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孙膑的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4收藏

有谁知道孙膑的历史。,第1张

孙膑

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

中文名: 孙膑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中国山东

职业: 军事 军事家,军事理论家

代表作品: 《孙膑兵法》

生平简介

孙膑是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与庞涓同学兵法, 孙膑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刖刑(即砍去双脚),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残简,有一万一千余字。关于孙膑膑刑其实是错误的,在太史公自序这本书中提到“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讲的是孙膑被砍掉双脚,而不是挖掉膝盖骨。

史记·孙武 吴起列传

孙武既死,后百馀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於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於是忌进孙子於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孙膑书院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於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於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於外,老弱罢於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旻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於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於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於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於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最早的孙吴

也许有人以为“孙吴”这两个字连用代表了孙武和吴起,是春秋战国时代两个大军事家。在先秦文献中,确曾出现过“孙吴”这样的提法,也出现过吴起的名字,其事迹也曾被津津乐道,不过,孙武这名字却从没有在这类文献中出现的。而所谓孙子指的是孙膑。

例如,在《韩非子。难言》中写道:“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抆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显然,这里的孙子说的是孙膑,所讲吴起的事见《吕氏春秋。长见》,其中“抆泣”是拭泪。 在《吕氏春秋。不二》中列举了春秋战国时十大著名学派的人物及其学派特点:“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孙膑贵势,……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可见在战国时期,孙武在兵家中并没有很高的位置,其最高人物是孙膑。至于吴起,生存年代早于孙膑,但在兵家,或军事家的地位上看,孙膑最高,影响最大。吕氏春秋中只提孙膑,不提吴起。这也可能是为什么二人并列是说“孙吴”,而不说“吴孙”的原因。 还有,在《战国策》提到孙子的名字多次,例如在卷八中提到“孙子谓田忌曰……”熟悉孙膑故事的人,都知这个孙子一定指的是和田忌合作的孙膑。在卷十三中讲到:“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也是孙膑、吴起并称。 由此可见,在先秦文献中提到的孙子应是指孙膑,而非孙武。“孙吴”并称中的“孙”应是指孙膑。说“孙吴”中的孙指的是孙膑。

演义与传说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人。少时孤苦,年长后从师于鬼谷子,显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不料,他却因此遭人暗算。 孙膑在从师鬼谷子学习兵法时,有一个师弟叫庞涓。庞涓的天资学业虽较好,但和孙膑差得很多,但他为人奸猾,善弄小权术,又轻易不被察觉。他与孙膑同学时,心里很是嫉妒孙膑的才能,可在嘴上从未流露过,一再表示将来有了出头之日,一定要举荐师兄,同享富贵。心地善良的孙膑,与庞涓兄弟相称,如同亲兄弟一样。 转眼过去了几年,孙膑、庞涓两人,经过鬼谷子的精心调教,兵法、韬略大有长进。这时,传来了魏惠王招贤纳士的消息。本是魏国人的庞涓,觉得机会来了,决定下山应招。临别时,他向孙膑保证,此行一旦 顺利,马上引荐师兄下山,扶同做一番事业。孙膑自然深表谢意,嘱咐他多加保重,两人洒泪告别。

鬼谷子为孙膑占卜

孙膑是齐国人,四岁丧母,九岁丧父,从小跟随叔父孙乔。孙乔是齐康公的大臣,齐康公被田太公驱逐后,孙乔等旧臣也被驱除,孙膑在逃难中与叔父家离散。他长大后,与庞涓、苏秦、张仪等从师于鬼谷子,孙膑、庞涓学习兵法,苏秦、张仪学习游学(也叫纵横学)。庞涓贪图名利,学业未完,就去了魏国做官,走之前,答应成名后一定举荐孙膑。 战国著名思想家墨子与鬼谷子是好朋友,他从魏国来到鬼谷,见孙膑才华出众,就向魏惠王推荐了孙膑。鬼谷子见孙膑仁义、贤德,悟性高,便以夜间驱鼠为由,单独把孙武的《兵法十三篇》传授给了孙膑,孙膑一目十行,只用三天,就把《十三篇》背颂得滚瓜乱熟,又把书还给了师傅。这时,庞涓已是魏国上将军,担心自己的本领远不如孙膑,就迟迟未向魏王推荐。经墨子一说,魏惠王一问,庞涓只得写信请孙膑出山。 鬼谷子见孙膑去意已定,为预测一下孙膑的前程与命运,便让孙膑去摘一朵花来。当时已是九月时节,百花凋落,孙膑只顺手把花瓶中的黄菊花拿给师傅,鬼谷子说“ 此花已被残折,不为完好,但它耐寒,经得起霜打风吹,而没有大碍。你把菊花重放回瓶里,说明你最终还要服务于你的母国齐,花为瓶花,是被人惜爱的,你虽有一时的磨难,但你必定功成名就”。孙膑原名叫孙宾,鬼谷子预测他有腿残之苦,就把“宾”改成了“膑”,这也许是天命难违。孙膑与师傅等泪别而去,苏秦、张仪后来也告别鬼谷子,陆续下山去寻求自己的事业去了,鬼谷子不久,就关闭师门,云游四方而去。 果然,庞涓嫉恨孙膑的才干,设计加害于他,几乎致孙膑于死地。孙膑设法逃回齐国,运用其非凡的才智,以使庞涓死于万箭中。

与庞涓斗智

庞涓到魏国后又是送礼,又是托人说情,很快见到了魏惠王。庞涓毕竟也有些本领,很快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被封为 孙膑故里

