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 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孙姓 族谱,第1张

全国·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民国)孙振基 孙[金共]豪总修 民国八年(1919年)孙氏富春堂重修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8—13、18—24) 注:该谱包括湖北咸宁、蒲圻、临湘、郧西和陕西之洵阳、紫阳各支派。清乾隆十九年孙翟日孙瑞昌等首次修辑

金沙孙氏宗谱:清白鹤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8、23 记事至清光绪间 河北·玉田县孙家[瞿阝]孙氏家谱不分卷:(民国)孙焕仑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年)

河北沧州·孙氏家谱四卷:(民国)孙宝山编辑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河北·宁晋孙氏族谱四卷:(民国)孙兰森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河北高阳·孙氏家乘一卷:民国二十五(1936年)

山西雁门·孙氏家乘不分卷:(清)孙仟锦修 清乾隆七年(1742年) 江苏·孙氏续修宗谱二十卷:(清)孙维岳修 清光绪寸·五年(1889年) 江苏·梁津孙氏家乘十四卷:(民国)孙庭荣等重修 民国八年(1919年)

江苏丰县·孙氏族谱六卷:(清)孙励谦修 清同治四年(1865年)

江苏丰县·映雪堂孙氏族谱十卷:(民国)孙明标四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

江苏丰县·孙氏家谱十三卷:(民国)孙明焕 孙吉孔五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

江苏江都·孙氏族谱十卷:(清)孙敬修 孙履成等十一修 清同治七年(1868年)

江苏江都·孙氏世谱十卷:(清)孙肇绶纂辑 清光绪九年(1883年) 江苏·江都孙氏族谱四卷:(民国)魁修 民国二年(1913年)

江苏南通·孙氏迁通世系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江苏南通·孙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孙汇沣等纂 民国十六年(1927年)

江苏南通·孙氏宗谱图七卷:(民国)孙汇沣 孙汇和同纂 民国十八年(1929年)

江苏镇江·润州孙巷孙氏重修族谱四卷:清嘉庆二年(1797)

江苏镇江·孙氏族谱四卷:(清)孙盛云等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

江苏镇江·开沙孙氏宗谱四卷:(清)孙家琪撰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江苏镇江·润州孙氏重修族谱六卷:(清)王琮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江苏·润州润东当江沙孙氏重修族谱十卷:孙彩金主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江苏·润州富春孙氏宗谱十二卷:(清)孙怀义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江苏丹阳·富春孙氏族谱六卷:(清)孙广俊 孙士林等重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

江苏丹阳·前观孙氏宗谱六卷:(清)孙长福等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年)

江苏丹阳·云阳前观孙氏宗谱八卷:(清)一本 孙德荣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江苏丹阳·云阳孙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孙国钧等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

江苏句容·句曲丁庄孙氏原修宗谱十卷:(民国)孙清源等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年)

江苏·句容句曲丁庄孙氏原修宗谱十卷:孙克盛等续修 民国十一年(1922年)

江苏武进·毗陵孙氏家乘十六卷:(清)孙方与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江苏溧阳·孙氏宗谱二十八卷:(民国)孙毓芝监修 孙渡纂修 民国三年(1914年)

江苏无锡·梁溪孙氏宗谱六卷:(清)孙风冈 孙宝彝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江苏无锡·孙氏宗谱十二卷:(民国)薛景碹纂辑 孙翰臣等主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

江苏宜兴·荆西孙氏宗谱十三 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孙锁麟 孙竞远等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年)

江苏吴江·甲山北湾孙氏宗谱六卷:(清)孙孝县统编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江苏·沙洲孙氏宗谱十六卷:(清)孙朝勇 孙鹤年等汇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江苏·沙洲孙氏宗谱十八卷补遗二卷:(民国)孙登瀛 孙鼎变等修 民国十二年(1933年)

江苏·维扬江都孙氏重修族谱:孙廷魁等纂修 民国二年(1913年)

江苏·江阴斜河孙氏宗谱十四卷:(清)孙双喜主修 清光绪六年(1880年)

江苏·江阴斜河孙氏宗谱十六卷:孙春荣主修孙全春协修 民国五年(1916年)

