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姓的起源,最好出处是文言文的,带不带译文无所谓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韩姓的起源,最好出处是文言文的,带不带译文无所谓,第1张

韩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 音 谢 )继位后,称为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於韩原 ( 陕西韩城 ),其后逐有韩氏。

二 ; 以国为氏。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於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 ( 今河南新郑县 )。前 230 年,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

三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后改为汉字单姓「韩」氏。

家族名人

韩非 (?~前234)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於黄老,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与李斯同受业於荀卿。曾以书谏韩王而不见用,於是发愤著书五十余篇,号为韩非子。文章峻严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后秦王攻韩,韩王遣非使秦,为李斯所谮,下狱而死。

韩信 (?~前196)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韩愈 (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諡文,宋代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世称为「韩昌黎」。门人编次其诗文为昌黎先生集。

韩湘子 唐朝韩愈的侄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世传其学道成仙,为八仙之一。尝於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之四。或称为「韩湘」。

韩世忠 (1089~1151)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时,平苗傅、刘正彦之乱,破金兀术於黄天荡,名重当时,称为中兴第一功臣。后以秦桧主和,罢其兵柄,乃口不谈兵,隐居西湖,自号清凉居士。卒諡忠武,孝宗追封蕲王。

韩侂胄 (1151~1207)字节夫,宋安阳人,韩琦的曾孙。宁宗时专权十余年,官至平章军国事。专横恣肆,斥理学为伪学,使朱熹等人均获罪。后欲立功以自固,乃北伐金人,终兵败被斩首。

地望分布:江西豫章郡。

韩姓起源参考之二

韩氏源出姬姓,系以国为氏。考其起源,支脉较多,主要有四支,而根在河南的就占两支。其一是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公元前230年亡于秦国,原韩国王族以国名“韩”为姓氏。据《元和姓纂》载:“韩出自唐叔虞之后,晋穆侯子成师生万,食采于韩,因以命氏,代为晋卿,曾孙厥生起,起生须,须生不信,元孙景侯分晋为诸侯,八代至王安,为秦所灭,复以国为氏。”也就是说,西周建国初期,为了巩固其统治,大封诸侯,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封本族姬姓国53个。被封诸侯有权封其下属为卿大夫,并授予土地和奴隶,这种封地叫“采邑”。姬姓同族曲沃桓叔之子万,在晋国(武王之子叔虞的封国)做官,食邑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县西南),是为武子。武子的曾孙名厥,以封邑命氏,其后在晋国一直被列为公卿。战国初年,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韩景侯时自山西迁都于阳翟(河南禹州),至韩哀候时又迁都新郑,历经八代,被秦灭。此后,其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韩。其二,少数民族三字姓改为韩姓。《魏书·官氏志》载: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为单姓韩氏。因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系迁都洛阳后所为,故这一支韩姓也出自河南。

韩姓望出颍川(今河南许昌一带)。西汉末年,韩骞避王莽乱而移居南阳,故有颍川、南阳二郡望。《元和姓纂》云:“襄王孙、汉韩王信,信生襄城侯婴、弓高侯颓当。颓当孙龙额侯譊、案道侯说。说曾孙大司马(按此脱名)裔孙后汉司空稜,晋太常卿伯。”颖川长社县:汉御史大夫韩安国与稜并颍川人。南阳堵县:颓当元孙骞,避王莽乱,因居之。魏司徒、甫阳恭候暨六代孙延之,晋末从司马休之奔姚兴、又奔后魏、封鲁侯。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载,韩王信先入匈奴,后因封地又迁襄城;王莽乱中,韩姓有一支在南阳隐避,还有迁河东、平淳、常州者。世居颍川的韩姓在唐代有迁往陇西、安定等地者。后魏有常山太守、武安成侯耆迁居九门,其子韩茂为尚书令、征南大将军。茂之次子韩均为定州刺史、安定康公。生晙,为雅州都督,其于韩仁泰为曹州司马。仁泰生睿,为桂州长史。睿生七子:晋卿,同州司法参军;季卿,义王府胄曹参军;子卿,陕州功曹将军;仲卿,秘书郎;云卿,礼部郎中;绅卿,京兆府司录;升卿,易州司法参军。其四子仲卿生韩愈。河南孟县《韩文公家谱》载:“自周成王九年封叔虞于唐,为韩氏始祖,四十六世传至我文公(韩愈),世居覃怀。公二十四代嫡孙玉珍公之胞弟玉玺公迁宜(阳)、迁嵩(县)。”继而发展到偃师大口韩村、武涉余会村、济源、伊川、巩县及河北昌黎、盐山、海兴等地。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代,河南韩姓有一些人迁入福建,此后又有人迁入台湾。据《信阳地区志》载,唐代自固始入闽者共有27姓,韩姓是其中之一。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军官有史书记载者有韩器、韩求、韩尧。唐昭宗时,固始人王审知任福州节度使,因中原战乱,韩姓也有入闽避难者。除此之外,东北辽宁有不少韩姓迁入朝鲜。

综上所述,韩姓源远流长,遍及全国各地。据有关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韩姓在全国大姓中居于第25位。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各省,乃至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中的韩姓,其根多在河南。

韩姓起源参考之三

中国的姓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里面则包含着很多动听的故事,比如,每个姓氏里面都有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名垂青史。

  中国的韩姓和其它许多姓氏一样,其姓氏的来源和出处并不是单一的,据记载,韩姓子孙是周朝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大约在3000多年前,由于周成王的一句戏言,最后不得不封其弟叔虞为诸侯,叔虞的后人万因功被封于韩原,也就是现在的陕西韩城县,从此他的族人便以封地的名为姓而姓了韩;另据《左传疏》记载,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在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从此韩国的子民便以国为姓了;另外,在后魏时还有大汗氏改姓韩;还有学者认为:韩姓有黄帝之孙韩流的后人,据说尧时的韩终就是韩流的子孙,如果该说法确实如此,则韩姓的起源就更加久远了。

