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战机秘史(6)] 米格战机
在米格设计局的历史中,米格-19是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按照常理来讲,米格-19本应拥有辉煌的光环。但是如果与前辈米格-17或是后继者米格-21进行比较,米格-19无论就产量还是影响力都无法与这两者相提并论。可以说米格-19扮演的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角色。长期以来,很多军事爱好者将米格-19与歼-6“混为一谈”,但是米格-19与歼-6其实是有区别的,尤其是歼-6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军事智慧,并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用飞机家族。本文将剥离歼-6的故事,向读者朋友介绍“原汁原味”的米格-19。
研发历程
斯大林历来高度关注苏联航空工业的建设,尤其是高度重视新型战斗机的研制。1950年6月30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了新型战斗机研制论证会议。与会代表包括著名飞机设计师米高扬、雅克夫列夫,航空发动机设计师米库林,以及航空工业部长柯赫洛尼切夫。这次会议的议题是研制一种性能优于米格-15和米格-17的新型战斗机。与会者在会议上就新型战斗机达成了如下共识:①新型战斗机应安装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②该机应分为两种主要型号——昼间远程战术战斗机和全天候截击机。③昼间远程战术战斗机的应具有更高的速度、爬升率、实用升限和航程。特别是在执行为远程轰炸机护航任务时,其航程不少于2000千米。而且该机能够仅使用一台发动机巡航,以节省燃料。④全天候截击机应装备新型大功率雷达和更先进的机载武器。
新型战斗机的研制重点是新型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此时苏联航空界已经发现米格-15和米格-17的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技术潜力已经耗尽,无法满足新型战斗机的推力要求。而在1950年,米库林设计局研制的AM-3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正式投产,最大推力达到8750千克力,并且成功装备了米亚-4重型轰炸机、图16中型轰炸机和图-104中型客机。令人遗憾的是,AM-3发动机的体积太大,无法适应战斗机的机体。于是苏联航空工业部要求米库林设计局在AM-3发动机基础上,采用按比例缩小的方法研制可供战斗机使用的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AM-5。按照米库林的设想,AM-5应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其推力和推重比将比苏联和西方同级别发动机高30%以上。参与新型战斗机竞争的米格设计局Ⅰ-360战斗机和雅克夫列夫设计局的雅克-120截击机都将AM-5发动机作为首选动力。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飞机设计师,米高扬在对AM-5发动机抱有很大希望的同时,也注意到这种新型发动机必然存在着重大技术风险。为了稳妥起见,米高扬决定先将米格-17的预生产型机——SI-02号机改装成AM-5发动机试验平台,研制代号1-340。1951年4月20日,苏联部长会议做出第1282-648号决议,要求米格设计局研制1-340战斗机。实际上1-340就是装有两台AM-5发动机的米格-17。至1952年5月国家验收试验结束时,Ⅰ-340的性能纪录为:2000米高度最大速度1160千米/小时;5000米高度最大速度1150千米/小时;10000米高度最大速度1080千米/小时。Ⅰ-340爬升到5000米高度耗时14分钟,爬升到10000米高度耗时29分钟,实用升限16500米。Ⅰ-340的航程数据为:10000米巡航高度仅使用机内燃油时航程1500千米,在加挂副油箱时航程增至2000千米。此外Ⅰ-340的起飞滑行距离不足400米。
