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有哪些分支
苗族有59个支系,彝族有9个支系。
苗族支系:
1湘西支系:该支系自称“果熊”,旧时称为“红苗”,以湘、黔、渝、鄂边区(即武陵地区)为分布中心。使用语言为苗语湘西方言,内分东部和西部两个土语。东部土语主要通行于湘西沅陵、泸溪、辰溪及古丈部分乡镇,西部土语则通行于湘西凤凰、花垣、吉首、保靖、永顺、龙山、麻阳、新晃,贵州松桃、铜仁、江口、印江、石阡、德江、沿河、玉屏,重庆市秀山、酉阳、彭水、石柱,湖北宣恩、、来凤等县。现今除湘西、松桃、铜仁和秀山、彭水等县有部分仍保持本族语言和服饰外,其他县已基本汉化。该支系服饰为湘西型各式。
2施洞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贵州台江施洞、老屯、良田、平兆、四新、五河、宝贵、坝场及与之相邻的施秉县马号、六合、双井和黄平县山凯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又称黔东方言)北部土语施洞话,服饰为清水江型施洞式。
3革东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其与施洞支系为亲邻支系,分布于台江革东、交东、宝贡,剑河县温泉、岑松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革东话,服饰为清水江型革东式。
4革一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主要分布在台江革一、台盘,凯里凯棠、翁项、地午、旁海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革一话。服饰为清水江型革一式。
5台拱支系:该支系自称“蒙”,清史称“九股苗”。分布以台江台拱镇为中心,遍及县境内台浓、南省、方省、红阳、登交、坝场、报将以及革一、革东、宝贡等乡镇的部分村寨。使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台拱话。服饰为清水江型台型式。
6巴拉河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清史称“九股苗”、“黑苗”等。分布以巴拉河两岸为中心,遍及雷山县全境,台江县排羊、台盘、南瓦、南宫、交下等乡镇部分村寨,挂丁、平乐、开怀、格冲、、地午等乡镇部分村寨以及剑河县太拥乡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其中西江、丹江、桂丁土话各有差异,挂丁话被子确定为中部方言苗文标准音点。服饰为清水江江型西江式。
7黄平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贵州黄平县内各乡镇及与之相邻的凯里市旁海、湾水、冠英、平良、大风洞、施秉县之白洗、翁西、新桥、福泉市哲港、、翁军、凤山及麻江县下司等乡镇部分村寨。使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黄平话。服饰为清水江型黄平式、贞丰式。
8高标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在剑河县稿旁、温泉、高标、镇江、观摩乡及台江县革东、交东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稿旁式。
9柳川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剑河县柳川、久敢、九仪、南哨、远通、太拥、展模、翁座、南包、返排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柳川式。
10高丘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于剑河县高丘、柳富、新柳、展牙、南寨、观摩、反皓等乡。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清水型高丘式。
11久仰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于剑河县久仰、摆尾、久敢、镇江等乡的部分村寨和台江县翁脚乡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久仰式。
12巫门支系:该支系自称“姆”,分布在剑河县温泉乡上、下巫门为中心,相邻的岑松、稿榜乡部分村寨及台江县方召、翁脚等乡的部分村寨亦有分布,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巫门话。服饰为清水江型巫门式。
13六合支系:该支系自系“木”,分布在黎平县尚重、六合、大稼、平寨、锦屏县固本及剑河县南加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六合式。
14大塘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为“短裙苗”之一。分布于贵州雷山县大塘、桥港、掌雷、排告、桃江、柳乌,丹寨县孔庆、排调、配寨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短裙型大塘式。
15太拥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为“短裙苗”之一。分布在剑河县太拥、南哨、久敢、九仪、远通、展模、南包、返排、柳川,台江县交下、南宫及雷山县方样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短裙型久敢式。
16舟溪支系:该支系自称“嘎闹”。分布在贵州凯里市舟溪、青曼、鸭塘、万潮、荷花,麻江县下司、白午、回龙、铜鼓、卡乌、共和、宣威,丹寨县南皋、大兴、兴仁,雷山县公统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短裙型舟溪式。
17丹寨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被称之为“八寨苗”。分布于丹寨县城关龙泉镇、金中、杨武、长青、兴仁、岩英、新华、龙塘、合心,三都县高硐、阳基、普安、交黎、苗龙,都匀市基场、桃花、羊列、坝固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有二种,一种存留在杨武乡为中心的短裙型古装式,一种是普遍的丹都型龙泉式。
18平永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在榕江县平永、平江、仁里、乐里、太元、锡里、平阳、塔石、桥来、三江、八开,丹寨县雅灰、排路,雷山县达地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平永式。
20打渔支系:该支系自称“木”,被称为“高坡苗”,“白领苗”。分布在贵州三都县打渔、都江、盖赖、巫不、甲雄、羊福、坝街,丹寨县雅灰、排路,榕江县兴华、定威、八开等乡镇,与平永支系为近亲支系。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雅灰式。
21八开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为平永支系、打渔支系的近亲支系。分布在月亮山周围的贵州榕江县八开、定威、兴华、计划、水尾、加宜,三都县坝街、板甲,从江县加牙、、加鸠等乡镇,广西环江县驯乐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八开式。
22加鸠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为与八开支系等近亲的支系。分布于从江县加鸠、加勉、加牙、寨坪、尧贵,榕江县加宜,荔波县水维及广西环江县驯乐等乡镇之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加鸠式。
23榕江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为清代“古州苗”、“车江苗”之一部分。分布于榕江县古州、八吉、腊酉、车民、中宝、宰麻、加利,从江县停洞、加哨、加民、下江、高岑、信地、增冲,黎平县银潮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高增式。
24岜沙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在从江县岜沙同乐及相邻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岜沙式。
