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走向衰落是因为杨贵妃吗,哪些原因是关键因素?
李隆基在唐朝是个特殊的存在。唐朝经过不断发展,到了他上位的时候,正处于国力巅峰的时刻,但也是在他的手中渐渐落败。之所以这样,自然不是像传说中的因为杨贵妃所导致,而是跟李隆基自身有关,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沉迷酒色
在制造了"开元盛世"之后,天下太平,他也觉得很满意,于是就开始沉迷于酒色中,荒于政事,而这一切就是在遇到杨贵妃之后。其实他宫中原本已经有武惠妃,在她的挑拨下,把太子、鄂王、光王都被杀害,而她自己最后也因为忧惧而死。武惠妃死后,他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杨贵妃,于是纳入后宫。因为沉迷酒色,自然没工夫管理朝政,于是朝堂上变得非常混乱,李林甫开始受宠,导致宰相被罢免。等他掌握了大权以后,提拔自己的亲信。因为杨贵妃受宠,杨国忠获得了皇上的信任,但没想到他也是个专权误国的人。
光看先前,李隆基是个开创盛世的明君,但这之后他的昏庸其实跟其他昏君一样,使得朝堂混乱,为以后的动荡埋下隐患。
皇帝施政失误,造成安史之乱
唐朝的衰落,为安史之乱打下良好基础,彻底爆发是因为皇上的失误,他取消了对胡将的限制,使得安禄山等人手握大权。另外,节度使手中也有了权力,出现了藩镇。唐朝一直都在使用胡将,但是决不允许他们手中有兵权,一般都让汉族的大臣牵制着。李林甫在跟李适政权的时候,为了防治边疆对自己的威胁,就建议唐玄宗放开对胡将的管制。
同时,少数民族也在威胁着他,皇帝恢复了都督府制度,在边境设军队,形成边镇。为了解决边境权利的扩大,皇帝把财权交给了边镇节度使。而为了防止官员对军事的操纵,皇帝就任由节度兼任采访史,对辖内的官员进行官吏,使得节度使有了权力。正是这样,使得藩镇迅速崛起。天宝年间,边镇已经有了兵权、财权和政治权。再加上对胡将没有了限制,爆发了安史之乱。
军事制度崩溃
唐朝初期人少地多,经济上有了均田制,军事上继续之前的府兵制。至于府兵制,就是平时主要种地,没事的时候训练,有战争了就去打仗,并且打仗的武器等都要自己准备。这使得百姓们负担很重,因此有很多百姓们都选择不服兵役,使得府兵制崩溃。
但是朝廷为了保证战斗力,只好采用募兵制,也就是脱产士兵,给士兵们发放军饷。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招募来的士兵,只对给他们发军饷的人服从。当时,管理这些士兵的正是节度使,也就相当于这些士兵是节度使的私兵。因为该制度是在边镇实行,进一步加剧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所以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朝廷根本没力量去镇压。在叛乱之后,为了平衡关系,朝廷设立藩镇,结果使得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了。
唐朝之所以逐渐衰败,就是因为唐玄宗沉迷酒色,使得朝廷十分混乱,再加上政策的失败和制度的崩溃,加速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藩镇割据也产生,中央失去了对国家的管制。
说到唐朝我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唐朝是古时候非常繁荣昌盛的一个时代,唐朝的以肥为美,富态成为一种美的体现。那么,最近也是有不少的网友在问我大唐帝国这么繁荣昌盛,为什么会一步步的走向衰弱呢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也是在网上做了一番整理,下面,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强汉盛唐作为中国古代的两大巅峰王朝成为后世的楷模,唐王朝自李渊建号到朱温篡唐,前后近三百年,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等几个辉煌时代,国力堪称当时天下第一。
那么,这么强大的一个帝国是如何走向衰亡,它衰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说起来唐朝的衰落,很多人都会想到“安史之乱”,这场由藩镇节度使发动的军事叛变,直接导致唐王朝人口锐减,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唐中央威信扫地,军阀割据无可逆转。
说起来藩镇割据真正形成,最初还要追溯到唐玄宗时代。那时候唐朝军队开始实行募兵制,建立军镇节度使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从唐玄宗册封十位节度使开始成熟的,史称“天宝十节度”。这种制度使得唐朝军队战斗力暴涨,当时唐朝一个藩镇可以压制一个甚至几个敌国部落,大唐军事鼎盛由此而来。
但是,这种制度却也导致藩镇割据,因为节度使具有本军镇的全部军政人事财务大权,他们招募军队忠于自己,选拔精锐称为“牙兵”,其实力甚至超越了唐朝中央军。
