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家藏通书有用吗
有用。
《刘氏家藏阐微通书》,又名 《刘氏家藏二十四山造葬全书》。全书八卷,卷一论六十年山向吉凶定局、六十年吉凶神定局、原五行进呈表、龙运泊宫、造葬一览及诸家神煞、造葬秘论等;卷二论开山立向、三家五行,一一表出,简明易用;卷三论阳宅秘指、居家杂忌、营造宅经、入山伐木及造作宜忌等,为日常生活择吉指南;卷四论丧葬、开坟、生坟、丧事等葬事吉凶,简单明了,趋吉避凶;卷五为分类择吉指南,含科名类、玄门类、礼典类、胎养类、冠婚类、征猎类、货财类、器用类、种植类、六畜总忌等;卷六日干支吉凶方、太白方、日游神方、八门定局、三不修等十五种择吉定例;卷七修方年月、立中宫式、修方杂法、修八宅廿四向、修八方奇门定局等十四种阳宅修造神杀定局;卷八为十二月六十日日时篇、十二支值日日时篇。是书收罗宏富,议论的当,据序文知,作者先太祖在翰林修国史,传得钦天监所藏天机秘书,传至刘春沂先生,于星辰度数、阴阳理气皆参其微奥,除考正古今通书二十余部刊刻行世外,尚编有《刘氏家藏阐微通书》。广集诸家之谈,约为不易之规,订讹辟谬,备极苦心,开卷了然,明若指掌。星象乃帝王之学,刘氏又曾供职钦天监,此书属此类书籍中上乘之作。其价值待自不待言。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扩展资料:
刘基字伯温,公元1311出身于江浙行省的青田县。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而驰名天下,因此被后人比作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
刘伯温自幼是聪明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熏陶之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精心研究颇有心得,刘伯温的记忆力是非常之好,读书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是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
天生的禀赋跟后天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瞩目,他的老师曾经对刘伯温的祖父说道:他日这个孩子定当光大你家门楣振兴你刘氏家族 。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才杰,他于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精彩表演。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压制。
刘伯温是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到故乡青田隐居,然而在这时候全国的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地反元起义频发,元朝的统治摇摇欲坠,但各支起义军又各树一帜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当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龙天子之气。
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不断的推翻元朝的统治,1360年义军统帅朱元璋2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完成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辅助之后更是如虎添翼。
按照刘伯温给他指定的战略方式先用诱敌之计打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与1363年在鄱阳湖将陈友谅势力彻底消灭,第2年又依计将张士诚势力消灭,接下来朱元璋派部队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 准备在南京称帝,1368年朱元璋称帝正式建立大明帝国改元为洪武。
-刘基
作者: 黄建文
宋朝重和元年(1118年)福建龙溪进士黄良臣(讳僚),与宋朝末年逃奔广东的上海连黄氏之子黄良臣(讳海虎),二人同名同姓。明朝四十三年国清公修谱的时候,误把二个不同黄良臣,也就是海虎公与僚公合二为一,造成了谱系紊乱的局面。
由于黄佐才是僚公的六代孙,而黄庭政是海虎公的嗣子,梅州修谱的时候以为二人是同一人,因此庭政公也就变成了僚公之子庆吉公,而宋朝的黄佐才也就变成了明朝的德彝公的儿子。由于庭政公到德彝公的出生年代晚于佐才公,因此修谱的时候就把这几代人的出生年份都去除掉了。僚公的五代子孙名讳,也就被庭政公到德彝公这几代人给取代了。幸好还有许多明清时期以及元朝至治二年的抄谱以及史志可以考证。
由于黄佐才出生于公元1252年,而庭政公出生于1296年,大约相差二代人,因此在广东五华县的庭政公后代,在修谱的时候就把佐才公当做了庭政公的祖父。
同样的一个佐才公,在不同的庭政公后代所修族谱中,世系相差七代。以下是这二个黄良臣的生平和子孙世系的区别:
第一个黄良臣,也就是潮州通判方熙序文中的僚公,是佐才公的先祖,也就是向方熙公求写序文的黄淳、黄溥二个兄弟的先祖。
《梅州黄氏家谱》记载宋朝重和元年(1118年)福建龙溪进士黄良臣的世系如下:
一世:
黄良臣,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戊戌科进士,朝奉大夫,俸满道经梅州,见山水清奇,留居西厢五马坊水巷口,名其居曰黄堂,寿八十一岁。妣周氏,诰封恭人,寿七十九岁。夫妇合葬西厢黄塘桥侧兔子冈祥云出工洞形,子山午向,离城二里,有碑文曰:朝奉大夫良臣黄公之墓,明景泰三年十一月月吉日重修。生三子:庆吉、庆华、庆寿。
二世:
庆吉公,字硕贞,官朝议大夫,判尚书兵部员外郎,年八十余寿,葬兴宁,谥号忠庄。妣古氏,诰封夫人,葬义化都。生十子:秉锷、秉铎、秉鈇、秉钺、秉銧、秉锺、秉锡、秉铿、秉铠、秉鍠。
庆华公授龙川丞,多惠政,娶杨氏,移居龙川。
庆寿公荐辟广州阳山尉,娶周氏,移居兴宁。
