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曲姓与鞠姓的渊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4收藏

关于曲姓与鞠姓的渊源,第1张

盘古开天沧桑巨变,曲姓宗族几度兴衰沉浮,已繁衍成华夏常姓,居于中国姓氏排行第164位,人口占汉族总数百分之006

寻根溯源,曲氏大家族分为甲乙两支。甲支为正统本姓,乙支由鞠姓演变而来。

甲支本源有三说。一是出自姬姓,春秋时晋穆侯封少子成师居于山西曲沃,后代子孙据地改姓。二是承袭古姓,夏时有桀臣曲逆,后人自择姓氏。三是他族入转而来,唐代奚、契丹部族酋领有曲姓;满洲人也有世居辽阳者;如今满、傈僳等民族钧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西周末代东周初晋国人,名讳成师,系周武王第三子叔虞的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赏叔父于曲沃,尊称曲沃桓叔。曲沃封地大于晋国都城,德行高尚为官清廉,深得黎民百姓信赖拥戴。其孙曲沃武公时,兵强马壮族势庞大,连杀三君获取晋地,始称晋武公。武公代晋后,仍以山西翼城为国都,留曲沃为宗族发祥处,后代仍依地称曲姓,尊曲沃桓叔为本姓鼻祖。

曲姓人丁繁衍播迁频繁。起源于山西曲沃,得姓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繁衍生息于原籍。战国时,三国分晋,有人因仕宦原因进入河北与河南。而祖居地主体也由于种种事因,或北徙临汾或南迁陕县一带。时至秦代,见有御史名为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山西与河南迅速繁盛外,另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逐渐形成大型聚落。此际曲姓名人依然稀少,仅见《货殖传》中有一个因盗墓暴富的曲叔。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山西临汾、代县,河南陕县族强势众人丁兴旺,昌盛为曲氏平阳、雁门、陕郡三郡名门望族。隋唐两代,曲姓郡望尤以陕州安邑人曲环为杰出代表,客居陇地声名中原。此时曲姓已广泛定居于山东、安徽、江苏、江西等处。唐末,曲承裕受朝庭重托,携家眷进入越南,形成国外一系分支。两宋时,宋赵王朝偏安江东,曲姓徙入南方日渐增多。明初,山西曲姓作为大移民氏族之一,被分迁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北京等地。此后至清朝中期,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省份。大清康乾朝之后,山东、河北等地部分族人进入东北谋生,子孙大多留居当地。伴随闯关东热潮和开发北大荒运动,有更多曲姓青壮年落户黑龙江。如今,曲姓人在全国分布较广,辽宁和黑龙江最为众多。

乙支曲氏为鞠姓演变派生,鞠姓起源有二说。一是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黄帝有宠后名为弃,是周朝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生下来掌上带着印记,酷似古文“鞠”字,因此命名为鞠鞠。鞠陶后来作了周人首领,后世子孙便以他的名字命姓为鞠。二是以名作姓。鞠陶的后代有位贤士鞠武,在燕国出任大夫,他的后人钧以其名字称鞠姓。

正宗得姓始祖鞠陶,生活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祖籍甘肃庆阳。见于经传的太始祖有两位,一是公元前540年春秋齐景公时期孔子的学生鞠语。二是战国晚期燕易王之子姬升。据多半鞠姓家谱记载,他们立姓为姬升弃姬改鞠而来,战国时燕国太子丹的太傅鞠武就是鞠升公的曾孙;宋朝雍熙进士鞠仲谋亦是曲氏世祖。据此推断,从鞠升至今大约传世76代。在上述两源中,鞠语家族的分衍和迁徙无法考证,而鞠升家族的分衍和迁徙脉络清析:蓟城—襄平—蓟城—汝南—东莱—山阳—登州。地方史志有记载的先祖名人,从西晋末年开始算起直至北宋末期有鞠羡、鞠彭、鞠殷、鞠璋、鞠延增、鞠彦云、鞠真、鞠庆孙、鞠常、鞠仲谋等。

