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姓: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2收藏

宁姓: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第1张

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

今宁姓多为甯(nìng)姓所改,但宁(nìng)姓与甯(nìng)姓原为二姓,将甯姓写作宁姓也是错误的,简化字方案中,只规定“寜”简化为“宁”,而“甯”作为姓字,并没有被简化。

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实施的“汉字编码字符集”,就保留了“甯”字在电脑简体字库中。2009年,国家语委历时8年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也为“甯、氾、仝、溪、缐”等姓氏得以正名。出于对家族传统的尊重,特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级字表中。表中明确提到:“甯:nìng,仅用于姓氏人名,其他意义同‘宁’。”

作为姓氏,甯与宁读音不同。东汉《说文解字》中“甯”字音为“乃定切”、“宁”字音为“奴丁切”,对应的拼音分别是nìng和níng,历代辞书也是沿用这两个读音。

241 宁(nìng)

241 宁(nìng)

寻根溯源

宁姓源自姬姓。上古周朝时,卫国有位公族叫卫成公,卫武公将其儿子姬季亹(wěi)封于宁邑(今属河南)。他的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称宁氏,世代相传姓宁。

变迁分布

宁姓早期主要在河南北部居住。汉代以前,在山东、山西、湖北等地活动。汉唐之间,在齐郡(今山东临淄一带)形成宁氏望族,有的已远播广西。宋代以来,在安徽、甘肃、河南、山东、河北、湖南、广西、北京、辽宁等地均有宁氏分布。

名人荟萃

宁俞:卫国大夫,就是大名鼎鼎的卫武子,贤明忠勤,于卫文公有道之时,无事可见,当卫成公无道之日,却不避艰险,被孔夫子极口赞美为“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戚:春秋齐国大臣。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宁成:西汉官吏。南阳穰县(今河南省邓县)人。他任济南都尉时,执法严厉。后来任关都尉时,出入关的人都哀叹:“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后辞官回乡经营,大富大贵,家族昌盛。

宁完我:清代大臣。辽东辽阳(今属辽宁省)人。顺治元年(1644)起用为学士,不久擢弘文院大学士。曾三次任会试主考官,充《明史》、《清太宗实录》总裁官。十年授议政大臣,次年因争权夺利,排陷陈名夏致死。后以年老休退。

目前的百家姓源自宋朝,宋朝皇室姓赵 ,所以排第一,皇后姓钱,所以排第二,其次根据姓氏的人数来排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麹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梁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排序 姓氏 人口数(万人) 占总人口百分比

1 王 9468 710%

2 李 9276 696%3 张 8550 642%4 刘 6882 516%

5 陈 5673 426%

6 杨 3960 297%

7 黄 2876 216%

8 赵 2702 203%

9 周 2506 188%

10 吴 2376 178%

2013年出版的《中国四百大姓》,列出了人数都在8万以上的姓氏,恰好是400种,其中绝大多数姓氏都有多个来源,也有如智姓等少数姓氏渊源单一。

人民网报道: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排名前十的是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姓氏在我国东中西地域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姓氏显示出了地域的聚居性和多样性。

例如,位于首位的王姓在东部地区占383%,中部占260%,西部占235%,东北部占122%。

科学家还将陆续发表中国前300个姓氏的数据和分布地图,重新出版《中国姓氏大辞典》,包括至今已收集到的23000多个姓氏,以推进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如智姓),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参考:网页链接(人民网)

宁姓姓氏起源:宁氏起源

--------------------------------------------------------------------------------

获嘉概况 获嘉介绍

--------------------------------------------------------------------------------

古老、浑厚的黄河赐予了获嘉广袤富饶的土地。有着悠久历史的获嘉县,设置县级建制,已有两千多年。它北依太行,南临黄河,距省会郑州50公里,距首都北京600公里,东至新乡市14公里,西邻富含生铁、煤炭等矿藏的焦作、山西。辖区面积473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耕地面积468万亩。

勤劳善良、精明能干的获嘉人民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领全县工作大局,在“干”字上下大力气,在“大”字在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发展,一项项事业蓬勃发展:企业转机制,工业发展迈大步,农业调结构,高效农业枝繁叶茂,城市创“五城”,县城品位步步提升……发展的获嘉、奋进的获嘉、美丽的获嘉越来越成为亲商、尊商、爱商、富商、环境优良的投资热土。靓丽的获嘉,正展开美丽无比的双臂,热忱的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共创大业,共铸辉煌!

