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涟的史料记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5收藏

杨涟的史料记载,第1张

①《东林列传·卷三·杨涟传》;

②《明史·卷二四四·杨涟传》;

③《蘧编·卷十三》;

④《碧血录·血书》;

⑤《明史纪事本末·卷七一·魏忠贤乱政》。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1];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2]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3],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4],杀人献媚,五日一比[5],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6],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惟我身副宪臣[7],曾受顾命[8]。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9]!”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10]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11]。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碧血录》

  注释:

  [1]仇人:为人所仇视。

  [2]张俭:东汉高平(今属山西)人,字元节。延熹初为东部督邮,弹劾宦官侯览,为览所诬,遂遁去。望门投止,人皆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前后受其牵连受诛者以十数,宗职并皆殄灭。

  L3]杨震:东汉华阴(今属陕西)人,字伯起。延光初为太

  尉。被宦官樊丰所谮,遣归本郡,于途中饮鸩而死。仰药:服毒。

  [4]“打问”句:刑讯逼供,冤枉定为贪赃罪。

  [5]比:对犯人追赃。

  [6]诏狱:奉皇帝命令而成立的锦衣卫专用监狱。

  [7]宪臣:御史台又称宪台,杨涟官职为左都副御史,故称。

  [8]顾命:《尚书·序》:“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传》:“临终之命曰顾命。”封建社会,皇帝临终前往往召集亲信大臣托付后事,嘱咐辅佐新君。参与此事的大臣称为顾命大臣。

  [9]“托孤”二句:《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此处引作孔子语,系作者误记。

  [10]先帝:指明光宗朱常洛。

  [11]二祖十宗:光宗以上,明朝开国以来计有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十二君。皇天后土:即天地。

  杨涟是被许显纯用大铁钉钉入头部而死。

 七月庚申夜里,许显纯令缇骑在狱中处死杨涟,并先后以“土囊压身,铁钉贯耳”等手段加害杨涟,但杨涟并未身亡,天启五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许显纯以一枚大铁钉钉入杨涟头部,最终将其害死。

 在临刑前,杨涟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封,称“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明朝末期,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的争斗是非常的激烈的,但是至于这两派之间谁对谁错,究竟是谁对国家更有利,却直到现在依旧没有一个定论。而在东林党之中,有一个战斗力非常彪悍的人杨涟,然而他虽然很厉害,但是最终死的也特别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杨涟究竟都做了些什么,最后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很多人说他下葬的时候只剩下了几块骨头了

杨涟作为中国历史上深明大义、不畏强权的人,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的楷模。在昏暗颓废的明末年间,杨涟与很多东林党人用他们的坚强和勇敢对邪恶势力进行抵抗,让统治者有所觉悟。杨涟为了对抗宦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下面来看看杨涟是怎么死的。

杨涟向皇帝呈交了《劾忠贤疏》的奏折,里面列举了魏忠贤的二十四项大罪。但是,不巧的是这篇文章送达了魏忠贤的手中,魏忠贤看到后对里面的内容做了手脚。经过魏忠贤的授意修改,将一篇如此慷慨激昂的奏章改成了谬文,皇帝见后认为他的行为非常不妥。之后,也没有将魏忠贤定罪。杨涟知道形势不利于自己,但是他还是选择孤注一掷对魏忠贤进行弹劾。可惜,皇帝根本不听他的话杨涟简介,魏忠贤毫发无伤。

之后,魏忠贤进行了报复,诬陷杨涟等人行污受贿,将他们全部抓捕起来。想要知道杨涟怎么死的,下面就进行详细说明。杨涟在押入大牢后,对他进行了严酷的拷打和审讯,五日之后,他在监狱中写下了《绝命辞》后惨死在狱中。据说,杨涟先是被杖打了四十大棍,拶手个一百次,在他皮破肉绽之后,又用铁钉打入了他的脑袋中,土囊压身而死,他的死状十分惨烈,以至于当尸体被领出去之后,竟然已经腐烂,状况是惨不忍睹。等到放入棺材的时候,仅只有破碎的衣物和几根残留的骨头。

杨涟墓

杨涟墓位于龙兴沟背山面水的一个山凹里面杨涟简介,对面是于唐朝时候修建的龙兴寺遗址。这里的山峰像屏风一样展开,素有“扇子屏”的美称,溪水流过九曲之后又汇聚在山下,因此被称为“龙兴沟”,这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

公元1625年,明末著名谏臣杨涟受到奸臣魏忠贤的迫害,受到无数次的酷刑最终死在了狱中。直到崇祯年间才得以 ,后被追加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又赐给他谥号为“忠烈”。在杨涟死后,他的家人扶着他的灵柩将他的尸体运回了故乡,安葬在了龙兴沟。因此杨涟墓也就在龙兴沟了,那么为何没有将他葬在出生地而是选择了龙兴沟呢

理由一是因为在龙兴沟的下面有一个叫做“芦花湾”的地方,那里住着的人基本上都姓“詹”,他的夫人就是姓“詹”,所以这是安葬在这里的理由之一。理由二是因为龙兴沟的风景优美,另外加上它对面的龙兴寺香火旺盛,自然认为是一个很好的风水宝地。在2010年的时候,因为龙兴沟水库要加强筑坝,将库底的水都抽干了,施工队在库底进行寻找,果真发现了在文革期间所推落的石碑,石碑上的痕迹还很完整,经过考察和验证,这也证实了史料中所记载的事情。