将军。随后,庞涓指挥军队同卫国和宋国开战,打了几个胜仗后,庞涓成了魏国上下皆知的人物,从此更得魏惠王的宠信。 春风得意中的庞涓高兴了好一阵子,又突然沉寂下来。原来他有了心病:论天下的用兵之法,除了孙膑之外没人能赶上自己了。一想到孙膑,他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按照当初的诺言办吧,就得把孙膑推荐给魏惠王,孙膑的声名威望很快就会超过自己;不去履行当初的诺言吧,孙膑一旦去了别的国家,施展起来才能自己同样不是对手。庞涓寝食不安,日夜思谋着对策。 一天,正在山上攻读兵书的孙膑,接到庞涓差人秘密送来的一封信。信上庞涓先叙述了他在魏国受到的礼待重用。然后又说,他向魏惠王极力推荐了师兄的盖世才能,到底把惠王说动,请师兄来魏国就任将军之职。孙膑看了来信,想到自己就要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了,深觉自己的师弟挺讲义气,立即随同来人赶往魏国的都城大梁。 孙膑来后,庞涓大摆筵席,盛情款待。几天过去了,就是没有魏惠王的消息,庞涓也不提此事。孙膑自然不便多问,只好耐心等待。 这天,孙膑闲得难受,找到一本书读起来。忽然,屋外传来一阵吵嚷声,他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已被闯进屋子的兵士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带到一个地方。那里的一个当官模样的人,立即宣布孙膑犯有私通齐国之罪,奉魏惠王之命对其施以膑足、黥脸之刑。孙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惊呆了,随即省悟过来,高声为自己辩白。然而,一切都晚了,那些如狼似虎的兵士七手八脚扒去孙膑的衣裤,砍掉了孙膑双脚,并在他的脸上刺上犯罪的标志。孙膑倒卧在血泊之中。 原来,这庞涓把孙膑骗来之后,即在魏惠王面前巧言诬陷,使孙膑遭此伤身之祸。庞涓以为,受刑后的孙膑成了一个残疾人,他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和自己较量了。

孙膑的伤口渐渐愈合,但他再也站不起来了,而且,还有人时时刻刻监视着他。他知道庞涓在陷害他,他恨得咬牙切齿,可老这样也不行,总得想个脱身之法才是。不久,孙膑疯了,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叫闹个不停。送饭的人拿来吃的,他竟连碗带饭扔出好远。庞涓听说了这些,并不相信孙膑会疯,便叫人把他扔到猪圈去,又偷偷派人观察。孙膑披头散发地倒在猪圈里,弄得满身是猪粪,甚至把粪塞到嘴里大嚼起来。庞涓认为孙膑是真疯了,从此看管逐渐松懈下来。

孙膑装疯产生了作用,他暗中加紧了寻找逃离虎口的机会。一天,他听说齐国有个使臣来到大梁,便找了个间隙,偷偷前去拜访。齐国的使臣听了孙膑的叙述,从谈吐中认定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才,十分钦佩,遂答应帮他逃走。这样,孙膑便藏身于齐国使臣的车子里,秘密地回到了齐国。 孙膑墓

这个时候,正值齐、魏争霸,交战不断的年代。早在公元前386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田氏贵族在齐国取得政权后,就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选拔文武人才,坚守边境,反抗外来的威胁。孙膑回国后,很快见到齐国的大将田忌。田忌十分赏识孙膑的才干,便将他留在府中,以接待上宾的礼节殷勤加以款待。

