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子孙曾两遭“灭门之灾”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柳下惠子孙曾两遭“灭门之灾”,第1张

柳哲

我研究家谱二十余年,收藏家谱不计其数。和圣柳下惠后裔世代传承2700多年的《展氏族谱》,尤为罕见,极其珍贵。根据该族谱的记载,柳下惠子孙,曾经在其身后,遭遇过两次鲜为人知的天灾人祸,两次遭遇“灭门之灾”。一次因“满门抄斩”,子孙几乎被杀尽斩绝;一次因山东“蝗灾瘟疫”,子孙几乎因瘟疫死绝。如今闻之,仍不禁毛骨悚然,令人心有余悸!

我手头的《展氏族谱》,是光绪乙酉年木刻本、民国5年平阴共和石印局的石印本与展氏家族1985年的重修本。据说孔府档案,还保存有更加古老的道光版本。由于世代传刻,内容大同小异。该族谱传承有序,谱系完整,一代不缺,从柳下惠至今,约已传承90代。柳下惠上追溯至黄帝,下可代代相传到如今。单从柳下惠算起,该家谱也比媒体报道的“世界上最长的孔子家谱”早160多年,毕竟孔子比柳下惠晚出了160余年。

根据该族谱记载,始修谱系的是柳下惠8代孙展迈。其族谱记载道:“展迈,字子越,不求利达,锐志潜修,仰承先德,创修世系,以垂于后。”柳下惠10世孙展瑞,又进行了第二次续修,其家谱有这样的记载:“展瑞,字伏图,瑞祖景慕先烈,介节自持,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自终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三黜不去……’”之后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于今,展氏子孙续修族谱达十余次。

该族谱记载“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二代:喜,鲁公族,上大夫。子一庄叔。晖,子一虞叔。三代:庄叔,字恪,鲁公族,上大夫,与季文子同朝,季氏专政,不能有为。子二:大闲,被害;卓。虞叔,子二:既辅、明吾。四代:大闲,被害,无子;卓,字孟立,鲁公族大夫,与公子子仲相交善,遭南剻之叛,平子怒,子仲因误卓与同谋,戮其满门,临难大呼:‘无辜受戮,天其鉴之,凡我族人,倘有漏网,勿仕宦途’。子二:淇、溱;既辅,被害;明吾,被害。五代:淇,被害。溱,在外戚家,闻凶变,逃于齐,改姓柳。子二:如心、念祖;六代:如心,归鲁复姓,子一岐;念祖,未归鲁,姓柳。其后有仕于秦者,家于河东者,迁居解县者,散处远乡,不便合谱,故谨记其事,使族辈知柳展一本同体之由也。”

根据以上内容记载,可知柳下惠的曾孙展卓,因为与公子子仲同相,而后蒙冤罹难,遭遇灭门之祸。根据族谱所载,被杀的就有5人,唯一一个漏网躲过灭门之灾的是柳下惠5世孙展溱,由于当时他在外戚家,听到凶变后,逃避到齐国,改姓柳,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回到了鲁国,恢复展姓,成为现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个儿子仍姓柳,应该是现在柳姓的祖先。

根据该家谱记载,柳姓是展溱因避祸而改姓,与柳氏因柳下惠“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的传统说法,有很大的区别。该族谱的发现,对于柳姓的来源,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新史料。

据查,柳下惠子展喜、孙展庄叔、展虞叔等,在史书上均有记载,可见该族谱资料可信度极高。过去史书对展喜、展庄叔、展虞叔虽有记载,但不知道他们与柳下惠的明确传承关系。该族谱的发现,对于许多历史人物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史料。

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15代孙“展孚”名下,有这样的记载:“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至今读之,作为后人的我,仍扼腕叹息,痛惜不已。至今鲜见柳下惠的著作,应该与这次“焚书坑儒”大有关系。

