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艺之鼓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山东曲艺之鼓,第1张

山东大鼓(网络)

山东曲艺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享有书山曲海之美誉,为全国民间说唱艺术较为兴盛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曲艺中的鼓就有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山东八角鼓、山东渔鼓、东路大鼓、西河大鼓(含阳信木板大鼓)等。

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 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以菏泽为中心的广大鲁、苏、豫地区。原称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梨花大鼓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山东大鼓抒情交融。

胶东大鼓是流行于胶东半岛上的一种鼓曲形式,该曲种产生已有250年左右的历史。开始时为盲人所创,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说书兼算卦,到了清嘉庆之后,才结合“靠山调”慢慢发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调,后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山东渔鼓系源于唐代道曲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南宋始用渔鼓简板伴奏,元明以来流传很广,与各流行地区民间俗曲相结合形成各自不同的曲调。演唱内容以历史传统与民间故事为主,宗教色彩日渐淡薄。因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渔鼓”,流行于山东境内的统称“山东渔鼓”。渔鼓演出形式简单,用渔鼓、简板伴奏,唱白自由,语言通俗,曲调适于述说,几近吟诵。

东路大鼓亦名“老东口”,在山东东部农村小唱基础上,受茂腔等地方戏曲影响,逐渐演化而成。清末,因其久已流行的梨花大鼓相对称,而叫做“东路大鼓”。其演唱形式一般采用大鼓和钢板伴奏,演唱者边击鼓、板,边说唱,唱词为韵文,兼以散文念白,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东路大鼓的曲调刚健有力、活泼流畅,语言通俗质朴,深受群众喜爱,故当时以说书为业的民间艺人数不胜数。

西河大鼓的前身,是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山东等地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也有少数演员专工短篇唱段。西河大鼓有弦子书和木板大鼓两种演出形式。弦子书以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木板大鼓演员自击木板和书鼓说唱。后来,这两种曲艺艺人拼档演出,形成以鼓、 板、小三弦伴奏的形式。

胶东地区,指胶莱谷地及其以东具有相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半岛地区。按语音、文化、风俗习惯细分为青岛及下辖县市、莱州、昌邑、高密等胶莱河两岸平原地区,和烟台(不包含莱州)、威海及下辖县市的丘陵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主产冬小麦、大豆、玉米等。盛产苹果、梨、葡萄、大樱桃、蓝莓等水果。

山东的民间艺术根底深厚,海阳的大秧歌成为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节目,让山东人感到骄傲,而首批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也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胶东大鼓是胶东半岛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它广泛流传于胶东半岛二十几个县市区,是唯一在青岛形成、并发展成为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曲种。

胶东大鼓初为盲人所创,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说书兼算卦,是盲人走街串巷、求生糊口唱的小调,被称为瞎子唱、盲人调,俗称瞎腔,所演唱的曲本包括《姜太公卖面》、《韩湘子讨封》等民间传说。

当时,盲艺人们将节子板绑在左腿上,靠腿的颤动打板击节,自弹三弦演唱。后因袭用鼓书、三弦等与其他鼓书相同的乐器伴奏,故称“大鼓”,流传何地就以何地命名,如福山大鼓、蓬莱大鼓等。

由于在当时并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当年盲人的演唱便成为当地百姓一天劳作之余的最大消遣。到了清嘉庆之后,才结合“靠山调”慢慢发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调。胶东大鼓如果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出现时推算,已有250年左右的历史了。

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描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说得亲切,唱得动听。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不需化妆,不需行头,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

胶东大鼓还是产生过世界影响的一种曲种。人们可以从胶东大鼓“申遗书”上看到,由于胶东大鼓所具有的韵味比较独特,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耳濡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同时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随后,他创作的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让世人感受到了“最具民族性才最具世界性”的真正含义。