宁 姓 源 流

宁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历史悠久。西汉《急就章》一书上,已列为汉代常见的姓氏之一,宋代编的《百家姓》中列为第241姓,《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宁姓名人28例。那么,宁姓何时起源?他的始祖是谁?源于何地?宁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些都是宁姓族人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根据历史资料,逐题作一解说,供宁氏宗放族后裔阅读,也请专家学者评审,多给我提宝贵意见。

一、 寻根问祖。

首先谈宁氏起源,宁氏起源有三。

一是源于姬姓,周文王(姓姬)。周灭商朝之后,即春秋时期,分封姬姓诸侯,文王封他的儿子康叔于卫(今河南濮阳一带)建立卫国。其后裔有卫成公,成公子季亹,又封于卫地宁邑(在今河南获嘉县一带),其后裔以祖上食邑(封地)为氏,遂有宁姓。《姓氏急就篇·注》对此历史资料有记载。姬姓宁氏是黄帝后裔,周文王是其远祖,宁氏先祖为康叔,始祖应是季亹。

二是源于赢姓,这支宁姓是以谥号为氏。秦国君襄公姓赢,秦襄公的曾孙对秦国有功,因而去世后谥号为"宁"。后世称他为"宁公",其后裔支庶以祖上的谥号为氏,由赢姓改为宁姓。《元和姓纂》一书有此记载。赢姓宁氏始祖为宁公。

三是改姓。少数民族中有改为宁姓者。清满州八旗有宁古塔氏、宁佳氏等,后有人改为宁姓,是以地名为姓氏,如宁古塔多尼喀,是清镶白旗人。蒙古族中也有改为宁氏者。

另外,大陆各省原有宁、甯两姓,因文字简化,均简为"宁"当今已宁、甯不分。

二、宁氏祖根地考证

宁氏祖根地在哪里,姓氏书上有二说,一说宁氏祖根在河南获嘉县,一说在河南修武。根据有关资料查证,获嘉、修武两说实为一地。

宁氏祖地源于古宁邑,关于古宁邑地名的沿革史籍有如下记载。

《韩诗外传》载:周武王伐纣,走不到邢邱,盾折断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惊惧,召太公询问:"出现这种情况是否说明不应该伐纣呢?"太公对曰:"不然!盾折断为三,说明军应分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是想淋洒兵士"。而后,周武王就勒兵修武,住于宁邑,还把邢邱更名为怀,改宁邑名修武。《方舆记要图记》载:"获嘉是周武王伐纣修武之地。"《一统志》载:"今获嘉治(即获嘉县城,县的政治中心)即古修武之地。"《水经注》载:"修武固宁也,亦名南阳。"《汉书武帝记》载:"元鼎六年,东将到缑氏,至左邑桐乡,得知南越攻破的喜讯,就命名该地为闻喜县。春,到汲新中乡,又得到吕嘉的首级,就命名该地为获嘉县。"《获嘉县志》记载:"南阳故城即宁邑故城,在县西二里,今名南阳屯,获嘉古宁邑,亦曰南阳。"注:南阳故城遗址,在今获嘉县城西一公里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城遗址西边有南阳屯村。《获嘉县志》又载:"修武故城在县城西北崇兴寺东,世传是旧县治,故址犹存(崇宁寺在今县城外西北隅)。"

以上历史资料和当地文物遗址证明,获嘉县这片热土从上古到夏、商奴隶制社会时期均为宁邑。商末周武王伐纣时改为修武,汉武帝时改为获嘉,因在此得吕嘉首级,至隋开皇四年至今均称获嘉。但在周初分封姬姓诸侯时,封周文王儿子康叔建卫国,康叔之后有卫武公,春秋时期武公封其子季亹于卫地宁邑,后裔以祖上食邑(封地)--宁为氏,而有宁姓。至今宁姓已有3000年的历史,宁姓祖根地在获嘉县是有根有据的。持修武说者,其地亦是今获嘉县,(古宁邑可能比今获嘉县的土地面积宽广,包括今修武县境)因获嘉县曾命名过修武这一地名,对宁氏祖根地说成修武亦有历史根据。总之,宁氏寻根谒祖,应组织大寻根,多走一些地方为好,濮阳、获嘉、修武等地均为寻根谒祖旅游的好地方。

三、宁氏名人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宁氏家族中出了不少名人,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春秋时有宁戚,是周代卫国人,幼年家贫,为人挽车。曾走到齐国,在车下喂牛时,扣着牛角唱歌,唱道:"生不逢尧与舜禅"。齐桓公得知他的歌词,很惊喜其才华。就将他拜为上卿,后升迁为国相。有楹联诗赞他quot;扣角兴歌,得为霸佐"。春秋还有宁越,是越国人,一说是秦国人。宁越是和徐尚、苏秦、杜赫同样有才干、有计谋的人。一生苦读,成为齐威王的老师。亦有楹联诗赞他:"读书发愤,卒为王师"。周代还有宁俞,曾辅佐卫成公,成公被晋国扣压,宁俞遂辅佐国君复兴国家。世人称赞他忠心保国之志。有楹联诗赞曰:"辅君复国表其忠。"

