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兰考县有什么历史典故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5收藏

焦裕禄兰考县有什么历史典故,第1张

焦裕禄到兰考时,兰考县正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为改变兰考面貌,他抽调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他带领大家跋涉五千里,查清了全县大小风口84个,逐个进行了编号、绘图,为防灾抗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1963年9月,他调查总结群众的抗灾救灾经验,在全县推广"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村的道路"

1963年秋,兰考连续下了13天雨,全县11万亩秋粮歉收,22亩受灾他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全力抢灾救灾带领干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把人民政府的救济粮款给受灾群众送上门

焦裕禄诚恳待人,善于团结同志反对干部特殊化一次他发现孩子看戏没买票,就对全家进行了一次不能搞特殊化的教育,并把戏票钱给戏院送去接着建议县委起草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焦裕禄(1922~1964) 出生于山东博山崮山镇北崮山村一个贫农家庭里,因家庭贫寒,幼年只读了几年书。日伪统治时期,被抓劳工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1943年秋,他给地主当长工。1946年1月加入中国***,同年3月参军到了河南,历任尉氏县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及团地委宣传部长、副书记等职。1953年6月,任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6月,任尉氏县县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12月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焦裕禄到兰考时,兰考县正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为改变兰考面貌,他抽调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他带领大家跋涉五千里,查清了全县大小风口84个,逐个进行了编号、绘图,为防灾抗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1963年9月,他调查总结群众的抗灾救灾经验,在全县推广“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村的道路”。

  1963年秋,兰考连续下了13天雨,全县11万亩秋粮歉收,22亩受灾。他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全力抢灾救灾。带领干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把人民政府的救济粮款给受灾群众送上门。

  焦裕禄诚恳待人,善于团结同志反对干部特殊化。一次他发现孩子看戏没买票,就对全家进行了一次不能搞特殊化的教育,并把戏票钱给戏院送去。接着建议县委起草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1964年春天,焦裕禄同志病情恶化,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强调工作忙离不开不去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嫌药贵不肯买,他继续坚持下乡工作,肝痛发作自行车不能骑,他就推着走。当他躺在病床上时,仍在思考如何撰写改变兰考面貌的文章。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然惦记着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家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的盐碱地上麦子长得怎么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急性复发逝世,终年42岁。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的社论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长篇报道文章

  焦裕禄年谱

  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村。

  1943年秋,焦裕禄在江苏宿迁县给地主当长工。

  1945年,焦裕禄在家乡参加民兵,并参加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1946年1月,焦裕禄加入中国***。并参加县武装部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焦裕禄带领民兵参加过不少的战斗,后调山东渤海地区,参加土地改革复查工作。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离开山东,到河南尉县工作,先后担任副区长、区长、中共区委副书记、共青团县委副书记等职。

  1951年,先后在陈留地委、郑州地委担任共青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1953年6月,焦裕禄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先后担任车间主任、科长等职,在此期间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一年。

  1962年6月,焦裕禄重新回到尉氏县并但任县委书记处书记。

  1962年12月 焦裕禄到兰考县工作,先后担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1963年9月,他调查总结群众的抗灾救灾经验,在全县推广“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村的道路”。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急性复发逝世,终年42岁。

  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写作通论》学习笔记

      《写作通论》正式讲写作,首先讲的是“材料”。作者说“要想写文章,先得有材料”。材料之于文章就像人的“血肉”,人要丰满、健美,材料之于文章也是这样。“你没有内容,缺‘血’少‘肉’,皮包骨头似地只有干巴巴的几条筋,那就象是瘦得可怜的‘小瘪三’一样,不像一个健康的活人”。作者寥寥数语,形象的比喻,让我们理解了“材料”的重要性。

      什么是“材料”?

