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南一带的史姓的来历是什么?如题 谢谢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收藏

山西、河南一带的史姓的来历是什么?如题 谢谢了,第1张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史姓排名85位。百家姓排名63位!史佚的远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一生为人严正, 《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 目录 [隐藏] 1 来源 2 始祖 3 初祖 4 史姓分布 5 史氏迁徙 6 郡望堂号 7 史姓家谱 8 史氏祖训 9 各房字辈 10 宗族特征 11 史侯祠 12 历史名人 13 现代名人 史姓-来源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史姓-始祖 黄帝玄孙帝喾高阳氏之子弃。 史姓-初祖 尹佚:周成王史官,史家称为史官典范,后人以其职为姓史。 史姓-史姓分布 史鱼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史姓-史氏迁徙 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史氏起源复杂,自以官为姓称史氏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至魏晋南北朝时,在中国北方就已形成了五个郡望,郡望中的史氏主要源于汉朝史丹之后。 另据学者考证,源于安徽宣城的史氏族人皆为仓颉之后,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氏族人则为尹佚(史佚)的后裔。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族人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因政治,战争等多方面的原因,后面离开中原迁徙的史氏族人部分移民,又改为姓石。 西汉朝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史恭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固城镇)。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汉时期,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四川青神)。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族人分布。 史丹裔孙、后汉归义侯史苞的后人,在西晋时期因避永嘉之乱迁河西建康(今甘肃高台),遂形成当地望族;史丹孙史均,其儿子崇东汉初年累官至青、冀二州刺史,封溧阳县侯(今江苏高淳固城镇),后遂率子孙定居溧阳,形成宣城史氏望族;史丹裔孙史节为唐礼部侍郎,迁高密(今山东高密),后形成高密望族;史丹有一孙史圹留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其中遂为京兆望族。这期间,突厥阿史那氏改姓为史氏后,在河南一带繁衍,成为当地一大姓氏。西汉末,史氏族人已入迁广东、广西。东汉时,迁入四川。 史氏族人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至唐、宋之际已分布江南许多地方,宋、明以后,史氏族人遍布全国。 唐末五代时期,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 宋朝时期,今江西、河北有史氏。 至明朝时期,史氏族人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 清朝以后,史氏族人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今日史氏族人尤以湖南、山东为多,两省史氏约占全国史氏人口的37%以上。 史姓-郡望堂号 史浩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史姓-史姓家谱 史嵩之 全国:史氏谱録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史姓-史氏祖训 史氏八行垂训:孝、友、睦、姻、任、恤、中、和。 史氏皇祖十戒训:戒不孝不悌、戒不睦宗党、戒不尚节俭、戒赌博、戒奸盗、戒嗜酒、戒行凶、戒误入优隶、戒出入衙门、戒不完国课。 史氏家训:立身、孝友、敬祖先、睦亲族、敬师、取友、教弟子、和邻里、肃闺门、御仆蜱、酬恩释怨、排难解纷、治家敬宾、施药传方、不妄杀、官箴。 史姓-各房字辈 1、 江苏埭头分支---47世开始:以--忠--良--显--瓒--述--是--景--企--嘉--彦--庆--斯--衍--方--正--守--宗--法--诗--书--佩--圣--贤 2、江苏夏庄分支---47世开始:继--致--顺--积--美--乔--期--仍--愈--贤--来--裔--仪--悠--远--会--运--昭--简--编 3、湖南永兴、桂阳分支---54世开始:尚--学--德--义-世--维--昌--昭--承--久--济--美--习--庭--顺--XX-财--明--高--阳--慎--忠--仁--福--初--达--重--其--勇--从 4、山东栖霞分支---24世开始:大--本--汝--先--树--峻--德--志--克--明--统--绪--务--可--继--延--世--善--永--存 5、河北沧州史家楼支---56世开始:锡--汝--林--焜--淑--铭--清--树--炳--坮--祖--恩--贻--泽--远--万--世--永--承--昌--忠--信--振--国--运--孝--友--传--家--本--和--善--秉--先--久--端--品--在--淳--良--贤--达--惟--圣--学--文--方--保--济--祥 6、河南邓州-----天 清载德政代传永流芳 7、济南淄川县---振,海,俊,宪,克,向 8、山东省莒县鸡山沟村----永、桂、兴、高、力、业、成 9、江苏丰县:迁丰后长房11世~30世 :一--惟--克--敦--宗--九--运--复--肇--宏--友--恭--延--绪-- 广--蔚--起--焕--家--乘 迁丰后二三房13世起:以宽厚作基,用忠孝为先,志经德蔚起,庶百世永绵 31世起长二三房共用:乐遵砚祖训,教诲见天真,业隆声誉远,品端由学纯 史姓-宗族特征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指引前行的明镜,史姓族人多以此铭为鉴。 2、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如汉有名臣史丹,宋有词人史达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文学家史震林等,举不胜举。 3、史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明代孙士壁编史姓字行为:“缵述多俊奇,丕泽承嘉顺,京昌众深衍,后代存兴贤。”又史良书新续《史氏宗谱》,内载浙江余姚史姓后嗣辈份派语二十字:“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国,世贵端良彦,德及忠厚嗣。” 史姓-史侯祠 史天泽 史侯祠为史氏家庙,祭祀东汉溧阳侯赠司空史崇。从汉朝兴建,三国吴时和晋朝世代保持(史侯祠旧址,即埭头中学现址)。有司空庙碑略可证。 据《重修司空溧阳侯庙记》中记载宗庙的建置,由来很久。“宗”是说尊,“庙”是说貌,尊崇祖先容貌的处所,尤其不可不严格确定它的规章制度。司空御灾捍患,后汉光武帝刘秀赐封溧阳侯于此,子孙继承封爵,成为世嗣的开始。后代一直祭祀不缺,朝列九禅,泽垂千载,古树茂盛,高接楼墙,供享洁净,帏帐肃穆,不行动就产生敬意,不发怒就显示威严,全县都仰承他的神灵保佑……然而殿堂久远,土木颓坏,屋瓦分散,横梁倾斜,漏雪透风,积年累月,虽然神灵好象仍在,可是殿堂的形状不存。因此,二十三代孙,朝议郎,前杭州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官居五命之尊,也是宗族中各支之首,化育全宗族的德行,以和睦安抚千万家,发出号召,别人马上响应,大家乐于完成,他认为难以依照旧有制度,就建立了新的规章,与众人商量,意见一致,得心应手,子孙愿出力出钱,行动十分迅速,不满三月,参差纵横,房屋蔽日,飞脊遏云,宏丽坚固,周环密致,使得神灵能够永远安住。他就这样努力地继承旧业。 唐朝会昌六年农历8月21日,宗长二十三代孙,朝议郎,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连同各院弟侄和各支长,孔目职司等,一起料理修建。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境内大旱,后人把对史侯的尊崇化为祈雨的希望,当时知县郭延绍在庙中求雨,其后果然下了雨,立碑记载这件事(有祷雨碑。南唐升元三年农历7月15日,尉迟胜撰,吴仁赡书,知县事郭延绍,守县尉张说立碑)。 到了宋朝,又屡次求雨正巧应验。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尚书省发下文书,皇上诏赐“显惠庙”匾额,县丞方洙撰写碑文(匾额和石碑都曾存放侯祠)。宋政和六年(公元1124年)加封“灵济公”。 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庙被烧毁。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浮梁教授史礼之禀知官府,溧阳知州,东平人史光祖捐出薪俸,倡议修建,教授长沙人张崇写了碑记(明朝洪武年间重立碑石,曾存侯祠)。