田忌喜欢赛马,但却时常输掉。有一次,他又与齐威王赛马,马分上、中、下三等,对等竞赛,三场全输,田忌好不丧气。这时恰巧孙膑在场,便给田忌出主意说:“待到下一轮比赛时,你用上马对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威王的下马,用下马对威王的上马,必赢无疑。”田忌依计行事,造成两个局部的优势和一个局部的劣势,以一负二胜赢得齐王千金。一向取胜的齐威王这次输了,大感惊讶,忙问田忌是何原因?田忌把孙膑找来,借机推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见是一个双腿受刑的残疾人,开始并未介意,当孙膑陈述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时,齐威王便有意问道:“依你的见解,不用武力能不能使天下归服呢?”孙膑果断地回答说:“这不可能,只有打胜了,天下才会归服。”然后,他列举黄帝打蚩尤,尧帝伐共工,舜帝征三苗,以及武王伐纣等事实,说明哪一个朝代都是靠武力解决问题,用战争实现国家的统一。这一番深刻独到的分析,使齐威王大受震动。再询问兵法,孙膑更是滔滔不绝,对答如流。齐威王感到孙膑其人确实不简单,从此以“先生”相称,把他作为老师看待。 公元前354年,魏将军庞涓发兵8万,以突袭的办法将赵国的都城邯郸包围。赵国抵挡不住,意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欲派孙膑为大将,率兵援赵。孙膑辞谢说:“我是受过刑的残疾人,带兵为将多有不便,还是请田大夫为将,我从旁出出主意吧!”齐威王想想也好,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8万,前往救赵。大军既出,田忌欲直奔邯郸,速解赵国之围。孙膑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战法,提出应趁魏国国内兵力空虚之机,发兵直取魏都大梁,迫使魏军奔赵回救。这一战略思想,将避免齐军长途奔袭的疲劳,而致魏军于奔波被动之中,立即为田忌采纳,率领齐军杀往大梁。 魏军好不容易将邯郸攻陷,却传来齐军压境,魏都城大梁告急的消息。庞涓顾不得休整部队,除留少数兵力防守邯郸外,忙率大军驰援大梁。没料到,行至桂陵陷入齐军包围。魏军长期劳顿奔波,士卒疲惫不堪,哪还顶得住以逸待劳的齐军?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连主将庞涓也被活捉。到头来,魏国只好同齐国议和,乖乖地归还了邯郸。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其实,也是孙膑对庞涓的重重一击。但孙膑并没有杀庞涓,只是训导他一番,又将他放了。 桂陵之战10多年后,即公元前342年,庞涓又带领10万大军、1000辆兵车,分3路进攻韩国。小小的韩国抵挡不住庞涓的进攻,一时形势危急,遂接连派出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有主张坐山观虎斗的,有主张发兵救援的,相互争执不下。孙膑一直没有说话。齐威王见状便说:“先生是不是认为这两种意见都不对啊?”孙膑点头说:“是的。我以为,魏国以强凌弱,如果韩被攻陷,肯定对齐国不利,因此我不赞成见死不救的主张。但是,魏国现在锐气正盛。如果我们匆忙出兵,岂不是要代替韩军承受最初的打击?”齐威王说:“那么,依先生的意见怎么办好?”孙膑说:“我看可以先答应韩国的请求。他们知道我们能出兵救它,必然全力抗击入侵的魏军;而魏军经过激烈拼杀,人力物力也会大大消耗。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发兵前去,攻击疲惫不堪的魏军,拯救危难之中的韩国,就可以用力少而见功多,取胜易而受益大,不知陛下以为如何?”齐威王十分赞赏孙膑的谏仪,当即采纳。一年后,当魏韩两军交战更为激烈,双方实力已大大削弱的时候,齐威王才决定派兵出战,仍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于是,孙膑与庞涓又一次相逢在战场,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生死较量。 战役之初,按照孙膑的计策,齐军长驱直入把攻击的矛头指向魏国的都城大梁。时过不久,孙膑得知庞涓回师都城的禀报,便对田忌说:“魏军一向自恃骁勇,现急于同我军决战。我们要抓住这个心理,诱使他们上当。”田忌说:“军师的意思是……”孙膑接口道:“我们可以装出胆小怯战的样子,用迫兵减灶的办法诱敌深入。”随后,孙膑如此这般地对田忌叙说一遍。当庞涓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本土,传令抓住齐军主力,与其决一雌雄。不料,齐军不肯交战,稍一接触即向东退去。庞涓挥师紧紧追赶不放。头一天,见齐军营地有10万人的饭灶;第二天,还剩5万人的灶;到第三天,只剩3万人的灶了。庞涓见状高兴,得意地说道:“我早知道齐国的士兵都是胆小鬼,如今不到三天就逃跑了大半!”于是,传下将令:留下步兵和笨重物资,集中骑兵轻装前进,追歼齐军。

孙膑得知庞涓轻骑追击的探报,高兴地对众人说:“庞涓的末日到了!”这时,齐军正好来到一个叫马陵道的地方。马陵道处于两座高山之间,树多林密,山势险要,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可走,是一个伏击歼敌的好战场。孙膑传令:就地伐树,将小路堵塞;另挑选路旁的一棵大树,刮去一段树皮, 在树干上面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随后,命令1万弓箭手埋伏在两边密林中,吩咐他们夜里只要看见树达出现火光,就一齐放箭。说话间已到傍晚,庞涓率领的魏军骑兵果真来到马陵道。听说前面的道路被树木塔塞,庞涓忙上前察看。朦胧间他见路旁有一大树,白茬上隐约有字,遂命人点起火把。当庞涓看清树上的那一行字时,大吃一惊,知道中了孙膑的计谋。他急令魏军后退,但已晚了。埋伏在山林中的齐军,万箭齐发,猝不及防的魏军死伤无数,乱成一团。庞涓身负重伤,知道败局已定,拔出佩剑自杀了。齐军乘胜追杀,将魏军的后续部队一气打垮,连魏太子都给俘虏了。马陵大捷后,孙膑名声大昭。

但时任齐国相国和邹忌,曾多次讽谏齐威王。邹忌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却心胸狭窄,私心极重。齐对魏两次大战之前,他都坚决反对出兵。待田忌、孙膑凯旋之时,他心中的醋意可想而知。 随着孙膑、田忌威望的提高,邹忌担心自己的相位不稳,因此欲除掉田忌、孙膑而后快。 可能因为孙膑是个残疾人,同邹忌争夺相位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邹忌将目标首先对准了风头甚劲的田忌。

马陵之战结束不久,邹忌便找来亲信谋划如何除掉田忌。其亲信公孙阅出了个主意:“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于王之所。”

邹忌闻计大喜,便派人到市中找卖卜者算卦,扬言是田忌派他去算的,要算算田忌如果要谋反,是吉还是凶。邹忌则随后派人将此人抓获,送到齐威王那里。

齐威王这时年纪大了,有点老糊涂了。他本来就对田忌手握重兵心有疑惧,听了邹忌的话,遂相信田忌有谋反的意图。而这时田忌正率兵在外,于是齐威王遣使召田忌回临淄,准备等田忌回到临淄后再审问此事。 孙膑此时也在田忌军中。他对齐国的政局及邹忌、田忌之间的矛盾洞若观火,及见齐威王无缘无故忽然派人来召田忌回临淄,感觉齐威王一定是听信了邹忌的谄言,认为田忌如果回到临淄,将凶多吉少。

田忌在孙膑最艰难的时候曾助其一臂之力,而且长期以来,二人合作得非常好,孙膑实在不忍田忌自投罗网,乃提醒田忌说,齐王一定听信了邹忌的谄言,千万不要自己贸然回临淄。情急之下,他建议田忌率军回临淄驱逐邹忌,说:“若是,则齐君可正,成侯邹忌可走。不然,将军不得入于齐矣。” 孙膑此言,实是要田忌举兵“清君侧”。与其成为邹忌案板上的肉,不如孤注一掷,与邹忌一决高低,这样,倒还可能死中求生、反败为胜。