在米格设计局内部,Ⅰ-340被称为“产品SM-1”。其设计思想是以最小的技术改动使米格-17性能获得提高。因而Ⅰ-340在理论上具有定型投产的可能性。然而在米高扬看来,Ⅰ-340只是一个纯粹的飞行试验平台。虽然AM-5发动机具有先进的轴流式结构,但是这种发动机并没有安装加力燃烧室,单台最大推力为2000千克力。Ⅰ-340装有两台AM-5发动机,总推力为4000千克力。这一指标优于米格-17F采用的VK-1F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加力推力(3380千克力)。但是AM-5发动机的推力还是小于米高扬的目标。在Ⅰ-340试飞过程中,米库林设计局又将改进型AM-5A发动机安装到Ⅰ-340上。AM-5A发动机的最大推力提高到2150千克力,然而这一指标仍不能满足米高扬的要求,此外AM-5A发动机仍未安装加力燃烧室。在米高扬的要求下,米库林设计局开始研制装有加力燃烧室的AM-5F发动机,最大推力2150千克力,加力推力2700千克力。然而AM-5F发动机的研制进度过于迟缓,最终未能安装到Ⅰ-340上进行试飞。
客观地讲,换装AM-5A发动机的Ⅰ-340比标准型米格-17的推重比明显提高,相应地Ⅰ-340的飞行性能也有一定提高:爬升率达到406米/秒,作战半径也有所增加。然而Ⅰ-340的最大飞行速度仍然停留在马赫10的水平上,与米格-17和米格-17F相比几乎没有提高,也没有实现超音速飞行的设计目标。而米格-17F只装有一台发动机,成本大大低于Ⅰ-340,这就使得Ⅰ-340投产没有任何意义。经过综合评估,米高扬认为AM-5发动机的性能无法满足新型战斗机的要求。于是米库林设计局只得重新回到绘图板前,去设计AM-5F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后来发展成了AM-9发动机。
虽然米库林发动机暂时淡出了米高扬的视野,但是留里卡设计局的新式发动机填补了空缺。早在1947年,苏联著名航空发动机设计师留里卡就开始研制TR-3A(AL-5)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达到4500千克力。受到TR-3A(AL-5)发动机的鼓舞,米高扬于1950年决定研制Ⅰ-350实验型全天候截击机,设计局内部代号“产品M”。
从某种意义上讲,Ⅰ-350几乎是按比例放大的米格-17P截击机,不过Ⅰ-350的外型更加修长,并且因此获得了“飞行铅笔”的绰号。Ⅰ-350装有与米格-17P相同的RP-1“绿宝石-1”雷达,不过Ⅰ-350的尺寸和重量要明显大于米格-17P。Ⅰ-350机长1665米、翼展963米,正常起飞重量8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8710千克。Ⅰ-350的机内燃油航程为1120千米,使用副油箱时最大航程1620千米。该机的武器包括1门37毫米机关炮和2门23毫米机关炮。
米格-15是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1946年开始设计,设计受到纳粹德国的 Ta 183(代号:乌鸦) 实验机很深的影响,但是整体设计还是来自于苏联本身[1]。MiG-15 原型机
米格-15战斗机欣赏(20张)初期发展并不顺利,但受限于发动机技术始终无法试飞,直至英国工党政府同意出售英国制的两款离心式喷射发动机之后,始有突破。1947年6月首次试飞。由于第一架原型机制作粗糙,第一次着陆就机毁人亡。第二架原型机重新设计,1947年12月首次试飞成功。1948年6月投入生产,并成为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机。早期生产批次采用英国的尼恩发动机,中后期则改用自制仿尼恩的 RD-45 发动机。
米格-15采用机头进气模式。机身上方为水泡形座舱盖,内容弹射座椅。气流在机头由进气道内的隔板分为左右两股。机翼位于机身中部靠前,后掠角35度,带4枚翼刀,翼下可挂两只副油箱或炸弹。因此,米格-15是苏联第一种实用的后掠翼飞机,已初具现代喷气式飞机的雏形。机翼穿透机身,与进气道内的隔板总计将气流分为4股。在机翼前缘放有一定量的铅,以降低机翼对扭曲刚性的需求。飞机不装备雷达,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朝鲜战争中的传奇战机--米格15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争前期北朝鲜一度占据优势,但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介入,北朝鲜方面战争态势急转直下,于10月19日北朝鲜首都平壤被攻克。加之美军对中朝边界进行一系列的挑衅、空袭,我国迅速组织志愿军奔赴朝鲜,帮助朝鲜恢复本土,抵抗美军的入侵,这就是著名的朝鲜战争。
说到朝鲜战争,我们可以说是投入举国之力来帮助朝鲜,在朝鲜战争期间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先进事迹,在此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他们的英勇付出,才换得了我们现在的繁荣与和平!
