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姓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郎姓家谱,第1张

全国郎氏图谱不分卷,(清)图尔泰创修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清)郎大全、衣隆阿制,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注:封面作《钮古鲁长白山始祖所生谱传》。

郎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壬寅年(公元1902年)手写本一册。注:封面提署《牛胡鲁哈拉家谱》两册,实际上全都是汉军旗的汉族人,此非满族人家谱!

河北郎氏世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浙江萧山郎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郎师夔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29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郎氏宗谱八卷,(清)郎兆森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象山汤岙郎氏宗谱一卷,(民国)郎经邦重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中山郎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中山郎氏宗谱两卷,(民国)郎寿祥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亭乡午塘边村。

浙江兰溪中山郎氏宗谱九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竹塘郎氏宗谱六卷,(民国)叶晋桐重纂,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亭乡塘上村。

浙江临海桃渚郎氏宗谱三卷,(清)郎大奎、王吉人纂,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县桃渚乡城里村。

浙江临海桃渚郎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县桃渚乡城里村。

浙江临海桃渚郎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近仅存两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县桃渚乡城里村。

郎氏宗谱五卷,(清)郎锦骐重修,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世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黎城郎氏族谱,(现代)黎城郎氏合修,1992年油印本。现被收藏在山西省长治市太山小马书屋。

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上记载:乌氏望出颍川郡。战国时置郡。以颍水得名。颍川郡:始设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为颍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颍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登封 宝丰以东,尉氏 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 舞阳以北的广大地区。东魏武定年间治所移至颍阴(北齐改为长社,隋又改为颍川,唐复改为长社,即今河南省许昌市)。隋初曾废颍川郡,唐代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汝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鄱阳郡:汉末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就在今江西省鄱阳。

「乌」源出

乌(Wū)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是以官职命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少昊作东夷部族首领时,以鸟名任命职官,有乌鸟一职。族徽为大乌,其族中有乌鸟氏,负责掌管高山丘陵,其后人便去鸟字姓乌,称乌氏,是今天乌姓的最早起源。金天氏少昊,即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名挚,故乌姓亦为黄帝后裔。2出自西戎古代陇西有乌氏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东),是西戎的一支。后来被秦国攻灭,国人以乌为姓,称乌氏。又据据《宋书·外夷传》所载,南朝宋时,安定国,其王姓乌氏。3出自古代鲜卑族复姓为乌石兰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乌氏。又据《通志·氏族略》载:“温石兰之为石,乌石兰亦为石,又为乌。”4出自回族有乌姓回族中的乌姓,主要源自明朝皇帝朱元库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日者、日白、曰苗。日冶、曰乌……”乌姓也有一部分源自经名“乌马儿”。乌姓回族主要分在陕西、西宁等地。

得姓始祖

少昊。乌姓是少昊氏以乌命名官职,有乌鸟氏得姓而来的。在古史传说中,重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少昊的儿子。少昊又称金天氏,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他以乌为图腾,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命名。他的都城在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少吴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重曾担任过“木正”,他又被称作“句芒”。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乌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少昊氏以乌命官,有乌鸟氏,他的后人去鸟字姓乌,称乌氏。望族出于颍川、汝南、鄱阳。故乌氏后人奉少昊为乌姓的得姓始祖。

堂号

懿穆堂:唐朝乌重胤,开始为陆平将兼左司马。因剿贼有功,升节度使,封张掖郡公。3年中大小百余战,将贼剿平,升检校 司空,进为邠国公。死后谥号为懿穆。部下士兵20余人割股祭他。

中国的恐龙种属名录[正式版]

蒋澈 邢立达

恐龙纲 Class Dinosauria(Owen),1841

◆蜥臀目 [ Order Saurischia Seeley, 1888 ]