 淮安市钦工镇韩庄村干部韩品模:我们这里为什么叫韩庄村呢?就是老祖宗韩谨从入淮安以后,这里姓韩的比较多,现在我们村一共有2500多口人,姓韩的大约近两千人,我们通过调查、了解、根据多少资料的考核,恰恰我们这边是从陕西韩城那个地方迁过来的,我们知道,这个国内外特别是海外,还有不少家里人呢:“美国的、台湾的、朝鲜的、日本的都有,并跟我们不断的有书信往来,他们还经常回来看看。”

  在我国历史上,韩姓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如法家创始人韩非,唐朝文学家韩愈,而足智多谋,用兵如神,且多多益善的淮阴侯韩信以及他和漂母的故事,则更为广大民众所熟知。

  淮安市政协副主席金志庚:为什么韩信这位一代英豪会接受一个普通的漂母的馈赠呢?有一个淮阴侯庙记里边曾经有一段表述。他说的是韩信抱王霸之大略,英雄之壮图,所以才能够受馈于漂母,忍耻于胯下。公元前二百零六年,韩信凭着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第二年他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下关中,定三秦,然后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在垓下会战的时候,他运用十面埋伏之计,打败了霸王项羽,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后来历史上把他和张良,萧何并称为兴汉三杰。

  但韩信这位足智多谋的大将军最终被吕后所杀。早期的韩姓人氏生活在陕西、山西、河南、江苏等地,以后逐渐向闽粤及沿海一带发展。

  淮安市政协副主席金志庚:大约在宋朝年间,居住在中原一带的韩氏族人开始向福建和广东等沿海一带迁移。那么根据文献记载,韩姓的族人。由闽粤向台湾迁移大约在清康熙年间。

  如今,韩姓在台湾100个大姓中位居第91位,而起源中国的韩姓子孙在海外的华人已不计其数。

韩姓起源参考之四

韩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五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八十六。韩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的后裔周武王姬发,在灭商建周以后,封自己的儿子叔虞在唐,建立了晋国,叔虞的后代,有一个叫“万”的,被封在韩,他的后代,建立了韩国。后来,韩国被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韩。 发展和演变:韩姓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改姓。比如说,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把鲜卑族的三字姓出大汗改为韩姓。秦汉时期,韩姓已经在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等地发展,唐朝时,河南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成为第一个入广东的韩姓人。唐代末年,韩姓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进入台湾。韩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川,南阳,淮阴,成安,杜陵,河内,平阳,宜阳,阳翟等。

权威解答

历史的第一个姓韩的人,也就是普天之下韩姓的第一代先祖,就是春秋时晋国宰相,军政首脑~韩厥!其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大国总理,三军总司令兼司法部,监察部,公安部,最高检,最高法及中纪委的最高联合总负责人!!!是当时具有朴素民本思想的一代名相!!!

专业解答

为什么是韩厥而不是其他人呢?其实,笔者只要稍加分析,你就可以明白:

1-韩流,显然不是韩姓第一人!首先,他的子孙没有姓韩的,颛顼帝仍然姓姬姓,而颛顼的子孙是李姓,赵姓等等众多姓氏,并没有韩姓;其次,韩流只是一个名字而以,准确的说应该叫姬韩流,而他的儿子就是姬颛顼;再次,韩流只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且人首兽身,存不存在尚且两说,后世之说又从何谈起??

2-韩终,上古仙人韩终,首先,他是个神仙,神仙能结婚吗?另外,历史记载韩终举家迁往东国(即当今韩国),朝鲜历史上的檀君原型很可能就是韩终,也就是说,韩终在中原根本没有子孙存在,他的子孙很可能就是当今的三韩子民,和广大华夏韩氏没有任何关系,说白了,韩终就是一个神话中的人物,存不存在尚且两说,即便是他存在,那么他在中原也没有后世子孙!所以,韩终可排除。

3-韩浞,历史中的颇具争议性的人物,当然,成者为王败者寇,他好坏咱先暂且两说,当年少康复国,韩浞战败被杀,历史清清楚楚记载了其“子孙皆殁”,什么意思?也就是他的子孙全被夏朝杀光,根本没有后人传世所以,韩浞也肯定被排除!

4-周武王次子,西周韩国宗室;此韩国是出自周王室的一个小支系,立国三百年后被春秋晋国所灭,之后关于这个国家的一切历史便再无记载,另外因为王室姓姬,至于王室后人是否姓韩很难考证,关键是当今韩氏的任何一家的家谱中都没有此韩国的记载,言外之意,它与当今韩姓是远亲(都是周王族分支),却没有任何血缘传承上的关系!可排除!

5-韩万韩万,是韩姓历史中的重要节点性人物,虽然许多家谱将他追尊为韩姓的第一代先祖,而他本身也是韩国(邑国-封邑之国,子级,晋之属国)的开国之君,但是,当时韩万仍然姓姬,是晋武公的亲叔父,是宗室重臣,韩只是他的封地,并不是他的姓氏;且传数代之后,由于晋国宗室内乱,新继位的国君大力打压清除宗室,姬万子孙到简这一代已完全被边缘化,封地尽失,完全没落,简也英年早逝,要不然,简的儿子厥也不用从小寄养在赵氏家中了因此,韩万一直到韩简,其实际的名字只是姬万,姬简而以!

6-韩虔,是战国韩国的正试开国之君,但,韩虔却绝对不是韩姓的第一代先祖!韩姓词条显然是错误的,此条只是上百个韩姓词条版本中的最后更新的一个,由级别较多的网民编写,错误很多,是质量很差的一个版本;韩虔,只是韩厥的子孙,韩国基业的奠定者事实上是由韩厥来完成的,因为,从韩厥开始,靠着个人的不懈奋斗和卓越的才华,韩厥最终奋斗成了晋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丞相,大元帅和大司马,不仅重获封地,而且正试以封地韩为姓,而韩氏也是从韩厥开始,便再也没败落过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韩厥以韩为姓,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先祖,更是为了和旧有的晋国宗室划清界线,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改姓是需要国家认可与认证,尤其韩氏还是晋的旧宗族,但一旦改姓成功之后,便可以避免宗室的屠杀与洗戮,因为,你已经改姓,与宗室已远亲近邻,宗族再内斗,与你也没关系了所以,韩厥是极其明智与睿敏的,做为春秋的一代名相,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韩厥是当之无愧的韩姓第一人,普天之下所有汉族韩姓子孙的第一代先祖!!!