根据该族谱对柳下惠20代子孙,有如此的记载:“自汉平帝元始元年,山东大旱,有蝗虫兼有瘟疫,人死七分,逃灾者十有八九,齐鲁几无人矣。”从上可知道柳下惠20代子孙,曾遭遇过一次天灾人祸,子孙几乎因瘟疫死绝。据家谱记载20代子孙共55人,明载病亡者31人,无后者22人,有后者仅仅5人,21代仅有13人(无子者,仍有4人),比前代锐减了4倍。该族谱对21代孙展武,有如下的记载:“展武,字国柱,号绍光,公性至孝,因父多疾,乐意岐黄之术,随精于医。”也许因为展武的精于医术,20代的展氏族人,没有因瘟疫和大旱而死绝,展氏一脉才得以延续,三千年族谱,也才因此得以保存至今,可谓庆幸至极!

展氏族谱,从黄帝而下,周文王、周公、伯禽、鲁孝公、柳下惠直至当代,一脉相传,从未间断。该族谱应该是保存完整的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之一,它是一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物,我与展氏族人将共同去努力,将它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做好展氏族谱的研究、宣传与保护工作。

发现了一部有2700多年历史的柳下惠后裔的《展氏族谱》,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子孙曾经在其身后遭遇了两次鲜为人知的天灾人祸,两次遭遇灭门之灾,一次因“满门抄斩”子孙几乎被杀尽斩绝,一次因山东“蝗灾瘟疫”子孙几乎全部生病亡绝。 \x0d\\x0d\  《展氏族谱》资料非常珍贵。有光绪十一年版;十八年版;民国5年版;1954年版的平阴共和石印局石印本和1985年的重修本。谱系从柳下惠至今一代不缺,非常完整,已接近90代。该族系一直追溯到黄帝,单从柳下惠算起,该家谱也比近年媒体报道的世界上最长的孔子家谱要早160多年。 \x0d\\x0d\  根据该族谱记载,始修谱系的是柳下惠8代孙展迈。“展迈,字子越,不求利达,锐志潜修,仰溯先德,创修世系,以垂于后。”柳下惠10世孙展瑞又进行了第二次修谱。该族谱记载:“展瑞,字伏图,瑞祖景慕先烈,介节自持,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自终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三黜不去……’”之后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于今,展氏子孙续修族谱近20次。 \x0d\\x0d\  该族谱记载“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二代:喜,鲁公族,上大夫。子一庄叔。晖,字一虞叔。三代:庄叔,字恪,鲁公族,上大夫,与季文子同朝,季氏专政,不能有为。子二:大闲,被害,卓。虞叔,子二:既辅、明吾。四代:大闲,被害,无子;卓,字孟立,鲁公族大夫,与公子子仲同相,交善,遭南剻之判,平子怒,子仲因污卓与同谋之,戮其满门,临难大呼无辜受戮,天其鉴之,凡我族人,倘有漏网,勿仕宦途。子二:淇、溱。既辅,被害;明吾,被害。五代:淇,被害。溱,在外成家,闻凶变,逃于齐,改姓柳。子二:如心、念祖;六代:如心,已归鲁复姓,子一岐。念祖,未归鲁,姓柳。” \x0d\\x0d\  根据以上内容记载,可知柳下惠的曾孙展卓与公子子仲同相而后遭诬告而罹难,遭遇灭门之祸,根据族谱所载被杀的就有5人,唯一一个漏网躲过灭门之灾的是柳下惠5世孙展溱,由于当时他在外面成家,听到凶变后,逃避到齐国,改姓柳,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回到了鲁国,恢复展姓,成为现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个儿子仍姓柳,应该是现在柳姓的祖先。 \x0d\\x0d\  根据该家谱记载,柳姓是展溱因避祸而改姓。与柳下惠“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传统的说法有很大的区别,该族谱的发现,也许可能纠正历史上柳姓来源的传统说法。 \x0d\\x0d\  据查,柳下惠子展喜、孙展庄叔、展虞叔等在史书上均有记载,可见该族谱资料非常可信。过去史书对展喜、展庄叔、展虞叔虽有记载,但不知道他们与柳下惠的明确传承关系,该族谱一发现,解开了许多历史的谜团。 \x0d\\x0d\  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15代孙展孚在“家藏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读之,作为后人的笔者仍惋惜不已,至今极难看到柳下惠的著作,也许与这次“焚书坑儒”大有关系。 \x0d\\x0d\  根据该族谱对柳下惠20代子孙有如下记载:“自汉平帝元始元年,山东大旱有蝗虫兼有瘟疫,人死七分,逃灾者十有八九,齐鲁几无人矣。”从上可知道柳下惠20代子孙,遭遇一次天灾人祸,子孙几乎因瘟疫死绝。据家谱记载20代子孙共55人,明载病亡者31人,无后者22人,有后者仅仅5人,21代仅有13人(无子者仍有4人),比前代锐减了四倍。该族谱对21代孙展武有如下记载:“展武,字国柱,号绍光,公性至孝,因父多疾,乐意岐黄之术,随精于医。”也许因为展武的精于医术,20代的展氏族人没有因瘟疫和大旱而死绝,展氏一脉才得以延续,三千年族谱也才因此得以保存。 \x0d\\x0d\  新发现的展氏族谱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之一,它是一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华夏大地,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的“通天家谱”,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四家所用的字辈千百年来完全相同。

