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堂袁氏字辈排行
TOP、1 汝南袁氏
TOP、2 弘农杨氏
TOP、3 颍川荀氏
TOP、4 颍川陈氏
汝南袁氏为东汉时期的著名世族,在东汉末年湮灭,祖籍在汝南郡。
自袁良以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世三公”。
史称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成为官吏集团中的首脑人物。有大批故吏、弟子、门生出于其门,不过很少有实际授业关系。东汉时期选士唯“论族姓阀阅”,所以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
这点从汉末诸侯割据中就看得出来,当时手下文臣武将最多的就属袁绍和袁术两兄弟了,连郭嘉都是一开始去投奔袁绍,被晾了5天看袁绍不似雄主之后才离去投奔曹操的,可以说,发展得最顺利的,就是这两人了,其实,袁绍还是很有能力的,颜良文丑高顺张颌,四大武将,还有一个先登鞠义,这就是一个五虎将组合啊!应该说比五虎将更强!可惜了,由于太顺风顺水,导致袁绍的自大傲慢,最终失败;而袁术,不说了,败家子一个,但不可否认袁术势力真的很强,手下头号打手孙坚。
无奈,家族先被董卓屠杀了一番,仅剩袁绍袁术两人,后来这两人又被曹操弄的灭族,可惜可叹。
以后剩下的袁氏家族,都只能算是分支了。
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
袁(Yuán)姓源出:
得姓始祖:袁涛涂。以妫为姓的后裔,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的胡公满,妫满其孙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爰”和“袁”在古时通用,爰氏亦为袁氏。又因上古时爰又写作“辕、溒、榬、援”等字,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涛涂的后代世居阳夏,秦末年,传至辕颇裔孙辕告又避难徙居河洛之间,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其子孙后代未再混用。这样袁涛涂就成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从上文所述,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辕告徙居河洛之间 ,而袁政因把辕改为袁,因而也有人认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爰,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郡袁姓迁河东太原,有陈郡的袁焕(袁安叔父袁璋的后裔)迁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袁术败后,子孙散逃于襄阳;居彭城者,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历东晋、宋、齐、梁、陈,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还有许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当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时期,袁姓子孙旺于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这一时期,还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辗转徙居到全国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望出项城,其妻妾成群,家族庞大达千人,分居全国各地,侨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内外。如今,袁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至于字辈,各地差别很大,不知楼主是哪里人,先将部分地区字辈张贴如下:
安徽萧县袁氏字辈:“道开永玉常兴隆吉庆昌年庆忠振启传世孝述功”。