源流一:

秦出自嬴姓。秦氏是少昊金天氏的直系后裔,少昊是中国野蛮时代中期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国典籍中五花八门,除“少昊”外,又写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称“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

《左传》、《帝王世纪》都说少昊名叫挚。但《帝王世纪》又说:“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嬴姓也。”,又有少昊的裔孙伯益,其后非子的封地于秦,有以国名为氏者。

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先后迁脚邑(今陕西洛川)、平阳邑(今陕西宝鸡)、雍(今陕西凤翔)、栎阳县(今陕西临潼)等地。后来,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

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惠王时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

源流二:

源于姬姓。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周武王时,其弟周公旦被封鲁(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儿子伯禽接封鲁国,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

后以邑为氏。源于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其承继并系如下: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武王在位时,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赐分给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为鲁公。

后来因周武王逝世时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独立执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为了辅佐成王,就让他的儿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

伯禽出发前,周公曾告诫他说:“我虽然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说起来应该是地位显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贤之士,往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现在去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是王室之后而骄躁。”

伯禽到鲁国后,在周公的指点下,尽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监之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鲁国呈现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孙以公族为大夫,食采于秦邑,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数的史籍记载认为伯禽的后裔所开启的秦姓为秦姓正宗。

源流三:

外族改姓。源于巴尔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罗拔伙世居辽阳,隶属巴尔虎旗蒙古。巴尔虎旗蒙古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张家口一带。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间至凤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迁居凤城镇,取汉字“秦”为氏。

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颜氏,后有改为秦氏者。另有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繁衍,成为秦姓一支。另外出自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

又据《大姓源流》等有关资料所载,舜七支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这说明上古帝舜时期已有秦姓。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姓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源流四:

源于外夷。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罗马帝国)来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

另外一些地理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产珍奇异物之语。中国史籍所言的大秦其实指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与大秦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

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国,至安息西界的波斯湾后,因海上天气剧变,浊浪滔天,难以行船未能到达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带着许多礼物来到中国。晋武帝时大秦国再次遣使者来中国通好。

在以后的诸代,中国与大秦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发现,更是名证。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依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便以“秦”为姓。

从此,子子孙孙一代代繁衍在中国。这些人就成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国时的商人秦纶等。古时西域及欧洲多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的变化。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1、蒙古族乞颜氏,为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名称,世居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史称蒙古部核心,其部族后裔的代表人物即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颜氏,在元朝时期即冠以汉姓为秦氏、齐氏、祁氏、陈氏等。

2、蒙古族鄂秦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cin Hala,后多冠汉姓为秦氏、鄂氏。

参考资料:

-秦姓

三家的解释

(1)极言人户之少。《韩非子·难势》:“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 尧 舜 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 宋 陆游 《野意》诗:“堤长逾十里,村小只三家。” (2)指 春秋 鲁 大夫 孟孙氏 、 叔孙氏 、 季孙氏 。《论语· 八佾 》:“三家者以《雍》彻。” 朱熹 集注:“三家, 鲁 大夫 孟孙 、 叔孙 、 季孙 之家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乡兴贤能论》:“天欲 鲁 以 孔子 代三家。” (3)指 春秋 晋 之 三卿 韩 、 赵 、 魏 。《鹖 冠子 ·武灵王》:“三家用此而 智氏 亡, 韩 用此而东分。”《史记·天官书》:“三家分 晋 ,并为战国。” (4)指 汉 代传《诗》的 齐 、 鲁 、 韩 三派。《汉书·艺文志》:“ 汉 兴, 鲁 申公 为《诗》训诂,而 齐 辕固 、 燕 韩生 皆为之传……三家皆列於学官。” (5)指 汉 代传《尚书》的 欧阳 、 大夏侯 、 小夏侯 三派。《后汉书·刘陶传》:“ 陶 明《尚书》《春秋》,为之训诂,推三家《尚书》。” 李贤 注:“三家谓 夏侯建 、 夏侯胜 、 欧阳和伯 也。” (6)指解说《春秋》的 左氏 、 公羊 、 谷梁 三派。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 绪言 :“於《春秋》,则采三家之精华,斥 安国 之迂谬。” (7)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盖天、宣夜和浑天三种学派。《晋书·天文志上》:“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 (8)指三皇。《后汉书·马融传》:“轶越三家, 驰骋 五帝 。” 李贤 注:“三家,三皇也。” (9)指 夏 、 商 、 周 。 汉 王充 《论衡·正说》:“案《礼》, 夏 、 殷 、 周 三家,相损益之制,较著 不同 。” 汉 王符 《潜夫论·断讼》:“五代不同礼,三家不同教,非其苟 相反 也,盖世推移而俗化异也。” 参见 “ 三代 ”。

词语分解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 部曲 。三国( 中国 朝代名)。 表示 多次 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部首 :一; 家的解释 家 ā 共同 生活 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家庭 。家眷。家长(僴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 家风 。 家训 。家规。 家喻户晓 。如数家珍。 家庭 所在 的地方: 回家 。 老家 。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对人称自己的

l203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清)史在 等编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八行堂刊本 八册 天津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江苏溧阳,浙江绍兴、宁波等地。 1204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 清初刻本 一册 上海图 1205江苏史氏吴中派文献谱不分卷 (明)史丹纂修 (清)史在湘续修 清钞本 南京图 1206江苏吴中派史氏家乘表传 清红杏山樵藏钞本 苏州大学 1207江苏淮安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史怀光鉴修 史云焕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二册 江苏淮安县图 1208江苏淮妥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史久煌重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承泽堂铅印本 一册 江苏淮安县图 1209江苏丰县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 江苏丰县孙娄乡孙娄村 1210江苏江都邵埭史氏重修宗赠六卷 (清)史迪安等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刊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扉页作《溧阳史氏大宗分支邵埭重修家 乘》。 1211江苏江都史氏宗谱□□卷 (民国)史济廷修 民国于九年(1930)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村(存卷1、2) 1212江苏常州史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圆华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十册 上海图 1213江苏常州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史景佑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福堂活字本 十二 册 美国 1214江苏溧阳史氏务本堂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杰杰 史荣禄等七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务本堂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15江苏湮阳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史廷卫辑 清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 南京博 1216江苏江阴澄江史氏世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史景才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怀溧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1217江苏江阴澄江史氏支谱十卷 (民国)史 编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怀溧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史燧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1218江苏宜兴男留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贻祖 史顺通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修 民国十五年(1926)世德堂 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1219江苏宜兴史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史国瑛等修 民国间永思堂排印本 十八册 中央民院 注:明万历间初修。 1220浙江史氏谱录合编不分卷 (清)史璞庵纂修 史墨补修 清康熙间刻乾隆闲补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1221渐江箫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史士琏等修 清嘉庆五年(1800)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22浙江萧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史晋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八行堂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1223浙江庐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史晋纂修 史锦文刊印 民国七年(1918)八行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1224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六卷 (清)史济铿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225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史济铿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226浙江宁波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史邦直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三十册 历史所 1227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善豪纂修 清咸丰三年(1853)史氏刻本 六册 上海图 四川图 1228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史玫 史善豪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1229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 (民国)史泉义续修 清同治七年(1868)刻 民国十二年(1923)续 刻本 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 馆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此为五修。 1230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史光编辑 清咸丰六年(1856)刊本 十一册 南开大学 注:前后有钞补。 1231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国)史良书续修 民国三年(1914)刊本 十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哈尔滨师大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 注:史琳始修於明成化七年,此为九修。 1232浙江鄞县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 (清)史悠诚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作《钱堰史氏宗谱》。 1233浙江鄞县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赠十五卷首 一卷 (民国)史悠情 史济恂等纂修。 民国元年(1912) 预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 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1234浙江鄞县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 (民国)史致天 史悠安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1235浙江鄞县鄞东前徐史氏宗谱三卷 (民国)史悠椿 史久逢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1236浙江象山关头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秦英鉴重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刊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1237浙江绍兴史氏谱录续编不分卷 (清)史基美修 民国七年(19l8)铅印本 一册 杭州大学 日本 美国 1238浙江嵊县浦桥史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史悠晋纂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城郊乡大浦桥村 1239安徽黟县金泽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继周辑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善修堂木刻本 一册 河北大学 1z40山东栖霞史氏族谱书五卷 (民国)史启利等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山东栖霞县杨础乡史家庄 山东栖霞县观 里镇小观村 1241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明)史以明原修 佚名续修 清初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1242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明)史邦直原修 佚名续修 清乾隆间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1243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中立修 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244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尚朴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四册 美国 1245山东乐陵史氏家乘不分卷 (清)史炳第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刻本 四册 北图 河北大学(二部)美国 1246湖北新洲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正生 史文榜创修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1247湖北新洲史黄氏宗谱十卷 (民国)黄润堃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黄林乡段家山村 1248湖南衡阳史氏宗谱九卷 (清)史炳文主修 史达门等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4)活字本 九册 吉林大学 1249湖南永兴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清)史久录 史悠信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一年(1905)溧阳堂刻本 十七册 河北大学(缺首一卷) 注:封面作《史氏族谱》,扉页作《平陵家乘》。 1250四川万县里牌溪史氏族谱十卷 (民国)史锡永纂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1251四川万县史氏支谱正编不分卷 (民国)史封铨纂 民国十二年(1923)万县鹳石庄史氏钞本 一 册 四川重庆市图 1252 蒋墅史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史来兴等修 民国二十(1931)承启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1253 史氏宗谱七卷 (清)史大盛等编修 清咸丰四年(1854)蛟龙塘活字本 七册 北图 注:第七册残破较甚。 1254 义庄史氏宗谱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史明弼等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宗海堂铅印本 三十八 册 北图 1255 史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史廷卫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 1256 史氏庆传宗十二卷 (清)史学班等重辑 清光绪十七年(1891)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257 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1258 史氏家谱□□卷 清刻本 北图(存一卷) 二、家乘谱牒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 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 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 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508L在天涯。