米格-15的设计沿革
我们来说的是朝鲜战争中的空中传奇——米格-15战机!米格15战机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第一代战斗机。米格15设计定义为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为此苏联专家吸收了德国技术,完善了后掠翼设计,并应用于米格-15。它采用了半硬壳结构,为全金属(铝合金)机身,机翼为后掠中单翼,尾翼很大,带后掠角向后倾斜,水平尾翼高高装在垂尾上,成为米格-15的显著标志。
我国首次获得米格-15
中国首次获得米格-15是在1950年10月,当时在中国华东地区协助防空的苏联空军巴季茨基部队即将回国,苏军向中国有偿转交了该部队使用过的38架米格-15歼击机。同时移交的还有其他一些作战飞机。随后,东北地区的别洛夫部队移交给中方122架米格-15。
至此我国的米格-15战机规模才算建立起来,但此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我们的志愿军根本就没什么时间去琢磨、适应这款米格战机,所以说当时志愿军空军面对的考验有多严峻,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中美空军首次空战是在1951年1月21日。当日上午,美国空军出动F-84型战斗轰炸机20架,沿朝鲜平壤至新安州一线对铁路进行轰炸,阻滞中国后勤供应。志愿军空军第4师师长方子翼令第10团28大队大队长李汉率6架米格-15型歼击机起飞迎击。李汉等驾机接近安州时,发现美F-84型战斗轰炸机正在1000米高度上对清川江桥进行俯冲轰炸。李汉遂率队向美机发起攻击。此时,一批美机从志愿军空军编队上方对头冲过,另一批于右前方向南飞去。李汉迂回到4架美机左后侧400米处,瞄准长机开炮,将其击伤。3号机李宪刚、4号机张洪清向其他美机开炮,未能命中。6号机赵志财被美机击伤,跳伞时因高度过低而牺牲。至此志愿军空军与美国空军第一次空战,击伤美机1架 。中方被击落一架,牺牲飞行员一名。
著名的米格走廊形成
从1951年1月中美空军首次交手到朝鲜战争结束,志愿军与美国发生的空战次数数不胜数,我们的战机面对的都是那时世界最先进的战机。比如F-86“佩刀”式喷气式战斗机,这款战机当时号称世界最强战机,我们米格-15与之较量最多的也是F-86,击落、击伤最多的也是F-86。
而米格走廊是朝鲜战争时期--历史名词,是美国空军对朝鲜西北部鸭绿江入黄海口的附近一带地区称谓,而非一次作战行动的名称。为什么称为米格走廊呢?因在此地美军的F-86战机多次与中、苏的米格-15发生遭遇战,因而得名。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规模喷气式飞机对战的地方,所以米格走廊也被视为喷气式飞机战争的发源地。
米格-15骄傲的战功
从朝鲜战争战后的统计来说,并没有得出非常明确的战损数量,即使给出的数据也有很大的政治成分。不过大体的估算为志愿军空军空战击落211架 F-86、72架 F-80/F-84、47架其它型号、合计:330架。苏联空军空战击落:650架 F-86、310架 F-80和F-84、137架其它型号。这些被击落的战机中,很大部分都是米格-15战机击落的,所以说米格-15战机在朝鲜战争上的表现并不比美军战机差,相反还给对手很大震慑!
总结
米格-15在第一代喷气战斗机中性能优异,它的飞行速度、火力、机动性远远优于美国的F-80和F-84,只有美军的F-86性能能够比肩。正因为米格-15在朝鲜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它后来出口了很多国家,外销数量也非常之大,米格-15各型总产量超过18000架。我们后来的歼-5战机就是从米格-15战机仿制而来。
米格-15现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为我国空军所做的贡献我们不应忘记,尤其是朝鲜战争中优异的表现更值得我们称道!
米格-31是截击机,而截击机的概念是第二代战斗机所包含的。
米格-31采用了一些三代机的技术,如涡扇发动机、相控阵雷达。但是没有电传操纵,没有平显,
米格-31是一种唯独适合苏联而不是和其他国家的截击机。其他国家没有俄罗斯那么大的国土面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北极地区人烟稀少,不适宜派驻地面防空部队,所以需要远程截击机担任国土防空任务。
而其他国家,只要有一部地面雷达,几架预警机轮流值班就满足防空需要了。
主要数据:最大起飞重量46吨,最大平飞速度M283,续航时间3个半小时,转场航程3300公里,可以空中加油,携带4枚AA-9(R-33) 远程空空导弹,射程120公里。雷达探测距离200公里,可以跟踪10个目标,攻击其中4个。
[米格战机秘史(6)] 米格战机
本文2023-10-15 20:30: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0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