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所以发掘、抢救和保护胶东大鼓势在必行。

摘要:胶东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属板腔结构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描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那么胶东大鼓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胶东大鼓的艺术特色有哪些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胶东大鼓的历史起源以及艺术特色吧!基本概况山东曲种。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沿海诸县。过去多以艺人所在的县命名,如蓬莱大鼓、栖霞大鼓、荣城大鼓等。由于艺人都是盲人,又有盲人调之称。1942年,中国***领导的胶东半岛抗日根据地组织盲艺人成立了胶东盲人抗日救国会,与胶东文艺协会共同举办训练班,帮助盲艺人学习政治,改革说唱内容。当时,北海剧团文艺工作者梁前光曾在蓬莱、福山、栖霞三县交界处的一些村庄负责盲艺人的业务学习,并向艺人学习说唱艺术,不断地汲取各县大鼓唱腔的精华,加以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风格。梁前光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曾在胶东一带及济南、旅大、蚌埠以及河南邵县、永城等地随军演唱新编的曲词,深受战士和群众欢迎,被称为梁派大鼓。1949年,定名为胶东大鼓。

历史起源胶东大鼓初名"盲人调",系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邹县石元朗,创立"石门"后已传十代,有近200年历史。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邹、滕、峄诸县农村及枣庄市部分地区。早期因流行地域而称作"蓬莱大鼓"、"福山大鼓"、"荣成大鼓"等。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梁前光进入青岛演出,始定名"胶东大鼓"。其流派按胶东半岛三个海区分为北、东、南三路。"北路"流行于蓬莱、烟台等地,早期名家有丁戊辰、周洁美、杨大田等,后期有周德香、任福庭、吴先达等。唱腔高亢明快,旋律性强,并富有乡土风味。"东路"流行于半岛东部沿海的文登、荣成、乳山等地,曲调质朴富于说唱性,以号称"彭调"的彭润芝为代表。"南路"流行于半岛南部沿海的莱阳、即墨、海阳、掖县等地,早期名艺人为莱阳徐尚厚,尔后,栖霞张振宝、冯德香皆有名声。其唱腔大量吸收茂腔、莱阳弹词、东路大鼓音乐滋养,独具特色。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将盲人组织"三皇会"改建为"盲人抗日救国会",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1943年,北海剧团梁前光奉命与周德香、任福庭编新词创新腔为抗日战争服务,编创了《打大黄家》、《上营战斗》等优秀作品,在蓬莱燕子夼举办盲艺人训练班进行传习,遂使胶东大鼓活跃了整个胶东抗日根据地,梁前光所创新腔被誉为"梁调"。后他去旅大、青岛、济南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胶东大鼓影响。

艺术特色胶东大鼓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属板腔结构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另外有时还穿插[满洲迷]、[茉莉花]、[娃娃调]等曲牌演唱,穿插京剧唱腔演唱者亦不少,所以也叫"二黄大鼓"。传统书目丰富,有段儿书《田秀英圆梦》、《刘伶醉酒》等近70段,中长篇书《紫金镯》、《双兰记》等20余部。

鼓儿词又名"小鼓"、"木皮子"。曲调原为读书人吟诵调与当地流行的李翠莲小调结合演化而成。演唱者多为不第的读书人,故书目皆系自编,效曲阜贾凫西故事。击矮脚小皮鼓,敲木制手板,揭抄本演唱,俗称"揭叶子"。因系无弦索伴奏的吟诵唱法,曲调因人而异,极不固定,多受花鼓、渔鼓影响,因此可说是山东产木板大鼓。演唱书目多铁马金戈的历史战争故事,有《吴越春秋》、《锋剑春秋》、《东汉》、《西汉》、《隋唐》、《平东莱》、《月唐》、《残唐》、《天门阵》、《明英烈》等30余部。

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描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说得亲切,唱得动听。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不需化妆,不需行头,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胶东大鼓还是产生过世界影响的一种曲种。人们可以从胶东大鼓“申遗书”上看到,由于胶东大鼓所具有的韵味比较独特,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耳濡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同时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随后,他创作的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让世人感受到了“最具民族性才最具世界性”的真正含义。

