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晓得“冉”姓的来历呀?晓得家谱的更好!谢谢了哟!
一、姓氏源流
冉(Rǎn)姓源出有三:
1、出自高辛氏,是帝告之后,帝告为炎帝部落首领,其下由八个部落组成,其中有冉姓。世代姓冉。
2、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以邑名为氏。据《姓氏寻源》记载,文王第十子季戴,武王封之于[冉阝](Nuó 音挪,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一带)邑,称[冉阝]季戴,以有令名于天下而辅佐成王。其后世子孙以封邑名“冉阝”为姓,后去邑旁为冉姓。
3、出自楚国叔山氏,以父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叔山冉,其后代形成两支,一支仍以父姓为叔山氏,一支以父名为姓,称冉氏,形成冉姓一支。
得姓始祖:季载。据《姓氏寻源》记载,周文王的儿子季载被封于[冉阝Nuó]邑,他的子孙后代以地名去邑旁为氏,称为冉氏。而《元和姓纂》则记载说,冉氏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叔山冉的后代。我国公认的冉氏家族的始祖,就是周文王的第十位王子冉季载。根据史书的记载,武王驾崩,年幼的成王继位,辅政周公就把弟弟季载举为司空,同心协力辅佐年幼的侄子,冉季载的贤名传遍天下。冉氏于周朝初年得姓以后,主要活动于琅琊一带,即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春秋时代就有许多姓冉的人出于鲁国。望族居于武陵郡,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溆浦县南。故季载是冉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冉姓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个儿子名叫季载,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的哥哥周武王打败纣王,建立西周以后分封天下各路诸侯,将他封在[冉阝]邑(亦做冉,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一带),称为冉季载。冉季载的后代就以封地名[冉阝]去邑旁作为姓氏,称为冉氏,世代相传,是今天冉姓的最早起源。春秋时候楚国有个人叫叔山冉,在朝廷里面做官,家族很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叔山为姓氏,有的以他的名冉字为姓氏,这是今天冉姓的又一起源。
三、历史名人
冉 求:中国儒学者,即冉有,字子有,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少于孔子29岁,列孔门政事科。因为冉求做了季孙氏的家臣,帮助季孙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所以孔子对他极其不满,称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又说“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他的学生“鸣鼓而攻之”。唐开元年间封“徐侯”,宋又封“彭城公”,后又改称“徐公”。
冉 雍:中国儒学者,孔子弟子。字仲弓,春秋鲁人,列于孔门德行科。父为贱人,但雍极有德行,孔子称为“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极称雍曰:“雍也可使南面。”唐开元年间封“薛侯”,宋隔又封“下邳公”,后又改称“薛公”。
冉 耕:字伯牛。春秋莫鲁国人,孔子弟子。唐开元年间封“郓侯”,宋追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
冉 孺:孔子弟子。姓冉,名孺,字子鲁,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50岁。唐开元年间封“纪伯”,宋又封“临沂侯”。
冉 季:孔子弟子。姓冉,名季,字子产,春秋末鲁国人。唐开元年间封“东平伯”,宋又封“诸城侯”。
冉 闵:字永曾,东晋十六国晋朝将军,魏国(公元350-352年)的建立者。他父亲冉瞻就是当时有名的将军,勇猛善战,冲锋在前。冉闵除继承父亲勇猛的武艺外,还善用计策,智勇双全,曾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季龙败于昌黎,闵军独全。及败梁犊后,威名弥振。永和六年(350年)自立为王,改元永兴,国号魏,史称“冉魏”。在位两年多,为慕容恪所擒,诛死。
冉 泽:四川省江北县(现重庆市江北区)人,1912年出生。父亲是贫苦农民,他7岁开始打猪草、喂猪 、拾柴、挖树根、采野菜。8岁父亲到重庆一家小饭店当烧火工,冉泽和母亲也到了重庆,他白天拾破烂,晚上跟父亲学做篾制品。 13岁时,他在中共办的一间贫民夜校读了两年书。后来冉泽在一家鞋店当学徒,因不堪师傅的欺辱,离开了鞋店。他向亲戚借了些钱,当上了走乡串镇的货郎。1933年,他在卖货的路上,遇到红9军和四川军阀打仗,他扔下货物,和红军战士一起冲进敌阵,凭一根扁担,缴获了一支步枪,参加了红军,在红9军27师81团3营当战士。冉泽历任排长、中队长、营长、团长、作战科长、军分区参谋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围攻长春时,他是东野独立9师的参谋长,作为我方代表之一,两次和长春守敌代表谈判,终于兵不刃血。他后来担任42军155师参谋长 。建国后,冉泽任广西军区后勤部长,他曾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1954年毕业后,担任41军副军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冉泽1964年晋为少将。获叁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冉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弟季载于冉。因他有驯行,周公就举他为周司空,辅佐周成王,有令名于天下。
冉觐祖:字永光,清朝中牟人,康熙举人,是清初著名作家,尤对理学有深刻研究。在主持嵩阳书院期间,讲解他自己所作的《为学大指》以及《天理主敬图》,学者云集。后以进士授检讨,归主请见书院,卒年82岁。著有《五经四书评说》、《诗文杂著》等20余种。
此外,冉姓名人还有:春秋时代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就有冉姓弟子,像冉求、冉季、冉耕、冉雍等人。除孔子弟子之外。清代有经学家冉永光……等,都是出类拔粹的。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义陵,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南。
魏 郡:汉高帝置,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2、堂号
南面堂:孔子弟子冉雍,气量宽宏,沉默重厚,孔子夸他有人君风度,“可使南面”。
迎圣堂:孔子弟子冉求,性谦逊,多才多艺,知兵,任左统帅,大败齐师,将流亡在外14年的孔子迎回鲁国。
============================================================
冉姓宗祠通用对联
〖冉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帝喾;
望出武陵。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冉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勤学好问;
多艺博闻。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孺,字子鲁,孔子弟子,少孔子50岁,以勤学好问闻名。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居政事科。孔子曾说他:“冉求多才多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后做大夫季氏的家宰。