加勉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为加鸠支系近亲支系之一。分布在从江县加勉、加鸠、加牙,荔波县水维等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系加勉式。
25融水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其内分为两个亚支系:分布在广西融水县安泰、洞头、四荣、安陲、中寨、杆洞,从江县高武、中里、潘里等乡镇为一亚支系;分布在广西融水县白云、大年、拱洞及贵州黎平县,广西三江县、龙胜县为另一亚支系。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融水式。
26丹都支系:该支系自系“嘎弄”。他族称之为“白领苗”。该支系分布在丹寨县复兴、金中、乌湾、排调,三都县普安、高硐、交梨、苗龙、三合、拉揽、阳基、尧麓、打渔、介赖及都匀市王司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三都型。
坝固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分布在都匀市坝固、明英、绕河、羊列、新场、基场,丹寨县兴仁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坝固话。服饰为丹都型坝固式。
27重安江支系:该支系自称“戈莫”。分布在黄平县谷陇、黄飘、重兴、代支、马场、重安、崇仁、新州、罗朗、浪洞,凯里市冠英、大风洞、洛棉、龙场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服饰为罗泊河型重安江式。
28罗泊河支系:该支系自称“朦”。清史有“西苗”、“花苗”等称呼。分布在贵州福市县干坝、王卡、仙桥、沙坪、道坪、高石、双谷、汪谷、安谷、杨义司、高坪、岔河、鱼酉、甘巴哨、双龙、城厢、云顶、马场坪、凤山、龙昌,贵定县定东、定南、新铺、光明,麻江县乐坪、景阳等乡镇及龙里县巴江和开阳县等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罗泊河次方言。服饰为罗泊河型罗泊河式。
29中排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之为“白裙苗”。分布在贵州龙里县中排、民主、六广、羊场,贵定石板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中排式。
30云雾山支系:该支系自称“莫”,分布在贵定县云雾、铁厂、小普、江比、谷撒、仰望,惠水县岗度、本底,龙里县岱林、渔洞、摆省等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云雾山式。
31高坡支系:该支系自称“某”。他族称之为“高坡苗”,分布在贵阳市高坡,惠水县大坝、半坡、甲烈,龙里县摆省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高坡式。
32打引支系:该支系自称“们”。分布在惠水县打引、长安,长顺县敦操及罗甸县巴沙等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黔中南B型董上式。
33摆榜支系:该支系自称“满”。分布在惠水县摆榜、斗底,平塘县西关、大塘、新塘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摆榜式。
34摆金支系:该支系自称“毛”,他族称为“打铁苗”。分布在惠水县摆金、甲烈、甲浪、大华、和平、鸭绒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摆金式。
35花溪支系:该支系自称“谋”,他族称为“花苗”。分布在贵阳市花溪、党武、青岩、黔陶、马林、石板、燕楼、麦坪、孟关,清镇县中八、麦格、龙窝、百花湖,平坝县林卡等乡镇,修文县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贯首型花溪式。
36乌当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花苗”,分布在贵阳市乌当、下坝、东风、偏坡、龙洞堡、黔灵、永乐、龙里县洗马、谷龙、猫场、平寨、落掌、龙场、坝子及开阳县与之相邻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贯首型乌当式。
37麦格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之为“四印苗”。分布在清镇市麦格、麦西、龙窝、甘沟、五里、新发。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贯首型麦格式。
38长顺支系:该支系自称为“蒙”,他族称之为“尖尖苗”。分布在长顺县东部、东北部各乡镇及相邻之惠水县长田、赤土、高镇、平坝县大坝、林卡、马路、马场,贵阳市燕楼和清镇县相邻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广顺式。
39边阳支系:该支系自称“答蒙”。分布在贵州罗甸县边阳、董王、冗翁、逢亭,惠水县董朗、新场,长顺县代化及与罗甸县交界的望谟县乐旺、麻山、桑郎等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与当地布衣族服饰相同。
40南丹中堡支系:该支系自称“仡迷”。分布在广西中堡、月里乡的部分村寨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南丹话。服饰为贯首型坪岩式。
41鸭寨支系:该支系自称“木”,清史称“谷蔺苗”。分布在惠水县鸭寨、鸭绒、雅水、甲浪、合爱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中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B型鸭寨式。
42安清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安顺、清镇、普定交界之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安顺型华岩式。
43安普支系:该支系自称“蒙拉”,他族称之为“花苗”。分布在安顺市城郊、东南部、北部、西部及普定东北部、镇宁城关及东部各乡镇村寨中。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44麻山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他族称“白苗”。分布在贵州望谟县麻山、乐旺、桑郎,安龙县洒雨、化力,罗甸县逢亭、纳平、床井、罗悃、罗苏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麻山次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乐旺式。
45岔河支型: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毕节市东南部、大方县境各乡,黔西县部分乡镇,贵阳市乌当、孟关,平坝县下坝、林卡,清镇市中八,镇宁县空洞河等地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乌蒙山型甘河式。
46西林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广西西林县境各乡,隆林县德俄、蛇场,云南广南县董堡、洛里、阿科、黑支果、富宁县田逢、董干,邱北县八道哨、平寨及马关县、文山县、麻栗坡县、砚山县等均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西林式。
47寨和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四川古蔺观文、寨和、石宝及叙永县、兴文县、珙县、合江县,贵州赤水县、仁怀县、金沙县等部分乡镇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寨和式。
48遵义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遵义泗渡、布政、板桥及桐梓县相邻之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49德峨支系:该支系自称“答孟”,他族称之为“栽姜苗”。分布在广西隆林县德峨、田坝、新街、蛇场及相邻西林县的一些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贯首型德峨式。
50鲁沟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青苗”。分布在贵州安龙县鲁沟、洒雨,兴义县佐舍,兴仁县三角地、鲁础营,贞丰县核桃树、纳盘、下烟山及镇宁旧场坝等乡村。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贯首型鲁沟式。