三世:
秉锷公,庆吉公之长子,字镡晖,号颍峰。妣陈氏,生三子:澄、渲、泳。公乃博学弘词科,授校书,调四门博士,迁太常寺评事,供职教官。卒葬义化都。
四世:
澄公,字玉浪,諡忠烈。任邠州司马,死国度事,谥忠烈大夫。妣刑夫人,生一子矩。
五世:
矩公,字令式,官集贤院校理。妣欧阳夫人,生一子莹。又妣熊夫人,生一子荣。
六世:
莹公,官国子监直讲。娶李氏,生子佐才。
七世:
佐才公,生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壬子十一月初七日亥时,卒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甲戌,享寿八十三岁。妣邹氏,谥德辉,生于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己未十月初九辰时,卒于元顺帝元年(1333)癸酉,享寿七十五岁。至元四年戊寅(1338年)二月廿六日卯时,夫妇合葬本县大竹堡乌石头九龙井沟湖唇天财玉枕形庚山兼申,生三子:伯一、伯六、伯九。
八世:
伯一公,名点,号时斋,生于宋祥兴元年(1278)戊寅五月十日,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进士,官翰林院侍讲,于梅州水南筑新居寒波映月。卒于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丁丑,享寿六十岁。妣刘氏,诰封善人,生于宋祥兴二年(1279)己卯,五月初九日,卒于元顺帝至正二年(一三四二)壬午七月初三日,享寿六十四岁。夫妇合葬梅州石坑都大塘尾甘葛窝蟠龙形戌山辰向。生三子:诚轩、震卿、延秀。后人有诗赞曰:“先公负笈寓程乡,卜宅移居五马坊。泷井蟠龙仍旧贯,寒波映月筑新庄。水南胍胍源流远,天北巍巍引望长。世泽他邦绳祖,唪唪瓜瓞侍君王。”
伯六公裔孙住白渡汶水。
伯九公之孙云祖,移居本县大立。
九世:
诚轩公(1314),字文兴,号道泰,原住梅州水南。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辛卯,因梅塘畲人作乱,攻破州城,迁于本县荷田,为荷田黄氏开基之祖。卒葬荷田水背荒塘嘴船形丁山癸向。妣赖氏、古氏,生一子:闻吉。
十世:
闻吉公,字克修,号云山。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辛卯七月十一日,卒于明成祖永乐十四年丙申(1416年)三月十一日,享寿六十六岁,葬本县罗衣堡李坑塘安货村望江乡形,或曰走马绊鞍形。妣邱氏,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年)十月廿八日,卒于明英宗正统元年丙辰(1436年)三月廿五日,享寿八十五岁,葬本县罗衣堡君坑。又妣曾氏,谥懿惠,葬荷田水口佛岭顶。生二子:宗贵、宗英。
十一世:
宗贵公,字德孚,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己酉四月廿一日。
另一个黄良臣,生于宋朝末年,死于元朝,也就是黄海虎。
元朝王逢的《梧溪集卷六》记载了黄良臣(讳海虎)与黄良佐(讳海龙)的事迹如下:
http://magagraceblog163com/blog/static/2456280172015430112214760/
以及
http://magagraceblog163com/blog/static/24562801720153104140667/
黄良佐,讳海龙,父字璟(讳景升),上海黄氏之后。生于宋理宗淳祐元年辛丑岁(公元1241年),原为扬州军曹,后随军转战至广东龙川,为蓝关长乐五镇守将。元武宗至大四年辛亥(公元1311年)春天,因涉及仓储事件,与伯兄黄良臣一同被逮捕下狱,后来由于黄良臣一身承担了所有的罪责,才得以被释放。黄良佐,娶常侍詹友祥公之女为妻,生三子:有吉、能吉、华吉。原葬于吊钟岭下潭口,其后人国经、国禧同葬于此。明朝初年因龙川人混合祭祀,因此其后人原容、原坤二人将其迁葬到紫金中镇洋头井头埔。
现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梧溪村有景升公祠,它是黄良佐的父亲黄璟(讳景升)的纪念祠。
今日的黄海龙公宗祠,原先是明朝琼州乐会县教谕黄命臣的旧宅,由于黄命臣家穷困,便将此宅租赁给同乡的李姓人家,当将要签订契约的时候,同族黄氏兄弟便捐钱赎回,但是黄命臣为官清廉,黄命臣去世之后,他的子孙无力赎回,并且年久失修,经过族人合议之后,在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岁(公元1779年)由族人发动募捐集资建祠。今日后人不去考究,竟然说是宋元时期所建。
黄良臣,讳海虎,行十五,妣孙氏,上海黄氏之后。生于宋理宗绍定五年壬辰岁(公元1233年),江西铜鼓谱记载为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甲子)生。自幼父母早逝,由叔父黄璟抚养成人。宋朝末年随军辗转逃奔广东,元武宗至大四年辛亥(公元1311年)春天,因涉及仓储事件,与从弟黄良佐一同被逮捕下狱。黄海虎为了报答叔父黄璟的养育之恩,一身承担起所有的罪责,使得从弟黄良佐得以被释放出狱。黄良臣最后被问斩处死,享年七十九岁。黄良臣死后葬在龙川和平均坑,元明之际黄良臣为义而死的故事脍炙人口,元朝的王逢在《梧溪集》中就写下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明朝为了表彰他的节义,奉旨迁葬到的龙川义化都(今天的龙川义都镇),在广东和平并且设立了黄海虎公祠,供后人吊念。黄海虎无子,由黄海龙之子庆吉过嗣。庆吉,讳庭政,生二子:日新、日升。讳庭政者,生于元贞二年丙申岁(公元1296年),天历元年(公元1329年)迁徙到平镇开基。
黄良臣,讳海虎;黄良佐,讳海龙;这二个从兄弟死后的名讳中,一个是龙,一个是虎,二者均以海为开头,乃是纪念龙虎兄弟的祖先原籍来自于上海。
黄再兴编著的《僚公宗谱考试本》载:僚公海虎墓在和平洋陂,海螺转江形,未山兼丁。海虎墓、孙妣墓和汪妣墓三墓相连。
初葬于元朝;二修于明洪武初文林郎礼公国祥等;三修于清乾隆42年(1778年)贡生云龙等;四修于民国35年(1946年)族长绍治、秋甫等;五修于1995年5月6日竣工。梅州二个黄良臣,景升公及僚公后代请关注!
位置: 首页 > 黄氏研究
[发布: 2016714 作者: 黄建文 阅读: 6326]