可以想象,这种藩镇如果造反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安禄山就是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实力堪比半个唐朝。
安史之乱后,后代的唐朝皇帝都没有能力改变藩镇割据,使得这种情况终于毁掉了唐王朝。
除了藩镇割据,中晚唐中央政府也出现了严重危机。
其一为党争,以著名的“牛李党争”为最。牛李党争是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派朝中大臣相互倾轧,互相攻击,相互掣肘,最终演变的连皇帝都无奈的派系斗争。
牛李党争维持四十多年,历经五朝,影响从中央波及地方,渗透到帝国的基层,对于唐王朝衰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二为宦官专权。中晚唐宦官专权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宦官集团不但可以左右皇帝废立,还与中央禁卫军勾结,甚至与外藩勾结,形成了自内而外的强大政治共同体。
有人说唐朝灭亡源自宦官专权并非没有道理。
唐王朝在设计之初学习了很多隋朝的先进经验,比如科举制度和三省六部制等等,但是,唐朝统治者没能将这些制度进一步完善发展。
比如科举制度,唐代科举制度虽然使得寒门庶族有了晋升的途径,但是,过去的世家大族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相反,他们利用自己家族的学术和资源优势,试图垄断科举晋升的道路,这直接导致寒门庶族与旧世族的矛盾激化,“牛李党争”就是这种矛盾的直接体现,而历代唐朝皇帝对此无能为力。
又比如藩镇割据,藩镇割据的始作俑者就是唐朝皇帝自己,但自唐玄宗被藩镇割据搞的狼狈不堪之后,历代唐朝皇帝对于藩镇便无能为力了,即便有个别君主曾试图削藩,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至于宦官干政,更是唐朝皇帝自己酿的苦果,唐代宗时期为了分宰相的权力而设置了枢密使,由太监担任长官,与宰相一起商讨军国大事,这一招直接在制度上给宦官专权以保证,使得中晚唐宦官骄横跋扈,无人可制,甚至能气死皇帝,再立新君。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发现,唐朝统治者自唐玄宗以后就没有建立起来一个完善可靠的制度维持国家运转,藩镇和枢密使都是饮鸩止渴,挖肉补疮,科举制度不健全,唐朝皇帝也没有什么作为。
不得不说,唐朝建国之初太顺利,隋朝留的资源和经验太丰富,使得唐太宗一朝可以顺利实现治世。武则天作为一个过渡人物做的很不错,可惜她的身份使得她的执政理念始终无法成为主流。
在社会变革国家转型的时候,是真正考验执政者能力的时候,但从唐玄宗以后历任唐朝皇帝都没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最终,大唐帝国走向了衰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建立于618年,李世民继位后,进一步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和科举制,注意用人和纳谏,因此,唐朝很快就强大起来。唐玄宗改元天宝之后,开始了肆意放纵的生活,这时候任用了李林甫为宰相,在这十八年之内,宰相将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这时候又出现了宦官干政的现象比如,高力士,再加上不断地进行对外扩张战争,又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唐朝的形式急转下降。政治制度改革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安禄山趁机发动了安史之乱,这场叛乱足足被搞了八年,大唐衰落从此以后开始。
在之后的皇帝中,没有什么文治武功双全的,那有宦官外有吐蕃。大唐从此以后,陷入了无限的党争之中,中央和地方朝廷都有人演愈烈的矛盾。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史称“牛李党争”。武宗接手这个烂摊子之后,采取了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这其中出现了衰落时期的一个小的回升,史称会昌中兴。但是这个人非常专制,他将佛教和其他宗教都排斥在外,大力宣传道教思想。后来接任他的下一任皇帝唐武宗,采取了和他完全相反的政策,再次尊崇佛教,神仙打架凡人遭殃,折腾来折腾去折腾的还是都是百姓。
残唐而亡
唐朝最后两个皇帝唐懿宗与唐僖宗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无能之君,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战争不断,政治经济严重衰退。搞得民不聊生。在朝代末年,农民终于忍受不了了,发动了黄巢之乱。唐朝自从这次战乱后彻底名存实亡,唐僖宗在节度使的动乱之中去世,由弟唐昭宗继位。在后来唐昭宗被朱温毒死。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定都于开封。曾经一度繁荣昌盛的唐朝灭亡。
