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孙女张厚粲简介张之洞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张之洞的孙女名叫张厚粲,她的第一个孙女张厚粲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张厚粲,1927年生于河北南皮。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就再也没有见过她的爷爷。她的父亲是张之洞的第十三子张。张曾任天津市市长。
张厚粲是心理学家。她于1948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她选择留校当老师。现在她是心理学专家。她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和学校委员会成员。不仅如此,她还是国务院参事,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自从张厚粲接触心理学以来,他就深深地扎根于这个领域。他从事心理学已经50多年了。他不仅从事这方面的教学,还研究心理学、人类认知、心理测量学等领域。
张厚粲具有开拓精神。1982年,他成功地将心理学引入中国,在“汉字识别”、“认知风格”等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心理学的创始人。
不仅如此,张厚粲还主编了《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材,首次开设了“心理测量”课程。基于这一理论,他进行了一些编纂工作。张厚粲对心理学的贡献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张厚粲也在努力为教育改革而努力。
张厚粲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学等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心理学人才,他的名字被载入《世界名人录》。
张之洞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张之洞被称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当今师范学校的鼻祖。他还成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促进和发展了中国的重工业,是重工业的创始人。张之洞不仅在教育和重工业方面颇有建树,个人也颇有才华。张之洞自幼聪慧。13岁考中秀才,入选省试。三年后,他参加省考了解真相。26岁时,他参加了探花考试,从而开始了他的职业道路。张之洞被任命为山西省省长,后来成为山西省省长。在晚年,他被任命为大学生和军事部长。他于1909年去世,享年72岁。
张之洞一生做了四件大事:一是办新式教育,二是办实业,三是训练新军,四是抵御外侮。这四件事让中国腾飞,变化很大。
张之洞是一个忠诚爱国的人,从他做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出来。中法战争前期,张之洞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在此期间,他筹集资金,准备装备,打败了入侵者。甲午战争期间,我们大力提倡抗日,维护国家自力更生。
张之洞有着超强的洞察力和极强的前瞻性。他虽然接受了封建教育思想,但他的思想和意识与保守的满清官员有很大不同。他觉得国家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发展,重工业也是国家富强的一大战略。所以他发动洋务运动,修铁路,建钢厂,办学校,办幼儿园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国家发展不可避免的。显然,张之洞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张之洞的教育理念和重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才得到了极大的培养,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蓬勃前进和发展。
清代张向帅、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是晚清人物,一生成就斐然。他兴办新式教育,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如此,现在很多大学如武D
1837年,张之洞出生于兴义府,排行第四。张之洞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祖父、曾祖父、父亲都通过了科举,做过地方官。张之洞从小就聪慧过人,天赋异禀。当他5岁时,他去了一所私立学校接受教育。13岁之前,他学完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不仅如此,他还学习了历史、经济等学科,甚至自学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多部军事名著。
1850年,13岁的张之洞回到家乡参加县试,成为一名秀才。15岁参加乡试,获得国士资格。27岁,中进士第三。他顺利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雇用退役老兵,打败法军。同年,建立了学校和学院,并联合开展了武装教育和文化教育。
1889年至1907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洋务派领袖。在此期间,他大力扶持民族工业。在此期间,他先后兴办了铁工厂、兵工厂、煤矿、纺织布局等工业企业,还修建了鲁汉铁路,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893年,张之洞创办了自强学堂。
1898年,张之洞反对戊戌变法,提出了自己的学说。
1901年,张之洞开始大力支持教育事业,起草校规,创办师范学校。
1907年,他被授予学士学位。同年与袁世凯一起被授予军务大臣的职位。
1909年,张之洞去世,享年72岁。
张之洞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张之洞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湖北变成了一个工业生产区,而且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学校,建成了现在的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他也是一名知识分子。13岁之前,他学习了四书五经等多部儒家经典,也学习了经济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他还自学了一本军事经典,比如《孙子兵法》。大一点的时候,张之洞去参加科举考试。先是以秀才身份参加县考,后又以秀才身份参加省考。之后开始仕途,在翰林院任职。所以,张之洞是一个有学问、有才华的人。
张之洞的文学作品也很丰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_轩语》、《书目答问》、《读宋史》等。张之洞在1875年写了这部作品。此外,还有诗歌作品《_轩语》,以及作品《广雅堂诗集》和《读宋史》。
其中《九曲亭》比较知名。在这本书中,张之洞提出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近代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劝学篇》作者提出,要想学好知识,首先要打好基础,先稳扎稳打地学习中国的经学,再开始学习西学,从中学习有用的知识,然后消化,这样才能学得更好。
这是一部图书编纂书,收录了231册张之洞的著作和手稿,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著作。
张之洞和李鸿章之间发生了什么?