◆兽脚亚目 Suborder Theropoda Marsh, 1881

◆虚骨龙次亚目 Infraorder Coelurosauria Huene, 1914

迅足龙科 Family Podokesauridae Huene, 1914

芦沟龙属 Lukousaurus Young,1948

⊙尹氏芦沟龙 Lukousaurus yini Young, 1948

虚骨龙科 Family Coeluridae Marsh, 1881

中国虚骨龙属 Sinocoelurus Young,1922

⊙破碎中国虚骨龙 Sinocoelurus fragilis Young, 1942

川东虚骨龙属 Chuandongocoelurus He,1984

⊙原始川东虚骨龙 Chuandongocoelurus primitivus He, 1984

似鸟龙科 Family Ornithomimidae Marsh, 1890

古似鸟龙属 Archaeornithomimus Russell,1972

⊙亚洲古似鸟龙 Archaeornithomimus asiatiicus(Gilmore, 1933)Russell, 1972

偷蛋龙科 Family Oviraptoridae Barshold, 1976

偷蛋龙属 Oviraptor Osborn,1924

⊙嗜角偷蛋龙 Oviraptor philoceratop Osborn, 1924

驰龙科 Family Dromaeosauridae Mattew et Brown, 1922

敏捷龙属 Phaedrolosaurus Dong,1973

⊙艾里克敏捷龙 Phaedrolosaurus ilikensis Dong, 1973

吐谷鲁龙属 Tugulusaurus Dong,1973

⊙小巧吐谷鲁龙 Tugulusaurus faciles Dong, 1973

疾走龙属 Velociraptor Osborn,1924

⊙蒙古疾走龙 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 Osborn, 1924

◆肉食龙次亚目 Infraorder Carnosauria von Huene, 1920

巨齿龙科 Family Megalosauridae Huxley, 1870

中国龙属 Sinosaurus Young,1948

⊙三叠中国龙 Sinosaurus triassicus Young, 1948

只脊龙属 Dilophosaurus Welles,1970

⊙中国只脊龙 Dilophosaurus sinensis Hu, 1992

气龙属 Gasosaurus Dong et Tang,1985

⊙建设气龙 Gasosaurus constructus Dong et Tang, 1985

宣汉龙属 Xuanhanosaurus Dong,1984

⊙七里峡宣汉龙 Xuanhanosaurus qilixiaensis Dong, 1984

异特龙科 Family Allosauridae Marsh, 1879

永川龙属 Yangchuanosaurus Dong et al 1978

⊙上游永川龙 Yangchuanosaurus shangyouensis Dong et al, 1978

⊙巨型永川龙 Yangchuanosaurus magus Dong et al, 1983

四川龙属 Szechuanosaurus Young,1942

⊙甘氏四川龙 Szechuanosaurus campi Young, 1942

克拉玛依龙属 Kelmayisaurus Dong,1973

⊙石油克拉玛依龙 Kelmayisaurus petrolicus Dong, 1973

吉兰泰龙属 Chilantaisaurus Hu,1964

⊙大水沟吉兰泰龙 Chilantaisaurus tashikouensis Hu, 1964

⊙毛儿图吉兰泰龙 Chiantaisaurus maortuensis Hu, 1964

⊙浙江吉兰泰龙 Chilantaisaurus zhejiangensis Dong, 1979

金刚口龙属 Chingkankousaurus Young,1958

⊙破碎金刚口龙 Chingkankousaurus fragilis Young, 1958

恐齿龙属 Prodeinodon Osborn,1924

⊙广西原恐齿龙 Prodeinodon Kwangshiensis Hou et al, 1975

鄯善龙科 Family Shanshanosauridae Dong, 1977

鄯善龙属 Shanshanosaurus Dong,1977

⊙火焰山鄯善龙 Shanshanosaurus huoyanshanensis Dong, 1977

暴龙科 Family Tyrannosauridae Osborn, 1905

阿尔伯脱龙属 Albertosaurus Osborn,1905

⊙威肋阿尔伯脱龙 Albertosaurus periculosus Riabinin, 1930

鹰龙属 Alectrosaurus Gilmore,1933

⊙奥氏鹰龙 Alectrosaurus olseni Gilmore, 1933

暴龙属 Tyrannosaurus Osborn,1905

⊙栾川暴龙 Tyrannosaurus luanchuanensis Dong, 1979

⊙霸王龙相似种 Tyrannosaurus cf T rex Hu, 1973

⊙特暴龙未定种 Tarbosaurus sp Maleev, 1955

◆蜥脚形亚目 Suborder Sauropodomorpha von Huene, 1932

◆原蜥脚次亚目 Infraorder Prosauropoda von Huene, 1920

板龙科 Family Platesauridae Marsh, 1895

禄丰龙属 Lufengosaurus Young,1941

⊙许氏禄丰龙 Lufengosaurus huenei Young, 1941

⊙巨型禄丰龙 Lufengosaurus magnus Young, 1947

云南龙科 Family Yunnanosauridae Young, 1942

云南龙属 Yunnanosaurus Young,1942

⊙黄氏云南龙 Yunnanosaurus huangi Young, 1942

⊙巨硕云南龙 Yunnanosaurus magnus Young, 1947

近蜥龙科 Family Anchisauridae Marsh, 1885

讯蜥龙属 Anchisaurus Marsh,1885

兀龙亚属 Gyposaurus Broom,1911

⊙中国近蜥龙(兀龙)Anchisaurus(Gyposaurus) sinensis Young, 1941

美兰龙科 Family Melanrosauridae von Huene, 1929

金沙江龙属 Chinshakiangosaurus Yeh,1975

⊙中和金沙江龙 Chinshakiangosaurus zhongheensis Elaao, 1956

◆蜥脚次亚目 Infraorder Sauropoda Marsh, 1878

圆顶龙科 Family Camarasauridae Cope, 1877

蜀龙亚科 Subfamily Shunosaurinae Mclntosh, 1990

昆明龙属 Kunmingosaurus Zhao,1985

⊙武定昆明龙 Kunmingosaurus wudingensis Zhao, 1985

原颌龙属 Protognathosaurus Olshevsky,1991

⊙炎齿原颌龙 Protognathosaurus oxyodon(Zhang, 1988) Olshevsky, 1991

三巴龙属 Sanpasaurus Young,1944

⊙岳氏三巴龙 Sanpasaurus yoai Young, 1944

资中龙属 Zizhongosaurus Dong et al,1983

⊙船城资中龙 Zizhongosaurus chuanchengensis Dong et al, 1983

蜀龙属 Shunosaurus Dong Zhou et Zhang,1983

⊙李氏蜀龙 Shunosaurus lii Dong, et al, 1983

似鲸龙亚科 Subfamily Cetiosaurinae Ly dekker, 1888

酋龙属 Datousaurus

⊙巴以酋龙 Datousaurus bashanensis Dong et Tang, 1984

巧龙亚科 Subfamily Bellusaurinae Dong, 1986

马门溪龙科 Family Mamenchisauridae Young et Chao, 1972

马门溪龙亚科 Subfamily Mamenchisaurinae Dong, 1992

峨嵋龙属 Genus Omeisaurus Young, 1939

⊙荣县峨嵋龙 Omeisaurus junghsiensis Young, 1939

⊙斧溪峨嵋龙 Omeisaurus fuxiensis Dong et al, 1983

⊙天府峨嵋龙 Omeisaurus tianfuensis He et al, 1984

⊙罗泉峨嵋龙 Omeisaurus luoquanensis Li, 1988

马门溪龙属 Genus Mamenchisaurus Young, 1954

⊙建设马门溪龙 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 Young, 1954

⊙合川马门溪龙 Manenchisaurus hochuanensis Young et Zhao, 1972

盘足龙亚科 Subfamily Euhelopodinae Romer, 1956

天山龙属 Tienshanosaurus Young,1937

⊙奇台天山龙 Tienshanosaurus chitaiensis Young, 1937

美丽龙属 Klamelisaurus Zhao,1993

⊙戈壁克拉美丽龙 Klamelisaurus gobiensis Zhao, 1993

嘉裕龙属 Chiayusaurus Bohlin,1953

⊙湖泊嘉裕龙 Chiayusaurus lacstris Bohlin, 1953

盘足龙属 Euhelopus Romer,1956

⊙师氏盘足龙 Euhelopus zdanskyi Wiman, 1929

亚洲龙属 Asiatosaurus Osborn,1924

⊙广西亚洲龙 Asiatosaurus kwangshiensis Hou et al, 1975

蒙古龙属 Mongolosaurus Gilmore,1933

⊙坦齿蒙古龙 Mongolosaurus hoplodon Gilmore, 1933

梁龙科 Family Diplodocidae Marsh, 1884

巨龙亚科 Subfamily Titanosaurinae Nopcsa, 1928

纳摩盖吐龙属 Nemegtosaurus Nowinski,1971

⊙耙齿纳摩盖吐龙 Nemegtosaurus pachi Dong, 1977

◆鸟臀目 [ Order Ornithischia Seeley, 1887 ]