唐朝开元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富足、科学文化发达,国家的高度繁荣堪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全盛时代,史称“开元盛世”。
大诗人杜甫赞颂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豹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形象地描述了盛唐的富强。
然而辉煌的盛唐气象却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而烟消云散,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与思索。
大唐盛世的由盛转衰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是在经过两次宫廷政变的刀光剑影,相继诛灭韦后集团和太平公主集团,才顺利地坐稳江山。
然而,由于武则天后期留下的种种弊政以及中宗、睿宗时期持续不断的政局动荡,此时的唐王朝内部矛盾重重,稍有不慎就有倾覆的危险。
唐玄宗以其卓越的才干锐意进取,决心改革弊政,重现太宗时期的伟业。
他重用了姚崇、宋璟等一大批名臣,并借鉴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推行了一系列如:抑制奢华、罢除冗员、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括户授田、改革赋役等政策。
从而使国内矛盾缓和,综合国力大增,开创了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
但随着天下大治的实现,玄宗皇帝便陶醉于盛世之中不能自拔,锐意进取、夙夜勤政被好大喜功、骄奢*逸、怠于政事所取代。
从开元后期开始,玄宗便将朝政委任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官僚机构从此腐化, 对人民的捜刮益加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另一方面,宠信安禄山等番将,并委于边防重任,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玄宗皇帝则终日沉溺酒色、歌舞之中,对所面临的各种危机置之不理。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正是对玄宗怠政的形象描述。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一派繁华的盛唐气象,在叛军铁蹄的蹂躏下,一去不复返。
关于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根源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缘故,将衰落的责任全部归结给杨贵妃,认为唐亡于“女祸”。
此种观点只是对历史现象的狭隘审视,完全掩盖了历史本质,不足以论。
另有人认为玄宗后期的用人不当及政治腐败导致了由盛转衰。
此看法则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现象,但还未能深刻洞察历史的内在规律。
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根源,是源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这种自秦汉以来便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制度的特点是: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集于一人,皇帝拥有无上权力,个人意志决定国家一切。
虽不缺乏完善的法典、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但其完全被统治者掌控,根本没有独立性,运行是否正常取决于皇帝的好坏,因而很难有效地监督、制裁皇帝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
法律不过是皇权的附庸,是可以随意修改、废除的,它的存在完全是为统治者的特权服务的,是奴役人民的工具。
明清之际大思想家黄宗羲就尖锐地指出:“三代以下无法”。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
在专制社会中即使统治者对人民肆无忌惮地奴役、剥削、杀戮,随意挥霍人民的劳动果实,来满足个人的贪欲,也可不受法律制裁,这就不可避免产生腐败。
