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前一天,家谱自己从墙上掉了下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搬家前一天,家谱自己从墙上掉了下来,第1张

三爷爷那股的四叔要搬家去很远的林场过好日子去了。搬家前一天,亲戚、邻居都赶过去送行,大家一起动手,一会就把要带走的东西或装了箱、或打了包。

忙完之后,大家突然发现,正北的墙上还高高挂着卷起来的家谱。于是,大家便要帮忙把家谱摘下来,四叔却没让。就在大家纷纷议论该不该带家谱走的时候,家谱就在众目睽睽下自己掉了下来。大家七嘴八舌说道:老祖宗都着急了,自己掉下来了,老四你赶紧带着吧。可四叔却不想带着家谱走,就对身旁的三叔说:“三哥,你要家谱不?要,你就拿走。如果不要,我就扔了。”

三叔是我们这股的,人特别实在,听四叔这么说就把家谱捡起来。离开四叔家,三叔乐颠颠的抱着家谱先去了奶奶家。奶奶是个急性子,听三叔讲完经过就把三叔骂了:你咋这么傻?人家不要你就要?请家谱是随便请的吗?那说道多了,得年年上大供呢!你赶紧给老四家送回去!

挨了奶奶骂,三叔闷不吭声了。三叔是个极有主意的实在人,他没和奶奶犟,也没好意思把家谱给四叔再送回去,而是直接拿家谱回到了自己家。

几天后,三叔备了酒席请了几个长辈,又按照规矩给家谱上了供,从此,代表着我们家的老祖宗就在三叔家享受烟火了。每年过年,我们回老家时候,也都会去三叔家给老祖宗磕几个头。

几年后,去过好日子的四叔家传来不幸消息,四叔的独生子在林场工作时候,竟然没事撒欢,飞跑着冲向摞得很高的原木堆,每根原木据说都有一米粗细,原木堆被蹬翻了,几十根飞舞的木头瞬间就把人压成了血葫芦。林场的老工人都说:那是绝对不应该发生的意外事故,因为三岁孩子都懂得不能上原木堆上玩。人没了,流言蜚语却出来了,都说孩子的死和四叔没要家谱有关系。

又过了几年,三叔家在外地打工的弟弟和妹妹,一个成了几个连锁酒店的大老板,一个自己开了家房产中介兼带装潢的公司。

世事难以预料,老妈讲起这事时候,经常会说:你四叔不孝顺,对你三爷爷也不好,搬家时家谱还不要,不出事才怪!你三叔实在,好说话,孩子们虽说学习不好,没考上啥大学,但打工也照样干成了大事业。而奶奶则说:你四叔心眼不好使,在村里当会计,经常给乡亲四邻算错账,就连爷爷都被他骗过。

没人知道三叔、四叔家的事到底和家谱有没有关系,但二哥却很信,因为今年他也请了家谱。至于我吗,我更相信的是孝道和吃亏是福。

苗氏家谱集锦

  济源市苗氏宗谱序

  

   轩辕黄帝登天坛祭天战蚩尤《济源县志》开篇即是。赐子苗龙择太行径塞龙发脉中定居循祭盛传民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龙在其数成为帝王人物的专用名称华夏民族的图腾。人为苗氏、土为苗地、庄为苗邑 、政为苗亭。自汉桑钦《水经》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溴水出原山勋掌谷”见书后、苗地苗邑渐隐,一勋掌叫响怀府八县。毛泽东亲批资治通鉴,见169——陈纪三:起召阳协洽晋柔兆,阉茂凡四年,世祖问皇帝下,齐诏书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勋掌殷称国,周作邑,秦汉置亭,北齐筑城,唐宋元明清设镇,共和国建乡扎区,始终保持着一方小都邑的行政建制权利体系,是晋封贲皇食邑于苗以地为姓的所在地。其他书说与此不吻合的外错原因,是清修《济源县志卷二古迹九》勋掌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一作勋掌、魏高欢筑以御西魏《济源县志卷未识余四》“武成帝河清二年四月,斛都率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今封门口》西”等失误所致,卷二方向对,人错。卷末方向错,人对。勋掌远在轵关东北四十里,别书对苗亭据志引用自然不准确。《通志氏族略》记苗出自芈姓。《姓氏五书注》载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出于此。满洲百济国《古朝鲜》等少数民族译音姓苗炎黄昆季,人和根同。这就是“苗姓三源”。查《康熙字典》“苗古文宀目木 ,又姓《晋语》苗棼皇晋大夫”。汉许慎《说文解字》无古 字及其注。说明古 字系苗氏元祖初用字,远在汉前,秦统一文字后改用标准苗字使用至今。考贲皇生于春秋末,东周弱,五伯征的时代。系黄帝后、颛顼支,重黎脉,祝融族、陆终妻鬼方女所生六子,季连半姓,传至鬻熊,博学有道,周文王、武王俱师之遂以熊为氏。周封熊绎国楚子爵都丹阳。五传熊渠,僭周称王、又八传至熊仪。是为若敖开始姓斗,斗熊半昭、屈、景同为楚王室公族大姓。若敖娶陨子之女生斗伯比。比亦婚陨女生长子斗谷於菟,表字子文。三楚称子文为最大贤者。次子斗越椒,字伯棼,文子斗班,字子扬,父子、侄叔三代为令尹。班子克黄字子仪。椒子贲皇,因父蒸野漳,筮狙庄王中原问鼎南归,兵败竟陵清河桥被罪族,避祸奔晋。鄢陵等役,楚材晋用功著,晋封大夫,食于苗,更姓苗贲皇。贲皇逝后晋遭“六卿擅权”三家分晋而失国,贲皇官秩家牍随之失考。成为苗氏从战国到唐宋的空断代,形成了豫济勋掌老根苗,晋长治上党郡望苗。鲁定陶济阴郡望苗,越金华东阳郡望苗,四大支系和堂号。