51鲁打支系:该支系被称为“喇叭苗”,分布在贵州晴隆鲁打、中云、长流、花贡、纳屯、普安县丫口、龙吟、茅坪、石古,六盘水花戛、格所、鲁戛等乡镇。
52叙永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花苗”。分布在四川叙永县合乐、分水、摩尼、金尼、两河、小洞等。
53威宁支系:该支系自称“阿卯”,史上多称“大花苗”。分布在贵州威宁各乡,贵州赫章、六盘水市和云南昭通、彝良、宣威、武定、禄劝、曲靖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滇东北次方言。服饰为乌蒙山型威宁式、武定式。
54六冲河支系:该支系自称“蒙”,被称为“小花苗”。分布在黔西北六冲河两岸,南岸以赫章、纳雍、威宁、织金较为集中,北岸以毕节、大方沿岸乡村较为集中。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服饰为乌蒙山型六冲河式。
55阿弓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之为“角角苗”。分布在织金县阿弓、顺聋、普戛、倮木、鸡场,纳雍县德科,六枝特区梭戛、冷坝、鼠场及普定县煤硐、马场等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阿弓式。
56盘县支系:该支系自称“蒙”,“花苗”之一。分布在贵州盘县、普安两县交界地区。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滑石板式。
57开远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博”,即“黑苗”之意。分布于云南开远、蒙自、广南、文山、马关、个旧以及文山、红河所属的其它县市的部分乡镇。服饰为川黔滇型开远式。
58蒙洒支系:该支系自称“蒙洒”,即“汉苗”之意。被称为“歪梳苗”。分布在贵州大方、毕节、织金、黔西、平坝、安顺、普定、镇宁、郎岱、六盘水、安龙、兴仁、晴隆、兴义、广西隆林、西林,云南广南、邱北、蒙自、个旧等县市的部分乡村。语言为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织金式。
59海南支系:该支系由大陆迁去,语言、服饰与瑶族“金门”支系基本一致
彝族支系:
1自称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昆明等彝族地区。
2自称为阿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师宗、陆良等彝族地区。
3自称为他鲁苏、他谷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华坪等彝族地区。
4自称为拉武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5自称为撒摩都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昆明郊区。
6自称为他留、堂榔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地区。
7自称为纳若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8自称为纳渣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9自称为六浔薄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从彝族的历史来看,彝族不同的支系、自称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文化的缘由。不同自称的形成除了同彝族形成和繁衍过程中的部落内外战争(冲突)、民族迁徙、彝族社会的等级制度、民族融合以及自然图腾崇拜等诸多因素有关之外,最主要的是与彝族自古以来就延续下来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有关。
彝族是祖灵崇拜最厚重的民族。彝族祭祖大典“耐姆”习俗是彝族宗教活动中“祖先崇拜”的具体体现和缩影,被视为是支系宗教活动的头等大事,是彝族最高级别的祭祀礼仪和彝族氏族宗教活动的重要支柱及纽带。这一宗教体现认为祖先是子孙后代的保护人,是祸、福的主要根缘,人死后回归祖源地与祖宗团聚是对来世的最大愿望,祖源地是宇宙间最美好的乐土,而做好这一仪式对生者和死者关系较大,尤其对死者的关系重大。祭祖大典“耐姆”仪式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成为以氏族宗支为单位的对全氏族宗支祖先的最大的集体共祭礼。
彝族举行“耐姆”共祭仪式,除了具有缅怀祖先业绩、为祖先解除各种“罪过”、超度祖灵以求得子孙兴旺发达为目的外,最主要的而且最重要的目的是氏族分支,叙谱续谱。从这一角度,可以说彝族的历史就是祭祖分支的历史。
在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彝族公认的父系始祖希慕遮传至31世孙笃慕(父系社会)后,彝族开始以父子连名的方式按血统关系记载谱牒。彝族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彝文文献记载曾有三次大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第一、二次分支是发生在
“洪荒”前时期,第三次分支是在“洪荒”后):第一次是希慕遮14世孙道孟尼,道孟尼有9个弟兄8个兄长分别到各地开拓发展,变为其他支系或彝语支民族;第二次分支是希慕遮29世孙武洛撮时代,武洛撮有12个弟兄,11个兄长渡河变成崇拜虎、狮、熊、猴、蛇、蟒、马、树、蜂、鸡等图腾的部族(即凉山彝文文献《勒俄特依》中记载的“武之十二支”),只有武洛撮不变。第三次大分支是“洪荒”后笃慕的六个儿子分为六个部(即彝族史书所记载的六祖分支),即老大慕阿切(武部)、老二慕阿枯(乍部)向南部发展;老三慕阿热(糯部)、老四慕阿额(恒部)向四川雷波以北方向发展;老五慕阿克(布部)、老六阿齐(默部)向金沙江两岸发展。经过三次大的分支以后,彝族各支系越来越发展和壮大。后来六部中的武、乍两部又分出若干个氏族和亚氏族;糯、恒两部分出若干个氏族和亚氏族,直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五百多个家支;布、默两布也在滇东北、黔西北分化出十多个称“勾”的部落王国。这些“勾”部落分出的后裔成为前述德布德施行的亚氏族之祖先,其范围几乎遍布贵州省和云南省滇东北等广大的彝族分布区域。美洲土著的印第安人多以动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氏族的自称,而彝族的氏族自称与之有所不同。彝族多以氏族分衍时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祖先之名作为氏族名称,氏族自称就是这个氏族的共同祖先,历经若干代的繁衍和发展后,氏族自称漫漫的成为了这个支系的自称。由“勾”部落分出的氏族,仅在云南省禄劝县这个地方就发展为若干个亚支系,而自称纳苏颇的黑彝支系又分出十多个氏族、亚氏族支系,上百个家支氏族每次分支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仪式,每次祭祖分支都出现新的氏族名称。随着氏族的发展壮大和时间的推移,氏族自称或亚自称也跟随着主人,成为所居地的支系标志称谓符号。
由于彝族在社会历史长河中传承和延续下来的特定的社会文化习俗所产生的互动因素,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繁多的彝族自称和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称产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如果说不同的彝族自称是彝语氏族地名形成的主要因素的话,那么,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便是造成彝族支系繁多、自称繁杂方言或土语众多的重要原因。
苗族有59个支系,彝族有9个支系。
苗族支系:
1湘西黔东支系:该支系自称“果熊”,旧时称为“红苗”,以湘、黔、渝、鄂边区(即武陵地区)为分布中心。使用语言为苗语湘西方言,内分东部和西部两个土语。东部土语主要通行于湘西沅陵、泸溪、辰溪及古丈部分乡镇,西部土语则通行于湘西凤凰、花垣、吉首、保靖、永顺、龙山、麻阳、新晃,贵州松桃、铜仁、江口、印江、石阡、德江、沿河、玉屏,重庆市秀山、酉阳、彭水、石柱,湖北宣恩、咸丰、来凤等县。现今除湘西、松桃、铜仁和秀山、彭水等县有部分仍保持本族语言和服饰外,其他县已基本汉化。该支系服饰为湘西型各式。