◆鸟脚亚目 Suborder ornithopoda Marsh, 1871

异齿龙科 Family Heterodontosauridae Romer, 1966

滇中龙属 Diachongosaurus

⊙禄丰滇中龙 Diachongosaurus lufengensis Young, 1982

棱齿龙科 Family Hypsilophodontidae Dollo, 1882

膮龙属 Xiaosaurus Dong et Tang,1983

⊙大山铺膮龙 Xiaosaurus dashanpensis Dong et Tang, 1984

盐都龙属 Yandusaurus He,1979

⊙鸿鹤盐都龙 Yandusaurus hungheensis He, 1979

工部龙属 Gongbusaurus Dong et al,1983

⊙拾遗工部龙 Gongbusaurus shiyii Dong et al, 1983

⊙五彩湾工部龙 Gongbusaurus wucalwanensis Dong, 1989

灵龙属 Agilisaurus Peng,1990

⊙兰氏灵龙 Agilisaurus louderbacki Peng, 1990

禽龙科 Family Iguanodontidae Cope, 1869

原巴克龙属 Probactrosaurus Rozhdestvensky, 1966

⊙戈壁原巴克龙 Probactrosaurus gobiensis Rozhdestvensky, 1966

⊙阿拉善原巴克龙 Probactrosaurus alashanicus Rozhdestvensky, 1966

鸭嘴龙科 Family Hadrosauridae Cope, 1869

鸭嘴龙亚科 Subfamily Hadrosaurinae Lambe, 1918

巴克龙属 Bactrosaurus Glmore,1933

⊙姜氏巴克龙 Bactrosaurus johnsoni Glmore,1933

满洲龙属 Mandschurosaurus Riabinin,1930

⊙黑龙江满洲龙 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 Riabinin,1930

计氏龙属 Gilmoreosaurus Brett-Surman,1975

⊙蒙古计氏龙 Gilmoreosaurus mongoliensis Brett-Surman,1975

谭氏龙属 Tanius Wiman,1929

⊙中国谭氏龙 Tanius sinensis Wiman, 1929

⊙金刚口谭氏龙 Tanius chingkankoensis Young, 1958

⊙莱阳谭氏龙 Tanius laiyangensis Zhen, 1976

小鸭嘴龙属 Microhadrosaurus Dong,1979

⊙南雄小鸭嘴龙 Microhadrosaurus nanshiungensis Dong, 1979

山东龙属 Shantungosaurus Hu,1973

⊙巨型山东龙 Shantungosaurus giganteus Hu, 1973

栉龙亚科 Subfamily Saurolophinae Brown, 1914

牙克煞龙属 Jaxartosaurus Riabinin,1939

⊙富蕴牙克煞龙 Jaxartosaurus fuyanensis Wu, 1972

青岛龙属 Tsintaosaurus Young,1958

⊙棘鼻青岛龙 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 Young, 1958

◆剑龙亚目 Suborder stegosauria Marsh, 1880

华阳龙科 Family Huayangosauridae Galton, 1990

大地龙属 Tatisaurus Simmons,1965

⊙奥氏大地龙 Tatisaurus oehleri Simmons, 1965

华阳龙属 Huayangosaurus Dong et al,1982

⊙太白华阳龙 Huayangosaurus taibaii Dong et al, 1982

剑龙科 Family stegosauridae Marsh, 1877

剑节龙属 Stegosaurides Bohlin

⊙凹甲剑节龙 Stegosaurides excavatus Bohlin, 1953

嘉陵龙属 Chialingosaurus Young,1959

⊙关氏嘉陵龙 Chialingosaurus kuani Young, 1959

沱江龙属 Tuojiangosaurus Dong et al,1977

⊙多棘沱江龙 Tuojiangosaurus multispinus Dong et al, 1977

重庆龙属 Chunkingosaurus Dong et al,1983

⊙江北重庆龙 Chungkingosaurus jiangbeiensis Dong et al, 1983

乌尔禾龙属 Wuerhosaurus Dong,1973

⊙平坦乌尔禾龙 Wuerhosaurus homheni Dong, 1973

芒康龙属 Monokosaurus

⊙拉乌拉芒康龙 Monokosaurus lawulacus Chao, 1983

◆甲龙亚目 Suborder Ankylosauria Osborn, 1923

甲龙科 Family Ankylosauridae Brown, 1903

天池龙属 Tianchiasaurus Dong,1993

⊙明星天池龙 Tianchiasaurus nedegoapeferima Dong, 1993

北山龙属 Peishansaurus Bohlin,1953

⊙薄甲北山龙 Peishansaurus philemys Bohlin, 1953

绘龙属 Pinacosaurus Gilmore,1933

⊙谷氏绘龙 Pinacosaurus grangeri Gilmore, 1933

蜥甲龙属 Sauroplites Bohlin,1953

⊙结节蜥甲龙 Sauroplites scutiger Bohlin, 1953

黑山龙属 Heishanosaurus Bohlin,1953

⊙肿头黑山龙 Heishanosaurus pachycephalus Bohlin, 1953

◆角龙亚目 Suborder Ceratopsia Marsh, 1890

朝阳龙科 Family chaoyangosauridae Zhao, 1983

朝阳龙属 Chaoyangosaurus Zhao,1983

⊙辽西朝阳龙 Chaoyangosaurus liaoxinensis Zhao, 1983

鹦鹉嘴龙科 Family Psittacosauridae Osborn, 1924

鹦鹉嘴龙属 Psittacosaurus Osborn,1923

⊙蒙古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 Osborn, 1923

⊙中国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sinensiss Young, 1953

⊙奥氏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osborni Young, 1931

⊙固阳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gugangensis Zhen, 1981

⊙新疆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xingiangensis Sereno et Chao, 1988

⊙梅勒营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meileyingensis Sereno et al, 1988

原角龙科 Family Protoceratopsidae G ranger et Gregory, 1923

微角龙属 Microceratops

⊙戈壁微角龙 Microceratops gobiensis Bohlin, 1953

⊙凹齿微角龙 Microcera tops sulcidens Bohlin, 1953

原角龙属 Protoceratops Granger et Gregory,1923

⊙安氏原角龙 Protoceratops andrewsi Granger et Gregory, 1923

◆肿头龙亚目 Suborder Pachycephalosauria Osmolska et Maryansky, 1976

平头龙科 Family Homalocephalidae Dong, 1978

小肿头龙属 Micropachycephalosaurus Dong,1978

⊙红土崖小肿头龙 Micropachycephalosaurus hongtuyanensis Dong, 1978

皖南龙属 Wannanosaurus Hou,1977

⊙岩寺皖南龙 Wannanosaurus yangsiensis Hou, 1977

◆慢龙目 Order Segnosauria (Barsbold et Perly, 1980) Dong, 1992

南雄龙科 Family Nanshiungosauridae Dong, 1995

南雄龙属 Nanshiungosaurus Dong,1979

⊙短棘南雄龙 Nanshiungosaurus brevisinus Dong, 1979

洛[洛、雒,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雒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古雒水,即洛河,发源于古广汉郡洛县漳山(今陕西省雒南县华山东麓)。