谠篪奏响;
恶画图形。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代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俱有文才,朝廷屡次征召,都不愿做官。后来,余玠任四川安抚使,筑招贤馆以礼贤下士,兄弟二人前往拜谒,被任为郎官,为余玠所信任、依赖。“篪”(Chí 音池),古管乐器名,用竹子制成,单管横吹,用于雅乐。
-----------------------------------------------------------------
〖冉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圣门五贤士;
蜀郡两郎官。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雍、冉孺、冉耕、冉季、冉求,都是孔子弟子(见上题头《三、历史名人》介绍)。下联典指宋代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事典(见上一联联释)。
鸣琴答空谷;
散步卧松林。
——清·冉正岳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冉正岳《清溪纳凉》诗集句联。冉正岳,四川酉阳人。
-----------------------------------------------------------------
〖冉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通毅谋深,威望弥振;
政通人和,颂声懋奕。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游击将军冉闵,字永曾,善谋策,通力绝人。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屡立战功,威声弥振。宿将莫不惮之。下联典指宋代内江令冉虚中,取前令善政次第举行之。政通人和,颂声懋奕。
尔公尔侯,济济圣门高弟;
允文允武,彬彬贤馆异才。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有冉雍等圣五贤。皆孔子的得意门生。下联典指宋代播州才人冉琎、冉璞兄弟二人,俱有文武才,辟召不起。余玠安抚四川,筑招贤馆以礼士,琎兄弟闻之,谒玠,为画筑城钓鱼山之策,后果赖之。
拜将封侯,父子韬略齐备;
献策不仕,兄弟文武双全。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都督冉瞻,骁猛多力,历官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其子冉闵,位游击将军,见注1。下联典指宋代播州才人冉琎、冉璞兄弟二人事典。
============================================================
附录一:冉氏家规
尊祖敬宗,和家睦族,毋致因利害义,有伤风化。
祠宇整修,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废弛,有违祖训。
各宗坟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读书尚礼,交财尚义,毋致骄慢啬吝,有玷家声。
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疾病,有失大礼。
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周穷恤匮,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乖礼体。
珍玩厅巧,丧家斧斤,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冠婚讲礼,称家有无,毋致袭俗浮奢,有乖家礼。
房舍如式,服饰从俭,毋致僭侈繁华,有于例禁。
凡我族,如有不肖子孙玷辱祖宗,必须公同告庙出族,以全清白家风。然系万不得已之事,须郑重,慎经率。各 开后:
大不孝者,出。如骂詈父母、夺产、养之类 大不悌者,出。如骂伯叔、殴辱兄嫂、凌虐弟侄之类为盗贼者,出。 为奴仆者,出。 为优伶者,出。 为皂录者,出。妻女*乱不制者,出。 盗卖祭产者,出。 盗卖荫树坟石者,出。
以上十有犯者,族长传单通知合族会集,告于祖庙,吊齐各谱,削去名字,祠墓不得与祭。但须确有实据,众论佥同,方准出族。如其传影响,总宜容隐。所谓罪疑惟轻,以存厚道。凡有过失,另当酌其轻重,以示罚。
-----------------------------------------------------------------
附录二:冉氏族规十条
以下十条,不过仅举大略。教家之道,千条万绪,非言语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为父兄者不可不知,欲求好子孙,末有不自贤父兄培植而来者也。教子之方,莫要于读书。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登科、发甲,固视乎命运。然超琼所识科甲中人,其家三世读书而发始达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识丁,而其身崛起田间,至登甲、乙榜者,百中仅一二焉。俗语所以胡“书读三世发“之言也。兹所定族规十条,皆幼时闻于吾祖、吾父,所以教吾兄弟者之言。即族祖南村公、族叔宇喧公平日所以教族人者,亦末尝不同。故纂而存之,刊之于谱,愿与族之子弟,世世共遵守之。或有遗漏及应添立规条,异日重重刻时,固可增入。
奉祖先
水源木本,理不可忘。但思身所自来,则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虽十世、百世固不得以为远也。奉先思孝,古训昭垂,帝王且然,况大夫、士庶哉。吾家自远祖以来所立家规: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当设祭之礼岁首、岁除、端午、中秋亦如之。新岁暨清明,必相率扫墓,古人所谓上冢也。各家无论老幼,必当亲诣墓前,行三叩首礼。虽大风雨雪,不得惮劳。此乡族所同,子孙宜永永循守。庶几因时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孝父母
属毛离里,怀抱恩深;择傅延师,劬劳念切。苟或不孝,禽兽何别。但不孝匪一端,如《孟子》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大略该之。而好货才防、私妻子,尤为乡俗通弊,不可不以为切戒。至于违犯教令,律有明条。凡子孙于父母及父母,骂者罪即绞决;殴则斩决;杀者凌迟处死。例禁森严,虽下愚亦当知畏。苟念生我、鞠我、抚我、育我之德,则服劳、致敬、就养,无方天性所流,自有不能已者,何至尚有忤逆哉。倘有不孝之子,合族须预为教戒,俾知悛改。庶免酿成枭 ,贻累族人。
和兄弟
长枕大被,天子且然;让枣推梨。昔人称美。但人家兄弟,当幼小时无不十分友爱。其后之不睦者,大抵因 妻子、争财产而已。抑或此贫彼富,有求莫应,若秦、越人之相视 。同气参商,半皆由此。夫一父之子,即非同胎共乳,有前后嫡庶之别,亦属一气所生。骨肉至亲,尚成嫌隙,子孙尤而效之,有不破家者乎?堂从兄弟,尚宜和睦,况在同气乎?族中宜互相教戒,共笃友于,则出入怡怡,家风不陨,亦同宗之光矣。
睦宗族
贵贵贤贤,义无偏诎亲亲长长,分有常伸。凡子姓之分支,皆祖宗之一脉。尊卑之分,轶然不淆。长幼之情,蔼然相浃。喜则相庆,忧则相吊。贫弱之一,富实者宜时周恤之。愚鲁之徒,贤智者时教导之。总以相扶、相助为念。至干尊长,尤不得与卑幼戏谑,致为有识者所笑。此吾乡之陋俗,不可不切戒矣。
和乡邻
岁时款洽,谊笃比邻;患难扶持,世称会里。我先世以忠厚传家,凡属子孙,务必谦虚乐易,与人无争。不得恃血气以凌人,逞奸诈以滋事,徒害邻里,终累身家。若有不肖子弟,恃强恃诈,或倚仗族人之势,欺侮乡党者长辈亟戒责。尤宜念睦 任恤之风,实为古道,待人务从乎厚,处世毋涉乎骄。至于修桥、补路、拯溺、救饥、恤寡、 孤、劝善、教不能诸事,凡有益于桑梓者,量力行之。生长聚族之邦,其亦共有所赖也夫。
教子弟
子弟以读书明理上。为父兄者必延聘名师,慎择益友,俾得朝夕渐摩,学问有所成就。遇则掇科取第,不遇亦不不失为通人。光前裕后之图,计莫逾此。其有资质不能读,及力不能读者,则为农、为工、为商,即佣雇营生,亦属正业。总当责以勤俭,教以安分,令其学为好人,切不可任令游手好闲,习致败坏家声。至于富贵之家子弟,性质即 有琰刘,亦当以师为约束 ,切铁骄养溺爱,终受必家之富。所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读也。