田忌对孙膑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言听计从。他依孙膑之言,率兵攻打临淄。但邹忌也不是等闲之辈,早已作好了守城准备,田忌攻城不胜,眼见各地勤王之兵大集,只好弃军逃亡到了楚国。 而孙膑于田忌攻临淄之时就已不知去向 传说他找了一处清静的地方,招收几个学生,总结、研究早年所学兵法知识和自己的作战经验,撰成《孙膑兵法》89篇,另附作战图4 孙膑的老师 孙膑之师乃战国时代旷世之奇才鬼谷子也。鬼谷子名王禅,又名王诩,战国时代卫国人,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世称王禅老祖。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

孙膑、庞涓显赫一时的人物,俱拜在鬼谷子门下,世称鬼谷子先生。相传他曾随太上老君学习道学。而他自己亦著有不少关于行军兵法、道术、占卜、相人相宅。甚至为一个国事相其形气而知其兴亡盛衰。随他学艺的弟子苏秦、张仪就随他学纵横之术,结果苏秦为六国大封相,而张仪更用远交近攻的方法,使秦国能统一天下。至于孙膑的兵法,后世皆称孙膑兵法。

鬼谷子先师常年隐居云梦山并在此教徒授艺。传说中他的徒弟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郦食其、蒯通、黄石、李牧、尉缭、李斯等,商鞅在李悝死后也曾师从鬼谷子。 鬼谷子先师从衣、食、住、行、医等、了家理财、治国方案、外政外交、兵书战策、兵器发明、天文地理、神奇推算、养生教子等等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鬼谷子先师据传说是为个人而笑天下之人。也可以说是个难驾驭之人。他的书籍流传甚少,多为抄译。冶铜炼铁、钨铁铸剑、过目不忘、贫富均化、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空气动力的人,热气球等!

鬼谷子先师,有如此超人的本领,道家说他是上天一位神祗。法力高强,因当时世局混乱。所以上天派他下凡,传授兵法道法,奇辩之学,以创造奇才。鬼谷子先师,为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的始祖,亦为道家的诸位先师之一。后世流传有不少鬼谷子兵法、道法、奇门遁甲等学,博大精深,非深研,不能窥其奇奥。

鬼谷子先师,因为道术精通,流于后世亦包括易占之学。后世以易占,星相来为生者,发觉供奉鬼谷子先师的话,给人算命看相,准确程度可以大大提高,故此后代以星相为业者,皆以鬼谷子先师为本业的守护神,诚心供奉。

孙膑之墓

云蒙山位于肥城市孙伯镇东坞村,海拔340米。孙膑墓位于修真观的西侧,三面环山,南面敞开,明堂广大,南侧深矮,群山似封,若闭中间,水土深厚,后面有崖可依。如今坟墓虽被野草淹没,石碑也不知去向,但孙膑墓的位置不能不让人称奇,实为一块风水宝地。前来祭拜者络绎不绝。据传战国时期,汶阳田为齐鲁必争之地,时局动荡,战事不断,民不聊生。穷苦出身、彪悍勇猛的袁达、柳木兄弟二人趁机揭竿而起,在齐鲁边界蝎子城占山为王。孙膑向齐威王建议,欲劝其投降,收其为徒。但见此山九蝎摆尾黑风口,二虎把门守山关,地势险要,不宜强攻。孙膑决定围而不攻,并将前面东虎山、西虎山改叫东坞山、西坞山;正南的东广山改叫鸡山,取鸡降蝎子之意。待到冬天,城内缺粮少草,士气低落时,孙膑在鸡鸣山指挥大军,一鼓作气,攻下城池,活捉了袁达、柳木两位英雄好汉,收为弟子,教授兵法。从此孙膑在蝎子城隐居下来,直到病逝。袁、柳二人将其厚葬,建起孙膑陵墓,后演变为孙伯陵,墓地附近的村庄改叫孙伯,以纪念孙膑这位流传千古的军事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云蒙山山形地貌奇特,常给人“山穷水复、柳暗花明”之感,加之植被茂盛,花鲜草艳,珍稀植物繁多,数不胜数,又与九山、护鲁山、岱阳观相连,置身其中,吐故纳新,荡气回肠,顿有沁人心脾、神清气爽之感。云蒙山山体植被茂盛,树密林丰,古书上描写到“来到云蒙,定睛观看,但见那丛崖怪石、肖壁奇峰、满山前瑶草琼芝,四下里禽飞鹤舞,涧畔密结薜箩,沿堤丛生花竹,虽然坐在逍遥地,半是蓬莱小洞天。”年已耄耋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欣然题词:“北方植物王国云蒙山”。 相传鬼谷因母生前酷爱檀树,名字又叫王瑞檀,所以凡上山弟子要栽一棵青檀作为纪念,如今青檀树已成为云蒙山一宝,鬼谷所栽的千年青檀更是枝繁叶茂。孙庞檀相传是孙膑和庞涓两人死后,玉皇大帝怕他们的灵魂再相争斗,便点化他们为两棵同根的青檀树,这就是云蒙山上的孙庞檀。孙庞檀是云蒙山白云庵西侧的两棵古青檀树,庞涓化作的青檀,自知己错,低头无语,羞于对人,称无头檀。孙膑檀,虽歪脚扭腰为残疾之身,却浩然正气,一派君子形象。两棵檀树一脉相连,叶锁枝缠。清朝有一独善居士,留下谒诗,让人深思,谒孙膑檀曰:“寻师陌路入一门,争功骨肉自相拼。历尽人间纷争事,化作檀树警后人。”看庞涓檀有感:“求学同窗手足情,贪心一动起纷争。纵使地府重言好,人间千古留骂名。”今有好事者题曰:“两檀本是一根生,应念云蒙同窗情。孙庞故事代代传,惊醒世人莫践行。”此外还有苏秦檀、张仪檀、龙凤檀、子孙檀等等数以百计,在北方实属罕见。