这四姓始祖,古往今来,皆以圣人尊之。至圣为孔子,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是孔子之再传弟子,而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均是孔子的嫡传高足。

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虽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这个看似与国家民族没有多大关系的同族谱之字辈,实际上却折射出一个民族血脉相承的缩影。

该四姓后人的现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从孔门第五十六代开始的。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赐孔氏八个辈字:即“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第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

明末由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崇祯帝赐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至清朝乾隆皇帝又赐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的辈是孔门第八十三代“念”字辈。因此,不少孔孟等四姓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

有待指出的是:这并非是孔、孟、颜、曾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颜曾后裔行辈的顺序的。现家谱如下: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肈、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上述四姓族谱,据说“卜”姓亦遵照之。卜商为卜姓始祖。不过,卜子的影响力远不及上述四圣。

说到四姓该族谱,尤以“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而耳熟能详。在当代四姓的族人中,许多人都会当做家谱来背诵。甚至有不少外姓人也说这是孔孟两大家的家谱,也有些人说这是孔孟颜曾四大家的共同家谱。

严格的讲,这些表明辈分的名子开头“字”不是家谱,家谱是记载某个家族世系传承情况——即各个支脉的男性家庭成员及其配偶、儿孙年龄职业住址等情况(封建社会中女性长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计入家谱)的花名册(类似家族内部的户口登记薄)和家族成员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迹的记录本。

近来,历年清明节至,来自海内外的三百余名孔子后裔必然在山东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祭奠了共同的祖先——孔子,子孙们依次向一世主孔子深深鞠躬行礼、敬献花蓝,并诵读祭文。之后又分别来到二世祖墓、三世祖墓、中兴祖孔仁玉墓和远代诸墓望祭之坛前,按照释奠先祖“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的礼仪要求,举行了传统释奠祭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恢复祭孔活动以来,曲阜的祭孔活动都是在孔子诞辰日举办,属于“秋祭”。而在传统上,最隆重、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都是“春”“秋”两大祭。2008年,曲阜恢复了传统的春季祭孔。如今的春季祭孔大典定于4月3日在孔子出生地尼山隆重举行。曲阜的孔氏家族墓地,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墓葬最多和最集中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延时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自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其子孙接冢而葬,两千多年从未间断。

据悉,目前,孔子后代有三百多万人,至今已繁衍八十多代。其中,曲阜的孔子后裔占曲阜人口的五分之一,大约有23万!