肥西四合乡袁氏字辈:“传家忠孝增贤至”。
肥东古城镇大袁村袁氏字辈:“帮家之光立修圣德长发次强红中”。
肥东八斗镇花张乡南袁村袁氏字辈:“兆佩开圣有余正家邦”。
肥东梁元稹袁氏字辈:“贤良长玉贵经学”。
合肥肥东、江苏句容袁氏字辈:“家宏从义广增先习性长荣光开大发世代泽忠良”。
定远袁氏字辈:“齐胜开宝□有余正家邦”。
肥西新仓镇袁氏字辈:“水玉光希加良日心依谱序定从先传家中孝遵前志永兆荣名立大贤经国谟猷重绳武兴宗事业贵延年万流同汇归于海五岳相连峻极天”。
寿县双桥镇梨树村袁家郢袁氏字辈:“家传同绪礼绍武庆宣”。
至德(东至)袁氏字辈:“太旺红绍武卫伟国华昌”。
安庆宿松袁氏字辈:“传家民舜诗书维先文章华国卧雪家声远仁奉世泽长”。
池州市贵池区晏溏镇袁氏字辈:“加谟必达正学为良”。
六安马头镇河西袁家湾袁氏字辈:“登新有传家义德宝”。
福安袁氏字辈:“魁廷元思正家干毓玉荣昌”。
广西
贵港平南六陈镇袁氏字辈:“书中有金玉才石”。
灵山文利镇南城村委何屋垌村袁氏字辈:“正扬光中成作定世”。
都安县河东堂袁氏字辈:“中正绍锦”。
荔浦县双江镇龙坪村妙光岭屯袁氏字辈:“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荣华兴发祥成世文明开金运善良亿万照书香”。
马山袁氏字辈:“志九耀三焕世克家启文绍武卫伟国华”。
云南
敦睦堂袁氏字辈:
西支:“伦彝久着道法可居永丕先型统绪安如”;
长房:“叙秩有庸典谟至言敦务宗本忠敬常存”;
东支:“寅协盛宪祥延昌明述善家范印勋崇”。
昭通袁氏字辈:“会彦祥锺继启龙金枝登厚玉君洪文学志崇先正德克勤本业自光宗仕子傅家存孝友明延大道永思聪”。
昭通昭阳袁氏字辈:“永皇国正天世启大明安开文章”。
楚雄东华镇新柳、梅花袁氏字辈:“成育(易)德(尚)开光(发)必绍怀永昌传述承先策宽宏庆祖祥”。 答案补充 贵州
黔西袁氏字辈:“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兴义、黔西南布袁氏字辈:“朝登思文安开基尔本端传家承孝友志国绍清官”。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袁氏字辈:“崇登明希世国正保应昌孝忠先树德文礼耀争光”。
贵定袁氏字辈:“功洪正佩服先贤永光明”。
赤水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腾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六枝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金沙袁氏字辈:“万金子德开席正大光明龙生贵定府兴安国太平”。
遵义深溪镇袁氏字辈:“师世登正应洪鸣治国中传家福有道忠诚发达长”。
辽宁
沈阳袁氏字辈:“家生启忠”。
大石桥周家大金袁氏字辈:“勇福家景世季长青”。
辽阳、鞍山袁氏字辈:“德成文宏世廷凤守太和景庆志光正广恒集福多”。
旅顺口北海镇袁家沟袁氏字辈:“世国常守振安邦永顺兴殿庭君贵显书传万代清”。
鞍山袁氏字辈:“宝雨先仁旭唯其克世行”。
舒兰法特镇焦家村袁氏字辈:“永士振绍武卫伟国华昌”。 答案补充 黑龙江
哈尔滨道里区袁氏字辈:“伦序有永典”。
台湾桃园中历德庆堂袁氏字辈:“源业公敦裕嘉修嗣弈芳明伦华国庆康燕进年长”。
台湾袁氏字辈:“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元业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伦华国器康衍晋年长”。
香港袁氏字辈:“应子启贵发富荣华万永安平福禄国仕正维文朝庭锦光鸿”。
海南三亚袁氏字辈:“名宜超肇卫伟国华”。
互助东和乡袁家庄村袁氏字辈:“廷泰字家长中生有德峻成仁守善大寿文章建国民安永发”。
加拿大袁氏字辈:“修德明道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裔荣福厚家声远振本立邦宁国运长兴”。
越南河内袁氏字辈:“忠良承庆”。
袁氏字辈十八户歌:
旧班派:“光细进政俊忠松仁念公二五友贵应必仲允任仁礼知信章华国”;
新班一:“叙伦辉祖泽积善致和祥代启英才裔诗书锡福长”;
新班二:“高平肇先绪新化庆繁祉雍睦笃宗新忠孝肃纲纪”;
统班派:“洋晚道然与金孙志潮丙户及袁成朋成气成兼显户克铭志器递克斌朋继洪孙并岳户忠良志通添庆临”。
袁氏一支字辈:“启正大有祥光世照苗”。
袁氏一支字辈:“必仲允有任仁义礼智信文章华国珍家世愈昌盛”。