   在济源勋掌老根苗的世居地有中国苗姓最大的祠堂,坐落在勋掌城南大街中段,座南向北,东西长五十米,南北宽四十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祠前照壁溴水,石狮进为上舞台下阙门,天井院池,甬道正祠配房,厢房等群房建筑。正祠内供中祖苗全的神位、巨匾、楹联、圆碑、方碣、石香炉等蕴藏着丰厚的民间氏族庙堂文化,用无声的文字图物叙说苗氏家历史。

   老根苗重农耕,繁人口,八代不闻朝政,至元发奋仕途。苗全、苗立、苗畅一门三大夫。畅子世荣元大都(今北京)佐巡警院使。同治徽州路总管府事 骑尉。苗道一、元代济源名观龙翔宫道士。苗大本明代人,苗畅子、世荣弟,洪武四年探花勒兵部郎中。苗琚、世荣子、世袭骁骑尉。苗森、邑乡贤达,够买山场创修金炉顶庙宇、勋掌田守忠真人修炼登仙遂成。济源名胜至今。苗天印清代人,顺治时任彰德卫千总。苗尔嗣,清代北樊人,顺治丙戌科举人《怀庆府志》编校。苗永魁清代蓼坞人,太学生,例赠承德邦,祠堂立石志德。苗大文,字宏郁,清代蓼坞人,任清河北道清书明吏事授登仕郎。同治四年授承德郎。苗亮采,清代人,乾隆46年府学贡。苗同文,清代人,同治六年旌表忠烈义士,位列县忠义祠第十一位,志有悼词。苗耘奄,清代人,名成东,教育家苗令庚、苗令图之师。县授“詹台雅宜”“共策治安”金匾奖。有“教泽碑”颂其德。苗令图,清代人,光绪丁酉科拔贡,直隶州通判,济源文章书法泰斗。苗鸿宾,清代人,光绪癸己武举。苗世忠,清代人,县忠义祠107名。苗信芳,清代人,县忠义祠第341名。苗芳图,现代闫和人,济源著名抗日烈士。苗芳书,现代闫和人,曾任太岳区豫北中学教师,勋掌完小校长,济源一中教导主任,济源九中校长,获教育部授予“教育家”称号。苗瑞合,现代勋掌人,新中国第一任济源县“大众剧团”团长,勋掌怀梆剧团卓越***。济源县第一任商会会长。苗既平,现代勋掌人,济源宣传部长,原大寨起义的***,著名烈士。苗维清,又名苗迪青,现代北樊村人,留日博士,大学教授,地理博士,地质学家,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苗绍歧,现代苗庄人,全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市劳动模范,煤炭工业部劳动模范。苗绍臣,现代苗庄村人,中共党员,教授级工程师,煤炭工业部劳动模范,修武县、焦作市两级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勋掌苗鸿忠、苗既云、苗铁安、苗树龙、苗鸿文、苗志轩、苗既彦、苗绿久、苗占歧、苗三毛、苗既正、苗鸿礼、苗树斌、苗鸿申(南阳军分区)、苗鸿申(北京军分区),闫和苗瑞成、苗龙升、苗芳会、苗有升、苗占富、苗余山、苗锦硕,北社村苗红方、苗小福、苗先祥、苗维忠,北樊村苗先业、苗彩云,小郭富村苗绍祥、苗绍魁,克井村苗保金,白涧村苗树贵,大郭富村苗小喜,南樊村苗思芹,苗庄村苗绍文,任寨村苗心禄,茶店村苗绍元等39人,是当代国家发证的烈士。

   勲勋掌城中分布着九庙二寺十八堂两阁一庵,古典建筑,苗祠堂仅次于泰山庙、镇安寺。圆明寺列第四位,列十八堂之首。现有文物存量居庙寺堂阁的第一。拔贡在济源素有“大字苗令图,小字牛兰亭”两大书法家的盛称。祠内他写有“绥吾思成”巨壁大字,照壁石刻“胚胎由楚晋,为王者师为伯左者佐,发达在元明,以爵则了以官则郎”的对联,出其手笔。文溯鬻熊为周文王、武王之师,斗伯比、子文、班椒任楚令尹,贲皇封晋大夫,俱为王伯佐命弼臣的历史。褒扬勋掌苗氏在元明两朝五世,大夫的煌赫门庭。字出于颜而利于颜。他还在村东南高阜上写“魁星阁高壮东南,勋掌城古边西北”语句,是他在村东口文昌阁上又一名联。前有文昌高读雄文,后有祖师却听春秋。较为书法界称道的是“金炉脉延济源县,明月光增勋掌城”泰山庙会舞擞台柱牌联。把济源脉气,勋掌形胜,北齐相介。复姓斛律名光,字明月增建边防关城的考说广而告之。引出另一才子,酒同寅“建此城以御西魏”的结论。拔贡把雄强茂密宽绰精拙的颜体,写出沉稳锋利的书风。劲力倾倒小楷圣手牛兰亭与之深交。除拔贡书法外,祠堂楹柱上还有“动贻燕谋赋瓜瓞共快绵长”、“幽明罔间尚资爼豆焕先猷”、“献袭三陈缅祖德秋更凛霜”、“祖孙相绳曾以簪缨绵世□”等联语。特别是一槐莫虚栽务从根本地培起。告诫祠出后人,动掌苗氏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无关。元明两朝正是动掌苗姓辉煌之世,何来屠村戮人灭族燹祸。妄拉他人作祖?书写时间早与拔贡,属钟繇书派一路,惜无书者姓名,半数遗失难成对,令人遗憾。墙上嵌碣堂中竖碑,石香炉铭辞书法更是流派纷呈竟娆绽放。