戒习染
习俗之坏人子弟,事不一端。其显者则嫖也、赌也、洒也、烟也、而近年尤有入会、结盟等恶习也。江湖无赖随处煽诱,年轻子弟每为所牵。轻则有玷行为,重则显干法纪,其祸不可胜言。 即 轻薄之行,狷利之语,戏谑、骂詈、欺诞 、狂佻,市井 恶少情形,为大雅所深鄙,亦 当引为切戒。至于干预词讼,习以为能,亦非立身之道,歇若不人公门之为愈乎。又隶卒贱役,例不准其子孙与考,凡族中子弟虽至贫困,应不准当差。违者黜之勿齿。
奖名节
忠臣孝子,代有表章;潜德幽光,岂容湮没族中如有孝子、悌弟 、义夫、节妇,确有实迹 未经旌奖者,应由族人备录行状,会众覆实,联名举报,或请匾额,或请旌表。斯亦一族与有荣焉之事,不可不知。
慎婚嫁
玉洁冰清,固称佳偶;荆钗布裙,不失良姻。凡族姓为男配,为女择婚,必须清白之家,门户相当者,方许联姻。不得贪图财物,轻信冰人,不辨薰莸,苟且作合。万一误结朱陈,使日后儿女竟不齿于乡曲,深为可惜。嗣后,如有不分良贱,不论可否,与奴隶娼优等为姻者,合族公屏之,不复与齿。
急赋税
践土食毛,自应输赋;急公好义,岂许逋粮。况国家惟正之供,按季征收,如额而止,先后不免。何苦延挨观望,伺候公庭 ,自取鞭扑耶?凡吾族于本户地丁漕粮各项,须依期投纳。即近年筹饷捐输,亦朝廷万不得已之举,亦不可逾延拖欠。庶催科不扰,门户晏如,岂非乐事?至佃田耕种,亦宜早纳年租。荒歉求减,必须情理相商。族中宜交相劝导,谕以急公。此所谓国课早完,自得至于乐者也。
-----------------------------------------------------------------
附录三:冉氏族禁六条
以下六条,仅就其大者言之,皆断断不可有之事。又如族中妇女,不幸夫故孀居,自宜以守节为贵。然此非可强自他人,惟既经改醮,即非本族之妇,古人所谓“出则与庙绝者”也。虽有子孙,谱中必削其名氏。续修之日,概不许刊入。其余亦概以族禁为准。至于乱宗一事,关系尤重。查《例》载:“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许择立远房为嗣。”又有“于昭穆相当亲族内,择贤择爱,听从其便”之例。是立嗣,总以同宗为准。其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族者,有“杖六十、其子归宗”之律。吾族二百余年以来,尚末闻有此弊端,自当永远为法。如有螟蛉乞养、出自异姓者,虽不能绝其往来,而其名及所后子孙,则概不入谱。嗣后修谱时,务当严守勿易。倘徇情迁就,即属不肖子孙,必遭祖宗阴殛。慎之,志之。
禁当差
皂、快、壮各班,门子、禁、卒、捕投、仟作、皆统名之曰“隶”,例不准考,本族子孙不得充当。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为匪
盗必干诛,窃亦罹罪,诱拐等事,均犯科条,辱宗甚大。族中子孙,不得有犯。违者,预行逐出,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入会
哥老、添弟等名,及江湖放飘、结盟、拈香,皆匪徒所为,显干法纪。族中子孙,不得听其引诱,致罹重咎。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从教
白莲、闻香、灯花等名目,屡奉严禁,皆系妖言,近年尤实繁有徒。或传自远方,或起自内地,总之不可学习、信从。族中子孙,惟宜守孔孟之规,勿为邪说所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出家
释老之宗,流传虽久,而为僧、为道,则已弃父母,何论祖宗。族中子孙,不得甘于削发、易服。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自贱
优伶等诸乐户、生、旦、净、丑、末,均系下流,而娼妓更无论矣。族中子孙,宜世保清白,不得自甘下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辈分:
永裕广祯瑞,崇隆启懋光。
(注:也有的排作“文武正大瑞,崇兴启锡光”)
毅胤晋恒泰,开元衍庆长。
朝廷顺有志,国家英勤堂。
(注:“家”也有排作“位”)
祖德流芳远,文武世代扬。
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75032
冉氏宗祠
http://xz8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356358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扩展资料
孙姓名人
1、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2、孙阳
孙阳是春秋中期伯乐。伯乐,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后来,伯乐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后人就用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来比喻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或集体。
3、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姓
山东曲阜,安徽寿县
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三。
「季」源出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族季札,属于以先祖排行称谓为氏。姬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公族,为吴王姬寿梦的四儿子,姬诸樊之弟,受封于延陵、州来两地,史称为“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后世子孙以其排行次第为姓氏,以别他族,称季氏,世代相传。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芈姓,出自上古颛顼帝的后代季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4源于生序,出自兄弟排行,属于以先祖排行称谓为氏。据史籍《吕氏春秋》记载,古代兄弟排行顺序为“伯、仲、叔、季”,例如上述第一个渊源中的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札,就行四,世人皆称其为季札,后世子孙以其排行顺序为氏。5源于唐朝时期西赵渠帅季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6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7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迁徙分布
季姓来源十分繁杂,上古时期有季仲和季狸,不知是姓季还是排行的表示,商末时周文王父季历则肯定是表示兄弟排序。与季札基本同时代的鲁相季友,其孙季孙行父(季文子),曾孙季孙夙(季武子),玄孙季孙意如(季平子),意如子季孙斯(季恒子),斯子季孙肥(季康子)。括号内为又名,似乎表明季孙氏已向季姓过渡。西汉时季姓名人有楚国人季布、季心兄弟,戚圉侯季必(今江苏溧阳人),其子贲侯季长,其孙躁侯季暇,曾孙季信成,玄孙季买之,至其玄孙时圣上下诏令其复家。说明此期今湖北、江苏等地已有季姓人。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期间,季姓于史书不显,但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季姓地望有鲁国、寿春、渤海,说明季姓曾经昌盛于今河北、山东、安徽一带。隋唐以前,社会激剧动荡,则北方之季姓迁衍江南是势在必行的'。唐代时,寿春之季姓依然长盛不衰。两宋时,江南之季姓名人渐多,江苏、浙江成为季姓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北方之季姓则处于分散、小规模的聚居状态。宋元之交的战乱,使部分季姓迁衍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北等地。