此贴在508L论坛首发,在这里给浙江的青山绿水做个宣传,欢迎安徽朋友多来浙江做客,特此发帖。 “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写文章不过是造些谣言,这句话还真的被这X、A兄说着了呢!从今以后,我也不敢写文章了,免得造些谣言,被TA们笑话。”

提车时候的45度侧脸,怎么看怎么爱,别喷我,喜欢她的人怎么就喜欢,不喜欢她的人再怎么说还是不喜欢。

可巧天不绝人,来了一个摇串铃的FLX老祖父,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包治百病,车企纷纷找TA治病,百治百效。所以这笔者也就拜TA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遂奔走江湖近二十余年。

美不美,看,靓不靓,你说吧。

姑妄言说罢,来说说正事罢了。趁着五一长假还能免通行费的优惠面子上,携家带口来了次远游。加上朋友一家两口子,总共5人,算是给大狮子来了个满载远程极限测试。

4s店的大狮子,可惜不肯送我。。。。。丑萌丑萌吧。

浙江 丽水庆云在浙江最南端,和福建南平、宁德接壤,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里的生活环境第一县,长寿县。县政府打出寻梦菇乡,养生庆云的口号。说起庆云,大部分人只知道山东德州庆云,而不知浙江丽水庆云,但是说到香菇,就都明白了,我们要去的地方正是香菇之乡。

百度地图上的行程,全程常台高速、甬金高速、诸永高速、东永高速、长深高速。

长途距离450+。算是一次不小的考验了,不管对驾驶员来说,还是对刚提车一个月的508L来说。为何要选择这个地方呢,有以下三个考虑: 1、私下说啊,别到处传。庆云有我一个铁同学,位置也不低了,骗吃骗喝去呗; 2、庆云是廊桥之乡,我和朋友都是搞建筑的,特别想去看一看呗; 3、家里千金马上要去学校了,趁着最后几天去散散心,顺带也考古下,学这个的哦。 理由够不够充分,脸皮够不够厚,好吧,那就联系好,OK出发。 虽说还是管控期间,虽说高速通行免费,堵那是惯例,不可不考虑,确实也是堵到没脾气,堵到很客气。 直到进入长深高速,开出丽水,还有200公里,一切是变得那么畅通了。天很蓝,山很近,路在山中绕,车在山中游,人车一体,这段高速虽然限速100,开的太舒服了,这才叫做享受啊。508L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开着定速巡航,时不时穿过隧道,还是很安逸安心。 出发的中午已经提前了时间,算足路途时间6个半小时,12点出发,到了也快天黑了,还好,一切不用操心,铁哥们全部打点好了。 在进城的水口处,是见到的第一座廊桥,叫做咏归桥。很好的名字。

咏归桥又名杨公桥、护龙桥、兴贤桥。咏归桥横跨松源溪,东西走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元至治年间重建时改今名,屡毁屡建,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建,1983年重修。为廊屋式木桥,朱红廊桥面和柱,全长3876米,净跨217米,矢高88米,面阔55米,有廊屋8间。碎石路面,桥廊内有挂匾。庄重美观。