张之洞是晚清名将,洋务派代表人物,在教育和重工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李鸿章也是晚清洋务派最重要的大佬之一。同时入选晚清“四大名臣”。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张之洞在政治上的崛起晚于李鸿章。两人虽都为慈禧效力,并受重用,但政见、思想不一致,争执较多。然而,从他们的私人关系来看,他们既不是同伴,也不是政敌。但从两人设置洋务的角度来看,两人属于同一阵线。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领袖,张之洞是洋务派的殿军
从各个角度得到的信息是,两人关系并不融洽,可以视为死敌。洋务运动之前,张之洞负责守内陆,李鸿章主要负责海防。从朝廷的角度,李鸿章更倾向于,后期李鸿章出面签约。后来洋务运动中,张之洞掌管重工业,李鸿章掌管北洋舰队。他们的贡献和地位是对等的,但李鸿章更深得朝廷的心。
但是,张之洞有一颗包容的心。张之洞此前是两广总督,后调任湖广总督。李张寒接任两广总督。交接时,他发现省库有20多万元的盈余,而张之洞却慷慨地让李使用,这让他非常吃惊。此后,他和弟弟李鸿章都对张之洞有所改善,李也曾帮助张之洞通过弹劾。
张之洞洋务运动内容简介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促进了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总方针。毛泽东高度评价张之洞,认为张之洞在重工业发展中不应被遗忘,这足以说明张之洞的社会地位和贡献。
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通过引进西方机器,使科学技术自力更生来寻求财富的运动。洋务运动使落后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现代企业,使中国走上了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张之洞主要从两个部分进行洋务运动,一是主业,二是创办新学。
1主要行业
张之洞监造了始于卢沟桥,止于武汉的鹿晗铁路,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京汉铁路。铁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民生。
张之洞把武汉建成重工业基地。鲁汉铁路的成功修建实际上为重工业铺平了道路。18年,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纺织布局、煤矿等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奠定了湖北近代工业体系的基础。
第二,建立新的学校。
张之洞大力创办新式学堂,引进人才,加强了中国的师范教育力量。学生留学、出国是常事,张之洞送了无数留学生。它创办了自强学校、湖北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等。都是现在的大学的前辈,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中国的人才需求和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设督办政务处,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预政务大臣。旋与刘坤一联衔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及调整中法关系十二事,采用西法十一事,为“新政”活动的重要蓝本。1903年,会同管理学务大臣商办学务,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首采近代教育体制。1905年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在东南地区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因此受到社会进步舆论的强烈谴责。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次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受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旋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死后,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宣统元年)病故,谥文襄。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七十岁。
1月 设宪兵。
6月 任协办大学士。
7月 授大学士,仍留湖广总督之任。充体仁阁大学士,奏请化除满汉畛域。补授军纪大臣。
9月 手书各学堂各军营停造石像铜像。到京,奉旨管理学部事务。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七十一岁。
7月 兼充督办铁路大臣。
11月 14日光绪帝死,15日慈禧太后死。
12月 溥仪登们,载沣为摄政王,张之洞赏加太子太保衔。
1909年(光绪三十五年) 七十二岁。
1月 载沣拟杀袁世凯,张之洞阻止。
3月 任德宗实录修纂部裁官。
7月 因病请假。
9月 奏请续假。
10月 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翌年归葬南皮。
《张之洞》讲述字:奏折是一种封建帝制时期的原始史料,富含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等历史文化信息。该书系遴选清代名臣年羹尧、刘墉、纪昀、和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人的奏折,涉及吏治、科举、治河、开矿、禁烟、太平天国起义、拓边、海防等丰富内容,通过解读奏折撰写的时代背景、涵盖的内容及相关的历史事件,从而反应名臣的思想、才干和心态。《张之洞》收录的为张之洞奏折。
1、洋务派骨干刘铭传生平简介2、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有怎样的事迹?3、1885年,台湾正式建立行省,第一任巡抚是4、刘铭传的重大事迹洋务派骨干刘铭传生平简介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清朝名臣,系台湾省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洋务派骨干刘铭传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刘铭传生平简介