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家乘谱牒:
浙江:东安袁氏宗谱十二卷、钱塘袁氏族谱二卷、石门袁氏宗谱一卷、慈溪竹江袁氏宗谱
湖南:袁家桥袁氏续修家谱四卷首一卷、袁氏七修族谱七卷首二卷、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谱、百井袁氏九修族谱十七卷、新窑袁氏四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四川:监邑袁氏麟亭宗谱、袁氏族谱一卷、袁氏家谱一卷
湖南:袁氏三修族谱九卷首二卷、汝城上流袁氏族谱不分卷
迁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
台湾的袁姓,多居在嘉南地区,是台湾的第九十四个大姓。近两百年来,台湾也有袁氏后代繁衍。他们主要聚居于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不过,多以嘉南地区为盛。其先祖多是在前清时期渡海东来的。
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袁氏又以"陈郡"、"汝南"、"彭城"、"陈留"等为其堂号。
历史名人:
袁 枚:清代著名文学家,是当时著名诗歌理论家,论诗主张性灵,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著有《随园诗话》。与薛士铨、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袁崇焕:明末大将,著名军事家。屡次取得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宁远一役使努尔哈赤受伤而死;宁锦大捷,又逼皇太极大败而归。
(这个我比较了解,东莞石碣水南人,有纪念他以他命名的小学、中学、道路,当地政府还拍了他事迹的**,电视剧上也有出现过。袁崇焕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有渊源。)
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他性情秀远,擅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袁 盎:楚人,是历史上第一个扬名于史籍的袁姓著名人物。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赫异常。
袁 枢:南宋史学家。著有《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记239事,各自独立成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著作。
袁保恒(1826—1878),字筱午,清道光六年生于项城袁张营(今属项城市千佛阁区)。袁甲三长子,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刑部左侍郎。因跟从父亲袁甲三在安徽剿灭捻军战功卓著,获一品顶戴赏。
袁保恒自幼在父亲调教下苦读孔孟,兼修武学,“十三学书十五学剑”,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五岁中进士,成了一位年轻的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袁保恒请假送亲回籍,转赴安徽看望统兵剿捻的父亲袁甲三。袁甲三奏请朝廷同意,把他留在军中辅佐军务。此后袁军解亳州之围,又连拔白龙王庙、寺儿集、稚河集等捻军据点。战斗中,袁保恒作战勇敢,所向克捷。随军钦差大臣胜保,提议为他请功,却被袁甲三为避嫌疑而拒绝。直到咸丰七年,胜保坚持上奏袁保恒的功劳,他才得到圣旨赏“侍讲”衔花翎。
咸丰八年(1858)十月,李大喜率领部分捻军,从安徽怀远出发进攻孙家寨,袁保恒率领步兵由潘家屯、杨庄一路配合骑兵会剿,俘斩捻军数十人,夺得大量辎重。十一月,又统兵取道永城,追剿孙葵心、刘狗带领的进攻陈州、周家口的捻军。经鹿邑绕道截击,后在太和境内击溃孙刘部,被朝廷赏“伊勒图巴图鲁”(勇士)名号。
咸丰九年(1859)正月,袁保恒跟随父亲奉命回京,被允文渊阁校理,八月份任顺天乡试官。咸丰十年(1860)三月,袁保恒奉命仍回袁军营中听候乃父差遣。六月份率马步军剿定远捻军,屡战屡捷。袁甲三的军务帮办穆腾阿移,建议袁甲三给袁保恒请功,袁甲三仍以“不敢与将士争爵赏之荣”阻拦。后来朝廷得知此事,特发上谕给袁甲三:“保恒著有功绩,亦应实叙,不必引嫌。”
