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始祖杨邦义(去掉一点)父亲怎被改了,他的儿子杨璿怎又是杨振文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家谱始祖杨邦义(去掉一点)父亲怎被改了,他的儿子杨璿怎又是杨振文了?,第1张

搜一下就有现成的文章。

------------------------

《杨氏庐陵谱与鸿山谱千年之“争”》 作者杨忆鸿

《盐城杨氏宗谱》二O一O年新版四本谱中,可以发现新增了江西吉水庐陵谱系,而删除了民国版谱中原有的新昌院谱系,这套由全国杨氏编委会主编的新谱为何做这样的改动,改动正确吗。一言难尽,这与千年来历史上的族谱争议有关。

盐城杨氏的源头是无锡鸿山杨氏,鸿山始祖杨邦乂是著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被俘不屈为金人所害于南京雨花台,被誉为“庐陵四忠”之一,他的家乡就是江西庐陵吉水的杨家庄。杨邦乂的生父是新昌谱的杨庆,为宋史所记载的著名孝子,割肉自残医治双亲而早卒,曾祖杨申知吉阳军才迁来吉水,所以他家并不是庐陵吉水本派。因生父早逝,杨邦乂为遗腹子,养父杨同进士出身,为庐陵吉水本派,始祖是著名的江南杨氏之祖杨辂。杨邦乂与曾氏生五子杨振文、郁文、昭文、蔚文、月卿,上了吉水庐陵谱,接在杨同之后,杨邦乂的侄孙、诗人杨万里撰写的行状里有详细记载。

杨邦乂与另一房刘氏,生三子杨璿、杨瑾、杨再兴,为无锡鸿山杨氏之先祖。杨璿居住钱塘,每年去南京祭父扫墓,在无锡鸿山建居,作为中途休息之所,鸿山宗谱所载杨璿墓志铭详细记录了这段家史。之后鸿山谱尊杨邦乂为始祖,接在其生父新昌谱杨庆之后。近千年来,杨邦乂既在庐陵谱又在鸿山谱,二族虽同属陕西弘农杨氏、汉太尉杨震之后,但两谱彼此只字未提对方,留下了千年争议和困惑。在这场争议中,庐陵谱以较大的影响力和杨万里行状为证占据优势,鸿山谱虽有黄黼所撰杨璿墓志为凭,但因家谱记述不详和种种误解而处下风。鸿山在清代续谱时,添加“杨理早卒、幼子失名”将杨璿等三人也凑成了五人,这一主观性的做法产生了很大的误解:杨邦乂两房都是“五子”因此被误认为只是同一房、字和号多个而已,所以《盐城杨氏宗谱》的全国杨氏编委会与杨氏专家《弘农杨氏族史》作者杨维森及《杨氏命脉回溯》作者杨年建等,都把杨振文与杨璿当成同一人,硬是把二人不同的资料勉强拼合起来,实际上这两位异母兄弟的生卒葬娶完全不同。此外,一些资料说鸿山为杨振文后裔的另因是,杨振文真正的后裔分支未浮出水面。

另一误解是客观性的。杨再兴跟从岳飞奋勇抗金而战殁,宋史有记载。一是史上有瑶人杨再兴同名相混,二是演义小说神话般的渲染脱离了史实,杨再兴被写成了杨家将后代,千军难挡、气吞山河、敌闻胆寒,这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英雄气概令供奉在吉水同一祠堂里的杨邦乂、杨再兴父子关系再也不敢被“相认”。所以,鸿山谱中杨再兴是杨邦乂之子的记载加深了对鸿山谱的疑问。盐城新谱中,用庐陵吉水系取代新昌谱系、并把杨振文等同杨璿的做法,正是这些千年误解的结果。

鸿山家族的廿七世后人、祖籍江阴的化工博士杨斌峰自二O一二年底开始,努力为求鸿山家世之真相,查阅了大型图书馆所收藏的有关杨氏古谱、县志、四库全书中杨万里诚斋集、其师王庭珪的卢溪文集等大量古籍资料,及当代的杨氏书籍。《杨氏命脉回溯》一书中,作者杨年建先生首先破解了杨邦乂身世之谜,得出了“杨邦乂生父杨庆、养父杨同”的考证结论,杨斌峰从史料中亦证实了杨邦乂为新昌谱始祖杨于陵之后。宋末元初的“儒林四杰”之一虞集与杨邦乂五世孙庐陵人杨拱辰为好友,他在《道园学古录》的“跋宋高宗亲札赐岳飞”一文中写道“(岳)飞之裨将杨再兴,则邦乂之子也”,证实杨璿墓志中杨再兴的记载应是正确的。杨振文非杨璿,其子杨相分支及杨邦乂另三子的分支也被一一找到,吉水房杨振文等五人与鸿山房杨璿三人实为同父异母、一家二房,杨斌峰突破性的考证结论破解了鸿山家族的又一道千年之谜。