孔子家族嫡长孙(第四十六代)自宋仁宗至和二年起世袭爵位“衍圣公”,主要任务为祭祀孔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台湾已故的孔德成是延续八百九十余年的“衍圣公”最后一代。

不过,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民国时代的大财阀孔祥熙,并非孔门嫡传后裔。因其母嫁入孔门时已有身孕。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回民,姓孔,这是很特殊的。或许会有人问,孔子是汉族,为什么他的子孙是回族哪。原因是:孔子的第59代子孙孔彦嵘娶了一名回族女子,名叫马甲尕,夫妻两人生育了3个儿子。马甲尕要求一个儿子加入回族,并且信仰伊斯兰教。她缝制了一顶穆斯林戴的白布帽子,三儿子年幼好奇,争着戴这顶帽子,于是顺从母亲的意愿成了穆斯林。在甘肃永靖县,孔氏穆斯林被当地人称为“孔回回”。

孔孟四姓的后裔中除了有回族外,还有土族、东乡族、藏族、满族、保安族、土家族、朝鲜族和撒拉族,他们分别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喇嘛教、基督教等宗教。

现在,我们具体谈谈该四姓共同族谱的由来。

先说是否存在“孔孟一家亲”。当前,“天下孔孟是一家,看字排辈论高低”的说法很流行。由于孔子、孟子的后人共用一个家谱,不管姓孔姓孟走到哪里都要当一家人来对待。还说在旧中国孔家孟家子弟外出旅行,即使逃荒讨饭,来到陌生的孔孟人家,只要一提自己姓孔或者姓孟,就会被当一家人来看待。要按照姓名中的“字”表明的辈分论高低,岁数大辈分低的人也要给岁数小辈分高的人磕头行礼,称“叔”喊“爷”。东道主要给讨饭者安排吃住,走时还要送些粮食。这是和外姓人的区别之处。

要搞清孔孟是否真的一家,就需要看是不是两家真的共用一个家谱。经查阅家谱网得知:《孔子世家谱》是专门记录孔子家族繁衍脉络的谱牒,从孔子时代至今已传承了二千五百多年,跨越了八十多个代次,共登记近200万人。2005年,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在法兰克福宣布,中国的《孔子世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

《孔子世家谱》原为手抄本,明朝时《孔子世家谱》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约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只大修过四次,分别在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1937年民国时期。

而《孟子世家谱》也记载了从孟子到第七十五代孙孟祥拹(1990年在台湾继任亚圣奉祀官)的历代孟氏子孙繁衍情况。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现在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

由此可见,孔孟两家各有独立的家谱,家谱中都没有两家合并为一家之说。至于曾、颜,亦如是。我们进而可以推断,从宗族的角度讲,孔家就是孔家,孟家就是孟家,曾家事曾家,颜氏仍是颜氏。颜氏之源与孔子母亲无涉。

据说,这四个通天谱的后裔,是不需要说“免贵”的姓氏。

也有此分析出:四姓具备共同族谱,并非是春秋战国时代相约而定的,而是后来的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而强行以定。

当然,无可否认,四姓之始祖确实亦渊源甚多。众所周知,孔子及其学生的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西方人看来,孔子无疑是足以与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柏齐名的思想家。

而孟轲,也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是影响了很多执政者的至理名言。

关于曾参,其实是孟轲的老师的老师,其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未被认识,唐宋之后才被高度认可。他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被称为“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

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有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颜回所认同的“天人合一观”所表现的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是那个年代的精神瑰宝。

其实,儒家学派以孝道为先,排序以入道为先,应该是孔、颜、曾、孟才对。原因很简单:颜回和曾参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是曾参的师兄,曾参却是孟轲的师祖!

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孔子的后人,而且是直系血缘关系,这听起来仿佛是耸人听闻,简直是无稽之谈,但是现在就用逻辑来揭秘这样的事实,恐怕没人敢承认这个事实,孔子离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了,孔子目前有72代后人,以孔子开始,如果孔子的后人每人都只生一个,这72代也最多只有72人,如果每个后人都生2个,这个数字你绝对想不到是多少?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需要更多人来揭秘,至于事情的真实性,需要更多人来求证,我个人认为真实性、准确性在99%,如果属实将是人类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发掘。