鞠氏望族颇多,鞠常原是五代时南汉乾佑进士。至大宋开宝年间,赵普任宰相,聘他为著作郎,随后又作清河令,其家族兴盛一时。汝南郡也是曲姓族地,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辖制现在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另外,公元前540年在临淄、公元前320年在襄平、公元200年在东莱、公元950年在高密、公元1400年在登州都有鞠氏显赫家族出现。

鞠姓虽然人丁不多,但英杰辈出名人汇萃。鞠武是战国时燕太子丹的师长,曾举荐荆轲于太子门下。鞠钺是明代名流。正德时被外敌俘获至城南寺,烤打威逼英勇不屈惨遭杀害。鞠夫人是宋代舞蹈家,高宗时为仙韶院第一才女,时称"鞠部头"。战国时有孔丘弟子鞠语,宋代有殿中侍御史鞠咏、雍熙年间有进士鞠仲谋等,这些中华英才钧为国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

西汉哀帝尚书令鞠谭因“东平王瓠山立石”事件受牵连,被贬湟中改姓为麴,而后500年时间里,鞠谭的后人在金城和西平一带发展壮大,成为当地豪族。出现了麴义、麴衍、麴允等赫赫有名的战将和威震一方的高昌国王麴嘉。麴姓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化,后来派生一支辟为曲姓,形成现代宗支的渊源。再后来,原有曲姓与转化曲姓水乳交融混为一体,山东一带曲姓人死后立碑恢复鞠姓,故称“死鞠活曲”。族中也有人传说,曲氏先辈曾在朝庭为官,进献忠言被奸臣加害诛灭九族,家人遇到盘察取鞠、麴谐音谎称姓曲,逃避杀戮侥幸生存,延续新姓至今。此传言未见史料,极可能是鞠潭事件的变异。

1、国王睦边功盖番境 仆射克敌誉满金城

上联典指北魏时期高昌国王曲嘉;下联典指晋代金城人官至左仆射的曲允。

2、金城望族泉郡名宗

上联典指晋代金城豪族曲允;下联典指郡望酒泉,北齐时封安康郡王的曲珍。

3、安康世泽陕郡家声

上联典指安康郡王曲珍;下联典指唐代陕府安邑人,官至左仆射的曲环。

4、工书文而娴将略宽赋敛以养民生

上联典指宋朝曲端;下联典指唐朝曲环。

一、针对麴曲二姓共用一套宗祠对联的思考

前面贴的这四幅曲姓宗祠对联传播很广,翻开网页比比皆是,仔细对比阅读这四幅曲姓对联,与麴氏宗祠对联一模一样,细微差别就是麴氏对联用的是“麴”姓。乍一看会认为可能麴曲二姓共用一套宗祠对联,仔细想一想,麴曲两姓从字面看根本不同,曲又不是麴的简化字,怎么会共用一套宗祠对联呢?答案只有一个,共用一套宗祠对联的麴曲二姓原来同属一姓,是一家子。

那么历史上的麴姓是怎么变成曲姓的呢?我们看《百家姓》就会一目了然,老版的《百家姓》有一句叫“甄麴家封”,而新版却改成了“甄曲家封”,到此方才明了,通过姓氏的字型转换才使历史上的麴姓变成曲姓。有的曲姓朋友一直有疑问:我们这么大的曲姓家族为什么《百家姓》和《续百家姓》都没有记载?其实是有的,历史上的麴姓就是今天的曲姓,怎么能说《百家姓》中没有曲姓呢!