2施洞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贵州台江施洞、老屯、良田、平兆、四新、五河、宝贵、坝场及与之相邻的施秉县马号、六合、双井和黄平县山凯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又称黔东方言)北部土语施洞话,服饰为清水江型施洞式。
3革东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其与施洞支系为亲邻支系,分布于台江革东、交东、宝贡,剑河县温泉、岑松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革东话,服饰为清水江型革东式。
4革一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主要分布在台江革一、台盘,凯里凯棠、翁项、地午、旁海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革一话。服饰为清水江型革一式。
5台拱支系:该支系自称“蒙”,清史称“九股苗”。分布以台江台拱镇为中心,遍及县境内台浓、南省、方省、红阳、登交、坝场、报将以及革一、革东、宝贡等乡镇的部分村寨。使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台拱话。服饰为清水江型台型式。
6巴拉河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清史称“九股苗”、“黑苗”等。分布以巴拉河两岸为中心,遍及雷山县全境,台江县排羊、台盘、南瓦、南宫、交下等乡镇部分村寨,凯里市挂丁、平乐、开怀、格冲、九寨、地午等乡镇部分村寨以及剑河县太拥乡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其中西江、丹江、桂丁土话各有差异,挂丁话被子确定为中部方言苗文标准音点。服饰为清水江江型西江式。
7黄平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贵州黄平县内各乡镇及与之相邻的凯里市旁海、湾水、冠英、平良、大风洞、施秉县之白洗、翁西、新桥、福泉市哲港、萱花、翁军、凤山及麻江县下司等乡镇部分村寨。使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黄平话。服饰为清水江型黄平式、贞丰式。
8高标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在剑河县稿旁、温泉、高标、镇江、观摩乡及台江县革东、交东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稿旁式。
9柳川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剑河县柳川、久敢、九仪、南哨、远通、太拥、展模、翁座、南包、返排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柳川式。
10高丘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于剑河县高丘、柳富、新柳、展牙、南寨、观摩、反皓等乡。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清水型高丘式。
11久仰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于剑河县久仰、摆尾、久敢、镇江等乡的部分村寨和台江县翁脚乡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久仰式。
12巫门支系:该支系自称“姆”,分布在剑河县温泉乡上、下巫门为中心,相邻的岑松、稿榜乡部分村寨及台江县方召、翁脚等乡的部分村寨亦有分布,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巫门话。服饰为清水江型巫门式。
13六合支系:该支系自系“木”,分布在黎平县尚重、六合、大稼、平寨、锦屏县固本及剑河县南加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六合式。
14大塘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为“短裙苗”之一。分布于贵州雷山县大塘、桥港、掌雷、排告、桃江、柳乌,丹寨县孔庆、排调、配寨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短裙型大塘式。
15太拥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为“短裙苗”之一。分布在剑河县太拥、南哨、久敢、九仪、远通、展模、南包、返排、柳川,台江县交下、南宫及雷山县方样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短裙型久敢式。
16舟溪支系:该支系自称“嘎闹”。分布在贵州凯里市舟溪、青曼、鸭塘、万潮、荷花,麻江县下司、白午、回龙、铜鼓、卡乌、共和、宣威,丹寨县南皋、大兴、兴仁,雷山县公统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短裙型舟溪式。
17丹寨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被称之为“八寨苗”。分布于丹寨县城关龙泉镇、金中、杨武、长青、兴仁、岩英、新华、龙塘、合心,三都县高硐、阳基、普安、交黎、苗龙,都匀市基场、桃花、羊列、坝固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有二种,一种存留在杨武乡为中心的短裙型古装式,一种是普遍的丹都型龙泉式。
18平永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在榕江县平永、平江、仁里、乐里、太元、锡里、平阳、塔石、桥来、三江、八开,丹寨县雅灰、排路,雷山县达地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平永式。
20打渔支系:该支系自称“木”,被称为“高坡苗”,“白领苗”。分布在贵州三都县打渔、都江、盖赖、巫不、甲雄、羊福、坝街,丹寨县雅灰、排路,榕江县兴华、定威、八开等乡镇,与平永支系为近亲支系。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雅灰式。
21八开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为平永支系、打渔支系的近亲支系。分布在月亮山周围的贵州榕江县八开、定威、兴华、计划、水尾、加宜,三都县坝街、板甲,从江县加牙、孔明、加鸠等乡镇,广西环江县驯乐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八开式。
22加鸠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为与八开支系等近亲的支系。分布于从江县加鸠、加勉、加牙、寨坪、尧贵,榕江县加宜,荔波县水维及广西环江县驯乐等乡镇之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加鸠式。
23榕江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为清代“古州苗”、“车江苗”之一部分。分布于榕江县古州、八吉、腊酉、车民、中宝、宰麻、加利,从江县停洞、加哨、加民、下江、高岑、信地、增冲,黎平县银潮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高增式。
24岜沙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在从江县岜沙同乐及相邻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岜沙式。
加勉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为加鸠支系近亲支系之一。分布在从江县加勉、加鸠、加牙,荔波县水维等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系加勉式。
25融水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其内分为两个亚支系:分布在广西融水县安泰、洞头、四荣、安陲、中寨、杆洞,从江县高武、中里、潘里等乡镇为一亚支系;分布在广西融水县白云、大年、拱洞及贵州黎平县,广西三江县、龙胜县为另一亚支系。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融水式。