初试锋芒

齐使把孙膑带到齐国后,把他推荐给将军田忌。田忌很欣赏孙膑的才能,也很同情孙膑的不幸遭遇,招他为宾客,以上礼待之,言听计从。当时,在齐国的王室贵族之中,流行一种赛马游戏。田忌与齐威王赛马时胜少负多。孙膑在场观察了多次,发现双方出场的马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种水准,每一种水准的马力相仿,于是对田忌说:“下次赛马,我可以使将军获胜,赌注不妨 孙膑下得大一些”。田忌非常高兴,和齐威王赛马“逐射千金”。比赛当天,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让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最后再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恍然大悟,依计而行,结果,田忌两胜一负,赢得了千金的赌注。这就是“田忌赛马”故事的来历。这个小故事揭示军事上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就是在战争中要从全局着眼,善于统筹,为了总体的胜利,可以牺牲局部利益。正确地运用这一规律,就可以从全局上看处于劣势的—方,采取出奇致胜的战术,做出某种让步,而最终取得全面的胜利,达到的以弱胜强的预期目的。正因为“田忌赛马”这个小故事里蕴含着真理的内核,所以一直传为佳话,流传深远。另外,孙膑在“田忌赛马”中所采用的方法,也被视为“策对论”的最早运用。

其实,对孙膑来说,帮助田忌在赛马中获胜不过是略施小计,田忌却由此对孙膑更加折服,并把他正式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和他交谈兵书战策,孙膑尽吐平生所学,两人谈得十分投机,齐威王认为孙膑是个难得的军事天才,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立即拜孙膑为军师。这样,通过这次赛马谈兵,孙膑一鸣惊人,由—个“刑余之人”一跃而成为统帅齐国大军的首领,在战国群雄角逐这个动荡的大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大显身手。

孙姓, 中华姓氏之一, 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 姓、妫 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 周文王与 陈胡公,春秋时期 卫国的 孙乙与 齐国的 孙书为得姓始祖。 孙乙是 姬姓 孙氏的 得姓 始祖, 孙书是 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义排行第12位,名义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姬姓孙氏)曾建立 三国时期的 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曾担任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姓氏起源

1、源于 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 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 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 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 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 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 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 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的后裔。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 “ 《 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水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 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为胡公” 。 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 《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 尚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可见 舜文化、 虞舜文化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 世界舜裔联谊会), [6]《 古今姓氏书辩证》:“春秋时齐厉公之子田完之四世孙为 须无 ,无宇之少子名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武为其后。”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 舜帝的直系后裔 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 陈厉公妫跃之子 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孙田桓子,即齐大夫 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 惠民县,并赐姓孙氏。

4、源于 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 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 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7、源于其他赐姓、改姓:

①属于以王侯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 孙河。孙河,本姓俞,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

②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⑴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⑵史籍《 明史》记载,明朝中叶,有一名士叫孙一元,原来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为朱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92年),庆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袭了安化的封地(今陕西庆阳与甘肃安化一带)。这个朱寘鐇曾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当选人。事后,朱一元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为孙一元,携家避难躲入太白山中隐居。在朱一元的后裔子孙中,皆沿袭祖先所改之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

③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晋书》记载前燕孙氏,鲜卑族。羯族有孙氏。

⑴新 罗初期,高丽汉文学家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

⑵唐朝时期孙毓汶简介,安禄 山的部将 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为 契丹族人。五代时期契丹和大贺氏结盟时候,契丹审密氏被赐姓孙。

⑶元代时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孙改姓孙,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 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 胡姓多为 复姓,如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

⑸清朝时期,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满族建立清朝之后,仿汉姓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

⑹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都改为孙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部分得姓始祖

孙乙。孙乙字武仲,又称 武仲乙,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 周文王第八子 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 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 王父字为氏。”孙乙是 姬姓孙氏得姓始祖。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 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妫姓和姚姓孙氏得始祖。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田完后代 田无宇有二子,分别为田恒、 田书,其中田书由于伐莒有功, 齐景公赐姓孙氏,而 孙武则为田书之孙。孙姓的部分得姓始祖还有 孙乙(即 武仲乙),是 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迁徙路线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自春秋战国以来,孙姓发生了几次大的迁徙,其特点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现了跨海域、跨国度的迁徙。 根据《史记》记载,文中没有提到过“孙书(陈书、田书)”的名字。《左传·昭公十九年》当中分两处提到了“孙书”和“子占”。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东迁齐国,齐国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4%。孙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中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中国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以及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为明朝第十四位大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江西,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浙江为孙姓第一大省。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约两千二百十五万三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38%左右。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二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黑龙江、河北、江苏、辽宁、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1%。 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大约18%。以长江为分水岭,形成了孙姓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是孙姓分布高频率地带。

孙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山东、京津、河北大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苏皖北部、河南东端,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8%以上,最高可达3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50%的孙姓人群。在陕西、山西、河北西部、宁夏大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苏皖南部、浙江、福建,这一区域的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一1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2%,居住了大约21%的孙姓人群。

郡望堂号

郡望

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郡,治 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置 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

太原 郡 :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十年(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