附注:

杨同 嗣子

杨庆 三子 杨邦乂 1085—1129年,字晞稷,宋政和乙未(1115年)进士,任蕲州教授改庐州升溧阳令。建炎三年(1129年),举文武全才授建康通判,八月金人陷建康,不屈遇害赐葬雨花台,赠朝奉大夫,晋赠徽猷阁待制,谥忠襄,敕建祠庙,赐号:褒忠。无锡鸿山谱尊为第一世祖。

配傅氏,女一:适陈思范,居江西新淦县;

继曾氏,为庐陵谱吉水房,子五:振文,郁文,昭文,蔚文,月卿;

娶刘氏,为新昌谱鸿山房,子三:璿,瑾,再兴。

二O一三年六月二十日下午

家谱将平杼公为一世,伯侨公为二十三世,震公为四十九世,辂公为六十九世,时公(杨时,字中立,号龟山)为七十七世,我是时公三子杨通的后裔,为一一四世,绍字派。我支堂号《四知堂》,老字派为:日、仲、朝、堂、志,万、大、正、文、宗,逢、启、翌、天(和)、顺。新字派为:美、绍、晋、向,昭、辅、盛、廷,自、斯、昌、达,克、振、家、声。祖先从弘农(华阴)——庐陵—吉水-福建—梅洲—江西建昌—湖北崇阳白马侨桥—神山庄,迁居到汉阳小林甲蒿洲塘(今湖北省洪湖市燕窝镇蒿洲村)。从宗明公三子逢儒公迁此近230年共十代,现有杨姓60多户,300多人

关于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杨,听爸爸妈妈说,姓氏是一种很深奥的文化。于是,我对杨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了解杨氏的起源。

2 阅读相关的报刊、教科书,搜集有关杨氏名人的资料。

3 上网浏览有关杨氏人口数量的资料,记录下来。

4 查阅书籍和相关资料,了解杨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

5 上网浏览有关于杨姓族谱的资料。

6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杨姓迁徙史。

7 上网浏览,了解杨姓的地位。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杨姓的起源

一、出自姬姓 二、赐姓转姓 三、少数民族杨姓 四、出自姞姓 五、出自扬姓 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杨姓名人

杨纂、杨坚、杨广、杨炯、杨玉环、杨行密、杨延昭、杨士奇、杨延和、杨慎、杨震、杨振宇、杨利伟……

上网

杨姓人口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约有400万。 书籍资料

百家姓排名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

上网

杨姓宗谱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墨杨氏家乘》、《武林杨氏宗谱》、《杨氏谱书》、《杨氏族谱》、《杨氏谱系》、《杨氏家谱史》……

上网

杨姓迁徙史

台南佳里杨氏 台北半线杨氏 台中杨氏 台中沙鹿镇杨氏 香港杨氏 海外杨姓 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孟加拉杨氏 缅甸仰光杨氏 菲律宾杨氏 新加坡杨氏 泰国杨氏 印度尼西亚杨氏 欧美澳洲杨氏

上网

地位

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四、结论

1我国杨姓源远流长,杨姓的发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县一带,后来繁衍分布至今河南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

2在历史长河中杨姓人才辈出。有北宋名将杨震,唐玄宗宠妃物玉环,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及诺贝尔物理获得者杨振宇。

3杨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约有人口400万,占全国的308%。

4杨姓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杨姓遍布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光是宗谱就有一百来卷,我为自己是一个杨姓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杨家的族谱按世来推算的,现在分支很多。我祖籍是山东泰安的我们村是这样排的文、德、洪、福、圣、全、家、万、年、在。现在已经到了“年”字辈,据老人说现在已经到山西去另续家谱去了,最好是从原籍比较好找。

杨姓是中国十大姓之一,也是丹阳地区的大姓。根据1992年出版的《丹阳县志》记载,丹阳带“杨”字的村庄有67个,直接称杨巷,杨庄,杨甲,杨家,杨家庄的有29个,可见杨氏族群在本邑的兴旺。根据《丹阳古今》记载,截止2000年5月8日,全市杨姓在籍宗人有14906人,位居第13位。

按史料记载,中国杨姓来源主要有三。第一出自姬姓。周朝诸侯晋武公之子伯侨封于杨,称杨侯,其后人遂以邑为姓,称杨氏,这是杨氏正宗,也是华夏杨氏主流。第二出自赐姓。据《中国文化大博览》所载,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第三由他族改姓杨氏。《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实施汉化政策,有一支原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姓;东晋仇池郡(今甘肃成县西北洛谷镇)氐族也有姓杨者;广东梅州一支杨氏原本福建宁化林姓,迁梅州时改杨姓。《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后改杨氏,等等。