引用作者黄亚洲 的词句。。。。。 ”过桥之时,我就设想我是一个元代的汉人, 当然拒绝歌咏,只藏怒于心, 我过桥,头上有廊,哪怕遮挡一阵子风雨也好, 但我也能听出,那不是雨水的敲打, 那是蒙古马蹄。 桥虽建于元代,那个不堪的年份, 但感谢岁月,岁月有情, 狼牙棒终于被汉家河水,磨成卵石。 我又设想,我是一个被《***宣言》点燃的人, 我要记住1938年5月11日,我就在这桥面来回散步, “中共庆元县特别支部”在散步中秘密成立。 选施平为书记, 那岁月血雨腥风,我一直藏怒于心。 今天又来走桥, 我甚至想邀请施平老书记也来走走, 知道他现居上海,高龄108, 据说他的孙子名唤施一公,是个教育家,很著名, 因此我今天想歌咏过桥,我已知道, 我将归去哪里,也知道我那颗曾经怒火中烧的心, 已平复如桥下卵石,吟于 舒缓的五线谱 只是廊桥无言,它最听不得著名二字, 流水如同朝代,如同行板,如同歌, 它听惯了。” 施平是第一任庆云县委书记,著名教育家,其孙施一公为清华大学教授,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走在咏归桥石铺的路面上,虽经几次重修,但看着后人修缮过的痕迹,找寻着几百年来摩过的足迹,还是仿佛瞬间穿越了。。

全部行程安排: 1、1日,到达,入住国际大酒店,洗尘宴;全程450公里。 2、2日,上午廊桥博物馆、香菇博物馆参观浏览,下午大济进士村;全程10公里。 3、3日,上午百山祖;下午西洋村,全程50公里。 4、4日,回程路过龙泉青瓷小镇,回家休整。全程500公里。 高速全程免费,吃喝免费,住宿亲情优惠价200一晚,加油1箱多,油费400元。

怎能没有美食呢。这肉太好吃了,是庆云国大名菜之一,吃过就忘了,叫不出名字了。。

庆云县城四面环山,高速出口到县城还有20公里,穿过2个长隧道,县城人口不到10万,最大的一个好处是街上红绿灯非常少,路人也很遵守交通法规,见不到行人电瓶车三轮车闯红灯的情况,笔者有转悠的习惯,早上行人基本没有,也见不到乱闯红灯的人。

酒过三巡,杯盘狼藉。。。。。。。酒足饭饱,且听明日分解。。。。。

睁眼的大狮子。

2日早上,一群人都早起不了了。一整天的舟车劳顿,一晚上的酒酣淋漓,睡梦中还在喝啊喝啊,反正没目的,就10点出发吧,博物馆都在城里,很近很近,大狮子就停在停车场休息,我们坐铁哥们安排的2辆车。

庆云廊桥博物馆,就建在松源溪边上,因为疫情管控,虽然开放了,但没讲解员安排,运气不错,有个博物馆**姐愿意为我们义务讲解,一再申明她还不是很专业,但是真的很感谢很感谢她,然后和我们一起讨论研究结构。。。。。。偷偷问她为何叫牛头、牛腿,哈哈,难倒她了,得意。偷偷加了微信哦。庆云目前还保存着数百座廊桥。其中不乏几百年的国宝级廊桥。

香菇博物馆和廊桥博物馆不远,这里铁哥们安排了专门的讲解员帮我们讲述庆云香菇种植的历史,现在庆云香菇已经遍及大江南北,菇农也在各地继续着香菇产业的延续,种产销一体化的电子商务时代,再也见不到90年代中国香菇城那种交易的热闹场景了。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庆元县龙岩村的吴三公发明了"原木砍花法"栽培香菇技术,800多年来在庆元菇农中秘传不息。七十年代以来,历经了"段木纯菌丝接种法"、"代料栽培法"和"高棚层架栽培花菇法"三次重大技术变革。如今庆元已成为饮誉全球的"中国香菇城",香菇业成了庆元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看了香菇博物馆,里面几千种野生真菌类标本,有些野生蘑菇标本是庆云独有的。感慨大千世界的伟大。蘑菇味鲜,但也有些有毒,使得不敢轻易采食野生蘑菇,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遗憾,也或是自然界自我保护物种的一个规律呢。

长在百山祖竹林下的小蘑菇。看起来好像无毒哦。。。。

一直有早起的习惯,就去了菜市场逛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吃的也不同。。。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乡土风情,就从菜市场开始吧。7点了,菜市场还没多少人,慢生活。。。

下午的行程照例很轻松,去大济村看看。大济村也叫进士村,在庆元县城东南2公里,公元1004年(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三年)建村,距今已有1011年。这个历史上不足三百人的小村,自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至宋理宗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的二百三十多年间,陆续出现进士及非进士出身涉足仕途者一百余人,故有“进士村”美誉。从宋仁宗天圣二年至微宗宣和六年(1024—1124)的百年间,共中进士18人,后又南宋7人,明1人,计26人(经查对《历代进士题名录》属24人。

1024年,大济村吴榖、吴毂兄弟俩同时进士及第,谓“双门进士”,衣锦还乡。为纪念吴榖、吴毂“一门双进士”之殊荣,始把建于北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7)的一座“临清桥”改名重建成“双门桥”(宋仁宗皇佑1049年间)。此桥古色古香,画栋雕梁,木拱廊屋长115米、宽45米,两头出口如两扇门朝外洞天成牌坊式结构。檐牙高琢,左右对称,慰为壮观。双门桥上转一转,沾点点文曲星气。

大济村有扁鹊庙,可惜疫情期间不开放。扁鹊庙的总体建筑布局呈长方形。自西至东依次分为四进,全从古庙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是现存较为完整最在的古庙之一。有六张无药处方实质即《史记》记载的“六不治”症:骄恣不论地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但愿这贴处方能治愈508论坛乌烟瘴气、阴阳怪气之病症。

