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集团的邵氏大事记
年份 邵氏大事记
1896 邵醉翁出生。
1898 邵人出生。 (注 1: 根据《中国**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邵人生于1898年5月10日。黄仁、梁海强等合编的《中国**电视名人录》[台北,今日**杂志社,1982] 则说邵生于1899。)
1901 邵仁枚出生。
1907 邵逸夫出生。
1924 邵仁枚到新加坡、马来亚筹备**发行公司。 (注 2: 年份根据邵仁枚为新加坡国家**资料馆所做的口述历史访问所言。)
1925 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创业作为《立地成佛》。
1928 上海明星、大中华、民新、友联、上海及华剧公司联合组成六合影业公司,与天一展开激烈的竞争,被称为「六合围剿」。 邵醉翁派遣六弟逸夫长期在南洋协助邵仁枚,建立发行及放映网络。 (注 3: 邵氏机构网页称邵逸夫于1926年往南洋,但一般的研究资料都认为邵逸夫是在「六合围剿」以后才往南洋的,由于还没有找到更充分的理据去支持前者,因此在这里采纳后一个说法。)
1931 天一拍摄首部片上发声影片《歌场春色》,为中国有声**技术带来突破。
1933 天一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在上海拍摄首部有声粤语**《白金龙》。
1934 邵醉翁来港建立「天一港厂」,厂址位于九龙土瓜湾北帝街42号,在港公映的第一部作品为粤剧**《泣荆花》。 1937 天一港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由邵人代替邵醉翁主持业务。
1946 邵人加入大中华影业公司成为股东之一,并租出南洋片场予大中华作拍片之用。
1950 南洋影片公司改名邵氏父子公司,由拍摄粤语片改为拍摄国语片,属下南洋片场亦改为邵氏制片厂。
1952 邵氏父子公司官方杂志《**圈》(港版)出版。
1955 邵氏粤语片组成立。 在星洲摄制第一部以邵氏名义出品的粤语片《星岛红船》。
1957 邵氏父子公司首次与韩国合作,摄制《异国情鸳》,由日籍的西本正(贺兰山)担任摄影。 邵逸夫赴港接掌制片事务。 邵氏官方**杂志《南国**》在港出版。
1958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担任总裁,同时在九龙清水湾买地筹建邵氏影城。邵氏父子公司改为在香港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业务。 《貂蝉》于第五届亚洲影展中获最佳女主角(林黛)及最佳导演(李翰祥)等五个主要奖项。 1959 《江山美人》于第六届亚洲影展中获最佳影片。 与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合作,在港拍摄《香港三**》。 邹文怀加入邵氏兄弟为宣传主任。
1961 南国实验剧团成立,由顾文宗任团长,为邵氏培训演员。 。
1962 李翰祥导演的《杨贵妃》于康城影展获优秀技术大奖 ,以表扬其内景彩色摄影的成就。
1963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港、台两地屡创卖座纪录,掀起黄梅调**热潮。 李翰祥离开邵氏兄弟,往台湾自组国联公司。
1966 由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标志新派武侠潮流的形成。 邵氏兄弟另一官方杂志《香港影画》出版。 美国《生活杂志》(Life)大幅报导邵氏影城风貌。
1967 张彻导演、王羽主演的《独臂刀》上映,票房超过一百万港元,从此开创以男演员为主导的阳刚路线。
1969 方逸华加入邵氏兄弟,初在采购部工作。
1970 邹文怀离开邵氏兄弟。
1971 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演员训练中心,由孙家雯主持,取代南国实验剧团,全面培训新人,并于同年11月发行股票,正式成为上市公司。
1972 李翰祥重返邵氏兄弟,首部作品为《大军阀》。许冠文担任片中男主角。
1973 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打入美国**市场,深受西方观众欢迎。 楚原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叫好又叫座,令已衰落的粤语**重新兴起。 与英国咸马公司(Hammer Film Productions)合作恐怖片《七金尸》(Dracula and the 7 Golden Vampires),由姜大卫、施思、彼得古城(Peter Cushing)主演。 香港邵氏基金会成立,以资助医院、教育机构、设立奖学金及师资培训为主。 张彻代表邵氏兄弟,组织长弓公司。
1974 许冠文离开邵氏兄弟。 吕奇创办金禾影业公司,包拍邵氏兄弟影片。 长弓公司开始在台湾拍片。 邵逸夫获英女皇颁发CBE勋衔,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
1975 邵逸夫宣布投资六千万港元拍摄詹士克维尔(James Clavell)的畅销小说《大班》(Taipan),并于翌年在邵氏影城开拍。 邵醉翁于2月17日逝世。
1978 邵氏兄弟在荷里活投资一千六百万美元拍摄《地球浩劫》(Meteor, 1979),主演者包括辛康纳利(Sean Connery)、妮妲莉活(Natalie Wood)、亨利方达(Henry Fonda) 等。 1980 邵逸夫成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最大股东,并出任公司董事局主席。