刘铭传是清朝末年的人,他家住安徽省,是合肥县人。刘铭传生于1836年,卒于1895年,字省三,他也是著名的淮军将领。那么刘铭传简介是如何介绍他的呢
通过刘铭传简介知道他童年的生活并不好,生活很艰苦,他在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不过他后来也并没有像很多贫穷的孩子那样长大之后考取功名为官,他在十八岁的时候不再读书,流落山中做起了劫匪。在1856年的时候他的母亲被受到牵连自杀身亡了,他在被伤不已还乡去做了团练。
后来刘铭传想加入太平天国,但并没有这样做。1857年的时候他入狱了,因为当时他没有答应合肥知县的求救,不久后他才被放了出来。李鸿章手下招兵后他跑去投靠淮军,开始了对太平天国的战争,在这里要提到一件事,刘铭传还未加入淮军的时候他还是反对清政府对抗太平天国的。公元1862年的时候,太平军向清政府投降,上海浦东被收复了。
1864年他被晋升为直隶提督,是因为他当时率领部队攻克常州,俘虏了陈坤书有功。1867年的时候他因将东捻军领袖军任柱击毙,被封为男爵,可是不久之后他又从马上摔落下来受伤昏迷了。昏迷一个月之后,李鸿章从紫禁城求来了一枚丹药,他服用之后才醒了过来。
他在功名越发高大的时候被人诬陷,刘铭传冒功的流言四起,最后彻底激化了湘军和淮军之间的矛盾。刘铭传于1868年辞官回乡,搞起了建设家乡的活动,创办了肥西书院,修建祖祠。
刘铭传后人
关于刘铭传后人,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时间,牵扯到了“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的虢季子白盘,这件宝物历经百年沧桑之后,刘铭传的后人将此宝物挖出来献给了国家。
刘铭传的后人刘学亚在说到这件宝物的时候很是感慨万分。1864年,刘铭传奉命率军与太平天国交战,攻打常州。在一天夜里,刘铭传巡查军营的时候在马槽无意间发现了里面的虢季子白盘,原来这竟然是商周时期青铜器。
刘铭传思前考后觉得在战乱的时期虢季子白盘肯定会再次流落,命人将它送到合肥老家,并修筑盘亭,让人看守。刘铭传死后,虢季子白盘便成了刘家的传家之宝,每到了祭祀的时候大家都来轮番祭拜。
刘光亚说在一九三五年他的父亲刘肃曾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这护盘的重任便落到了他的身上。刘光亚还说,当时有个美国人想来用移居美国,赠房产的条件引诱刘家拿出虢季子白盘,但被拒绝了。后来这样的事情屡屡出现,但都没能将虢季子白盘献出去。后来日本人想用大笔金钱来换,但刘肃曾照样送客,他说他是中国人绝对不会卖掉国宝,做不肖子孙。后来的七七事变,刘肃曾将虢季子白盘藏到庄园的地下,放出风声说宝物早被运走,转移了日军的注意力。之后刘铭传后人将宝物送给国家保护,不流落国外。这件宝物也是不被容许流进国外的,刘铭传后人这样做也是不希望它被国外的人拿走。
刘铭传故居
刘铭传是合肥地区的人,他在清朝年间曾经参加过许多的战争,开始的时候只是开办了团练,后来因为表现的非常出色而受到了上级的赞扬,他的职位也开始不断的上升,不久之后就升到了总兵的职务。在1884年的时候开始管理台湾地区,并且担任巡抚的职务。在台湾进行了军事、经济等许多方面的改革,因此一直都非常的有名望。而刘铭传故居则是他在合肥地区的居住地。
刘铭传故居原来有上百间的房屋,在合肥当地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私家宅邸,但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却并不是很多。在刘铭传故居的周围环境都十分的清雅,风景也非常的秀丽,现在那里仍然有当年他亲自栽培出来的玉兰品种,尽管历经了多年的风霜雨雪,但是仍然十分的高大健壮,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的市树。在故居的周围还有两道非常深的沟壑,里面的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金河水。而围墙则是全部采用石头建造而成的,上面还有五个碉堡。
在刘铭传故居的正厅是一座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总共有三间房子,看上去十分的精致小巧,二楼主要是用来收藏书籍,而楼下才是平时住人的地方。在北方还有一个两层高的钢叉楼,而在钢叉楼的后面则是盘亭,四周到处都是水,想要过去只能通过中间的石桥。在盘亭的北面则是用来会客和举办宴会的地方。而在这个会客厅的后面则曾经是主人用来放置弹药的地方。
1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范文
2朝鲜高宗李熙的生平介绍
3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简介
4洋务运动领导者奕欣生平简介
5清朝经学家王_运生平简介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有怎样的事迹?
刘铭传是一个讲近代台湾发展绕不过的一个人物,曾国藩评价他有帅才,曾把太平军打的节节败退,先败东捻军,后又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爵。之后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法国舰队,为国争光。但刘爵爷可不只有帅才,他治理台湾所取得的成就更令人惊讶,更是被誉为了台湾近代化之父,帮助台湾实现了第一波快速的发展,听闻台湾被割让后,他本人忧郁吐血、不久后就病逝。
刘铭传是安徽人,而且家里头世代务农,后来又因为看不过乡里土豪横行霸道,夺了人家的佩刀反手一刀把人家劈了,之后又振臂高呼拉了一帮人开始了团练生涯。要说到这,也还只是草莽英雄,成不了大器。但刘爵爷到底是有远见,在朝廷攻打太平军受挫急需征兵时,刘爵爷马上带着手下一干人投了军。从草莽摇身一变成了有名有份的官兵。
雪中送炭到底比锦上添花强。曾国藩很看重手底下这帮“草莽”新兵,待遇给的都和自己手底下的湘军一样,而刘爵爷又是自己这一帮人的主心骨,就当了自己这一帮人的营官。有装备有粮草还有一帮服从命令的兄弟,刘爵爷开始了神一样的的人生。
刘铭传打太平军,几乎是派到哪里就胜到哪里,一路上实力越来越强,官也越做越大。年仅28岁就做到了清朝军队的最高军阶—提督。但在一路高升的过程中,刘铭传也得罪了不少人,有些是抢军功得罪的,有些则是身为武夫的刘铭传说错话得罪的。但人非圣贤,刘铭传也有犯浑的时候。
