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朱熹的后代请跟贴。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朱)家:朱熹的后代请跟贴。,第1张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

第二次扩大会议顺利召开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第二次扩大会议昨日在无为县石涧镇纯疃村顺利召开。

到会人员有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顾问委员会成员、全体理事会成员以及特邀宗亲代表。另有石涧黄龙、含山运漕等外地纯疃派朱氏宗亲赶来参加。会议由朱庆霞副理事长(纯疃村主任)主持。

大会第一项议程,由副理事长朱宗钧和理事朱庆贵分别代表理事会向大家汇报了续修宗谱工作的进展以及经费筹集等情况。

大会第二项议程,与会人员为续修宗谱、重建宗祠工作献计献策。会上顾问委员会肯定了理事会的前期工作,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大会第三项议程,理事长朱士双代表理事会向到会的顾问委员会、宗亲们表示感谢,并向他们表态:立即采纳顾问委员会以及大家的合理化建议并付诸行动,一如既往地坚持节约办事的原则,把续修宗谱、重建祠堂这件族中大事办好。

会前会后,大家查阅宗谱、倾诉同宗之情时情绪激动;交流续修宗谱、重建祠堂话题时气氛热烈。

另,86岁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朱宗寿、80岁的族人朱荣祖的遗孀陈莲珠分别当场捐助2千和一万元现金。

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宣传办公室

2013年4月3日

“朱”,其原始意义是指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材木,“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清朝的学者段玉裁认为,朱姓的形成与远古洪荒时代一个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另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有关。朱姓的来源至少有五:一为舜的儿子丹朱之后以朱为氏;一是舜臣朱虎(或作朱彪)的后裔;一为宋微子启之后改宋为朱氏;一为邾子国之后去邑为朱;一是南北朝胡人渴浊浑氏改为汉姓朱。但在五个来源的朱氏中,又以邾子国之后曹姓朱氏生命力为最强。

见于典籍记载的第一个朱姓,当推上古传说中伏曦神农之间的古天子朱襄氏,王�《黄帝本行记》说:“朱氏,黄帝之后。”宋真德秀撰《紫阳朱氏建安谱·得姓本源》亦云:“朱氏始于轩辕。”可见,朱姓的血缘初祖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朱,颛顼之后。”(《元和姓纂》)故曰朱姓源出颛顼高阳氏。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的第五个儿子名安,被大禹赐姓曹。西周武王时封安的后裔曹侠于邾国(今山东费、邹、滕县等地),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陬村),他的遗族以国名为姓,朱邾氏。战国时,邾国为楚国所灭,邾国贵族四处逃散,就去耳旁,改姓朱。朱侠(曹侠)为今日朱姓的太始祖。

源出朱襄氏

朱襄氏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部落的酋长,率本部族加入了以伏羲为首的中原部落联盟,并继伏羲之后统领中原诸部落。今河南淮阳一带是远古时期伏羲活动的中心区域,朱襄氏部族也在此居住。朱襄氏的后裔有一部分以朱为姓,形成朱姓中最古老的一支。

出自帝尧之子丹朱之后

丹朱本姓祁,名朱,是上古五帝之一帝尧的长子,因封于丹水(今河南淅川一带),故号丹朱。丹朱死后,其族人衍生出许多支脉和不同的姓氏,如丹氏、房氏、傅氏、狸氏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支以祖名为姓,形成朱姓。

出自舜臣朱虎之后

朱虎,又名伯虎,是帝喾高辛氏的大臣。相传帝喾有八大才子(实际上是8个部族的首领)辅助他,史称“八元”。帝喾死后,尧继帝位,八元退隐。舜接替尧为帝时,重新起用大批元老旧臣,朱虎部族的首领才又复出为大臣。朱虎一族从此再度发达,他的后代以朱为姓,成为今日朱姓大家族的重要来源。

出自宋国微子启之后的子姓朱氏

微子启是殷(商)纣王的庶兄。周武王灭商后,实行“兴灭国,继绝世”的政策,把微子启封到今河南商丘一带建立宋国,以继承商汤的香火。微子启有个儿子叫公子朱(姓子名朱),公子朱的后代以祖名为氏,形成子姓朱氏。关于子姓朱氏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战国时宋国灭亡后,宋国王族逃到砀山(今属江苏),改姓朱。

出自邾国曹挟之后

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大封同姓宗族为诸侯于各地,同时也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他先将自己的弟弟姬叔振封到古曹国旧地(今山东定陶)一带,又寻得古曹国苗裔曹挟,将他改封到邾地(今山东邹城)建邾国。曹姓国邾国自西周初年建国,到战国末期灭亡。其族人为纪念亡国,纷纷以邾为姓,后改为朱姓。