★★★

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

囍♥囍♥囍♥囍♥♥♥囍♥囍♥囍囍♥

王氏家谱字辈

王氏家谱字辈: 1、善庆堂: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

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民国三十二太原堂: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6、民国癸酉年太原堂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 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才,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7、文德堂王氏二房车礁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8、湖南省浏阳王氏凿石支派字: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

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9、湖南省长沙: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

(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名,自十五世国字派起编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传、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10、硕旧: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11、湖南省湘乡牢田王氏原订编派: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续派: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12、湖南省安化王氏旧派语:派、传、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续修新派语: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家、声、传、必、盛,前、武、克、相、绳。

13、安徽省绩溪: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骕,龙、凤、鹿、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14、山西省祁县:元暕:开元时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

(礼部员外郎);景肃,守三郡:终、传、凉、丹、阳、太、守;政:字元之,唐开元二十五年进士,襄邓等州防御史,鄂州采访使,子十;仲舒,字弘中,江南西道观察使。子七,初、哲、贞、宏、泰、复、洄、奉母山西迁安徽宜州船莲塘;宏(迁宣州歙县)。

15、婺源武口王氏:希翔,廷钊、子十八,仁斡、子二:文岳、文庆,文岳,德豪。 16、乐平傅贤:元行 子三:项、顼、债;项 子三:珍、现、琏;珍 子三:臻、安、僖;安 子二:权、植;植 子三:聚、叔虎、袤。

17、江西省乐平流槎:袤 子三:端义、佐才、端虚;佐才 子六:千二、千三、千五、千六、千八、千九……

18、湖北省浠水团溪(团陂):九龄 行千三,字嵩卿,子四:文焕、文炳、文灿、文兴;文兴 子三:安、震、富(富公孙国贤、国贤二子去浙江余姚);安;衡 子:国生;国生 子二 椿、梅;椿 子三:勋、寿、烈;烈 子二:塾、垒;塾 子四:镐、鉴、铭、钰;铭 子二:永松、永裕;永松 子二:朝仪、朝;朝仪 子二:守文、守章;守文;正壹 子二:德弼、德衡;德弼……;佑东(本人佑字辈)堂号“孝义堂”……

19、湖北省浠水团溪王氏文焕公,文炳公2支下辈派:(始祖九龄公起) 九、文、卿、拱、如、仕、大、厚、中、承、希、三、民、宏、兆、博、学、审,祈、祥、应、佑,与、景、同、升,行、善、。

河北省沧州市王氏字谱求个王氏辈份字谱;延玉文书海往后是什么

河南:仁、树、启、金。

文水韩姓。 河北南部:福、德、淑、永、金、文、兆。

河南汝州:“香、风、思、国、文、维、兆、照、宏、玉、松、存、善”。 河南平顶山叶县:“金、荣、思、清、恩、树、德、子、秀、文、同、宗、知、爱、敬、万、代、福、长、春”。

河南洛阳:子、秉、公、维、大、四、思、佳、兆、兴。 河南温县:“广、万、相、克、之、邦、继、永”。

河南禹州:“开、广、同、钦、永、向、佳”。 河南南阳:“永、存、家、发、世、传、祖、德”。

河南南阳南召县:法、志、道、明、德、国、安。听老年人说由山西洪桐县迁来。

河南省新乡市:山、学、保、世、运。 河南洛阳安乐镇:鳯、木、长、奇。

河南周口鹿邑县韩柏腊园村:洪、向、允、大、朋、高、富。 河南安阳高庄乡韩河固村:天、文、金、伯、凤、秀、长、继、越、宏、兴、光。

祖先为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人,韩氏三弟兄之一韩国祥,迁此已五百余年。安阳市区还有一支韩系,为北宋名相韩琦后裔。

河南洛阳偃师:德、维、琦、思、诚、法、可、传。 相传明末清初有山西洪洞迁来。

河南郑州:国、清、林、明、宗、世。 河南:文、道、国、正、天、新、顺、官、清、民、自、安。

祖辈讲来自山东韩垲。 河南郸城双楼韩:同、国、成、风、大、效、和。

河南:明、灯、培、成、守、继、续。听说祖上是山东的,在宋朝时,和乡霸打架不能在那待了,所以跑到河南,出来时弟兄3人,老大是大韩庄,老三是小韩庄。

河南夏邑城西营盘镇东三里许前韩楼:(在1937年吾高族修续家谱时众人议定字辈从十七世记开):善(十七世)、凤、贤、德、宝、守、庆、元、祥、起、道、济、圣、远、绍、显、光、懿(三十四世)。 (承先传后为吾韩氏后裔不乱宗族于公元一九八七年重修我族之谱牒继三七年排行字而修续,经族众协商从三十四世止三十五世记开后续四十世望我韩氏后裔必尊而后用)。

柬(三五世)、旌、昕、杰、俊、迪、匡、赢、魁、骞、勋、巍 、耀、先、宗 、弼、嗣、赓、叶 、繁 、延、长、相、国、志 、昌、茂、孝、义、联、殷、望、尊、家、训、恒、古、万、代、传。 始祖讳玉春在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十里大韩村迁河南夏邑城西营盘镇东三里许前韩楼定居配王氏敕封恭人字一硕公孙三:寿 恒 庸敬公迁时同来德春拟阔一说系胞叔侄堂叔侄或系再远的叔侄说二叔二侄有此二说因无证可考示敢定夺只有山西洪洞查访方可知之。

德春祖迁宁陵东南十八里韩塘定居,子六拟阔祖迁商丘县西三陵台前韩老家定居配王氏子二文思、文明。吾氏三门三县贯系书香一脉即韩氏三县三门各门之族也。

一世祖讳玉春 二世祖讳硕 三世祖讳寿恒 讳庸 讳敬 四世祖讳忠—————十六世。 河北: 河北廊坊:“庭、井、万、丙”。

河北永年:“裕、后、存、忠、孝、承、先、献、佩、居、世、怀、修、道、德、儒、重、读、诗、书”。 河北沧州泊头:“宝、洪、永、炳、成”。

河北省沧州南皮县:万、宝、玉、景。 河北衡水: 东、文、立、宗、首、、清、世、永、克、洪、稀、汝、玉、堂、差、锡、连、自、来、登。

河北省沧州盐山县韩集:从十八世起:立、德、广、景、智、慕、永、宏、茂、林、书、振、秀、维、俊、裕、明、昌、蕴、春、敬、后、传、家、纯 ?。 河北沧州黄骅县吕桥乡王大本庄 :家、承、建、业、传。