“洛”在古代本写作“雒”,在古籍中所称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嫔,传说在雒水之滨(雒浦),是雒神经常出没之地。另外还有一条北洛河,发源于今陕西省定边县,东南向流经志丹县、洛川市、蒲城县等地。

古代居于雒水两岸的住民,以地名为姓氏,称雒氏,后省笔简化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春秋时期赤狄族皋落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在古代夏、商、周族的周围四方,开始出现了很多民族群体。南方和西南方有三苗、庸、蜀、鬃、微、卢、彭、濮、荆蛮、吴、越、巴、夜郎、滇、邛都、隽、昆明、徙、筰都、冉駹、白马;东方有东夷、号称“九夷”,包含吐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东北方有东胡、、貊、肃慎;西北和北方有氏、羌、发羌、唐旄,叿方、土方、鬼方、戎、狄等等。

戎、狄的族种群类很多,有赤狄、东山皋落氏、潞氏、留吁、驿辰、白狄、骊戎、甲氏、肥、鼓、鲜虞、杨拒、泉皋、伊洛之戎、绵诸、绲戎、狄之戎、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林胡、楼烦、匈奴等等。

春秋时期,赤狄族中有东山皋落氏族,属于潞氏部落,为赤狄的强部之一,是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妘姓后裔,在史籍《志氏姓》中记述了这一支为妘姓封于路的后裔。

潞氏部落最后一个执政者名叫“鄷舒”,在史籍《世本·姓氏篇》中记载:“潞,为周文王第十七子鄷侯之后,氏于国,潞有鄷舒,出于姬姓。”

妘姓,为祝融八姓之一;姬姓,为周王族姓,赤狄中显然有祝融集团及姬姓王族支庶的苗裔。

通过频繁的和激烈的竞争,到了战国末期,华族发展壮大了,北狄族的匈奴、百越族系的南越、雒越、闽越,氏羌族系的羌族等一些民族发展和壮大起来,而另一些民族由于军事、政治、经济的失败而衰落了,以至消失。如微、庸、卢、彭、鬼方等,他们可能被别的族体所完全同化而不再见于记载,这也从侧面说明,他们本身的落后,造成了自身特征的完全丧失而被别的民族所同化。这种同化,当时大多是在兼并战争下进行的。楚国在战国期间的竞争中,曾兼并五十多个小国,其中就有群舒、淮夷、东夷、百濮、滇、邓、英、夔、六蓼、庸、陈、蔡、杞、莒、越等;而晋国则兼并了赤狄的东山皋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驿辰、白狄的肥、彭、鼓以及陆浑之戎、伊洛之戎等。这众多族体中的一些族体,后来就消失在历史的竞争之中。

赤狄的东山皋落氏在被晋国吞并后,其族人省笔简改为洛氏,逐渐融合到晋国民众之中。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浑部破洛那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汉末三国、晋朝时期,五胡十六国中的北方鲜卑族有吐谷浑部,又称吐浑、退浑,是中国西北的古代民族之一。吐谷浑部原为鲜卑族慕容部的一支,先祖游牧于徒河青山(今辽宁义县)。公元三世纪末至四世纪初,即晋太康四年至十年(公元283~289年)左右,鲜卑单于涉归庶长子吐谷浑,因与以母贵继单于位的嫡弟若洛廆(即慕容廆,又作弈洛瓌)不和以及开拓新牧场的需要,率所部一千七百户从辽东慕容鲜卑群落中分离出来,西迁到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地区。

西晋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左右,吐谷浑部又从阴山南下,经河套南,度陇山,至陇西之地枹罕(今甘肃临夏)西北一带。以此为抿点,子孙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统治了今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北和青海省等地的氏、羌等族,并分衍有数个分支,其中就有破洛那氏部落,居于破洛那(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破洛那氏部落族人后来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全民汉化政策推动下,汉化改为洛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拓拔部的分支柔然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柔然统治者的世袭贵族而言,无疑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柔然一个归附北魏的首领阿那瓌曾对北魏孝明帝元诩说:“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元诩回答:“朕已具之!”以表示认可。故而,有的史书直称柔然可汗郁久闾社仑为鲜卑社仑或河西鲜卑社仑,说明柔然、拓跋、秃发均有一个共同祖源,皆由鲜卑与匈奴融合而成。

柔然中的乌洛侯氏、乌洛兰氏,在北魏政权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之后,亦改汉字单姓有乌氏、洛氏、侯氏、兰氏者。

二迁徙分布:

洛氏族人现在主要分布于广东地区。

三、历史名人

洛 宣:明代人,官至贵州都指挥使。正统年间参与征讨麓川,攻鬼哭山,力战而亡。

洛 忠:明代人,幼时丧父,对母亲极孝顺,才智出众,勇力过人,官至清浪参将,保全安南一带平安。以孝友知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洛下闳:字长公,西汉阆中(四川省)人。民间天文学家,他制做了一个圆球形状的浑天仪(又称圆仪),用来演示天象。洛下闳的浑天仪尽管还很简单,但它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浑天仪。据说,浑天仪刚做好那会儿,许多人都不相信它能有什么用处,然而,当洛下闳把浑天仪放在地下室里演示的时候,人们都惊奇地发现,这浑天仪上标示的星宿,跟实际天象相吻合。于是,洛下闳名声大振,浑天仪也广为人知。洛下闳的浑天仪,还比西方天文学家太谷氏的同样发明要早三百年。太初元年(公元前l04年),洛下闳与唐都、司马迁、鲜于妄人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洛下闳的成绩是阐明“浑天说”,将“四分法”的《颛顼历》改造为《太初历》的“八十一分法”。一年分四季,二十四节气,正月初一为始,腊月三十为终。这种纪年方法最早始于西汉《太初历》,从此,中国人才得享“只看日历不看天”不误农时五谷丰登的便宜。修订这部历法的就是洛下闳。洛下闳出生在阆中,他弃绝荣华,耗尽一生研究天象。在洛下闳之后,阆中又相继诞生了一系列著名的天文学家,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四、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

凉 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 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

