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田刘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3收藏

樊田刘氏族谱,第1张

谱名:河北南皮《刘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书名据版心、书签、书名叶题

版本堂号:民国二十三年天津寰球印务局印,铅印本

册数:一函十二册

修纂者:刘聿新主稿,刘月朋编辑

开本:长272厘米、宽178厘米、厚145厘米

目录:卷首序、凡例、祭田、诰封、科第、乡贡、学历、世系总图;卷一至十宗派图、世系备考、谱首,六世二门、三门、四门、六门、七门、四世五门、三世三门世系、联名纪世谱、族居表;卷末历代入志书事迹、历代碑志传状、藻翰存余、家庭故事、勘误表。

迁徙经过:始祖义,明永乐二年自山东始迁顺天府武清县,后迁天津府沧州,即后为河北沧县城南七十里第八区集北头庄。三世有澄、胜、清。澄失考;胜生五子,第三子鉴,生玹,玹生七子,长、五失考,余下五支即为“六世二门、三门、四门、六门、七门”;清即为“三世三门”;胜第五子环,即为“四世五门”。此即六世二门、三门、四门、六门、七门,四世五门,三世三门所合修。

排行: 略

历修年代:清乾隆三十二年创修,光绪十六修续修,此为三修。

赏析:在河北沧州,素有“南皮张、北头刘”的说法,“南皮张”即张之洞、张之万家。北头刘就是指这部家谱的主人——集北头庄的刘氏。

“北头刘氏”自明万历到近代,中进士者十四人,中举者数十人,出洋游学者四人,国立大学毕业二十二人,陆军专门学校毕业二十五人,国民革命军少将、中将八人,与“南皮张”相比毫不逊色。其中有刘果实,年十三成秀才,人称“瀛海人才真第一,燕台国土更无双”,康熙已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以敢于直谏著称;刘凤翔,江西道监察御史;刘仲珻,甘肃凉州府知府;刘子镜,汉中府知府。

近当代更有江苏都督刘之洁(字聿新,本谱主稿者)、八极拳大师刘云樵(居台湾)、《益世报》《大公报》、《北京科技报》总编刘毓萱等。

谱卷末“家庭故事”称:“集北头村刘氏,明永乐二年以木工来沧,传至五世名玹者,仍未昌大,赁庑黄氏,黄氏故富室,无子,只一女,黄翁梦人以独轮车运纱帽于刘氏门,三夜不止,醒而异之,以女妻玹,比黄翁夫妇殁,因无族人,遗命以产畀女,玹席其业,乐善好施,有子七人,六子存信,继承父志,施济尤宏,迨八世生中、生和兄弟同榜举人,生中联捷入翰林,生和旋亦成进士,官知府,从此科第连绵,官中外者不可胜纪。其以黄公之墓则春秋祭扫,永久不忘。”

生中、生和明万历辛卯科同为举人,后各成进士,此为北头刘氏发轫之始

追问:

告诉我字律(排出辈分 最好多一点)

回答:

这个不懂 还是采纳下

山西长子县,河南南阳市

樊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樊」源出

樊(Fán)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省济源市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樊氏。2、出自子姓,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据《左传》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3、按李学勤考证,信阳平桥樊君墓出土铭文,樊为芈姓。4、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

樊姓分布

当代樊姓的人口已有170多万,为全国第一百零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樊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目前樊姓的第一大省为河南,大约占全国樊姓人口的18%。在全国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安徽,这四省集中了樊姓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江苏、湖北、河北、江西、甘肃,这五省又集中了樊姓人口的26%。全国形成了以陕西为中心的'向东南递减的一条樊姓分布带。樊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樊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陕宁、晋豫鄂、甘肃大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安徽西端、江西北部、川渝北部、湖南西北,樊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27%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9%的樊姓人群。在皖苏大部、湘赣中部、贵外I二itllS、重庆南部、四川中部、山东西部、河北大部、北京、内蒙古东南、辽宁西部,樊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8%一o27%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5%的樊姓人群。

樊圻: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1616-1694后)清画家。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柳溪渔乐图》