宋朝重和元年(1118年)福建龙溪进士黄良臣(讳僚),与宋朝末年逃奔广东的上海连黄氏之子黄良臣(讳海虎),二人同名同姓。明朝四十三年国清公修谱的时候,误把二个不同黄良臣,也就是海虎公与僚公合二为一,造成了谱系紊乱的局面。
由于黄佐才是僚公的六代孙,而黄庭政是海虎公的嗣子,梅州修谱的时候以为二人是同一人,因此庭政公也就变成了僚公之子庆吉公,而宋朝的黄佐才也就变成了明朝的德彝公的儿子。由于庭政公到德彝公的出生年代晚于佐才公,因此修谱的时候就把这几代人的出生年份都去除掉了。僚公的五代子孙名讳,也就被庭政公到德彝公这几代人给取代了。幸好还有许多明清时期以及元朝至治二年的抄谱以及史志可以考证。
由于黄佐才出生于公元1252年,而庭政公出生于1296年,大约相差二代人,因此在广东五华县的庭政公后代,在修谱的时候就把佐才公当做了庭政公的祖父。
同样的一个佐才公,在不同的庭政公后代所修族谱中,世系相差七代。以下是这二个黄良臣的生平和子孙世系的区别:
第一个黄良臣,也就是潮州通判方熙序文中的僚公,是佐才公的先祖,也就是向方熙公求写序文的黄淳、黄溥二个兄弟的先祖。
《梅州黄氏家谱》记载宋朝重和元年(1118年)福建龙溪进士黄良臣的世系如下:
一世:
黄良臣,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戊戌科进士,朝奉大夫,俸满道经梅州,见山水清奇,留居西厢五马坊水巷口,名其居曰黄堂,寿八十一岁。妣周氏,诰封恭人,寿七十九岁。夫妇合葬西厢黄塘桥侧兔子冈祥云出工洞形,子山午向,离城二里,有碑文曰:朝奉大夫良臣黄公之墓,明景泰三年十一月月吉日重修。生三子:庆吉、庆华、庆寿。
二世:
庆吉公,字硕贞,官朝议大夫,判尚书兵部员外郎,年八十余寿,葬兴宁,谥号忠庄。妣古氏,诰封夫人,葬义化都。生十子:秉锷、秉铎、秉鈇、秉钺、秉銧、秉锺、秉锡、秉铿、秉铠、秉鍠。
庆华公授龙川丞,多惠政,娶杨氏,移居龙川。
庆寿公荐辟广州阳山尉,娶周氏,移居兴宁。
三世:
秉锷公,庆吉公之长子,字镡晖,号颍峰。妣陈氏,生三子:澄、渲、泳。公乃博学弘词科,授校书,调四门博士,迁太常寺评事,供职教官。卒葬义化都。
四世:
澄公,字玉浪,諡忠烈。任邠州司马,死国度事,谥忠烈大夫。妣刑夫人,生一子矩。
五世:
矩公,字令式,官集贤院校理。妣欧阳夫人,生一子莹。又妣熊夫人,生一子荣。
六世:
莹公,官国子监直讲。娶李氏,生子佐才。
七世:
佐才公,生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壬子十一月初七日亥时,卒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甲戌,享寿八十三岁。妣邹氏,谥德辉,生于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己未十月初九辰时,卒于元顺帝元年(1333)癸酉,享寿七十五岁。至元四年戊寅(1338年)二月廿六日卯时,夫妇合葬本县大竹堡乌石头九龙井沟湖唇天财玉枕形庚山兼申,生三子:伯一、伯六、伯九。
八世:
伯一公,名点,号时斋,生于宋祥兴元年(1278)戊寅五月十日,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进士,官翰林院侍讲,于梅州水南筑新居寒波映月。卒于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丁丑,享寿六十岁。妣刘氏,诰封善人,生于宋祥兴二年(1279)己卯,五月初九日,卒于元顺帝至正二年(一三四二)壬午七月初三日,享寿六十四岁。夫妇合葬梅州石坑都大塘尾甘葛窝蟠龙形戌山辰向。生三子:诚轩、震卿、延秀。后人有诗赞曰:“先公负笈寓程乡,卜宅移居五马坊。泷井蟠龙仍旧贯,寒波映月筑新庄。水南胍胍源流远,天北巍巍引望长。世泽他邦绳祖,唪唪瓜瓞侍君王。”
伯六公裔孙住白渡汶水。
伯九公之孙云祖,移居本县大立。
九世:
诚轩公(1314),字文兴,号道泰,原住梅州水南。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辛卯,因梅塘畲人作乱,攻破州城,迁于本县荷田,为荷田黄氏开基之祖。卒葬荷田水背荒塘嘴船形丁山癸向。妣赖氏、古氏,生一子:闻吉。
十世:
闻吉公,字克修,号云山。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辛卯七月十一日,卒于明成祖永乐十四年丙申(1416年)三月十一日,享寿六十六岁,葬本县罗衣堡李坑塘安货村望江乡形,或曰走马绊鞍形。妣邱氏,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年)十月廿八日,卒于明英宗正统元年丙辰(1436年)三月廿五日,享寿八十五岁,葬本县罗衣堡君坑。又妣曾氏,谥懿惠,葬荷田水口佛岭顶。生二子:宗贵、宗英。
十一世:
宗贵公,字德孚,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己酉四月廿一日。
另一个黄良臣,生于宋朝末年,死于元朝,也就是黄海虎。
元朝王逢的《梧溪集卷六》记载了黄良臣(讳海虎)与黄良佐(讳海龙)的事迹如下:
http://magagraceblog163com/blog/static/2456280172015430112214760/
以及
http://magagraceblog163com/blog/static/24562801720153104140667/
黄良佐,讳海龙,父字璟(讳景升),上海黄氏之后。生于宋理宗淳祐元年辛丑岁(公元1241年),原为扬州军曹,后随军转战至广东龙川,为蓝关长乐五镇守将。元武宗至大四年辛亥(公元1311年)春天,因涉及仓储事件,与伯兄黄良臣一同被逮捕下狱,后来由于黄良臣一身承担了所有的罪责,才得以被释放。黄良佐,娶常侍詹友祥公之女为妻,生三子:有吉、能吉、华吉。原葬于吊钟岭下潭口,其后人国经、国禧同葬于此。明朝初年因龙川人混合祭祀,因此其后人原容、原坤二人将其迁葬到紫金中镇洋头井头埔。
现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梧溪村有景升公祠,它是黄良佐的父亲黄璟(讳景升)的纪念祠。
今日的黄海龙公宗祠,原先是明朝琼州乐会县教谕黄命臣的旧宅,由于黄命臣家穷困,便将此宅租赁给同乡的李姓人家,当将要签订契约的时候,同族黄氏兄弟便捐钱赎回,但是黄命臣为官清廉,黄命臣去世之后,他的子孙无力赎回,并且年久失修,经过族人合议之后,在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岁(公元1779年)由族人发动募捐集资建祠。今日后人不去考究,竟然说是宋元时期所建。