      “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为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材料也称之为素材。

      作者从材料的占有、鉴别、选择、使用,四个环节进行讲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的材料就好比巧妇的炊‘米’,而且要多多益善。

      作者说:“写作,其本质是一种‘表现’。所谓‘言为心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必须是有所感悟,有所激动,有所发现了,才借语言文字加以表现,发而为文”。所以,作者接着说:“从来都是先有‘吸收’,后有‘表现’;为着‘表现’,必须‘吸收’。所谓‘吸收’,就是摄取客观外界的营养:思想的营养,生活的营养,知识的营养,文化艺术的营养,文字表现的营养等等。一条是直接经验,用自己的全部感官去读世间这一大本‘活书’;再一条就是间接经验,通过‘阅读’借鉴前人的成果。没有这种‘吸收’,即由外到里的摄取,就根本谈不上有任何‘表现’,即由里向外的反映”。这应该是常讲的“输入”吧。

    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诸多文字巨匠在“占有材料”上的故事和论述。

      俄国作家契科夫曾对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说:“十多年来我一直在这笔记本上记下我自己的一切见解和印象。铅笔字已经开始淡了,于是我决定用墨水笔把它重描一遍;……,还没有利用的材料,足够写大约五百个印张。足足可以写五年呢。”

      我国作家秦牧主张建立“材料仓库”。他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作者借由秦牧先生的说法,形象的概括搜集材料“要库门大开,勤于进货,时不分古今(历史的和现实的材料都要),地不分中外(中国外国的材料都要),质不分正反(正面的和反面的材料都要),类不分点面(具体的和概括的材料都要)。”可以写“素材笔记”,可以做“资料卡片”,还可以置“材料手册”,搞报刊“剪辑”等等,习惯和喜欢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做好分类,以方便查找。好比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于写作而言,材料的积累是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许广平在追忆鲁迅先生时说:他“脑子里总是储备丰富,无论古今中外、大小题目,他都能应付自如。”虽然我们做不到鲁迅先生那么好,“心向往之”“取法乎上”总是应当的。

      那么,没有材料的积累会怎么样呢?

      作者说:“很多时候,我们写作的失败,不在动笔之后而在动笔之前。材料贫乏,内容空洞,是不可克服的致命伤。表达能力是有‘弹性’的:材料充实,内容生动,表达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相反,材料干巴,内容苍白,表达能力就会随之下降。”

      作者认为材料的占有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有志于写作的人是必须要付诸行动的。

    作者说:所谓“鉴别”,就是解决对材料的“认识”问题。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中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你感觉到了,把它占有了,但是不真正“理解”它,没有“吃透”它,你还是不会用或用错了。

      人们常说“慧眼识珠”,都知道“伯乐相马”“悟空辨妖”,这“识”“相”“辨”就是“鉴别”的功夫,判断的能力,实际是个“眼力”“眼格”问题。所以,作者认为“其实,‘鉴别’才最能反映作者的才、学、胆、识!”

    “鉴别宜‘精’”。要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精鉴”,“把材料的表象和实质,本质意义和旁属意义,轻和重,大和小,主和次,真和伪,典型和一般等等这些问题都弄清楚,搞透彻了,那么,选择材料也就胸中有数了。”

      所以说“鉴别”是“选择”的前提。鉴别是写作人对材料的认识,选择是对材料的取舍。没有认识,即无取舍;没有正确的认识,即无恰当的取舍。写作的人要炼就鉴别的火眼金睛。

      这个章节的内容实在是关乎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大家的文章那么富有穿透力。

    作者开宗明义强调,选择材料贵在一个“严”字。矛盾先生的一段话形象而精辟的道出选材“严”的问题,“选用的时候,可就要象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 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卡”。

      占有材料要多多益善,以十当一,选择材料,要以一当十。作者说:“在这一‘多’一 ‘少’之中,包含着‘质’与‘量’的很深刻的辩证法。大凡好的文章,有功力的文章,内涵深刻的文章,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它写出的文字背后,还有许多没有写出的东西做其后盾。所谓文章的‘底力’、‘威慑力’,就是指的这种潜在于文章字里行间的,文章背后的支持力。‘后盾’越强,文章就越有‘底气’,越有‘份量’”。这段话剖析的太好了。前不久重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就有这样的感觉,一句话,一个动作,一段情节都可以体味到背后的深意,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读完了,那个人物形象会挥之不去。

      材料的“严选”总要有章可循吧,作者提出四点原则。

      第一,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第二,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第三,要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

      第四,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除了以上四点,选材的时候还要照顾到“对象”的特点;要选自己熟悉的东西等等。