大济村迄今已发现地道口7处。这些地道是在不同时期修建的。关于古地道的作用,由于史料上并无记载,至今无从知晓,仍是一个另人费解的谜

关于地道的作用,由于史料上并无记载,至今仍无从知晓。但民间的推测和传说却有不少,有说是富家怕劫而筑,有说是官家拒敌而筑,有说是妇女遮颜而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之是谜团如云,令人费解。有三种较合理的推测供大家参考: 其一:与抗击元朝有关,据文史记载,古村大济在宋代文人辈出,从宋仁宗天圣二年至宋理宗宝佑四年(1024-1256)的232年间共出进士26名及非进士出身涉及仕途者前后百余人,他们地位显赫,而且大都非常重气节,在南宋末年和强元统治的89年间,大济人有“三不降”:主降奴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并积极组织抗元斗争,在故乡府第开辟地道,防患于未然。 其二,与庆元党禁有关:松源人胡紘,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登进士,绍熙五年(1194年)外戚韩伲胄自恃议立宁宗有功,排斥丞相赵汝愚,“唱引伪徒谋为不轨”毁谤朱熹为“伪学罪首”,兴起庆元党禁,致使赵、朱等被排斥一空。胡紘因此被升太常少卿,起居舍人,工部、吏部侍郎等要职。胡紘借势奏请置庆元县制,于庆元三年获准。当时南宋官员吴越人居多,大济人又为吴越(绍兴)人氏迁入,在朝为官者颇多,且党争甚为激烈,恐怕伴君如伴虎,打算退路,利用俸禄在故乡府第暗修地道,以避灾祸。

铁同学送我女儿的书,哎,特文人相见,就是写字啊、赠书啊。还有一本庆云方言考证,送给我朋友了,据说庆云方言被称为是唐宋普通话,也是和日本语最近的语系,哎,听不懂。。。。。。结果我啥书没有,不带这么待见兄弟的。。。。。。

其三,与明假太子案有关:吴氏家谱中有一篇“吴贞明为叔吴伸撰传”中述:叔伸于万历年间出任陕西苑马寺监政,因陕之源张村里有一民李尚迁,假称太子,暗中与奸僧陈应麟密谋,陈自称奉李太后密旨,寻访逃难太子……。被伸公识破,勘明正法,事后有涉嫌者诋毁伸公,伸公叹道:“功首难酬,谤语易兴”,逐挂冠而去,自号葆真子,取其园名叫“学圃”,开地道使聿新堂与“学圃”相连。

村子不大,人不多,住的人不多,逛的人也不多,村落边的朱顶红开的真艳。

我同学是个很好的讲解员,大济村的明代古居有聿新堂,怀德堂,世德堂,裕德堂,华萼堂,日近天颜,玉洁冰清,挹清楼等八幢;清代古居有达德堂,树德堂,庆德堂,寿德堂,修德堂,慎德堂,懿德堂,咸德堂,慎修堂,立德堂等10幢(千百年间经火灾的几幢均系宏伟之建筑),这些民居都有一个牌楼式的大门。分别有石砌大门、砖石混合砌大门,砖磨制后砌成等类型。他一一娓娓道来,我们听的一一入迷。。。。。。

在经历过十年浩劫后,还能在一个村子里发现这么多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堪称是一个奇迹。

精美的木雕,木头的墩子,要在我们当地,早被偷光。文化价值极高极高。

记录着沧海桑田的古樟树,只有它是不会讲假话的。

整个村子不大,要去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每一幢建筑都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都记录着户主的悲欢离合。村子里有一个小店,在经营着一些小东西,看不到很浓厚的商业气息,走累了,就去小憩下吧。

右边的**姐叫燕子,这个古居是一个县城的医生租下开的茶馆,平时三三两两的好友会来休憩谈天。看我们都多么认真的样子,好像在聆听那古老的传说。我朋友还教了她一招,跟老板说写个申请报告给县里,要求减免房租,直接给她口述了一个文稿,真的是出口成章啊,把燕子惊得一愣一愣的,忽悠她说茶钱免了,文稿奉送。。。。。

哈哈,读研一的千金还是很大方豪爽的,也能喝,豪爽像老爸,挨个给大家敬酒,感谢朋友盛情款待。

其实想去的地方很多,濛淤桥来凤桥如龙桥步蟾桥兰溪桥黄水长桥龙庆桥后坑桥会龙桥等都想去,特别是月山村。月山因村后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银钩,村庄坐落其间,如同山环水抱的一轮圆月,故名月山村。月山,有“二里十桥”的美誉。沿着举溪,廊桥错落有致,有一种“水从碧玉怀中出、人在青莲瓣上行”的意境。站在村头,你可以看到若飞若舞的来凤桥,含情脉脉地望着如龙桥,诉说着她与如龙的爱情故事;缓步而下,你可以欣赏到如龙桥内藻井层层叠起的如意斗拱,感受巧夺天工的廊桥技艺;到了步蟾桥,极目所至,风雨板上圆形、扇形、葫芦形的几何图案,桥梁上的妙语佳句,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说,去月山村单程50公里,全部是山路十八弯,时速最多20公里,来回就要5个小时了,等下次隧道打通了再去吧,只好作罢。就准备好好休息,明日去百山祖吧。

