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谢姓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关于谢姓家谱,第1张

北京谢氏

天津谢氏

上海谢氏

广东谢氏

川渝谢氏

福建谢氏

江西谢氏

安徽谢氏

湖南谢氏

贵州谢氏

山东谢氏

河南谢氏

湖北谢氏

浙江谢氏

江苏谢氏

海南谢氏

山西谢氏

陕西谢氏

广西谢氏

黑龙江

辽宁谢氏

河北谢氏

云南谢氏

甘肃谢氏

青海谢氏

新疆谢氏

西藏谢氏

内蒙谢氏

宁夏谢氏

港澳谢氏

台湾谢氏

海外谢氏

现在谢氏分支有这么多,你家属于哪一支的呢?

分类: 社会/文化 >> 民族

问题描述:

还有那些姓谢的有名人物呀?

解析:

谢姓何来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郡望堂号

堂号:

1,威怀堂。

2,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3此外还有以“陈留”、“会稽”为堂号。

郡望:

1,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

2,陈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3,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4,冯诩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三国魏在此置郡,治所在临晋。

谢姓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5、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梅县。

6、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7、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谢姓家谱

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辽宁:谢氏谱册一卷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江苏当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常州谢氏族谱二十二卷

浙江: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状元桥谢氏族谱不分卷、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常山陈留谢氏族谱二卷、常山宗谱一卷 5安徽:祁门中山谢氏家谱不分卷、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八卷

江西:铜鼓谢氏家谱卷首一卷、丰城谢氏家谱、谢氏家乘不分卷

山东:烟台福山谢氏家乘不分卷

河南:太康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

湖北:黄岗吕阳村谢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谢氏宗谱三卷

广东:四会谢氏族谱一卷

广西:横县谢氏族谱不分卷

历史名人

1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澳门,今存《海录》一书。

2 谢安: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

3 谢玄:东晋名奖。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谢安为宰相时哦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 谢夷吾:汉代人,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5 谢庄:文学家,陈郡阳夏人、曾官至吏部尚书。

6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善于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书籍。

7 谢眺:陈郡夏阳人,南齐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为为李白所推许,是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8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后移居会稽,谢玄子孙,曾任永嘉太守等职。博览全书,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开创了新风。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许多佳句为后人所传诵。

9 谢子远:福建汀州人,清康熙二十八年进士,官至总兵。三十六年携十六姓垦湘。

曾经当过“大汉”皇帝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其实并不姓陈,而是谢姓后裔。《明史·陈友谅传》云:“陈友谅,沔阳(今湖北仙桃市)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又说友谅之父名普才,有五子,友谅行三。至于陈友谅祖籍何处其祖父是在哪里入赘陈姓的何时迁入沔阳均语焉不详,因而引起了后世的纷纷蠡测,有人说陈友谅祖籍在浙江永嘉,也有人说陈友谅祖籍就在湖北。孰对孰错,自不能不分辨清楚,以免引起歧义。

一、陈友谅祖籍不在浙江

陈友谅自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战死于鄱阳湖后,迄今已将近六个半世纪,很少有人对陈友谅的籍贯提出过质疑。1986年浙江永嘉县蓬溪《谢氏宗谱》中有一篇题为《陈友谅与灵运公》的文章,文中说陈友谅本姓谢,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二十六世孙,灵运后裔谢复经的七世孙分庚、丹、千、崇四派,因自相残杀,将先世房屋典籍尽毁,谢岙成为废墟,崇八迁渔湖,谢千一妻陈氏,其长子十三府君讳精迁往鹤阳,千一自率友谅等迁往湖北沔阳,改名普才,捕鱼为业。友谅入赘于陈,因从其姓。这份家谱第一次将陈友谅的祖籍定在浙江省永嘉县谢岙村,并说谢千一就是谢普才。浙江省浙南谢氏宗谱纂修委员会于2000年编印的《浙南谢氏宗谱》承袭了永嘉县蓬溪《谢氏宗谱》的观点,但又有不同之处,认为谢千一与陈普才并非一人,而是父子关系。