樊继祖:字孝甫,号双岩,郓城县人,明正德6年 (1511年)进士。著有《双岩奏疏》、 《十友传》、《山海纪程》、《金丹集》等,流传于世。

大明刑部左侍郎樊敬年表

至正廿四年 公元1364年 岁在甲辰 朱元璋受封吴王 诞辰

至正廿七年(太祖吴元年)公元1367年 岁在丁未 十月 徐达、常遇春北伐 年4岁

至正廿七年底或洪武元年初 公元1367年1368年间 随父由东平至郓城 年4-5岁

洪武二十年 公元1387年 岁在丁卯 八月 乡试中式举人 年24岁

洪武三十年 公元1397年 岁在丁丑 六月(夏榜) 会试殿试进士 年34岁

洪武卅一年 公元1398年 岁在戊寅 由春坊司谏改行人司副擢鸿胪寺丞 年35岁

洪武卅五年(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 岁在壬午 七月 改为鸿胪寺左寺丞 年39岁

洪武卅五年(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 岁在壬午 十一月 升为鸿胪寺左少卿 年39岁 

永乐二年 公元1404年 岁在甲申 七月 升为鸿胪寺卿 年41岁 

永乐三年 公元1405年 岁在乙酉 十月 升为广东布政司左参政 年42岁

永乐八年 公元1410年 岁在庚寅 二月 北征督运兵饷 年47岁

永乐八年 公元1410年 岁在庚寅 七月 抚六师镇守真定 年47岁

永乐九年 公元1411年 岁在辛卯 督工陶砖瓦於卫河两岸 年48岁

永乐十二年 公元1414年 岁在甲午 二月 征瓦剌督运兵饷 年51岁

永乐十三年 公元1415年 岁在乙未 五月 罢海运总理南北河运 年52岁

永乐十八年 公元1420年 岁在庚子 正月 以右通政兼行军司马镇守济宁 年57岁

永乐廿二年 公元1424年 岁在甲辰 九月 升为刑部侍郎 年61岁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岁在丙午正月 往扬州淮安凤阳庐州滁州徐州清理军伍 年63岁

宣德二年 公元1427年 岁在丁未 三月 往广西督运粮草往交阯给军 年64岁

宣德三年 公元1428年 岁在戊申 五月 往四川采宫殿材 年65岁  

宣德七年 公元1432年 岁在壬子 二月 查理沿河漂失竹木 年69岁

宣德八年 公元1433年 岁在癸丑 十月十日 致仕 年70岁

正统八年 公元1443年 岁在癸亥 正月二十五日 卒 享年80岁

正统八年 公元1443年 岁在癸亥 三月十六日 上遣行人尹禧御祭治丧事

正统八年 公元1443年 岁在癸亥 十一月二十一日 葬郓城西南甘塸园

以上所记均依《明史纪事本末》、《明史》、《明实录》、《明进士录》、《山东通志》、《郓城县志》、《樊氏家谱》、碑碣等互相印证而采取之。

作者简介:樊迎振,郓城县郓州街道南城居委会人,精于樊氏 历史 文化研究。

  摘 要:近三十年,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文章先回顾了家谱的历史演变,再分析了重修家谱兴盛的原因,并以家谱的“前言”、“后记”来例证。  关键词:家谱 重修 原因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0-01

 家谱,也称宗谱、族谱、世谱、家书等,是记载一个家族迁徙、繁衍、兴衰历史,褒扬家族功德人物的史实资料,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近三十年来,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这股热潮,其声势之大、数量之多、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这股编修新谱的热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原因可以从新修的家谱的“前言”、“序”、“后记”等中得到印证。

 1 家谱的演变

 最早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在甲骨、青铜器上简单刻有父子兄弟世系,这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形态的家谱。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家谱适应世家豪族的政治需要处于兴盛期,成为了世族之间通婚和做官的主要依据。唐代,谱学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官修谱牒巨大,私修家谱亦十分兴盛。宋代为家谱的转型期,官修谱牒废绝,私修家谱兴盛。家谱作为用来区别门第身份的政治功能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尊祖、敬宗、收族”和“尊尊亲亲之道”的道德教化功能,并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欧式谱例和苏式谱例。进入明代,中国家谱发展趋于成熟,编修家谱的体例、内容更加完善,并基本定型。明代修谱进一步发展以朱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作为修谱的指导思想。清代及民国时期,编修家谱的活动在民间非常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编撰家谱一度停止,大量的旧谱牒遭到了破坏。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率先出现了重修家谱现象,很快遍及全国各地。