明初,山西季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等地。明清两代,由于江浙一带富庶,社会比较稳定,此两地之季姓繁衍日盛。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两代季姓进士及第者确切人数共计三十一人,其中以江苏(含上海)最多,计有十七名,其中江阴、泰兴各四名,高邮、盐城各两名。另外浙江五名,河南、江西各两名,河北、山西、云南、山东、福建各一名。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窥探明清季姓分布之一斑。一九四九年,国民党败逃台湾,有江浙一带之季姓人或为学生,或为军人随之赴台。如今,季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为多,二省季姓约占全国汉族季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绿毛水怪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会稽王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发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移置京师,以充兵役,号"乐属"。浙东诸郡群情激忿。以此事件为导火索,东晋帝国末期,长达十二年的孙恩、卢循之乱拉开了帷幕。 黄巾起义 让我们把时间线回拨至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这一年,头系黄巾的贫苦农民们(多为信徒)在张角的号令亦或煽动下,呼号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揭竿而起,史称"黄巾起义"。纵观封建王朝史,农民起义屡见不鲜。然而"黄巾起义"的幕后策划者张角却与众不同,他煽动劳苦大众跟着他一起造反的工具尤为特殊—宗教。 游戏中张角形象 "东汉光和中,张角为太平道,张修为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张角以奇书《太平要术》为蓝本,创立太平道教。后来他以救助人民为名,四处传教笼络人心,在当时已然不堪重负,生活难以为继的贫苦大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从而为后来的"黄巾起义"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孙恩、卢循的发迹史与张角极其相似,不过其宣传工具为张修所创立的五斗米道教。据《三国志》裴松之引《典略》记载,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教法门相似,因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鬼吏,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为常例,因故获名五斗米教。 孙恩、卢循何许人也 "孙恩,字灵秀,琅琊人,孙秀之族人也。世奉五斗米道。" 孙恩,琅琊人,是孙秀的晚辈族人,其家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教。 游戏里的孙恩形象 "孙秀字俊忠,琅琊人。初赵王伦封琅琊,秀给为近职小吏。伦数使秀作书疏,文才称伦意。伦封赵,秀徙户为赵人,用为侍郎,信任之。" 孙恩的祖先孙秀,初始供职为琅琊小吏,后因文章写得好,被时任琅琊王的司马伦看中提拔,引为心腹。后来司马伦被封为赵王,孙秀也随之迁了赵人户口,受任为侍郎。孙秀不愧为五斗米教的忠实信徒,在司马伦手下当官的时候,仍不忘潜移默化地向领导传教。 "伦、秀并惑巫鬼,听妖邪之说,秀使牙门赵奉诈为宣帝神语,命伦早入西宫,又言宣帝于北芒为赵王佐助。于是别立宣帝庙于芒山,谓逆谋可成。" 赵王伦相信了孙秀的无稽之谈,认为自己父亲(司马懿)在九幽之下,支持自己去替代晋惠帝司马衷,于是司马伦与孙秀一主一仆交换了意见,统一了认知,矢志不渝地造起了自家的反。 司马伦像 不得不承认,他们的造反还是"卓有成效"的。虽然司马伦没当几天皇帝,但好歹过了一把当皇帝的瘾,引起了一个时代潮流后(八王之乱,由此愈演愈烈),主仆二人双双殒命。 赵王伦、孙秀失败后,孙氏家族到了孙恩这一代,已经迁居南方。孙恩的叔父孙泰,历任东晋的将军,太守等官职。最厉害的是以五斗米道教为媒介,得到三吴士庶的信仰,化身为五斗米道教的人间代言人。 《孙恩传》里讲孙泰"浮狡有小才,诳诱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财产,进子女,以祈福庆"。可见,孙泰极孚人望。不过,作为一个大忽悠,忽悠一些"愚者",显然不是孙泰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太子少傅王雅先与泰善,言于孝武帝,以泰知养性之方,因召回。道子以为徐州主簿,犹以道术眩惑士庶。稍迁辅国将军…… 会稽世子元显亦数诣泰求其秘术。" 据史书记载,当时上流阶层甚至皇帝,如晋孝武帝,以及执政的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都对孙泰或者说孙泰代言的五斗米教宠信有加。究其原因,在于五斗米教有"服食之术",得之可长生。对于当时皇族崇信道家一事,我们从简文帝的一些行为似乎也可一窥端倪。简文帝字道万,有两子。一子即孝武帝字道生,另一子字道子,皇室起名用字极为考究,简文帝取字如此,似乎侧证了当时五斗米教在皇族之中的影响力。 司马道子卧像 相比之下,孙恩的起义伙伴卢循的家谱则更加显赫的多。 "卢循字于先,小名元龙,司空从事中郎谌之曾孙也。" 卢循太爷爷是卢谌,卢谌是范阳涿郡人,其祖上卢毓于曹魏时位列司空,卢氏更是范阳的名族。到了卢谌这一代,值永嘉之乱,四海南奔。卢谌却坚定地选择留在北方,然后被迫在羯族石氏的朝廷后赵当官,以致"沦陷非所"。到了卢循这一代,这支卢氏业已南渡。 游戏里的卢循形象 "时江东王、谢诸族方盛,北人晚渡者,朝廷悉以伧荒遇之,虽复人才可施,皆不得践清涂。" 何谓"伧荒"?南方人嘲讽北方人粗鄙,北地荒远,谓之"伧荒"。卢循家族乃是范阳卢氏,中原高族。因为南渡较晚,仍被辱为"伧荒"。这种心理落差,可能为自小遭受南方士族白眼的卢循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南朝门阀士族时代是最看重门第的时代,尤其婚嫁更讲究门当户对。从后来卢循迎娶孙恩之妹来看,以范阳卢氏的奕世高华,虽然沦陷非所,仍不至于沦落到与孙恩联姻。在卢家江河日下的表象之外,恐怕还与卢循与孙恩同为五斗米教信徒有关。 东晋自淝水之战后,谢安交权隐退,不久去世。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接管政权,政治极其腐败,士族的奢侈,直追西晋贵族。下层的吴人因为频繁的服兵役和沉重的赋税,十分痛苦。加上桓玄与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尤为不和,东晋朝廷内部势力互相倾轧,整个国家,乌烟瘴气,乱象毕露。 孙恩的叔父孙泰,眼看时机成熟,决定举扛起革命的大旗,推翻暴晋。 "泰见天下兵起,以为晋祚将终,乃煽动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会稽内史谢輶发其谋,道子诛之" 孙泰以为晋祚即将终结,便召集他的徒子徒孙一试锋芒,未曾想被谢輶告发,出师未成便被司马道子诛杀。于是孙恩接过叔父的大旗,继承"五斗米教代言人"这个桂冠,于海岛上,召集亡命之徒,伺机向东晋复仇。 "及元显纵暴吴会,百姓不安,恩因其骚动,自海上攻上虞,杀县令,因袭会稽,害内史王凝之,有众数万。于是会稽谢针、吴郡陆瓌、义兴许允之、临海周胄、永嘉张永及东阳、新安等凡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吏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 孙恩,卢循起义 终于,孙恩等来了机会,司马道子父子横征暴敛,纵暴江左,"乐属"政策颁布之后,老百姓们不值暴晋久矣。于是,孙恩伺机揭竿而起。此时潜伏东晋朝堂之上的五斗米教信徒纷纷造反给予响应,例如会稽谢针,出于会稽四姓之一的谢氏;吴郡陆瓌,出自吴郡四姓之一的陆氏。他们都是江东显赫的士族,却站在五斗米教这一边。不难看出,此时五斗米教已渗透士族门阀,发展成为一股隐于朝野的庞大力量。 "于是恩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诸贼皆烧仓廪,焚邑屋,刊木填井,虏掠财货,相率聚于会稽。其妇女有婴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婴儿投于水,而告之曰:"贺汝先登仙堂,我寻后就汝。"" 五斗米教教义乃是追求长生,于是孙恩把跟随他起事的党羽称为'长生人'。孙恩率领他的"长生人"一路烧杀掳掠,相约聚集在会稽。军旅之中,有的妇女怀抱婴儿不能跟随,孙恩便让她们用木头制作一个摇篮,把婴儿放置在里面,投到水中,并妖言惑众道:"恭喜这些婴儿先一步去了天堂,等我们死后也会飞升登仙。"由此可以看出,孙恩名为五斗米教的信主替天行道,实为借宗教以实现自己个人的私欲罢了。 孙恩、卢循起事后,其义军成员多为常年居住河海边的居民。后来,孙恩侵犯临海,被临海太守辛景打败,无路可逃,自溺于海中。跟随孙恩的信徒们开动脑筋,翻阅《太平御览》,其中一篇《道部 尸解》引《登真隐诀》中记载,尸解有刀、兵、水、火之解。按照孙恩的死法,应归于水解。所以孙恩投水被神化为"登仙堂",自沉被曲解为"成水仙"。 孙恩、卢循起义图 孙恩死后,卢循接过造反的大旗,以成"水仙"为名,继续笼络人心,作乱广州。后趁着东晋新晋权贵刘裕北伐之际,兵犯建康,也算得势于一时,后虽不敌刘裕,兵败身死,亦不负巨寇之名。 宗教一旦沾染上了政治,势必沦为凡人手中搏杀的工具。那个时代的人们不堪现实的苦痛,希冀于来世,误信了一众人间"神佛"。不成想,却随之陷入了无底的深渊。 参考文献: [1],(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 [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2],(唐)房玄龄等《晋书》 [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3],(南朝宋)刘义庆等《世说新语 贤媛》注引傅畅《晋诸公赞》[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4],(梁)沈约《宋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5],(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M]岳麓书社出版社,2009 [6],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注:文中均来自网络。
2 罗贯中
1·1 罗贯中
罗贯中,是一位生平事迹资料极少的大作家。明朝人贾仲名在《录鬼簿
续编》中说: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
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这里说,他的籍贯是“太原”,但有人指出,应该是“东原”(山东东平县),
亦有钱塘(杭州)、庐陵(吉安)等说法。贾仲名《书录鬼簿后》写于永乐
二十年(1422),时年80 岁,则生于1342 年。按一般习惯,“忘年交”者
年龄相差当在二三十岁,或者更多,那么,按此推算,罗贯中约生于1310
年。至正甲辰(1364)相会时,贾仲名22 岁,罗贯中已是50 岁左右了。如
果他活了70 岁,当卒于1380 年左右。当然,这都是大体的推算。元朝亡于
1368 年,所以说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
明人王圻《稗文汇编》(卷一百三)中说,罗贯中、葛可久“皆有志图
王者”,“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这里说罗贯中还是一位颇有政治
抱负的人。另外,清人顾苓的《塔影园集》,徐谓仁为徐炳所绘“水浒”一
百单八将图所写的题跋中,都提到罗贯中作过元末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张士诚
的幕僚。如果这些记载是真实可信的,那么,他创作的戏曲小说多是敷演政
治军事斗争的作品就不是偶然的了。而《三国演义》恰恰是完整表现作者政
治思想的巨著。
据《录鬼簿续编》著录,罗贯中创作了三种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现仅存《风云会》一种。他
的最主要的文学成就,还是在小说创作方面。《西湖游览余志》等都说他“编
撰小说数十种”。现存罗贯中署名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
义》、《三遂平妖传》和最著名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另外,他也参与了
《水浒传》的创作。这些作品,大都以历史上改朝换代,争夺天下的政治军
事斗争为题材。从书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王朝盛衰的原因和过程,帝王将相
的思想和行为,农民起义的发展和结局,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和计谋,都非
常熟悉而且颇有研究。因此,他的作品在普及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等方
面也都是有价值的。这或者都与他是个“有志图王者”密切相关,至少说明,
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军事知识和历史见解的有思想的伟大作家。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当然只能说是在元末明初,而无法确指。我
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壬午(1522)刻印本,书名是《三
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有弘治
甲寅庸愚子(即金华蒋大器)的《序》和嘉靖壬午修髯子(即关西张尚德)
的《引》,这两篇文字,对我们理解《三国演义》有一定的帮助;全书二十
四卷,二百四十则。
在嘉靖本以后,明代还有几十种刻本,或改易书名,或增加评点,或改
二百四十则为一百二十回。
清代康熙年间,毛宗岗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加工润色。不仅把
二百四十则改为一百二十回,而且把回目都调整为对仗工整的七言或八言的
对子;对书中的情节,特别是细节,作了一些修改,使之更加畅达;文字也
更为简练;删去了一些不必要的引征。同时,又加写了带有评论性的《读法》
和批语。从总体上来看,这部经过毛宗岗修改润色并加评语的《三国志演义》,
比旧本的艺术水平有所提高,更便于阅读,因此成为流行最广的通行本。解
放以后出版的《三国演义》,亦以此本为底本。
1·2 三国演义
刘关张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腐败,老百姓非常穷苦,饿死病死了不少人,有个
名叫张角的人,就领着老百姓起来造反。这些起义的农民有四五十万人,头
上都包着黄头巾,所以叫“黄巾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
东汉皇帝见黄巾军人多,又很厉害,特别害怕,就命令各地发兵去攻打
黄巾军。
当时幽州(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一带)有个当官的,叫刘焉,
他觉得自己兵少,怕打不过黄巾军,就贴出文告招兵。
幽州地区的涿县也贴了招兵的文告,围着看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个人叫
刘备,字玄德。刘备长的方脸大耳,为人也和气。他从小死了父亲,家里很
穷,好交朋友。那年他已经二十八岁了。
刘备看着文告,不知为什么叹了一口气。忽然背后有人大声说:“大丈
夫不为国家出力,叹什么气呀!”
刘备回头一看,那人大高个儿,黑脸膛,络腮胡子,眼睛像牛眼那么大,
说话粗声粗气的。刘备问他叫什么名字。那人说:“我叫张飞,字叫翼德。
刚才你为什么叹气呀?”
刘备说:“我叫刘备。现在黄巾军造反,我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是我一
个人怎么行啊!”
张飞说:“那咱们回去多找些人,一起干吧。”
刘备就和张飞一起到一个小酒馆里去喝酒。忽然又进来一个人。那人进
门就喊:“快给拿酒来,我急着要进城当兵去呢!”