河北:永,廷,井,万,丙,祥,文。 河北承德:国 、振 、兴 、华 、盛、长 、宏 、景 、鸣、久 、志 、树 、广 、富、建 、起、百、世、宗。

祖籍山东登州府,清朝末期从山东来河北承德。 河北省秦皇岛:守、士、业。

听祖上说是从山东一个叫三棵大榆树那里搬到河北省秦皇岛的。 河北石家庄:思、勤、朴、凤、化、建、宇、冠、军、心。

籍贯邢台隆尧。根据老辈人讲,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当是有弟兄三个,在这里落户的是老三叫韩国瑞。

河北省清河县:庆,德,培,永,远。龙,光,传,万,春。

1中国历史上的韩国

韩国战国七雄之一

周代诸侯国:韩

国姓:姬姓韩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称王

国都: 1 阳翟 (河南禹州) 2 新郑 (河南新郑)

始封此国者:周威烈王

始祖:韩景侯韩虔 镞

兴亡年代:前403年 至 前230年

灭亡原因:被秦国所灭

史书记载:史记(卷45:韩世家)

韩是古国名,东周战国七雄之一,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中国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中原地区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后的西周时期,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唐,号唐叔,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因在晋水,后改成晋,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韩国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世系列表

下表按《史记·六国年表》订:

韩氏领袖

韩献子韩厥

韩宣子韩起

韩贞子韩须

韩简子韩不信

韩庄子韩庚

韩康子

韩武子韩启章 前424年—前409年 在位16年

韩国君主

韩景侯韩虔 前408年—前400年 在位9年

韩烈侯韩取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又称韩武侯)

韩文侯韩猷 前386年—前377年 在位10年

韩哀侯韩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 在位3年

韩共侯韩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 在位12年(又称韩懿侯或韩庄侯)

韩厘侯韩武 前362年—前333年 在位30年(韩昭侯)

韩威侯韩康 前332年—前312年 在位21年(前323年称王,即韩宣王或韩宣惠王)

韩襄王韩仓 前311年—前296年 在位16年(韩襄哀王或韩悼襄王)

韩厘王韩咎 前295年—前273年 在位23年

韩桓惠王韩然 前272年—前239年 在位34年

韩王安韩安 前238年—前230年 在位9年(韩废王)

2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近,一衣带水,历史文化悠久交流频繁中国历史文

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巨大影响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就与朝鲜陆地相接,海上交通也便执捷,所以有了很多相同的文化习俗历史上,朝鲜可能是高丽王朝的承继者,而古代高丽王朝与中国有很多相通的东西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封建王朝之一,那时起,高丽王朝的政治、经济大部效仿我国唐朝和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官制方面的三省、六尚书、九寺等与我国古代极其相似高丽王朝与我国同期的北宋王朝,有着密切友好的关系两国常派使臣、留学生、商人、僧侣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朝鲜后来分裂成为南朝鲜和北朝鲜,作为韩国的前身南朝鲜自是与高丽王朝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而韩国的祖先从中国那里自然是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韩国字和日本字一样,都效仿了中国方块汉字,有大家一看就认识的汉字,只是用在韩国那里也和日本一样,发音和意思都不同了从中国延承了汉字,再加上他们自创的一些奇怪符号,这样就组成了韩国的语言文字但倘若韩国人因此而主他们就是汉字的创始人,那真的是贻笑大方了,毕竟,中国所有的文字都是方块汉字,没有任何演变,而他们将汉字引用了一小部分过去后,就想凭此说汉字是他们自己发明创造的,那就太没有说服力了最不可思议的是,我国《离骚》作者屈原投江后,引来的粽子传说,自古就经典流传,可见端午节和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可是韩国却成功将端午节申遗成韩国的传统节日,这样的申遗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世界申遗组织根本没有谁去考究在中国,承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家谱一直流传至今,而孔子在中国的后代已经承继到七十几代了可是韩国人却认为孔子是他们的祖先,已经在对孔子学说进行申遗了韩国之所以认定这些是他们的文化,只能说明中国文化对韩国从古时起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潜移默化,让韩国人固执的认为这些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当然,韩国人对孔子的尊重是值得提倡的5月11日,韩国还在首尔举行了祭祀孔子的盛大活动这相比国内,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孔子是被否定的,被贬称为孔老六,谈孔色变的这段历史来说,倒是韩国人更尊重中国文化,只不过是中国文化对他们影响巨大,使得韩国人分不清你我了无论如何,是中国的文化,中国就要让世界明白,那绝对不是其他国家通过申遗而能据为己有的中国之大,中国文化影响之大,要让世界震撼。

3关于韩国的历史

●2005年10月,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韩国江陵胜出。

●2006年10月,韩国首尔大学历史系教授宣称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并建议 恢复汉字申遗。

●2006年10月,韩国在德国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甚至有学者考证出神农氏、西施和李时珍(《本草纲目》)都是韩国人。

●2006年10月,韩国欲将祭孔大典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同年,韩国宣称欲将科举制度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10月,韩国宣称孔子是韩国人。

●2006年10月,韩国宣称要与中国争当“人参宗主国”。

●2007年6月,某韩企业称豆浆是韩国人所发明的。

●2007年8月,一部名为《蚩尤天皇》的韩国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

●2007年10月,韩国学者称中国神话大多起源自韩国,之后有韩国企业称“豆浆是韩国人发明的”在网上引中国网民痛批。

●2008年6月,韩国韩医协会称韩国针灸标准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标准

我做的总结:人家都已经不要脸了我们还管它干嘛

4历史上的韩国是不是属于中国

那得看哪个时候,不过朝鲜在历史上有很多时期,相传在公元前2333年,檀君于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