   除勋掌外,因任官、经商、避兵、躲难迁徙离开济源的三大郡望。更是名人辈出,称雄于史。汉有兵枝巧家苗子、新莽国师苗欣、父城长苗萌、幽洲牧苗曾、苗礼、东阿侯苗光。隋有义军首领苗梁、唐有宰相苗晋卿、御史苗丕、博士苗舜卿父子三人。苗番、苗习愔、苗恪、父子三进士,大历十才子诗人苗神客、谏议大夫苗拯、画家苗龙。宋有军师苗训、子太子洗马苗守信、兵部侍郎苗时中、破鬼章的苗援、讨生羌镇洮西的苗都指挥使苗履、统 官的苗博,与文天祥联兵抗元就义的苗再成。金中都(今北京)经略史苗道润。明兵部尚书作 苗衷、太子少师苗朝阳、佥都敕史苗昨士。清天津镇总兵苗国综。作家苗萁,太平天国奏王苗沛林。现代二汽东风公司董事长苗纡。中国女篮队长苗杰等。正是他们的繁衍播迁,使苗跃身为当今中国姓氏序列的第一百五十四位。《百家姓》的第五十万事大吉位。

   这次勋掌苗氏修祠传谱的序,按辈份按资历按政治地位都轮不到一介白身粗通文墨之人来写。族尊诚托几辞不掉,只能仅据自有《中国史纲要》考证、毛泽东读批资治通鉴 《中华话页文选》注释、《中国文学史》论说、《白话孙子兵法》指溯、《怀庆府志》、《济源县志》、《济源县续志》、《民国济源志稿》、《济源市志》条释、《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字意、《新华字典》读音、《神话传说词典》专介、石刻墨拓、访谈记要老《家谱序》等资料、述史、论事、推理成序。却没能超越旧家谱考证水平。把战国至唐宋苗氏上千年的历史断链溯理接通。难以使族人满意。恕文才驽钝资料少缺,请饱学之士辨斥指正。