瓜 州:原安西县,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西部浩瀚的戈壁滩上,东邻玉门,西连敦煌,南望祁连,北枕大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安西,是取“国家统一,西方安定”之意,古称瓜州。夏、商、周时为羌戎地,秦时大月氏居之。

============================================================

洛姓宗祠通用对联

〖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忠诚战死;

孝友留旌。

——佚名撰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人洛宣,正统年间参与征讨麓川,攻鬼哭山,力战而亡。下联典指明代人洛忠,幼时丧父,对母亲极孝顺,才智出众,勇力过人,官至清浪参将,保全安南一带平安。以孝友知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太初著历;

孝友留旌。

——佚名撰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洛下闳,改颛顼历,作《太初历》。下联典指明·洛忠,因孝友闻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

洛姓典故、趣事

〖洛神的传说〗

在洛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为黄河一大支流)两岸,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洛河女神宓妃(又称洛妃、洛嫔)的故事。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那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当中,并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

这天,大伙儿劳动之余,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优美动听的乐曲来。不巧,这悠扬的琴声被黄河里的河伯听到,这个浪荡公子便潜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河伯化成一条白龙,在洛河里掀起轩然 ,吞没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宫,终日郁郁寡欢,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这时,后羿来到了宓妃的身边。后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个天帝的儿子,便与妻子一同贬到人间,后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药,一人返回天宫,便只剩后羿独自留在人间。

后羿听说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气愤,将宓妃解救出深宫,回到有洛氏中间,并与宓妃产生了爱情。那河伯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听说了后羿宓妃之间的恋情,更是恼羞成怒。他化作一条白龙潜入洛河,吞噬了许多田地、村庄和牲畜,后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仓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对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儿去告状。天帝早就知道了所发生的一切,并不向着河伯说话,河伯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与宓妃的事了。

从此,后羿与宓妃这对情侣便在洛阳居住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后来,为表彰他们,天帝还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洛河两岸的人于是在老城东关兴建了座宏伟的“洛神庙”。洛神宓妃的故事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叶赫纳兰氏族谱,(清)常英辑,兴泰,玄孙祥安多次修编,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木刻活字印本,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那兴泰初修序,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那兴泰二修序,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那兴泰三修序和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那祥安四修序。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沈阳市满族文化研究中心。

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清)额腾额,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沈阳市满族文化研究中心。

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二十二卷,(清)叶赫纳兰·额腾额辑,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沈阳市满族文化研究中心。

叶赫那拉族氏谱,(清)祥安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沈阳市满族文化研究中心。

全国正白旗满洲叶赫那拉氏宗谱,(清)祟秀纂,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沈阳市满族文化研究中心。

那拉氏宗谱,(清)延升编,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满蒙旗姓叶赫那拉氏宗谱,(民国)庚延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沈阳市满族文化研究中心。

那氏族谱,(民国)那寿山主持修谱,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那家。

辽宁凤城那氏家谱一卷,(民国)那寿山纂,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凤城县档案馆。

四川省那氏族谱一卷,民国那兆甫撰,1930年手抄本,现被绵阳市科技局那顺贵个人收藏。

提[提,读音作读dī(ㄉㄧ),不可读作tí(ㄊㄧ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勇士提弥明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提弥明去世后,其后裔念其忠义,便将全族人等的姓氏均改为“提”,称提氏,但读音作读dī(ㄉㄧ)。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族挛提氏大单于冒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汉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说匈奴人有名无姓,而在史籍《汉书·匈奴传》中却又说单于姓挛提氏,为古匈奴族的王族姓氏。本书认为,“挛提氏”原非匈奴姓氏,应为部族或氏族名称,后来仿学汉制,遂以部族名称为氏。

自冒顿单于开始,匈奴的单于一般都是由挛提氏担任的,近似于汉王朝的世袭制,不过其不一定是父死子继,经常是兄终弟及。挛提氏一族在匈奴最为贵重,其次是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大贵姓,常与单于婚姻,例如在汉王朝的和亲政策实施后,王昭君一个女儿就叫须卜居次云。

在匈奴族被汉武帝击溃后,挛提氏族人有逐渐融合于汉族中者,有人以原部族名称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汉朝时期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姒姓,出自汉朝时期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

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氏。

到了汉朝时期,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到了公元192年(一说为公元137年),东汉朝象林邑(象林县,一称林邑)功曹区连之子区逵(一作区达,自称释利摩罗),杀了县令,自号为王,始建占城国。占城国王自己独揽大权,区逵及其后历代君主,一直力图向北扩张,经常与当时统治越南北部的中国封建王朝发生频繁的战争,但也向中国 朝贡,以进行贸易。公元十~十三世纪,占城国成为越南封建统治者扩张的主要对象。

明洪武三十五年(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安南国(今越南)夺取了占城国的占洞、古垒两州,把越南领土推进到今广南、广义地区。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安南国后黎朝的黎圣宗率军亲征占城国,攻陷首都,“生擒”了占城国王区茶全,设置了交南州(广南道),使越南领土扩张到今归仁一带。

明朝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农历7月,安南国再次攻破占城国的都城,立其国人提婆苔为占城国王,使占城国成为越南的属国。但占城国故王之弟区古来不服,派使臣向明朝 奏称提婆苔为伪王,请求明王朝依正统体制进行干涉。明王朝对占城国王位的继承问题很重视,明宪宗朱见濬(朱见深)与大臣专门就提婆苔是否为伪王,区古来是否是正统继承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诏令抚谕提婆苔,使纳原降国王印,宥其受伪封之罪,仍为头目。

但提婆苔拒不受命,明宪宗遂派大臣给事中李孟旸、行人叶应册封区古来为国王。李孟旸奏说:“占城国险远,安南的军队还在其国内,提婆苔又已经窃据其地,稍或不慎,反损我大明国威。宜令来使传谕区古来,先让他在广东受封,并敕安南悔祸。”明宪宗觉得有理,遂从之。因此,区古来自老挝挈家赴崖州(今海南三亚崖城镇),李孟旸对其竣封后,返回北京。之后,区古来又躬诣阙廷,奏安南国之罪。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明王朝总督宋旻建议传檄安南存亡继绝,迎古来返占城国,明宪宗遂命南京右都御史屠滽至广东,即传檄与安南国,宣示祸福。同时征募健卒二千人,驾海舟二十艘,护送区古来还国。安南国由于不敢与明王朝直接对抗,当屠滽大臣奉特遣来占城国时,因不敢反对,区古来乃得入城,恢复其国王地位。

