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专情的君王,为何是被太监抚养长大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收藏

明朝最专情的君王,为何是被太监抚养长大的?,第1张

因为他的父亲明宪宗朱见深十分宠幸万贵妃,而万贵年纪已大,在和明宪宗生了一子夭折后,再也生不出孩子了,所以万贵妃非常忌妒后宫中所有怀孕生子的妃子,凡是有妃子怀孕她一定要将她们以及她们的孩子谋害掉,所以当明孝宗的生母纪氏在冷宫中生下他后,非常有善心的张敏公公就只能偷偷地将他抚养大。

朱见深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土木堡之变”被瓦刺人俘虏,当时的朱见深只有两岁,为了国家大局着想,孙太后同意朱祁镇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登基称帝,但是有一个要求,就是太子之位必须是朱见深的,但是朱祁钰在做了几年帝王后,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不但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而且将被瓦刺释放归来的朱祁镇和朱见深全部圈禁了起来。

为了让幼小的朱见深好过一点,孙太后将自己的贴身宫女万贞儿派去照顾朱见深,在那个危机四伏的漫长岁月里,万贞儿将朱见深照顾的非常周全,所以朱见深对万贞儿也有着深深的依赖,以至于父亲重新夺得皇位,自己又被立为太子登基后,他不顾后宫佳丽三千,只一心想与万贞儿到白头。

35岁的万贞儿嫁给了18岁的朱见深,婚后两年生下一子,朱见深立马表态要立此子为太子,但非常不幸的是,小皇子过早的夭折了,而此时的万贵妃年纪已大,再也生不出儿子,此后失去爱子的万贵妃性情大变,后宫中凡是有生育或是怀孕的妃子以及公主皇子们全部被她谋害。

而明孝宗朱佑樘的生母纪氏就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承宠了一次,就怀上了龙胎,万贵妃知道后将她打入冷宫,并派宫女将她谋害掉,但是因为此宫女很同情纪氏,就瞒过万贵妃偷偷放过了纪氏,纪氏在冷宫中生下儿子后不久死去,而孝宗身边的张敏公公看到这个幼小的孩子后,动了恻隐之心,将他偷偷藏了起来,并多次机智地躲过万贵妃的搜查。

就这样,太监将朱佑樘偷偷养到六岁,直到宪宗一次喊叹自己无子,张敏才敢将实情告之,朱佑樘重见天日了,但张敏却被迫服毒自杀,因为自己幼年的这一段经历,朱佑樘继位后,只娶了一任皇后,再不肯立妃,成了明朝最专情的君王。

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入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宣告灭亡。可是李自成也没能高兴太久,他此后是被清军击败,于1645年死于通城。而1645被认为是最特殊诡异的一年,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我们国家整体逐渐走衰,和西方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1645年发生了好几件大事,包括英国开始走向崛起,为资本主义的道路埋下了苗头。那更多相关的说明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1、历史上最诡异的一年

在1645年里,世界发生了五件无比奇怪的事件,其中四件发生在中国,这四件事情的出现也让我国从最强盛国家逐步走向衰弱。

明朝末期,李自成南征北战,击败了众多的明朝军队,占据了西安并建立了大顺政权但是李自成的军队没有经过专业的军队培训缺乏军纪,在城内烧杀抢夺,渐渐的失去了民心,加上李自成面对这是有着严明纪律的清军,十三天的激战,李自成退出西安。1645年,在登山探险的路途中,李自成被当成是贼寇被当地村民用锄头砍死。

同年还发生了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在抵抗失败后,清军攻打进城对城内的百姓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连续十天,清军都没把刀给放下,曾经的扬州城瞬间变成了堆尸贮藏、积尸入乱麻的一幅景象,虽然有少数群众未进城而幸免于难的群众,其他的几乎都被屠杀,光收殓的尸体就有80万。

还有嘉定三屠事件,清军在攻破嘉定后对城中的居民百姓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屠杀行动,清军颁布剃发令,可嘉定的群众不愿意,便联合起义反清,后来被下令屠城,被悬梁、投井、投河、截肢等等,还有的被砍了手足还能动的,骨肉狼藉。许多妇女被长钉安在门板上进行长期的侮辱行为,全城三万多人遇害。

1645年的南京是南明朝的首都,它在清军还未到达之前就宣布了投降。就算如此,在偌大的南京城内,竟然没有一个士兵,整个城的人民都纷纷逃亡,没有士兵的南明朝也无法和清军抗衡,这一系列的弃城而逃行为,到如今都被视为是一种耻辱。