黄良臣,讳海虎,行十五,妣孙氏,上海黄氏之后。生于宋理宗绍定五年壬辰岁(公元1233年),江西铜鼓谱记载为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甲子)生。自幼父母早逝,由叔父黄璟抚养成人。宋朝末年随军辗转逃奔广东,元武宗至大四年辛亥(公元1311年)春天,因涉及仓储事件,与从弟黄良佐一同被逮捕下狱。黄海虎为了报答叔父黄璟的养育之恩,一身承担起所有的罪责,使得从弟黄良佐得以被释放出狱。黄良臣最后被问斩处死,享年七十九岁。黄良臣死后葬在龙川和平均坑,元明之际黄良臣为义而死的故事脍炙人口,元朝的王逢在《梧溪集》中就写下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明朝为了表彰他的节义,奉旨迁葬到的龙川义化都(今天的龙川义都镇),在广东和平并且设立了黄海虎公祠,供后人吊念。黄海虎无子,由黄海龙之子庆吉过嗣。庆吉,讳庭政,生二子:日新、日升。讳庭政者,生于元贞二年丙申岁(公元1296年),天历元年(公元1329年)迁徙到平镇开基。
黄良臣,讳海虎;黄良佐,讳海龙;这二个从兄弟死后的名讳中,一个是龙,一个是虎,二者均以海为开头,乃是纪念龙虎兄弟的祖先原籍来自于上海。
黄再兴编著的《僚公宗谱考试本》载:僚公海虎墓在和平洋陂,海螺转江形,未山兼丁。海虎墓、孙妣墓和汪妣墓三墓相连。
初葬于元朝;二修于明洪武初文林郎礼公国祥等;三修于清乾隆42年(1778年)贡生云龙等;四修于民国35年(1946年)族长绍治、秋甫等;五修于1995年5月6日竣工。
刘氏兄弟纪念馆最佳时间:四季皆可
刘氏兄弟纪念馆是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我国现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它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十间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宅特色的清末建筑,距今约有150年,与古兴国塔、文庙南北呼应,浑然一体,构成江南古城的一个游览区。
纪念馆由文化部部长朱穆之题写馆名,著名女作家谢冰心为纪念馆写了序文。陈列分“事迹介绍”和“故居景点”二大部分六个展室,共陈列展品300余件。
[编辑本段]一、明朝开国功臣刘基 人物概述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刘基祖籍江西宜丰天宝。元武宗至大四年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明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南田武阳村于1948年被划入新析置的文成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1]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生平事略
1、早年生活
刘基祖父刘顺七,父亲刘之奇世居天宝。刘基自幼性情奇迈,神智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读书能七行俱下”。公元1324年(元泰定元年),刘基遵照父亲的决定,离开了家乡,来到处州府城括城,进人郡庠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研读《春秋经》。1327年(泰定四年),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郑复初到距离青田县七十里的石门洞讲学,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后来,郑复初的预言,在刘基二十一岁时初步应验了。1333年(元顺帝元统元年),刘基到京城大都参加会试,高中明经科进士。
2、仕途
1336年(至元二年),刘基担任江西瑞州府高安县的县丞。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地方豪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1343年(至正六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1348年(至正八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之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1352年(至正十二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3、辅佐朱元璋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又授命为他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4、晚年生活
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历史功绩
刘基的历史功绩在于能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帮助朱元璋勇敢地担负起统一中国这一伟大任务。他主要干了如下六件大事:
(1)帮助国主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是郭子兴的部将,子兴死后,小明王韩林儿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借用龙凤年号,名义上受小明王节制。在攻克南京,据淮河江左地区,下浙江后,朱元璋被手下奉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仍奉韩林儿。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独基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所谓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壮志、大展宏图、担负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