    这几部分内容,作者分别列举了著名作家的例子。

      冰心先生曾写有《咱们的五个孩子》,主题是在新中国,孤儿不孤,他们受到社会各方的爱护和帮助,还被培养成材。写作之前,冰心走访了街道办事处、学校、居民院儿,材料记了小半本,还看到全国各地写给孤儿们的信等等。冰心先生说:“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写得不那么拖泥带水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凡是同孤儿没有直接关系的事都把它丢掉。要是实在舍不得丢掉,就留下作为副产品,在别的文章里再写。有些即便同孤儿有关系的,也把它总起来说,不把它分开说。”一切材料的取舍都要服从与表现孤儿成长这一主题的关系的轻重、远近,来决定,这是老作家留下的宝贵经验。

    关于“要选择典型的材料”,作者讲了一个小故事。

      夏衍先生有一篇散文《野草》,一开篇提出来一个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的力气最大?”有人说是大象,有人说是狮子,众说纷纭,但是答案全不对,世界上力气最大的竟是植物的种子。

      何以见得?夏衍先生引用了一个极好的材料:

      人的头盖骨结合的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予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 夏衍《此时此地集》

      这是一个典型的材料,这个材料在《野草》中是立论的基石,它立住了,这篇文章就站稳了。相反,如果这个关键材料不典型,立不牢,全篇文章也就会一推就倒。足以见得典型材料的作用之大。

      什么是典型材料呢?作者概括道:“凡是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就可以称之为典型材料”。

      选材的“真实”“准确”,应该说既是选材的要求,更是写作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学风。

      作者讲,真实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它不是‘假’的,‘编’的,弄虚作假,胡编乱造不行;其二是说,它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表象,而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一定的本质”。所谓准确,“就是确凿无疑,可靠无误”。

      作者讲到马克思是如何写作选材的,实在是我们的榜样。马克思在写作时,“从不满足间接得来的材料,总是找原著寻根究底,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即令是为了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引自保尔·拉法格《忆马克思》)。马克思的著作被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称作:“每一个字都是一支必中的箭,每一句话都是有事实做根据的沉重控诉,是真实不可驳的赤裸的真理”。

      这部分内容分从三方面展开。

      第一,决定其叙述的先后顺序。

      第二,确定其叙述的详略程度。

      第三,显示材料的情调和色彩。

      材料的“使用”直接关乎主题的表现,也是材料的占有、鉴别、选择之后的“实战”阶段。

      材料使用的先后顺序与文章的层次结构有关系,有先有后,具有内在的逻辑。尤其是同类材料的叙述先后顺序,可以按不同的侧重点依次铺开。作者例举了原载于一九六六年二月七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里边其中一节写了四个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性质相同,文章作者即按着“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叙述,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兰考的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

      关于材料使用的详略,作者讲的原则是:“重要的材料宜详,次要的材料宜略;具体的材料宜详,概括的材料宜略;‘新’材料宜详,‘旧’材料宜略;人所难言者宜详,人所易知者宜略”。以达繁简适度,浓淡相宜之效。

      显示材料不同的情调和色彩,是“使用”材料的核心问题。

      作者说:“材料‘好’,只是素质好,写得‘好’需要的是‘行家’,需要的是驾驭文字的‘功力’”。作者具体讲,“同样的材料,在不同作者笔下,往往有不同的效用:它所显示的情调不尽相同;它所表现的力度不尽相同;它所展示的魅力也不尽相同”。

      鲁迅先生自然是“使用”材料的高妙之人,书中援引了先生的一段叙述:

      从前海涅以外诗人最高贵,而上帝最公平,诗人在死后,便到上帝那里去,围着上帝坐着,上帝请他吃糖果。在现在,上帝请吃糖果的事,是当然无人相信的了,但以外诗人或文学家,现在为劳动大众革命,将来革命成功,劳动阶级一定从丰报酬,特别优待,请他坐特等车,吃特等饭,或者劳动者捧着牛油面包来献他,说:“我们的诗人,请用吧!”这也是不正确的;……。

      这是《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的一小段,是说明“以为诗人或文学家高于一切人,他底工作比一切工作都高贵”的观念是不正确的,是很容易变成“右翼”的。读来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没有板着面孔训人的味道,非常亲切自然。这种活用材料的本领是很高明的,应为学习的范本。

      在讲完材料的“占有”“鉴别”“选择”“使用”四个环节之后,作者语重心长的说:“我们应该具有多副笔墨,多种手段”。文章的材料做到博采、精鉴、严选、活用,这绝不是短时日可以达到的功夫,努力吧。