出自少数民族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率鲜卑族部众百万余人入居中原,迁都洛阳。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汉族人的统治,实行汉化改革,诏令所有随同入洛的代北各族人改用汉姓,共改了140多姓,其中渴浊浑氏和可朱浑氏改姓朱。隋唐时期,朱氏望族之一的河南郡(即今洛阳)即是鲜卑族改姓形成。

此外,一些少数民族有的受汉文化影响而改用汉姓,或由本族原有的姓氏转音、取义演变成朱姓;有些是接受帝王赐姓,还有因避祸或其他原因改姓为朱的等等。如今,蒙古、满、回、朝鲜等族中均有朱姓。

朱姓发源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安徽地及江苏省境,其中江苏省境的这一支朱姓,后来成了我国南方朱氏,安族的主要来源,故朱姓以吴郡为最望。朱姓历史上实际一直是我国南方大姓之一,故朱氏家族历代名人也多出于此地区。

朱氏家族繁衍迁徒有两个重要时期,即魏晋南北朝及光明。魏晋以前,来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此后因“永嘉之乱”,中原土族大举南迁,朱姓也不例外。北方朱姓的南迁使得南方的朱姓更加庞大。人数也急剧增加,以致到南北朝时,朱与张、顾、陆成为我国江南四大姓氏。至南宋朱熹,他原籍为安徽婺源人,后迁居福建,其族号称“紫阳本派”,散居闽、粤等地。自朱元璋创建明朝,朱氏贵为国姓,族大势盛,于是改濠州为凤阳(朱元璋出生地),其后族人立“凤阳”为堂号。

历史上朱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朱姓已普遍分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尤其在江苏南部兴起,形成江南朱姓大族。同时由中原向西北的陕西挺进,至东汉末,朱姓的足迹已西达四川、南抵福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赐国姓朱,这样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特别是明初向云南的进军和屯垦,使西南地区的朱姓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朝末朱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占江西省总人口的2.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14.3)、江苏(10.4)、浙江(10.2),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9.3)、安徽(7.6)、湖北(7.4),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5。全国形成了赣苏浙皖豫、川鄂两大朱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朱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朱姓人口总增加率为69,净增加了76万。明朝时期,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占省总人口的2.4。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18.3)、江西(13.7)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9.5)、山东(6)、福建(6),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2。宋、元、明600余年,朱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东南地区的朱姓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 512万,为全国第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 512万,增长了大约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之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又纷纷改回原来姓的缘故有关。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14.8)、广东(10.5)、浙汀(9.8)、河南(8.9)四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四川(6.1)、安徽(5.8)、湖南(5.1)、山东(4.6),四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1。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3。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在近600年期间,朱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南方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朱姓的分布频率

朱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东部,每平方公里的朱姓人口达到6.4人以上,有的地区最高达到11人以上。密度最高的(6.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1,朱姓人口大约161万;3.2-6.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4,朱姓人口大约283万;1.6-3.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1,朱姓人口大约767万;不足1.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5.4,朱姓人口大约301万。

朱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朱姓在华东地区的长江三角洲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江苏南部、浙江、安徽东南。广东珠江三角洲、云南昆明地区,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6以上,杭嘉湖地区高达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大部、福建、广东大部、云南大部、黑龙江东部和西北,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1.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2;在青海湖以东的其他地区、新疆西北,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一1.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2.8;其他地区,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5。

血型分布特征

朱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497万,占32.9;A型437万,占28.9;B型440万,占29.1;AB型138万,占9.1。朱姓总人口1 512万。

江苏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南部地区是朱姓人口最密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3,朱姓220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14.6。其中O型76万,A型66万,B型59万,AB型19万。

苏浙皖其他地区、冀鲁豫、川鄂湘赣、闽粤、滇中北、黔北、甘南、青东南、宁夏、陕南、辽吉黑、内蒙古东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1.3,朱姓991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65.5。其中O型325万,A型287万,B型289万,AB型90万。

其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1.1,朱姓301万,约占朱姓总人口的19.9。其中O型96万,A型84万,B型92万,AB型29万。

江苏南京: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北京市: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江西婺源:一代鸿儒宗名哲万世贤声定显扬诗书礼邦永继长德泽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训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献景福绵延    

江西赣州:明登承国选,才高应世传,文邦贤学士,圣殿荣封联   

四川达县:文志仕良德学尚贵元有光明方正思应礼义仁兴天开庭惠    

四川资中:登台兴朋世琪宗曾文正光远开志万派原能和联为付寿康    

江苏维扬:以之其瑞,立本荣传,汝学纯万,克绍兴邦    

扩展资料: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江苏、浙江,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北等。当时的赣苏浙皖豫、川鄂为朱姓的两大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

其次分布于甘肃、山东、福建三省。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朱)家:朱熹的后代请跟贴。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第二次扩大会议顺利召开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第二次扩大会议昨日在无为县石涧镇纯疃村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