26丹都支系:该支系自系“嘎弄”。他族称之为“白领苗”。该支系分布在丹寨县复兴、金中、乌湾、排调,三都县普安、高硐、交梨、苗龙、三合、拉揽、阳基、尧麓、打渔、介赖及都匀市王司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三都型。
坝固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分布在都匀市坝固、明英、绕河、羊列、新场、基场,丹寨县兴仁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坝固话。服饰为丹都型坝固式。
27重安江支系:该支系自称“戈莫”。分布在黄平县谷陇、黄飘、重兴、代支、马场、重安、崇仁、新州、罗朗、浪洞,凯里市冠英、大风洞、洛棉、龙场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服饰为罗泊河型重安江式。
28罗泊河支系:该支系自称“朦”。清史有“西苗”、“花苗”等称呼。分布在贵州福市县干坝、王卡、仙桥、沙坪、道坪、高石、双谷、汪谷、安谷、杨义司、高坪、岔河、鱼酉、甘巴哨、双龙、城厢、云顶、马场坪、凤山、龙昌,贵定县定东、定南、新铺、光明,麻江县乐坪、景阳等乡镇及龙里县巴江和开阳县等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罗泊河次方言。服饰为罗泊河型罗泊河式。
29中排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之为“白裙苗”。分布在贵州龙里县中排、民主、六广、羊场,贵定石板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中排式。
30云雾山支系:该支系自称“莫”,分布在贵定县云雾、铁厂、小普、江比、谷撒、仰望,惠水县岗度、本底,龙里县岱林、渔洞、摆省等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云雾山式。
31高坡支系:该支系自称“某”。他族称之为“高坡苗”,分布在贵阳市高坡,惠水县大坝、半坡、甲烈,龙里县摆省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高坡式。
32打引支系:该支系自称“们”。分布在惠水县打引、长安,长顺县敦操及罗甸县巴沙等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黔中南B型董上式。
33摆榜支系:该支系自称“满”。分布在惠水县摆榜、斗底,平塘县西关、大塘、新塘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摆榜式。
34摆金支系:该支系自称“毛”,他族称为“打铁苗”。分布在惠水县摆金、甲烈、甲浪、大华、和平、鸭绒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摆金式。
35花溪支系:该支系自称“谋”,他族称为“花苗”。分布在贵阳市花溪、党武、青岩、黔陶、马林、石板、燕楼、麦坪、孟关,清镇县中八、麦格、龙窝、百花湖,平坝县林卡等乡镇,修文县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贯首型花溪式。
36乌当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花苗”,分布在贵阳市乌当、下坝、东风、偏坡、龙洞堡、黔灵、永乐、龙里县洗马、谷龙、猫场、平寨、落掌、龙场、坝子及开阳县与之相邻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贯首型乌当式。
37麦格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之为“四印苗”。分布在清镇市麦格、麦西、龙窝、甘沟、五里、新发。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贯首型麦格式。
38长顺支系:该支系自称为“蒙”,他族称之为“尖尖苗”。分布在长顺县东部、东北部各乡镇及相邻之惠水县长田、赤土、高镇、平坝县大坝、林卡、马路、马场,贵阳市燕楼和清镇县相邻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广顺式。
39边阳支系:该支系自称“答蒙”。分布在贵州罗甸县边阳、董王、冗翁、逢亭,惠水县董朗、新场,长顺县代化及与罗甸县交界的望谟县乐旺、麻山、桑郎等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与当地布衣族服饰相同。
40南丹中堡支系:该支系自称“仡迷”。分布在广西中堡、月里乡的部分村寨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南丹话。服饰为贯首型坪岩式。
41鸭寨支系:该支系自称“木”,清史称“谷蔺苗”。分布在惠水县鸭寨、鸭绒、雅水、甲浪、合爱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中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B型鸭寨式。
42安清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安顺、清镇、普定交界之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安顺型华岩式。
43安普支系:该支系自称“蒙拉”,他族称之为“花苗”。分布在安顺市城郊、东南部、北部、西部及普定东北部、镇宁城关及东部各乡镇村寨中。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44麻山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他族称“白苗”。分布在贵州望谟县麻山、乐旺、桑郎,安龙县洒雨、化力,罗甸县逢亭、纳平、床井、罗悃、罗苏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麻山次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乐旺式。
45岔河支型: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毕节市东南部、大方县境各乡,黔西县部分乡镇,贵阳市乌当、孟关,平坝县下坝、林卡,清镇市中八,镇宁县空洞河等地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乌蒙山型甘河式。
46西林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广西西林县境各乡,隆林县德俄、蛇场,云南广南县董堡、洛里、阿科、黑支果、富宁县田逢、董干,邱北县八道哨、平寨及马关县、文山县、麻栗坡县、砚山县等均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西林式。
47寨和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四川古蔺观文、寨和、石宝及叙永县、兴文县、珙县、合江县,贵州赤水县、仁怀县、金沙县等部分乡镇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寨和式。
48遵义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遵义泗渡、布政、板桥及桐梓县相邻之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49德峨支系:该支系自称“答孟”,他族称之为“栽姜苗”。分布在广西隆林县德峨、田坝、新街、蛇场及相邻西林县的一些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贯首型德峨式。
50鲁沟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青苗”。分布在贵州安龙县鲁沟、洒雨,兴义县佐舍,兴仁县三角地、鲁础营,贞丰县核桃树、纳盘、下烟山及镇宁旧场坝等乡村。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贯首型鲁沟式。
51鲁打支系:该支系被称为“喇叭苗”,分布在贵州晴隆鲁打、中云、长流、花贡、纳屯、普安县丫口、龙吟、茅坪、石古,六盘水花戛、格所、鲁戛等乡镇。
52叙永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花苗”。分布在四川叙永县合乐、分水、摩尼、金尼、两河、小洞等。