二、从宗祠对联的内部联系,看麴曲之间的演化和传承

首先纠正一下网上看到的“金城望族,泉郡名宗”的解释词。一位曲姓老先生在对这幅曲姓对联解释时说:上联指晋代金城曲见,下联指酒泉曲珍。笔者追寻“曲见”这一人名查了多部典籍也没查到晋代金城望族中有个叫曲见的,倒是查到有个叫麴允的是晋代金城的世家大族,《晋书》说:“麴允,金城人也,与游氏世豪族。”《晋诗十八卷》西州为鞠氏游氏语中说“鞠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进一步查证,麴允是西汉末期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西宁)的后代,就是说他祖上原姓鞠,因为西汉尚书令鞠谭得罪汉哀帝获罪避难西平改鞠为麴,因此老版的《晋诗十八卷》上仍然延续祖上的姓氏称鞠允,但绝大多数典籍都称麴允。麴允是西平麴氏的后代,曾做过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和左仆射,为挽救西晋灭亡驰骋疆场,忠义刚烈,西晋灭亡后自刎而死,被史家誉为忠义的化身。南北朝时期西域高昌国王麴嘉,经史学家认定也出自金城麴允之后,“国王睦边功盖番境,仆射克敌誉满金城”这幅曲姓宗祠对联说的就是这段典故,而“游氏”则是西晋金城郡守游楷家族,能与游氏比富,麴氏的富豪程度可见一斑。

既然查不到“曲见”之人,那么曲见从何而来呢?深入探讨下去,原来曲见是曲允的错写,前面已经论证过曲姓是麴姓的字型演化,现代曲姓就是历史上的麴姓,古代的麴允现代也可以写成曲允,而“见”与“允”又字形相近,难怪这位曲老先生要把曲允错写成曲见。因此“金城望族泉郡名宗”的上联指的是西晋金城麴允,下联指的是北齐安康郡王,豫州刺史,望出酒泉的麴珍,也就是说麴珍传承于麴允,乃一脉相承。

再看下一联“安康世泽,陕郡家声”。上联明显是指安康郡王麴珍,而下联指的是唐代陕府安邑人,官至皇检校左仆射,死后受封司空的曲环。关于曲环的家世,经过查证其父曲彬长期客居陇右(今青海乐都)做官,死后赠授工部尚书,曲环之孙曲元缜墓志称其祖居陕府安邑(今山西运城),这副对联说明曲环传承于麴珍也是一脉相承。不过在此处,“麴”已经变成了“曲”。

再看下一联“工书文而娴将略,宽赋敛以养民生”,对于这幅对联,曲氏文人自己也承认上联指宋朝曲端,下联指唐朝曲环。曲端为北宋名将,受封威武大将军,望出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父曲涣任左班殿直,在征战西夏的战役中战死,当时曲端才三岁便父荫做三班殿直。由此看来曲端传承于曲环也是一脉相承。

纵观曲氏这四幅对联的传承关系,麴允-麴珍-曲环-曲端,可谓环环相扣、榫卯相接、传承有序,尽管从西晋到北宋时间跨度长达700多年,但是按照等量置换的原理分析,西晋麴允应是宋朝曲端的先祖。

那么为什么在史典中麴允、麴珍记为姓麴,而曲环、曲端则记为姓曲?这就涉及到历史上麴曲的字型转换,新旧版的《百家姓》可以证明这种只限于姓氏的字型转换过程。由此也证明了麴与曲原本就是一个姓氏,统姓麴。再看他们的郡望,金城-酒泉-安康-陕郡-固原,根本没有提到曲沃,那么网上疯传的“曲姓是因西周曲沃桓叔的封地曲沃而得姓”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是一些看了点古书的曲姓文人根据历史典籍所进行的一种不着边际的杜撰。前文已经讨论过,曲姓是麴姓的的姓氏简化,典籍记载麴姓又是鞠姓的改姓,那么鞠曲原本就应该是一家,现代的曲姓就应该来源于历史上的鞠姓,这么庞大的曲姓竟来源于那么弱小的鞠姓心里总会感觉不舒服,加之古代信息不发达,尤其这种因为得罪皇上的隐姓埋名又难登大雅,甚至上不了家谱,只能口耳相传,久而久之传来传去便传得改了模样,由最初的“鞠麴一家”逐渐演变成“屈曲一家”甚至“徐曲一家”等一些荒诞离奇连曲姓自己都说不清所以然的故事,于是这种牵强附会的曲沃桓叔说便应运而生。