随着盛世的到来,唐玄宗便沉醉于奢华糜烂的生活,个人贪欲极度膨胀,各级官员为满足帝王贪欲从而使个人飞黄腾达就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杨国忠就是靠横征暴敛而得到玄宗宠信的。
另一方面,得到宠信的官员为维护其权势地位,便排除异己、结党营私,这就使贤臣的治国良策得不到推行,奸滑、无能官员充斥统治机构。
李林甫在得到玄宗宠信后,嫉贤妒能,迫害了张九龄等贤臣,大力构筑自己的党羽,官僚机构从此败坏。
这些腐败现象形成的根源,都是专制制度下,法律对统治者缺乏约束力造成的。
权大于法的专制制度,为一切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是导致中国数千年来无法根除腐败的根本原因。
一般来说,古代王朝在开创之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又加上客观历史环境的制约,个人贪欲有所节制,也较能做到依法办事。
因此,政治比较清明,官僚机构运转较为正常,腐败现象较少。
一系列开明政策推行顺畅,使社会矛盾缓和,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发展,开创了辉煌的“太平盛世”。
但随着盛世的实现,统治者的贪欲随经济繁荣与财富增长而逐渐膨胀,进取精神被贪图安逸所取代,因此腐败现象便出现了。
抑或是开明的统治者逝去,但其继承者由于从小生长于宫中,对民间缺乏了解及受家族压力等原因也必走上腐败道路。
帝王、贵族及大官僚的生活极尽奢华,他们为了满足其无节制的挥霍,往往采取增加赋税的方式来实现,从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统治阶级上层(如:宦官、朋党、外戚等)争权夺利愈演愈烈,各种政治斗争不断上演,严重阻碍了 机构的正常运转及政策的推行。
各级官吏贪污受贿成风,官场中的裙带关系盘根错节,考场(科举考试)循私舞弊和卖官鬻爵现象层出不穷,大量平庸、奸险之人充斥官僚机构,使机构愈加庞大,不仅影响工作效率,更加大了财政支出。
地主豪强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四处逃荒或沦为地主的佃农。
这些现象不断地侵蚀王朝机体,使其摇摇欲坠,逐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尽管有时会出现精明的君主或官员企图通过改革来拯救濒临灭亡的王朝,但腐败之风已积重难返,加上既得利益集团从中阻挠,所以改革大都以失败而告终。
到了王朝末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倘若出现严重的灾荒,广大农民便在自然灾害、贪官污吏及地主豪强重重打击下无法生存,大规模农民起义必然爆发。
此时,北方游牧民族趁虚而入,王朝便在内忧外患中灭亡。
中国古代王朝由盛转衰始终是循着这一王朝周期率不断循环往复,其根源在于专制制度必然产生的腐败。
由上所述不难看出,盛唐由盛转衰是其本身的专制制度所必然产生的腐败造成的。
在天宝时期,朝廷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十分严重,社会的贫富差距巨大。
贵族官僚过着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普通老百姓却生活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饥寒交迫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正是这一时期巨大生活反差的反映。
假如没有安史之乱的发生,但唐朝此时的社会矛盾已十分尖锐,因此它的衰落是不可逆转的。
文章地址:://blogsina/s/blog_4eccea5901008bbc
导致唐朝灭亡的因素众多,主要有以下互相交叉影响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藩镇割据。由于连年的对外战争,在边疆地区逐渐出现了集军事指挥权、地方行政权与财政权于一身的节度使,导致尾大不掉,从安史之乱开始,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势力越来越大,藩镇自举首领,自任官吏,自征粮饷,自征兵卒,完全不受中央政权节制。朝廷不仅不能从地方藩镇获得财赋,反而需要为了安抚地方藩镇而大行赏赐,或为镇压公然反叛的藩镇而支出大量军费。
二,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掌控禁军,在朝堂上架空皇帝、压制文臣,以致唐文宗自认不如汉献帝,汉献帝受制于强诸侯,而自己受制于家奴。南牙北司,势同水火。以至于撑持危局的李石,因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只得出镇地方以避其祸,虽皇帝亦无可奈何。