除了国内的这几件事,国外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克伦威尔率军与查理一世展开决斗,1645年,国会军和王军在纳西比展开决斗,克伦威尔成功的夺得了掌握国会的军事力量,使得英国形式走向了有利的局面,没过多久,查理一世被判处叛国罪并执行了死刑,英国从此改变了世界格局,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2、李自成之死

1645年4月30日,大顺皇帝李自成率残部逃入湖北省咸宁境内,当日李自成书写了一封密谕要求其它大顺部队将领立即甩脱清军多铎和阿济格部队向湖北通城县一带集结,信中说通城一带属于粮食富饶之地,南明还未有驻军,可见李自成当时确实在九宫山所在的湖北通城县一带活动。

李自成逃入湖北通城县一带后,发现该地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山中多瘴气,虫蛇横生,他的部队多是西北和北方人,水土不服,士兵叫苦连天,我们通过现在的卫星地图可见通城县、通山县一带至今交通都没有什么发展,周边有很多地名都被命名为某某尖、某某岭、某某山。

这时李自成的部队前面大山阻隔,寸步难行,生存环境恶劣,后有阿济格的大清军队追击,士兵看不到希望,很多士兵就溃散了,只有李自成的一些家族亲属如其侄子李过,养子张鼐,高一功等一帮亲信及部分铁杆士兵还跟着他,1645年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午饭后刚好雨过天晴,一道绚丽的彩虹挂在不远的牛迹岭上,李自成听说山那边有座关帝庙,他十分崇拜关羽想去庙里看看,给关羽上香,他让侄子李过在周边做好警戒,自己带着20多名士兵去了山上的关帝庙,上香完毕后由于连日逃命,穿山越岭,身心疲惫,现在好不容易看到有个遮风避雨的干燥场所,因此李自成想在此地小睡一会再下山,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他带的那20多个士兵看到这情景也顺势就地小睡休息,因为实在是太累了。

九宫山关帝庙有外乡人出入的消息很多就让九宫山的山民发现了,山民以为李自成这些人是贼人,很快就有许多山民携带锄头镰刀出现在李自成他们面前,双方也没有什么解释就打了起来,山地战李自成他们那是这些整天在山里窜来窜去的山民灵活,很快李自成他们就处于了下风,眼看不敌,李自成赶紧往山下跑,刚跑到山腰下的田地里,慌不择路的李自成一脚就陷进去了,山民程九伯一个箭步冲上去就和李自成搏斗起来,这时程九伯的外甥及时赶到,用锄头在身后猛击李自成头部,李自成当场毙命,其它李自成带来的士兵一看主帅已死纷纷逃命或去报告李过。

3、有关明史的疑惑

《明史》在二十四史中,排在最后一部,其中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明朝的历史进行记载的。从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起明王朝的统治以来,一直到公元1644年,明朝的最后一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为止,在整个明朝统治的276年间,所发生过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大小事件,都被记录在册。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中原建立统治后,在第二年就开始了对《明史》的修订,而且,一直到1739年才正式进呈给皇帝,仔细算来,这期间,一共是花费了94年,用了94年,清朝才将《明史》重新修订好。可见这个工程之大。不过,虽然《明史》算得上是我们国家从古至今花费时间最久才修订好的史书,但是,它还是被很多人吐槽,尤其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家就逐渐从《明史》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在福建省同安县,就有一部族谱印证了这一系列的猜测。在当地的《张氏族谱》中,有对张敏的记载。张敏是明朝朱见深在位时期的一名宫廷太监,所以,《张氏族谱》在记载张敏的时候,也对当时的相关事情进行了记载。

在《明史》中,也提到过张敏,敏惧,亦吞金死。敏,同安人。这是在《明史》中对张敏的一段描述。书中说到,当时,朱见深将大了自己17岁的万贞儿娶了,宠爱加身,但是,最后却因为万贵妃恃宠而骄,导致了很多妃子的孩子丧命,最后还意图将朱见深谋害,幸而张敏救了朱见深,最后才被迫吞金子自杀。这是在《明史》中对这件事情的描述。

然而,在《张氏族谱》中可不是这么讲的。在《张氏族谱》中记载,张敏是在1485年的时候病逝的,并不是被逼迫而吞金死亡。所以,在这一点上,《明史》里面就改了很多。另外,在万贵妃这个人物的说法上,也有很大的出入。