江苏·江阴澄江孙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孙有谷纂修 清咸丰六年(1856年)

江苏·新安孙氏江苏统谱:孙泰启等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年)

江苏·宜兴官林孙氏族谱:孙绍云等纂修 民国八年(1919年)

江苏·南通新安迁通孙氏家乘十二卷首一卷:孙汇沣等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年)

江苏·南通孙氏宗谱图 七卷:孙汇沣纂辑 民国十八年(1929年)

江苏·毗陵孙氏家乘十四卷:(清)孙自式原编 (清)孙咸续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江苏·毗陵孙氏家乘:(清)孙冀先续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

江苏·毗陵孙氏家乘:(清)孙方与续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江苏·毗陵孙氏谱记九卷:(清)孙星衍纂修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

江苏·泰州延令孙氏重修支谱四卷: 李荣卿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江苏·常州竹园孙氏宗谱十六卷:(清)孙福宝等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年)

江苏·常州竹园孙氏宗谱十六卷:徐之凤纂修 民国十年(1912年)

江苏·娄县乐安孙氏支谱不分卷:孙文锋纂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江苏·扬州孙氏族谱四卷:(清)蔡厚安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江苏·无锡孟里孙氏家谱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孙鼎烈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

江苏·无锡重刻孟里孙氏厚舆公支谱不分卷:(清)孙赞尧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扛苏·无锡厚舆孙公支谱记条辨不分卷:(清)孙鼎烈编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江苏·溧阳孙氏宗谱: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江苏·润州润东当江沙孙氏重修族谱十卷:孙彩金主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浙江杭州·孙氏宗谱不分卷:(清)孙允重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

浙江富阳·富春王洲孙氏宗谱十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浙江富·阳·富春龙门孙氏宗谱三十二卷:(民国)孙瑞元等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浙江富阳·龙门孙氏智七公派支谱三卷:(民国)孙秉寿续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浙江·萧山孙氏宗谱十卷:(清)孙曾鑫等重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 浙江·萧山孙氏宗谱十卷:(清)孙增鑫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江·萧山孙氏宗谱四卷补遗一卷:(民国)孙履华修 孙问乡编辑 民国十三年(1924年)

浙江余姚·姚江孙氏世乘口口卷:(清)孙兆熙等辑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

浙江·余姚孙境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清)孙仰唐主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浙江·余姚孙境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民国)梁盛主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四川仪陇·孙氏宗谱一卷:(清)孙大义 孙成悠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

四川开江·孙氏族谱六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四川·阳川孙氏留川世系方谱二卷:(民国)孙兆耘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

四川·华阳孙氏家乘四卷:(清)孙筠竹修纂 清咸丰五年(1855年) 四川·阳川孙氏留川世系分谱二卷:孙兆耘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 云阳幸家巷孙氏重修族谱十卷:(清)王以铨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年) 云阳孙氏重修宗谱六卷:(清)马琮琎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黄墅桥孙氏家乘六卷:(清)孙裕松等六修 清同治八年(1869年)

官林孙氏家乘二十四卷:(清)孙廷扬修 清光绪七年(1881年)

孙氏家谱三十七卷:(清)孙鼎烈重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孙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清)孙松龄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

孙氏家乘一卷:(清)孙炳文等纂修

孙氏宗谱四卷 :(民国)孙汉槎等修 民国二年(1913年)

孙氏宗谱四卷首二卷:(民国)孙远骐主修 民国九年(1920年)

孙氏万代世系表不分卷:(民国)孙炳奎辑 民国九年(1920年)

竹园孙氏宗谱十六卷:(民国)孙氏合族纂修 民国十年(1921年)

葛巷孙氏宗谱十六卷:(民国)孙林法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年)

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孙志懦等纂修 民国三十年(1941年)

姓氏孙的由来 孙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二、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

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郡望

汲 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四、家乘谱牒

河北:孙氏家谱四卷、宁晋孙氏族谱四卷、

江苏:孙氏续修宗谱二十卷、孙氏族谱六卷、映雪堂孙氏族谱十卷、孙氏家谱十三卷、

孙氏世谱十卷、孙氏宗谱图咏十卷、富春孙氏

宗谱十二卷、常熟孙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孙氏梅东家乘一卷、孙氏世乘三卷、姚江孙氏世乘二卷、孙氏