三、曲姓在历史上的大迁徙

这要从鞠谭改麴说起。汉哀帝的尚书令鞠谭因为替皇叔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谋反事件”说情,得罪皇帝被免职,六年后,正赶上大司马王莽“迁犯者填西海”,于是率儿子鞠閟被强迁到临羌(湟源)与西平亭(西宁)一带,鞠閟更名为麴閟,是西平麴氏的一世祖,也是现代曲姓的太始祖。麴氏在西平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三国时期已经成为拥有强大的家族武装,富甲一方,一度曾影响西北地区历史的强大的麴氏家族武装集团。东汉末期,不甘寂寞的麴氏首先派遣西平名将麴义兵进中原,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曹魏代汉以后,以麴氏家族为首的西平部众,公开扯起“反对曹魏篡汉”的大旗,旗帜鲜明的反对曹魏政权,麴演、麴光、麴英、麴儒在西平郡(西宁)先后举行四次大规模武装举事,占据郡县、割据一方,均被曹魏镇压,为了防止反叛火种复燃,曹魏当局对参与人等进行残酷的剥离与强迁,史志上记载的大规模强迁就有两次,一次迁往金城(兰州榆中),户数不详,另一次强迁六百户到武威、酒泉一线,这是当代曲姓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迁徙的开始,笔者推断麴允的祖上就是在这次强迁时来到金城。而高昌国王麴嘉的祖籍,随着高昌墓葬发掘中族谱的发现,以及麴嘉第十世孙麴崇裕夫人慕容仪墓葬的发现,也被众多史学家认定为金城榆中(兰州西),麴嘉来源于麴允已经成为史实。之后,到了唐代出现了曲环,宋代出现了曲端,曲姓历史名人遍布全国。

当代山东曲姓众多,很多东北曲姓家传也是来自山东。而在山东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很多曲姓集聚村庄旁边都伴有鞠姓村落,这种鞠曲共存,相生相长的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这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历史原因吗?一块墓碑的发现使探寻见到了曙光。

公元1956年在黄县冶基村挖掘出一块墓志碑,铭头为“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并序”,墓主人名叫鞠俨,是五代后晋国子监广文馆助教。值得注意的是墓志铭头镌刻的郡望是西平郡,这说明墓主人鞠俨的祖上来自西平。鞠俨的祖上竟与麴氏为同一郡望,看来这绝不是单纯的巧合,其中必有端倪,看来只有仔细梳理鞠氏进入东莱的年代答案才能迎刃而解。经查阅《资治通鉴》笔者发现了充分的证据,据记载:公元四世纪初,东莱大地上爆发了刘伯根、王弥叛乱,公元307年,晋怀帝的太傅司马越曾派遣洛阳皇宫南宫门“公车门”的接待官,东莱黄县籍人鞠羡回乡任东莱郡长,主要任务是组织家族武装镇压王弥反叛,这种不带兵马只任虚衔的平叛,虽然客观上反映了西晋王朝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无兵可派的现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鞠羡家族是东莱的地方豪强,依靠家族的势力足以对抗强大的王弥叛军。一般情况下,形成这种强大的家族势力是需要多年经营的,因此推断,鞠羡的祖上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来到东莱定居,具体应判定在哪一时期呢?这得从源头说起。前文说过,西平麴氏的武装反叛遭到了曹魏当局的残酷镇压和强迁,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西平麴氏的众多人户被强行迁往金城,笔者判断正是在这次大规模强迁金城过程中,麴氏的一支转道经过数千里艰辛跋涉直接迁到东莱郡治黄县定居,由此开创了当代曲氏和鞠氏在胶东的历史存在,鞠俨墓志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正在于此。