在修订的《明史》中,将万贵妃描述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女人,看起来心肠歹至极,但是,在明朝时期修订的《明宪宗实录》等书中,都没有说这些事情,更不用说是谋害皇嗣了。由此看来,很多东西是不可信的。

所以,虽说,像《明史》这一类的书籍是正统的 史书,但是也不一定就完全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在对待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保持理性的。

3,张敏

张敏,(1434年-1485年),字太德,或字辅德,明朝宦官,福建省同安县绥德乡翔风里十七都(今金门县金沙镇青屿社)人。曾因违背万贵妃意,而私下保护尚未出生、以及年幼的明孝宗。《明史》记载张敏在呈明明宪宗此事不久后,怕万贵妃报复吞金而亡,但是在《同安县志》与《金门县志》中,记载张敏是在成化乙巳年(1485年)逝世。

张敏是金门青屿张氏始祖张均正的五世孙,幼时双亲去世,由长兄张太常抚养。明正统二年(1437年)福建沙县、尤溪邓茂七起事,金门亦受波及,张敏族人在事后遭指控与贼人勾结,年长者被判戍军,幼丁则被阉割,张敏即是因此与堂兄张本、从兄张庆被阉,送到京师,之后张敏被选入宫廷内府为监。

在后宫万贵妃专制下,一位被没入宫中任内藏女史(仓库管理员)的纪氏女被明宪宗临幸怀孕。但当时只要是妃嫔怀有龙种,都会被万贵妃强迫堕胎或杀害。张敏知道纪氏怀孕会被堕胎,所以隐瞒其怀孕的消息,后来婴儿出生,万贵妃命杀之,但是张敏却将婴儿偷偷养大,很多宫女太监也都帮忙,被废的吴皇后也来帮忙。

成化十一年(1475年)的一天,宪宗召张敏栉发,对镜子叹气:“我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伏地说道:“臣死罪,万岁已经有了儿子。”宪宗愕然,问哪里有?张敏说:“我说了之后就会死,皇上得为小皇子做主。”太监怀恩也说道:“张敏说的是事实。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一直隐匿消息不敢传出去而已。”宪宗得知自己有子,很兴奋;皇子身份被证实后,纪氏被封为淑妃。

《明史》记载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月,纪淑妃暴薨。张敏得知纪淑妃死后,甚为惧怕,遂吞金而死。但据《明史·杨继宗传》,成化十三年(1477年)宦官汪直得势后,仍有张敏诋毁杨继宗及写信提醒张庆“皇上已经知道杨继宗,要善待他”等活动的记载。《玉堂丛语》记载张敏素来骄贵,因被晚辈怀恩出言斥责,回家后愤恨而死。地方志书则记载张敏乃成化廿一年(1485年)患病,经太医诊治后不治病逝,明宪宗震悼,赐银币为殡殓,遣司礼、御马两监治丧,复赐宝钞二万贯、冠帽、牙牌、玉带,祭二坛,户部给斋粮麻布,工部造坟,而明孝宗即位后,追赐张敏玺书、通州(河北省通州安德乡)三百亩墓地、守卒二十人。

这一段儿写得非常生动,很像小说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而这些生活在后宫最底层的人们却没有发现,他们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

从成化六年(1470)到成化十一年(1475),整整五年时间,紧密森严的后宫中多了一个孩子,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宦官、宫女、妃嫔们都知道,但他们却无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守住了这个秘密。

只有一个人不知道——万贵妃。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真实的史实,是发生在以争宠夺名、勾心斗角闻名于世的后宫中的史实。在这里,人们放弃了私欲和阴谋,保守了这个秘密,证明了善良的力量。

读史多年,唯一的发现是:几千年来我们似乎在重复着同一种游戏——权力与利益的游戏,整日都是永远也上演不完的权力斗争、阴谋诡计,令人厌倦到了极点。但这件事似乎是个例外,它真正地打动了我。

我们这个古老国度有着漫长的历史,长得似乎看不到尽头,但我却始终保持着对这些故纸堆的热情。

因为我始终相信,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杀、成王败寇,尔虞我诈的文字后面,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将永远存在。