房谱不分卷、下沈孙氏宗谱一卷、阳川孙氏宗谱十八卷

安徽:宣池富春孙氏宗谱十卷、新安孙氏重续宗谱不分卷、寿州孙氏支谱十卷

广东:孙氏族谱四卷、崖县孙氏族谱三十卷

孙氏宗谱不分卷、孙氏世系不分卷、孙氏宗谱四卷、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孙氏万

代世系表不分卷、竹圆孙氏宗谱十六卷

五、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

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 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孙仲谋:既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

孙姓的起源及祖先是谁 孙姓来源

关于“孙”字

“孙”字未简化之前写作“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孙”:在本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子之子。

孙姓的来源

孙姓起源的头绪很多。由于在先秦时期,孙姓就出现“兵家祖”同时孙姓人口也越来越多。

一般认为有以下八个来源:

一、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元和姓纂》说:“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

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公元前852-公元前758年),名和,就是孙氏。

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

二、第二大来源于芈姓楚国,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姓的始祖。

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卷章)→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说文解字》说:“芈,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

颛顼是黄帝之孙,根据历史传说,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其中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约在商朝时期,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汉水流域,楚国国君改为以熊为姓氏。

楚国是春秋时期南方的大国,长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国的领土。

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是后来楚国的显族。

楚`冒是春秋初期的楚国国君,若敖的孙子。即楚国名臣――孙叔敖。

孙叔敖约生于公元前630年左右,少以聪明仁厚著称。就以孙为姓,从而先秦时期的寝丘一带又出现一支孙氏族人。

三、孙氏来源于妫姓:《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妫姓,孙氏祖上有确切的世系是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

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做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古又称胡公满。

从胡公满开始,经过10代12个国君的世袭传承,到桓公时,桓子无宇→田书(赐姓孙)。

四、孙氏出自子姓,为比干之后。比干之后,避难改姓孙氏。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

五、孙姓在汉代时,苟子后人因避讳而改孙姓。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战国策・楚策》、《韩非子・显学》、《汉书・艺文志》、《孙卿子”。

六、《汉书・夏侯婴传》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

夏侯婴(?-公元前172年),西汉沛县人,从此夏侯婴的后代中便有一支成为孙氏。

七、赐姓和改姓:孙姓在两汉以后,为是南方孙姓的一大支派。

孙河,官拜东吴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赐姓为孙,因而改姓。

孙河有四子:长子孙助,在东吴官任曲阿长:次子孙谊,且官位显>>

孙姓的来源 孙姓的来源1春秋时,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生子惠孙,惠孙生耳,担任卫国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的字为氏。2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其支孙以王父的字为氏。3春秋时齐国陈敬仲的四世孙无宇,生子书为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于乐安。

孙姓和田姓是一家的来历 孙姓来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来源于西周皇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书的记载,孙是一个以字为氏的姓。 周文王第八子姬叔先被封于康,后又移封于卫,故史称卫康叔。他的八世孙卫武公生惠孙,惠孙的孙子武仲为了纪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为姓氏,即孙氏。这是孙姓最早的一支来源。孙姓的另一支出自于楚国孙叔敖之后。春秋初期,楚国君王`冒有个儿子叫J章,生子J叔柏,孙J贾伯,曾孙J艾猎,艾猎即孙叔敖。叔敖,J氏,名敖,字孙叔,又字艾猎,史称孙叔敖。孙叔敖任楚国令尹一职时政绩卓著,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以他的字“孙叔”之中的“孙”为姓氏了。孙姓的第三个来源出自齐国的陈敬仲之后。陈敬仲是陈厉公的儿子,后逃难到齐国,并改姓田,其四世孙生子齐桓子,齐桓子的第二个儿子名书,字子占,任齐国大夫,因为讨伐莒国立了大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以乐安(今山东惠民)作为食邑,从此以后,其后代就以孙氏为姓。 J姓。田姓 陈姓

孙姓的由来和来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国。

康叔逝世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期,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先秦时期孙氏来源的最主要一支。