(2)协助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朱元璋起于淮右,渡江后,势力发展较快,但仍只局限于浙江一带,且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均为劲敌,稍有不慎,就有败亡之危。当时许多人认为张士诚据有苏湖富饶地区,宜先攻取。但刘基认为“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朱元璋采用了这战略决策,遂成帝业。
(3)在重大战役中,或运筹帷幄,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刘基因谙韬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如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精兵三十万,战舰五千只,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逼金陵,势甚器张。当时朱元璋驻金附守兵仅十万余。由于双方力量对悬殊大,朱元璋军中文武大臣乱成一团: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保存实力再作计较;有的主张出击,一决雌雄……独刘基一人张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请到自己的卧室,征求意见。刘基说:“刘张投降和逃跑者,应杀头治罪,因他们不看大好形势,散布失败情绪。事实上,陈友谅自以为兵强势众,又打了几次胜仗,更是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我们就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使计诱其深入,一鼓可破。”朱元璋听了刘基这番独见后,乃定征伐之计。刘基勇气奋发,计划立就:首先遣人诈降,使康茂才诱陈友谅夜来劫城,并约定陈友谅至江东木桥边呼“老康”为联络信号。陈友谅不知是计,结果点精兵三十万,行至江东桥边,并无木桥,是座铁桥,使人呼“老康”,又无人答应。正在疑惑间,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齐出击,陈友谅鼠窜狼奔,败退至江边。谁知原有渡江用的战舰,刘基以计尽将拘掠,仅留破般三百只于江边。陈友谅败军争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闻火炮声,破船连人沉没一半多。结果全歼陈友谅主力军,挫败陈的锐气,乘胜收复太平,攻下安庆、信州、衮州。陈友谅只得带领剩余的伤卒败将仓惶地逃回汉阳。
三年后(1363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号称百万,再度与朱元璋在鄱阳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决战。在这胜负的关键时刻,刘基始终和朱元璋在一条船上参与军机,运筹帷幄。一次,他忽然发现水鸟惊飞,刘基预知这是陈友谅的船队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挥船开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转到另一条船上,当他们还未坐定,原来那条船已被陈友谅火炮打得粉碎。当时陈看到朱元璋的指挥船已被打沉,大喜过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挥战斗,士兵越战越勇,最后大败陈友谅,陈也在这次水战中败死。这次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历史上称为鄱阳湖之战。
(4)洪武开国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杨宪、傅献、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张士诚后,有张昶者使人上书称颂功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是欲为赵高也。”及时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开国以后,刘基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严惩贪枉。如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罪,虽丞相李善长出面替其谊子说情,刘基仍将李彬奏斩。刘基还谏止营建东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轻敌。奏曰:“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扩郭铁机>未可轻也。”
(6)六十一岁告老还乡,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临终前遗嘱次子仲璟,待胡惟庸败后上奏朱元璋:“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联络。”
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谓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后三件可谓帮助朱元璋巩固天下。说明刘基是位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他既是开国功臣,也是治国良臣。
主要著作