1867年正月,刘铭传为了争功,率“铭军”冒进,遭遇太平军东捻军,被杀的大败,差点就为国捐躯了,好在友军鲍超及时杀到,不仅救了刘爵爷还反败为胜。但刘铭传不但不感激,反而把自己失利的锅甩到了鲍超头上,鲍超功劳没挣到还无端受了个处分。虽然之后李鸿章为鲍超请功平息了这事,但军中本就忌讳抢夺军功,何况刘爵爷还恩将仇报,可想而知在一众同僚中这事影响有多恶劣。后来刘铭传被弹劾赋闲在家,与此不无关系。
刘铭传被革职只是因为军中闹事,被弹劾举荐非人。本来这事好像也不是啥大事,主动认个错受点小罚就完了,但偏偏就因此被革职了。这换谁估计也平衡不了。刘铭传心灰意冷,索性回到了老家过起了清闲日子,这一过就是十八年。人生有几个十八年?直到听闻中法战争爆发,47岁的刘爵爷才愤然而起,准备杀敌报国。
清政府也寄希望于这位常胜将军能给自己挣回点颜面,命爵爷督办台湾军务。1884年,法军进攻基隆,刘铭传率部下奋勇抵抗,而这场抵抗持续了半年之久,终究以少胜多。直到1885年,清政府“乘胜即收”,与法签订条约,这场保卫战争以中国的英勇抵抗最后胜利结束。台湾民众在这场战役里始终与清守军同仇敌忾,共御外敌,这场胜利其实也是全台军民的胜利。
有了这场台湾的保卫战,刘铭传在台湾也有了一些民众基础,清廷便索性任命刘爵爷为首任台湾省巡抚,把一个武夫丢去治理台湾,也不知道清政府如何下的这个决心。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刘铭传不仅治理了台湾,还打理的相当的好,为后来台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铭传一到台湾,首先把建制给敲定下来,把台湾行政建制定为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这些也为后来台湾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接着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刘爵爷抓了不少蛀虫,又提拔了许多为台做出贡献的人才,稍稍稳固了大战后台湾的局面。但真正让民众稳定的还是民生。
首先是平内乱,台湾当地有土著,即高山族人,当时清人称他们为番人。番人不得教化,一些未经招抚的番人出现了杀害垦民的事件。这里刘铭传就没有发挥武夫本色,一股脑都杀了。而是派兵过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咱们都是朝廷赤子,一视同仁,分什么里外,又何必打打杀杀?当然,愿意接受招抚的自然大家皆大欢喜,不愿意还继续闹事就只能用兵了。
刘铭传这一手恩威并施,民族大团结的政策收效甚著,“半岁之间招抚四百余社,剃发归化逾七万人”可见其功。此后刘铭传教番民耕种,操办番民学堂,教授番民知识,甚至还编写了一首《劝番歌》,对番民教化显著。民族团结平息内斗也只是民生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自然就是衣食住行了。想要生活的好,首先得有钱,想要有钱,工商业就得发达。
所谓,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商业发展的命脉。1887年沪尾至福州川石山海底、安平至澎湖妈宫港海底电缆铺设成功,保证了台湾与大陆的通讯。之后爵爷又效仿外国设立邮局,于1888年在台北设立邮政总局,发行邮票,这相比于当时用驿站传送消息不知道先进便捷到哪里去了。随后又成立了轮船公司,与外国商轮展开竞争,毕竟台湾是个岛屿,水路至关重要。
刘铭传还主张修建铁路,他认为铁路对于海防极为重要,对于商业也可以“繁兴商务,鼓舞新机”。这就十分有远见了,要知道在当时汽车可不普及,铁路运输比之车马驼运不知效率高了多少,所谓时间就是金钱,兵贵神速,这点不管是对于商业还是海防都极为重要。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台北至基隆段铁路在1891年竣工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自己花钱自己建造自己控制的铁路。
刘铭传对于台湾的治理是极有成效的,刚开始台湾每年还要朝廷每年支援80万两白银,五年后就不用支援能自给自足了,而且一系列措施为台湾近代化建设建立了资金基础,与台湾来说,刘爵爷是当之无愧的台湾近代化之父。
可惜刘铭传因为在税务问题上被弹劾被迫离职,离开了经营7年之久的台湾。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拱手让人,这让刘铭传备受打击,十分难过。最终忧思难解,口吐鲜血。据传刘铭传曾面向东方高呼“苍天啊,还我的台湾!”。刘铭传于1896年一月病逝,享年六十岁。
台湾被日本占领后,林朝栋仍然穿华装拒不归日,说:“吾不忍负刘公也!”刘铭传治理台湾的功绩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作者:白明
审核:国师
1885年,台湾正式建立行省,第一任巡抚是
1885年,台湾正式建立行省,第一任巡抚是刘铭传。
1885年清廷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修建铁路,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也日益巩固。清廷加刘铭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
1890年刘铭传因通商口岸税务问题上与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矿招商承办等事,遭到顽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和清廷的严厉申斥,忧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辞呈。次年清廷准其辞职。刘铭传怀着忧郁之心乘船离开他苦心经营7年之久的宝岛。
扩展资料:
刘铭传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1896年1月12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已辞职居住老家刘新圩的刘铭传得知自己一生中花最大精力创置的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忧愤而逝。
1956年,为了纪念清朝台湾巡抚刘铭传,包德明博士与李应兆博士共同创办了台湾铭传大学。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葬到其故里肥西大潜山麓,并建有刘铭传墓园,作为肥西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铭传