   苗鸿震

   二〇〇四年六月十一日

鲁岛芪沔董法邢助弓瞿棠绘它璐展贤战囡诗畴口

“湖广填川”之谜 郭振华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笔者在大英县隆盛镇石门办事处采访时,在崇音寺檀木湾一块玉米地里发现了四块古墓碑。远处看是一块玉米地,墓碑被包围在玉米杆中,据农民讲这里原来是一块老坟山。六几年此地方园五、六亩地的范围内有很多雕刻精致、色彩艳丽的墓碑群,学大寨、改田改土的时候,上级强令村民们将一块块墓碑和墓群推掉,用来做土埂。当时推的时候,有一位老者出来阻止说:这是郭家近代的几块祖墓碑,上面刻有郭家的辈分,不要推掉了,将来娃儿取名字也有个依据。于是,就保留下了这四块墓碑。郭振华很是惊奇,拂去上面的蜘蛛网和滕蔓,仔细瞧这四块碑,发现上面刻有很多书法秀丽的楷体字,并雕刻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图案,仔细读上面刻有郭家五大房人郭世俊、郭世美、郭世蓉、郭世茂、郭世伦等的名字。原来据传说这里是唐代爱国名将郭子仪后裔聚居的老祠堂,笔者想这几块墓碑与此有不有关系呢? 经过二个多月的考证,走访了当地村民,发现当地聚居着上千户郭姓村民,崇音村8社(檀木湾)整个社全是郭姓家族;并且在这些村民家中香盒正额上写有“汾阳家风”,村民们说他们的祖宗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现居大英县卓筒井镇原檀木湾的退休工人郭清高家中发现了清朝秀才郭庭范书写的郭氏香盒上用渡金额刻有“点颔流徽”四个大字,与史书记载的郭子仪晚年“颔之而已”的典故相同;之后又在当地88岁高龄的郭秉才家中找到了一本“郭氏家谱”,上面明确地记载了郭氏家族从黄帝到郭子仪及其后裔几千年的族姓发展史,郭子仪第四代孙郭端夫在唐庄宗时官至鸿芦卿,谪守江右庐陵,由山西汾阳举家迁往江西,在宋端平元年甲午由江西迁往湖广,大明弘治二年入川落业檀木湾之谜。从“郭氏家谱”中可以看出,郭子仪长房后裔一脉由陕西西安到山西汾阳,由山西汾阳到江西、湖北、四川,相当于在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绕了一个大圆圈,这为中华民族大迁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史料。 一代爱国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生于唐中宗十三年(697年)丙申八月十五日,卒于唐德宗二年(781年)辛酉一月十日,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历任五州刺史。郭敬之生五子,郭子仪排行第三。郭子仪身高七尺,体貌秀杰,生八子七女。少年时的郭子仪因武举成绩优秀,补左卫长史。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渡过了六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其中以一身而系天下安危达二十余年。肃宗皇帝赞扬郭子仪:“国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称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被赐封为太尉中书令、汾阳忠武王。“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大战安禄山,名垂青史,其史料收入中学历史课本,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爱国名将。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率十五万叛军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大举南下。叛军所到之处,百姓远遁,户舍为墟。玄宗皇帝见形势危急,匆匆忙忙丢下长安,带着杨贵妃逃到四川,长安成了空城。 郭子仪受命危难之际,慌乱逃跑的玄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率兵东讨叛军。 郭子仪出兵首战告捷,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两郡之后,兵出井陉,会合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部队,一举攻战了史思明坚守四十天的九门(今河北槁城县西北),槁城两县。 郭子仪战边关,内地潼关失守,肃宗至武灵即位,图谋收复两京。肃宗大阅六军,虽有收复河山的决心,但没有驾驭战争的本领。结果趋兵南下,亲征失利。收复失地的重任落在郭子仪的肩上,郭子仪不顾个人安危,率儿子郭旰挥师潼关。在攻战陕郡永丰仓时,郭旰阵亡,郭子仪强忍失子之痛,大战潼关,恢复了潼关与陕州的信道。 在洛阳称大燕皇帝的安禄山如坐针毯,其子安庆绪趁机杀死安禄山,继父位逐派十万兵马赴陕州,负隅顽抗。郭子仪以大军击其前,回纥兵登山乘其背,于陕州城西的新店击败叛军,进而一举收复洛阳。 肃宗闻讯,亲迎灞上(今西安郊外),对凯旋而归的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出身入死,许身报国。肃宗临终前,托咐郭子仪说:“河东之事,一以委卿。”代宗即位加授郭子仪为尚书令,并以第四女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第六子郭暧,拜郭暧为驸马都尉。岁时赏赐珍玩,不可胜纪。代宗驾崩,留下遗诏,嘱咐太子李适在即位之后,仍“以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摄冢宰(即宰相)。”唐德宗李适即位后,诏(郭子仪)还朝,摄家冢,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增实封通计二千户,给一千五百人粮,二百匹马食料。诸子弟、婿拜官者十余人。 郭子仪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平叛御边,勋高一代。他与唐代宗君臣之间相处二十四年之久,权倾天下而天子不忌,功盖一代而君主不疑,不愧为忠心报国,一代楷模。郭子仪“再造邦家,维新庶政;臣虽陨越,死所无恨”的爱国之心和“寇仇在近,家国未安,臣子之心,不无宁处”忧国忧民意识是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 考证檀木湾是郭子仪后裔聚居地 檀木湾人以前一直据说是郭子仪后裔,但苦于没有史实证实。发现墓碑以后,笔者决心揭开这个历史空白点。 在考证墓碑记载的一些史实走访檀木湾群众时,笔者和当地人郭清学、郭甫成三人首先走访了郭氏家族年龄最长的金元乡89岁的村民郭秉才。郭秉才身体硬琅,红光满面,四世同堂,其2个儿子都70多岁了。在郭秉才家发现了一本郭氏家族手抄本,据郭秉才介绍:“手抄本是他于解放前在蓬溪中河街郭氏祠堂抄写的。当时的郭氏祠堂规模很大,正厅供有郭子仪座相,郭子仪曾被封为汾阳郡王,历代凡过往的朝廷官史都要在郭子仪座相前朝拜,祠堂每年要花费一大笔招待费,民国七年修订郭氏家谱花费了365两白金,白金贵于黄金,就按黄金现价折算,折合人民币250万。郭氏家谱原件有一寸厚,封面有红绸布布衬包裹。当时每年清明节郭氏家族族首都要在蓬溪聚会一次,并分别在金元、蓬莱、大英、红江等地召开清明会,可见人员之广,但遗憾的是保存于蓬溪郭氏祠堂的郭氏家谱原本解放后因祠堂被改建,家谱原件便不知去向了。解放后清明会逐渐消失,郭氏家族逐渐失去了联系,以至于后来没见过家谱的人都不敢承认自己是郭子仪的后裔。” 檀木湾人没见过家谱,但在当地郭氏村民家中,发现有写有“汾阳世家”的香盒,而与家谱中记载的郭子仪曾被封为“汾阳郡王”的史实相一至,这证明了香盒是为了纪念郭子仪而设。之后笔者又从檀木湾移居大英县卓桐井镇居民郭清跃家中香盒两侧楹联上刻有“功封虢叔家声远,威重汾阳世泽长”,这与家谱中记载的周文王封虢叔为虢姓,而“郭”实乃“虢”之转音。后又在卓桐井镇退休工人郭清高家中保存完好的一个清代木质香盒是由清代秀才郭庭焕撰写的,香盒正额雕刻有镀金木刻字“点颔流辉”,楹联书有“祖德问安犹点颔,我裔继烈要留心”,这与旧唐书、新唐书记载的有关郭子仪的史实相一致。这段史实旧唐书记载道:唐德宗时,郭子仪被封为宰相,尊称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册封2千户,给皇粮1500人,马200匹;建宗2年,郭子仪得病,德宗派舒王去探望郭子仪,郭子仪不能起床,只能在床上叩头谢恩。旧唐书还记载,郭子仪8个儿子7个女儿、孙和外孙数十人,每年未向郭子仪拜年问安时,郭子仪认不完这些孙子和外孙,只能点颔作答。这二段历史即谓之为“点颔流辉”。 之后,在石门办事处一郭姓村民中发现了民国七年修订木刻的郭氏家谱,据主人介绍,这本家谱一直被其放于木箱底层保藏,侥幸躲过了文革“破四旧”中的焚古书运动,但从未对外人出示,也被其淡忘了。这本保存完好的家谱清楚地记载了郭子仪后裔迁移至檀木湾的历史。郭氏家谱中“郭氏受姓本源考”中记载,华夏民族族姓始于黄帝,黄帝孙子名叫轩辕,以熊氏为姓,又因熊氏出身姬水,所以以姬为 姓,后以玄嚣、云阳、昌意、舜、尧、稷、公刘、王季,直到西百文王开始封姓, 封虢叔为虢姓,后以郭为姓,到唐朝郭子仪一代“虢”姓一律改为郭,“郭” 是“虢”的转音。郭氏家谱中记载了炎黄子孙五千年姓氏的来龙去脉,其完整性 堪称一绝,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一个姓氏家谱,为考证华夏姓氏提供了不可多得 的重要史料。 3个多月的艰辛考证,所有的史料终于证明了檀木湾人后裔,而檀木湾古墓群是郭子仪后裔古墓群。 古墓群揭开湖广填川之谜 檀木湾郭子仪后裔古墓群之一郭干元墓碑记载郭干元祖籍湖北麻城,墓碑立于嘉庆20年,距今近200年,这块墓碑不同于其它墓碑,墓碑前有一个全封闭的挡风敝雨的花形石隔层,将碑文罩在隔层里,隔层雕刻精细,中间有一朵五瓣形的花朵,透过花孔可以清晰地看到墓碑上的文字。由于有隔层的保护,墓碑上雕刻文字的蓝色油漆虽经近200年日晒雨淋却未剥落。 墓碑是立于嘉庆20年,而郭氏家谱修订于民国七年,墓碑是揭示湖广填川的重要史料。据家谱记载,郭子仪第四代孙郭端夫在唐庄宗时,任鸿芦卿,谪守江西右庐陵。举家从山西汾阳迁往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延福乡,一直到郭子仪第二十六代孙郭弥都世居此地。因当时族繁人广,郭弥都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举家迁往湖广(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嘴狮子岩几子湾。元末明初,四川盆地战乱不止,蛮匪横行,民不聊生,土地荒芜。老者饿死于沟渠,少者逃往他乡。眼看四川人口越来越少,弘治皇帝下诏移民。郭子仪第三十六代孙郭谟格由保甲推举奉诏于明弘治二年(1490年)弃湖入川,落叶檀木湾。这便是民间流传的“湖广填川”的一段史实。史料虽记载有:“元明之际四川人口显著下降”,“洪武十四年皆自别省流来”,但无详实文字,郭子仪后裔的迁移,正好给“湖广填川”一个具体说法。同时,郭子仪后裔由陕西长安到山西汾阳,由山西汾阳到江西、湖北、四川,相当于在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绕了一个大圆圈!这为研究中华民族大迁移提供了一个重要史料。笔者也见过不少墓碑,但能象檀木湾郭子仪后裔古墓群这样追根求源的实为罕见。一般的古墓碑只记有一个大概,没有具体的入川前地名;一般的家谱也只能大概追踪到湖广近十几代郭子仪后裔古墓群不仅记载详实,而且与“郭氏家谱”互相印证,使其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 ,而“郭氏家谱”可追溯到上下数千年。况且