此后,提婆苔只得下台,但毕竟当过三年国王。其子孙后代虽以为荣,但毕竟已无法在占城国立足,因而纷纷北迁,亦有迁徙入中国者,乃以其名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读音亦作读dī(ㄉㄧ)。

各支始祖:

提 兴:原籍杨州府仪真卫。提兴甚骁勇,曾随明太祖朱元璋灭元朝,定都金陵,以功封武德将军,授河间(今河北沧州河间)、大同、沈阳三卫都指挥使,因而迁居河间,为沧州提氏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吉林省长春市,山东省烟台市提家村、定陶县田集刘庄寨、枣庄市台儿庄区提楼村,河北省廊坊市北旺乡大枣林庄、泊头市双狮赵乡齐埝村、沧州市河间大布村等地,均有提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占城国:印度支那古国,即占婆补罗(补罗,梵语意为城),汉译为占婆、占波。古占城国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王都为因陀罗补罗(今越南茶荞)。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从公元八世纪下半叶至唐朝末期,改称为环王国。五代时期又称占城。据当地发现的国碑铭,其始终自号占婆。占城国为占国人所建。占城国人的语言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占城深受印度文化影响,使用南天竺文字,从印度传入婆罗门教和佛教(后改信奉 教),崇拜湿婆和毗湿奴等神,采用种姓制度。后从中国传入筑城、制造武器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占国出产象牙、犀角、乌木等珍奇异物,其地在当时为中国连接东南亚、西亚等地的海路要冲,主要从事中国与东南亚、印度、西亚的海上中转贸易,获利甚大。占国人多为剽悍的航海者。占国故地原是中国汉朝时期所置日南郡的象林县。公元192年(一说为公元137年),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一作区达,自称释利摩罗)杀了县令,自号为王,始建占城国。占城国王自己独揽大权,区逵及其后历代君主一直力图向北扩张,因此经常与当时统治越南北部的中国封建王朝发生频繁的战争,但也向中国朝廷朝贡,以进行贸易。公元十~十三世纪,占城国成为越南封建统治者扩张的主要对象。公元1402年安南国(越南)夺取了占城国的占洞、古垒两州,把越南领土推进到今广南、广义地区。公元1471年,安南国后黎一朝的黎圣宗黎思诚亲率大军征伐占城国,攻陷首都,生擒占城国国王区茶全,并设置交南州(广南道),使越南领土扩张到今归仁一带。公元1693年,南阮政权的元帅阮有镜领兵大举入侵黎朝,擒占国国王及皇亲大臣,公元1697年,占城国灭亡。

四历史名人:

提 索:(生卒年待考),安南郡人(今越南归仁)。著名元朝安南土司。

据史籍《招捕总录·元·佚名》记载: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农历1月,云南罗匐甸官禾者阿禾必绍降归元朝军队。农历10月,云南省调蒙古爨僰诸军,征讨白衣和泥一百九寨,土官匍思叛溪七溪等投降,元 得户四万。

之后,元军又攻金齿落落、广甸、瑶甸,元军杀掠甚多。又攻斜乌蒙秃老蛮、高州筠连等州十九处。乌蒙阿谋归旧侵藤串县地。是月,与安南邻者七十城门、国主答公,遣其人名摩耳者来乞降,后又有提吕、提邦两部族来降。

当时发生饥荒,云南行省发廪赈之。不久,提吕之子提达量,为提索所擒,云南行省给榜招提索,及使释放提达量,提索听命。

提 桥:(生卒年待考),河北河间人。著名清朝大臣。

明朝天启年间进士,进入清朝后,曾出任刑部侍郎。

呼[呼、嘑,读音作hū(ㄏㄨ)]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代匈奴族呼衍儿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在史籍《汉书》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

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称为姓氏,称呼衍儿氏,为古代匈奴族四大贵族姓氏呼延儿氏、卜氏、兰氏、乔氏之一。从东汉末期及魏、晋、南北朝、唐、宋朝时期逐渐迁入中原后,随汉族习惯,改为汉字复姓呼延氏。

后匈奴呼延氏族人因避封建王朝之祸难,逃迁到陕西地区(一说逃往北国投亲避难),省文简化为单姓呼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呼衍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汉书》的记载,呼延为古代鲜卑族姓氏之一,按唐朝学者颜师古的注释,即今天所称的呼延氏。后鲜卑呼延氏族人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呼氏者。

呼延氏有部分族人融于 民族,故 中亦有呼氏,主要分布在宁夏 自治区。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代女真族呼伦觉罗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呼伦觉罗氏,满语为Hulegiolo Hala。呼伦,满语为“十小斗粮”之意,是善于务农的觉罗。世居黑龙江、叶赫(今吉林梨树)、辉发(今吉林辉南)等地,后改汉字单姓为呼氏、赵氏。

②满族瑚呼氏,满语为Huhu Hala,瑚呼满语为“酒麴”之意,世居虎尔哈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后改汉字单姓为呼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古代达斡尔族达呼哩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达呼哩氏,世居黑龙江地区,后有满族亦用其姓氏,后改汉字单姓为呼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记载:

①蒙古族呼吉雅氏,蒙语为“儿子的命运”之意,其汉姓有为呼氏者。

②蒙古族呼克苏勒氏,蒙语为“祭祀司仪”之意,其汉姓有为呼氏、傅氏者。

③蒙古族呼勒都氏,蒙语为“冻”之意,据说是奥矣·毛都氏的一个分支,其汉姓有为呼氏、傅氏者。

④蒙古族呼和淖如得氏,蒙语为“青色的湖”之意,其汉姓有为呼氏、何氏、和氏者。

⑤蒙古族呼和绍布氏,蒙语为“青色的大鸟”之意,其汉姓有为呼氏、和氏、傅氏者。

⑥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蒙语为“冰雪中的雄鹰”之意,其汉姓有为呼氏、胡氏、董氏者。

⑦蒙古族呼热特氏,亦称呼热图氏,蒙语为“长寿”之意,其汉姓有为呼氏、袁氏者。

呼延复姓的族人多在山西,不过,其中有一支迁到陕西后改姓单字“呼”氏。呼氏有部分族人后来在元朝初期融于 民族,故 中亦有呼氏,主要分布在宁夏 自治区。

二传说中呼家将家族名单和辈份排名:

呼家男将:

第一代:太保呼延晏(前赵名臣大将军)、呼延谟(前赵名臣镇东将军)。

第二代:呼延谟之子:靠山侯呼延寿廷(呼延琮呼延凤(后周时为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廷)、呼延凤英(呼延兰玉)(女)(评书戏文中《下河东》《河东刺驾》《斩呼延寿廷》《大战白龙》《白龙关》《龙虎斗》《下河东》《边塞诗》呼延赞父亲和姑姑)。

第三代:呼延寿廷之子:铁鞭王靠山王呼延赞、呼延云(呼延秀英)(女)(评书戏文中《白龙关》《龙虎斗》《下河东》《边塞诗》呼延赞之姐)、呼延蓉(女)(评书戏文中《真假八王》呼延赞之妹)。

第四代:铁鞭王靠山王呼延赞之子:靠山王敬山王双王呼延丕显(呼必显呼延显)、呼延丕达(呼必达呼延达呼延丕嗼)、呼延赤金(女)。

第五代:靠山王敬山王双王呼延丕显之子: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

第六代:

⑴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之子:忠孝王呼延庆、镇殿王呼延平、呼延登、呼延唤、呼延昭、呼延凯、呼延广、呼延寿、呼延威(后宋慈云走国全传里呼验庆的儿子)、呼延碧桃(女)、呼延梅仙(女)、呼延瑞珠(女)、呼延采鸾(女);

⑵忠勇王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子:仁义王呼延明、呼延亮、呼延豹、呼延龙、定疆侯呼延兆。

第七代:

⑴忠孝王呼延庆之子:呼延云龙、震京虎呼延云飞、呼延云威;

⑵定疆侯呼延兆之子:金锤小将呼延云灵。

第八代:震京虎呼延云飞之子:忠孝王双锤将呼延豹。

第九代:忠孝王双锤将呼延豹之子:呼延飞龙。

第十代:

⑴呼延飞龙之子:呼延启鹏;

⑵呼延灼。

第十一代:呼延灼之子:呼延钰、呼延玉英(女)。

呼家女将:

第一代:

⑴呼延晏之妻:刘缕红;

⑵呼延谟之妻:沈心玉。

第二代:

⑴呼延寿廷之妻:施兰英(罗兰英、刘兰英、骆兰英、刘兰英)。

(2)其他:呼延凤英。

第三代:

⑴双鞭王靠山王呼延赞之妻:老阴五女之一安乐侯马秀英(马太君金头马氏);

⑵其他:呼延云、呼延蓉。

第四代:

⑴靠山王敬山王双王呼延丕显之妻:杨延琼;

⑵其他:呼延赤金。

第五代:

⑴忠孝侯呼延守用之妻:王金莲、崔玉容、铁叶梅、赵凤奴、平西侯肖赛红、马花蕊(花花公主);

⑵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妻:齐美容、齐月娥、肖玉镜。

第六代:

⑴忠孝王呼延庆之妻:芦凤英、祝素娟、刘定金、梁胜金、鲍赛金、张金定、花瑞莲、柳迎烟、翠桃姐、苗凤英、童凤英;

⑵镇殿王呼延平之妻:邓玉红;

⑶呼延寿之妻:仙山金龙;

⑷仁义王呼延明之妻:刘玉萍、铁金娥;

⑸呼延豹之妻:仙山迎凤;

⑹呼延龙之妻:赵文姬;

⑺定疆侯呼延兆之妻:侬赛花;

⑻其他:呼延碧桃、呼延梅仙、呼延瑞珠、呼延采鸾;

第七代:呼延云飞之妻:魏金红。

第八代:呼延灼之妻:薛恭茹。

第九代:其他:呼延玉英。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 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时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大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另外,蒙古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后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新蔡郡:原为周朝时期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50~306年)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北齐时期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朝的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初名赵匡义,后改赵光义,即位后改赵炅)太平兴国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2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四名人

呼中汉:(公元1936~今),河北大名人。著名民间文艺家。

1954年毕业于大名师范学校。1956年加入中国 。

196O年后历任邯郸地区戏研室、剧本创作室、平调落子剧团编剧、群艺馆股长。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编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邯郸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主编过《邯郸文艺》、《邯郸民间文学》等刊物,发表评论,演唱、故事、纪实文学、文艺史料等文章三百多篇百余万字。合编《邯郸民间故事卷》、《赵谚》、《领袖莅临邯郸纪实》等书。

1988年获河北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长城杯”二等奖等奖励。

呼所义:(公元1939~今),陕西延长人。著名地方会计师。

1988年毕业于北京财贸金融函授学院。现任延长县粮食经营结算中心主任。延安珠算协会理事。陕西省先进会计工作者。

1987年开始讲授《珠算技术》课,先后培训在职会计和在校学生近二百名;1990年编著《珠算速算技术》一书,两次印刷,在全国发行七万余册,1996年任《会计大辞海》百名作者之一。

1992~1996年为国家创收税利一百误事万元。1988年财政部颁发了荣誉证书;多次受到县级奖励。

1998年香港中国国际交流版社颁发了“中国优秀财务专家”荣誉证书。

1999年5月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世纪梦》首发式代表会议。国务院体改办、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授予“走向新世纪百佳改革模范新闻人物,颁发了铜牌证书。

主编《珠算速算技术》,参纂有《会计大辞海》。

呼玉田:(公元1943~今),河北秦皇岛人。著名烧伤整形专家。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在烧伤整形专业三十年来,共发表论文三十七篇。其中国家级三篇,其年均为省级(大部分),市级五篇,国家级会议交流九篇,包括较早在国内使用国产W2-O2型高压注射治疗面颈部增生性疤痕,此为世界性治疗难题及五瓣法与深筋膜皮瓣整形手术,应用异体皮覆盖自体皮浆或微粒皮修复特大面积烧伤创面。

本人多次入选中华名医大辞典等书籍。

呼振辉:(公元1945~今),陕西清涧人。著名中医专家。

陕西省清涧县中医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1965年毕业于清涧县中医班,1980年又在榆林地区中医提高班(大专班)脱产学习二年毕业,现任清涧县中医医院院长、中医副主任医师,兼任清涧县中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第一届中医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文献研究编辑委员会中医典籍编辑部特约编辑。

从事中医工作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基层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治疗经验,特别擅长中医妇科、男性病、中风病和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并对这些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

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妇科系列临床验方,有通乳消痈汤、清胎方、平逆降冲汤等六个验方被收编入《陕西验方新编》、陕西省中医管理局发了献方证书,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发挥》一书编委,并为该书撰写了“热入血室”一节,曾被辑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中华人物大典》、《各地名医》陕西分册等多种辞书。