53威宁支系:该支系自称“阿卯”,史上多称“大花苗”。分布在贵州威宁各乡,贵州赫章、六盘水市和云南昭通、彝良、宣威、武定、禄劝、曲靖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滇东北次方言。服饰为乌蒙山型威宁式、武定式。
54六冲河支系:该支系自称“蒙”,被称为“小花苗”。分布在黔西北六冲河两岸,南岸以赫章、纳雍、威宁、织金较为集中,北岸以毕节、大方沿岸乡村较为集中。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服饰为乌蒙山型六冲河式。
55阿弓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之为“角角苗”。分布在织金县阿弓、顺聋、普戛、倮木、鸡场,纳雍县德科,六枝特区梭戛、冷坝、鼠场及普定县煤硐、马场等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阿弓式。
56盘县支系:该支系自称“蒙”,“花苗”之一。分布在贵州盘县、普安两县交界地区。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滑石板式。
57开远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博”,即“黑苗”之意。分布于云南开远、蒙自、广南、文山、马关、个旧以及文山、红河所属的其它县市的部分乡镇。服饰为川黔滇型开远式。
58蒙洒支系:该支系自称“蒙洒”,即“汉苗”之意。被称为“歪梳苗”。分布在贵州大方、毕节、织金、黔西、平坝、安顺、普定、镇宁、郎岱、六盘水、安龙、兴仁、晴隆、兴义、广西隆林、西林,云南广南、邱北、蒙自、个旧等县市的部分乡村。语言为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织金式。
59海南支系:该支系由大陆迁去,语言、服饰与瑶族“金门”支系基本一致
彝族支系:
1自称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昆明等彝族地区。
2自称为阿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师宗、陆良等彝族地区。
3自称为他鲁苏、他谷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华坪等彝族地区。
4自称为拉武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5自称为撒摩都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昆明郊区。
6自称为他留、堂榔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地区。
7自称为纳若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8自称为纳渣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9自称为六浔薄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从彝族的历史来看,彝族不同的支系、自称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文化的缘由。不同自称的形成除了同彝族形成和繁衍过程中的部落内外战争(冲突)、民族迁徙、彝族社会的等级制度、民族融合以及自然图腾崇拜等诸多因素有关之外,最主要的是与彝族自古以来就延续下来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有关。
彝族是祖灵崇拜最厚重的民族。彝族祭祖大典“耐姆”习俗是彝族宗教活动中“祖先崇拜”的具体体现和缩影,被视为是支系宗教活动的头等大事,是彝族最高级别的祭祀礼仪和彝族氏族宗教活动的重要支柱及纽带。这一宗教体现认为祖先是子孙后代的保护人,是祸、福的主要根缘,人死后回归祖源地与祖宗团聚是对来世的最大愿望,祖源地是宇宙间最美好的乐土,而做好这一仪式对生者和死者关系较大,尤其对死者的关系重大。祭祖大典“耐姆”仪式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成为以氏族宗支为单位的对全氏族宗支祖先的最大的集体共祭礼。
彝族举行“耐姆”共祭仪式,除了具有缅怀祖先业绩、为祖先解除各种“罪过”、超度祖灵以求得子孙兴旺发达为目的外,最主要的而且最重要的目的是氏族分支,叙谱续谱。从这一角度,可以说彝族的历史就是祭祖分支的历史。
在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彝族公认的父系始祖希慕遮传至31世孙笃慕(父系社会)后,彝族开始以父子连名的方式按血统关系记载谱牒。彝族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彝文文献记载曾有三次大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第一、二次分支是发生在
“洪荒”前时期,第三次分支是在“洪荒”后):第一次是希慕遮14世孙道孟尼,道孟尼有9个弟兄8个兄长分别到各地开拓发展,变为其他支系或彝语支民族;第二次分支是希慕遮29世孙武洛撮时代,武洛撮有12个弟兄,11个兄长渡河变成崇拜虎、狮、熊、猴、蛇、蟒、马、树、蜂、鸡等图腾的部族(即凉山彝文文献《勒俄特依》中记载的“武之十二支”),只有武洛撮不变。第三次大分支是“洪荒”后笃慕的六个儿子分为六个部(即彝族史书所记载的六祖分支),即老大慕阿切(武部)、老二慕阿枯(乍部)向南部发展;老三慕阿热(糯部)、老四慕阿额(恒部)向四川雷波以北方向发展;老五慕阿克(布部)、老六阿齐(默部)向金沙江两岸发展。经过三次大的分支以后,彝族各支系越来越发展和壮大。后来六部中的武、乍两部又分出若干个氏族和亚氏族;糯、恒两部分出若干个氏族和亚氏族,直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五百多个家支;布、默两布也在滇东北、黔西北分化出十多个称“勾”的部落王国。这些“勾”部落分出的后裔成为前述德布德施行的亚氏族之祖先,其范围几乎遍布贵州省和云南省滇东北等广大的彝族分布区域。美洲土著的印第安人多以动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氏族的自称,而彝族的氏族自称与之有所不同。彝族多以氏族分衍时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祖先之名作为氏族名称,氏族自称就是这个氏族的共同祖先,历经若干代的繁衍和发展后,氏族自称漫漫的成为了这个支系的自称。由“勾”部落分出的氏族,仅在云南省禄劝县这个地方就发展为若干个亚支系,而自称纳苏颇的黑彝支系又分出十多个氏族、亚氏族支系,上百个家支氏族每次分支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仪式,每次祭祖分支都出现新的氏族名称。随着氏族的发展壮大和时间的推移,氏族自称或亚自称也跟随着主人,成为所居地的支系标志称谓符号。
由于彝族在社会历史长河中传承和延续下来的特定的社会文化习俗所产生的互动因素,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繁多的彝族自称和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称产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如果说不同的彝族自称是彝语氏族地名形成的主要因素的话,那么,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便是造成彝族支系繁多、自称繁杂方言或土语众多的重要原因。
在 莫洛惹松ꃀꇈꌺꌕ 波澜壮阔的历史衍变发展进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上世纪初到四十年代,地方军阀邓秀廷(丁家阿呷 ꄀꏤꀊꇢ )横行凉山近半个世纪之久,令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夙夜难安,莫洛格子挺身而出,于1927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时左右,刺杀丁家阿呷,上演了一场“荆轲刺秦王”式的悲壮一幕。此举,莫洛格子本人和莫洛家族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改变了莫洛家族的发展走向和生活轨迹;此举,莫洛惹松家族更为人所熟知,直到现在,有不少文人学者,都写文写诗赞颂莫洛格子,民间有很多有识之士和德古苏依 ꅡꈭꌟꒉ , 也认为莫洛格子是刚烈人物,莫洛家族是英雄家族! 莫洛格子不仅仅是莫洛家族的英雄,也是凉山彝人的英雄!我们应该为之自豪,应该铭记历史,铭记我们的英雄祖先!
