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氏家谱
肖
xiao xiào
其实这个姓氏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1、兰陵郡,治今山东枣庄市;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名人精粹:
萧何:沛县(今属江苏)人,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赞阝侯,与韩信、张良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从师后巷学诗,又从师夏侯胜学《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后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他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萧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善词赋,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武汉)人,生而聪颖异常,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萧朝贵:广西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中国***早期青年运动***之一,曾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被害。萧三:湖南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其实这个姓氏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6�1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3、据《续通志�6�1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1、兰陵郡,治今山东枣庄市;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名人精粹:
萧何:沛县(今属江苏)人,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赞阝侯,与韩信、张良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从师后巷学诗,又从师夏侯胜学《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后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他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萧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善词赋,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武汉)人,生而聪颖异常,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萧朝贵:广西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中国***早期青年运动***之一,曾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被害。萧三:湖南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肖氏家谱 肖 其实这个姓氏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萧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子姓,以封地命姓。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2、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 郡望 萧姓望族居兰陵、广陵。 兰陵郡:西晋时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置兰陵郡,治所在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隋时废此郡。 三、历史名人 萧 何:西汉大臣。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佐刘邦起义。刘邦率军入咸阳时,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财物,他收取秦王朝的文献档案,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当时社会状况。楚、汉矛盾激化时,他说服刘邦暂作战略退却,以保存汉军实力。楚汉战争中,他荐举韩信为大将,自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汉朝建立后,他协助刘邦、吕后消灭韩信、英布等叛乱;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又参照《秦律》,制定《汉律》九章。 萧 统:南朝梁文学家昭明太子。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少时读遍儒家经典。及长,参与朝政。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文选》三十卷,选出上至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朝贵:太平天国***之一。参加领导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封西王八千岁。在攻打长沙时,中炮阵亡。 南朝时有萧道成建立齐朝,共传三代五帝二十四年,接着萧衍建立梁朝,共传五代七帝八十六年。唐代有萧至忠、萧嵩、萧瑀等萧姓宰相十人,有散文家萧颖士,清代有画家萧云从。 肖 xiao xiào 其实这个姓氏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1、兰陵郡,治今山东枣庄市;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名人精粹: 萧何:沛县(今属江苏)人,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赞阝侯,与韩信、张良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从师后巷学诗,又从师夏侯胜学《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后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他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萧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善词赋,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武汉)人,生而聪颖异常,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萧朝贵:广西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中国***早期青年运动***之一,曾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被害。萧三:湖南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专题二十八:士族制度的形成、鼎盛和衰落(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性。
1、概念: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2、特点(特殊地位)
(1)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
(3)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演变
(1)萌芽(东汉)
政治: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 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2)形成(曹魏、西晋)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2)巩固(西晋)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3)鼎盛(东晋)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4)渐衰(南朝)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 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5)消亡(唐末)
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其禁止无限占田和随意买卖土地的规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和保护自耕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二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三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从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4、形成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5、衰落原因
(1)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身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
(3)侯景之乱的冲击。晋朝南渡士族“寝略殆尽”;
(4)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5)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结束士族制度)
6、影响
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西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消极作用:
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是一群社会寄生虫。
客观上的积极作用:1.经济上,士族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来南方立国创业,客观形势使得他们成为开发南方经济的组织者,他们在南方建立的田庄、山墅,毕竟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2.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山东枣庄市,江苏常州市,山东巷山县。
萧姓是一个中国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
「萧」源出
萧(Xiāo)姓源出有四:1、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2、出自子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元和姓綦》也持此说。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4、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但此说多有破绽,存疑。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得姓始祖:大心。
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597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萧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肖
xiao xiào
其实这个姓氏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6�1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3、据《续通志�6�1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1、兰陵郡,治今山东枣庄市;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名人精粹:
萧何:沛县(今属江苏)人,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赞阝侯,与韩信、张良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从师后巷学诗,又从师夏侯胜学《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后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他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萧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善词赋,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武汉)人,生而聪颖异常,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萧朝贵:广西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中国***早期青年运动***之一,曾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被害。萧三:湖南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肖
xiao xiào
其实这个姓氏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1、兰陵郡,治今山东枣庄市;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名人精粹:
萧何:沛县(今属江苏)人,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赞阝侯,与韩信、张良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从师后巷学诗,又从师夏侯胜学《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后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他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萧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善词赋,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武汉)人,生而聪颖异常,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萧朝贵:广西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中国***早期青年运动***之一,曾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被害。萧三:湖南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肖氏家谱
本文2023-10-16 05:08: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