三,朋党之争。在南牙北司之争中本就处于弱势的文官系统,内部同时也出现了朋党之争。牛李党争的结果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能力,使得文官转向地方藩镇,朝政更加风雨飘摇。最终虽借助朱温之力剿灭宦官,却也直接将帝国命运交给了后者。
四,掠夺性的赋税政策。安史之乱之后,中央已经无法从藩镇势力范围获得财税,儿内外局势越发混乱,为了应付越来越大的军费开支,不得不逐渐加重赋税。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两税法取代租庸调,以及钱贵物轻,导致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赋税名目愈加繁多。中央政府实行的专卖制度,尤其是榷盐制度,虽然每年可以收缴巨额赋税,但是也导致了人民没有能力消费食盐,体质严重下降。同时,巨额利润也催生了私盐贩卖,国家严刑峻法打击贩售私盐,却进一步促成了盐贩的准军事化,这些盐贩势力,后来也成了农民起义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农民起义。以上所有的因素,叠加在一起,所形成的对全社会的重压,最终都被转嫁到最势轻力微的底层民众身上。混乱的社会秩序以及不断加重的赋税,不断侵蚀社会的有序生产能力。一旦遇到凶年,往往流民四散,盗贼横行。当底层的无序力量被有序组织起来的时候,就成了颠覆社会稳定根基的爆破性力量。唐末农民起义,波及最广、影响最大的黄巢起义,几乎直接摧毁了唐朝的统治。
综合以上因素,唐朝的灭亡乃是恶疾逐渐加重直至无以为继的必然结局。
经过安史之乱,唐朝动乱的局面虽然稳定了下来,但是国力已经不如从前,文学创作上也有所退步。
王朝的衰弱让晚唐的诗人们失去了往昔的豪气,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在忧时悯乱、感叹身世中已经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他们那些沉迷声色的诗歌也现实了精神的空虚。
唐朝自从李渊开国以来,使得它进入了一个高度繁荣昌盛的时期,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前期和中期吏治清明,贤能人士在位,国家在正常的轨道上飞速发展。唐朝政府对外开放,出现了丝绸之路。
唐朝思想禁锢非常少,文字狱少见,为文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思想环境。唐朝政府儒释道兼用,各家思想兼容并蓄。各级学校的建立,诗歌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各帝王对文学的爱好和提倡,都使得唐朝文学空前繁荣。
01 唐玄宗统治期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开始衰落,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政、门阀党争加上各地的农名起义,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国家的统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政权腐朽百姓生活悲惨,在各地义军的打击之下,唐朝灭亡。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社会动乱中李唐统治几乎被摧毁,为了平定这场动乱唐朝政府几乎动员了所有的兵力,耗费了大部分国力,这场叛乱之后唐朝国力再也没有恢复到鼎盛之态。为了平定这场叛乱唐朝设立了太多节度使职位,造成后期的地方拥兵,藩镇割据的形势。这个形势唐朝历经几位皇帝也没能有效控制住,甚至在与藩镇势力的对峙中唐政府还屡次处于弱势。
中央力量被消耗,藩镇势力日益做大,而唐朝政府体制之内也在日益腐朽,从唐玄宗晚年时期开始,宦官开始成为左右政局的重要角色。从玄宗到德宗,宦官逐渐掌握了兵权,剥削百官权利,勾结藩镇势力,干尽了不法之事。除却这些宦官。还有各大家族之间也在划分朋党,朋党之间为争高下不辨是非,不讲原则,更是使得政局混乱不堪。
1、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
2、在宦官与官僚士大夫的斗争中,士大夫们不畏艰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的力量与宦官的实力相比,相差甚远,因此他们力图打击阉宦、恢复皇权的努力都归于失败。更严重的是,这种斗争极大地消耗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力量,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地方割据势力更加有恃无恐,唐朝政权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盛唐走向衰落是因为杨贵妃吗,哪些原因是关键因素?
本文2023-10-16 08:48: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