富春郡:秦朝置县名富春,晋太元中改富阳。辖区在今浙江 富阳。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

乐安堂:因为 孙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十三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系出乐安郡,东晋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一代大儒,因其一生作为皇帝单列封为“映雪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江东堂:以望立堂。

安庆堂:以望立堂。

此外,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燕翼堂”、“万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等。

宗祠对联

三言通用联

兵家祖;循吏宗。

上联典指春秋齐国 孙武。下联典指春秋楚国 孙叔敖。

四言通用联

闭门联榻;漱石枕流。

上联典自清朝时期的孙錤不事举业,与其弟构古棠书屋,闭门联榻,谈古论今。下联典自晋朝时期的 孙楚隐居,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

名高吴镜;威振齐邦。

上联典自春秋末期的 孙武,用于吴。下联典自战国时期的 孙膑用于齐。

江东立国;冀北空群。

上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 孙权继承兄业,称帝于武昌,国号吴。下联典自春秋秦人 孙阳,即伯乐,善相马,唐朝时期的韩愈文有“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映雪世泽;兵书家声。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 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著《孙子兵法》。

读书雪夜;作赋天台。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晋朝时期的 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

望出太原;芳传虞坂。

全联典自春秋时期的 孙阳,即伯乐。孙阳过虞坂,有骐骥伏盐车下,见阳而长鸣。阳下车泣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

鼓琴长啸;讲学却征。

上联典出晋朝时期的 孙登,传能长啸作凤凰声。下联典自明朝时期的 孙奇逢,避乱入山,前后十一次拒征聘。

蜀宫才捷;吴岭仙成。

上联典自三国蜀主 刘备之 孙夫人才捷刚猛。下联典自五代时期的孙奚之女寒华,修行成仙而去。

倾资赏士;负土培城。

上联典自宋 孙益,性忠勇,倾资赏士,能得人死力。下联典自后魏时期的孙道温携妻赵氏共城中妇女负土培城,以御敌犯。

兵家之祖;循吏之宗。

上联典出春秋末兵家孙武。下联典出春秋时楚国期思人 孙叔敖,官令尹, 邲之战中,辅佐 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败晋兵。曾兴修水利工程;为相三个月,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史记-循吏列传》把他列为第一位。“循使”,谓遵礼守法的官吏。

六言通用联

三孙威振华夏;两赋名留神州。

上联典指三国东吴 孙坚及 孙策、 孙权三父子。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著名女文学家孙琼,有《悼恨赋》、《箜篌赋》。

七言通用联

字词曲雅饶西汉;贤士高风冠北周。

上联典出宋朝时期的翰林学士 孙洙,文词典丽,有西汉风。下联典出明朝贤士孙贾。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兵法卓绝传后世;药方回春救苍生。

上联典指《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下联典出隋唐著名医学家 孙思邈,后人尊为“ 药王”。

逸仙壮举搏辛亥;武略运筹定东吴。

上联典指孙中山。下联典指 孙坚、 孙策、 孙权三父子。

源远流长乐安郡;根深实茂富春堂。

上联典出孙氏郡望 乐安郡。下联典出汉末至三国时期的富春人孙坚及其子孙策、孙权。

文章书有天台赋,韬略长传武子书。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 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下联典出春秋末兵家 孙武。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勾深索微,振纷埋废;破疑儆怒,节忧平矜。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寒国春回,谁复读书映雪;舞雩日暖,何妨归咏吟风。

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 孙康秩事。联指孙康聪明而好学,家贫而无油点灯,常在冬季里映雪读书,后官至御史大夫。

正色持衡,良史传名于晋室;奇才搜藻,金声播誉于天台。

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 孙盛。博学善言名理,勤奋读书,手不释卷。“持衡”,谓用秤称物,比喻评价人公平而不偏倚。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 孙绰。

十三篇用兵如神,有文经必有武备;千金方活人无算,能治国亦能齐家。

此联采用安徽省芜湖县白马山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末期的兵家孙武。下联典出唐朝医学家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

法效鬼谷,赋著天台,乃武乃文,垂芳徽于不朽;源溯赣江,派分湘水,在兹在彼,将怵惕以同深。

此联采用湖南省单家井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孙膑、孙绰;下联典出本支孙氏的来源和迁徙。“怵惕”,谓警戒、恐惧。

本富春以溯源,邦之彦、国之佐、学之贤,称名自昔,愿子孙共励箕裘远绍;由青山而分派,秀者士、朴者农、显者宦,聚族于斯,在祖宗咸欣享祀无疆。

此联采用江西省万载县田心孙氏宗祠联。

中华孙氏赋

兵家两祖,循吏首宗。经世韬略,文武咸通。得姓武仲乙,有氏芈叔敖。太行浩气,挺千秋脊梁;江东霸业,傲万里英雄。药王济世,积百代德业;国父匡时,唤亿兆觉醒。上下尊亲,诸昆流融。仁义礼智,秉正道弘。燃燃星火,蔚然国之风也;累累功勋,岂可笔端尽穷。

夫天地气运,每有所育。风水各殊,钟灵毓秀。书公草创,诸昆繁富。孙子兵法,开博弈之大范;孙膑武道,继智较之脱俗。更有文台不凡,奇节阔达,两子勇猛,赤壁破虏。拒魏武之青睐,拓巍巍之三吴。平居已多春,乐安渐秀出。威威名高吴镜孙毓汶简介,赳赳志振齐都。堪曰韬略源自斯家,周旋当赖斯族。

至于伯乐难得,声闻于天。可却千里之马,必听孙阳之言。映雪夜读,铭丹心刻骨;登高长啸,作龙音凤声。昌文脉之隆盛,数天台壮篇。皓首穷经,尔雅叔然。过庭论墨,书法光显。讲学辞征,清对松风明月;正色持衡,留得良史美贤。旷才生藻,握珠吐霞;朝阳喷薄,锦绣人间。

大哉先善一身,而怀兼济黎苍。思邈妙手回春,悬壶有乾坤;传庭咄叱风云,举足系兴亡。承宗力挽狂澜,仲容学裨危局。巨源恸哭流涕,极论众生苦难;中山舍命投身,为公天下至上。可著千秋之书,岂苟一时之利;可使千兵之势,岂为一家之忙。生子当如孙仲谋,立功当效孙家郎!