不过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更没什么文物证明,史学家普遍认为是虚构。正史里,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臣商纣王之兄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联合朝鲜半岛土著建立“箕氏侯国”,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

这个有文字记载。西汉初,燕王卢绾部将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北部自立,史称卫氏朝鲜;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立汉朝辽东四郡,当时的朝鲜北部就是如今的朝鲜,是卫氏朝鲜和汉四郡;南部就是三韩,相当今日的韩国。

5韩国近代历史

2004年,时任汉城市市长的李明博提出把“汉城市”的中文译名改为“首尔”。

随后2005年1月,韩国 通过决议,“汉城”一词不再使用 ,改称“首尔”。 “汉城(SEOUL)”改首尔,准确说是更正错误地名,而不是改名,也不是针对中国,更不存在“脱汉”的问题。

其实 国家更改本国地名本是该国内政,其他国家无权干涉,何况韩国 仅仅把改了几十年地名(长期没有与其韩文对应的法定汉字地名)的城市名正式用汉字命名而已,因为韩国人至今仍习惯沿用汉字起名和使用汉字为城市命名,首尔的韩文地名是韩国地名和自然事物名称中唯一的非汉字式名称来源,也就是说韩国的所有地名中唯有首尔是非汉字式地名。网上以讹传讹造谣说韩国 将汉江改“韩江”纯粹是无稽之谈,无中生有,汉字在韩国至今是非主流的通用辅助文字,韩国人将继续使用汉字为地名选字命名,因为汉字起名是韩国人的历史传统,为非汉字地名选用汉字命名也是韩国的内政和 。

古今中外,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名称变更,是常见的普遍现象,如中国首都曾几次变更名称,直到现代正式定名为北京,国际上此类现象举不胜数,如近年非洲国家扎伊尔改名为民主刚果,俄罗斯圣彼得堡几易城市名称等等,我们 也及时接受新名,而不是继续使用旧称称呼其地,为何? 就是对 国家的尊重。“名从主人”是各国翻译和转写外国人名地名所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外国地名中译通则中明确规定“外国地名的汉字译写,以该国语言的标准音为依据”,又有“以该国官方文字的名称为依据”的明确条例。

汉字在公元前后传播到朝鲜半岛,韩国人民开始使用汉字为韩语地名注音,后来直接使用汉字为城市命名。 历史上的首尔。

也曾几经更名,公元前18年,百济在此修筑“慰礼城”,设为国都,其城池雏形开始发轫。474年,高句丽击退百济,于此地设置“北汉山郡”(注:韩语中Han[译为汉或韩]为大和无限之意)。

668年,新罗打败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北汉山郡改为“汉山州”,随后又直称“汉州”。935年,高丽灭新罗,先是改其为“南京”,后因其汉山之南汉江之北的方位,改称“汉阳”。

1393年,朝鲜王朝决定以此为都,遂大兴土木,用心构建,从此定名为“汉城”(韩语读音Hansung)。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将“汉城”改为“京城”(日语读音Keijo)。

1945年日本投降,朝鲜半岛光复。韩国人民改“京城”为韩语固有语地名“Seo Ul(意为首都)”,虽然口称它为“首府”,却因没有对应汉字,仅用韩文拼写,Seoul遂成了朝鲜半岛唯一没有汉字标记的城市。

从此西方国家用“Seoul”称呼该城市,使用汉字的日本也用非汉字的片假名(日语中用来标记外来语或地名等专有名词的文字)来称呼Seoul,这也是唯一日本非日文汉字标记的韩国地名,而华人世界因Seoul没有对应汉字,故长期使用历史上的旧称“汉城”来标记Seoul。 这个韩语固有地名Seoul,长期成为韩国境内唯一没有法定中文对应名称的地名(据说中国大陆曾短期使用过音译名“苏乌”,但不久,为了与其他华语地区统一,便沿用了朝鲜王朝时期的旧称“汉城”)。

当然,在韩国民间,虽然韩文固有地名已颁布实行,可是因没有汉字名字对应,也屡见使用非法定汉字地名“汉城”指代Seoul。这从当时的韩国中文出版物和老照片等影音资料里找到例证。

但也因使用非统一的法定汉字名称而带来了“地名混乱”。如韩国首都有两所大学,一是Seoul大学(韩国第一高等学府),另一是汉城大学(Hansung,首都的私立大学),在汉字表述中全部标记为“汉城”大学,这就造成交往的混乱。

中韩建交之后,随着两国交往的加深和频繁,类似的混乱也层出不穷,而对Seoul城市的汉译错误地名,也不符合中国法定的外国地名翻译原则,2005年初,韩国 正式以法定的形式将韩国唯一没有汉字对应的首都名称用汉字“首尔”标记,也明确宣布不再使用旧称“汉城”,而“汉城”也就成了韩国首都首尔的历史地名,如北平仅仅是北京的历史地名,而不是今天的名称一样,中国人称呼韩国首都使用中文译名“首尔”,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中国有关外国地名翻译使用规定。 首尔古时因位于汉江之北,得名“汉阳”。

14世纪末朝鲜王朝定都汉阳后,改名为“汉城”。近代朝鲜半岛受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汉城改称“京城”。

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后,更名为韩语固有词,罗马字母标记为“SEOUL”,语意为“首都”。本地汉语地名古来即为“汉城”。

首尔作为首都已有近600年的历史,相传公元前18年,百济始祖温祚王南下在今城址上修筑慰礼城定都,后改称首尔。公元392年~475年高句丽占领这一地区,将汉江南北地区称为北汉山州,把现在首尔附近称为南平壤。

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后,将此地编入汉山州。高丽成宗(公元960~997年)将此地升格为杨州牧(高丽12牧之一)。