刘备一看,那个人长得粗眉大眼,膀大腰圆,红红的脸,胡子二尺来长。
刘备叫他一起喝酒,问他叫什么名字。那人说:“我叫关羽,字叫云长。我
杀了一个坏蛋,跑出来五六年啦。听说城里招兵,我是来当兵的。”
刘备和张飞就约他一块儿干,他也挺高兴。
第二天,刘备、张飞、关羽三个人来到张飞住的村子,在张飞家房后的
一座桃园里摆下酒,一同跪在地上,对天发誓说:“我们三个人愿意结为兄
弟,同心为国家出力,为百姓办好事,死也要死在一起⋯⋯”说完,论了年
纪:刘备年龄最大,是大哥,关羽是二弟,张飞最小,是三弟。
过了一天,张飞请来匠人,给每个人都打了一种兵器。刘备的是宝剑,
关羽的是大刀,张飞的是长矛。一切准备好了,就在村子里召集有武艺的人,
一共召了四五百人,一起去投奔了那幽州大官刘焉。
从这以后,刘备、关羽、张飞领兵和黄巾军打过好多次仗,立了不少次
战功,还救过河东太守董卓的命。黄巾军失败以后,刘备就当了定州安喜县
的县尉,掌管全县的军事。
四个月以后,郡里派来一名督邮到安喜县巡察。刘备听说以后,急忙出
城迎接,并恭恭敬敬地行了礼。那督邮却坐在马上,理也不理,神气十足。
关羽和张飞在一边看了,心中十分生气。
刘备把督邮请进馆舍。督邮坐在高高的座位上,斜瞅了刘备一眼,问:
“你是什么官?”
刘备说:“我带兵打过三十多次仗,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被任命为县
尉。”
督邮听了,大喝一声:“好大胆!你敢虚报战功,我撤了你!”
刘备连连点头,退了出来。
回到县里,刘备说起这事,县吏们说:“他无缘无故就发脾气,大概是
想要钱吧。”
刘备冷笑了一声,说:“我又不随便要老百姓的钱,哪里有钱给他!”
第二天,督邮把一个县吏找去,逼他告发刘备残害百姓。刘备亲自到馆
舍去过几次,请求把县吏放回来,但是都被看门的给拦住了,不准进去。
张飞知道了这事,心里很不高兴,自己喝了几杯闷酒,到街上去溜达,
正好经过馆舍。他见馆舍门前有不少老人在痛哭,觉得奇怪,就上前去问为
什么哭。有个老人说:“督邮说刘县尉祸害老百姓,我们看不公,想进去说
句公道话。那看门的不但不让进,还打了我们。”
张飞一听,气炸了肺,瞪起大眼睛就往里闯。看门的上前去拦,让他一
脚踢了个筋斗。张飞闯进馆舍,见了督邮便大喝一声:“坏东西,你认识我
吗?”那督邮还没来得及说话,早就被张飞揪着头发,拖出门外,绑在一个
栓马桩上。张飞不由分说,从树上折下一根柳条,朝着督邮身上就抽。柳条
抽断了,另换一根再抽。直抽得督邮喊爹叫娘。
刘备听见大街上吵吵嚷嚷,就出来看。一见是张飞在抽打督邮,就叫他
住手。张飞气哼哼地说:“这狗东西,留他干什么!”
这时关羽也来了,对刘备说:“大哥,你立了那么多功劳,才当了这么
个小官,还受这督邮气,不如杀了他,另到别的地方去吧。”
刘备觉得关羽说得有理,就回到县里把大印取来,挂在督邮的脖子上,
指着他的鼻子说:“冲你这坏劲儿,本该杀了你。今天我先饶了你一条命。
把这颗印拿着滚吧!”
刘备、关羽和张飞回到县里,收拾了行李,当天就骑马离开了安喜县。
后来,刘备他们来到了平原县。刘备当了县令(相当于县长),在平原县招
兵买马,积存钱粮,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公元189 年夏,汉灵帝病死,大将军何进立太子刘辩做了皇帝。过了几
个月,何进被宦官骗进宫去杀死了。河东太守董卓就领着二十万大军,借口
杀宦官,冲进首都洛阳,废掉刘辩,让刘协当了皇帝,就是汉献帝。那时,
献帝刘协才九岁,什么事都不懂,实际上是董卓掌握了大权。
董卓掌权后,十分残暴。他整天吃喝玩乐,乱杀老百姓。有一次,他在
城外遇上老百姓集会纪念土地神,就命令士兵把老百姓包围起来,一下子就
杀了一千多人。董卓的暴行,激起了一些大臣的愤慨。有一天司徒王允把一
些大臣请到家里,痛哭流涕地说:“董卓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横行霸道。汉
朝的天下简直就成了他一个人的了,怎么办呀!”大家都没有主意,只是伤
心叹气。
这时,忽然有一个人哈哈大笑一声,说:“你们这些人啊,光知道叹气
有什么用?”
王允抬头一看,原来是武官曹操。曹操字孟德,高个子,细小眼,白净
脸。他原来姓夏侯,后来做了曹家的干儿子,才改姓曹。曹操的小名叫阿瞒,
从小聪明伶俐,满肚子主意,武艺也不错。
王允见他大笑,生气地问:“大家都愁得没法儿,你笑什么?”
曹操说:“我笑你们这么多人竟想不出一个办法儿来。我曹操虽然没有
大本事,但是我愿意去砍下董卓的脑袋,让全城的人都高兴。”
王允听了,赶紧起身,恭恭敬敬地问:“你有什么办法儿?”
曹操说:“我现在在董卓手下当官,有机会接近他。听说王大人有一口
宝刀,请你借给我吧。我一定杀了他。”
王允高兴地把宝刀交给了曹操,又给他敬了酒。
第二天,董卓在家里休息。他的干儿子吕布站在一旁保护着。吕布字奉
先,长得身材魁梧,力大过人。曹操带着宝刀进了董卓的家,一看见吕布在
一边儿,心就凉了半截。
董卓见了曹操,问:“孟德,你今天怎么来晚了?”
