔:(生卒年待考),字舜俞,号平斋;临安於潜人(今浙江临安)。著名南宋大臣、词人。
嘉定进士,历任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加端明殿学士。词学苏、辛,以淡雅见长。有《平斋词》、《平斋文集》、《春秋说》。
洪兴祖:(生卒年待考),字庆善;丹阳人。著名南宋学者。
宋绍兴年间受召到翰林院参加考试,宋高宗将他拔为第一,官秘书省正字。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补注及考异》。銮坡,指翰林院。
洪 升:(生卒年待考),字方思,号稗畦;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剧作家、诗人。
杂剧代表作为《长生殿》,现存还有《四婵娟》。另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
许多人都知道洪升是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但鲜为人知的是,自南宋名相洪皓起,洪升的祖上洪氏家族就开始在西溪定居。据考证,昔日,西溪五常洪家塘有洪氏宗祠。明清时期,西溪洪氏一度成为杭州四大家族之一。尽管洪升生平并没有留下很多与西溪直接有关的作品,但他的确是从西溪走出来的著名戏曲作家。
洪 仁:(生卒年待考),洪秀全族弟。著名太平天国后期重要***之一。
1858年辗转到天京后,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写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天京沦陷后,辅佐幼主,以图恢复。后被俘于江西石城,不屈被杀。
洪亮吉:(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又号更生居士,阳湖人(今江苏常州)。著名清朝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
清乾隆年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一生著述颇丰,尤精于史学与地理沿革。有《春秋左传训诂》、《补三国晋书地理志》、《洪北江全集》等。
洪亮吉:(生卒年待考),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人。著名清朝学者、文学家。
洪亮吉是清乾隆年间进士,官至编修。
清嘉庆年间,因批评朝政遣戍伊犁,赦还后改号更生居士。
他精通经史、音韵训诂及地理学;经济思想方面,提出了人口繁殖与粮食生产不相适应的问题。
工诗文,骈文作品受当时称誉。著有《春秋左传诂》、《洪北江全集》。
他幼年丧父,靠教书奉养母亲,母亲去世时,他又不在家,曾绘《机声灯影图》,来怀念母亲。
洪 钧:(生卒年待考),江苏吴县人。著名清朝末期外交官。
清同治年间中状元,历任提督江西学政、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后出使俄、德、荷、奥诸国,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译文证补》。著名交际花赛金花即为其妾。
洪秀全:(生卒年待考),清朝人。著名太平天国首领。
1843年创立了农民革命组织“拜上帝会”,自称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公元1851年,在广西桂县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
太平天国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义失败。
洪学智:(公元1913~今),河南商城双河乡人(今安徽金寨)。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1929年3月参加商城县游击队任队长,5月率游击队参加商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班长、排长、红四方面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连长、营政治委员,第二七四团政治处主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作战和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1935年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在甘孜地区迎接红二、六军团后,第二次北上,同年10月与红一、二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副大队长,中国人民军政大学第四团团长,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参加了开辟巩固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军长。参加了著名的四平保卫战、辽沈、平津、渡江战役和进军中南的湘赣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0年3月参与指挥海南岛登陆战役和解放万山群岛的作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参与组织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以及反绞杀战、反细菌战。并主持领导志愿军的后方勤务工作。1954年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国防工办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在中国***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14日根据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的命令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著有《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等。
洪 水:(公元1906~1956年),原名武元博、武元伯、阮山,又名李英嗣;越南河内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洪士奇:(公元1904~1982年),湖南宁乡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炮兵学校校长。
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历任军职。
抗战时期,任炮兵重榴炮第十四团团长、炮兵学校学生总队总队长、炮兵第七旅旅长、炮兵第一旅旅长、陆军第九十九师师长等。
抗战胜利后,任联勤总部兵工署外勤司司长、炮兵学校校长等职。
1949年底逃往台湾,任台湾省高雄要塞司令兼高雄港口司令、台湾省“国防部“兵工署署长、陆军供应部副司令等。
1982年10月19日在台湾逝世。
洪少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广东省武警总队总队长。1996年晋升。
洪 行:(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二军新编三十九师师长。
洪振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三军参谋本部计划参谋次长室次长。
洪文学:(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将,空军作战司令部政治作战部主任。
洪显成:(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浙江省保安副司令。
洪廷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国防部”中正预校校长。
洪中旭:(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少将,台湾省海军副总司令。
谁知道洪姓家谱
本文2023-10-16 09:23: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5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