1068年又将其升格为三小京(西京、东京、南京)之一的南京,成为城市。1104年建成南京新宫,1308年升格为汉阳府。

朝鲜王朝李成桂1393年在此大兴土木,1394年迁。

6韩国历史概况

史前时代 经人类学研究发现, 在70万年前, 韩半岛就有人类居住。

古朝鲜( BC 2333~BC 108) 据传, 神话人物 檀君于公元前2333年建立了韩国第一个王国- 古朝鲜。 此后, 几个部族由满州南部地区移到韩半岛。

三国时代( BC 57~AD 676) 高句丽, 百济, 新罗建于一世纪。 这期间古代国家的政治体系, 宗教(佛教和儒教) 文化得到发展。

统一新罗时代( AD 676~AD 935) 新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佛教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大的普及。 统一新罗因贵族的霸权争斗而衰退, 935年归属高丽。

高丽王朝(AD 918~1392) 高丽建于918年。 佛教在这一时期被定为国教, 给政治和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

著名文物有高丽青瓷和《高丽大藏经》。 高丽时代发明了直指。

直指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金属活字本,比古腾堡发明的金属活字本早了78年。14世纪中期后,高丽衰退。

朝鲜王朝(1392~1910) 朝鲜王朝建于14世纪末, 儒教成为国教, 对全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443年发明了韩文字母。

由于日本的侵略(1592年, 任辰倭乱)和外国势力的侵略使朝鲜开始走向衰退。 日本统治时期(1910~1945) 1876年朝鲜王朝被日本强迫打开了门户。

1910年日本占领韩国, 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日本被联军打败投降。 大韩民国(1945~至今) 1945年日本被联军投降后撤离韩国。

其后韩半岛分为韩国与北韩。 韩国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 1953年6月27日签定停战协定。

2000年历史性的南北韩首脑会谈在北韩的首都平壤召开。 ■ 世界年献 韩国 中国 日本 西洋 BC 青铜器时代 绳文时代 美索布达米亚埃及王国初期 2000 商 (1600-1046) 周 (1046-256) 1000 青铜器时代古朝鲜 春秋时代 (770-476) 罗马帝国建国(735) 500 铁器时代 夫余国 战国时代(475-221) 青铜器时代 弥生时代 第1次迦太基战争 (264-241) 第2次迦太基战争 (219-201) 200 三韩时代 100 三国时代: 新罗 (57 BC-AD668) 高句丽 (37 BC-AD668) 百济 (18 BC-AD660) 伽倻 (42-562) AD 200 东汉(25-220) 三国时代(220-280) 铁器时代 300 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十六国(304-439) 古坟时代 确立新教(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392) 罗马帝国分裂(395) 400 南北朝时代(420-581) 英国出现盎格鲁-撒克逊部落 (Anglo-Saxon)(499) 500 飞鸟时代(552-645) ( 教) (570-632) 600 统一新罗时代 (676-935) 渤海王国 (698-926) 隋朝(581-618) 唐朝(618-907) 奈良时代(645-794) 海纪拉纪元 (Hegira 622) 和利斯兰时代的开始 700 平安时代(794-1185) 800 查理曼(Charle agne) 成为新罗马帝国帝王 900 高丽时代(918-1392) 五代十国(907-979) 宋(960-1279) 1000 第1次十字军战争 (1096-1099) 1100 元朝(1279-1368) 镰仓时代 (1185-1392) 1200 明朝(1368-1644) 英国大 (Magna Carta)(1215) 1300 朝鲜时代 (1392-1910) 室町(足利)时代 (1392-1568) 百年战争(1338-1453) 1400 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 (1397-1468)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492) 1500 桃山时代 (1568-1615)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17) 1600 清(1644-1911) 德川时代 (1615-1867) 30年战争 (1618-1648) 1700 1800 大韩帝国宣布 (1897) 明治时代 (1868-1912)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1900 日殖民时期(1910) 大韩民国成立(1948) 625战争 (1950-1953) 中国民国成立 (1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1926-1988) 平成时代(1989-) 第1次世界大战 (1914-19158) 第2次世界大战。

7[黑塔利亚]德国的历史中,日尔曼,普鲁士,德意志几个代称,分别属

德意志民族,日尔曼民族,普鲁士民族都是在说德国人那个希特勒不就叫嚣着日尔曼民族万岁么,说其是唯一伟大的民族(其实他自己是奥地利人)!说句不严谨的话,就像我们中国56个民族一样,像英国有什么英吉利(英格兰)England,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威尔士Wales,苏格兰Scotland,就是这样的!普鲁士 (德语:Preuszen;古普鲁士语:Prūsa;波兰语:Prusy;立陶宛语:Prūsai;拉丁语:Borussia 或 Prutenia;英语:Prussia ) 是欧洲历史地名,一般指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

韩姓起源参考

历史来源:

;从“姬”姓。为邑。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包的第一个T-宇唐逸(山西翼城)。 锦水,于叔儿子谢(音谢),王位,被称为金侯爵的。晋穆侯的孙子贝文一瞥韩原(韩城),以及随后-HAN。

;国家的403年后,一个战国韩国,三点金承认,周卫哩鹅王的首领,资本氏族(河南省新郑市,县)。 230年,韩国秦公咩。一些国家的后裔。 “后汉书”

据志·魏书。该负责人志贺氏菌载,北魏代表北姓“汗”,后更名为中国汉字姓“韩国”的单。“

家族名人韩非(234)战国时期,当朝儿子。嗨法律顾问科学法术,和效益的黄老男子口吃认为,在同行业中与荀沏嗯丽丝不流利。一旦书谏韩王并没有看到,所以嫉妒5比30本书,数量韩非子。文章严俊乔深套法家高潮。后秦王攻韩汉旺发非让秦立思诽谤,监禁和死亡。淮阴的

韩信(?196),年轻的忍少年胯下之辱,后汉高祖帮助Fawei举,打破萨科齐赵焱减少,被称为齐王,凤姐楚高祖后,犯罪嫌疑人背叛,伪造云梦,擒纵系统集咸阳,封淮阴侯减少,并最终杀死了皇后。

韩愈(768824),字退唐河阳。通过六经100学校,宋儒家,佛教,道教,提供的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代的治理古典模拟。官方部的人事助理部长。 Zuxian石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死亡谥文,宋代元丰年,赋予张力薄,被称为“汉昌黎世界。门被编程的诗张李定。

汉翔唐代,韩愈的侄子。的非正式性质放荡,坏阅读,四川学道成仙,八仙之一。在初冬的味道牡丹花的颜色数,聚盆外壳,右昌即时开花。段称鲺唐˙˙˙在重庆市酉阳杂俎˙卷,19动物植物的四个宽。被称为“汉翔。