山东省

☆ 济南市商河:恒-树-茂-才-嘉-禄-仁-权。

☆ 青岛

☆ 滨州市:镇-玉-德-道-传-家-园。

☆ 滨州市沾化县胡家营村(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居):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乘-学-风-雅-列-明-章。

☆ 新太县:玉-传-广-修-方。

☆ 阳信县宋集村:连-云-之-副-绍-德-传-贤-月-世-大-昌。

☆ 东阿县:士-培-怀-见-丙。

☆ 胶州市(自山西长子县迁居德州后又迁居胶州):守-培-启-龙-殿-廷-良-长-玉-芳-金-承-源-宗-永-立-学-法-昆-钢。

☆ 龙口:成-国-吉-世-兆-立-基-天-开-日-守-其-良-本-永-作-光-宗-荣-延-芝。

☆ 聊城:长-纪-培-士-义-来-存-中-绪-成-次-竹-本-元-巨-约-重-亚-华。

☆ 荣城靖海(始迁祖宋彬由江苏邳州城安社招贤乡迁居,自第19世起):素-葆(宝)-政-业-行-义-端-方-忠-信-才-德-永-斯-寿-祺。

☆ 淄博市沂源县悦庄镇埠村:始迁祖宋福正-2世宋通、宋冲、宋兴、宋阜、宋民、宋彪、宋周、宋训。2世宋民之后自第13世派列班字为:树-立-功-训-成-作-忠-志-为-良-善-继-先-宗-德-滋-全-依-顺-天-理-恩-泽-鸿-丕-本-大(太)-平(公)。

☆ 淄博市:修-德-世-业-广-忠-孝-水-常-青。

☆ 淄博市:来-祥(襄)-振。

☆ 德州市陵县:清-玉-保-金。

☆ 招远(先祖自四川迁居):天-维-吉。

☆ 夏津县(始迁祖宋天富)自第12世起:长-兆-瑞-荣-华-寿-安。

☆ 夏津县(明·洪武12年奉诏迁居,始迁祖宋进朝、2世宋鉴、3世宋能、4世宋时)班字为:英-庭-道-可-传-鸿-鸣-毓-允-元-怀-思-学-日-书-仁-成-景-春-天。

☆ 鱼台县唐马乡宋砦村(自第66世至117世):达-义-成-源-正-谨-熙-本-顺-钊-利-来-举-朝-文-杨-世-帮-有-德-培-善-行-淑(书)-宏(洪)-业-克-昌-衍-宗-继-世-念-典-永-长-崇-礼-尚-文-谦-和-致-祥-训-勤-迪-俭-兰-桂-其-芳。

☆ 鱼台县宋洼(自第83世至111世):真-桂-继-尚-泰-华(汝)-作-怀、金(德)-广-效-方-有-济-家-正-福-运-长-成-之-国-民-显-鸿-树-益-增-光。