刘基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主要著作有:
《郁离子》
《覆瓿集》
《写情集》
《犁眉公集》
《春秋明经》
以上均收录于《诚意伯文集》
《卖柑者言》
还有些是后人托名附会的作品:
《百战奇略》
《时务十八策》
《火龙神器阵法》
此外,民间亦有多部与刘伯温有关的小说。当中,有说他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亦有说他很会占卜,常装扮成道士,并著有《烧饼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发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数百年的事。不过,由于刘伯温早在洪武八年就已离世,使这些故事和预言的真确性存疑。
其中的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家谱世系
刘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刘延庆,再之前的难以稽考,只知刘氏一族是聚居于丰沛一带。
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发生,在于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
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刘尧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读书人,不愿作官,隐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临安迁至竹洲,远离尘嚣,课子自误,躬自食。
刘集,受父亲影向,没有出任官职,将刘家迁至青田的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
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刘基
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2]
刘基故居
刘基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品格的高尚。[3]
孟尝君列传
出处:司马迁 《史记》 卷七十五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
①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
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
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
涓。②宣王七年,田婴使于韩、魏,韩、魏服于齐。婴与韩昭侯、魏惠王会齐宣王东阿
南,③盟而去。④明年,复与梁惠王会甄。⑤是岁,梁惠王卒。宣王九年,田婴相齐。
齐宣王与魏襄王会徐州而相王也。⑥楚威王闻之,怒田婴。明年,楚伐败齐师于徐州,
而使人逐田婴。田婴使张丑说楚威王,威王乃止。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愍王即位。
□位三年,而封田婴于薛。⑦
注①索隐按:战国策及诸书并无此言,盖诸田之别子也,故战国策每称“婴子”、
“□子”,高诱注云“田□”、“田婴”也。王劭又按:战国策云“齐貌辩谓宣王曰:
‘王方为太子时,辩谓靖郭君,不若废太子,更立郊师。靖郭君不忍。’宣王太息曰:
‘寡人少,殊不知。’”以此言之,婴非宣王弟明也。
注②索隐纪年当梁惠王二十八年,至三十六年改为后元也。
注③正义东阿,济州县也。
注④索隐纪年当惠王之后元十一年。彼文作“平阿”。又云“十三年会齐威王于鄄”,
与此明年齐宣王与梁惠王会鄄文同。但齐之威宣二王,文舛互并不同。
注⑤集解音绢。
注⑥正义纪年云梁惠王三十年,下邳迁于薛,改名徐州。
注⑦索隐纪年以为梁惠王后元十三年四月,齐威王封田婴于薛。十月,齐城薛。十
四年,薛子婴来朝。十五年,齐威王薨,婴初封彭城。皆与此文异也。
正义薛故城在今徐州滕县南四十四里也。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
也。”其母窃举生之。①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
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
“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②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
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
婴曰:“子休矣。”
注①索隐按:上“举”谓初诞而举之,下“举”谓浴而乳之。生谓长养之也。
注②索隐按: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久之,文承闲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
“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①文曰:“君用事相齐,至
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
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裋]褐,②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嗳。今君又尚
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③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于是婴乃礼文,使
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