1982 邵逸夫投资列尼史葛(Ridley Scott)导演,夏里逊 (Harrison Ford) 主演的科幻经典《2020》(Blade Runner)。
1985 邵氏兄弟基本停产,院线则出租予潘迪生的德宝**公司。
1986 邵氏兄弟将影城出租给无线电视。
1988 邵氏兄弟与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组大都会**公司,由方逸华负责,创业作为《撞邪先生》。
1999 以六亿元将七百多部**版权售予马来西亚财团Usaha Tegas Sdn Bhd(该财团稍后在香港成立天映娱乐有限公司)。
2001 邵逸夫与方逸华成立**动力有限公司,创业作为《绝色神偷》。
2002 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扬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每年奖金金额达一百万美元,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
2003 与中国星合作投资十一亿港元,于将军澳工业村兴建「香港**城」。(以上资料来自 )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灯红酒绿,霓虹林立,年轻的邵氏兄弟只是众多**淘金家中的一员。1925年,邵氏兄弟成立的天一影业公司既没有黑帮靠山,也没有左翼背景,有的只是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宁波帮”吃苦耐劳的天性。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有趣,一批批财大气粗、激流勇进的**公司都在岁月流逝中解体了,惟有不事旁骛专心拍片的天一公司最终存活下来。并在之后的颠沛流离中逐渐演变成“邵氏兄弟”,成就了一代“东方好莱坞”传奇。
邵逸夫说,“天一”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只眼盯着艺术,一只眼盯着商业”。它早期的**基本上是以“时事”和“稗史”题材为主,这符合最广泛的国民性。它投拍的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强调道德感化和佛理点悟,完全是一部针对当时现实的醒世之作。“天一”因为这些影片大赚其钱,为以后更大的发展累积了资本。“天一”的迅速成长威胁到了当时的其他几大影片公司。“明星”公司的周剑云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等公司组成“六合影片影业公司”,试图挤垮“天一”和其他小公司,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正是由于六合围剿,“天一”远赴南洋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从而建立起“邵氏影业”这个东方**帝国。
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等。前者由邵逸夫主管,主营制片业务;后者由邵邨人主管,只经营戏院以及影片发行。1959至1979年,是邵氏称霸天下的时代。当时实施的计划是投大资,拍大片,赚大钱。邵逸夫曾说,他没有娱乐,看**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娱乐,他称自己是全世界看**最多的人,80岁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子。
在香港**进入史上最低点的“冰河期”时,回顾邵氏数十年风雨历程也成为一件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但现在,无论如何,邵氏都不是一个有可能再被重现的神话,它所呈现得最为精彩的那部大戏,其实就是自己的历史。
邵姓源流
邵氏的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邵姓分布
春秋时齐国有召忽,与管仲同事襄公子纠。秦朝有广陵人召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因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其瓜称“东陵瓜”。秦末有召欧,随刘邦起兵于沛,西汉封广侯。西汉有九江寿春人召信臣,元阳帝时任南阳太守,为民兴修水利,被称为“召父”。以上材料反映了三国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动的一些情况。
三国时,魏有邵乐丞邵登,河南人;吴有节义之氏邵畴。晋代有安阳人邵续,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内。南齐有武陵人邵荣兴,八氏同居。唐代校书郎邵楚苌为闽县人。由此可知,三国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北、南迁徙者。
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历清朝至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据有关的学者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省。
晓得一个不错的,电子家谱,修全国百家姓的通谱。将传统纸质的家谱制成电子家谱上传至互联网。百姓通谱。
邵氏集团的邵氏大事记
本文2023-10-15 23:00: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