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所以发掘、抢救和保护胶东大鼓势在必行。

主要特征“胶东大鼓是有大鼓套、起声、甩腔、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板、散板、烧纸调等一整套唱腔鼓板结构的。开始的大鼓套,也就是现在说的序曲,难度很大,非常吃劲。父亲打的那可是潇洒,他打起来,不是那种文人绅士式的‘怀中抱月’的轻柔打法,相反是那种由慢到快,由快到急,铿锵有力,满场生风的打法,尤其煞尾时的紧张调很有气氛。我们行话讲求包袱,在父亲那儿,他的故事新,形式也新,很生活化,包袱都能被打开,全场观众那个乐啊,没法形容。每次演出结束在后台,鸡蛋——那时可是稀罕东西,不少观众却不断往父亲的兜里塞”说这话时,梁金华仿然坐于观众,随着父亲的高亢唱腔或喜或悲——她现在手执的“日月板”是父亲留下的,钢板制成(胶东大鼓艺人崇信“天地人”三皇,天皇在上为日板,地皇在下为月板,人在当中,‘日月板’由此得名),溜边已摩擦得光可鉴人,而父亲当年使用的大鼓现已留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对外展出。

传统曲目胶东大鼓的传统曲目,《湘子上寿》、《诸葛亮打狗》、《紫金镯》、《蜜蜂记》、《呼杨合兵》、《天门阵》、《儿童英雄李大鹏》、《上营战斗》、《刘伶醉酒》、《三渡林英》、《大螃蟹》、《馋老婆》、《吕蒙正教学》、《谭香女哭瓜》、《曹秀英卖文》、《红灯记》、《紫金镯》、《进宝传》等较有特色。新作品中以《打青石岭》、《半壁店战斗》、《刘四翻身》、《儿童英雄李大鹏》等较有影响。

传承价值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巨大。发掘、抢救和保护胶东大鼓,对烟台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胶东大鼓初为盲人所创,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说书兼算卦。到了清嘉庆之后,才结合“靠山调”慢慢发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调。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胶东大鼓是流行于胶东半岛上的一种鼓曲形式,大致可分为三路。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该曲种产生已有250年左右的历史。胶东大鼓的伴奏乐器有鼓、板和三弦。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将盲人组织“三皇会”改建为“盲人抗日救国会”,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

相关阅读推荐:

青岛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约你看茂腔玩青岛够级识青岛

青岛饮食文化特点有哪些独具特色的青岛饮食文化介绍

青岛文化青岛历史文化青岛民俗文化青岛风俗习惯

青岛贝雕有哪些种类青岛贝雕历史起源以及工艺特色概述

青岛保皇有什么游戏规则青岛保皇游戏过程以及游戏术语简述

祭海

祭海青岛地区的沿海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农历3月19日祭海的习俗。

春汛起锚前,渔民们在海边摆上供物,点香烧纸,乞求海神保佑平安。

此俗延续至今,但祭海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称为"上网节",是欢送渔民出海并预祝丰收的节日。

海防部门也借机宣传海上规约和安全生产知识。

即墨市田横镇周戈庄祭海上网仪式最为隆重,装扮一新的上百艘渔船停泊海滩,五颜六色的网标迎风飘扬,鞭炮若雷,号子震天,各种民俗表演纷纷登场,大戏开台,连唱3天3夜,规模十分盛大。

崂山道教音乐

崂山道教音乐道教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

崂山是中华道教胜地,其道乐有独特之处。

崂山道乐经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气息。

后来,风行全国的"十方经韵"传入,融入了崂山道乐。

金代,全真道北七真来崂山传真布道,特别是丘处机三次来崂山,把崂山道乐和十方道乐进行了广泛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档次齐备的道乐体系。

嗣后,崂山道乐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特别是外山派道乐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促进了崂山地区民间吹奏乐的蓬勃发展。

许多民间老艺人多师承崂山道乐,许多道乐名曲在民间流传至今。

剪纸

剪纸青岛地区的民间剪纸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逢年过节,家家都剪窗花、贴门笺,以示庆贺。

婚嫁喜事,也要用窗花、墙花、天棚花装饰新房。

人们常以剪窗花手艺来品评姑娘、媳妇的心手巧拙。

青岛地区内尤以黄岛区的民间剪纸最负盛名,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其剪纸在清代曾被作为贡品。

近几年来,青岛民间剪纸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展并获奖,剪纸艺人还到墨西哥、瑞典等国作现场表演。