      学中写,写中学,其乐无穷。

兰考县辖5个镇、11个乡:城关镇、固阳镇、南彰镇、张君墓镇、红庙镇、城关乡、三义寨乡、坝头乡、爪营乡、谷营乡、小宋乡、孟寨乡、许河乡、葡萄架乡、闫楼乡、仪封乡。城关镇:北街居委会、东街居委会、西街居委会、南街居委会、春场居委会。 固阳镇:辖40个村委会:城内村、任庄村、曹寨村、吕堂村、范寨村、水驿村、马目村、岳寨村、牛营村、柳园村、前孔场村、后孔场村、王场村、梁场村、牛场村、张庄村、前双井村、后双井村、范场村、崔寺村、黄口村、朱庄村、梁寨村、秦寨村、贺庄村、后李场村、刁楼村、左寨村、宋营村、东三村、东二村、东一村、西关村、前李场村、王庄村、南关村、郝场村、端庄村、雷寨村、汪营村。南彰镇 :辖33个村委会:南彰村、司寨村、候寨村、胡里村、刘堡村、南庄村、李堡村、李家滩村、孙桥村、王茂店村、双楼村、肖庄村、王庄村、五里河村、杜东村、杜西村、张贯主寨村、刘寨村、徐洼村、宋庄村、前城子村、后城子村、代李陈村、苏庄村、周庄村、川里村、翟庄村、郭冲斗村、吕庄村、史庄村、裴寨村、蒋庄村、南郭庄村。张君墓镇 :辖51个村委会:张南村、张西村、徐寨村、龙王庙村、阮寨村、中刘寨村、张北村、张东村、袁庄村、刘土山村、小胡庄村、吕庄村、冯庄村、北孙庄村、王土山村、赵寨村、东马庄村、大胡庄村、石寨村、候集村、大王庄村、马集村、杜庄村、大李庄村、东李庄村、焦里河村、孙庄村、郑庄村、胡元子村、半截楼村、石楼村、孟楼村、李三阳村、东官路村、南王庄村、贾马口村、林河寨村、万土山村、沈宋集村、孔庄村、张新村、翟庄村、魏花园村、刘埠口村、曹李村、马庄村、三营村、宁庄村、后杨庄村、李教官村、石庄村红庙镇 :辖27个村委会:西村、双杨树村、程庄村、葛寨村、西刘陈铺村、东刘陈铺村、堤西村、堤东村、武营村、牌坊村、庙台村、王庄村、郭庄村、北村、东村、关东村、白楼村、亓庄村、凡庄村、土岭村、代庄村、毛草庄村、管场村、孔庄村、李庄村、青龙岗村、普营村。城关乡 辖40个村委会:许贡庄村、二坝砦村、鲁屯村、姜楼村、王庄村、高场村、新韩陵村、栗场村、绳庄村、东北场村、赵庄村、盆窑村、韩陵寨村、五爷庙村、老韩陵村、牛王庙村、胡集村、朱庄村、陈寨村、市皓村、韩村、豆寨村、杨山寨村、常庄村、范楼村、孙庄村、余寨村、李寨村、司野村、古寨村、桂李寨村、陈斗寨村、金营 三义寨乡 辖40个村委会:康寨村、蔡楼村、孟南村、薛楼村、老茄庄村、后尖庄村、夹河滩村、付楼村、徐庄村、曹新庄村、河渠村、孟西村、前尖庄村、孟东村、南马庄村、陈砦村、羊皮寨村、白云山村、丁圪档村、孟丁寨村、管寨村、李沟村、候寨村、张楼村、杨圪档村、贾堂村、老文村、西马庄村、宗寨村、前宜王村、后宜王村、油坊 坝头乡 辖15个村委会:雷集村、朱庄村、坝头村、扬庄村、雷新庄村、孟房村、高寨村、张庄村、长胜村、栗场村、朱庵村、魏庄村、双井村、韩李村、南北庄村。 爪营乡 辖15个村委会:一村、二村、三村、四村、曹庄村、栗西村、栗东村、齐场村、程庄村、卜场村、黄窑村、朱场村、程场村、贾寨村、樊寨村。 谷营乡 辖26个村委会:谷西村、中东村、中西村、四明一村、四明二村、四明三村、袁寨村、谷东村、碱庄村、东张村、西张村、凡集村、代寨村、高一村、高二村、马寨村、文集村、李门庄村、岳寨村、姚寨村、谷营张庄村、金庙村、霍寨村、蔡集村、陈庄村、新庄村。 小宋乡 辖38个村委会:北村、东村、小宋袁寨村、孔庄村、张庄村、梨园村、罗寨村、西村、袁庄村、曲楼村、唐寨村、徐唐村、王府桥村、翟庄村、张庄寨村、郭店村、方店村、孔庄寨村、龙庄寨村、刘金堂寨村、辛庄村、西南村、南元村、小宋村、西邵岗村、程寨村、东邵一村、东邵二村、东邵三村、三合义东村、三合义西村、王元子村、王岗村、贾寨村、张东村、张西村、王胡村、梨园西村。 孟寨乡 辖19个村委会:何二庄村、王楼村、孙西村、孙东村、肖菜庄村、憨寺村、曹庄村、孟寨村、韩营村、虎羊寨村、大力寨村、宋庄村、憨庙村、刁庄村、谭庄村、马林寨村、坝城寺村、韩西寨村、小付堂村(,21个自然村,142个村民小组)。 许河乡 辖24个村委会:许河村、韩庄村、董西村、姜楼村、西扫怀村、董元村、崔元子村、新庄村、董东村、杨堂村、黄集村、吴河村、老西村、赵楼村、杨桥村、周庄寨村、张保府村、东扫怀村、张油坊村、靳庄村、黄庄村、老东村、董中村、董南村。 葡萄架乡 辖20个村委会:葡萄架村、南加坡村、赵垛楼村、回回营村、转香庙村、何庄村、贺村、黄寨村、王大瓢村、韩相坡村、翟庄村、后杨庄村、杜寨村、平房村、土山村、王庄村、马店村、李寨村、陈步口村、董庄村(,44个自然村)。 闫楼乡 辖24个村委会:闫北村、闫南村、汴寨村、郭庄村、马庄村、柳园村、大李东村、王玉堂村、元子村、小李庄村、田庄村、高寺村、陈集村、王庄村、李西村、东茨丰村、薛店村、宋庄村、肖庄村、西茨丰村、大付堂西村、大付堂东村、郭庄西村、郭庄中村。 仪封乡 辖34个村委会:仪封村、东岗头村、毛古村、代庄村、董庄村、台棚村、陈楼村、李寨村、圈头村、什伍村、张寨村、野庄村、白口村、吕拐村、耿庄村、孟寨村、胡寨村、西二里寨村、秦寨村、魏寨村、土山村、代寨村、刘岗村、蔡岗村、坝头村、东营村、西营村、乡三合庄村、东二里寨村、郝寨村、菜园村、俞家园村、谢庄村、金庄村。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员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就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去了。