濛淤桥位于浙江省庆元县五大堡乡濛淤村,东西走向,全长3500米,净跨2820米,矢高800米,面阔450米。

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西南闽浙交界的庆元县境内,属洞宫山系,由福建武夷山向东北伸展而成,主峰百山祖海拔18567米,为浙江省第二高峰。区内群峦叠嶂,峰岭逶迤,风光绮丽,气象万千。独特的地形和水文地理环境形成了中亚热带气候区中一个特殊的区域,使得这里林海氤氲,生机盎然,荟萃了大量珍稀动植物资源,生态植被极为丰富,被称为“天然珍稀动植物园”、“华东古老植物的摇篮”、“华东最大的山村生态旅游区”。其中“百山祖冷杉”被国际物种保护委员会列为世界最濒危的十二种植物之一,为百山祖所特有。

一家三口来个合照,其实这已经是下山后了。哈

雨后的百山祖,白雾绕山,山青气清,空气负离子指标达到每平方厘米43097个。使我们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区域的人也会有醉氧的感觉,难以置信。高山中瀑布众多,或飞瀑直下,或弯流山涧,或潺潺流水,流水声好似山间的背景音乐,回萦山坳,不绝于耳。

AAAA级景区百山祖示意图。

从县城出发,蜿蜒盘山路。同学前面奥迪开路,我大狮子随后。到了后气的我只骂他狗头。我第一次路况不熟,不敢开太快,他倒好,反正熟门熟路开的飞快,真的快跟不上了。海拔从几百米一直到1300多米,到了山门停车场。因为有朋友一家在,记录仪监控的视频没时间及时保存,只有叫领导在副驾驶拍了段视频,截图。

截了N个图,跑了20多公里,爬了1000多米落差,过了数不清的湾,山道弯路对508L来说,正是强项,确实入弯出弯,人车一体,感受到驾驶的乐趣。不亏是弯道之王。

老同学带路直达山门,路过N个停车场。临到山门,一辆奔驰脚失前蹄,落沟里了。

来过百山祖,尤如来到了世外桃源,一切是那样的宁静、清新、原始和原生态,真是一个休闲和修身养性的绝好去处。

哈哈,有多神秘呢,可惜没时间没法去探秘。在这里,流连忘返都不会记得时间了。

景区入口处可以电瓶车上下,因为舟车劳顿,就选择电瓶车上,徒步下。电瓶车司机仗着路熟车熟,一路疯狂狂奔,不时惊起车内阵阵尖叫声。电瓶车到上止点,还可以徒步爬到浙江第二高峰百山祖,三江之源,看看仅存于世的三棵冷杉。可是大家都没兴趣爬上去,那就往下走吧。

这里不愧为植物王国,我喜欢植物,喜欢养花,喜欢花花草草,就留在队伍最后扫尾。一路上拍花花草草。

百山祖的平均空气负离子指标达到每平方厘米1万多,而同比的杭州才1000多,北京上海才几百。可想而知,这里是洗肺的好去处。。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M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M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是珍珠吗,是玛瑙吗,是翡翠吗。。。。。

有景有草有水,怎么能没有主人呢。

最难美人低首笑,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也许,对百山祖而言,我只是一个地理的过客,一个时间的穿越者,我看到的只是它的一个侧面,一个美人的腰围和裙摆,但我还是触摸到了她的温顺与柔美。妩媚不是她的本质,纯澈和高贵才是她的品性。站在这个五月的早上,穿行于这个绿色的岛,看眼前蔚蓝色涌动的海,我想起五百里外自己的梦里老家,那个曾经出没黄鼬和金头蜈蚣的山坡,那个嬉水时激溅着水花的池塘,我深深感到:远离乡村是一个怎样永久的痛,绿水青山的消失让多少游子在他乡奔波,也让多少异客在田园的回望中煎熬。

中午,老同学安排在下山路中的农家乐,吃地道庆云农家菜。看着是不是就有有食欲啊,加上地道的米汤水。汤足饭饱,下午该再去个地方了。

五大堡乡的西洋村,就在百山祖回县城的路上,中饭后,就去西洋村。因为就在路途中,顺带,又因为西洋村有西洋殿,供奉着菇神吴三公,还有兰溪桥。

兰溪桥位于五大堡乡西洋村西洋殿旁,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因原址在下游“兰溪桥水库”储水区内,1984年按原貌迁建于此。1997年公布为浙江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历二百余年风雨,仍保存完好,系全省现存同类桥梁的最早实例,颇具研究价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兰溪桥上的天是那么蓝,那么蓝,那么蓝。桥下的水,是那么清那么清那么清。

竹林幽径,深似海。

在西洋村的溪边,偶遇了这车,是不是很欢乐。车主自喻“这可是308二逼青年”。二逼青年欢乐多。

西洋殿边,里面供奉着菇神吴三公。 古语中,‘庆’代表美好,‘元’代表开始,庆元就是美好的开始。走进庆元,你将远离城市的喧嚣,置身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

这里有着全国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廊桥,还曾上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廊桥之乡;这里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的发祥地,拥有“世界香菇之源”“中国香菇城”等美誉。