假如他生了一男一女,再到他儿子生下一男一女,他女儿也生下一男一女,然后第三代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也个生下一男一女,这样每个直系后代男女,假如他每个后代都生2个孩子,这样算是2的71次方是236118324143481021,这样一算仅仅2000多年,属于他的直系后代就多达这么多,所以这个数据非常不现实,但是这样算的确是这么多,比如在孔子后几十代后的直系后代之间结婚,这样就不能算成次方,所以他的直系几十代后人很多都是夫妻,而他们根本不知道,比如夫妻都是孔子30代儿女后人,男性的在姓名上一直姓孔,但是女性后代有姓李张何陈等等,这样就说明很多人是母系,大部分是父系和母系混合的后代,这样复杂的关系也自然理不清了,而这个数据是非常之大,而如此大的数据为何与现在人口不符合?所以这样计算或许有的人觉得不合适,我们不了解古代的计划生育,但是一点肯定的,孔子有72代父系后人,从一个人的父母双亲开始算,算到71代,发现数字也是236118324143481021,然后这里很多又重复了,比如从春秋战国到现在一共有200亿,这样计算平均一个人在数据中重复1153万次之多,这样就更证明了在这71个父系和母系人口中,很多已经重复了,比如有的夫妻他们几十代前的父系是一个人,这样的数据足以证明我们父系母系之上,恐怕连孔子躲都躲不过,那么说明这样计算平均有,越到后来的夫妻是孔子的直系后代可能性越大,一个人是男女共同的血缘关系,一个金字塔的方式,按照数据计算,现在每个人不是孔子血缘后代只有亿分之一的可能,假如当年孔子不生孩子,这13亿会变成另外的13亿,现在人口与这样就证明2000年以前的人与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直系血缘关系。每一代其实就是一次方,71次方出来的数据为什么比13亿大几十亿倍,这足以说明后代的夫妻也有很多都是他的直系后人,越到以后几率越大,几率越大证明后人就越多,就像当时有几千万人他们的后代第一代像蚂蚁乱串,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等等,如果2000年当时死一个人,两个孩子没生,那么我们中国13亿的数据就刷新一下了,不是我们这些人了,所以过去秦始皇、孔子、老子、屈原,甚至是奴隶、乞丐等只要他有孩子的都是,没有了一个人今天人们数据就会刷新,人类的生存很怪异也挺有意思,所以我坚信2000年前任何一个有孩子的父母都是我们的直系祖宗,如果你现在有两个孩子,以每个孩子生一男一女的话,2000年后百分之百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你的直系后代,如果没有2000年后的中国人口在15亿,人们集体刷新另一组,但是人口不会减少,只是这15亿不会是之前的那15亿人口了,可见我们能出生绝对比唐僧西天取经还难!我们会简单的认为我们的祖先犹如是一根线上去的,其实很多人的祖先都是一根线上去的,上到最高点都是一个人,而不只是一根线,一个人有几百亿线,每跟线都是交叉的路达到2000年的所有人,我们的祖先有几百亿人,少了一个,我说2000年随便一个人都大部分可能是现在全中国的祖宗,不仅仅血缘关系,没有他也一样没有我们,当然现在孔子72代后人孔宪铎只是孔子的纯父系后人,而现在大部分人中国人都是父系母系混合了,越是年代近的人血缘关系越小,我认为曹操是中国99%的人的祖宗,而朱元璋就不一定了,我认为朱元璋的后人有100多万人,1000年后差不多全国人民都是他后人了,很多人都忽略了母系和母系与父系混合系等等,只知道纯父系,那个孔宪铎没有什么值得荣幸的,如果从现在把每个母系父系以上的几十倍全找到,以每个人有一对父母,每个父母有两对父母,这样下去有71代,算算有多少人,起码父母是两个不多不少,这样算下去确实有几万亿都不止,但是呢,因为会重复,比如有的人夫妻他们几十代前的父系是一个人,如果不重复,那么必须要有236118324143481021人口,这样的人口是不可能成立的,这个数据非常可怕的,得到的结果是71代后重复严重,不然几万万亿人口,如果算是纯父系的数字是可以计算的,但是父系母系几十代混合的,前面说而按照几千年中国人口一共假设在200亿,而按照父母的72代算几万万亿都不止了,所以很多血缘关系都重复了,很多夫妻都是某人的儿系女系后人,也就是说现在你不是孔子后人的几率只有亿分之一。