☆ 琅琊(自第85世至101世):殿(履、开、式、万、元、志、广)-文(士、世、兰、贵、步、显、治)-忠(基、吉、庸、生、继、良、思)-厚(成、昌、慎、宝、振、沛、济)-传(邦、国、东、金、晋、□、□)-家(泽、绍、三、至、甲、声、择)-远(凌、育、由、遵、从、□、先)-端(敬、向、用、裕、逢、民、运)-新(心、延、言、钟、乃、□、□)-登(瑞、锐、睿、嗣、典、□、观)、培(丕、真、臻、仰、馨、□、□)-奎(魁、子、理、信、徵、本、贞)-吾(五、武、谦、发、法、取、笃)-恭(公、宪、功、执、师、□、和)-襄(星、存、勤、熏、齐、□、令)-亮(谅、俊、绪、寿、量、□、□)-秀(一、山、恒、教、望、□、锦)。

☆ 平邑(保善堂,自第88世至127世):殿-汉-树(志)-炳(在)-增(金)-锡(遵)-汝(现)-本(有)-焕(道)-城(化)-君(成)-绪(祥)-业(长)-维(安)-基(建)-镇(嘉)-治(秀)-容(昭)-海(开)-传(庆)-长(瑞)-有(昌)-照-光-现-保-庆-永-化-安-凤-贵-金-昌-彦-东-云-茂-在-祥。

☆ 平邑任庄(自第86世至92世):清-献-兆-玉-士-效-宗。

☆ 高密:大-景-殿-法-敏-慎。

☆ 古丰(自第83世至92世):昌-百-世-云-仍-能-继-志-千-年。

☆ 邳县宋庄(自第87世至91世):景-怀-云-雨-正。

☆ 铜山大王庄(自第86世至91世):自-泰-慎-玉-传-正。

☆ 滕州市东沙河宋庄:克-兆-荣-光-志-永-远。

☆ 滕州市姜屯宋王楼(自第83世至98世):树-继-允-天-高-家-玉-世-传-承-乐-善-成-忠-祥-润(同下支,但有多“成”的不一致)。

☆ 滕州市甘桥(自第83世至97世):树-继-允-天-高-家-玉-世-传-承-乐-善-忠-祥-润。

☆ 滕州市汉宫宋庄(自第84世至92世):佩-灵-开-克-思-金-秉-正-方。

☆ 滕州市前安上(自第83世至92世):家-本-天-兴-朝-清-开-定-允-克。

☆ 潍坊市安丘县金冢子镇:宝-学-元-永(宝字辈中有迁居东北地区的)。

☆ 潍坊市:子(学)-元-永-焕-宗。

☆ 潍坊市(诸城莲池,自第93世至102世):镇(金)-治(桂)-相(洪)-焕(焕)-城(增)-锦(锡)-江(相)-柱(治)-煜(炳)-基(坤)。

☆ 微山鹅庄(自第83世至92世):子-兰-延-克-兆-荣-光-致-永-远。

☆ 微山宋闸(自第83世至92世):玉-方-广-丕-业-福-延-仕-传-承。

☆ 微山二龙岗(自第83世至92世):文-承-景-曰-邦-斯-申-秉-正-方。

☆ 济宁市漕井桥:自16代(枞·15代心汾子)由汶上县南旺迁徙:17永-18良-19尚-20效-21兴(在)-22继(印)-23连-24恩-25培-26久。

☆ 济宁市中区(祖籍聊城宋家庄):玉-学-庆。

☆ 巨野(自第88世至107世):学-先-恩-承-运-心-为-尊-周-武-渊-如-东-海-长-作-述-念-宗-祥。

☆ 邹城石墙宋庄(自第83世至102世):丕-宝-在-启-传-广-庆-维-继-承-崇-德-盛-金-玉-作-福-兆-敏-祥。

☆ 邹城:北-井-西-长-光-玉-海。

☆ 泰安市:继-广-绍-其-鸿-绪-衍-斯-淑-式。

☆ 泰安市金冢子镇下里戈:宝-学-元-永。

☆ 泰安市渐汶河(自第80世至95世):玉-兴-景-立-元-振-宪-锡-明-亮-笃-呈-宣-词-慧-和。

☆ 曲阜县西庄村:祥-怀-如-尚。

☆ 蓬莱:英-国-朝-廷-举-启-文-永-德-常-诚-振-殿-恩-贵-富-春-荣-嘉-万-庆-洪-魁-旭-福-永-怀-仁(音译整理)。

☆ 临沂:文-百-全-贵-玉。

☆ 临沂市蒙阴县东蒙古宋镇:殿(钿)-汉-树-炳-增-锡-汝-本-焕-城(成)-钧-淑-业-为-本-讯-镇-治-荣-耀-堪。(与下支近似)。

☆ 沂水王庄(高祖宋士林):钿-汉-树-炳-增-锡-誉-本(材)-煌-城(与上支近似)。

☆ 临沂市兰山:洪-守-望-相-祝。

☆ 沂水龙家圈信家庄:始迁祖宋大公-2世:德-3世:□□-4世:照-5世:永-6世:光(廷)-7世:连-8世:文-9世:庆-10世:祥-11世:纪。

☆ 荷泽

☆ 昌乐县阿陀镇宋家河村:培-伟-其-曰-之。

☆ 邹城:北-井-西-长-光-玉-海。

☆ 郓城:益-来-纯-宗-绪-同-思-笃-本-源-居-鲁-承-雅-化-万-代-教-序(与阳谷石门近似)。

☆ 苍山:作-同-殿-付(传)-广-学-洪-新。

☆ 莱州市:泰-德-征-战(与下支近似)。

☆ 莱州市:太-德-振-占(与上支近似)。

☆ 胶东宋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始迁祖宋信元至正官丞相,后官游山东,寄居文登宋集村。其后裔分布胶东148个村,莱阳46个、即墨32个、牟平22个、文登19个、栖下9个、招远9个、海阳5个、蓬莱3个、龙口2个、平度1个、福山1个):祥-发-同-总-协-文-秀-吉-续-昌-欣-勤-云-俊-杰-会-翠-焕-仁-章(与下支有关联)。