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归顺清廷的捻军将领苗沛霖、张士端重举义旗,分别攻占了定远和怀远。袁保恒率精兵五千进攻怀远,于当年十二月收复二地,擒斩苗、张二人。
同治元年(1862)五月,袁保恒被擢封为翰林院侍讲,八月份转为侍读。这时袁甲三病重,上折请求解职,获恩准退养后,袁保恒请假回淮阳侍奉父亲。次年六月袁甲三病逝,袁保恒被赐封为翰林院侍讲学士(皇帝的老师)。这时,皖北、山东的捻军已在清军镇压下渐趋平息,袁保恒深谋远虑,为防止捻军再起,上折提出了“八项建议”,其中有一条“置军屯田”的重要建议,可惜朝廷无议,如石沉大海。恰在这时,苏州又被捻军占领,还筑垒固守。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法国军队帮助剿灭捻军。袁保恒得知后,立即上折反对,认为夷人贪而无信,不但不能借用,还应多加防备。这份奏折引起了朝廷重视,终于没有采纳李鸿章的建议。
同治三年(1864),袁保恒再次上奏请“置军屯田”,认为此举已经刻不容缓,并提出愿回京与廷臣“面议”。可是朝廷认为他不经督抚反复奏请一事,属于自信过深,不合体制,交吏部议处,结果在同治四年正月,被吏部给予降一级处分,由翰林院侍讲学士降为鸿胪寺少卿候补。袁保恒虽然受降职处分,但前任顺天府尹蒋琦龄仍在上奏的策论中称赞袁保恒“武备娴熟”,户部尚书罗淳衍疏论人才时,也提及袁保恒“久在军中,武事谙练”。
同治七年(1868)正月,捻军又起,声势如前,朝廷命湖广总督李鸿章率部剿灭。袁保恒立即上折请缨出战,奏折中提到豫皖各路大军都是父亲的旧部,自己愿意和他们同甘共苦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朝廷准奏,调他到李鸿章营中委用。清军与捻军在商河一带决战时,袁保恒率轻骑冒酷暑追击捻军,配合李鸿章的部队围歼捻军于徒骇河。捷报上呈后,朝廷撤销了对袁保恒的处分,仍以翰林院侍讲学士补用,并授予三品衔。
这年八月,袁保恒又受命赴陕甘总督左宗棠部候委,同年九月授实缺,被委管理西征粮务,并得专折奏事。 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擢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备翰林官升迁﹐无实职),十月再升为詹事。左宗棠军克复肃州时,朝廷大奖左军将士,袁保恒荣膺一品顶戴。后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
同治十三年(1874)袁保恒回籍省亲,协同堂兄袁保中编修《袁氏家谱》;返军时,让侄儿袁世凯随侍身边,想为袁世凯以后的发展丰富阅历。这年十月是慈禧太后四旬寿典,她特别恩赐袁保恒的祖母郭氏匾额、如意、文绮,以示对袁保恒的恩宠。光绪元年(1875)三月,袁保恒奉召从左宗棠军中回京,八月,兼署吏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升任刑部左侍郎。
光绪三年(1877),祖母郭氏寿终(享年101岁),袁保恒回籍奔丧,正赶上河南一带发生特大旱灾,饥民相食,饿殍遍野。河南巡抚李庆翔因赈灾迟延,被朝廷革职查办。袁保恒丧假期满后,受命到河南府(开封)帮办救灾事宜。此间,袁保恒摒绝供帐,服食粗粝,协同暂署河南的河东河道总督李鹤年,通饬所属府、州、县署,详查灾民户口造册上报。他日夜为救灾操劳,连上数折陈述灾情,还亲书求助信件发给全国各省大吏,并写家书要求家人倾尽家财恤救本地灾民。
赈灾事务繁重,袁保恒经常食宿无定,身心日渐憔悴。光绪四年(1878)4月,豫东一带春霖普降,袁保恒正计划到灾区视察一边,巡视春种情况,尚未成行却不幸染上霍乱。那时,霍乱本就属不治之症,心力体力都近衰竭的袁保恒,更加承受不住,故而患病三日就溘然长逝。灾民闻袁侍郎病故,无不痛哭流涕;朝廷追念他的功德,谥“文诚”,并将他的事迹也列在临淮、陈州袁甲三祠内配享。他的长子袁世勋,被赐封“员外郎”。《清史稿》有传。
袁是中国第37大姓氏,在河南、四川、湖南和湖北影响力最大。目前,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总人口近620万。
袁的名字与图腾
袁本义:长衣服的样子。袁在字典里属于服装系,和衣服有关。今只是一个姓氏,但本义已废。在古代,袁媛就想通了,在甲骨文中,“元”字就像两个人的形状,其引申有抚慰、引用、替代等多种含义。元、元等字音似元,亦取其意。在古代,元、元、元、元、元、元、元都是谐音。后来由于世代不同,以袁为主姓,一姓分为六族。