  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段练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呼呼的。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

  连年受灾的兰考,整个县上的工作,几乎被发统销粮、贷款、救济棉衣和烧煤所淹没了。有人说县委机关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供给部。那时候,很多群众等待救济,一部分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少信心,少数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灾区工作。他们害怕困难,更害怕犯错误……

  焦裕禄想:"群众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首先改变县委的精神状态。"

  夜,已经很深了,焦裕禄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披上棉衣,找县委一位副书记谈心去了。

  在这么晚的时候,副书记听见叩门声,吃了一惊。他迎进焦裕禄,连声问:"老焦,出了啥事?"

  焦裕禄说:"我想找你谈谈。你在兰考十多年了,情况比我熟,你说,改变兰考面貌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副书记沉思了一下,回答说:"应该在思想前面加两个字:领导。眼前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

  两个人谈得很久,很深,一直说到后半夜。他们的共同结论是,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别是要对县委的干部进行抗灾的思想教育。不首先从思想上把人们武装起来,要想进行除"三害"的斗争,将是不可能的。

  严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只说了一句:"走,跟我出去一趟",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持着尺把长的冰柱。许多逃荒的灾民扶老携幼拥挤在候车室里。他们正等待着国家运送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从这里开过……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说:"同志们,你们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他没有再讲下去,所有的县委委员都沉默着低下了头。这时有人才理解,为什么焦裕禄深更半夜领着大家来看风雪严寒中的车站。

  从车站回到县委,已经是半夜时分了,会议这时候才正式开始。

  焦裕禄听了大家的发言,最后说:"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这样我们就会带着阶级感情,去领导群众改变兰考的面貌。"