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氏的始祖。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卫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史称卫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F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受封之后,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后来,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公元前852~前758),名和,春秋初年卫国国君(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卫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联军攻破镐京(今陕西长安),杀周幽王。他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乱,护卫王宜臼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被周平王赐给公爵。卫武公姬和有子惠孙,惠孙之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父惠孙的字为姓,就是孙氏。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季历→周文王姬昌→卫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贞伯→顷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亥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国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孙J贾,J贾之子J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部),这支芈姓孙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氏的始祖。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陆终→(芈)季连→附沮→穴熊。季连为荆楚先祖,始姓芈,季连的孙子穴熊为荆楚国君。楚君蚣冒(熊)→王子J章()→J叔伯吕臣→?→J贾伯嬴→J艾猎即茹敖(字孙叔,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说:“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据后人考证,芈姓族人应与北方牧羊民族有关系,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颛顼是黄帝之孙,根据历史传说,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从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

孙姓家谱的起源 孙(Sūn)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二大姓。“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起因于吴越国主钱□之爱妃为孙氏。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为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后代。得姓始祖:孙书。齐国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姓起源很多,主要有八个:1、出自姬姓,源于春秋卫国国君康叔,乃先秦孙姓来源最主要一支。《元和姓纂》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2、出自芈姓,春秋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此乃孙氏第二大来源。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便是这支孙姓的始祖。3、出自妫姓,春秋时齐景公赐姓孙。《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妫姓,是齐田完后代。田完四世孙桓子的孙子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4、出自子姓,商汤后裔,比干之后。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5、出自荀姓,荀况后裔。汉代刘荀称帝,因避讳下令荀姓子孙改为孙,并将战国时代荀卿都改为孙卿。6、出自夏侯。据《汉书・夏侯婴传》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7、赐姓和改姓。如三国时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被赐姓孙,因称孙河;郓城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明史》本传载,明朝中叶士人孙一元,字太初,乃安化王宗族,姓朱,因安化王犯法被诛,惧怕株连而改姓孙;明初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不得不省字而改孙姓;另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诸姓氏,在明初省字改姓过程中亦大都改为“孙”姓。8、源自少数民族姓氏。如孝文帝迁洛后,鲜卑族拔拔氏改姓“孙”;唐代安禄山部将孙孝哲,本为契丹族人;元代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孙改姓孙,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满洲孙佳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木依库氏、木如氏、堵引氏等汉姓为孙;朝鲜、景颇、佤、苗、阿昌、哈尼等民族均有孙姓。

姓孙的来历 孙姓的出现主要有三个渊源:

第一个说法是周文王的后代惠孙,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于是取其名字的「孙」字为姓。

第二个说法是源于孙叔敖后人。

第三个说法是最重要的,就是田完后裔。田完由陈国逃到齐国。由于他的品格高尚,齐桓公便立他为卿,可是他不爱慕权位,只请求当个管理百工的小官吏。田完复代在齐国立了功,齐景公赐姓孙氏。

以上的三个说法以齐景公赐田完后代为「孙」姓一说最大影响。

孙姓的历史来源 孙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后代。康叔于西周初年受封于卫,建立卫国。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和,因助周攻灭西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阳)那个地方的产物。惠孙的后代崇敬惠孙,就以他的名字“孙”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4、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5、出自夏侯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6、出自荀姓,是战国学者荀子的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后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姓。后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二、迁徙分布

孙姓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濮阳一带,始祖是惠孙。这一支与后来发源于山东出自妫姓的孙氏,构成了孙氏家族中较大的两支。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孙姓分支更趋繁多,使今人很难理清各支派的源流。孙氏最早的出自姬姓的一支,在秦灭以前的几百年间主要是繁衍于河南省境。其后主要繁衍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出自妫姓起源于齐国的孙氏,主要集中繁衍于山东省境,后因齐国内乱,其子孙便首次南迁于江苏、浙江一带。秦汉时,山西太原一带的孙姓繁衍最为繁荣,形成了孙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常年战乱,孙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起大举南迁。南迁的结果,使孙氏的分布更为广泛,分布于浙江富阳、山西太原、湖北汉阳、陕西汉中、山东清河、河南洛阳等诸多地方。