婴卒,谥为靖郭君。④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注①索隐按:尔雅云“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仍孙
之子为云孙”。又有耳孙,亦是玄孙之子,不同也。
注②索隐(短)[裋]亦音竖。竖褐,谓褐衣而竖裁之,以其省而便事也。
注③索隐遗音唯季反。犹言不知欲遗与何人也。
注④集解皇览曰:“靖郭君頉在鲁国薛城中东南陬。”索隐按:谓死后别号之曰
“靖郭”耳,则“靖郭”或封邑号,故汉齐王舅父驷钧封靖郭侯是也。陬音邹,亦音緅。
陬者,城隅也。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①以
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
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
其饭比之。客臱,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注①索隐按:舍业者,拾□其家产而厚事宾客也。刘氏云“舍音赦。谓为之筑舍立
居业也”。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
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①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
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
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注①索隐音偶,又音寓。谓以土木为之偶,类于人也。苏代以土偶比泾阳君,木偶
比孟尝君也。
齐愍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
“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
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①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②
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
篃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
臧中,③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
□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④夜半至函谷关。⑤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
□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
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
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注①索隐抵音丁礼反。按:抵谓触冒而求之也。
注②集解韦昭曰;“以狐之白毛为裘。谓集狐腋之毛,言美而难得者。”
注③正义臧,在浪反。
注④索隐更者,改也。改前封传而易姓名,不言是孟尝之名。封传犹今之驿券。
注⑤正义关在陕州桃林县西南十三里。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
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
一县以去。
齐愍王不自得,①以其遣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
注①索隐不自德。是愍王遣孟尝君,自言己无德也。
孟尝君怨秦,将以齐为韩、魏攻楚,因与韩、魏攻秦,①而借兵食于西周。
苏代为西周谓曰:②“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③今
复攻秦以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齐危矣。韩、魏必轻齐畏秦,臣为君危
之。君不如令敝邑深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借兵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敝邑以君之
情谓秦昭王曰‘薛公必不破秦以强韩、魏。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④
而秦出楚怀王以为和’。君令敝邑以此惠秦,秦得无破而以东国自免也,秦必欲之。楚
王得出,必德齐。齐得东国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矣。秦不大弱,而处三晋之西,三晋必
重齐。”薛公曰:“善。”因令韩、魏贺秦,使三国无攻,而不借兵食于西周矣。是时,
楚怀王入秦,秦留之,故欲必出之。秦不果出楚怀王。
注①集解徐广曰:“年表曰韩、魏、齐共击秦军于函谷。”
注②索隐战国策作“韩庆为西周谓薛公”。
注③正义宛在邓州,叶在许州。二县以北旧属楚,二国共没以入韩、魏。
注④正义东国,齐、徐夷。
孟尝君相齐,其舍人魏子①为孟尝君收邑入,②三反而不致一入。孟尝君问之,对
曰:“有贤者,窃假与之,以故不致入。”孟尝君怒而退魏子。居数年,人或毁孟尝君
于齐愍王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愍王,愍王意疑孟尝君,孟尝君乃奔。③魏
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愍
王乃惊,而踪迹验问,孟尝君果无反谋,乃复召孟尝君。孟尝君因谢病,归老于薛。愍
王许之。
注①索隐舍人官微,记姓而略其名,故云魏子。