舍弃生命,坚持信念,去履行自己的承诺。这种行为,我们称为舍生取义。

张敏,是一个舍生取义的人。

万贵妃有可能是被明清文人黑了。

第一,按照《明史》的记载,万贵妃是个心理变态的人,自己没孩子,便强迫后宫怀孕的妃子打胎,导致明宪宗长时间都没儿子。

时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柏贤妃生悼恭太子,亦为所害。

但根据《明宪宗实录》的记载,万贵妃还活着时,虽然言官多次弹劾她,列举了很多

但在言官的弹劾中,却没提到“善妒杀嗣”。

要知道,《明宪宗实录》是明孝宗在位时期命人修撰的。

都已经是孝宗时代了,揭万贵妃老底,还担心被打击报复?不可能嘛。

如果万贵妃真的是个打胎队长,宪宗的实录里面就不可能完全没记载。

所以,

也就是说。万贵妃确实是个小心眼的人,这点不能否认。女人嘛,谁都希望自己的男人专宠自己。但要说她逼其他妃子打胎,这就是在抹黑了。她只是小心眼,并不是一个变态毒妇。

第二,成化六年之前,明宪宗之所以只有三个儿子。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宪宗当时只有三个后妃。

一个是宪宗专宠的万贵妃,另外两个是明英宗生前,为宪宗指定的王皇后和柏贤妃。

其实还有一个吴皇后,也是明英宗生前为宪宗指定的妃子。但吴皇后担任皇后仅一个月就被明宪宗打入了冷宫。

成化四年以前,宪宗只临幸万贵妃一人。而万贵妃由于年纪大,生下一个儿子后,就再也不能生育了。

故而,也就导致了在此期间,宪宗只有一个儿子。

到了成化四年,满朝文武都为宪宗的儿子问题操心。为了堵住众人之口,宪宗便临幸了柏贤妃。而柏贤妃也很争气,在次年就为宪宗生了皇次子,这便是悼恭太子朱_极。

成化五年,明宪宗偶然临幸女史纪氏,明孝宗因此于次年出生。

现在很多人都说明宪宗是色批,后宫一群后妃不临幸,看见一个女官就睡了。

这可真是冤枉明宪宗了。因为成化五年的大明后宫,仍然只有三个后妃。

一个是明宪宗不愿意碰的王皇后。

一个是已经生不出孩子的万贵妃。

还有一个是正在坐月子的柏贤妃。

后宫没人,宪宗自然只能找女官生孩子了。

这里要注意了。明孝宗出生时,他的二哥朱_极还活着。

因此《明史》说万贵妃善妒杀嗣,专盯着孝宗的母亲纪氏迫害,是因为她担心纪氏会诞下皇子,影响自己的地位,这明显是错误的,也不符合逻辑。

我要是万贵妃,肯定是优先弄死朱_极。毕竟这孩子已经被封为太子了。而纪氏当时还只是怀孕了而已,谁也不知道她肚子里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孝宗出生后,至他被册立为太子期间。宪宗为什么一个儿子都没有,我不知道原因。

但很有意思的是,宪宗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兴献王朱__的母亲邵氏,她在生下朱__之前,地位也不高。直到朱__出生之后,她才被封为宸妃。

另外,朱_槟和朱__的母亲张德妃;朱__和朱_楷的母亲杨恭妃。也是一样情况。

她们原本也是身份不高的宫女或嫔,是在生下皇子后,才陆续晋升为妃子。

这说明,宪宗中前期的后宫,正儿八经的妃子很少。而宪宗不广纳妃子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太爱万贵妃了,太想让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给自己生孩子。

直到宪宗30岁,见到万贵妃已经47岁,已经无法生育了。他这才改变想法,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考虑,开始临幸其他女人,陆续又生了11个儿子。

第三。按《明史》的记载,万贵妃让张敏弄死还未出生的明孝宗。但张敏没有遵万贵妃的懿旨杀害孝宗,而是瞒着宪宗和万贵妃,将孝宗偷藏在宫中供养。直到有一天,他见宪宗感叹自己一把年纪还没孩子时,才把孝宗的事情和盘托出。

而宪宗看到孝宗后,说这孩子像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便直接就认了儿子。

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

也就是说,六年未见一面的儿子,宪宗直接相认。依据是宪宗认为孝宗长得像自居。

但是,我们只要看宪宗和孝宗的画像就可以发现,这父子俩人,根本就不像。

明英宗和明宪宗一看就是亲生父子。

但明宪宗和明宪宗,长得根本不像。

既然不像,那《明史》的说法就不成立。

所以,《明史》

宪宗之所以相信孝宗是自己儿子,真正原因是宪宗从一开始就知道孝宗的存在。

能证明这个论述的史料有很多。

如商辂的奏折《商文毅疏稿》;