曹操说:“我的马太瘦了,跑不快。”
董卓让吕布会给曹操牵一匹好马来。曹操一见吕布走了,心里挺高兴,
趁着董卓在床上翻身的工夫,急忙抽刀要杀董卓。可是,没想到董卓从镜子
里看见了曹操抽刀的动作,忙翻过身来问:“孟德,你要干什么?”正巧,
这时吕布也回来了。
曹操慌忙跪在地上,双手举起宝刀,说:“我有一口宝刀,想献给您。”
董卓接过刀来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就叫吕布收下了。
曹操知道自己要杀董卓的事已经露了馅儿,就骑上吕布牵来的快马,一
溜烟地跑了。
董卓见曹操慌里慌张,想起刚才从镜子里看见他抽刀的事,断定曹操是
想要杀他,就传下命令,要捉拿曹操。
曹操一直跑到一个叫陈留的地方,决心要和董卓大干一场,就在这里招
兵买马,并写信给各地领兵的武官,约会好要联合攻打董卓。没过几天,就
有很多人来投奔他。其中有武艺高强的乐进、李典;有文武双全的夏侯敦和
夏侯渊兄弟;还有曹操的两个弟弟曹仁和曹洪。
各地武官接到他的信后,也都纷纷响应。很快就有袁绍、袁术、马腾、
公孙瓒、孙坚等人带领十七路兵马前来会合。刘备、关羽和张飞也领着兵加
入了公孙瓒的队伍。
各路兵马都到齐了。曹操杀猪宰牛,请大家喝酒。酒席上,大家一致推
选袁绍为盟主,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
孙坚首先带领自己的兵马,杀到离洛阳不远的汜水关。董卓派大将华雄
把守着汜水关。这华雄可不一般,他高高的个子,宽肩膀,力大无比。华雄
乘黑夜偷偷杀进了孙坚的大营,把孙坚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袁绍听说孙坚被打败了,连忙招集武官们商议办法。可是大家都害怕华
雄,谁也不说话。这时,又有一个探子进来报告,说:“华雄在外面叫骂,
说我们不敢出战,是狗熊。”
袁绍看看大将们都心惊胆战,就伤心地说:“哎,可惜我的上将颜良、
文丑没来。如果有一个人在这里,还怕什么华雄!”
袁绍的话音刚落,只听阶下有一个高声喊:“我愿意去杀华雄!”
大家一看,只见这个人身高个大、黑眉圆眼,紫红脸膛,颏下留着二尺
长的胡须,很是威武。袁绍问他是什么人,公孙瓒说:“他是刘备的结拜兄
弟,名叫关羽。现在刘备手下当弓手。”
袁绍一听是个小小的弓手,便大声呵斥说:“一个小小的弓手也敢随便
说话!”
曹操急忙拦住说:“这人长得威武,又有勇气,想必是很有能耐,就让
他去吧。”
关羽上前一步,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请砍下我的脑袋。”
曹操叫人给关羽倒上一杯酒。关羽却说;“这酒先放下,等我回来再喝。”
说完,出了大帐,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出去不多时,就听见外边鼓声震天,喊杀声响成一片,刀枪碰撞得
乒乓直响。约摸有半个钟头,就听见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一会儿,关羽回
到帐内,把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扔在地上。大家一看,正是华雄的脑袋。这时,
曹操给他倒的那杯酒还没凉呢!
董卓听说华雄被杀,就急忙和吕布带领十五万兵马来把守洛阳城外的虎
牢关。袁绍也派了公孙瓒等八路兵马前去攻打。吕布连杀了袁绍的两员大将,
越战越猛。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一齐围上来,把吕布包围在里面,杀得
难分难解。战了一阵,吕布渐渐有些招架不住了,就朝刘备虚刺一戟,乘着
刘备往旁边躲闪的工夫,一拍赤兔马冲出了包围圈儿。刘备、关羽、张飞拍
马就追;后面的八路兵马也跟着追杀过来。吕布在前边拚命逃跑,一直逃进
了虎牢关。
美人计吕布杀董卓
董卓见吕布吃了败仗,知道打不过袁绍的联军,就回到洛阳,抢夺了几
千车的金银财宝,带着汉献帝和朝廷大臣,把都城迁往长安。临走前去城内
放了一把大火,把老百姓的房屋和宫殿全都烧成了灰。
袁绍和各路武官占领洛阳以后,洛阳城已经是一片废墟了。曹操主张继
续向西追杀董卓,袁绍却不同意。这些武官们吵吵嚷嚷,互相闹矛盾,最后,
都退出洛阳,又各回各地去了。
董卓到了长安,比在洛阳更加荒*残暴。他强迫二十多万民工为他修华
丽的宫殿,还抢了八百多美女,整天吃喝玩乐,比皇帝还厉害。
朝廷中的大臣对董卓又恨又怕,都想除掉他,可又都想不出办法来。有
一天夜里,司徒王允想到董卓的残暴,睡不着觉,就一个人到后花园里去散
步。他刚走到牡丹亭边儿,忽然听见花丛后面有人在唉声叹气。王允轻轻拨
开花丛,偷偷走近一看,原来是自己府中的歌女貂蝉。貂蝉当时十六岁,长
得如花似玉,十分漂亮,又能歌善舞,所以王允很喜欢她,待她就像亲女儿
一样。
王允走到貂蝉跟前问:“你有什么心事?深更半夜还不睡觉。”
貂蝉抬头一看,见是王大人站在面前,便慌忙跪下,说:“您从小把我
养大,您的恩情我至死也报答不完。可是您最近总是愁眉不展,大概是为国
家大事操心,我也不敢问。今晚见大人坐立不安,我心里也不好受,所以才
在这里叹气。如果您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万死不辞。”
王允一听,心中十分高兴,就把貂蝉领进屋里,小声说:“如今董卓是
想当皇帝,全国不论是官是民,都在危难之中。董卓有个干儿子叫吕布,特
别勇武,谁也打不过他。我想先把你许给吕布,然后再献给董卓。你在中间
挑拨他们俩的关系,叫他们互相残杀。这个连环计要是成功了,国家也就得
救了。不知道你是不是愿意?”
貂蝉说:“我愿意为国家效劳。”她怕王允不放心,又跪在地上对天起
了誓。
第二天,王允把吕布请到府中,当面把貂蝉许配给他。过了几天,王允
又偷着把貂蝉送给了董卓。吕布知道了,就去问王允:“你早已把貂蝉许给
了我,为什么又给了董卓?”
王允装作非常为难的样子说:“董太师亲自来到我家,说是接貂蝉和你
成亲,我怎么敢阻拦?”