饽饽磕子

饽饽磕子青岛地区农村的花样面塑久负盛名。

逢年过节及喜庆之日,家家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样面饽,以示喜庆,后来便用雕刻出的专用模子来制作这些面食。

这些饽饽磕子又称"面模",造型质朴,图案采用浮雕与线刻结合的方法刻成,装饰性很强。

用面模做成的鱼、桃、元宝、荷叶、莲蓬和十二生肖等象征吉祥的面食,造型美观。

即墨市留村镇葛村的面模驰名远近,这一技艺始于1802年,后经代代相传至今。

即墨镶边

即墨镶边明清时期,即墨县民间就广泛流传着"小扣锁"(又称捏绣)和刺绣等手工工艺,1918年手工艺人卢忠溪从外国洋行引进一幅意大利"手拿花边"底样,经他试做成功后,便广为传播。

许多民间艺人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不断吸收"小扣锁"、刺绣等工艺特点和针法,使之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工艺针法,称为"即墨手拿花边"。

嗣后,逐渐成为品种繁多、用途广泛、绚丽多姿的"即墨镶边"。

这种工艺品销往欧、美和东南亚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抽纱瑰珍"之美誉。

泊里红席

泊里红席胶南市泊里红席有悠久的历史,据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代代相传,编席技术便在泊里一带流传下来,成为一种传统的家庭手工工艺。

这种席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有红白两种颜色,交叉编织出各种不同花纹的图案,故称红席。

因其编织严密、纹理清晰、光滑柔软、美观轻便,故深受民间喜爱,远销全国各地,并作为本地土特工艺产品进京展览。

青岛草编

青岛草编草编是青岛地区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遍及所属各地农村,尤以平度市所产最为著名。

草编品种有花样辫、手编提篮、草帽、茶杯垫、坐垫、门帘、草地毯等十几种、数百个品种,所用之原料有麦秸草、金丝草、玉米皮、蒲草、茅草、棉杆皮等十几种植物秸杆和茎叶。

农村妇女多以此手工艺品为家庭副业。

青岛草编工艺精细,造型美观,色彩协调,文雅质朴,少数供应国内市场,大宗销往国外。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

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

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

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

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

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

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柳腔

柳腔地方剧种。

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

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虽然形式简单、表演朴实,但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

约在百余年前,又因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用四弦胡琴伴奏,并配以唢呐帮腔。

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无定式曲谱,琴师与演员不能完全协调,只能配合着往上溜,故称"溜腔"。

后因溜字不雅,改为"柳腔",即墨也因之称为"柳腔之乡"。

后来,柳腔戏逐渐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于30年代传入青岛市区,深受妇女和老人喜爱。

茂腔

茂腔地方剧种。

源于"肘鼓子"。

清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青岛地区的胶州、胶南等地,民间艺人吸取肘鼓之长,糅进当地民间小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

清咸丰年间,"本肘鼓"又与苏北的"海冒调"结合,形成了新的唱腔,称为"冒肘鼓",亦称"茂肘鼓"。

嗣后,又吸取胶州秧歌、诸城秧歌的曲调,形成了原板、二板、反调、大悲调、快打慢唱等板腔体系。

胶州、胶南、诸诚、高密等地的民间艺人,自发地组成了许多"茂肘鼓"戏班。

1949年后,将"茂肘鼓"正式定名为"茂腔",其传统剧目有120余个。

龙灯

龙灯青岛崂山区素有"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美名,龙灯舞也久负盛名。

崂山区北宅镇五龙村的龙灯舞始于清同治九年(1870),龙身9节,全长11米,龙身为深灰色,每年春节除在各村演出外,必到即墨县城表演,其串龙、大小五花、滚龙等表演程式,方圆百里都有名气。