三、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山东淄博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编撰成

《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孙 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山东阳谷人,孙武的后裔。著有《孙膑兵法》。

孙 权:字仲谋,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 ,

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陕西耀县人。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

尊为药王。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河北人。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 著有

《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孙中山: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

人,广东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三民

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 的

帮助下改组 ,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在北

京病逝,遗著编为《中山全书》。>>

孙氏来源。 历史来源

sūn孙氏为黄帝后裔,黄帝曾孙帝誉元妃姜原生子弃,号后稷,别姓姬氏。传之昌灭殷而有周,是为文王,文王之子武王(发)。封同母少弟姬封于卫,是为卫叔康,卫武公(公元前812~758年)子惠孙之孙以祖宇为氏,是为孙氏,世为卫卿。

1、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卫康叔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封康叔於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国,成了卫国的始祖。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又称孙仲,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2、源於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孙叔敖,字孙叔,他这一支的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孙叔氏,后来去掉叔字改为孙姓。

3、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代。帝舜曾居妫,於是就姓妫,成为上古八大姓之一。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贤遗族,找到了舜的后代裔孙敬仲,把他封在陈地,世称陈敬仲。敬仲四世孙名无字。生子名书,在齐国为卿仕,因为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於乐安。后齐国内乱,孙书的子孙奔往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孙姓世居富春,至汉末有孙权,为吴国大帝。

4、出自复姓侯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有孙氏。”

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君王汤王的后裔。至商末,有殷相王子比干,受纣王所害,子孙避难隐姓,因本为王族之子孙的缘故,就改为孙姓。

孙姓又出荀姓,是战国时著名学者荀子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西汉宣帝名刘询,以同音之故讳荀字,诏令天下荀姓改为孙姓。后来,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一支。

5、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6、出自田氏。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唐代时期,中原的孙氏曾经两次向福建移民。

7、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8、出自他族改姓。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得姓始祖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

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

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迁徙分布

唐高宗时期,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时,河南的孙氏族人随同着到了那里安家落户。 唐僖宗时又有河南孙氏族人随同王潮、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

据资料记载,有一支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这支孙氏出任中书舍人、两浙节度使。他有个儿子名叫孙俐,文韬武略,很有才能。当时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孙俐被朝廷选为佰将,带兵征战在闽、越、江右一带,立了军功,被封为东平侯,他和家人定居在了虔州虔化县(今天江西宁都)。他的后代又迁向了福建、广东。清康熙中,这一支孙氏族人迁至广东香山县翠亨村。后来出了伟大>>

北京丰台区柴氏完整字辈原版老派:万、田、红、芳、传、欣、灯、依、纪、显、充、军、琦、兰、丰、林、松、乐、秀、荣。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氏家族:

始祖:柴绍:

8、志、经、国、永、喜、文、玉、良、青、茂、守、凤、俊、树、志、龙、丛。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柴氏家族:

始祖:柴青:

8、志、经、国、永、喜、玉、良、茂、文、青、守、凤、俊、连、志、龙、丛。

孙姓字辈

某支孙氏字辈:大永宏茂,元亨利贞,兴隆吉庆,昭远振武,承先启后,世代克昌,平治修齐,子嗣长守。

山东某支孙氏字辈:宗德祖功,守正秉忠,永传侯道,继业子龙。

湖北乐安孙氏字辈: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遵札乐道根基固,先哲德泽力弘扬。才华卓著时为用,信义仁廉树纲常。

靖安义门孙氏字辈:必学志方宏,启传责协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长绵。各睦高同气,光辉粉厚贤。克佳宜有才,萌卜桂兰莲。

益阳腊湖孙氏原派语:应仲玉原景,延松承继立。文崇明国璧,武耀大邦翼。续派语:孝友传家政,诗书启俊良。显扬逢盛世,动业振朝纲。

河北沧州孙氏字辈: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

浙江孙氏字辈:会际升平日,修绪衍新编,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

湖南邵阳孙字辈:国正大光显,忠孝传先泽。诗书裕后昆,发祥疑继厚。

衍庆尤倍圆,盛教仃麟记。人生重本根,宪章隆典礼。

熏夜晋乾坤

扩展资料: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及子孙,悉本义芳。

中华孙姓,孙氏,祖训

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驯章。

读书为重,次则家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渊,六行皆葴。

礼义廉耻,四维毕章;处于家也,可碑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

饴羞宗祖,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同类相戕;不念同忾,偏论异乡。

手足干戈,我心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脉,泯劂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孙姓家谱