呼俊哲:(公元1950~今),助理工程师。著名《易经》爱好者。

八年前,偶然看到了一本由英国人撰写的书《易经——第一号成功预测》,阅后深为祖国传统文化中的这支瑰宝感到骄傲,也为这个外国人能涉足研究《易经》感到惊奇。由此想到,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竟然不知道《易经》的历史价值和它蕴涵着的博大精深哲理,实在是愧对我们的祖先了。从此以后,他便选上了对《易经》的学习和研究。

在业余时间陆续翻阅了《白话易经》、《河治精蕴》、《梅花易数》等一系列专著。通过学习,初步对《周易》这门古老的文化,在象数理占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辉[辉,读音作huī(ㄏㄨㄟ)]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伯夷之裔孙孙许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炎帝后裔伯夷有裔孙许辉,其世系为:伯夷→伯常→仲右→叔真→许由→许楗→许辉→伯益。

许辉本人无甚名史,但他的儿子伯益却是名称史记的人物。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系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舜时,伯益与大禹同朝为官,因善于狩猎与畜牧,被佥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由于他在长期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鸟兽语言和习性,鸟兽多被其驯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绩卓著,又始食于嬴,被舜赐姓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并赐给其封土。大禹继承舜的王位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

当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据史料记载,大禹曾有意禅位于伯益,但因禅让制度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而未能实现,大禹之子启夺取继承权。从此,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禅让制度亦被世袭制取代。

许辉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许氏、辉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戎族炎辉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西周初期的西戎,传说是炎帝的后裔,姜姓。先秦时期居于中国西部,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夏朝时其称昆仑、析支、渠搜,商朝时期称昆夷、氐羌,周朝时称众戎、氐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及附近西南一带地区。

春秋战国以后,西戎民族分别向西面和南面迁徙,进入现时新疆、 和西南一带,演变成为今日中国西北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其中有炎辉氏部族曾迁入今云南保山地区,成为彝族先民之一,有以炎辉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炎氏、辉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 ,出自古代西域大食回辉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杭郡重修礼拜寺记》中记载:“回辉氏出自西域,来居中夏,所至则建寺。凡七日成会集焉。斋洁身心。从其师满剌焚香面西礼拜,告天祝圣,以伸臣子之敬……”

大食,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中国唐、宋时期对 人、 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 的泛称。早自7世纪中叶起,唐朝文献已将 人称为多食、多氏、大寔;公元十世纪中叶以后的宋朝文献中多作“大食”。

哈里发帝国的向东扩张,使伊朗、中亚地区讲伊朗语的人逐渐改奉 教。讲伊朗语的 也被视为 人,并被某些相邻的民族称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义随之扩大。

人的大食帝国与中国的唐王朝大致建立于同时,两国人民都创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从公元七世纪后半期起,交往日益频繁。在唐朝时期的西域,唐、吐蕃、突骑施与大食之间,屡次发生错综复杂的冲突。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朝将领高仙芝对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用兵。石国乞援于大食,大食派吉雅德·本·萨利赫东来,高仙芝败于萨利赫。这次战役,大食兵掳走大量中国俘虏,其中有织匠、金银匠、画匠等,中国多种工艺技术因而西传,其中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发生深远影响的是中国造纸技术通过这些被俘工匠而广泛传播于西方。俘虏中的杜环旅居西域长达十二年,归国后写出《经行记》一书。

唐末到宋初,大食商旅行人大量聚居于广州(今广东广州)、泉州(今福建泉州)、洪州(今江西南昌)、扬州等地,多者达数万人,均以大食之名见称于汉籍。大食商人都是 教徒,随着他们的经商活动, 教也从大食传到了唐朝。泉州有北宋时期建立的中国最早的 艾苏哈卜 寺,简称 寺,又名清净寺,城外有宋、元以来大食人的墓石群,称圣湖。南宋时期学者周去非撰《岭外代答》,收录了有关波斯、 等地记载多条,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对大食情况的了解。宋理宗时赵汝适所撰《诸蕃志》,增补了周去非所书之中的不足。

和中国不断了解大食的情况一样,大食也对中国情况有着日益具体的了解。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公元851年), 商人苏莱曼写下了东来中国的行记,此书被纳入阿卜·札伊德撰写的《中国印度行记》之中。苏莱曼和札伊德对中国典章制度、工艺制品有生动描述。此外,许多 地理学家留下了大食方面关于中国的珍贵记载。

宋理宗赵昀开庆元年(大蒙古国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奉蒙古国蒙哥之命而西使的常德的行记,亦即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经刘郁记录而成的《西使记》提及“天房”,这是汉籍直接记载麦加城之始。此后汉籍更多使用“天方”一词指 本部。随着人们认识到 人、波斯人、 三者的区别,大食的涵义开始受到限制,逐渐专指伊朗东北部的 居民,是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族名来源。

辉氏即源出西域古大食地区(今伊朗),明朝时期进入中原地区,宣传 教,并在杭郡(今浙江杭州)建立了 寺(礼拜寺)。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代女真族辉发部,属于以部落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辉和氏,亦称惠和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族回特氏,以部为氏,世居乌拉、尼马察、辉发、长白山、富尔坚哈达,后改汉姓为辉氏、何氏、惠氏。

②满族辉罗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族会兰氏,以姓为氏。在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主要是辑录八旗姓氏之原籍地、族人官阶与勋绩,及他们的归顺时间等,其中记载有:“辉罗,来源于金代女真会兰氏”。辉罗氏满语为Huilo Hala,世居乌拉、松花江,后冠汉姓为辉氏、何氏。

③满族辉发那拉氏,据曾任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容龄所著《清宫琐记》中记载:“慈禧的祖上原姓辉发那拉氏,明万历年间辉发国灭亡,慈禧元祖巴尔扈逃亡叶赫国,就改姓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为满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属于满族八大氏族之一,其原姓满语为Huifonara Hala,原居辉发(今吉林辉南)、吉林伊通河流域,辉发国灭亡后,有迁叶赫地区(今吉林梨树)改入叶赫部者,称叶赫那拉氏;有仍为辉发那拉氏者,在清朝中期有入云南凤庆地区,后冠汉姓为辉氏、何氏、范氏等。

如今东北、河北、北京、山东等地的辉氏大多为满族,尽管有些辉氏族人已经改民族为汉族或其他民族,但各家族内部都相传自己为满族后裔。

二郡望: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

郎姓家谱

全国郎氏图谱不分卷,(清)图尔泰创修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清)郎大全、衣隆阿制,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