前文所说的“鞠羡”是《资治通鉴》的记载,而在《登州府志》中却记载为“麴羡”,那么二者是不是同一个人呢,经查阅,两部文献在涉及这两个人名时记述的都是“受司马越派遣回乡平叛”的历史事件,由此认定二者是同一个人。既然是同一个历史人物,姓氏记载为什么会有不同,哪个记载更趋近于真实呢?笔者认为《登州府志》“麴羡”名称记载更符合历史原貌,当代胶东庞大曲氏家族存在的现实就是最好的证明,也就是说西平麴氏在那次著名的历史大迁徙时,迁到东莱的这一支最初并没有直接恢复鞠姓,仍然沿用原来的麴姓,恢复鞠姓的是麴羡之孙前燕东莱太守麴殷后代的某一支,具体时间应当判定在南燕慕容德时期青州刺史鞠仲或者其父辈,复姓的目的无非是出于对当时政权频繁更迭的政治需要和切身利益。此后,生活在宋明帝刘彧至北魏正光年间,曾做过朝廷或地方官员,籍贯为黄县都乡石羊里的鞠璋、鞠彦云祖孙,生活在晚唐到北宋籍贯为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的鞠景沂、鞠真、鞠常、鞠仲谋祖孙,生活在北宋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的鞠俨、鞠明德、鞠传式祖孙皆出其后。这就是胶东乃至全国曲姓普遍多于鞠姓的原因所在,也是胶东乃至由胶东迁徙东北各地的广大曲姓、鞠姓家庭中流传“鞠曲一家”的真正来源!

四、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历史上曲姓恢复鞠姓不只发生在胶东一地,《大唐甘露寺尼真如碑》记载,唐朝初期末代高昌王麴智盛侄女为父麴智湛祈福,自愿在长安甘露寺落发为尼,所用的法名叫鞠真如,说明这支麴氏当时已经改回鞠姓。

二是毕竟“避难改姓”“拥兵反叛”在封建时代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子孙们为了避讳祖先这段难于启齿的历史,有的恢复了鞠姓,有的则附会成曲沃桓叔的后代也是可以理解的。经过查证,曲姓出自曲沃桓叔的说法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唐朝中晚期以后出现的个别典籍和墓碑已经有了相关记录,曲姓家谱的类似说法更是千篇一律,但是仔细分析,则是漏洞百出。举一例:青州博兴曲家窑曲姓宗谱的《姓氏渊源》说,曲姓是因“曲沃桓叔封于曲沃,以地为氏”,而在这份族谱的《曲氏颂辞》中又说:“曲姓由来兮,溯源于周。其官麴氏兮,以官为氏。麴与曲之相同兮,不以麴而用乎曲”前后矛盾。因为地名“曲沃”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没有称呼过“麴沃”,所以麴曲不是地名的转换。毋庸置疑后者是家族的口口相传,前者乃是文人根据古代典籍的攀附和杜撰。

三是还有家传曲氏原来姓“屈”。河南南阳唐河的曲姓自述是北宋名将曲端的直系后代,并以家谱为证,说家传原来姓屈,可能是屈原的后代。实际“屈”“麴”同音,所谓姓屈者实乃姓麴也。

四是有的家谱把元朝宰相曲枢也列为曲姓先祖,这就更是荒诞无稽。经查证曲枢是西域哈喇鲁族人,祖辈生活在西土碎叶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一带,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西征,哈喇鲁酋长率部投降蒙古。曲枢之父名叫质里花台,儿子叫帖木儿,曲枢是他的汉语专用名称,实际上他根本就不姓曲。