  紧接着,焦裕禄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像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以后,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的革命斗争史。在残酷的武装斗争年代,兰考县的干部和人民,同敌人英勇搏斗,前仆后继。有个地区,在一个月内曾经有九个区长为革命牺牲。烈士马福重被敌人破腹后,肠子被拉出来挂在树上……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一连串的阶级教育和思想斗争,使县委领导核心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站起来了。他们打掉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懦夫思想,从上到下坚定地树立了自力更生消"三害"的决心。不久,在焦裕禄倡议和领导下,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制订出来了。这个蓝图规定在三五年内,要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的面貌。这个蓝图经过县委讨论通过后,报告了中共开封地委,焦裕禄在报告上,又着重加了几句: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这几句话,深切地反映了当时县委的决心,也是兰考全党在上级党组织面前,一次庄严的宣誓。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错误。要想战胜灾害,必须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120个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控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干部,都参加了这次调查。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着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这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方肯罢休。在这场艰苦的调查中,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泞里歇息……

  有一次,焦裕禄从固阳公社回县城路上,遇到了白帐子猛雨。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全县变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禄想:"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他回到县里后,连停也没停,就带着办公室的三个同志察看洪水去了。眼前只有水,哪里有路?他们靠着各人手里的一根棍,探着,走着。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不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区。三个青年恳求他:"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焦裕禄没有同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着。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着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等他们赶到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一看见焦裕禄就吃惊地问:"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来的?"焦裕禄抡着手里的棍子说:"就坐这条船来的。"李广志让他休息一下,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指点着,一边滔滔不绝地告诉李广志,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势,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再从哪里到哪里挖一条支沟……这样,就可以把这几个大队的积水,统统排出去了。李广志听了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焦裕禄同志的领导工作竟这样的深入细致!到吃饭的时候了,他要给焦裕禄派饭,焦裕禄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说着,就又向风雨中走去。

  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连连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把全县抗灾斗争的战斗部署,放在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之上。大家都觉得方向明,信心足,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夜已经很深了,阵阵的肝痛和县委工作沉重的担子,使焦裕禄久久不能入睡。他的心在想着兰考县的36万人和2574个生产队。抗灾斗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也有高有低,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起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快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抗灾斗争?

  焦裕禄在苦苦思索着。

  在多年的工作中,焦裕禄善于从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汲取营养,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叫做"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回来读毛主席著作,晚上'过**'。"他所说的'过**',主要是指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他说:"无论学习或工作,不会'过**'那是不行的。"

  现在,全县抗灾斗争的情景,正像一幕幕的**活动在他的脑海里,此时此刻,他常觉得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多么重要!他决定发动县委领导同志再到贫下中农中间去,集中群众的智慧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他自己更是经常住在老贫农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贫下中农中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贫下中农的要求和呼声,看到许多社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

  韩村是一个只有27户人家的生产队。1962年秋天遭受了毁灭性的涝灾,每人只分了12两红高梁穗。在这样严重的困难面前,生产队的贫下中农提出,不向国家伸手,不要救济粮、救济款,自己割草卖草养活自己。他们说:摇钱树,人人有,全靠自己一双手。不能支援国家,心里就够难受了,决不能再拉国家的后腿。就在这年冬天,他们割了27万斤草,养活了全体社员,养活了8头牲口还修理了农具,买了7辆架子车。

  秦寨大队的贫下中农社员,在盐碱地上刮掉一层皮,从下面深翻出好土,盖在上面。他们大干深翻地的时候,正是最困难的1963年夏季,他们说:"不能干一天就干半天,不能翻一锨就翻半锨,用蚕吃桑叶的办法,一口口啃,也要把这碱地啃翻个个儿。"

  赵垛楼的贫下中农在七季基本绝收以后,冒着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沟,同暴雨内涝搏斗。1963年秋天,这里一连九天暴雨,他们却夺得了好收成。卖了8万斤余粮。

  双杨树的贫下中农在农作物基本绝收的情况下,雷打不散,社员们兑鸡蛋卖猪,买牲口买种子,坚持走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道路,社员们说:"穷,咱穷到一块儿;富,咱也富到一块儿。"