韩世忠(1089 - 1151),字良臣,:宋押腩。高宗时,平Miaofu,刘正彦之乱,破金兀术在黄天荡,名重当时,中兴通讯的英雄。业主和秦桧之后,停止其兵柄,口不谈论士兵隐居西湖,自号清凉裁员。死谥忠武,和孝宗赋予的王奇。

:韩托皱(1151年至1207年)字节的丈夫,宋安,人,韩琪曾孙。宁宗时,专制超过10年,官方平章军事事务。任意奔放,谴责伪科学,朱熹等人均重犯科学。以后奖章自硬北伐金,失败在最后被砍头。

希望分布:江西豫章郡。

参考

出身的姓韩汉源吉星国家的。检查它的起源,分支较多,主要有四种,而在河南占了。一个是之一的战国韩国,公元前230年秦的状态,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的“韩国”朝鲜王室死亡。靳毛乌素侯李自成教师和学生“元素和的名字纂”载有:“韩国从唐舒俞广域网,食品,在韩国,生活的,代表的金清镇,伟大的孙子卫生的奉献精神,因为,从学生到是,是天生的,是不信孙侯金,元精点王子,八代王,秦灭,复国为氏。“这是说,西周建国初,为了巩固其规则,大字母的王子,武王,杜克大学,之王密封的家庭姬53姓国。封锁的王子有权封存其下属官僚,并授予土地和奴隶,这个庄园被称为“封地”。万基兴同系物的曲沃桓叔的儿子,在国金(吴王子T-宇枫)在韩国原(今陕西省韩县西南),不是官方,施毅。孩子的曾孙吴珏的名称,并随后在金国已被列为共青生活的封地。战国时期的最初几年,厥7代传人,随着赵韩倩,魏氏瓜分了晋国。韩静侯自迁都山西氏族(河南禹州),等待时间,迁都韩国悲伤新郑,历经八代,秦灭。从那时起,他们的孩子和孙子们国家的名字,姓韩。二,少数字姓改为姓韩。 ·魏书·官志贺氏菌包括:代表的北方鲜卑族的话姓大汗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成吉思汗”和“汉书”的声音,类似于一个单姓韩。进行改革部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由于,因为它是一个韩姓由河南。

韩国王某某颍川(今河南许昌市,区)的。西汉时,汉闪避王莽乱移居南洋因此,颍川,南阳二郡看看。 “元和姓纂云:”襄王孙,汉韩王信,襄城侯顺生婴儿,弓高侯颓废的曾孙大司马时,孙龙金额案例路侯萧,侯教授说,当颓废。 (点击名字)美国太阳Houhan司空边缘,晋泰长庆小学。“颖川长社县:韩御史大夫哈南国和边缘与颍川人。南阳堵县:颓废当钱孙媛,避免王莽乱,由于他的住所。魏斯图尔特,只是太阳等待暨六代的后期制作司马,本尧兴,本郈委,封侯爵。

根据结果的庄园古老的姓氏书辩证上传,韩王信第一匈奴,后转移到襄城王莽一塌糊涂,姓韩的隐居之南阳,转移到河东,平春,常州那些有。在唐代,原生颍川姓韩迁往龙溪,稳定等地的。郈维常山太守,武安成侯SAGE移动到九点,其子韩茂,尚书令,征南大将军。茂的第二个儿子,汉,给出的州刺史,安定姜公众。健康军,崖州都督韩人抬曹州司马。罗尼学生核心,桂州长史。核心和七:金清镇国家司法军队;汲清,司法宫头盔曹操的子清,山周共操将军,钟庆,秘书郎;云清,礼部医生,绅士清,京兆政府部门录得升清漪,国家司法参军。他们的四个儿子中青韩愈出生。河南孟县,韩文公家谱“载:”从周王九密封汤叔宇HAN祖先,年龄VI传播我的文公(韩愈),24代的原生谭怀孕。应该是认可的嫡孙钰珍公共兄弟玉溪公众移动(阳)宋(县)搬迁。 “,然后在偃师市大口韩村开发,所涉武器,我会村,济源市,伊川,珙县,昌黎,丘,海兴等地。韩愈被贬到潮州,广东最早进入韩。唐代,河南姓韩让人感动福建,因为它被转移到台湾。据信阳地区志“载,唐代自固始福建27家,总名,姓韩是其中之一。韩的历史记录是与治理,和他的儿子陈元光福建警务人员求助姚韩寒。汤着鬃,固始王审知任福州市节度使,由于中国饱受战乱之苦,福建姓韩的寻求庇护者。此外,许多姓韩转移到朝鲜在东北的辽宁省。

总之,姓韩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地。据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在全国25个最常见的姓姓韩的生活。韩姓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甚至海外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它的根在河南。

姓韩起源参考的姓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其中包含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例如,每一个姓氏,有一些优秀的代表被载入史册。

姓韩和许多其他姓氏,他们的姓韩姓子孙不是一个单一的来源和起源,据记载,周代金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 3000年前,周王,开个玩笑,最后不得不封他的弟弟叔于诸侯,叔宇环的后裔被关闭,因为韩国原装的权力,这是目前陕西省韩县,他开始塞族人封地名为姓姓韩,据“左稀疏的记录,战国,韩国,公元前230年,在秦摧毁朝鲜人民的该国为姓;此外,侯魏时有是大汗的姓韩学者认为,姚韩国结束韩国后裔的后裔,黄帝的孙子韩流:韩国的姓氏,说,如果指控是真实的韩姓的起源是更古老的。

淮安秦镇工业汉族村干部韩国产品的弹性模量:为什么叫朝鲜族村的祖先韩国想淮安,姓韩,现在我们村一共有超过2500人,姓韩近2000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评估的基础上有多少数据精确侧移到韩城,我们知道这在国内和国外,特别是来自海外,也有很多家庭:“美国,台湾,日本,朝鲜,我们将继续的对应关系,他们经常回来。 “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法家创始人韩非唐代文学家韩愈姓韩,足智多谋,用兵如神,和更多更好的淮阴郈酣新以及他和Piaomu的的故事,以及更广泛的公众所知。