华夏杨姓郡望主要有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等,其中弘农郡最有名。

丹阳何时有杨姓的呢?很难考证。查《乾隆丹阳县志》《光绪丹阳县志》等地方志可知,明代初期已有杨姓人物出现在志书里,由此而论,杨姓极有可能在宋元时期已进入本邑,或许更早,而且支源多个。笔者最近研究城南十里庙杨甲的《云阳杨氏宗谱》后证实了这一点,早在南宋时就有杨姓宗支从金坛迁居本邑了。

十里庙杨甲,位于丹阳城南十里,因此地原有一座土地庙而得名。《光绪丹阳县志》称:“十里庙,县南十里,明初里人隐士杨观一憩息于此,遂建为庙。”该村绿水环绕,景色秀丽,大都为杨姓住户。该村宗谱尚存二册,木刻版线装本,长303厘米,宽192厘米,内页竖边处均印“杨氏宗谱”字样,谱首冠名《云阳杨氏宗谱》。据村里86岁的老人杨锁本回忆,该谱是杨甲“四知堂”杨氏的重修谱,修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正谱印五套,各由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收领。所存的这两册中有追远世系图,追远世表,分世系图,将云阳杨氏的传承迁徙情况反映得颇为清楚,弥足珍贵。

按谱载,云阳杨氏源出姬姓,远祖为伯侨。春秋时,周朝诸侯晋武公次子名伯侨,封于杨,称杨侯,是为杨氏受姓始祖。伯侨五世孙肸,字叔向,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因功封于杨氏邑(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石氏,食我子孙逃至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由于华阴汉时属弘农郡,故又称弘农杨氏。传至东汉时,弘农杨氏出了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云阳杨氏宗谱》列为“关西本派始祖”的杨震(?——124)。关西概指潼关以西,故乃为华阴杨氏。

杨震,字伯起,是伯侨公的二十三世孙。少时从太常桓郁受业《欧阳尚书》,博通经史,收徒讲学二十余年,从游者千人,人称“关西夫子”。年五十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隲辟举茂才,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后转涿郡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召任太仆。永宁元年(120年)任命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任太尉。后遭中常侍樊丰诬告,罢官归本郡,途中饮鸩而死。他为官清俭,刚直不阿,一身正气,是东汉名相之一。在上任东莱郡太守时,途经昌邑县(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县令王密为报答他的举荐之恩,夜里怀揣十斤黄金相赠,并称天黑,无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不知?”王密惭愧而退。杨震拒贿赂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这也是其后裔大多采用的“四知堂”堂号的典故。

弘农杨氏自杨震开基后,四世三公,显赫至极,为汉代名族。传至北周时,有杨坚者,建立隋朝,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传三帝,统治天下37年。杨坚这支杨姓,是杨震长子杨牧的后裔。至唐朝,弘农杨氏又出宰相11人,在大唐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均是杨震长子杨牧以及五子杨奉的世孙。尽管门阀制度在唐未逐渐消失,但弘农杨氏这一传统的世家大族,凭借重义轻财,清正好学的家风,其子孙仍然兴盛于宋明期间。北宋时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就是著名的一支。另外,在南方福建也出了一个著名学者,他就是被云阳杨氏尊为第一世祖的杨亿(974——1020年)

杨亿,字大年,杨震的三十二世孙,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幼聪颖过人,七岁能文,年十一,宋太宗召试诗赋,他下笔即成,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第,直集贤院。真宗即位,拜左正言,参与修《太宗实录》,又与王钦若同修《册府元龟》。官至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真宗得风疾,丁谓与章献刘后勾结擅权,他与寇准谋请太子监国,事败,以忧卒。仁宗时追谥为“文”。他为人刚介耿直,尚气节,政治上支持宰相寇准抗辽,反对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生平好学,博闻强记,长于史学以及典章制度,喜奖掖后进。工诗文,诗学李商隐,词藻华丽,号“西昆体”。与王旦,刘筠,谢绛友善。著有《武夷新集》,《杨文公谈苑》,《西昆酬唱集》等。其中《武夷新集》收入《四库全书》。