 2 重修家谱兴盛的原因例证

 21 主观愿望——敬宗睦族,惟有修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极为深刻和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增长,即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求学日曾增多。各家族子孙迁居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而家谱,就是家族群体联系感情、亲情的纽带。族中老人希望通过修家谱,达到“敬宗睦族”的目的。浙江海宁《褚氏家谱》的“前言”中写到:“当大部分子孙汇集硖石参加迁葬时,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尤其是少、青、壮年一代对褚氏根从何来、对家史一无所知。所有健在老人都为自己重任深感不安和内疚。后经合计,一致认为,有续修家谱刻不容缓的急切愿望,因此开始筹编。”修谱可以使民族源流清晰,能得到族人相互提携帮助。……吾族之谱,自公元一九二四年第四届续修至今,屈指已八十有六载,由于年代久远,族内后裔或谋生外迁,或经商发迹,子孙繁衍,徙居各地,昭穆既远。当今后裔辈份不清,祖宗支派不明,犹如陌路之人,如何将族内之人团结起来,惟有修谱。”

 22 客观基础——盛世修谱,势在必行

 中国有句古话:盛世修史,明时修志。盛世也为修谱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冲破了“左”的思想牢笼,思想大解放使人们打破了精神枷锁,营造了宽松的文化氛围,让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生的政治条件;二是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百姓日益富裕,为修谱的各项费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上虞管溪徐氏宗谱》序:“盛世修志,盛世修谱。可以说,政通人和,太平盛世赋予编史修志著谱的神圣使命和高度的责任感。”

 23 推动因素——“两个通知”的发布

 1984年,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等单位联合编撰《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为使这项涉及全国各图书、档案、文化部门的联合目录编撰顺利,国家档案局会同教育部、文化部联名向大陆地区各文化厅、文管会、档案局等单位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为了增加大陆以及海外收藏的中国家谱目录,2000年国家决定编撰《中国家谱总目》。为了推动此项工作进展。文化部办公厅于2001年2月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办社图函[2001]29号)。“两个通知”的发布对近三十年来的家谱编修意义十分重大,推动了家谱重修的盛行。

 首先,家谱的价值重新得到了确认。在“”时期,家谱被认为是封建糟粕,不要说是修谱,连收藏的旧家谱也遭到了破坏。而在“两个通知”中,明确指出: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钱塘孔氏宗谱》重修宗谱新凡例中说:“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繁衍迁徙的历史文献,曾经被作为维系宗法制度和祖先祭祀的工具而被奉为圣物。然而在上世纪中叶的“”中被作为“旧时代”的遗物而惨遭毁灭。浩劫之后,家谱的性质和现实意义重新被人们所认识,被认为与国史和地方史志同为民族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

 第二,为农村修谱提供了契机,成为了修谱宗旨。需要敬宗睦族,修谱有了主观愿望。思想解放、物质丰富,修谱有基础。而家谱目录整理工作的开展,为修谱者重修家谱提供了契机。家谱目录专业工作人员为了对各地家谱资源进行调查、征集和著录工作,深入城乡,宣传家谱的价值、家谱工作的意义,民间私藏家谱被公诸于世。在家谱目录整理工作开展之际,各族人认为有必要对自家的家谱进行重修,并把“两个通知”精神定为修谱的宗旨。广西北流《郑氏族谱》凡例第十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录》等文件精神编好士球公宗支系族谱。并在书前附有“两个通知”的原文。《齐贤镇西徐巷村樊氏家谱》“谱例”第一条:遵循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国档会字[1984]第7号联合通知“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也是建筑自己的血缘关系……”之精神,作为编修本谱之宗旨。

 编修新谱是历史上续修家谱的继续与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民众需求的一个文化现象。新修的家谱跟旧家谱相比,有继承、有批判、有创新。我们应对其进行引导,使新谱编修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健康向前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赵小玲家谱征集工作的实践和体会[J]当代图书馆,2004(4)

樊田刘氏族谱

谱名:河北南皮《刘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书名据版心、书签、书名叶题 版本堂号:民国二十三年天津寰球印务局印,铅印本 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