人民网—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抗法保台
刘铭传的重大事迹
刘铭传的重大事迹如下:
1854年在家乡举办团练,对抗太平军。1859年协助湘军攻陷六安,朝廷授给他千总的军职。1862年刘铭传带领自己训练的团勇投奔李鸿章,被编为淮军铭字营,在苏浙地区从事镇压太平军的活动。因为他军功卓著连升为都司、总兵。
1865年至1868年先后跟随曾国藩、李鸿章围剿捻军,升任直隶提督,加封一等男爵。1868年10月率军入陕西镇压回民起义,后来因为生病而返回,1880年上疏朝廷,主张向洋人借债来兴修铁路。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奉命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采用灵活机智的战术击退法国舰队对台湾的进攻。
1885年台湾设行省,出任台湾首任巡抚。在他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大力开发台湾,加强海防,增筑炮台,整顿吏治,丈田轻赋,兴修铁路,开办煤矿、铁矿及兴办新式学堂,为台湾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1891年刘铭传因病辞去了巡抚的职务。
扩展资料:
刘铭传主要功绩:
1、奠定建制
刘铭传到台湾各地巡视、查勘,于1887年10月正式提出新的行政区划方案,全台行政建置定为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从而基本奠定了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2、整顿财政
刘铭传注意开源节流,重点抓好了清赋和整顿厘金两项工作,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提供了资金基础,台湾刚建省时,经费不能自给,需要中央的财政补贴和福建的协饷每年共80万两白银,经过刘铭传的整顿,五年后就取消了福建的协饷,并且不要中央财政的补贴了。
3、发展教育
刘铭传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在全台各地开办了几十所书院、义学、官塾。于l887年3月兴办了一座“西学堂”,开设英文、法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等课程。当他被迫离开台湾以后,他把朝廷历年来给他的养廉银和赏银,都留在了台湾的西学堂和番学堂。
-刘铭传
比较出名的有《輶轩语》和《书目答问》。
《輶轩语》是张之洞于清光绪元年(1875)四川学政为成都尊经书院撰,载王树枏编《张文襄公全集》。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
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诗作:《读宋史》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惊杜鹃。辛若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九曲亭》华颠文武两无成,羞见江山照旆旌。只合岩栖陪老衲,石楼横榻听松声。《西山》西山佳气自葱葱,闻见心情百不同,花院无从寻道士,都人何用看衰翁。藁街列第峥嵘起,前殿南军顾盼雄。新旧只今分半坐,庙堂端费斡旋功。《登采石矶》艰难温峤东征地,慷慨虞公北拒时。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
都姓张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清光绪元年二月十二日)生。其祖籍主要有两说。一为山东省说。《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公行状》中写道:“公讳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远祖居山东,族甚蕃,清道光初徙居海城。祖发业农,称素封。”“行状”是过去死者家属叙述死者世系、籍贯、事迹的纪念文体。该文称“远祖居山东”,主山东省说。一为河北省说。河北省中又有河北大成、河北高阳、河北河间三说。
张之洞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1837年9月12日出生于贵州兴义府(当时其父张瑛任兴义知府),少时在贵州兴义府署(今安龙)长大。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张之洞传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张之洞传哪个版本好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张之洞有哪些经历?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亦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1884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在英、德支持下,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卢汉铁路。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崛起,他力主镇压。张之洞注重教育,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其后又强调办学首重师范,他的思想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张之洞的功与过