宗祠,即祠堂也称家庙,是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地方,也是宗族议事、修谱、庆典和娱乐的场所。在封建农耕社会里,它是宗族实力与权威的象征,也是凝聚族人耀祖扬宗的寄托,在血缘性村落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而古老的宗祠能完好保存至今的却非常少,尤其我们初氏宗祠,在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之后已没有完好保存至今的,我们初氏在全国各地的宗祠中保存相对好一点的当属烟台永福园初氏宗祠,其次就是河里曲初氏宗祠,其他的或只剩下部分遗迹或已完全无踪迹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宗亲观念更加强烈地体现出来,许多人都有追根溯源的愿望,寻找自己生命的根,有的也为此专程回到祖籍探访。我也一样,每每回到祖籍河里曲老家,总是要到家庙去看一看,亲身感受并通过家庙追寻一些被湮没已久的初家历史片段,那残破空荡的家庙,青砖黑瓦和院内的老槐树,仿佛还在诉说着初家往日的辉煌,亲近!可惜啊!只剩下院墙及前堂了,而后堂主殿早已坍塌了,惭愧! 在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像宗祠这样,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历史性标记物呢?各地也有一些族人探讨过如何修缮濒临坍塌的宗祠,但都因资金或宗祠管理问题意见不统一,无果而终。再这样下去,我们初家仅剩下的这一点珍贵历史遗迹,也会很快从我们眼前消失掉,怎么办呢?是任其自然消失,还是要修缮保护。如果任其自然消失,我们不但有愧于先人,也更失于后人。如果选择修缮保护,那如何修?如何护?资金费用如何筹集?修缮后如何正确利用与管理?还有一些宗祠古建筑由于特殊历史原因而出现的产权问题等等,这都是目前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我个人意见谨供参考。 祠堂古建筑是历史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就永远的不复存在了,所以应尽快修缮保护,不能任其自然坍塌消失。决不能让初家仅有的这一点历史文物从我们眼前随意的消失掉,那怕只是一砖一瓦,这是先祖已创造出来的文化与文明,我们有责任保护。对宗祠的修缮程度无非就这几种情况: 1、复原重建。2、全面修缮。3、部分修缮。4、简单维护保持现状。我想最起码也要保持宗祠的现有状态,不至于继续坍塌而消失掉。如果能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宗祠进行复原重建或全面修缮那是最好,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了。 在当今社会,宗祠已不可能主要用于供奉和祭祀的目的了,正面临着功能更新的重要课题。因为我们不可能再严格实行古时的族规,现在也没有古代的那种人文环境了,修家庙和修家谱一样,再用老观念办现在的事也是行不通的。为了保护并有效管理现存的宗祠古建筑,必须从单纯的保护转变到保用结合;从纯粹的房屋修缮提高到传统空间的保护、拓展和利用上,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观念转变的过程、不断创新的过程。除了宗祠敬宗祭祖的传统功能外,我们还可以从现实的文化角度出发,收集、整理和利用地方历史文物资料,充分发挥宗祠的聚会娱乐和教育功能,利用宗祠作为本族或地方文化的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及各种主题的展览馆、纪念馆等,把祠堂作为教育后人、纪念先人的综全性场所,充分体现祠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但没有宗祠或原有宗祠已完全无踪迹的村落,从现实角度出发不建议新建或重建宗祠,可以把永福园、河里曲等现存初氏宗祠修缮后,作为天下全体初氏的共有祠堂,共同开展各种有益的宗族活动。我觉得需要宗祠所在的村落中的族人首先发起并建立一个专门的宗祠修缮组织,然后各地初氏人力物力积极响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宗祠进行修缮与保护。修缮后的初氏宗祠要纪念从“老祖初公”开始的历代先人,好在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初氏通谱》,这是宗族活动的桥梁、纽带和基础。 还有个问题我们应该事先考虑到,就是在当今迅猛发展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有的宗祠可能面临的拆迁问题,如永福园初氏宗祠,所以对于修缮永福园初氏宗祠不适合大投入,但也不能害怕拆迁而放弃修缮保护。应在进行基本修缮保护的同时,提前对宗祠进行拍照、制图,一旦遇上拆迁,可对各部位逐一编号,以便异地复原建设。 永福园、河里曲等初氏宗祠的历史、文化、民俗、文物、建筑、人文等内涵与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当时宗祠建设者们的初衷,已不单纯只是某一支系族群的宗祠建筑,而是全天下初氏共同的文化财富。强烈呼吁各地初氏宗亲赶快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共同保护我们初家的历史文化遗产初氏宗祠。 初嘉斌 2011-10-24 烟台市福山区永福园初氏宗祠现状 现仅剩下主殿相对完好,但也濒临坍塌。 烟台市牟平区河里曲初氏宗祠现状 后堂主殿早已坍塌,现只剩下院墙及前堂了,也是濒临坍塌。

前言

序言一 崔慕岳

序言二 崔灿

序言三 徐金星

凡例

洛阳

一 邵氏家谱

二 潘氏家谱

三 乔氏家谱

四 刘氏家谱

五 乔氏族谱

六 白居易家谱

七 卢氏家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洛阳徐家营崔氏族谱

十 韩文公家谱(天治门后裔)