☆ 烟台市莱山区:上(祥)-法-同-宗-协-文-修(秀)-继(吉)-续-昌-欣-勤(钦)-人(云)-俊-杰-会-翠(萃)-焕-仁-章(与上下支有关联)。

☆ 莱阳市:上-法-同-宗-协-文-修-继-续-昌-欣-勤-人-俊-杰-会-翠(萃)-焕-仁-章(与上下支有关联)。

☆ 威海市:祥-发-同-宗-协-文-修-继-述-昌-咸-钦-人-俊-杰-会-萃(翠)-焕-云-章(与上下支有关联)。

☆ 威海市(明朝时由今江西吉安迁居):祥-法-同-宗-协-文-修-吉-续-昌-欣-勤-云-俊-杰-会-翠(萃)-焕-仁-章(与上下支有关联)。

☆ 乳山市辛家幢:祥-发-同-宗-协-文-修-继-述-昌-咸-钦-人-俊-杰-会-萃(翠)-焕-仁-章(与上支有关联)。

☆ 日照市莒县:庆-瑞-殿-广-全-兴-开-祥-伍-百-玉-年。

☆ 日照市莒县:其-良-宜-维-时-启-宝-安-全。

☆ 莒县夏庄镇:喜-在-会-彦-振-文。

☆ 日照市黄墩镇上大峪村:加-瑞-兴-开-祥。

☆ 阳谷:世-义-来。

☆ 阳谷石门宋(祖上明初由山西迁来,自第20代起):益-来-纯-宗-绪-同-思-笃-本-元-居-鲁-成-雅-化-万-代-教-泽-存(与郓城近似)。

☆ 成武郜顶:有-又-西-茂-聚-述-宪-成-章-光-明-同-远。

☆ 沛县大闸(自第83世至92世):以-大-永-怀-志-相-绪-德-兴-昌。

☆ 枣庄市:文-治-安-继。

☆ 枣庄市:付-照(兆)-均-鉴。

☆ 薛城:京-曰-邦-斯-申。

☆ 薛城峭庄东支(自第85世至92世):继-永-长-高-登-存-怀-贵。

☆ 薛城峭庄西支(自第83世至92世):安-凤-德-可-钦-芳-名-宜-著-道―乐―善。

☆ 沾化县胡家营村(由山西洪洞移居):始迁祖宋学敬,谱序班字:士-立-连(福)-方-盛-玉-忠-建(良)。新派班字: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时-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乘-学-风-雅-列-明-章(从忠字开始依次循环)。

☆ 汶上县南旺:始迁祖自5世鉴(4世礼长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6延、顺-7然-8(偏旁王及弋的单字)-9(单字)-10士桢(三)-11崇-12□文-13丕、名(7人)-14璋(偏旁王的单字)-15心(45人)-16森等(偏旁木单字)75人-17永、广(112人)-18垠等(偏旁土单字)及秉、阳、东(142人)-19文(157人)-20隆、继、大、茂、启、象、锡(221人)-21传、昭、□恩、□贤(360人)-22阴、华(599人)-23连(504人)-24繁、恩□(282人)-25太、培(45人)-26久(32人)-27毓(13人)。

☆ 汶上县苑村:自18世东吉(17世法唐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9文-20启-21召-22阴-23连。

☆ 汶上县宋村:自8世让(7世斐然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9心(部首单字)共4人-10一(24人)-11邦(31人)-12君(20人)-13(单字)26人-14成(50人)-15(单字75人)-16克(91人)-17德(119人)-18朝(116人)-19鸣(144人)-20光(177人)-21遵(232人)-22贤(269人)-23训(185人)-24恩(103人)-25培、26久。

☆ 汶上县新庄:自8世谦(7世斐然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9心(部首单字)-10(单字)-11子-12君(1人)-13(单字)-14成-15(单字)-16廷(16人)-17德-18朝(35人)-19其-20光(67人)-21遵(97人)-22贤(143人)-23训、连(223人)-24恩(250人)-25培(225人)-26久。

☆ 汶上县王鲁庄:自18世玉元(17世德伦之子,由宋村迁徙)-19继-20光-21昭-22阴-23连。

☆ 汶上县毛坦村:自21世遵阳、遵胜(20世光梓之子,由宋村迁徙)-22贤-23训-24恩。

☆ 汶上县苗庄:自8世选(7世陶然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9振-10(单字)-11维-12国-13(偏旁王单字)-14(单字)-15廷-16存-17勃-18殿-19泰-20承-21执-22阴-23连-24恩-25培。

☆ 汶上县大屯:自21世遵尧、遵孟(由宋村迁徙)-22贤-23训-24恩-25培。

☆ 汶上县东皋:自11世朝宦(10代三耀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2英-13兴-14齐-15友-16(单字)-17(单字)-18勃-19基-20光-21昭-22阴(宪)-23连-24恩-25培。

☆ 汶上县彩山:自11世起山、起玉(10世三吉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2试-13福-14□汤-15效-16莱-17可-18纪(希)-19曰(明、清)-20魁(光)-21元(遵)-22阴(□田)-23连-24恩-25培-26久。

☆ 汶上县西石楼:自12世大全(11世崇聚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3志-14吉-15(单字)-16(单字)-17德-18(前多单字,后为:玉)-19伯-20登-21修-22阴-23连-24恩-25培-26久。