1909年10月4日,晚清中兴名臣、封疆大吏张之洞在北京去世,享年72岁。今年,是张之洞去世100周年的一年。我想,用一个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张之洞,用一个平常心去评价张之洞,用一个理性的头脑去认识张之洞,尤有意义,这样可以让世人肯定张之洞那对中国影响久远的政绩,同时,道出张之洞的苦衷,也算是告慰这位中兴名臣了。提笔前,曾经想过许久,如何命题,最终根据张之洞生前之功劳及逝后之二三事,命题如上。相信张香帅在九泉之下看了该文亦为含笑——题记对张之洞的最初印象是在中学时期,教我历史的邢健老师曾根据课文多次提及张之洞;对张之洞的初步了解是在大学时光,如今在五羊城广州工作的同班同学张宁为张之洞同乡,即河北沧州,两者同祖不同宗(张之洞为南皮人、张宁为泊头人,两地均属沧州地区管辖),沧州是我国的武术之乡、杂技之乡,这也成了张宁足以骄傲的理由的同时,还以张之洞为沧州、乃至河北的一张名片;对张之洞的进一步了解是在工作后,一直对清代历史颇感兴趣的我阅读了关于张之洞的书籍,尤其是今年初到武汉一行,参观了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及武汉大学等地后,对张之洞的钦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生前的张之洞:张之洞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其父张瑛在道光执政期间就任贵州兴义知府,张之洞于其父任期出生。年仅16岁的张之洞在“河北省高考”中,成绩名列前茅—第一名;十年磨一剑,26岁的他在全清“公务员考试”中,获得第三名--慈禧念其年幼仅钦点探花,同年步入仕途,首任翰林院修编(文职),期间抨击时弊,深受慈禧宠爱。光绪皇帝执政期间,遵老佛爷懿旨,提拔张之洞为“山西省省长”—山西巡抚,正二品,御赐蓝顶戴,此为张之洞任封疆大吏之开始,时44岁。巡晋期间,开始“部署”洋务运动,屡受皇帝表彰。当时是,法人入侵国土,张之洞上书极力主张抗法而受政府肯定,慈禧点其任两广总督(督广东、广西两省军政要务,属省长、省军区司令员顶头上司),正一品,御赐红顶戴。督桂期间,张之洞任用贤能冯子才,在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力挫法军,重伤法之军事最高指挥官尼格里,还因此,法国茹费理之内阁在浪漫之都巴黎倒台—指挥得当,战功卓著。督粤期间,张之洞开始创办企业,以铁厂、兵工厂为代表;组建军校--广东海陆军学校,即“广东水陆师学堂”,培养新型军队人才。清政府念张之洞领导有方,政绩斐然,于1889年调其任湖广总督,署理湖北、湖南两省军政要务,正一品,御赐红顶戴,黄马褂—封疆大吏之最高权力的象征。督鄂,是张之洞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舞台,是张之洞能够名垂千古的重要时期。其将在广州组建的兵工厂迁移至武汉汉阳,当时汉阳属武汉之边缘地区,这完全符合环境资源保护的原则。督鄂期间,张之洞建立湖北铁路集团公司,即“湖北铁路局”、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创办新式学堂,如如今的武汉大学(自强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农务学堂)等,培养洋务运动人才,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幼儿园—“湖北幼稚园”;奏请光绪皇帝批准,修建芦汉等铁路,今汉口仍保存有其修筑的“京汉火车站”张之洞督鄂期间创湖北第一、全国第一乃至亚洲第一的记录,如汉阳铁厂—耸动中外视听。连与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的日本人伊藤博文都称张之洞是中国第一能办实事的人!二十一世纪,江西萍乡的皮明麻著书《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张之洞与武汉》高度评价了张之洞的功勋。尤其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其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朝廷见张之洞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并屡建奇功,迁职两江总督,署理江苏(当时应该称“江南省”)、江西两省军政要务。在督苏期间,创办东南大学,即“三江师范学堂”,与此同时,被慈禧招入军机处任军机大臣(相当于政治局常委),真正成为清政府的宰相,正一品,太子少保(后摄政王载沣晋其为太子太保),御赐红顶戴,黄马褂—清政府最高官员之象征,权倾朝野。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在北京病逝,朝廷追谥“文襄”,后人尊称其为“文镶公”。纵观张之洞一生,少年聪明伶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入仕为官务实清正归纳总结,他办了五件大事:一是创办重工业,以汉阳铁厂为代表;二是修筑铁路,以芦汉铁路为代表;三是组建新式学校,以武汉大学、东南大学为代表;四是公派有志之士到国外留学,以张继熙为代表;五是编练新军,督鄂期间,参照德国军队编练新军,如陆军八镇万余人。可谓“生而伟大”!死后的张之洞:1909年,张之洞魂归故里—葬河北省沧州府南皮县双庙村。辛亥革命爆发后,“脑筋进水”的前清官员欧阳萼骂张之洞:“追原祸始,张文襄优容新进,设厂制造,徒资逆用”抗战年代,民国政府曾在武汉中山公园修建张公亭(今年在武汉期间,曾前往参观),亭中有张之洞雕像,以纪念张之洞这位“武汉之父”,而在“文革”期间,被人拆除雕像,并将其从亭上摔碎。据同学张宁当时的口述,“文革”时期,其父曾见人挖空张之洞坟墓,将其尸骨暴于野外。解放初期,牟世安在《洋务运动》一书中写道:“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张之洞被他扣上“卖国贼”的帽子。张之洞第十子张燕卿,甘当亡国奴,于1935年赴吉林省长春市任日本人操纵的伪满洲国外交大臣(长春伪满皇宫中有介绍)。张之洞第十三子张仁蠡,亦甘当亡国奴,于1939年任日本控制的伪武汉特别市政府市长,解放后,被镇反而处决(武汉汉口宋庆龄故居中有介绍)。又观张之洞死后,少数后人对其是全盘否定,再者其二子甘当亡国奴—张之洞,死不瞑目!公论来自辨证,辨证得出公论。我们如何看待张之洞的荣与辱、功与过对这个社会某些领域仍有重要意义。我想,从如今的史书来看,从武汉等地树立张之洞的雕像来看,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言论来看--张之洞功大于过!今年,是张之洞去世100周年的一年,史学界正在组织开展有关讨论会,并筹备有关纪念活动。我相信,人们会给张之洞一个公平的评价,张之洞也因此而含笑九泉
《张之洞传》原文及译文
一个受封建教育长大的进士,却极力主张使用西洋科技来改造旧中国。在他的带领下,出现了中国的第一座钢铁厂,修建了第一条铁路等。他的一生是探索如何使得中国自强的一生。因为对维新运动和义和团的态度,使得他也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晚年,他带着未完的梦想黯然离去。他就是张之洞
求翻译文言文张之洞传要快!!!