中韩镇孙家下庄于光绪年间办起舞龙灯的同乐会,所舞之龙身长40米,晚间龙身内点燃蜡烛,光彩夺目,蔚为壮观。

九狮图

九狮图又称九狮舞,1924年即墨城北阁里村民借鉴双狮舞编排而成。

12名演员中,4人扮成2只母狮,7人各扮1只子狮,1人执绣球,在热烈的锣鼓声中,7只子狮环绕2只母狮欢腾跳跃,执绣球者穿插其中。

其表演有各种程式,通过一连串的舞蹈动作,表现狮子的气质、神态和性格。

九狮图的表演属硬架子灯舞,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武功基础。

渔家宴

渔家宴是汇合青岛地区农渔人家的饮食品种、饮食习惯和饮食风格的特色宴,有各色菜肴、食品共80余个品种。

该宴以鲜活小海鲜和崂山土特产为原料,经规范化处理,并经复杂的烹调工序加工,成为一桌充满乡土气息的宴席,表现出丰富的渔家饮食文化内涵。

即墨老酒

即墨老酒又名即墨黄酒,其酿造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有正式记载是始酿于北宋时期。

它以黍米、麦曲和崂山矿泉水为原料,按照"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秀、陶器必良、火剂必得"的古代造酒六法酿制而成。

酒色红褐,盈盅不溢,晶莹纯正,醇厚爽口,有舒筋活血、补气养神之功效,深得古今名人赞许。

清代道光年间即畅销全国各地。

海云庵糖球会

海云庵糖球会海云庵位于青岛市四方区海云街,始建于明代。

旧时,农历正月十六是该庵庙会,香火颇盛,是市区内三大传统庙会之一。

因庙会上卖山楂糖球的特别多,久而久之,便习称为"海云庵糖球会"。

1986年,青岛市恢复了这一深受群众欢迎的民俗节日,会期定为3天。

庙会之日,茂腔、柳腔、皮影、杂耍、剪纸、年画、秧歌大赛、锣鼓大赛等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糖球琳琅满目,各种风味小吃和手工艺品应有尽有,每年前来赶会的中外游客有100万人之多。

自1990年起,海云庵糖球会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项目。

清溪庵萝卜会

清溪庵萝卜会清溪庵又名"玉皇庙",俗称"下村庙"。

位于青岛市市北区道口路。

始建于元代,现已拆除。

旧时,每逢农历正月初九玉皇诞辰,此处有盛大庙会,为市区三大庙会之一。

又因民间有"正月初九吃萝卜不牙疼,又可治百病"的说法,故萝卜成了这个庙会的主要商品。

久而久之,就有"清溪庵萝卜会"之名。

又因该庵在台东镇,故又称"台东萝卜会"。

1991年,青岛市恢复"萝卜会"这一民俗节日,会期为3天。

会上商家云集,人流如潮,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萝卜雕刻大赛倍受欢迎,赶会的游客达100余万人次。

青岛樱花会

青岛樱花会青岛樱花引进的历史已近百年,多栽植于中山公园,总数达2万余株。

青岛樱花会已有80余年的历史,每年4~5月间在中山公园举行。

届时,公园樱花路两侧数千株樱花盛开,花团锦簇,灿若云霞,市民们扶老携幼,亲朋结伴,前来游春赏花。

青岛市近郊的许多县、市和省内各地区的群众,也都专程来青岛赴此盛会。

平度大泽山葡萄

平度大泽山葡萄平度市北部的大泽山区素有"葡萄之乡"的美誉,这里出产的葡萄是传统的地方名产。

旧时,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是大泽山农民祈求"财神"保佑的传统节日。

1987年,平度市根据广大果农的意愿,将这一天改为"大泽山葡萄节",广大果农载歌载舞欢庆葡萄丰收。

1991年,平度市又决定将"大泽山葡萄节"改为"平度葡萄节",时间定在每年9月1~3日,成为集文化、旅游和经贸于一体的重要民间节庆活动。

青岛国际啤酒节

青岛国际啤酒节始于1991年,是以啤酒为媒介,融经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

自举办以来,历届都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啤酒厂家参加,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达100余万人。

1994年,坐落在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的青岛国际啤酒城建成,占地35公顷,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成为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永久性场所。

一年一度的啤酒节开幕时间约在7、8月份,会期14~16天。

自1997年第七届啤酒节起,改由国家6个部门与青岛市共同主办。

山东曲艺之鼓

山东大鼓(网络) 山东曲艺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享有书山曲海之美誉,为全国民间说唱艺术较为兴盛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