赞曰:赫赫孙氏,天生美裔。炎黄脉出,西周姓立。烁今震古,气吞千里。风流云外,骨挺山脊。学问致用,经天纬地。草木肃然,河岳同辉。大江东去,不减君子。天下为公,绵绵万世。

人物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孙姓历代名人521名,占名人总数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孙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姓名所处时代籍贯成就/荣誉

春秋时期齐国

军事家、政治家,著有《孙子兵法》

孙阳(伯乐)

春秋中期郜国

今山东成武县

善相马者

春秋时期楚国

今河南省淮滨县

楚国令尹

战国时期齐国

今山东聊城菏泽之间一带

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将领,长沙太守

三国时期吴国

今浙江 富阳

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

三国时期魏国

三国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

名士,御史大夫

今山西平遥

官员、文学家

今山西平遥

玄言诗人、书法家、文学家

今山西平遥

史学家、名士、官员

今陕西铜川

今浙江富阳

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今浙江绍兴

五代后周

宋朝初期

今四川仁寿县

经学家、教育家

理学家、教育家

明朝末期

军事战略家

兵部侍郎

明末清初

今江苏吴江

学仪器制造家

明末清初

今河北保定

直隶总督

今江苏武进

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

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教育家

今江苏常熟

刑部、兵部尚书

今河北顺平

清后期、民国初年

今广东中山

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清末、民国初年

今山东泰安

北洋直系军阀

清朝、中华民国

今广东中山

前中华民国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苏高邮

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

山东威海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苏吴江

蚕学家,中国现代家蚕育种的奠基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安徽安庆

农业化学家,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安徽萧县

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三十六计》不是孙膑写的。

历史上两大兵法巨作《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都是一代兵法大家、被后世奉为兵家之祖的孙武所写,兵祖后代子孙、另一兵法大家孙膑写下了另一兵法著作《孙膑兵法》留传后世。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孙膑简介

孙膑,生卒年不详,字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菏泽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一说今山东聊城阳谷东北),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为魏惠王将军,恐其贤于己,诳其入魏,处以刖刑而黥之,使其不得用于世。孙膑求救于齐国使节,被秘密送到齐国。齐将田忌善待之,七问兵法;齐威王亦九问兵法,任为军师。

404-004孙[sun]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军事家孙武。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春秋时,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生子惠孙,惠孙生耳,担任卫国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的字为氏,亦称孙仲乙。(2)出自芈姓。据《世本》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其支孙以王父的字为氏。(3)出自妫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齐国陈敬仲的四世孙无宇,字孙桓,生子书,为卿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于乐安。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人也。(4)为西汉荀氏所改。据《汉书注》云:西汉宣帝刘询继位后,为避皇帝的嫌名,遂将荀氏改为孙氏。刘询于公元前3~前49年在位。去世后,一部分孙氏恢复祖姓荀氏,但有一部分末改回,遂为孙氏。

孙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2姓,占154%,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31190人,为第5姓。孙姓在文登为珍稀土著旧族,凡聚居村落繁衍生息人丁极其旺盛。唐朝孙姓土著族集居今乳山汤上,元朝初期武略将军孙琪为其后裔,孙琪子孙玉珪,孙琪孙孙斌及其后散居汤东疃、汤 后疃、汤南山等村及文登南桥、北桥等村。

田(陈)完五世孙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田乞、田书。田开是乐师,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为齐景公及其相卿晏[yan]婴登台抚琴奏乐。田乞是齐国大夫,以大斗放贷、小斗收赋[fu]而深得民心。田书即孙书,齐景公二十五年(前523年)秋,齐王命高发帅师、孙书为主将去伐莒国。莒子庚舆[yu]吓得逃往纪鄣,就使孙书率师到纪鄣伐之。孙书侦察到,莒国有些妇女,其丈夫被莒子杀死而成为寡妇,年纪大了还逼迫她们到纪鄣去纺织布帛[bo],苦度残生。孙书就让这些孤寡妇人作内应,协助拔城。到了夜间,她们把纺织的布帛从城墙上垂放下来,让齐师“夜缒而登”。孙书用此法攻取了纪鄣城。孙书伐莒胜利,齐景公很高兴,就赐他将田氏改为孙氏,并食采于乐安。孙书的儿子孙凭亦为齐卿,他的孙子叫孙武,未仕。先秦制度规定:“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孙书、孙凭、孙武之祖孙三代在齐国乐安生活,聚族而居,成为乐安孙氏的始创宗族。(摘自《广饶县志》)。陈完奔齐119年后,由陈姓改为田姓,又由陈姓改为田姓30年后田姓改为孙姓。

福山孙氏(属乐安孙氏)八兄弟的族谱有这样的记载:三世祖孙广从八甲迁入不夜。而《杏林孙氏族谱》说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原系同宗,因此初步论定,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都属乐安孙氏的分支,从乐安孙氏始祖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善相马者孙阳(伯乐)、齐国兵家孙膑,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孙权,北宋经济学家孙炎,年过百岁的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诗人孙原湘、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代地质学家孙大中、哲学家孙叔平等。