如果还没看懂就通俗一点吧,我举例孔子有一儿一女的话,他的儿子也有一儿一女,他的女儿也有一儿一女,这样第二代是2个人,第三代就是4个人了,他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分别有一儿一女,那就是8个人了,以此类推,所以得到的数据是非常庞大,如果这样不好推算,那么就从现在一个人父母一样,一个人爸爸的父母,妈妈的父母就是四个人了,奶奶、爷爷、姥爷、姥姥的父母就是8个人了,以此类推,71代算的人数是236118324143481021人,但是这样算肯定是对,但是从古代到现在算200亿人吧,绝对不可能是236118324143481021人,所以很多人已经在里面算重复的次数了,按道理71代的前辈这样算下来是有236118324143481021人,但是为什么没有,那么就说明已经重复了,比如夫妻两个在27代之后他们在70代或许是一个祖宗的,这样就重复了,重复了多少?这样计算平均一个人在数据中重复1153万次之多,27代父系母系N与49代母系父系C他们过去也曾经有一个祖宗,重复1153万次之多就相当于在26个字母中任意几位字母相组合,从古代到现在200亿个人每个人与人的关系全部理清后,就发现关系重复多达1153万次之多,也可以这样理解,这样就更证明了在这71个父系和母系人口中,很多已经重复了,重复的关系说明很多前代的人是后代的父系母系的祖宗,甚至结婚的两个夫妻在2000年前大部分都会有一个祖宗,比如有的夫妻他们几十代前的父系是一个人,这样的数据足以证明我们父系母系之上,恐怕连孔子躲都躲不过,那么说明这样计算平均有,越到后来的夫妻是孔子的直系后代可能性越大,一个人是男女共同的血缘关系。如果在2000年前偶尔死去一个准备未来生两个孩子的孕妇,那么今天全国大部分的人的都要全部刷新全新的面孔。无论是秦始皇、屈原、孔子、周武王只等只要是有后人的前人,他们999%都是我们的直系祖宗,年代越久可能性越大,年代越近可能性越低,按照推理在我们是朱元璋后代不足01%,但是2000多年有几个儿孙的人,现在直系后代多达999%,2000年后,你也有可能是每个中国人的祖宗,如果你今天死去,2000后数据就会刷新一下,你现在有两个孩子,你的后代每个人以生2个孩子算,25年后你有了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50年乘以2,75年代乘以2,100后年你刷新了32人,2000除以25,等于80,每次乘以2,从每个25年后的得到结果的基础上乘以2,算的数据在万亿亿,显然不可靠,这个数字说明了这几十代人中比如关系重复很多次,从第一代到80代重复了N次,如果不重复这个数据是成立的,而现实根本不可能有几万亿亿人,所以这80代的后人中,他们很多夫妻并不是单项的,你是他们夫妻两的祖宗,这样就可以证实很多都重复了,如果由一个47代的祖宗是一人,这夫妻两的族亲重复多少倍了,从47代以上全是他们公共的祖宗,如果你不承认重复不承认和他的祖宗是一个人,那这数据就是几万亿亿,这个数据恐怕你不好解释,按照人类这种几率,而2000年的人口一共才多少?包括你的孙女也是他们很多夫妻当中的祖宗,这样一算,你的一代二代三代等,很多都与79代78代等算祖宗的方式中重复了,如果49代的夫妻的祖宗是一人,那这个数字就重复了一次,如果200年后刷新人数不会变化,但是人全变了,所以孔子的混系后代人口非常多,比如男女的,直系后代非常少只是一代代都是父系,孔子的后代有72代和男女两个不同的环节。你不想是孔子的后人都难,所以以后别乱骂人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亲戚。

柳下惠子孙曾两遭“灭门之灾”

柳哲我研究家谱二十余年,收藏家谱不计其数。和圣柳下惠后裔世代传承2700多年的《展氏族谱》,尤为罕见,极其珍贵。根据该族谱的记载,柳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