淮安市,副主席靳之哽:,为什么韩信一代英雄会接受一个普通的Piaomu的礼物?淮阴侯庙记里面有一个期间表示。他说,韩馨保持和西方霸权的安大略省,英雄的强图,这样一来就能到,美联储在Piaomu,忍惭愧的裤裆。公元前200年2006年,韩信,依靠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刘邦拜为大将军,第二年,他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下关,给定三秦,然后南征北战,东郑曦讨论,战垓下,他使用计划的十面埋伏,击败了霸王项羽,汉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和张良,肖和邢晗三位英雄以后的历史。

但足智多谋的大将军韩信的最终皇后杀死了汉初姓本地生活在陕西,山西,河南,江苏等地,然后逐渐向福建,广东和沿海区域的发展。

淮安市副主席靳之鲠:约在到了宋代,汉民族生活在中原地区开始迁移到沿海的福建和广东。因此,根据文献,姓韩部落。关于清康熙年间从南方迁移到台湾。

姓韩的100个大姓在台湾之间的第91,但中国汉族海外姓子孙的起源中国已经有不少。

姓韩起源参考中国姓韩今天25大姓氏,台湾排名第八十六届韩国吉星姓,黄帝的后裔。黄帝的后裔,武王周济发,关建星期后封他的儿子叔建立于唐,国金,叔于后代,有一个地方叫“万”密封在韩国,他的后代,在韩国建立的,后来,韩国和被摧毁,他的同胞上国家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姓韩的发展和演变:姓韩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姓氏。例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出大汗改变的话,鲜卑人姓韩,秦,汉,汉姓在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唐,河南韩愈被贬到潮州,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姓韩人。唐代福建,姓韩,并进入台湾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汉姓的主要聚居地:□川,南阳,淮阴,到安全,杜陵,河内,平阳,益阳,家族等。

一 方氏朔源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的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方氏血脉谱》早在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 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 溯源堂组织 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二、方氏概述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 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 直至近代, 几千年间都是名人辈出 主要有东汉名宦方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唐才子诗人方干,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状元教育家方逢辰,文学家方回,诗人方岳, 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等。

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 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 晚唐另一支迁莆田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后裔称"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不少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如福清方氏,东莞方氏等等在莆田现在仍有方姓约6万人, 第12大姓, 在原莆田县地区为第7大姓 宋明时期, 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 多人 两宋代时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 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 刘克庄曾云:"合天下诸方,无有如兴化方氏之盛也" 莆田历史上6大私人藏书的典范中有3座是方氏所建的 其中白杜方氏的"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 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由于科举盛况, 很多族人在外为官,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以广东最多 莆田因而也成为继古歙县后,方氏迁徙的又一个重要中转地和发源地

桐城方氏有三支, 为桐城第3大姓宋末,方德益由池口迁居桐城。传六世至方懋,方懋在县城择基建房,袭其先祖方法官职名,称“断事坊”,宏丽壮观,甲于全县。都谏王瑞题其门额曰“桂林”,取折桂登科如林之意,此即“桂林方”的由来。方氏另一旺族称“鲁谷共方”,其先祖约于宋末由徽州游猎来桐城定居,故又名“猎户方”。桐城还有一支方姓为会宫方 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直到当代桐城方氏都可谓是名人辈出 如方学渐, 方孔炤、方维仪、方以智、方中通、方文,方孝标, 方亨咸,方苞, 方观承, 方维甸, 方竹圃、方宗诚、方东树、方守敦, 方孝岳,方东美, 方令孺,方圭德(舒芜),方鸿寿, 方子哥等等。桐城方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学派", 而且还开创了主导清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 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 梁实秋曾不无夸张地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朱彝尊云:"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实浚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 桐城方氏把方氏书香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

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 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是典型的南方大姓, 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其中安徽, 浙江, 江西,江苏,河南最多, 次为福建, 两湖, 两广, 云南, 四川,台湾, 海南, 上海,北京,天津,陕西, 东北, 山东等等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始迁租方智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毫无人性的暴君诛杀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被株连流放的也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 如六,何, 施, 汪等等 这次大灾难使我方姓元气大伤, 人口锐减 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 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 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 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

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 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 "方氏之显于周, 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 到了明清二朝, 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二十五位;著名医学家占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147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方氏历代名人代表: 周大夫方叔, 汉名宦方储, 唐诗人方干, 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 元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 明大儒方孝孺, 明大学者方以智, 清桐城派鼻祖方苞,文学家方东树, 近代革命领袖方志敏, 现代新儒家大师方东美, 国务院副总理方毅, 还有"方氏三圣": "墨圣"方于鲁, "联圣"方地山, "骨圣"方先之

三、郡望堂号

堂号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 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 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 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 正学堂, 朔源堂

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四、方姓历史悠久,名人精英层出不穷, 历代名人总数排38位,相对率(名人数/总人口)排第11名

古代名人:

方 回: 尧时的仙人 汉<<列仙传>>中介绍: 方回者,尧时隐人也。尧聘以为闾士。 炼食云母粉。亦与民人有病者隐于五柞山中。 夏启末为宦士,为人所劫,闭之室中,从求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泥掩封其户。时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

方弼、方相: 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 因纣王荒*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 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 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 开路神 门神

方 叔: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名望如日中天 恭贺用语"望隆方叔", 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 储:浙江淳安人。东汉和帝方储以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 干: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诗人, 生前未仕, 死后却名扬天下 人称“管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遗诗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诗集》。成语" 身后识方干", 是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 太: 山东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晋名将 武定节度使, "郑王" 方太能征善战 曾率兵数百人逆击敌兵万余人, 大获全胜方太一生百战百胜, 可惜却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书家 白杜"万卷楼", 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为宋代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方 訚:浙江淳安人。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北宋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方 琼: 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书 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琼宗庙于鸡鸣岭下建修方琼忠庙(庙现存)庙联云:"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

方 腊:古徽州人 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宣和年间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称

韩姓的起源,最好出处是文言文的,带不带译文无所谓

韩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一 ;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因邻晋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