  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广大贫下中农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使焦裕禄十分激动。他认为这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贫下中农革命精神的好榜样。他在县委会议上,多次讲述了这些先进典型的重大意义。他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把群众中这些可贵的东西,集中起来,再坚持下去,号召全县社队向他们学习。"

  1963年9月,县委在兰考冷冻厂召开了全县大小队干部的会议,这是扭转兰考局势的大会,是兰考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次誓师大会。会上,焦裕禄为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的贫下中农鸣锣开道,请他们到主席台上,拉他们到万人之前,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他把群众中这些革命的东西,集中起来,总结为四句话:"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他说:这就是兰考的新道路!是毛泽东思想指引的道路!他大声疾呼,号召全县人民学习这四个样板,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在全县范围内锁住风沙,制服洪水,向"三害"展开英勇的斗争!

  这次大会在兰考抗灾斗争的道路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激发了群众的革命豪情,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抗灾斗争的发展。它使韩村等四个榜样的名字传遍了兰考;它让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在兰考36万群众的心目中,高高地升起!

  从此,兰考人民的生活中多了两个东西,这就是县委和县人委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嘉奖令"和"革命硬骨头队"的命名书。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就在兰考人民对涝、沙、碱三害全面出击的时候,一场比过去更加严重的灾害又向兰考袭来。1963年秋季,兰考县一连下了13天雨,雨量达250毫米。大片大片的庄稼汪在洼窝里,渍死了。全县有11万亩秋粮绝收,22万亩受灾。

  焦裕禄和县委的同志们全力投入了紧急的生产救灾。

  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过了会儿,他又走回来,对办公室的同志们严肃地说:"在这大风大雪里,贫下中农住得咋样?牲口咋样?"接着他要求县委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几件雪天工作。他说,"我说,你们记记: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安置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的范围,由哪个大队热情招待,保证吃得饱,住得暖。第五,教育全党,在大雪封门的时候,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最后一条,把检查执行的情况迅速报告县委。"办公室的同志记下他的话,立即用电话向各公社发出了通知。

  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焦裕禄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简短的几句话,像刀刻的一样刻在每一个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湿润了,有人有多少话想说也说不出来了。他们的心飞向冰天雪地的茅屋去了。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了。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利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呼扇着。那时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就是在这次雪天送粮当中,焦裕禄也看到和听到了许多贫下中农极其感人的故事。谁能够想到,在毁灭性的涝灾面前,竟有那么一些生产队,两次三番退回国家送给他们的救济粮、救济款。他们说:把救济粮、救济款送给比我们更困难的兄弟队吧,我们自己能想办法养活自己!

  焦裕禄心里多么激动呵!他看到毛泽东思想像甘露一样滋润了兰考人民的心,党号召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硬骨头精神,已经变成千千万万群众敢于同天抗、同灾斗的物质力量了。

  有了这种精神,在兰考人民面前还有什么天大的灾害不能战胜!

  “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

  焦裕禄常说,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把县委这个"班"带好,必须使这"一班人"思想齐、动作齐。而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就必须靠毛泽东思想。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县人委有一位从丰收地区调来的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装潢县委和县人委领导干部办公室的计划。连桌子、椅子、茶具,都要换一套新的。为了好看,还要把城里一个污水坑填平,上面盖一排房子。县委多数同志激烈地反对这个计划。也有人问:"钱从哪里来?能不能花?"这位领导干部管财政,他说:"花钱我负责。"

  但是,焦裕禄提了一个问题:

  "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他接着说明了自己的意见:

  "灾区面貌没有改变,还大量吃着国家的统销粮,群众生活很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后来,焦裕禄找这位领导干部谈了几次话,帮助他认识错误。焦裕禄对他说:兰考是灾区,比不得丰收区。即使是丰收区,你提的那种计划,也是不应该做的。焦裕禄劝这位领导干部到贫下中农家里去住一住,到贫下中农中间去看一看。去看看他们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焦裕禄作为县委的班长,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他对同志们要求非常严格,但他要求得入情入理,叫你自己从内心里生出改正错误的力量。不久以后,这位领导干部认识了错误,自己收回了那个"建设计划"。

  有一位公社副书记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当时,县委开会,多数委员主张处分这位同志。但焦裕禄经过再三考虑,提出暂时不要给他处分。焦裕禄说,这位同志是我们的阶级弟兄,他犯了错误,给他处分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处分是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当前改变兰考面貌,是一个艰巨的斗争,不如派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考验他,锻炼他,给他以改正错误的机会,让他为党的事业出力,这样不是更好吗?