“( 隆) 德( 宏) 进(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庆)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声、懿典炳著、文哲荣增、兴祖存念、永恒长春”。

其他山东字辈排序:

山东临沭县孙氏字辈:一支:朝会加成运钦 二支:佰朝开宝克(成)希尧舜禹

山东邹城望云孙氏字辈:“人生祖为史 乘德羽善计 兴玉宝克勇 光大先世业”。

山东惠民孙氏:堂号:裕後堂;字辈:“崇克希家有,应允永可守,所以维由道,遵之方长久”。

山东莱西孙氏:十六世为德、章字辈,十七世为宝、锡、希字辈,十八世为文字辈。

山东莒县孙氏字辈:始祖孙桂,洪武年间自山西迁至龙口,后迁到莒县果庄乡孙家庄村,有家谱现存,十六世(天)(克),十七世(明)字辈,自十八世排辈取字为“玉(东、年、先)瑞(士)兆(作,策)彦(德)祥(建),方(迎、松)政文安良,孝友承家道,世德永宏昌”。

山东即墨孙氏字辈:堂号:诒谋堂;自十八世起依次辈份为“正德方立,成仁志中,振先启玉,清兆日同”。

山东即墨东夼孙氏字辈:“咸晋,立业(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绍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

山东高密孙氏字辈:“树烈增镇永林焉基鉴清荣照堂钜润修善克家声”。

扩展资料:

起源:

孙(Sūn)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二大姓。“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起因于吴越国主钱□之爱妃为孙氏。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为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后代。

得姓始祖:孙书。齐国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

-孙姓家谱

如下:

1、湖南湘乡孙氏字辈:先汉芢漍正,自廷邵雯光,安邦定才学,积善有余芳,孝义多时启,诗书兆吉昌,承宗宜重本,立志在能刚,代际青和会,名传万载祥。

2、湖南邵阳字辈:斗应文重子,志景天才桥,太国家福祷,远享世(昌)忠,中孝传先杰,裕后落英雄(谐音)。

3、湖北乐安孙氏字辈: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遵札乐道根基固,先哲德泽力弘扬。才华卓著时为用,信义仁廉树纲常。

4、湖北武汉某支字辈:万代长为人之师,华国文章开锦润。

5、江西靖安义门孙氏字辈:必学志方宏,启传责协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长绵。各睦高同气,光辉粉厚贤。克佳宜有才,萌卜桂兰莲。

6、河南商丘、夏邑孙氏辈分:懿美之好本于至性家学渊源惟师孔孟。

7、江苏淮安孙氏字辈:大开太启。

8、安徽巢湖恩荣堂字辈:大邦荣必,世良仁德,宏恩善守,扬名详夕。

9、河北故城西里屯孙氏字辈:玉树传宝贵,金池德世长。普天通大道,万国来朝阳。一本永兴业,百年龙宗光。忠公子耀显,家法振华堂。

10、河北沧州孙氏字辈: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

11、山东烟台孙氏字辈:清重守祺,文伦秉玉,万世永昌,文盛德茂,承基备隆,培芝植兰,庭秀留芳,忠孝余庆,绍绪益良。

12、贵州遵义县某支:遐明单芝永,国单正祖清。

13、四川泸州孙氏字辈:公友仕文思,节纪承洪玉,正大光明学,孝中进义长,成才登富贵,万世永隆昌。

14、重庆涪陵孙氏字派:政梦仕军源,永万祖朝廷,宗继承嗣可,光选昌大云。

15、甘肃孙氏字辈:德衍维有,长发其祥,文运光辉,家裕国宝。

16、云南昆明东川孙氏字辈:天思国正顺乾坤世泽长永远开宗义万代显荣华。

孙姓 族谱

全国·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民国)孙振基 孙[金共]豪总修 民国八年(1919年)孙氏富春堂重修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8—13、18—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