注:资料上写的是“莫洛额子”、“莫勒额子”,其实,按照彝语读音,应该是 “莫洛格子ꃀꇈꈩꊪ”
一、莫洛格子家世
莫洛格子为莫洛家族中的 “阿热ꀊꌫ” 支,莫洛格子本名叫 “莫洛布都ꁰꅐ” ,又叫五惹格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前后出生,家住 凉山州喜德县博洛拉达乡阿各吉村。
上图:本文涉及到的重要地名地图
莫洛格子的家谱是: 莫洛 ꃀꇈ →阿热 ꀊꌫ →阿乃ꀉꆽ →阿多ꀉꅂ →吉初 ꏣꐍ →俄坡 ꊈꁇ →阿色 ꀋꌋ →吉说 ꐝꎰ →尔族 ꇓꍘ →比俩 ꀘꑎ →阿果 ꀊꇫ →史加 ꏂꐜ →布都 ꁰꅐ (格子 ꈩꊪ ) ,从莫洛到格子是13代。
格子的爷爷 “阿果 ꀊꇫ ” 有四个儿子,人称 “阿果 ꀊꇫ 惹尔 ꌺꇖ ” ,意思就是“阿果四子”:
老大为“阿机 ꀊꏢ ” ,其后代家谱为: 阿果 ꀊꇫ →阿机 ꀊꏢ →依古 ꒉꈬ →路伍 ꇈꃶ →里达 ꆓꄿ →大日 ꄇꏜ →克且 ꈌꐂ ,这一支主要分布在 云南大理 等地;
老二为“史加 ꏂꐜ ”, 就是格子父亲,史加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莫洛格子了,“ 史加 ”这一支因格子刺杀邓秀廷而全遭覆没 ;
老三为“做加 ꍘꐜ ” ,其后代家谱为: 阿果 ꀊꇫ →做加 ꍘꐜ →拉机 ꆿꏸ →尔古 ꇖꈬ →克哈 ꈌꉐ →古哈 ꈬꉐ →克布 ꈌꁬ , 其后代主要分布在 越西普雄 等地;
老四为“做初 ꍘꐎ ” ,其后代家谱为: 阿果 ꀊꇫ →做初 ꍘꐎ →拿打 ꇂꄇ →作哈 ꊚꉐ →有古 ꑿꈬ →杨加 ꑸꐷ →曲哈 ꐎꉐ ,其后代主要分布在 凉山州越西县书古镇倮伍巴嘎、越西县中所镇和西昌礼州 等地。本文有关格子家谱及其部分生平事迹等相关内容,就是老四“做初”的后代莫洛杨加木(16代,现住西昌礼州)提供的。
仅仅从上述家谱来看,“尔族比俩”支系的“阿果惹尔”四子后代,现在已经达到17代了,当然,除上述家谱以外,有可能超过17代都有。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有限,所以,上述“阿果惹尔”四子后代家谱,每一子(支)只选择了一家后代的家谱作参考,希望相关家人们能正确理解和谅解。
莫洛格子身强力壮,平时穿一身彝族服装,戴黑头帕,平常少言寡语,吃苦耐劳,手脚勤快。通过在邓秀廷家当兵的莫色某某推荐,莫洛格子到邓秀廷家当了个弁兵(警卫员),在邓家除保管库房外,大小家务都在干,深得邓家大人小孩喜欢。听说,“格子”这个名字就是邓秀廷取的,他至少在邓家待了多年。
二、邓秀廷其人
邓秀廷,原名文富,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彝名叫 “木呷克底 ꃈꇢꈌꄸ ” ,但是,绝大多数彝人都称其为 “黑呷丁家惹 ꉌꈲꄀꏤꌺ ”、“丁家阿呷 ꄀꏤꀊꇢ ” 。 其祖籍一说是应天府(今南京市境内)兴化县邓家村,另一说是安徽泗县大陆口乡邓大营。明洪武四年(1371年),其远祖邓宝带兵绕道云南沿着安宁河流域北上,驻守冕宁菩萨渡,随后寓居附近的枧槽沟,逐渐子系繁衍,分居各地。后来,邓秀廷的曾祖父邓成鳌迁居甘相营(现喜德县城)附近彝汉杂居的烂坝村(现喜德县且托乡)。
邓秀廷长得又高又黑,严厉时面色铁青,嘴唇乌黑,眼露凶光,给人以威慑之感。邓八九岁时,砍柴度日;十七八岁时,改做生意,因邓精灵乖张,生意越做越活,家境亦越来越殷实;十九岁的时候,邓从烂田坝迁到甘相营居住。21岁时,当上甘相营总团(相当于现在乡镇长兼派出所所长)。小山护路期间,邓由总团升营长小山:又叫小相岭,是一座位于喜德县和越西县之间的山岭,是古南方丝绸之路零关古道段,为当时的贸易大通道。
以上两图:位于小山(小相岭)南麓的登相营,因邓秀廷办理小山哨务期间,在此安营扎寨,所以,很多人称其为“丁家阿呷房子”、“丁家阿呷营房”
从邓秀廷办理小山哨务起,家里就开大锅饭,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开饭时,按汉官、黑彝、曲诺、一般人员、士兵不同等级,分别对待。带有马儿的,加发马料。邓自小生活在彝汉杂居区,其生活习惯,一如彝族,精通凉山各地彝语方言,对答如流,人情往来或逢年过节,都按彝族风俗习惯办事。自当营长开始,邓上身常穿军装,斜挎指挥带,肩不离披毡(擦尔瓦),有时候头包胡绉纱帕,上挽天菩萨,看起来很像一个有官职的黑彝摸样。
邓秀廷知道彝人好酒,专开一座烧房酿酒供应。来者以酒招待,大家席地而坐,边饮边谈,东拉西扯,随随便便。当彝人有酒意的时候,什么事都会讲出来,谈话内容涉及家支内情、亲疏关系及冤家矛盾时,邓秀廷就特别注意,并暗暗记下。邓秀廷没读过书,目不识丁,但本能性的直觉感极强,记忆力又特别强,事无巨细,入耳不忘,结果彝人的什么事情都瞒不了邓秀廷。所以有彝人说:“小山(小相岭)有一个麻雀飞过,邓秀廷都会知道!”或是“小山有一只老鹰飞过,邓秀廷都会知道它是公还是母”。
只要一有机会,邓秀廷便利用他记下的这些“情报”,对彝人或分化、瓦解,或威胁、收买,各个击破。一段时间内,家支、兄弟、父子、郎舅、翁婿之间互相残杀,互不信任。亲戚进门,提心吊胆,亲戚离去,才松一口气,总算又过了一关。比如在1929年,邓秀廷就指使罗红阿渣子杀掉他的亲叔叔罗红耳虎只,像这样被邓秀廷逼得至亲间相互残杀的例子不胜枚举。
邓秀廷对付对手、政见不合者和彝人的手段,主要是暗杀、挑拨离间,挑起彝人内部相互残杀。邓秀廷最毒的一招是:只要他对哪个家支、哪个人不安逸,就用银子雇凶杀人灭口。如果第一个刺客不成功,那他就派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最后将人杀死为止。通过暗杀,邓秀廷杀害了不知多少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曲木藏尧(被邓下毒致死)、蒋儒珍(被刀劈致死)、吴山(邓的结拜兄弟,后反目成仇,被邓用彝人暗杀)、肖绪三(清末最后一科举人,因骂邓“蛮不蛮,汉不汉”——当时民间对邓父有“蛮娘汉老子”之说,被邓用汉人暗杀掉)等等,至于其他被邓暗杀掉的人,不尽其数。
到底邓秀廷屠杀了多少彝人,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我们可以在岭光电(彝名“牛牛慕理”)传记《忆往昔—— 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中描述的岭光电和龙云的对话中可以窥见一斑:
……龙云又说:“有一件事至今还在我心里,就是我在云南的时候,准备送一点枪弹给邓秀廷,后来没有送成。”我(岭光电)说:“好啊,邓秀廷枪杀彝人不到一万也不下五千,如果你再送枪弹给他,那死在他手下的彝人就更多了。”他大吃一惊,忙问:“他(邓秀廷)不是彝族吗”“不是,是彝族他哪会忍心下手。”“啊,我原来以为他是彝族,几乎误事!”