他是一只长臂猿。他在树林中行走,用手臂而不是脚向前摆动。他的姿势非常舒缓和谐。猿是人类的近亲,元文字的本义由此而来。袁氏分为陈姓,陈姓来源于桂姓。鬼由两个人物组成:女和卫。“魏”的本义是母猴。在甲骨文中,是“魏”两只母猴的相对形状。推测古桂人应以母猴为氏族的原始图腾。袁氏出自桂氏,声同猿,其中留有原始图腾的痕迹。
袁氏的起源与演变
袁氏主要来源于桂氏。舜的部落因居住在山西永济市妫水附近而得名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了舜的王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禹州为舜之子。古地在河南禹城西南,历史上叫石喻。夏天,王把隋的地方封给了舜的另一个后代,他的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商朝王改冯玉隋的后裔是陈愉,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的地方是帝尧的母亲陈奉的部落的故乡,所以叫陈。
袁氏主要来源于桂氏。舜的部落因居住在山西永济市妫水附近而得名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了舜的王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禹州为舜之子。古地在河南禹城西南,历史上叫石喻。夏天,王把隋的地方封给了舜的另一个后代,他的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商朝王改冯玉隋的后裔是陈愉,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的地方是帝尧的母亲陈奉的部落的故乡,所以叫陈。
外源基因的整合
第二个来自于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我国的袁姓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和其他民族发生联系,相互之间有基因的流动。外族人加入元氏集团的重要事件有:一、东汉末年,分布在今川东、重庆的巴人元氏家族降魏国,做了三八太守,后将族人迁到关陇,即今陕西、甘肃,全部成为汉族。中国西部的袁姓与古代巴人有着深远的关系。第二,清初满洲八旗有袁,居沈阳。满族袁,最早来自汉族,入满旗后成为满族的一员。到了清末民初,满族已经陆续同化为汉族,袁的满族也回归了汉族,但其人已经混杂了满族的血液。
历史上上元姓氏的分布与迁徙
袁氏自春秋末期建立以来,一直活跃在河南地区。袁氏曾为大夫,并在河南发展繁衍,形成了以汝南为中心的袁氏聚集地。汉族,南方和
明朝时期,元姓约有5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是明朝第36大姓氏。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西、江苏和浙江。这三省的袁姓约占袁姓总人口的56%,其次是湖南、湖北、山东、山西、福建五省。江西是袁姓第一大省,占全国袁姓总人口的265%。宋元明时期,元人口主要向南方及南方地区迁徙,而四川地区元人口萎缩严重。全国新成为以江西、江苏、浙江为中心的袁姓人口聚集区,袁姓人口中心由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袁姓的分布与图谱
袁是中国第37个姓氏,人口近62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9%。自宋代以来,袁姓人口增长率在1000年间呈工厂状。目前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四省,约占袁总人口的37%,其次是江苏、江西、贵州、广东、安徽五省,集中了袁人口的30%。河南是当代中国袁姓第一大省,占袁姓总入口的106%。全国形成了西部的川黔、北部的豫鄂皖苏、南部的湘粤赣三个袁姓聚集区。自明代以来的六百年间,从东南向西部、华中、华北的强势迁徙,一直是袁人口的主流。