十一 郭氏家谱

十二 金氏家谱

十三 周氏宗谱

十四 黄氏家谱

十五 张氏家谱

十六 谢氏宗谱

十七 西王村孙氏家谱

十八 洛阳蒙古族李氏家谱

十九 许氏家谱

孟津

一 乔氏家谱

二 孟津王氏家谱

三 乔氏族谱

四 朱氏世谱

五 卢氏家谱

六 孟津李氏家谱

七 薛氏族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杜氏宗谱

十 创修吴氏宗谱

十一 梁氏家谱

十二 李氏家谱

十三 萧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家谱

十五 丘氏家乘

十六 李氏家谱

十七 追远堂李氏家谱

十八 河阳薛氏族谱

十九 李氏宗谱(五门)

二十 小浪底贾氏宗谱

二十一 赵氏宗谱

二十二 赵氏家谱

二十三 屈氏家谱

二十四 许氏家谱

二十五 卫氏家谱

二十六 卢氏族谱

二十七 卢氏宗谱

二十八 王氏宗谱(豫西太原王氏家乘)

二十九 畅氏家谱

三十 孟津任氏族谱(四门)

三十一 孟津衡水韩氏宗谱

三十二 孙氏家谱

三十三 赖氏家谱

三十四 吴氏家谱

三十五 和氏家谱

三十六 栾氏宗谱

三十七 陈氏家谱

三十八 崔氏宗谱

三十九 高氏旺公世系妯娌村宗谱

四十 杨氏宗谱

四十一 刘氏世系谱

四十二 孟津孙氏宗谱

四十三 郭氏家谱

四十四 张氏宗谱

四十五 孟津杨氏宗谱

四十六 李氏宗谱

四十七 韩氏宗谱

四十八 杨氏宗谱

四十九 何氏族谱

五十 李氏族谱

五十一 周氏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宗谱

五十三 孟津县花园村孙氏家谱

五十四 周氏宗谱

五十五 梁氏长华支谱

五十六 赵氏宗谱

五十七 孟津横水崔氏家谱

五十八 孟氏家谱

五十九 郭氏家谱

六十 尚氏家谱

六十一 李氏家谱

六十二 谢氏宗谱

六十三 安氏族谱

六十四 王氏家谱

六十五 吕家村吕氏家谱

六十六 陈氏家谱

六十七 孔氏家谱

六十八 孟津任氏族谱五门

六十九 邱氏家谱

七十 林沟村郭氏家谱

七十一 李氏族谱

七十二 袁氏族谱

七十三 卢氏宗谱

洛宁

一 张氏家乘

二 张氏家谱(世德堂)

三 郑氏家谱

四 韦氏家谱

五 赵氏世系总谱

六 邢氏族谱

七 雷氏家谱

八 杜氏家谱

九 韦氏世谱

十 杨氏家谱

十一 王氏家谱(三槐世第)

十二 王公家谱

十三 谢氏宗谱

十四 宋氏世谱

十五 夏氏家谱

十六 田氏家谱

十七 焦族家谱

十八 杨氏族谱

十九 马氏世系族谱

二十 张氏家谱

二十一 亢氏乾门世系家谱

二十二 上庄王姓家谱

二十三 郭氏宗谱

二十四 韦氏家谱

二十五 段氏家谱

二十六 薛氏家谱(河东世第)

二十七 白氏历代家谱

二十八 卫氏家谱

二十九 王范镇陇西氏家谱

三十 魏氏宗谱

三十一 陈吴张氏族谱

三十二 杜氏家谱

三十三 张氏宗谱

三十四 张氏族谱

三十五 洛宁谭氏族谱

三十六 牛氏家谱

三十七 杨氏家谱

三十八 韦氏家谱

三十九 李氏家谱

四十 贾氏族谱

四十一 张姓家谱

四十二 张氏家谱(清河氏)

四十三 司马氏族谱

四十四 孙氏族谱

四十五 王氏家谱

四十六 李氏家谱

四十七 韦氏家谱(三门支谱)