如尹直所著的《謇斋琐缀录》;

还有陈宏谟的《治世余闻》。

成化中,皇妣纪氏得幸,有娠。万贵妃既觉,恚而苦楚之。宪庙乃密托病,出之安乐堂,以痞报,而属门官照管——《治世余闻》

孝宗还在娘胎时,宪宗就知道了消息。

只是宪宗听说万贵妃因为这事吃醋了,才以纪氏生病为由,将其安置在安乐堂,让万贵妃眼不见心不烦。

之后的几年,孝宗从出生,到长到六岁,宪宗都派了心腹内侍全天候照顾孝宗和纪氏。

既诞,密令内侍近臣,谨护视之——《治世余闻》

直到张敏把孝宗的事实告诉万贵妃。加之当时乾清门起火,宪宗认为这是老天爷对他隐藏儿子的报应,这才大大方方地把孝宗和纪氏接回了宫里。

而万贵妃在知道事情后,还埋怨宪宗,说怎么能只瞒着我一个人呢?

为了表达诚意,万贵妃以极高礼仪接待了孝宗和纪氏。

注意,前面说了,王皇后是摆设,而宪宗又专宠万贵妃。此时的万贵妃,实际是仅次于周太后的后宫二号人物。所以,不要小看了她对纪氏和孝宗的客套之举。

因为这相当于是后宫真正的皇后,接纳了纪氏和孝宗母子。很有标志性意义。

至是,太监张敏厚结贵妃主宫太监段英,乘间说之,贵妃惊云:“何独不令我知?”遂具服进贺,厚赐纪氏母子,择吉日请入宫——《謇斋琐缀录》

孝宗回宫后,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万贵妃与明孝宗的关系。

按《明史》的记载,周太后因为担心孙儿被害,不允许万贵妃靠近孝宗。所以他们的关系很一般。

但是按照当时一手史料的记载,明孝宗被接回宫后,负责抚养孝宗的人,是万贵妃。不是周太后。

证据就是商辂的奏折。

重以贵妃殿下躬亲抚育,保护之勤,恩爱之厚,_于巳出。凡内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门闻之,莫不交口称赞,以为贵妃之贤,近代无比,此诚宗社无疆之福也。但外间皆谓,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见,揆之人情事体诚为未顺。伏望皇上_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烦贵妃抚育,俾朝夕之间便于接见。——《商文毅疏稿》

这份奏折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万贵妃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扶养孝宗,大家知道后,都对万贵妃称赞有加。但孝宗生母纪氏的身体不好,大家希望皇帝能把纪氏安置在离孝宗近一些的地方,能让孝宗尽孝。

明孝宗和万贵妃的关系可能不太好,但肯定也不是仇人。

第二是纪氏的死因。

众所周知,孝宗和纪氏回宫后不久,纪氏就病死了。

按《明史》的记载,是万贵妃害死了纪氏。

可无论是商辂,还是尹直,他们都知道纪氏的身体不好,也都猜测纪氏可能命不久矣。

这就说明,纪氏患病的事,其实很多人一早就知道了。不仅内廷的人知道,就连外朝的官员也知道。这并不是秘密。

如果,孝宗生母真是万贵妃害死的,这事能瞒得住?

外朝的那些言官岂不是要喷死万贵妃!

可实际上,并没有人因为纪氏之死而向宪宗弹劾万贵妃。

包括继位后的明孝宗,也没有把母亲的死归罪于万贵妃。

插一句,商辂是宪宗时期的内阁首辅,尹直是宪宗时期的兵部尚书,陈宏谟是武宗时期的江西巡抚。陈宏谟的年纪稍小,成化年间的事情应该是听说的。但商辂和尹直都是成化时期的见证人。他们留下的资料,是有可信度的。