袁姓分布在四川、湖北、重庆、贵州、湖南、江西大部,广西西北部,云南东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大部,江苏东南部,上海,陕甘南部,青海东部,黑龙江北部和东南部。袁姓占当地人口06%以上,中心区占15%以上。上述区域覆盖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91%,约有49%的人居住。河南和山东大部、安徽北部和南部、浙江、福建和广东大部、广西中部、云南东部、四川西部、陕西中部和甘肃中部、宁夏大部、内蒙古中部、河北、蒙古和辽宁交界地区,袁姓人口占当地人口的045-06%,上述地区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94%,居住着约30%的袁姓人口。
袁姓传统文化
王、唐元的县名主要有陈郡、汝南、河南、东光、彭城、华阴、濮阳、陈留、京兆、太原、襄阳、宜春等。袁的姓氏主要有陈钧、汝南、沃雪、寿正等。“卧雪”的堂名,东汉时名为元安。袁安家境贫寒,住在洛阳时已经小有名气。有一年冬天,洛阳凌冒着大雪去看望袁安,发现他蜷缩在家里的床上瑟瑟发抖。你为什么不向他的邻居求助呢?袁安答道:“每个人的生活也很艰难。我怎么能在下雪天打扰他们呢?”罗阳钦佩他的美德,推荐他为孝顺,这就是撒谎唐雪的由来。
袁姓的重要对联有以下四副:
杨;躺在雪地里,青
忠诚孝顺的儿子;四代三公。
怨天尤人,谁最厉害;保卫主,义重于命。
东追祖宅,后姓尝帝;
戴南设门户,农民桑树从焦园来。
家训袁的家训是南宋袁彩的《袁氏世范》。这一家训被誉为“一种善良美好的习俗”,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055-79000分为三部分:关爱亲人,和睦相处,经营家庭。仁德部分有64条,如“性不可强”、“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反省”、“父子珍贵孝”等。家居管理版块有“家被小心守护”等73条。全书部分为核心,共68条,如“人的智力优于他人”、“人富不可傲”、“礼不可分轻重”等。
袁彩强调,人不应该沉溺于富贵名利,而应该立志修德。对财富有一种独特的看法,说“从来没有一个老人年轻力壮时享受过财富”,更何况财富是偶然的,其成败并不固定。目前来看,财富多是祖先或自己早年苦难的结果。因此,在家里宜“俭朴抑奢”,切忌“闲散放纵”,否则财富很快就会流失。待人接物不要势利。无论贫富,都要守礼仪,说话和气,不要傲慢。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收东西不要轻佻、虚伪、嫉妒、多疑;做事问心无愧就好。
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有80本袁姓家谱,中、美、日等国其他单位图书馆也收藏有181本袁姓家谱。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从755到79000,有255位袁姓名人付费,占名人总数的056%,在名人姓氏中排名第35位;袁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71%,排名第29位;袁氏著名医学家占全国医学家总数的05%,排名第43位,袁氏著名艺术家占全国艺术家总数的056%,排名第39位。
历史上以袁命名的重要人物有:西汉大臣袁盎;东汉楚郡太守袁安,礼县校尉袁绍,中郎将袁术;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弘;南宋文学家袁术、史学家袁;宰相袁之鸿、袁、唐朝的袁子、文学家焦媛;南宋史学家袁湛;元代文学家觉远;明代史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军事家袁崇焕,诗人袁凯,科学家黄原,戏曲作家袁玉龄;清代诗人袁枚、画家袁江、外交家常远;北洋军阀首领,北洋政府长官,北洋政府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民国目录学家袁同礼;当代地质学家、矿物学家袁建起,化学家袁汉卿,语言学家袁家华,**理论家袁,诗人袁。
袁姓血型
袁人群的血型分布如下:O型占343%,A型占294%,B型占277%,AB型占86%。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共有17子、15个女儿,并有47个孙儿女。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汝南堂袁氏字辈排行
本文2023-10-16 08:32: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