四十八 完颜家乘

四十九 赵氏家谱

五十 曹氏家谱

五十一 白氏家族历代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家谱

五十三 城村张氏族谱

五十四 西林张氏世系考

五十五 韦氏家谱

宜阳

一 魏氏家谱

二 洛阳(宜阳)裴氏家谱

三 王氏族谱

四 宜阳吕氏宗谱

五 薛氏长门家谱

六 李氏家谱

七 刘氏一脉家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仝氏宗谱

十 周氏家族志

十一 凡村张氏家谱

十二 张氏族谱(宜阳县三乡东柏坡支下河西分支)

十三 崔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宗谱

新安

一 雷氏宗谱

二 裴氏族谱

三 新安吕氏宗谱

四 新安古氏七修族谱

五 田氏家谱

六 孟子后裔新安支谱

七 姬氏宗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王氏族谱(四世五门景祖之后)

十 高氏宗谱

十一 韩氏宗谱

十二 庞氏新安支派家谱

十三 聂氏族谱

十四 高氏宗谱

十五 郑氏宗谱

十六 高氏宗谱

十七 新安孟氏卓公支谱

伊川

一 程子宗谱

二 河南程氏正宗世系

三 刘氏族谱

四 伊川县古城村吴氏家谱

五 周氏宗谱

六 范氏家谱(伊川忠宣房系)

偃师

一 锁氏家谱

二 兰氏家谱

三 黄氏家传

四 曹氏族谱

五 梅氏家谱

六 萧氏家谱

七 曲氏家谱

嵩县

一 嵩县王氏宗谱

二 嵩县宋氏族谱

三 河南嵩县宋岭程氏支谱

四 卞氏宗谱

五 韩文公家谱

栾川

一 李氏宗史

汝阳

一 汝阳县吕氏宗亲志

固始

一 固始裴氏宗谱

巩县

一 李氏族志

在国内被称为苏联的姓氏。黄帝风扇的后裔昆密封,也被称为坤的。下期,之后坤的后裔所建的苏国。苏国关,苏联周姓家族效忠的一部分。周武王时,司寇岔的生活,一窥在苏国,然后转移到温暖,叫苏分叉的生活中,当年龄,由苏国迪族摧毁,他们的孩子和孙子到原来的国名为姓。此外,还有一些鲜卑族复姓也苏姓。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晋,魏有小幅拉升鲜卑魏孝文帝后来的洛阳,定居者和中原南下,到苏联的姓氏。

  山东莱阳市古柳街道办事处“红土崖

  http://lyhongtuyachina-yantainet/

  红土崖村地处莱阳市古柳街道办事处东部,距离火车站2公里,北邻阳光城,紧靠富山路。位于丹崖路东首,西邻蚬河,清水河从村前流过。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莱阳市明胶厂、莱阳市奥峰制药厂在该村落户,莱阳市烈土陵园也在该村。我村共有206户,人口776人,耕地面积560亩,人均年收入4500元。莱阳明胶厂和烈土陵园及阳光城为我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村呈现出风气正,团结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风貌。红土崖全体村民欢迎各界朋友前来投资发展,共创美好明天。

  红土崖

  http://lyhongtuyachina-yantainet/

  

  http://tiebabaiducom/fkz=473938314

  到照旺庄的“红土崖”,莱阳人想必都不陌生,“红土崖烈士陵园”和著名景观“丹崖春雪”。

  9月2日下午下班后我有幸游览了红土崖烈士陵园,并尝试到崖下的莱阳两大河(清水河,岘河)交汇处。

  因为是第一来这里,起先没有找到去“交汇口”的确切线路,以至反复寻找多处,不过,历经周折最后终于还是来到了美丽的交汇口,遂有此文。

  有没有郭姓的应该有,可以到这里问问

  http://tiebabaiducom/fkw=%C0%B3%D1%F4

关于曲姓与鞠姓的渊源

盘古开天沧桑巨变,曲姓宗族几度兴衰沉浮,已繁衍成华夏常姓,居于中国姓氏排行第164位,人口占汉族总数百分之006寻根溯源,曲氏大家族分为...
点击下载
上一篇:张氏家谱下一篇:名字的意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