杨亿不仅被云阳杨氏尊为第一祖,在镇江也有一支杨氏奉其为始祖。丹徒县西麓西湾村杨氏于民国七年(1918年)重修的《西湾村杨氏宗谱》列有乾隆廿年(1755年)、嘉庆四年(1799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历次重修谱序,尊奉弘农华阴杨震为“关西世纪始祖”,尊奉杨亿为“润南西湾杨氏始祖”。嘉庆四年《润南西湾村杨氏续修族谱序》中称:“按杨氏出自亿公,事太宗……至公弃官不仕。游于长山,见其山川秀丽,景物鲜妍,有千万载不拨之兆,不忍去,遂家焉。是为西湾杨氏之祖也”。其堂号也为“四知堂”。该谱还记载了外迁情况。杨亿有孙名本裕,传五世至千五公时,于高宗南渡后卜居金沙(今金坛)之杨桥,上杨,二史桥,乌干,贺巷以及丹阳杨巷,吕城等地。谱中《弘农杨氏分派里居考》称:“润州丹阳五房”都是“汉太尉震公第五子奉公之后,宋翰林学士亿公之裔”。这样的记载与云阳杨氏谱记载相比有很大的出入,但杨亿的后人在高宗南渡后的迁徙情况大致相同,许多地名也相同。

杨亿后裔如何来到丹阳的呢?《云阳杨氏宗谱》有非常清晰,明确的记载。杨亿家自曾祖父杨邵官尚书迁居福建浦城,直到杨亿的孙子杨本裕时已历六世,因本裕出任官职,始由浦城迁安徽凤阳。本裕传五世至千五公,因金兵大举南侵,举家随宋高宗南渡,卜居金沙(金坛县的别称)之楼庄,又有千四徙居宁国,千一,千三迁居高淳,千十一迁居金沙之乌干,其外还有一些宗人迁居上杨,二史桥,贺巷等地。而千五的曾孙中有正八者,又携妻小从楼庄迁金沙之杨桥。正八有子名显三,娶郁氏,生九子,其中有高二,高三兄俩迁徙到丹阳。高二迁居“云阳十里庙”,高三迁“珥陵杨巷”(今属里庄镇)。从此这两支弘农杨氏在丹阳繁衍生息,渐成本邑望族。

高二名杨仁,字乐山,本居金沙杨桥。1242——1310年在世,生活于宋理宗与元武宗期间,系杨亿的十三世孙。他“才学兼优,德行素著”,因厌恶南宋朝廷的腐败,“屡聘不就”。后因元乱,愈坚不仕,率子迁隐于丹阳城南十里,筑庐卜居,遂成杨甲始迁祖。杨仁有三子:观一,观二,观五。长子观一,字一元,号逸斋,1266——1330年在世。按县志记载,十里庙就是因隐士杨观一憩息于此而建的,可见杨观一是当时有名的隐士。杨仁迁丹阳后传至第六世时,已是杨亿的第十九世,班辈字为“琦”,杨甲杨氏开始派分出五房,分别是大房琦三,二房琦十五,三房珍,四房琦廿五,五房琦十,时间约在明成化与嘉靖之际。五房的派分,使杨甲村规模初成。到了忠字辈(杨亿的三十世),大房支又有忠柏,忠善两人迁居端庄,另一支迁邻村曹庄。而今杨甲村已有杨姓100余户,人口350多。

杨仁的弟弟高三公迁居珥陵以东的杨巷,结庐卜居,开基立业,成了杨巷村的始迁祖。发展至今已有220多户杨姓,人口有600多,规模比城南杨甲还大,以前分为六个生产队,真可谓人丁兴旺。村里原来也有祠堂,堂号也为“四知”,二进四间,供奉有高三公等祖宗的牌位,可惜今已不存。杨巷村杨氏也分成五房。由于人口众多,曾有数支外迁,形成新的杨氏村庄。如珥陵镇南左墓桥杨家,里庄斜家桥杨家等,均是从杨巷迁出而形成的杨姓族居村庄。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这两支杨氏在丹阳繁衍生息已七百余载,瓜瓞绵延,枝繁叶茂。而今多为杨亿的32——35世。他们大都秉承祖风,或耕或读,或工或贾,安居乐业。

丹阳杨氏也出名人。明代有文学家杨志达,字尔城,慷慨负气节,品行高洁。著有《留溪外集》,《连山集》,《安楼先生传》;清代有诗人杨嘉树,字青谷,天才敏捷,遇事有义侠气。与里人荆少梧,履吉,材厚卿等共结吟社。诗作豪宕,胜处直逼杜陵,在嘉道间极一时人文之盛;当代有名画家羊群(杨勤),精工书法,篆刻,指画,创“金石皴”焦墨画,著有《羊群画集》,《羊群篆刻选》以及《题画跋语》;还有正则画院院长,高级美术师杨潮,作品多次在全国展出并获奖,著有《杨潮美术文集》,《杨潮百鹅画集》。羊群杨潮父子故里为里庄杨巷,系高三公的后裔。

家谱始祖杨邦义(去掉一点)父亲怎被改了,他的儿子杨璿怎又是杨振文了?

搜一下就有现成的文章。------------------------《杨氏庐陵谱与鸿山谱千年之“争”》 作者杨忆鸿 《盐城杨氏宗谱》二O一O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