在《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记载:公元1224年时,福山孙氏八兄弟有一个先祖叫孙成(红袄军之人),孙成的儿子叫孙山,正好与杏林始祖的名字相吻合,年代也是在红袄军起义之后。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只是巧合。

始祖孙山避乱来到荣成伟德山南的杏林沟一带(就是现在的俚岛镇杏北台、杏南台、燕泊、杏陈家、杏小桥、小泊、草岛寨等村),这里山清水秀,有一处山泉谓神龙眼(曾是荣成八大景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采石炸毁)。此后又逐渐发展到文登市区及高村镇的孙家埠村、汤泊杨村、虎山村、脉田村、邢家村,泽库镇的前岛、尹家等村。蔄山镇的杨家卧龙、裴家埠村,大水泊镇的岭上孙家、陈家埠村,汪疃镇的西黄埠村,文登营镇的张皮村,侯家镇的吴家滩、二马村,荣成的荫子夼村,成山一村及埠柳镇的兰格庄,威海市区鲸园及环翠区草庙子镇打铁村、洪水岚、兴山等村,羊亭镇的埠前、西山口村等近百个村庄。

孙琪(1233~1291),元初著名将领。今冯家镇汤后疃村人。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1271年),率兵攻襄阳。至元九年(1272年),襄阳水战,擒南宋将领。至元十年(1273年),围攻樊城,带伤登城杀退守兵。历任忠显校尉管军把总、昭信校尉管军把总、承信校尉管军把总、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并赐以金符。卒后葬于汤后疃村南。

元武略将军孙琪墓 位于冯家镇汤后疃村南。墓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葬顶部呈圆形,高于地面4米,墓室四壁及顶部均为整体石板围砌,内有一石匣盛有孙琪尸骨。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有一通道直通石门,通道两侧立有4个石人。石门高7米,宽5米,门楣横匾刻有“武略将军孙琪之墓”。墓地四周不均等地布有石马、石牛等。该墓地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孙姓1元初时由小云南山东即墨楼上村迁入小观坦埠;(祖籍山东即墨小云南楼子底下孙家庄 )2唐朝时小观北黄当地土著旧族;3宋末迁入汪疃孙家沟;4元中期由乳山汤泉迁入小观庙东;5元初迁入汪疃英武;6明天启时由即墨石臼夼迁入文城关北头;7明中后期由大水泊新立庄孙家茔迁入文城天福孙家卧龙;8明初迁入葛家林家庄井头床;9 明弘治时由文城关北头迁入高村孙家埠;10明中期由荣成斥山迁入大水泊山后孙家;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1明中期由侯家北廒迁入张家产北崖子;12明中期由岛子前迁入界石新炉;13明中末期由高村孙家埠迁入大水泊新立庄;14明中期由小观迁入葛家松岚后;14明正德前迁入由界石桃花岘;14明正德时由界石桃花岘迁入米山撇惠山北后山后;15明正德时由荣成迁入侯家河杨家茅草地;15明嘉靖时由莱阳蚬子庄迁入高村沙柳村;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7明初由莱阳县迁入羊亭,明万历时由环翠区羊亭迁入米山横口卧龙铺;19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入乳山孙家埠,明万历时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张家产岚村菠萝岚子;20唐朝孙姓土著族居今乳山冯家汤上,明天启时(1621~1627)由乳山冯家汤上南山迁入泽头南桥牛七步;21明天启时由云南迁入侯家江山泊;21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石岭村迁入蔄山小黄小黄庵;21明末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城孙家西山西山孙家;21明末由牟平城迁入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22明(中)末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东杜梨孙家疃;24明末由侯家江山泊迁入大水泊崖下;25明末由云南迁入昌阳县城东郊大营寨宋村大寨;27明末清初由小观坦埠迁入小观金花;28明末由牟平棘子园迁入界石旸哩店子,1960年分南、北店子两村;30明末迁入界石鞠家庄孙家庄;31明末由荣成上庄迁入张家产永福孙家;

33清初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小观风口集;35清初中期由小观庙东迁入小观东炉;36清初由荣成神龙口迁入文登营中仓;38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沟于家;39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莱阳迁入泽头大洼; 40清乾隆时由泽头南桥迁入葛家祝家泊子; 42清乾隆时孙又书由小观金花小英迁入小观小芦头;4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小观东浪暖迁入小观孙家寨;44清乾隆时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迁入高村中邢家;45清乾隆时由云南迁入汪疃孙家沟;46清中期由文登营大店迁入文登营刘马庄;47明正德年间孙继发、孙继祖由今莱阳市里迁入建乳山崖子,清道光时由乳山崖头(子)迁入葛家东孙疃;48明万历时由文登坦埠村迁入建乳山砦里、东吉子园,清康熙时迁入建上口村,清道光时由乳山西上口迁入葛家洛格庄;51清末由孙家台迁入文登营于家庵;52清末由乳山夏庄迁入汪疃曹家泊子;53清末由威海来海迁入蔄山中床;54清末由汪疃郝家屯迁入文登县西泊子(大支);55清末由张家产菠萝岚村迁入文登县西泊子(老支);5民国1913年由张家产岚村迁入大水泊南疃; 58由界石旸哩迁入蔄山西黄岚;59由环山孙家西山迁入蔄山西柳;60由界石蒋家疃迁入蔄山山马于;61由高村汤北阳迁入高村虎山;62迁入泽头孙家庵。《文登姓氏》

有谁知道孙膑的历史。

孙膑 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