杨涟出生在照壁湾,后来又搬到了应山。因为小说《明朝那些事》中对杨涟跟宦官进行斗争的事情描写的十分详细,因此他的事迹也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杨涟

明末著名谏臣杨涟在狱中进行审讯,许显纯将很多酷刑都用在了杨涟的身上,使他遍体鳞伤。后来在提审的时候他们又将杨涟折磨得痛不欲生,还将他拖到堂上进行受审。杨涟仍然没有屈服,在狱中写下了杨涟 《绝笔》,继续陈述了宦官专权的现象,痛斥那些紊乱朝纲的奸臣。

七月庚申的夜里,许显纯下令处死杨涟,并以多种手段来加害杨涟,但是杨涟并没有因此一命呜呼,后来许显纯用一枚大铁钉打到了杨涟的头部处,才导致他最后死亡。在受刑前,杨涟咬破手指写下了一封 。杨涟 在写完之后藏在了草席下面,在他死后,被一个看守所发现,在看守看完这封 之后,他并没有按照要求将 上交,而是带回了家中,这件事情也只有他的妻子知道。看守对自己的妻子说:“有朝一日,阉党倒台,杨涟冤屈得以 ,我会将这封杨涟 公开。”所以,这封 才可以保存到现在。

杨涟在 中表达自己忠心报效朝廷,完全不顾及到自己的安危,坚持自己的正义,不被邪恶势力所屈服。同时,在杨涟 中他痛斥那些奸臣和宦官,对他们的行为表示出仇恨。杨涟进行反抗魏忠贤为首的黑暗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他在抗争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精神所后人所称颂,这种精神是后人所要学习的地方。

原文为杨涟的《狱中血书》,全文如下:

狱中血书

明·杨涟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杀人献媚,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白话释义:

杨涟如今将死于狱杖之下!一片痴心来报陛下,因为鲠直而被奸人仇视;豁出性命已久,不再有什么挂念。面对奸党当政,不愿像汉代张俭那样到处逃亡,也不愿像东汉杨震一样服毒自尽。想以这条性命来报答朝廷,不及顾念妻儿哭泣哀痛。

刑讯逼供之时,被冤枉定为贪赃之罪。狱吏为了献媚,发下严格的命令,每五日便来追赃。家庭倾覆,归路已远,故交断绝,穷途末路,我的身体也不是铁石所做,只是豁出性命一条而已。拷打折磨,难道不也是天恩吗?一生躬行仁义,最终死在诏狱,不能说没有死得其所。对上天和别人还有什么怨恨吗?

只因我身担御史的职责,曾经受过先帝顾命,曾子说过:“被托付幼主和国家政事的人,面临生死关头而不能动摇屈服!”坚持着这样的信念,死后也可以面对先帝的在天之灵,无愧于二祖十宗、天地和千秋万世了。大笑大笑还大笑,刀斧加于东风之上,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杨涟即使粉身碎骨,尸体被蛆蚁所食,都是心甘情愿的。只希望国家强盛,皇上圣明,天下之民能长久的享受太平之福。这种愚痴的念头,虽死不改!

《五人墓碑记》原文:

五人墓碑记

明·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__,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_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_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_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白话译文:

(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啊,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唯独这五个人声名光荣显耀,为什么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

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

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

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

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

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才得以逃脱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

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头颅,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

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先生,太仆卿吴因之先生,太史文文起先生,姚孟长先生。

扩展资料:

《狱中血书》的由来

杨涟因弹劾魏忠贤被下镇抚司诏狱审讯,魏忠贤的手下许显纯将锦衣卫的诸多酷刑用于杨涟,折磨得他遍体鳞伤,气息奄奄。后来提审时杨涟被折磨得无法坐立,许显纯便让打手给杨涟带上桎梏,拖他到堂上躺在地下受审。

杨涟仍不屈服,在狱中写下《绝笔》,继续陈述“移宫案”的真相,痛斥魏忠贤紊乱朝纲。魏忠贤得知后气得七窍生烟,令许显纯立即杀掉杨涟。

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庚申夜里,许显纯令缇骑在狱中处死杨涟,此贼先后以“土囊压身,铁钉贯耳”等手段加害杨涟,但杨涟并未身亡。

天启五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许显纯以一枚大铁钉钉入杨涟头部,终将其害死,时年五十四岁。临刑前,杨涟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封,是为《狱中血书》。

魏忠贤及其党羽为了毁灭罪证,下令狱中人员仔细搜查杨涟随身之物;一牢头在搜检杨涟的枕头时发现了杨涟的血书,他如获至宝,欲拿去请赏,但在仔细阅读了这份血书之后,被杨涟的浩然正气所感动,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将其保留了下来,直到魏忠贤等阉党被诛灭之后才将其公诸于世。

-狱中血书

-五人墓碑记

-杨涟

杨涟的史料记载

①《东林列传·卷三·杨涟传》; ②《明史·卷二四四·杨涟传》; ③《蘧编·卷十三》; ④《碧血录·血书》; ⑤《明史纪事本末·卷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