西汉时有宁成,穰人,官至中尉,受皇室宗亲排挤,他遂辞官回家,发誓道:"任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安可比人乎?"后来他果然置田千余顷,役民千万家,资产数千万,成为巨富。唐代还有宁原悌,曾修国史,秉笔直书,巢刺王妃之事,唐玄宗想要他修改,他违旨不改,任丢官不屈笔,亦有楹联诗赞曰quot;修史直书全其节" 。宁姓名人还有宋代宁涛,是华阴人,画家。元代有宁玉,臂力过人,官至师职,礼贤下士,人称有古良将之风度。明代还有宁坚,邵武人,是凤阳府同知。当代宁氏人心系祖地,在全国各地及海外各地和地区,艰辛勤奋,奋发学习,与时俱进,在各行各业作出了贡献。

四、宁氏郡望及人口分布

宁氏族人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上,迁徙繁衍,名人辈出,形成了宁氏郡望,即当地的名门望族,如齐郡(今济南)即是宁氏的郡望。宁姓人口,因原有宁、甯两姓,汉字简化后,统合为宁,今宁姓人口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5%。尤其是北方各省,如吉林、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南省和辽宁省多宁姓。以上七省的宁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宁姓人口的63%。宁姓人口也有迁往南方各省和海外各国及地区者,总之,宁氏族人在各地落户,都为当地的发展和兴旺做出了贡献。他们也是急切盼望回祖地获嘉寻根谒祖,回老家看看。

以上对宁姓有关问题研究尚感资料不足,希望宁氏族人和读者,特别是姓氏文化的专家学者提出批评指正。 (此文发表于2003年《历史研究》第二期)

(杨静琦,系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河南省地方志协会一、二、三届会长、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地方志编委总编室原副主任。)

分类: 生活 >> 生活常识

问题描述:

有谁知道“宁”的来源?

解析:

宁甯二氏相通 系承姬姓后裔

作为人的姓氏,宁、甯二氏,一向是相通的。虽然有人把他们严格划分为两个姓氏,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混为一谈,在书写时,宁、甯不分,连最伟大的史书《史记》也不例外。

那么,在实质上,他们究竟是形别姓异的两个不同姓氏,还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分别的一家人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行熟读《姓氏考略》所记载的这段文字:“甯,卫康叔之后,至成公生季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记》作宁成。”

由这段文字看来,宁、甯二氏,的确是一父所生,同母所出,绝对可以不分彼此,混为一谈。换言之,这个家族的子弟,可以把自己的姓氏写为“宁”,也可以比较省事地写作“甯”。

这个可以有两种写法的姓氏,《姓氏考略》上记述得很清楚,是从春秋时代的卫国来的,发祥于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带,是源远流长的一个古老家世。他们的始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在当时被封为诸侯的周文王众多子弟之中,表现得出类拔萃,曾经于周公诛灭反叛的武庚之后,把殷朝的遗民治理得皆大欢喜。后来,更被其侄周成王举为司寇。

不过,在不分彼此的宁、甯二氏之中,宁氏还有另外一支组成份子,所以过去才会有学者主张严格区分这两个姓氏,不宜混为一谈。

宁氏的第二支组成血脉,根据考证,是赫赫大名的秦始皇的本家,也就是上古颛顼帝的嬴姓后裔,这一点《姓纂》和《急就篇》有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氏”。

这派说法,言之成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应该把宁、甯二氏严格地划分。但是,如果进一步追溯,则嬴姓的始祖颛顼,是黄帝的曾孙卫康叔的父亲周文王,也是黄帝的姬姓后裔。姬、嬴二姓既然统统都是源自黄帝,则显而易见,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也都是同父所生。所以,宁、甯二氏似乎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

被普通承认源自3000年前卫国的宁氏,继承其杰出先人卫康叔的光荣传统,在春秋时代表现得出类拔萃,不同凡响。当时的两位卫国人宁俞和宁戚,都是长久以来备受敬仰的历史人物。

宁俞,就是大名鼎鼎的卫武子,是当时卫国的大夫,贤明忠勤,于卫文公有道之时,无事可见,当卫成公无道之日,却不避艰险,被孔夫子极口赞美为“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戚是春秋初期的卫国人,修德不用而商贾,宿于齐国的东门之外。有一天,率先称霸诸侯的齐桓公夜出,听到他饭牛扣牛角而歌,从歌词中,知道他的贤德,就命管仲迎拜为齐国的上卿,果然高明,后继管仲为齐相。

宁姓: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

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今宁姓多为甯(nìng)姓所改,但宁(nìng)姓与甯(nìng)姓原为二姓,将甯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