当时,有彝族妇女歌谣是这样唱:“自从出了乌洋芋,没有一天不饱的;自从出了丁家阿呷,没有一夜不愁的”。邓秀廷听到以后,竟让唱歌谣的彝女到邓家来解释清楚。该彝女提心吊胆,抱着必死的心态到丁家阿呷家,没想到凭借自己聪明善言,巧妙化解,不但化险为夷,还意外获得邓的赏赐。当时,彝人有小孩啼哭,大人就会用丁家阿呷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小孩就不敢再哭了。
1944年7月19日下午六时,邓秀廷病死于甘相营,时年56岁。邓自己也知道树敌太多,仇家无数,害怕死后遭报仇,就采用迷惑的手段,让别人不知道自己葬在哪里。现居北京的彝族作家冯良在《甘相营看到的景象——<喜德县>之四》一文中说的是,邓秀廷的坟墓 “原来是我县举行体育运动和群众集会的灯光球场呀。邓秀廷居然把自己的坟地安排在离家不到百米的地方。 ”
三、刺杀丁家阿呷
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彝海结盟》里面的邓秀廷够乖张暴戾、阴险毒辣了吧,其实,现实中的邓秀廷,比影视剧中的邓秀廷还狡诈、阴险、毒辣和残暴!邓秀廷的恶行在凉山可以说罄竹难书,双手沾满了彝族人的鲜血。当时的黑彝和白彝都对邓秀廷暗暗咬牙切齿,不将邓秀廷除掉,大家都是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无法清静。
在邓秀廷身边当弁兵,更是亲眼目睹邓秀廷的种种暴行的莫洛格子、祝尔铁祖(也是在邓手下当弁兵)和祝尔、瓦扎、吉尔等住在甘相营附近,最感受到邓秀廷威胁的彝族家支密谋,决心除掉邓秀廷。
以上三图:邓秀廷在甘相营的住宅,人称“邓公馆”(最后一图为俯瞰图),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27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时左右,邓秀廷和其母、大老婆、罗洪瓦尔等数人在甘相营的屋里(人称邓的老公馆)闲谈,弁兵们多已外出,一切都很安静。莫洛格子和祝尔铁祖两人认为时机已到,便相互暗递眼色。祝尔铁祖就去街上巡哨,莫洛格子悄悄躲到天井门侧边,举枪向屋内的邓秀廷瞄准,也许是邓秀廷命不该绝,莫洛格子正要扣动扳机之际,突然被十二、三岁的小黑彝罗洪史哈(尼别支黑彝)无意中出来看见,罗洪史哈就急忙连指带喊:“阿普(爷爷),阿普,格子!格子!”邓秀廷一怔,一看格子的枪口正对着自己,立刻侧身趴下,埋头哈腰躲过一劫,子弹从邓秀廷的肩头擦过,打在墙上折回来,打伤站在背后的邓母手臂。罗洪瓦尔急中生智,一下子将邓秀廷按倒(也有一种说法是,邓秀廷是通过机关暗道逃走的)。
莫洛格子见邓秀廷已倒下,冲出来,见邓的三姨太吕世春从天井边经过,一枪将她打死在门边。莫洛格子认为邓秀廷已死,思量着这枪声一响,隐伏在城外南山沟打援的各家支彝人就会来,所以没有外逃,跳进邓家珍藏枪弹、金银、鸦片等贵重物品的碉房,将门死死抵上,以待外援。
谁知邓秀廷没有死,几分钟后,回过神来,大声喊:“抓刺客!”顿时弁兵齐集,立刻将大门关上,同时封锁四座城门,通街戒严,搜索盘查。一个彝民见状惊慌,语言对答不当,当即被砍死。一时间,甘相营鸡飞狗叫,一片混乱。
原约定隐蔽在城外南山沟打援的一伙彝人,听到枪声响,认为得手,立即潜行到城边,谁料城门已经关闭,戒备森严,无法进入。
莫洛格子进碉房后,未等到外援的彝人,又听到邓秀廷说话的声音,知道邓还活着,自己就必死无疑,但格子毫无惧色,大气凛然。据说,他在碉房内翻箱倒柜,将邓秀廷珍藏的华丽上装穿上,一边喝酒,一边大喊:“丁家阿呷,你天怒人怨,想干你(杀你)的人很多,他们不干,我今天干了!”又喊:“你们要钢洋的、要大烟的,快来拿去!”将邓氏储藏在碉房内的银元和大烟饼从窗洞往外扔,扔得遍地
民族有哪些分支
本文2023-09-22 04:20: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