吕布回到相府,才知道董卓已经娶了貂蝉,心里无比愤怒。貂蝉为了挑
拨他们的关系,约吕布在后花园的凤仪亭中偷偷相会,说了不少董卓的坏话。
董卓回来没见到貂蝉,一直找到后花园,正碰上他俩。这可把董卓气坏了,
气狠狠地过去就要杀吕布。吕布一看不好,从花园后门逃跑了。
王允知道吕布与董卓有了仇,就和吕布商量好要杀董卓。几天以后,王
允把董卓从离长安一百多里的宫殿里骗出来,说是要请他当皇帝。董卓到了
长安,正在得意洋洋的时候,吕布瞅准机会,从旁边一戟刺进董卓的咽喉,
结果了他的性命。
董卓被杀死以后,他手下的人起来替他报仇,杀死了王允一家老小。正
要杀吕布的时候,吕布跑出了长安城。董卓手下的人在长安城乱烧乱杀,闹
得人心惶惶。汉献帝待不下去了,又跑回了洛阳。他听说曹操在山东兵多将
广,手下有很多能人,就写信请他来洛阳帮助他。
曹操接到汉献帝的信以后,便带领二十万大军要进洛阳。曹操一看,洛
阳城早已被董卓烧得墙倒屋塌,破烂不堪,就带着皇上和大臣们迁到了许昌。
再说袁绍。他听说曹操把汉献帝弄到了许昌,掌握了朝政大权,就要带
兵去攻打许昌。
曹操得到消息,就召集众将商议对付袁绍的办法。曹操手下的参谋郭嘉
说:“吕布已经逃到徐州,离我们很近,要是我们和袁绍打起来,他一定会
乘虚而入。要想打袁绍,必须先打吕布。”
曹操的另一个参谋荀■说:“吕布的力量不小,我们应该先和刘备联系
好,共同去打吕布。”
曹操听了他们俩的话,就写信给刘备,约好一起出兵去攻打吕布。经过
几场激烈的战斗,曹操和刘备攻占了徐州,吕布逃到了下邳(今江苏省)。
下邳紧靠着一条大河,叫泗水。曹操叫士兵把泗水挖开两个大口子,放水淹
了下邳。吕布被困在城里,不敢出来。可是吕布并不害怕,因为城墙很高,
敌人攻不进来,他又准备了充足的粮食,所以还是整天吃喝玩乐。他手下的
部将害怕了。有一天吕布正在睡觉,他手下的部将便用绳子把他捆绑起来,
投降了曹操。
曹操杀了吕布以后,就要杀吕布手下的大将张辽。刘备过来拦住说:“张
辽是有名的大将,应该留着他。”关羽也说:“张辽不但武艺出众,而且还
最重义气。我愿意用性命保他。”
曹操很重视人才,从此就收留了张辽,并封他当了官。
回到许昌,曹操奖赏了战斗有功的将士,又领着刘备去见汉献帝。汉献
帝一查家谱,原来他还得叫刘备叔叔。汉献帝心里高兴,又封刘备当了左将
军。从此以后,人们又叫刘备为刘皇叔。
曹操回到相府,荀■对他说:“刘备是皇上的叔叔,又当了左将军,这
恐怕对丞相不利吧。”
曹操说:“皇上都听我的,还怕他吗?”
刘备也担心曹操,怕被他谋害了。为了不引起曹操的注意,就整天在菜
园子里种菜,装得窝窝囊囊的样子,好像是没有什么大志向。
有一天曹操正在请刘备喝酒,忽然有一个小官来报告,说:“公孙瓒被
袁绍打败自杀了。袁术在淮南当了土皇帝,非常残暴,军民纷纷起来造反。
袁术正打算去河北投奔袁绍呢!”
刘备一听,心中暗想:这可是个离开曹操的好机会,就对曹操说:“丞
相,如果让他们兄弟俩兵合一处,可就难对付了。袁术去河北必定要经过徐
州。你给我一支人马,我到半路上去截住他,一定能成功。”
第二天,刘备带着曹操给他的五万人马,和关羽、张飞一起出发了。
刘备走后,郭嘉才从外地回到许昌。听说刘备已经带兵走了,就对曹操
说:“你怎么把刘备放走了,这不是放虎归山嘛!以后你可就管不了他啦!”
曹操一听,很是后悔,就急忙派人去追。可是刘备哪里还能回来呢?不
久,刘备打败了袁术,就在徐州驻下来发展自己的势力。
刘备投袁绍关羽降曹操
曹操一手掌握着朝政大权,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汉献帝不甘心当傀
儡,便暗中联络了几个人,要找机会杀死曹操。这其中就有刘备一个。可是
这事叫曹操知道了,曹操杀了其他几个人之后,便率领二十万大军去攻打刘
备。
经过几天战斗,刘备大败,又和张飞失散了。刘备没法儿,慌忙逃跑,
去投奔了冀州的袁绍。张飞找不到刘备,就领着一些士兵逃进了芒砀山。
曹操得胜以后,听说关羽在下邳保护着刘备的家属,就要去攻打关羽。
他忽然想起关羽是武艺超群的大将,就告诉部下不要杀死关羽,而要劝他投
降。曹操调动了十几万大军,包围了关羽,直把关羽逼上了一个小山包。然
后就派张辽去劝关羽投降。张辽过去和关羽是好朋友。关羽见了张辽,就问:
“你是来劝我投降的吗?”
张辽说:“不是。”
“那你是来救我的吗?”
“也不是。”
“那你来干什么?”
张辽说:“刘备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张飞死活不明。昨天曹操攻进下
邳,专门派人保护刘备的家属,也没有伤害下邳的老百姓。我就是来告诉你
这个消息的。”
关羽一听,生气地说:“你这不是想劝我投降吗?你死了这份儿心吧,
我就是死了也决不投降!”
张辽大笑着说:“你和刘备是兄弟,他把家属托付给你,你还没完成任
务就死了,能对得起他吗?”
关羽低头寻思了一会儿,为难地说:“那我该怎么办呀!”
张辽说:“现在曹操大军包围了你,你若不投降,他们一定会杀了你。
依我看,还不如先投降了曹操,等找着了刘备再回去,这样不是更好吗?”
关羽想了想,说:“那曹操必须依我三个条件。”
张辽问:“哪三个条件?”
关羽说:“第一,我只投降汉朝,不投降曹操;第二,要好好地保护着
刘备的家属;第三,一旦找到了刘皇叔,我立刻就回去。”
张辽把关羽这话对曹操说了,曹操说:“前两个条件我都答应,可是他
要回刘备那里去,我要他投降有什么用?”
张辽说:“他要回去找刘备,是因为刘备对他好,你要是比刘备对他还
好,他还能回去吗?”
曹操一想,可也是这个理,就答应了。从此,曹操对关羽非常好,给关
羽和刘备的家属好房子住,给他们好衣服穿,天天送去好酒好菜,还给了他
们不少的金银财宝。
有一天曹操见关羽的衣服破了,就派人按照关羽的身材,给他另做了一
件崭新的战袍送去。可是关羽把新衣服穿在里边,外面仍然穿着那件旧的。
曹操问他:“你为什么还穿这件破衣服呀?”
关羽说:“这件旧衣服虽然破,可它是刘皇叔送给我的。穿上它就像是
见到了刘皇叔。我怎么能有了新的就忘了旧的呢!”
曹操听了,心中十分敬佩关羽。
又有一天,曹操见关羽的马很瘦,就把吕布那快如飞的赤兔马送给了关
羽。关羽一见这好马,立刻高兴地给曹操行礼,并说:“这赤兔马能日行千
里,要是打听到刘皇叔在哪里,我骑着这马,当天就能见到他。”
曹操听了,心里很后悔。
再说刘备投了袁绍以后,日夜愁闷。袁绍问他:“玄德,你怎么老是愁
眉苦脸的?”
刘备说:“关羽和张飞都下落不明,妻子又落在曹操手里,怎么能不愁
呢?”
哪位晓得“冉”姓的来历呀?晓得家谱的更好!谢谢了哟!
本文2023-09-22 04:21: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