  县委同意了焦裕禄的建议,决定派这个同志到灾害严重的赵垛楼去蹲点。这位同志临走时,焦裕禄把他请来,严格地提出批评,亲切地提出希望,最后焦裕禄说:"你想想,当一个不坚强的战士,当一个忘了群众利益的***员,多危险,多可耻呵!先烈们为解放兰考这块地方,能付出鲜血、生命;难道我们就不能建设好这个地方?难道我们能在自然灾害面前当怕死鬼?当逃兵?"

  焦裕禄的话,一字字、一句句都紧紧扣住这位同志的心。这话的分量比一个最重的处分决定还要沉重,但这话也使这位同志充满了战斗的激情。阶级的情谊,革命的情谊,党的温暖,在这位犯错误的同志的心中激荡着,他满眼流着泪,说,"焦裕禄同志,你放心……"

  这位同志到赵垛楼以后,立刻同群众一道投入了治沙治水的斗争。他发现群众的生活困难,提出要卖掉自己的自行车,帮助群众,县委制止了他,并且指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从思想上武装赵垛楼的社员群众,领导他们起来,自力更生进行顽强的抗灾斗争,一辆自行车是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以后,焦裕禄也到赵垛楼去了。他关怀赵垛楼的2000来个社员群众,他也关怀这位犯错误的阶级弟兄。

  就在这年冬天,赵垛楼为害农田多年的24个沙丘,被社员群众用沙底下的黄胶泥封盖住了。社员们还挖通了河渠,治住了内涝。这个一连七季吃统销粮的大队,一季翻身,卖余粮了。

  也就在赵垛楼大队"翻身"的这年冬天,那位犯错误的同志,思想上也翻了个个儿。他在抗灾斗争中,身先士卒,表现得很英勇。他没有辜负党和焦裕禄对他的期望。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贫农家里,他的父亲在解放前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逼迫上吊自杀了。他从小逃过荒,给地主放过牛,扛过活,还被日本鬼子抓到东北挖过煤。他带着家仇、阶级恨参加了革命队伍,在部队、农村和工厂里做过基层工作。自从参加革命一直到当县委书记以后,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常常开襟解怀,卷着裤管,朴朴实实地在群众中间工作、劳动。贫农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有多少泥。他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他爱人要给他买双新的,他说:"跟贫下中农比一比,咱穿得就不错了。"夏天他连凉席也不买,只花四毛钱买一条蒲席铺。

  有一次,他发现孩子很晚才回家去。一问,原来是看戏去了。他问孩子:"哪里来的票?"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叔叔没有收票就叫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接着,他又建议县委起草了一个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焦裕禄是我们县委的好班长,好榜样。"

  "在焦裕禄领导下工作,方向明,信心大,敢于大作大为,心情舒畅,就是累死也心甘。"

  焦裕禄的战友这样说,反对过他的人这样说,犯过错误的人也这样说。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县委一位副书记在乡下患感冒,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禄不给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疗养;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催他到医院检查……焦裕禄的心里,装着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同志们问起来,他才说他对肝痛采取了一种压迫止痛法。县委的同志们劝他疗养,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焦裕禄暗中忍受了多大痛苦,连他的亲人也不清楚。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

  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没有住。地委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诊断病情,开了药方,因为药费很贵,他不肯买。他说:"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县委的同志背着他去买来三剂,强他服下,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

  那天,县委办公室的干部张思义和他一同骑自行车到三义寨公社去。走到半路,焦裕禄的肝痛发作,疼得蹬不动车,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慢慢走。刚到公社,大家看他气色不好,就猜出是他又发病了。公社的同志说:"休息一下吧。"他说:"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

  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肝区在作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看来还是神情自若的样子,说:

  "说,往下说吧。"

  1964年的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躺在病床上,他的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大地。他满腔激情地坐到桌前,想动手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铺开稿纸,拟好了四个小题目:一、设想不等于现实。二、一个落后地区的改变,首先是领导思想的改变。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精神原子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焦裕禄,从兰考人民在抗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从兰考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中,已经预见到新兰考美好的未来。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去了。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

焦裕禄兰考县有什么历史典故

焦裕禄到兰考时,兰考县正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为改变兰考面貌,他抽调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