1994年5月间的浙江《温州日报》上刊登了陈赞鼎撰写的《上海嘉定双塘陈氏源出浙江永嘉谢氏的调查》一文,指出上海嘉定双塘陈氏出自浙江永嘉谢岙,而永嘉谢岙正是陈友谅的祖籍所在地。该文说:“双塘《陈氏宗谱》已失,始迁祖与朱元璋争天下,自江西乘船逃来,累代口碑凿凿。族人说见到谱上记有陈友谅。”又说:“陈友谅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一带,败亡于江西鄱阳湖,与‘浙江永嘉县’蓬溪远隔千里,若非本族,且有族人兵败后逃归。‘败则为冠的陈友谅’决不可能深深铭记在这里谢氏族人的心中,以后载入族谱,引以为荣。”结论是陈友谅是谢灵运之后,谢灵运住会稽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县),南宋谢复经自黄岩县路桥迁来,初居谢岙。宗谱序列谢玄为第10世,谢灵运为第12世,谢千一(陈普才)、谢崇八为第37世,陈友谅为第38世。2001年《温州日报》上又刊登胡珠生撰写的《大汉皇帝身世之谜揭开,陈友谅祖籍在永嘉谢岙》一文,结论仍是:“湖北沔阳的陈友谅祖籍之谜得到初步解决,来自浙江永嘉楠溪谢岙。”此观点与前文完全相同,没有提供新证据。

以上两篇文章虽然说得煞有介事,可惜与史实方枘圆凿,格格不入。查《浙南谢氏宗谱》中所载永嘉蓬溪谱云,其开基祖谢复经一生未仕,南宋初年由永嘉城内迁往楠溪谢岙,他的七世孙分庚、丹、千、崇四支,其中千字派中有千二、千四、千五、千六、千十四等人,惟独没有千一,更无千一改名普才,友谅入赘于陈的记载。千一改名后率友谅迁往湖北沔阳一事,更是向壁虚构。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谢氏研究会编纂的内部刊物《谢氏研究》第十三期上有一篇《陈友谅源出永嘉鹤阳探》的短文,文中说:“考《蓬溪谢氏》民国十六年谱载陈普才与崇、千、庚、丹四字同辈份,全是凭空编造,根本无据可考,所以在1986年新辑的族谱中竟将陈普才与谢千一混同为一人。后悉,这是蓬溪族居谢纯欢(又名云汉)先生亲临鹤阳谢纯波家查阅了《鹤阳谢氏宗谱》后,将千一公的条目抄搬到蓬溪宗谱上去的。”本文作者谢修道是浙江永嘉鹤阳人,所述情况自然可靠。事实上,陈友谅的祖父又叫谢千一,父亲名陈普才,这在许多史籍中均有记载,浙江永嘉蓬溪的《谢氏宗谱》竟将父子说成一人,并编造出一桩莫须有的公案来,委实荒唐可笑。

还是这篇《陈友谅源出永嘉鹤阳探》的短文,认为陈友谅祖籍是在浙江永嘉县,但不是蓬溪谢岙,而是鹤阳。因为鹤阳《谢氏宗谱》上确实有个叫谢千一的人,其妻子正好姓陈,与陈友谅祖父入赘于陈的记载相吻合,将陈友谅的祖籍定在鹤阳是顺理成章的事。查《浙南谢氏宗谱》所载《永嘉鹤阳诜公分支》,鹤阳谢氏始迁祖是谢诜,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由郡城永嘉迁居鹤阳塘下,其子千一名仁字宗元,一生未仕,垦田置业以课子孙,妻陈氏,死后葬上湾燕藏窠。千一之子又称谢十三,名精字韧中,妻徐氏,葬三里国庄。有三子:谢赵、谢士强、谢粹。谢赵有五个儿子,其第三子谢元宽生于建炎二年(1128),卒于庆元五年(1199),其妻周氏生于绍兴六年(1136),卒于庆元五年(1199)。其他几个儿子家谱上未载生卒年月。从此谱判断,陈友谅也不是这一支谢姓后裔。首先,年代不合。该谱载,谢诜于太平兴国年间迁往鹤阳。太平兴国共有8年,即公元976年至983年,假定他迁徙于太平兴国五年,也即980年,他那年25岁,可知他约略生于公元955年,即宋朝建国之前。谱上未载其子千一生卒年,以一代20年计算,他大约生于公元975年,也即宋太祖开宝八年。千一为陈友谅祖父,而陈友谅却生于元仁宗延�七年(1320),祖孙相隔近三个半世纪,无论如何不能使人相信。谱载谢千一的曾孙元宽生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卒于宁宗庆元五年,他应该是陈友谅的侄子辈,岂有叔父生于元朝,而侄子生于南宋之理