☆ 汶上县鲁庙:15芳(迁徙处不详)-16(单字)-17兆-18方(6人)-19文-20德(18人)-21昭-22阴(6人)-23连(此支第17世、第20世有迁徙东北地区的)。

☆ 梁山县穆家桥:自9世作文(8世王旁羽之子,由山东省汶上县南旺迁徙)-10修-11成-12海-13山-14大-15克-16元-17德-18志-19学-20希-21可-22玉-23传-24庆-25昌。

☆ 梁山县沈家楼:自10世敬修(9世作文之子,由穆家桥迁徙)-11德-12永-13如-14海-15广-16大-17(偏旁言的单字)-18金-19维-20宝-21殿-22太-23□、和-24玉-25培。

☆ 梁山县开河:自13世晋(12代儒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小许迁徙)-14士玉-15继-16良公-17文彬-18来贞-19其-20心(部首心的单字)-21遵-22淑、古-23仰-24明。

☆ 梁山县宋家胡衕:自9世寿(8世璋至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0邦-11思-12先-13(单字)-14成-15(单字)-16可-17法-□里-18炳、伯、□邦(109人)-19仲、天、允(133人)-20际、永、兆(201人)-21西、明、继(241人)-22金-连、含(332人)-23声、庆、兰、连(404人)-24贵、广、恩(370人)-25咸、培(156人)-26久。

☆ 梁山县陶庄:自13世楼(12世先成之子,由宋家胡衕迁徙)-14成-15(单字)-16子-17(单字)-18□邦-19(单字)-20兆-21明-22含-23连-24恩-25培。

☆ 梁山县下坡前杨楼:自18世和邦(17世全邦之子,由陶庄迁徙)-19(单字)-20兆-21明-22含-23连。

☆ 梁山县小路口宋(先祖自河南迁来):益-美-纯-宗-绪-同-思-督(笃)-本-元-居-鲁-成-涯-华-万-世-教-者-循。

☆ 肥城县西尚庄沟北村:自19世鸣刚(18世希业之子、希成嗣子,由汶上县彩山迁徙)-20光-21遵-22阴-23连。

☆ 肥城县水坡涯:自12世敬贤(11世崇英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3(单字)-14(偏旁木、单字)-15(单字)-16廷-17德-18朝-19万、瑞-20□修-21麟-22阴-23连-24恩-25培-26久-27毓。

☆ 肥城县齐岗前孙庄:自12世树勲(11世崇杰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3成-14(单字)-15兆-16夫-17(偏旁金、单字)-18玉-19有-20在-21桂、兰-22阴-23连-24恩。

☆ 肥城县北宋庄:自12世缓身(11世崇正之子,由河南省洛宁县马村迁徙)-13愈-14抒-15世至20世为单字-21则-22阴-23连-24恩-25培-26久。

☆ 肥城县李家村:自12世兴邦(11世思训之子,由汶上县宋家胡衕迁徙)-13毓-14传-15秀-16美-17泳-18光-19文-20庆-21云-22绍-23乐-24恩。

☆ 峄阳宋家铺(自第85世至119世):中-克-保-景-继-焕-厚-延-余-庆-修-德-永-传-家-为-善-昌-奕-世-敬-爱-崇-教-化-培-训-敦-品-学-育-才-启-开-发。

☆ 峄县(官地):始迁祖宋瑭(瑭为宋海受曾孙。子3,长子宋诰、次子宋诏、三子宋讃)-2世宋诰(子2,长子守中、次子守正无考)、宋诏(子4,长子陈善无考、次子从善、三子为善、四子迁善无考)、宋赞(子2,长子守续无考、次子守约无考)-3世善(守)-4世民-5世本-6世德-7世(偏旁钅、王单字)-8世继(士、美)-9世永(偏旁木、氵、山单字)-10世志 (天、殿、克、廷、然、文、乾、学、玉)-11世增(步、光、兆、履、利);自第85世,支派第12世起统一班字为:铭-汝-树-照-均-鉴-承-秉-光;1951年自第94世,支派第21世起统一班字为:圭(鸿)-锡(道)-洵(立)-材(乾)-耀(坤)-封(文)-钊(采)-衍(昭)-桂(百)-煌(世)-坚(泽)-金(群)-求(尚)-果(淳)-灿(厚)-执(昌)-锦(盛)-法(国)-桐(烜)-燕(贤)-在(崇)-镇(敬)-河(圣)-东(哲)-焕(师)-基(福)-钟(绎)-汉(宗)-业(久)-然(远)。括号内为1998年新编班字。

☆ 章丘市茄庄:文-继-志-增-祥

忙铺村是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万张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82900322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829。邮政编码为2721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7,车牌号码为鲁H。忙铺村与西张村、楚庄村、骆堂村、杨刘庄村、焦庄村、焦坊村、梁海村、南田村、靳庄村、前张庄村、康庄村、杨庄村、月屯村、周庄村、万张村、薛庄村、宰庄村、忙店村、鹿庄村、江庄村、郭庄村、杨山村、元王村、宋王村、商庄村、陈楼村、北田村、蔡庄村、中李庄村、曹庄村、接骨张村、肖刘屯村、韩庄村、王桥村、杨屯村、狄楼村、马海村相邻。

忙铺村附近有武氏祠、曾庙、青山寺、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武翟山村等旅游景点,有嘉祥大蒲莲猪、嘉祥小尾寒羊、嘉祥白菊花、嘉祥济宁青山羊、嘉祥红皮大蒜等特产。

搬家前一天,家谱自己从墙上掉了下来

三爷爷那股的四叔要搬家去很远的林场过好日子去了。搬家前一天,亲戚、邻居都赶过去送行,大家一起动手,一会就把要带走的东西或装了箱、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