之洞,字香涛,是直隶南皮人。年轻时就有远大的谋略,努力博览群书,写文章,记忆背诵的本领超出其他人。十六岁时,考中乡试第一名。同治二年,考取进士,廷试时回答皇帝的策问不遵循常规。同治六年,任浙江乡试的副考官,不久任湖北提督学政。所录取的人士很多是杰出的人才,被他录取,成为他的门生的人,都暗自高兴能够从他那儿获得做学问的途径。张之洞以一个文士儒生而得任职务清贵、掌管重要机务的官职,遇事敢于发表别人所不敢说的见解。俄国人提出就伊利问题进行谈判,与出使俄国的大臣崇厚签订了新十八条。张之洞上奏抨击条约的错误,请求斩崇厚,毁弃与俄国签订的条约。奏疏上达,朝廷于是革了崇厚的职并将他治罪。
张之洞对言和感到羞耻,就暗自努力谋求国家的强盛,设立广东水陆学师堂,创建枪炮厂,开办矿务局。上疏请求大规模训练水师,每年提拨专款购买军舰。又成立广雅书院,军备防务和文教事业同时展开。
当时海军衙门奏请修筑京通铁路,台谏官员纷纷陈述铁路之害,请求停办。翁同_请求在边远地区试着修筑,以便于用兵;徐会沣请求改修德州至济宁之路,以利漕运。张之洞建议说:“修路之利,应以疏通各地物产、造福百姓生活为最重要,征兵运饷次之。现在应该从京城外的卢沟桥开始,经河南到达湖北汉口镇。这是干线枢纽,中国大利聚集之地。一旦黄河以北铁路建成,三晋的道路就可以和井陉联接,关中甘肃的车马货物就可以聚集到洛口。自黄河以南,向东联接安徽、江苏,向南接通湖北、四川,万里之外的音讯消息,短时间内便可通达。其利之处有几个方面:铁路处于腹心内地,不担心会引敌而入,是第一利;铁路所经之处原野广阔,容易避开坟地房屋,是第二利;铁路沿线工厂多车站多,做工和经商的人可以舍弃旧行当,得到新生计,这是第三利;以一条铁路带动八九个省份的交通主道,商人货物集中,足可以充裕粮饷的来源,这是第四利;京师附近有意外事变,安徽、湖北精兵一个早晨便可聚集,这是第五利;太原富产铁煤,如果运输便利,则开采必然就多,这是第六利;如果海上有战争,向京城运粮的依然可畅通无阻,这是第七利。有这七利,分段分年来修筑便可建成。”得到皇帝圣旨批复同意,于是有了把张之洞调往湖北的任命。大冶出产铁,江西萍乡出产煤,张之洞就奏请在汉阳大别山下开设炼铁厂,资助修建铁路的费用,同时创办枪炮和火药厂。从此湖北财务赋税称得上富饶,土木工程也一天天兴旺起来了。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谁知道张之洞的故事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二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府。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台湾学者苏云峰更是高度评价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张之洞的领导,而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不限于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正是由于张之洞的贡献,而使中国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
整顿山西吏治,严禁鸦片
光绪七年至十年(1881—1884),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当时,山西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鸦片流毒严重。张之洞给友人书云:“山西官场乱极,见闻陋极,文案武案两等人才乏极,吏事民事兵事应急办之事多极。竟非清净无为之地也。”“晋患不在灾而在烟。有嗜好者四乡十人而六,城市十人而■,吏役兵三种几乎十人而十矣。人人枯瘠,家家晏起。堂堂晋阳,一派阴惨败落景象,有如鬼国,何论振作有为,循此不已,殆将不可国矣,如何如何。”张之洞注意整顿吏治,一上任便勤考吏属,振作革弊,劾罢贪纵害民的县官,奖励好的官吏,严禁鸦片,胪举人才,编练军队,清查仓库。山西的铁运销奉天、上海等地,陆运成本很高,他改由天津出海,海运降低运费,又在产地筹办冶炼局。他创办令德堂,也是仿照阮元诂经精舍、学海堂的例规,聘请王轩为主讲,杨深秀为襄校兼监院。杨深秀后来成为戊戌变法运动六君子之一。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传教,刊行《救时要务》等小册子,并举办仪器、车床、缝纫机、单车的展览和操作表演。张之洞会见了李提摩太,读了他的书,受其影响,拟筹建洋务局,未及实现。
光绪十年(1884),法国侵略越南,边疆告急。张之洞上疏建议战守,请严督滇、桂之战,急修津广之防。四月,清廷召张之洞晋京。张之洞陈抗法事,多所谋划,被任命署理两广总督,不久实授。
编辑本段筹划抗法,兴办洋务企业
张之洞到达广州后,便加强防务,饬沿海督抚,严密防守。六月,法国侵略军占台湾基隆,张之洞奏请饬吏部主事唐景崧,往会刘永福,合击法军。他认为:“援台惟有急越,请争越以振全局。又言牵敌以战越为上策,图越以用刘为实济。”清廷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加刘永福为提督记名。刘永福率领黑旗军骁勇善战,屡创法军。但由于广西布政使徐延旭、云南布政使唐_所率军队在抗法战争中配合不力,打了败仗,唐_军逃走,使黑旗军寡不敌众而遭到失败。唐、徐被撤职查办,张之洞因荐徐延旭不当而交部察议。光绪十一年(1885)正月,法军侵占中越边境重镇镇南关(今友谊关),形势危急。张之洞奏请调前任广西提督冯子材、总兵王孝祺等援桂,驻镇南关。70岁的老将冯子材率军,奋力殊死抵抗,大败法军,扭转了整个战局。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但是清廷却决意乘胜求和,命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兵。前线将士闻讯,“皆扼腕愤痛”。张之洞接连电奏缓期撤兵,竟遭李鸿章传旨斥责。