其次,姓名不契合。史载友谅之父名叫普才,但鹤阳谱载谢千一之子名精字韧中,未改名为普才。史载普才有五子:友富、友直、友谅、友仁、友贵,而鹤阳谱载谢精只有三子,且无友谅之名。

最后,同是谢千一其人,谢氏宗谱与陈氏宗谱记载葬地不同,使人无所适从。《鹤阳谢氏宗谱》载:“二世祖千一府君……妣陈氏,子一精,葬上湾燕藏窠。”湖北沔阳《陈氏族谱》载:“千一公,子三,妣孙氏,葬沔阳黄蓬山。”很显然,两个谢千一并非一人,只是姓名偶合而已。谢氏族谱上的谢千一并不是陈友谅的祖父,葬于沔阳黄蓬山的谢千一才是陈友谅的祖父。但陈氏谱上说谢千一妻为孙氏,与史实不合,应该纠正。通过对浙江永嘉县蓬溪、鹤阳谢氏族谱的考查,可以肯定地说,陈友谅的祖籍根本不在浙江永嘉县。

二、从史籍觅证据

既然家谱不可靠,我们还须从史籍中寻觅线索。记载陈友谅祖籍的史书甚多,不独《明史》一种:

《明太祖实录》卷十三:“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元代沔阳府治在玉沙县,即后来湖北省沔阳县西南的沔城。如今沔阳县已改为仙桃市,南与洪湖市毗邻。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克谨篇》:“友谅,原沔阳人。”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四《陈友谅》:“友谅,玉沙县人。”

童承绪《平汉录》:“陈友谅,沔阳人,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遂从其姓。父普才,黄蓬渔子也。”

高岱《鸿猷录》卷三《克陈友谅》:“陈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家子也,本姓谢,先世赘于陈,冒陈姓。”

上引古代史籍中年代最早、史料价值最可靠的当推《明太祖实录》、《草木子》、《平汉录》、《鸿猷录》5种。《明太祖实录》修于洪武五年(1372),而陈友谅死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相隔只有9年,朱元璋刚刚建立起大明王明,实录作为官方档案,说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人,而且是“世业渔”——即祖祖辈辈打鱼,所言肯定不诬。从“世业渔”三字来看,陈友谅是沔阳当地土著,并非从外地迁来。

再看《草木子》一书。该书作者叶子奇与陈友谅同时,浙江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与青田刘伯温、浦江宋濂同为浙西有名学者,明初曾官巴陵县(今湖南岳阳)主簿。洪武十一年(1378)因事下狱,在狱中写成《草木子》一书。他说陈友谅是“原沔阳人”,必有所本,至少友谅祖上已在沔阳定居了许多代,因而才得出“原沔阳人”的结论。

比《草木子》一书稍晚的是《平汉录》。凑巧的是该书作者童承绪就是湖广沔阳人,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平汉录》一书中载有朱元璋的股肱之臣、《元史》纂修者宋濂写的《平江汉颂》一文,该文扼要叙述了朱元璋翦灭陈友谅的经过,《平汉录》即据此敷衍铺陈而成。还附录有史臣的赞词一首,对朱元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童承绪既是沔阳人,比陈友谅晚生不到一个半世纪,他以家乡人写家乡事,自然更为熟悉,所说也远比他书详尽。他说友谅是沔阳人,并第一次披露出其祖父的名字叫谢千一,因赘于陈,遂改为陈姓。又说友谅之父普才是黄蓬渔子,指出普才时家住黄蓬。这则记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由此可知,谢千一祖籍就在沔阳,并非从他处迁来,入赘陈姓后,迁入陈姓所居住的黄蓬,以打鱼为业,因此其子普才是“黄蓬渔子”。若是谢千一由外地迁入,童承绪决不会惜墨如金,略而不书的。黄蓬原属沔阳即今之仙桃市,现归洪湖市管辖。《明太祖实录》只说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人,未注明具体地望。玉沙县在沔阳西南,已靠近今洪湖市,黄蓬今属洪湖市,黄蓬在玉沙县内是毫无疑问的,但《平汉录》说得更为详尽具体。