注②索隐收其国之租税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愍王三十四年,田甲劫王,薛文走。”
其后,秦亡将吕礼相齐,欲困苏代。代乃谓孟尝君曰:“周最于齐,至厚也,①而
齐王逐之,而听亲弗②相吕礼者,欲取秦也。齐、秦合,则亲弗与吕礼重矣。有用,齐、
秦必轻君。君不如急北兵,趋赵以和秦、魏,收周最以厚行,且反齐王之信,③又禁天
下之变。④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必走,则齐王孰与为其国也!”于是孟尝君从其
计,而吕礼嫉害于孟尝君。
注①正义周最,周之公子。
注②集解亲弗,人姓名。索隐亲,姓;弗,名也。战国策作“祝弗”,盖“祝”为
得之。
注③索隐周最本厚于齐,今欲逐之而相秦之亡将。苏代谓孟尝君,令齐收周最以自
厚其行,又且得反齐王之有信,以不逐周最也。
注④索隐变谓齐、秦合则亲弗、吕礼用,用则秦、齐轻孟尝也。
孟尝君惧,乃遗秦相穰侯魏焻书曰:“吾闻秦欲以吕礼收齐,齐,天下之强国也,
子必轻矣。齐秦相取以临三晋,吕礼必并相矣,是子通齐以重吕礼也。若齐免于天下之
兵,其雠子必深矣。子不如劝秦王伐齐。齐破,吾请以所得封子。齐破,秦畏晋之强,
秦必重子以取晋。晋国敝于齐而畏秦,晋必重子以取秦。是子破齐以为功,挟晋以为重;
是子破齐定封,秦、晋交重子。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于是穰侯言于秦昭
王伐齐,而吕礼亡。
后齐愍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
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愍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
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文卒,谥为孟尝君。①诸子争立,而齐魏
共灭薛。孟尝绝嗣无后也。
注①集解皇览曰:“孟尝君頉在鲁国薛城中向门东。向门,出北边门也。”诗云
“居常与许”,郑玄曰“‘常’或作‘尝’,在薛之南”。孟尝邑于薛城也。索隐按:
孟尝袭父封薛,而号曰孟尝君,此云谥,非也。孟,字也;尝,邑名。诗云“居常与许”,
郑笺云“‘常’或作‘尝’,尝邑在薛之旁”是也。正义括地志云:“孟尝君墓在徐州
滕县五十二里。卒在齐襄王之时也。”
初,冯驩①闻孟尝君好客,蹑蹻而见之。②孟尝君曰;“先生远辱,何以教文也?”
冯驩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孟尝君置传舍十日,③孟尝君问传舍长曰:
“客何所为?”答曰:“冯先生甚贫,犹有一剑耳,又蒯缑。④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
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食有鱼矣。五日,又问传舍长。答曰:“客复弹
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迁之代舍,出入乘舆车矣。五日,孟尝君
复问传舍长。舍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
不悦。
注①集解音欢。复作“暖”,音许袁反。索隐音欢。或作“谖”,音况远反。
注②索隐蹻音龏。字亦作“繑”,又作“屩”,亦作“匁”。
注③索隐传音逐缘反。按:传舍、幸舍及代舍,并当上、中、下三等之客所舍之名
耳。
注④集解蒯音苦怪反。茅之类,可为绳。言其剑把无物可装,以小绳缠之也。
缑音侯,亦作“候”,谓把剑之处。索隐蒯,草名,音“蒯聩”之“蒯”。缑音侯,
字亦作“候”,谓把剑之物。言其剑无物可装,但以蒯绳缠之,故云“蒯缑”。
居儙年,冯驩无所言。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
客,①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②客奉将不给。
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传舍长曰:“代舍客冯公形容状
貌甚辩,长者,无他伎③能,宜可令收债。”孟尝君乃进冯驩而请之曰:“宾客不知文
不肖,幸临文者三千余人,邑入不足以奉宾客,故出息钱于薛。薛岁不入,民颇不与其
息。今客食恐不给,愿先生责之。”冯驩曰;“诺。”辞行,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
会,得息钱十万。乃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
原文:
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
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
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於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
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
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
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
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
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馀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
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服待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刘氏家藏通书有用吗
本文2023-10-16 01:30: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