在中法战争中,张之洞筹饷运械,给岑毓英军200万元,桂军200万元,唐景崧、刘永福40万元,台湾40万元。朝廷表彰他筹济军事,不分畛域。这一时期,他在广东开设水陆师学堂,创设枪弹厂,疏请大治水师、专款购兵舰,设缫丝局,创办机铸制钱局及银元局,筹办织布局和制铁厂,这是他办洋务企业的开始。
光绪十二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广东原有端溪书院,在肇庆,他聘请梁鼎芬主持端溪书院,后来梁鼎芬率师生来到广雅书院。张之洞又聘朱一新到广雅书院主讲。当时梁鼎芬因弹劾李鸿章主和而获罪,朱一新因弹劾太监李莲英而降职。张之洞不怕非议,敢于延聘他们,显示了他的不凡气度。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芦汉铁路,自芦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他提出芦汉铁路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朝廷准奏,计划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南北分段修筑。于是,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光绪十五年冬,张之洞到了湖北。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办起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首先是筹建汉阳铁厂。张之洞办企业,也曾闹过一些笑话。他电驻英公使薛福成购炼钢厂机炉,英国梯赛特工厂厂主回答说:“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张之洞大言曰:“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英国厂主只得从命。结果,机炉设在汉阳,铁用大冶的,煤用马鞍山的。马鞍山的煤,灰矿并重,不能炼焦,不得已只好从德国购焦炭数千吨。从光绪十六至二十二年(1890—1896),耗资560万两,还没有炼成钢。后改用江西萍乡的煤,制成的钢太脆易裂。张之洞才知道他所购的机炉采用酸性配置,不能去磷,钢含磷太多,便易脆裂。于是又向日本借款300万元,将原来的机炉改用碱性配置的机炉,才制出优质的马丁钢。宣统元年(1909),汉冶萍公司的经理叶景葵评论道:“假使张之洞创办之时,先遣人出洋详细考察,或者成功可以较速,糜费可以较省。然当时风气锢蔽,昏庸在朝,苟无张之洞卤莽为之,恐冶铁萍煤,至今尚蕴诸岩壑,亦未可知,甚矣功罪之难言也。”汉阳铁厂是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光绪十九年(1893)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个、炼炉2座,工人3000,采煤工人1000。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日本的钢厂建设还比这晚几年。
张之洞还办了湖北织布局。光绪十八年(1892)在武昌开车,纱锭3万枚,布机1000张,工人2000。织布局是盈利的。但是张之洞却将织布局的盈利去弥补铁厂、枪炮厂的亏损,使织布局一直处在高利贷的压迫下,无从发展。
张之洞看到棉纱销路很广,便决定开设两个纱厂。他致电驻英国公使薛福成向英商订购机器。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成北厂,纱锭5万多枚,为湖北纺纱局。南厂一直没有建成,机器停放在上海码头任凭风吹雨打,后来张謇领去办了南通大生纱厂。湖北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制麻局到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转租给广东资本家组织的应昌公司承办。
张之洞还创办了制砖、制革、造纸、印刷等工厂,还有湖北枪炮厂。他在湖北还注重兴修水利,光绪二十五年(1899)前后修了三条堤。一条是武昌武胜门外红关至青山江堤30里,一条是省城之南的提坝,自白沙洲至金口江堤52里和一条从鲇鱼套起至上新河为止的10余里堤岸。这三条堤的修筑使常受洪水威胁的地区成为良田、市镇。
张之洞到了湖北,其中光绪二十年(1894)调署两江总督,任期一年多。他十分重视湖北、江苏的教育,创办和整顿了许多书院和学堂。在湖北,有两湖书院、经心书院,又设立农务学堂、工艺学堂、武备自强学堂、商务学堂等;在南京,设储才学堂、铁路学堂、陆军学堂、水师学堂等。他派遣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在学堂、书院的学习科目方面,他针对社会需要有所改革,添增了一些新的学科。他也注意训练军队,在两江总督任职期内,曾编练过江南自强军,人数1万,地点在徐州,军官全部用德国人担任,采用西法操练。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回任湖广总督,将自强军交给两江总督刘坤一。
张之洞在积极兴办洋务企业的同时,对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和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镇压。
张之洞孙女张厚粲简介张之洞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本文2023-10-16 04:21: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