《鸿猷录》的作者高岱与《平汉录》作者童承绪同时,他是湖北京山人,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进士,比童承绪中进士稍晚。京山在沔阳之北约200里之遥,距陈友谅出生地不远,而陈友谅又是名噪一时的大汉皇帝,《鸿猷录》取材于前人传志、奏疏、案牍,该书说陈友谅是“湖广沔阳渔家子”,其可信度是不言而喻的。这一记载与《平汉录》如此吻合,当不是抄袭,而是根据有关史料得出的一致结论。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陈友谅就是元代沔阳人,没有理由再节外生枝,把他的祖籍定为浙江永嘉,更没有必要附庸风雅,说他是大诗人谢灵运后裔。

三、陈友谅祖籍在湖北省仙桃市谢家湾

陈友谅祖籍为沔阳(今湖北仙桃市),已成定谳,毋须多说。但在沔阳何处,也就是说,具体地望在哪里,以上所引史籍中均无记载,仍须细细寻觅。《新元史·陈友谅传》云:“沔阳黄蓬人。”前几年出版的湖北省《沔阳县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值得重视。该书卷29《人物·陈友谅传》云: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沔阳黄蓬山(今洪湖县)人,祖籍排湖东南岸谢家湾。本姓谢,祖父入赘陈姓。父普才有五子,友谅行三。幼读私塾不及三年而辍学操渔业。在其父指引下,练就一身超群武艺。友谅曾任县小吏,元至正十五年(1335)正月,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终年44岁,其遗体由太尉张定边护送武昌,葬于蛇山之麓。

这一段叙述首次提出陈友谅祖籍为沔阳排湖东南岸谢家湾,祖父谢千一入赘黄蓬山陈姓,遂改姓陈,以打鱼为业。其父陈普才生于黄蓬山,因此所有的史籍均说他是“黄蓬渔子”,陈友谅也出生于黄蓬山,辍学后承袭父业,捕鱼为生,死后葬于武昌蛇山之麓。此说颇可采信。揆诸情理,谢家湾既在沔阳境内,黄蓬山也属沔阳管辖,两地相隔只有咫尺之遥,千一入赘陈姓后,由谢家湾迁往黄蓬山,当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所有史籍均未见有谢千一播迁的记载。浙江永嘉县鹤阳谢姓家谱上有个谢千一,与陈友谅祖父名讳偶合,加上两个千一之妻均姓陈,便误认为两个千一为一人。

《沔阳县志》说陈友谅在至正十五年徐寿辉的大将倪文俊再次攻破沔阳时,才于黄蓬山加入红巾军,似不惬。《平汉录》云:“(陈友谅)尝为县吏,不乐,会罗田徐寿辉与倪文俊兵起,慨然往从之,为文俊簿书掾。”《罪惟录·陈友谅传》云:“友谅遂与其弟友仁等聚众应天完徐寿辉于汉阳,隶倪文俊,年三十有余矣。”《明史·陈友谅传》亦云:“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俊为簿书掾。”而徐寿辉攻陷汉阳是在至正十二年(1352)。《罪惟录·徐寿辉传》云:“壬辰(至正十二年)春正月,遣丁普郎等陷元汉及兴国府。”可知陈友谅是至正十二年加入红巾军的,而非《沔阳县志》所说的至正十五年。

综如上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陈友谅祖籍为今湖北省仙桃市谢家湾,祖父谢千一入赘黄蓬山陈姓,遂改姓陈。其子普才、孙友谅均出生于黄蓬山,因黄蓬山已划归洪湖市,陈友谅应是今湖北洪湖市人。

关于谢姓家谱

北京谢氏天津谢氏上海谢氏广东谢氏川渝谢氏福建谢氏江西谢氏安徽谢氏湖南谢氏贵州谢氏山东谢氏河南谢氏湖北谢氏浙江谢氏江苏谢氏海南谢氏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