这是菜市场卖土猪肉的庆云老乡,真的道地的土猪肉,只买了一个爪子,42元一斤,350多元。回家煮熟了,太想吃了,还想吃。没了。来,老乡抽烟。

好了,以一张寻梦菇乡,养生庆云的全图结束本次游记吧。

回家的最后一晚,喝了陈年窖藏的7年陈当地米酒,吃了县城的正宗农家菜,切磋技艺那还是必须的。在同学府邸国粹麻将上场了。

在回程中,顺带去了龙泉青瓷小镇,长深高速转龙浦高速。后悔508L后备箱不够大,后悔庆云已经带了太多老同学的馈赠,后悔了后悔着回家了。。。。。。

在这悠久的历史底蕴中,我再一次迷失了自己。

1、说实话,508L这车网上议论纷纷,但是谁开谁知道,不多说了; 2、高速驾驶真的非常贴心,座位调到最低,靠背稍往后,采取半躺,双手69握,手肘刚刚好在扶手箱和左腿处有支撑,非常舒服; 3、自提车以来最长的一次高速加山路,508L非常适合弯道山路驾驶,驾驶员感受非常舒服,不亏为弯道之王; 4、因为满载5人,中间坐的不是很舒服,无头枕,座位深度不足,委屈了领导了,回家按摩侍候。

霸气的45度侧脸。还是爱她爱她爱她一万年。

太阳还是照常升起,生活还是继续着,汽车只是我们的一个大工具,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烦恼。我还是愿意喜欢她,真好。

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婺源人,朱熹生长在福建武夷山区,5岁随父回到徽州。

朱熹出生时,正是父亲因得罪秦桧被罢官羁留设馆教书时,朱松眼看宋室南渡,国事日非,希望儿子长大后,有个光明的世道,就以光明、天亮之意给儿子取名“熹”。

“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时归。”朱熹严守父训,虽生在福建,但对徽州老家的感情念念不忘。徽州城南有紫阳山,朱熹曾以紫阳书院榜其所居之厅堂。他三次回婺源老家扫墓省亲,交了不少朋友,也收了不少弟子,故徽州士子入闽问学者络绎不绝。

他在作书序、跋和论著中,常署名“新安朱熹”,以寓不忘桑梓之意。

紫阳镇

地处婺源县城,是以朱熹别号命名的一座千年古镇,镇上有大小景点近20处,为多古典景致,如婺源博物馆、婺源民俗馆、老城门(墙)、虹井等。

虹井位于紫阳镇南门街原“文公阙里”西侧。井掘于唐代,井圈呈六边形,内壁对径1米,深5米余。《婺源县志》记载: 朱熹父朱松生时,井中气吐如虹,经日不绝,朱熹生时,井中紫气贯天。立有“虹井”巨碑并刻有井铭。

宋绍兴二十年(1150)春,时年21岁的朱熹第一次回婺源祭祖,曾经过城北门外,看到幽静而坦然的山边,一泓清水缓缓流过,朱熹说,我从前在梦里到过这里的呀。他的学生告诉他,这里就是朱绯塘。朱熹脱口吟咏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公山朱子文化园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位于县南部晓林乡境内,距县城紫阳镇26公里,因宋宁宗谥朱熹为“文公”,后人遂将此山更名为文公山。

在山林深处,至今仍完好的保存着朱熹第四世祖朱维甫妻程氏之墓,墓碑上的字是朱熹题写的。南宋淳熙三年,时年47岁的朱熹率族人登山扫墓,亲手栽下象征24孝的24棵杉树苗,并按八卦方位排列。借此表达对列祖列宗的大孝之心。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沧桑,尚存16棵,最高的387米,最粗的胸径343米,被誉为“江南杉王群”。朱熹的祖墓有好几处,而惟独此处的这些参天大树,是朱熹留下的有生命的遗物。

景区内还有千年古驿道等古迹,后人又新建了朱熹纪念馆、朱熹诗词文化碑廊、紫阳书院、廉泉茶亭、寒泉精舍、半亩方塘等与十万亩天然阔叶林、文公湖等自然风光和谐组合。

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徽州,因徽州的前称为新安郡,故这一学派以“新安”定名。

朱熹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徽州学者对程朱理学更是信奉不移。

徽商崇朱好儒,毫不吝惜捐资办书院。在徽商与宗族势力的共同作用下,朱熹理学对徽州的影响,更是“胜于他邑”。徽州书院“凡数十,以紫阳为大。”

徽州各大族把朱熹的《家礼》搬到“族规”、“家典”中来,目的是维护和加强宗族的统治。因此,徽州封建宗法制度延续时间比其它地区更长,一直到宣统、民国时才逐渐废除。

徽商与理学,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指导思想,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从而促使徽州文化高度发展,千姿百态,产生了“新安画派”、“徽派刻书”、“徽派篆刻”、“新安医学”和“徽剧”等文化门类。

婺源是朱熹故里,又是茶乡,茶道茶俗也别具特色。

朱熹一生为官五十年,历事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他的仕途生涯中,当官为民,不仅劝农桑救灾荒,关心民间疾苦,自己常常“豆饭藜羹”。回婺源寻根访祖时,他又亲自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在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因发生在江西广信府铅山县境内鹅湖书院得名。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吕祖谦鉴于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当时,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

山西、河南一带的史姓的来历是什么?如题 谢谢了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史姓排名85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