第四,按《明史》的记载,太监张敏把孝宗活着的秘密透露给宪宗后,就在万贵妃的胁迫之下,吞金自杀了。

但在尹直和陈宏谟的史料中,供养孝宗之事与张敏无关。在整个事件中,张敏只是把孝宗活着的消息透露给了万贵妃。

这方面的史料记载,前面已经列举了,这里不再赘述。

由此来看,张敏不仅不是万贵妃的眼中钉。

相反,他应该还是万贵妃的宠臣。

而另据福建《金门县志》的记载,张敏的死亡时间是1485年,比《明史》的记载时间晚了九年左右。

二十一年,敏疾,帝遣太医诊视。讣闻,震悼,遣司礼、御马二监治丧,赐宝钞二万贯、冠帽、牙牌、玉带;祭二坛,户部给斋粮麻布、工部造坟——《金门志·张敏传》

这从侧面也能证明,张敏应该不是万妃的眼中钉。他也没有搭救过儿时的明孝宗。

历史上真正的张敏,可能是个墙头草,为了巴结万贵妃,不择手段。

既然张敏不是万贵妃杀的。那万贵妃明显就是被《明史》泼了脏水。

值得一提的是,《明史》

在万贵妃的传记中,说他死于成化十一年。

但在著名清官杨继宗的传记中,却记载张敏在成化十三年,构陷杨继宗,然后被明宪宗骂了一顿。

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明史·杨继宗传》

难道当时有两个叫张敏的?也不是啊。无论是《明史》中的张敏,还是《謇斋琐缀录》中的张敏,都是大太监。不是小角色。很多事迹还是重叠的。这就说明成化朝只有一个叫张敏的大太监。

那么,作为正史的《明史》,为何会有这种明显的低级失误呢?

众所周知,《明史》不是一个人编的。

编《明史》后妃部分的史官叫毛奇龄。编大臣本传的人,另有其人。

很可能是这些清朝史官在修史过程中,只负责自己的部分,没有相互比照。于是也就产生了内容上的冲突。

第五,

纯皇之诞孝庙也,时万贵妃宠冠后廷,宫中有孕者,百方堕之。孝穆太后旧为宫人入侍,已而有孕。贵妃使医堕之,竟不能下,乃潜育之西宫,报曰:“已堕。”上不知也。——《古山笔尘》

于慎行是万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在朝中的地位很高。但他毕竟是万历时期的人,并不是成化朝的见证者。

所以,他所著的《古山笔尘》,相比于尹直的《謇斋琐缀录》,可信度并不是很高。

也正因为可信度不高。所以,于慎行在文章的结尾处,还专门强调——“万历甲戌,一老中官为予道说如此。”

这是我从一个宫中的老太监那里听来的,至于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

说到这里,明朝史料对万贵妃的记载,已经很清晰了。

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成化年间的人,以尹直为代表,记载了万贵妃是个小心眼,但没有

二是明朝万历、崇祯时期的人,以于慎行为代表。不仅说万贵妃是小心眼,而且还说她善妒杀嗣,心理极其的变态。

这两种史料,明朝人其实更相信前一种。

比如创作《万历野获编》的沈德符就曾说过:“初年老中官,不知宦寺传言讹舛,更甚于齐东。予每闻此辈谈朝家故事,十无一实者,最可笑也。”

那些宫里的老太监,净喜欢胡诌,传前朝的宫廷事,十句话里有九句都是假的。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毛奇龄编《明史》的过程中,却收录了于慎行的记载,而忽略了尹直等亲历者的记载。并且,毛奇龄还抹掉了于慎行在原文里的“免责声明”。

把于慎行强调的“我也是听说的”,直接变成了正史。以致影响了后来的人。

对于《明史》对万贵妃的记载,有人说这是清朝故意抹黑明朝,有意而为之。

但是,乾隆皇帝在看过《明史》

乾隆这篇论文叫《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堕胎》。内容就不列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所以我觉得万贵妃被黑,应该不是清朝统治者的意思。

有可能,是明末的部分文人为了黑明宪宗而有意之为。

毕竟,只有如此写,才最能突出明孝宗的人生传奇性。

至于为什么要抬高明孝宗,这显而易见。

明朝皇帝中,孝宗对文人士大夫的态度最恭敬。不夸张地说,明朝文人最接近宋朝文人的时代,就是孝宗在位的十八年。

这种对文人客客气气的好皇帝不捧,难道要捧重用宦官的明宪宗吗?

明朝最专情的君王,为何是被太监抚养长大的?

因为他的父亲明宪宗朱见深十分宠幸万贵妃,而万贵年纪已大,在和明宪宗生了一子夭折后,再也生不出孩子了,所以万贵妃非常忌妒后宫中所有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